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
李镇西教学教学随想录及笔记
李镇西给年轻老师推荐的十本书《爱心与教育》《做最好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培养自己》《教育为谁》《给教师的36条建议》《李镇西校长手记1: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李镇西校长手记2: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好老师”?什么叫好老师?课上得好,班带得好,分考得好,会转化后进生。
什么叫名师?在“三好一会”的基础上,能说会写。
而且,所有的好老师都不是别人培养的!如何把课上好?笨办法:把自己当做学生来备课,课前反复诵读课文,把课堂录下来,有所拓展,不拖堂,把自己交给学生评判。
巧办法:把学科与生活融为一体,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
营造学术氛围,让学生动起来,充满智力挑战。
如何把班带好?多找学生谈心多搞活动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以“法治”取代“人治”定期搞针对班主任的“民意测评”自己培养自己李镇西的专业成长模式:4+1“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片爱心”:爱教育、爱孩子。
坚持日精进学习:多阅读(名著)、多积累每月写“月记”一篇。
题目为“我和”。
文体不限。
素材不出校园、不离教育、记身边人和事,书法真情实感。
文印室统一印制作文格式活页纸,全部手写。
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完美的高九五届一班:我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浪漫气息,学生的生活不能只有考试和作业。
令我自豪的是,当初带这个高中理科班的时候,我同样面临升学压力,也要考虑如何才能完成上面给我的升学指标,因此也补课,也排名,也模拟,也不停地找踩线生谈心……让职业充满着诗意,把教育编织成童话。
一个日子,一个孩子,就是教育。
擦亮每一个日子,陪伴每一个孩子,就是教育的全部。
一个有故事的老师,就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们要把三年怎样的时光,留给孩子未来的记忆?用每一天朴素的劳作,把一堆琐碎的日子铸造成伟大的人生。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致我们永不逝去的青春!。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及启示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内容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的心灵,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精髓。
李镇西的语文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其阅读与写作教学关注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李镇西;民主教育;教学实践李镇西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一直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坚守理想信念和教育良知,他是民主教育的痴情守望者。
上过李镇西老师课的学生,无不在课堂里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和民主的快乐。
一、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给予学生心灵的自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个性、情感、兴趣和需要带入教育过程,唯有在民主的大环境下,学生接受民主教育,才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唤醒。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1]。
在李镇西看来,心灵的自由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是只有心灵自由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创造才能发生和进行[2]。
《祝福》这篇课文,李镇西原计划用3课时讲完,可是课间学生都十分积极发言,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直到第3课时快下课时,李镇西还没有机会进行归纳总结,但是他仍坚持让学生畅所欲言,临时改变课时计划,将3课时延长为4课时。
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火焰熊熊燃烧,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预设任务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
二、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1.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堂语文学习不单单只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还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
钱梦龙曾点评过李镇西的语文教学,“人”这个形象和意义不仅在李镇西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他的“心”里,而且是占据着“中心”位置[3]。
李镇西课堂教学实例(阅读部分)
李镇西教育观的实践(阅读教学)部分讲解案例(1)民主的课堂氛围实例1:李镇西在讲授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时运用的“开场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
然后老师呢,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场白”里使用了“一起”、“咱们”、“大家”、“交流”、“分享”等词汇,给学生一种老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共同学习的感觉。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赋予学生多元的阅读权利实例2:李镇西讲授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师说:“好,现在我们先来交流‘读出自己’,就是最能让自己感动或者说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哪些同学在读出自己方面勾画了一些句子?请举手。
”一位女学生开始朗读(她最喜欢的句子):“‘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读到这里,我就联想到了中国很多帝王的陵墓,比如说像秦始皇,他的坟墓都是很宏伟,很壮观的,而列夫·托尔斯泰的墓,连惟一用来保护墓地的木栅栏都是不关闭的,却没有人想要去破坏他的坟墓,这就表现了人们对他人格魅力的一种崇敬。
”一位女同学问:“‘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说是‘重新’感到?难道原来有一段时间人们没有感到吗?”一个男同学说:“‘重新’有再次的意思,是说以前人们也‘感到’了,现在又‘感到’了。
”师说:“凭吊者以前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次到托尔斯泰墓前来又再次感到,是吧?即使是喜欢同一篇文章,每个学生喜欢的地方是不同的,是多元的,老师要尊重这个“多元”。
(3)倡导开放的问题课堂实例3: 以李镇西执教《给女儿的信》教学片段实录为例:老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教育的初心李镇西读书笔记
教育的初心李镇西读书笔记一、读李镇西老师的书,就像在教育的花园里漫步。
每一页都散发着对教育初心的执着。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教学研讨会,有个年轻老师抱怨学生调皮难管。
我就想到李镇西老师说的,教育是爱的事业。
如果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还会觉得他们调皮是不可原谅的吗?就像园丁不会因为花朵长得有点歪就放弃它,我们怎么能轻易放弃一个孩子呢?教育的初心不就是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孩子吗?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让我不断反思自己。
他书中提到的民主教育,真的很震撼我。
我跟我同事聊天的时候说起这个,我同事还不太理解。
我就跟他说,你看啊,假如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小社会,那民主教育就像是这个小社会里的公平法则。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一样。
