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发布单位:教育局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11-01-13 09:22:26 浏览次数:194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褚清源

编者按: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从1982年大学毕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李镇西一直是以这样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界的关注里,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从一个“教育浪漫主义者”到“教育现实主义者”再到“教育理想主义者”,从“生活语文”到“民主课堂”,伴随着一次次的突破和超越,“代表人物”李镇西无疑是成功的。李镇西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他又为什么不断地选择这样的突破?

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李镇西的民主课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讲出来的“名师”

勤奋、率真、睿智,当然再加上他特有的幽默感,与李镇西相处时总能给人以惊喜。

他的课激情湍飞,“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这样评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化繁为简,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又不过度煽情。”

李镇西的名气是讲出来的。从1985年他第一次上公开课,近30年,这一路下来,李镇西讲来了多少奖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那些打着李镇西鲜明个性烙印的课,就收录在《听李镇西老师上课》这本书里。

较之别人有所不同,成名之后的李镇西更加注重实践的经验,他曾经戏谑地说自己是“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教育的使命感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尤其反感的是,一些专家喜欢用理论来吓唬一线老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老师们削实践之‘足’去适他的理论之‘履’。读这些专家的书,总会感到自己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总感到自己有这样的‘认识盲点’和那样的‘理论误区’,总感到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真是在‘误人子弟’,总之越读越自卑,甚至连课都不敢上了。”

“不过,这是以前。面对‘专家’,现在我和我的老师们已经不‘自卑’了。我坚信,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我凭什么要被你牵着鼻子走?”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课”。“李粉”们曾经这样记录李镇西上课。

他的课往往是这样开始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大企业纷纷倒闭。当时的韩国的三星集团一下跌入低谷,举步维艰。这时,三星集团的总裁李健熙,使了一个绝招,率领45000名员工,读一日本的短篇小说,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篇小说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是一个真人真事,只不过一个作家把它改编成了一篇小说。李健熙读了不到10分钟,下面就已哭泣声一片。在这篇小说的激励下,三星集团的员工们众志成城,第一个冲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很快扭亏为盈。这就是小说的力量,后来,企业已经欣欣向荣没有任何危机了,李健熙再次把45000名员工叫到一起,重读这篇小说,要大家继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如此富有魔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

有时候,他也会这样导入:“今天,李老师请大家吃‘面’来了。这碗面来自日本。说到日本,我们会想到最近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而紧张,我们还会想到六十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

结合着小说的故事,李镇西会在“课眼”之外,让学生区分“喜欢”和“爱”的不同。他会这样告诉学生,喜欢是“占有”,爱是“付出”。如果我们喜欢什么,自然会想尽办法让这个东西成为自己的,而所有真诚的爱,都是不图回报的。他说,爱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事张扬。

学生们常常被他充满悬念和动人心弦的讲述而吸引,也常常会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爆发出阵阵笑声……李镇西的课无疑代表着一种高度。如今,李镇西被他众多的追随者和“徒弟们”实实在在地奉为了“大师”。

曾经听过他上这节课的作家童喜喜对他说:“孩子们太喜欢你了,你太有亲和力了!”在武侯实验中学,当了校长的李镇西依然在上课,有不少学生也成了“李粉”,听李镇西老师上课成为学生们的“节日”,学生余艳秋说:“校长,您真的太幽默了!您有一颗使人快乐的心。我也会像您一样,把快乐带给别人,让他们快乐。希望您以后还能到我们班来上课!”

李镇西常常陶醉在他的课堂情境里,他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为了课堂而生的。要是几天不上课,李镇西会感觉自己魂不守舍。

而眼下,这位向来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语文名家突然“不讲”了。

“不讲”的李镇西让整个语文教学界瞠目结舌。

“不讲”的李镇西到底怎样上课?

不讲,还是李镇西吗?

“我不改,谁改?”

李镇西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反思自己的公开课。

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但这也怪不得我。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提前做好“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

如果要靠这样的公开课去引领教师们“学上课”,李镇西说,那中国的课堂教学就真的“没救了”。这边,公开课之忧尚未解决,那厢一件更让他烦心的事又摆在他面前了。初任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李镇西就一头扎进课堂里去听课了,一轮课听下来,他忧心如焚,“有些老师的课我实在听不下去,再也不愿听了!”他感叹道。

武侯实验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85%的学生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师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李镇西说,奇怪,为什么青年教师的课也那样老气横秋?他对记者说,相当多的教师只顾自己在前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每节课都有不少学生趴在桌子上睡大觉。这样的课堂还谈什么效率?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找不到成就感,“无数个45分钟啊,师生的生命就这样白白抛洒了!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师自己生命的戕害!”李镇西动情地说,“这样的教学弊端非常明显,教师是在控制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却难以提高,且越来越厌学。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是苦不堪言,体验不到职业幸福感。”

李镇西第一次召开“课堂问题”座谈会。问题刚一摆,就有不少教师开始抱怨了,什么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家校配合差等等……总之,责任都是学生的,唯独很少有人自动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李镇西说,其实我也不怪老师们,这么多年来,课堂教学不都是这样的吗,教师中心,以“讲”为主,“一刀切”,满堂灌。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李镇西坚定地说。

改,先从自身开始。李镇西说,我要是不改,其他人怎么会主动去改?

如何改?李镇西说,那就是变教为学,教必须服务于学。

于是,李镇西再上课时,突然“不讲”了。

这位曾经无数次在全国引发过“李镇西课堂旋风”的语文名师,有两次公开课印象最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