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介绍
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 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 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 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 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 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 织,贝聿铭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 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 贝聿铭 (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 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 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 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 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 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 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 年退休。
贝聿铭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 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主要采用现代钢结 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 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 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 陈。
设计概念
2002年11月,贝聿铭领衔,贝氏建筑事务所完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 首先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 其次是建筑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简洁的形式, 第三是空灵淡泊的室内设计, 第四是对旧建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迁移处理。 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 6 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 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 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 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 和东北街河的贯通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的设计的建筑介绍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一位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美国纽约市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以简洁、现代为主要特点,建筑结构设计精密,外形简约而富有力量感。
他尤其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进行设计,这样的特点在他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上述两个著名的建筑外,贝聿铭还设计了很多世界著名建筑,其中包括香港的银河中心、卡塔尔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等。
银河中心是一座由4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是贝聿铭为香港规划的中心之一。
在这里,他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现代建筑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建筑中间的一个高大的玻璃矩形体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周围的几栋高楼则则以不同的形态向外扩张,富有层次感。
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一座结合了穆斯林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建筑。
建筑中使用了很多穆斯林传统的建筑手法,如天窗、白色穆斯林拱门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建筑和材料,如倒悬的钢板、金属丝网等等。
整个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不仅赢得了建筑业内的赞
誉,也成为了周边景观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风格虽然简约、现代,但其实是极其复杂、精密的。
他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得建筑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也
是他一直受到建筑界欢迎的原因之一。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生动的 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 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
5、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贝聿铭认为,“建 能有好的设计。
建筑与结构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 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 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 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 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 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 中银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 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 内变化多端。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 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 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 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 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 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 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 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
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 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 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 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 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 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 的信息量。
贝聿铭建筑
人物简介:贝聿铭生于1917年4月26日,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
他的父亲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
美籍华人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建筑特点: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混凝土: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几何:贝聿铭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聿铭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作品坚持建筑融合自然的观念,内部空间的精妙分割最令人回味弥久。
代表作品1974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1982年香山饭店中国北京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巴黎1995年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苏州2008年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东馆位置特殊,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公共建筑。
既要与西馆保持延续与呼应,又不能墨守成规,同时还要让块3.64公顷的梯形土地物尽其用。
为了达成与西馆似与不似的旨趣,东馆同样采用了田纳西州的大理石来做饰面,甚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保持与西馆相同,使得贝氏标志性的立体几何块面的建筑增添了温婉柔和的气质。
肯尼迪图书馆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ppt课件
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
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 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 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 ,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 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依自己的