如果没有这种民主,教育就变成了独裁,那还怎么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呢?教育的初心难道不是要让孩子们在民主的氛围里成长,学会尊重和被尊重吗?三、在李镇西的文字里,我看到了教育者的良心。
有一回,我参加一个教育讲座,听到很多教育者在讨论如何提高成绩。
成绩固然重要,可这就是教育的全部吗?我当时就想,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教育的初心应该是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这就好比盖房子,只看重房子的高度(成绩),却不管地基(品德、身心健康等)牢不牢固,这房子能住得安心吗?我们不能只做成绩的追逐者,而忘了教育真正的意义啊。
四、李镇西的书里有好多感人的教育故事。
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教育中的不足。
我有个朋友是班主任,他跟我讲他班上有个内向的孩子。
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这个孩子。
我就把李镇西老师对待类似孩子的方法告诉他。
我说,你看,李镇西老师对待那些特殊的孩子,就像黑暗中的灯塔,总是用耐心和爱心去照亮他们。
你要是能像他那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还会愁这个孩子不打开心扉吗?教育的初心不就是要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然后用心去引导吗?五、教育的初心在李镇西老师那里是那么纯粹。
“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特级教师李镇西访谈
为了这个 “ 完美” ,公开课就成了 “ 集体智慧的结 教室大 门随时向任 何想听我课的老师打 开。”
晶” ;为了这个 “ 完美” ,公开课就越 来越 变成了 “ 无懈 可击”的表演 ;为了这个 “ 完美” ,公 开课就 越来越讲 究
“ 精雕 细刻”的形式 ;为了这个 “ 完美” ,公 开课便 越来
师怎么能上课 ?但这课 又必须上 ,那 当然就只有 由教 师制 定一个比较 完美而 又巧妙 ( 即看 不出痕迹 )的教学框 架 , 包括 设计 一系列 “ 问题 ”等等 。在这样 的课堂上 ,教 师不 得 不已经提 前做好 了 “ 制板 ”——于是教师完全掌握 了 预
记 : 不少 公开 课 的设计 非 常讲究 , 个环 节 、 有 每 甚至
李 :应 该说 ,学 生喜欢 上 我 的语 文课 。原 因 我估计
有这么几点 :第一 ,我 的课上得比较轻松 ,比较潇洒 ,比 较随意 ,比较有 情趣 ,也有感染力 。第二 ,我补充了大量 教材 上没有 的文章 ,这些文章既有意义 ,又有意思 。所谓 “ 有意 义” ,就是 无论思想性还是文学性对学生 的心灵 既 滋养都是极 有价值 的 ;所谓 “ 又有意思 ” ,就是这 些文章
,
是教师对学生 的了解 。如果是在本班上课 ,一般来说
这是不成 问题 的。但如果是 “ 借班上课 ” ,授课教师很难 在一堂课上与 素不相识 的学生 “ 水乳交融 ”。不管教师 多 么 “ 机智 ”,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 自己的思想框
富 ,前提是我们能够诚实地对待 自己的事业 ,严肃地对待 自
己每一天的工作和每一堂课 ,唯有这种真诚和严肃,能够让
21
我们坦 然地面对 自己的失误一 为了我们心爱 的事业和学
李镇西: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经过“观帖——临帖——破帖”三个阶段
李镇西: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经过“观帖——临帖——破帖”三个阶段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
李镇西的民主课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讲出来的“名师”勤奋、率真、睿智,当然再加上他特有的幽默感,与李镇西相处时总能给人以惊喜。
他的课激情湍飞,“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这样评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化繁为简,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又不过度煽情。
”李镇西的名气是讲出来的。
从1985年他第一次上公开课,近30年,这一路下来,李镇西讲来了多少奖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那些打着李镇西鲜明个性烙印的课,就收录在《听李镇西老师上课》这本书里。
较之别人有所不同,成名之后的李镇西更加注重实践的经验,他曾经戏谑地说自己是“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
教育的使命感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尤其反感的是,一些专家喜欢用理论来吓唬一线老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老师们削实践之‘足’去适他的理论之‘履’。
读这些专家的书,总会感到自己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总感到自己有这样的‘认识盲点’和那样的‘理论误区’,总感到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真是在‘误人子弟’,总之越读越自卑,甚至连课都不敢上了。
”“不过,这是以前。
面对‘专家’,现在我和我的老师们已经不‘自卑’了。
我坚信,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我凭什么要被你牵着鼻子走?”《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课”。
“李粉”们曾经这样记录李镇西上课。
他的课往往是这样开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大企业纷纷倒闭。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
李镇西:民主教育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李镇西,男,1958年生。
系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教育专家”,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
现在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数十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500余篇。
主要论著有《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爱心和教育》《民主与教育》《李镇西教育文丛》等。
新时期我国语文教育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潮的影响,各种语文教学探索与实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其内涵主要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友善,教学参与和教学管理中的民主化以及教学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训练,其显著的特征是: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开放式教学,注重个性培养,讲求人格尊重,讲求独立的精神和探索创造能力。
李镇西老师在教学探索中追求的境界就是爱的民主,即“要用心灵赢得心灵”。
他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
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爱,教师要善于感受学生的爱。
在集体教育中教会学生爱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校门上写着这样几个字:“要爱你的妈妈”。
陶行知学校的门上写着:“爱满天下。
”而李镇西老师召开的主题班会“我爱我的妈妈”就请了家长来参加,并在之前让家长们以《我为我的孩子感到……》为题写一封信。
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家长对他们成长的喜悦。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李镇西老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用童心母爱四个字来概括是很恰当的,既以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像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对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CONTENTS总序 / 004第一辑我的课堂教学观 / 008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 / 010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 / 015思想创新与语文教育 / 027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 0310对话:平等中的引导 / 040阅读教学的解释学思考 / 056我的语文素质教育观 / 0710第二辑读出教学本质 / 078你凭什么要我“必读” / 080话说“借班上课” / 082作文呼唤真善美 / 085“华丽”与“朴实” / 089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 096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 101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 / 105 第三辑分享教育智慧 / 114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 116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 / 122教育写作: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觉醒 / 127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气 / 135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 / 140教材是“例子”吗? / 149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 154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自己培养自己 / 161第四辑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 / 170请学生吃“面” / 172我的导学稿 / 175无法预约的精彩 / 184真情浓墨写童心 /1910“风雨中的树叶”:从祥子到老舍/ 2090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 217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 237总序文学与教育齐飞李镇西那天和女儿聊天,我说:“爸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我便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
”的确如此,现在的我既是四川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中学语文教师,呵呵,感觉真不错。
我曾想,如果我单纯搞写作,很难成为优秀的作家;如果我单纯搞教育,也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
现在我当然也不能说我是“优秀的作家”或“优秀的教师”,但是,会点儿写作同时又懂点教育,我就成了作家中会教书的,也是教师中会写作的。
十五年前,我曾应某语文教学杂志之邀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把文学梦托付给教育》。
李镇西我的语文“民主教育”.doc
李镇西:我的语文“民主教育”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对每篇课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审美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心灵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失落了!而我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最近10年以来所兴起的语文素质教育热潮,特别是当前方兴未艾的语文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语文专制教育的反动,是对语文人学的呼唤。
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已经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还是正在征求意见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的理念与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每一条每一款,无一不体现了对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尊重,处处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
名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目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李镇西老师讲《祝福》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李镇西:再别康桥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李镇西专栏(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
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
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
(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
李镇西课堂实录
李镇西课堂实录 —— 《荷塘月色》 第一节课 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 “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 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 《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 “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 《杜鹃枝上杜鹃啼》 。
”我说: “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 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 “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 贾志杰同学举手了: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 ”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 “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 “在教材第 5 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 ”我对全班学生说, “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 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 5 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 语言。
揣摩语言, 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如联系中心意思, 联系上下文, 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 “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 “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 ―― 既然 ‘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 摩语言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 ‘整体感知 '再解释 ‘揣摩语言 ',但为什么书上却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 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
李镇西校长手记目录李镇西,一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和全国改革开放的著名校长,以他满腔热忱的言语和行动,记录保存着他整个职业生涯的记录。
作为一位坚韧不拔的教育家,他为无数学童献出来的智慧和勤勉,让他成为一位贴近生活的教育家,他的手记记录了他精神的变革和他为追求更直接、更深刻的教育服务而付出的努力。
以下是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目录。