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
系攻读。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
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
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
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
贝聿铭建筑大
师及其作品介
绍 • 苏州博物馆以白
根道夫与贝聿铭互相欣赏,相得益彰,合
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
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
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直
至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
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最
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
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
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
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 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 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 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 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 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 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贝聿铭建筑
贝氏建筑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贝氏设计过程是将基本几何学手法精致化。
逐步形成这种富有几何感的雕塑外形为特征的风格。
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卢浮宫vs 金字塔5贝幸铭先生的建筑审美观带有浓郁的理性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形象清晰,简练,看得出他创作时的稳健思路.没有“神来之笔”的惊奇。
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建筑坐落右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首先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原则上只能建公益性的建筑,限高13米以内!利用对面山上的现成道路,开挖一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确实有着桃源再现的感觉,贝先生在现实世界中,草庵深藏在景观的幽静处,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不用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
完成了至馆前广场的前奏。
被高度抽象概括的玻璃歇山屋顶建筑稳坐于三层台基之上,推开凹入的玻璃门,玻璃厅内,一片光亮,壮美的山谷景色一览无余行进路线中的第二次高潮。
屋顶中腰边,向两边延伸,就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
主入口圆形大门,和隧道的入口相呼应,在整体为三角形细部构图的建筑物中显得格外纯净而圆润。
步入正厅,屋顶几何形的天窗,透明而光亮,温暖的照在参观者的身上,也使大厅充满迷离的光影效果,幻境。
大厅的正对面是一组巨大的玻璃落地门,视野开阔,将外面的蓝天、白云、远山、青松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大屏风的风景画,真是美极了!平面和贝聿铭其他作品有一定区别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舒展回眸屋顶和顶窗出于气候上的需要,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原景观美术馆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入母屋造(歇山式),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细部Thanks!。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建筑大师贝律铭作品分析--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详细分析
地下通道:
立面分析
西馆的延续
19度的模矩
丰富的南立面
建筑与周围环境:
东西馆在建筑材料上的统一产生的和谐关系:东馆的 建筑物高度,保持与宾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馆的外墙 采用与西馆相同的大理石,将所有暗色石安排在下方,淡 色石置于上方,东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对立关系 西馆属于古典建筑,东馆属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的 建筑风格,却因为贝聿铭的巧妙处理而体现出和谐的关系。
?内庭的空间作用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三角形中庭相互交融形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纵横交错的楼梯纵横交错的天桥纵横交错的平台动态雕塑动态雕塑动态的空间中庭的空间向四周和上方延伸它给各展览空间创造了变化和衔接给你的眼睛换个花样因为你会感到疲劳的不只是游客的脚还有游客的情绪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Leabharlann 建筑地理:面临的困境:
1、位于历史敏感地带,如何融入城 市,取得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群的协调 2、不规整基地的利用(直角梯形) 3、如何与罗马风格的老馆取得联系 4、业主的特殊要求(亲切的外表, 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解决思路:
1、对国会大厦——杰弗逊纪念堂 轴线的尊重导致梯形平面的切割 2、等腰三角形产生的轴线与西馆 轴线的呼应 3、三角母体的使用及哥特式塔楼 产生纪念性,对罗马式的西馆进 行一种历史风格的延续 4、构造和材质的极端追求 5、内部空间的丰富性和流动性
作品设计风格及特点: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 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 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 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本文着重介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部分经典建筑作品。
一、澳门科技馆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于2009年竣工。
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
建筑物的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并有玻璃幕墙的设计,主要是引入自然光线到科学馆之内,充分显示出善用天然资源,辅以深色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从而体现了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展览中心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由一个倾斜圆锥体及其顶部的一个斜切圆柱体所组成。
展厅地面以下建有机电房及物资储存地,至三楼有设有14个展览厅,四楼及五楼分别是观景亭及观景台。
展览中心内部还设有咖啡厅、精品店等休闲消费场所。
会议中心曾称多功能厅,以菱形为基座,划分为设备区和多功能活动区。
天文馆主体构造由一个直径为19.35 m的圆柱及半球形的屋顶组成。
馆内一楼为半圆形的电设备机房,二楼是一个多功能的环幕影院。
裙楼是科学馆的附属配套建筑,由商店、咖啡室、售票处、办公室大厅等组成,与展览中心、天文馆、多功能厅及室外扶手电梯有走道相通。
裙楼正门入口的雨篷为钢质,呈双伞形,并以玻璃幕墙作为顶盖。
二、美国国家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即西馆)的扩建部分,1978年落成。
它包括展出艺术品的展览馆、视觉艺术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贝聿铭建筑简析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
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
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
由贝聿铭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是总统夫人杰奎琳的主意。
她对不久前华盛顿完工的一座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厅很欣赏。
肯尼迪图书馆选址的时候,本是选在哈佛大学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来自哈佛大学本身,也许是剑桥市政府,可能由于怕太多参观者所嚼的口香糖会弄脏了环境,总之,最终被拒绝。
最后偶然找到了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场,就是这个垃圾场,无意中成就了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她被公认为波士顿的一大最佳风景名胜。
根据杰奎琳的建议和贝聿铭的理解,肯尼迪图书馆设计是本着让其为一公共的文化中心,而非一块私人领地的初衷而行的。
所以建筑前面连肯尼迪的塑像也没有。
图书馆的展览内容也和建筑本身保持一致,不以歌颂和宣传为目的,而是尽量让人身临其境。
馆内用了大量肯尼迪本人的影像资料,由他自己的历史资料来说,自己来讲。
图书馆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
图书馆是由一个10层楼高的三角形塔(主要用于文档放置,教育和行政),2层的展示基地(展示基地及300位的剧院)和110英尺高的纪念幕,整个搭配和谐一致。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1997年11月竣工。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
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 设计以“中而新、苏而新”的 设计理念,坚守“不高、不大、 不突出”是这座建筑最大特点, 集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博物馆。