第一部分代变迁第一章代变迁第一节后重建时期第二节两个大革命成就第三节型改革开放第二部分育实践第一章强乡村教育第一节强学生发展第二节动生涯规划第三节强教育质量第二章园文化第一节园活动第二节园公约第三节园文化建设第三章个性发展第二节我管理第三节文化交流第四部分革创新第一章育创新第一节育理念改革第二节技创新第三节学设计创新第二章学模式第一节授与异地教学第二节媒体教学第三节子教学第三章育体制改革第一节程改革第二节戒改革第三节校管理改革第五部分业发展第一章共关系第一节体交流第二节作共建第三节合协调第二章聊实践第二节体管理第三节体激励第三章区关怀第一节区建设第二节区管理第三节区服务李镇西校长是一位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在他创办实验学校并担任校长期间,他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思考和经验,为他的后辈们树立了一种教育理念,他的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要的足迹,他的手记成为当代教育者汲取教育精神的重要参照。
今天,李镇西校长的手记仍活跃在当代社会,他的追求、理念和精神仍然在浓浓的情感中给每一个教育者以启发,他的理念和追求仍在指引着新的一代教育者不断前行。
李镇西校长被教育界尊称为实验教育的先行者,他的思想被定义为“李镇西式教育”,以他对人类教育思想的精湛把握、对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当代教育理念的探索,提供了为当代教育者指导的方向和思路。
李镇西校长的手记的每一页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们都记录着他不懈的勤奋,他的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他积极推动改革创新和社会关怀贡献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特级教师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
特级教师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教育历程:一本小说推他上了讲台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
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
2003年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
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现到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
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记者多次面对李镇西,感受更多的不是他的名师光环,而是他的激情。
青年的李镇西是充满激情的。
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时,他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居然全是“中文系”,虽然前面都冠着“师范学骸保且仓徊还窍胂硎苈既∈苯淌ψ拥?“加分”的照顾,使自己早日离开农村而已。
在自己的书中,他说:从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文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
但是,当时他没有想到,“师范”二字才会是他未来一生的归宿。
只有在大三到中学实习时,学生们对他们的依依不舍,才使教育的魅力在他心中泛起了那么一点涟漪。
谁能想到,真正让他对教育充满向往和理想的竟是一本小说。
大学毕业前夕,他偶然读到作家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绘的是50年代初期北京某女子中学一个班集体的生活。
现在回忆时他说:“书中洋溢的青春气息深深地感染了我,特别是郑波、杨嫱云们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情怀,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评改中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评改中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
李镇西是一位中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以民主教育为主要特征,注重对
学生的尊重与自治。
在高中的议论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实践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倾听,不要轻易打断或抨击他们的观点。
尽管学生的观点有时候可能有偏差或错误,但我们需要
用温和的方式指导他们,让他们明白正确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给学生足够
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过分控制和干预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其次,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公正公平的环境。
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
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机会,不要偏袒某些学生或者排斥某些学生。
我们可以采用轮流发言
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
个学生,不论是学习成绩好还是差,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李镇西的民主教育中,强调学生的自治,即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采用互动、探究式的教
学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一
些课外资源和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之,在高中议论文课堂评改中,我们可以运用李镇西的民主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课
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注,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
能力和综合素质。
试论李镇西的课堂教学境界r——以李镇西《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为例
试论李镇西的课堂教学境界r——以李镇西《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为例田林;郜培芳【摘要】李镇西一直致力于语文民主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是语文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李镇西老师的《荷塘月色》课堂教学达到了相当高度,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及时深刻地课堂小结、总结,为我们思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关键提供有益的借鉴.【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1)004【总页数】5页(P112-116)【关键词】李镇西;课堂教学境界;《荷塘月色》;教学预设;课堂氛围;课堂总结【作者】田林;郜培芳【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3.202虽然现在语文新课改不断深入,但怎样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效,仍是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于是向语文名师学习的浪潮席卷全国。
可是,向名师学习什么?怎么学?学了就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吗?李镇西老师说:“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别人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肉。
” [1]李镇西老师,语文特级教师,著名的教育家,一直致力于语文民主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是语文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
[2]102-104李镇西老师认为“重”是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材本身的内涵,“轻”是指深入浅出的教学,“行云流水”是指教学思路、教学环节多变灵活、洒脱随意,在自然、放松的状态里教师教好每一堂课,学生学好每一节课。
李镇西老师还认为教师的内在功底和对教材的处理技术体现在平常的每一节课上,而不是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上。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评改中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评改中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高中生阶段,他们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塑造中,此时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写作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民主、平等、自由等主题进行议论,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念。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中实践民主教育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
李镇西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他认为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中,老师可以设定开放性的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和辩论,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动性,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合作精神。
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践能力。
民主教育的理念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中实践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李镇西民主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智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
在高中议论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摒弃功利性的学习态度,重视个性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理念,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第一辑我的课堂教学观我现在仍然学习魏书生,当然,同时还学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学同龄人程红兵、高万祥,学比我年轻的许多后起之秀,但我不会再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当成“葫芦”来“画瓢”了,而是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采汲取料滋润我的思想,以形成我的教育个性。
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教育个性当然不仅仅体现于思想,但没有思想绝对就没有个性。
•目录•总序文学与教育齐飞(1)•总序文学与教育齐飞(2)•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1)•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2)•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3)•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1)•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2)•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3)•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4)•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5)•我对“民主课堂”的理解(6)第二辑读出教学本质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
但如果是“借班上课”,至少我很难在课堂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
我原来也上过这样的课,而且评价还不错。
但我清楚: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
•话说“借班上课”(1)•话说“借班上课”(2)•读到“自己”,读出“问题”(1)•读到“自己”,读出“问题”(2)第三辑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比如,语文教师不妨问问自己:我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读书上?我能不能写得一手与语文教师身份相称的文章?让缺乏读写能力的教师去追求教学“多元化”,岂非缘木求鱼?所谓“识”,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敢想敢创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勇气。
语文教师应该拥有一个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即应该具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1)•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2)•语文教学可否多元化(3)•教材是“例子”吗?(1)•教材是“例子”吗?(2)•教材是“例子”吗?(3)第四辑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我给他们讲爱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事张扬。
李镇西孔已己课堂实录
李镇西老师教孔已己课堂实录上传: 章杰明更新时间:2012-4-22 16:14:56时间:1997年10月9日地点: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再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学生独自默读,思考;教师巡视;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男生c:这是为了说明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已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末发生的事;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那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众学生:后面一种意见有道理些;教师:对,我也同意后面一种意见;在这里,作者主要还是为了交待时间背景;男生e:老师,课文上说孔已己是“站着喝酒人穿长衫的惟一的人”,我想问一问,什么叫“穿长衫的人”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呀学生思考教师:我提示一下,在这里,“穿长衫”表明什么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的有些描写衣着的语句;女生c:我想是表明一种身份吧;说明他是一个读书人,有一定身份;教师:为什么女生c:因为前面说“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说明孔已己不是干体力活的人;教师:你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男同学提问;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究竟死没死众学生:死了;教师:根据何在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的确死了”;教师:嗯,孔已己“的确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入思考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学生思考教师:李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究竟有什么样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课文第一次正面描写孔已己,是哪一段众学生:第四段;教师:好,我们就研究这一段;我们来看看作者通过写孔已己的哪些语言、行为、或者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孔已己怎样的遭遇,他