• 新馆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 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 城市肌理相融合。
• 建筑大师贝聿铭“封刀之作”的中国大陆苏州博物 馆新馆,于2006年正式开馆,这座被贝聿铭视为 “最心爱的小女儿”建筑物,以江南园林造景设计, 是贝聿铭在中国唯一的一座博物馆建筑,备受全球 建筑界瞩目,现已成为苏州新的景点。
苏州博物馆
• “在整体布局 上,博物馆新 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 的世界文化遗 产拙政园、全 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忠王府 融会贯通,成 为拙政园、忠 王府建筑风格 的延伸和现代 版的诠释。”
苏州博物馆
•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 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 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 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 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 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 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 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 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 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 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 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 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 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主要作品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 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 倒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 “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 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 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 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 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 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香港中银大厦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聿 铭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 ,所有的模数都基于 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 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 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 何直接的关系。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 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 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 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 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 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 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 观者提大型玻璃金字塔 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 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 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 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 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 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 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 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课件
•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着 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 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但贝聿铭 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 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 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学习交流PPT
8
晚年经历
• 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 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计 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 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 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 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 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 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 的精华”。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 ,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心爱的小女儿
“建筑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形式、空间、 光线、运动”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苏州博物馆主要展出了当 地的出土文物,文人字画 以及江南民间工艺品。因 此设计深受苏式建筑的影 响。以黑边描绘的白色体 块与传统苏州庭院相仿, 加上贝氏签名的玻璃屋顶 ,整座建筑和谐地倒映在
水中。
苏州博物馆(2000----2006)
求学经历
宾夕法尼亚大学
18岁的贝聿铭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贝聿铭在宾 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院学习,但他对当时过于传 统保守的宾大建筑系颇为失望。
上海艺术博物馆
MIT
仅仅两周之后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转专业改学工程 。在此期间,1935年柯布西耶在MIT的演讲,被贝 聿铭称为“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事务所
虽然齐肯多夫对贝聿铭非常肯定,贝聿铭最终还是 选择离开齐肯多夫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பைடு நூலகம்
“他为20世纪创造了一些最美丽的内部 空间和外部造型”
1983年普利兹克奖评语
巴黎卢浮宫扩建计划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源于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等。他将这些基本元素进行巧妙的 组合,简洁但富有张力。
“Because I'm pay,not I'm free”
孩童时期
苏州狮子林的影响
少年时代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其祖辈为吴中的名门望族。17岁离开 中国之前,少年的贝聿铭主要生活在上海。
祖父坚持让作为长孙的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与堂 兄弟们在自家园林(狮子林)的玩耍,构成贝聿铭少年 时代的重要记忆。
心爱的小女儿
离开中国八十多年了,而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 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 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 那是我的设计灵感之源泉。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 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 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 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我所做的仅仅是一点尝试, 我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
哈佛
贝聿铭选择当时建筑思想更为创新活跃的哈佛,拜 读于当时作为建筑学系主任的格罗皮乌斯门下。
格罗皮乌斯称之为“我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
工作阶段
“房屋建筑师”
从哈佛毕业后,因为家庭跟生活所需,贝聿铭选择 了接受纽约地产大亨齐肯多夫的工作,成为了被美 国建筑师主流排除在外的“房屋建筑师”,学习房地 产和商业设计。
贝聿铭为法国巴黎卢浮宫设计的扩建金字塔入口在设计阶段饱受巴黎市民的争议,差点未能成形。 玻璃与钢筋构成的金字塔作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宫殿的新入口,不仅满足了卢浮宫每日大流量游客进 出的需要,同时也将太阳光引入新建的地下广场。不论在功能还是形式上,玻璃金字塔都为古老的 卢浮宫增添光彩。 重修之后的卢浮宫,中心绝对是金字塔。它是一个清晰可见的符号,是绝对必要的产物,集中了光 线,从形态上和整体形成互动。”——法国总统密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