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一句话,他有着怎样的性格;学生开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教师:现在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换、补充一下看法;男生b:从作者对孔已己外貌描写和穿着的描写,可以看出孔已己是一个比较懒惰的人,是个懒汉;教师:依据何在男生b:课文上说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教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还有没有同学发表看法男生i:作者通过对孔已己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说明了孔已己在……教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你能不能说具体些,作者是怎样对孔已己进行描写的具体有什么样的语言男生i:作者说“他身材很高大”……教师:这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孔已己还是具备起码的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的;教师:好,继续讲下去;男生i:作者还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教师:这又说明什么男生i:说明他经常受人欺负;教师:对了,本来孔已己身材高大,又读过书,可是还是经常被人欺负;这就是他的日常遭遇;刚才这位同学说得挺好的,请接着往下说;男生i:还有,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有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洗过也没有补过,这说明他不怎么勤快,比较懒惰;教师:好,还有吗男生i:还有,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说明他自视清高;是个书呆子;教师:好,请坐;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描写对孔已己的形象特点作一个概括;比如刚才第一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个“懒汉”,第二位发言的那位同学说孔已己是“书呆子”,那么,你认为孔已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这儿有50多位同学,应该就有50多个“孔已己”;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女生e:我认为孔已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男生j: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男生k: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本性很善良,但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人;女生f:我觉得孔已己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教师:刚才几位同学谈了他们对孔已己形象的理解;各自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李老师把我的理解也抛出来;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供同学们参考;出示投影片,并解说我从课文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了解到,孔已己刚出场时,动作是“站着喝酒”,还有“排出大钱”——注意这个“排”字,特别传神;我这儿不作详细分析,但可以作个比较;你们以后读高中要学鲁迅的另外一篇小说,叫阿q正传,里面写到阿q到酒店是怎么付钱的呢“满把铜的银的一抛:‘拿酒来’”而孔已己呢,是一枚一枚的“排”;这不同的动作神态,显然反映了不同的人物的不同心态;好,我们接着看,身材“高大”,这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脸色“青白”,衣着是“长衫”,语言是“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遭遇呢,可以从“伤痕”上看出来;这里的“伤痕”不止是指肉体上的,还是指……众学生:精神上的伤痕;教师:很好,还是指精神上的伤痕;现在,我可以对孔已己做这样的概括——孔乙己是一个困窘落魄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欺凌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板书总之,孔已己是一个弱者的形象;这是小说开始时,为我们展现的孔已己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社会的弱者,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小说后半部分几个自然段的有关描写,看一看孔已己在身材、语言、脸色以及其他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默读,思考,小声讨论教师:好,刚才同学们在下面议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已己发生了什么变化;他的脸色——众学生:“黑而且瘦”;教师:嗯,“黑而且瘦”,很不健康;当然,他原来的脸色也不健康,现在更难看了;他的身材原来是高大,现在还高大吗学生:不高大了;教师:为什么女生g:他的腿被人打断了;教师:是啊,原来只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而现在他的腿被人打折了,只能盘着两推爬行;他的衣服有没有变化众学生:有;原来是长衫,现在是“破夹袄”;教师:他的语言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和掌柜的对话;同学们想想他的语言、语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女生f:他的面孔“很颓唐”,他的语气比以前更低沉了;男生g:原来只要有人说他“偷东西”,他就会“争辩”,现在是“不十分争辩”,还有他“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等等,都说明他的自尊心已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他命运更不如过去了;教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要发言的吗好,你说;男生l:他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是站着喝酒,现在只能坐着和,但这个“坐”并不是由于他有钱了,而是由于他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了;还有,原来他付钱是“排”,而现在是“摸”,这说明他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了;教师:说得好极了同学们分析的孔已己的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命运的恶化; 同学们注意,这一次是孔已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后他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最后人们再次想起他,是什么由于什么原因呢众学生:孔已己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教师:看,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已己当然只有死路一条;如此看来,科举教育造就了孔已己的病态人格,而社会环境又是如此冷漠,孔已己的死是必然的了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既然这样,为什么鲁迅又要说“大约”呢女生h:这表明是作者的推测,因为“我”毕竟没有亲眼看见孔已己的死;教师:那么有没有其他人看见孔已己死呢众学生:也没有;教师:为什么没有呢书上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众学生:读“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教师:对,就是这一句话,表明了孔已己的社会地位,也说明了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如果说一个“的确”说写出了孔已己性格所导致的必然悲剧的话,那么,一个“大约”则含蓄表现了社会的某种特点是什么特点呢原文当然没有直接概括出来,但有暗示的;我提醒同学们同学们想想,孔已己被打折腿是在什么时候学众生:看书、思考中秋节前后;教师:对了,中秋节;即课文所说的“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中秋节,这正是中华民族家人团聚的日子啊,可孔乙己却遭遇到什么男生m:腿被打折了;教师:是啊,在家人团聚的时刻,孔已己却被丁举人吊起打了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男生b: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孔已己的同情;教师:秋风和同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男生b:因为秋风是令人感到肃瑟的,而孔已己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这是用秋风来烘托一种感情,烘托一种气氛;教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好,你说;男生n:我的理解是,这间接地写出了孔已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缩;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是死亡的季节;这就暗示了孔已己的必然死亡;教师:说得非常好我同意你的观点;“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已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同学们再看一看,孔已己最后是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女生i:孔已己是“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师:很好,这是对他个人的描写;那么,其他人又是怎样的神态呢女生i:其他人都没看见;教师:没看见吗请你再仔细看看课文;女生i:周围的人在“说笑”;教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读出感情,好吗女生i:“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教师: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的确”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如果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已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好,我刚才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也学李老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已己的认识,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学生开始思考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师:好,可以;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众鼓掌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能够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已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具体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第一,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已己,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到了40年代末,发展成为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我们通过孔已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谢谢同学们下课;评点富于创造的教学设计吴玉明成都教科所语文高级教师1997年10月,四川省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大赛,李镇西老师一堂孔已己征服了所有听课老师,产生了轰动效应,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第一名;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李老师的这堂课真正把学生激活了;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望,群情振奋,他们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道道火花,课堂气氛热烈和和谐;借班上课,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实属难得;而课堂的生机勃勃,学生的积极投入,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其创造性表现在:1.让学生质疑问难,开启思维闸门;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2.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已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发布单位:教育局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11-01-13 09:22:26 浏览次数:194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褚清源编者按: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从1982年大学毕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李镇西一直是以这样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界的关注里,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从一个“教育浪漫主义者”到“教育现实主义者”再到“教育理想主义者”,从“生活语文”到“民主课堂”,伴随着一次次的突破和超越,“代表人物”李镇西无疑是成功的。
李镇西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他又为什么不断地选择这样的突破?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
李镇西的民主课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讲出来的“名师”勤奋、率真、睿智,当然再加上他特有的幽默感,与李镇西相处时总能给人以惊喜。
他的课激情湍飞,“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这样评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化繁为简,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又不过度煽情。
”李镇西的名气是讲出来的。
从1985年他第一次上公开课,近30年,这一路下来,李镇西讲来了多少奖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那些打着李镇西鲜明个性烙印的课,就收录在《听李镇西老师上课》这本书里。
较之别人有所不同,成名之后的李镇西更加注重实践的经验,他曾经戏谑地说自己是“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
教育的使命感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尤其反感的是,一些专家喜欢用理论来吓唬一线老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老师们削实践之‘足’去适他的理论之‘履’。
读这些专家的书,总会感到自己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总感到自己有这样的‘认识盲点’和那样的‘理论误区’,总感到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真是在‘误人子弟’,总之越读越自卑,甚至连课都不敢上了。
”“不过,这是以前。
面对‘专家’,现在我和我的老师们已经不‘自卑’了。
我坚信,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我凭什么要被你牵着鼻子走?”《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课”。
“李粉”们曾经这样记录李镇西上课。
他的课往往是这样开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大企业纷纷倒闭。
当时的韩国的三星集团一下跌入低谷,举步维艰。
这时,三星集团的总裁李健熙,使了一个绝招,率领45000名员工,读一日本的短篇小说,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篇小说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是一个真人真事,只不过一个作家把它改编成了一篇小说。
李健熙读了不到10分钟,下面就已哭泣声一片。
在这篇小说的激励下,三星集团的员工们众志成城,第一个冲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很快扭亏为盈。
这就是小说的力量,后来,企业已经欣欣向荣没有任何危机了,李健熙再次把45000名员工叫到一起,重读这篇小说,要大家继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如此富有魔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
有时候,他也会这样导入:“今天,李老师请大家吃‘面’来了。
这碗面来自日本。
说到日本,我们会想到最近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而紧张,我们还会想到六十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结合着小说的故事,李镇西会在“课眼”之外,让学生区分“喜欢”和“爱”的不同。
他会这样告诉学生,喜欢是“占有”,爱是“付出”。
如果我们喜欢什么,自然会想尽办法让这个东西成为自己的,而所有真诚的爱,都是不图回报的。
他说,爱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事张扬。
学生们常常被他充满悬念和动人心弦的讲述而吸引,也常常会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爆发出阵阵笑声……李镇西的课无疑代表着一种高度。
如今,李镇西被他众多的追随者和“徒弟们”实实在在地奉为了“大师”。
曾经听过他上这节课的作家童喜喜对他说:“孩子们太喜欢你了,你太有亲和力了!”在武侯实验中学,当了校长的李镇西依然在上课,有不少学生也成了“李粉”,听李镇西老师上课成为学生们的“节日”,学生余艳秋说:“校长,您真的太幽默了!您有一颗使人快乐的心。
我也会像您一样,把快乐带给别人,让他们快乐。
希望您以后还能到我们班来上课!”李镇西常常陶醉在他的课堂情境里,他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为了课堂而生的。
要是几天不上课,李镇西会感觉自己魂不守舍。
而眼下,这位向来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语文名家突然“不讲”了。
“不讲”的李镇西让整个语文教学界瞠目结舌。
“不讲”的李镇西到底怎样上课?不讲,还是李镇西吗?“我不改,谁改?”李镇西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反思自己的公开课。
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
但这也怪不得我。
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提前做好“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
如果要靠这样的公开课去引领教师们“学上课”,李镇西说,那中国的课堂教学就真的“没救了”。
这边,公开课之忧尚未解决,那厢一件更让他烦心的事又摆在他面前了。
初任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李镇西就一头扎进课堂里去听课了,一轮课听下来,他忧心如焚,“有些老师的课我实在听不下去,再也不愿听了!”他感叹道。
武侯实验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85%的学生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师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李镇西说,奇怪,为什么青年教师的课也那样老气横秋?他对记者说,相当多的教师只顾自己在前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每节课都有不少学生趴在桌子上睡大觉。
这样的课堂还谈什么效率?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找不到成就感,“无数个45分钟啊,师生的生命就这样白白抛洒了!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师自己生命的戕害!”李镇西动情地说,“这样的教学弊端非常明显,教师是在控制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却难以提高,且越来越厌学。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是苦不堪言,体验不到职业幸福感。
”李镇西第一次召开“课堂问题”座谈会。
问题刚一摆,就有不少教师开始抱怨了,什么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家校配合差等等……总之,责任都是学生的,唯独很少有人自动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李镇西说,其实我也不怪老师们,这么多年来,课堂教学不都是这样的吗,教师中心,以“讲”为主,“一刀切”,满堂灌。
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李镇西坚定地说。
改,先从自身开始。
李镇西说,我要是不改,其他人怎么会主动去改?如何改?李镇西说,那就是变教为学,教必须服务于学。
于是,李镇西再上课时,突然“不讲”了。
这位曾经无数次在全国引发过“李镇西课堂旋风”的语文名师,有两次公开课印象最为深刻。
一次是执教《我的老师》,受到了评课者的一致好评,而学生却不买账;另外一次是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起了专家和老师们的争议,却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不能说学生的感受与专家的评价是绝对对立的,但当二者不太统一的时候,教师的选择便折射出其教育观。
”“围绕学习和学生设计,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成为李镇西新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李镇西拿“食物喂养”比喻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
第二种是“诱导式”或叫“启发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第三种是“共享式”或叫“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
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在他看来,以上三种“进餐”方式,分别形象地代表了课堂教学中三种师生关系模式: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
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正是以第三种“进餐”方式——“共享式”来建构武侯实验中学的民主课堂。
他这样上“对比课”2010年5月27日上午,李镇西上了两节“研究课”,课文是文言文《狼》。
这一天前来听课的老师有多,大家都想看一看,不讲的李镇西如何上课。
李镇西把这节课标注为“自主课”。
他精心设计了导学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导学稿自主学习,这节“不讲”的课,基本流程分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课堂研讨与分享、达标测评和总结反思”几个部分。
在“自学指导”部分,他这样设计: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一起来学这篇《狼》。
文言文同学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可是你能不能把一篇文言文很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文呢?我们今天学这篇《狼》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翻译。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5个字:增、删、移、留、换。
所谓“增”,就是增加字数;所谓“删”,就是删去不必要或翻译出来反而影响表达的字和词;所谓“移”,即调整语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习惯;所谓“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以及和现代汉语词义、句式和习惯相同的字词;所谓“换”,就是古代用语与今天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字词必须换掉,使其表达清楚。
好了,我们今天就根据这5个字来试着翻译这篇课文,好吗?在这节课上,李镇西把预习放在了课内,整个教学环节,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他还放大了学习成果展示这一环节,课堂气氛热烈火爆,学生们都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有一位同学还因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急得哭了。
李镇西说,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还不太适应,但这样的课堂效果足以说明一切,课堂就得“还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