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历史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ppt(37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历史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ppt(37张PPT)

休息。”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 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
统一的必要性: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7)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统一的可能性: (3)秦朝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6)秦始皇雄才大略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是 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②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御史 大夫
监察




行政 军事(虚设)
中央官制
郎卫 太 宗 廷 治 少 典 奉中将
中尉 仆 正 尉 粟 府 客 常尉作


宫廷 警卫
门 卫 戍
宫 廷 车 马
皇 室 事 务
司 法
内 史
工商 税务
民 族
祭京 祀畿
少 府
刑 狱
农赋 皇室 外 财政 财务 交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 秦的暴政 1.表现 2.结果 3.影响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 秦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穷奢 极欲, 大兴土木 (2)刑法严苛,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编热点专题速查专题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课件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编热点专题速查专题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与巩固课件

西周的 分封制
作用
雏形 郡县制
形成 影响
提出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理论最 早是由战国的韩非子提出 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 度:①目的:为了适应 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 建统治,秦朝开创了一 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 集权制度;②内容:最 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 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 央设丞相、太尉、御史 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大夫,分管行政、军事 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 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明朝
清朝 前期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1)开放的对外政策: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 文化昌盛,封建社会处于发展和繁荣阶段,各方面领先世界, 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友好往来的政策。 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封 建经济走向繁荣,国力强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科 技文化兼容并收,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2)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封建经济比较稳定,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根本 原因。 影响:这一时期实行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活动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却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 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逐 渐落伍了。玄奘西游ຫໍສະໝຸດ 鉴真东渡日 本宋朝
市舶司的设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立 加强管理 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 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 郑和下西洋 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 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 系,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 闭关锁国 商民出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但 它限制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 中国社会的进步,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高考复习专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高考复习专题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第一步: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 如夏、商、周等族的最初形成;又如松赞干布时的 吐蕃、阿保机时的契丹、成吉思汗时的蒙古,都有 一个民族内部统一的过程,都是由分散的许多部落 统一起来,形成较高发展阶段的民族共同体。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程
第三步:全国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时期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 的全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是蒙古贵 族,清代的最高统治者是满洲贵族,但汉族人民在这两 个时期仍然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元、清的政权 实质上也是蒙古贵族、满洲贵族跟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 治的政权。
第二步:地区性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战国七雄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体,它们都各有 自己的主体民族,而分别与东方诸夷、西方诸戎、北 方诸狄、南方诸蛮以及其它民族统一起来。三国时期 的魏、蜀、吴,也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它们 都以汉族为主体,而分别与本地区的少数民族统一起 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我们习惯上认为它们 是汉人的朝廷和鲜卑人的朝廷,实际上它们都是地区 性的统一的多民族朝廷。南朝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北 朝尽管鲜卑人当权,但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仍是汉族。
中国古代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统一”的内涵与外延
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 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 ——葛剑雄
1、夏商周三朝不属于统一国家 只有承认各诸侯国实际上的独立,才能维持(西)周天 子名义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所谓的统一,只能当 成文化上的统一,不属于政治上的统一,不属于统一国 家。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PPT课件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PPT课件

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意义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 ,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 合作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
发展。
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保障,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 济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
人际关系。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与祖 国统一PPT课件
目录
• 民族团结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祖国统一历史进程与现状 • 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举措 • 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展示及政策支持 •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 面临挑战及未来展望
01 民族团结基本概 念与重要性
民族团结定义及内涵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 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 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பைடு நூலகம்
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 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 结。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前提,是祖国统一的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 、共生互补的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指各民族在 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华 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共同性, 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01
02
03
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分裂危机加剧。
抗日战争时期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 和人民群众,推翻了国民 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 国。
当代两岸关系发展及挑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统一国家的文化影响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24张PPT)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共24张PPT)
你知道清朝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上 采取了哪些措施吗?清朝的民族政策又有什 么特点呢?
学习目标
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 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
2.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 3.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
的措施 4.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
新课探究


探究点:清朝对全 国的统治
的历史时期
三国 隋 元 明
夷洲
流求 琉球 台湾
相关链接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领土
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等一万多人到达夷洲
1294年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
1662年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今日台湾
三 探究点:清廷对西藏地区有效管辖
驻藏
章程》29条,标志中央政

大臣
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
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金瓶
中央政府掌握达赖

掣签
和班禅的继任者。
2.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颁布章程
事件及内容
意义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 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
立噶厦
理政教事务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 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
表现一 班禅六世明确表示:整个 西藏都是在中国主权管辖 范围内的地方,西藏的一
切无不听命于朝廷
表现二 班禅六世不远万里前去承 德避暑山庄为乾隆皇帝70 岁寿辰祝寿,乾隆皇帝修
建须弥福寿庙供他居住
金瓶掣签目的是用抽签的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课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希望实现统一吗?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的灭亡-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
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压制思想把士人推到了对立面;
家、改革家,结束了春秋战
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 上
课标要求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条件、时间、过程。 2.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合作探究,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 4.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秦朝灭亡与暴政的联系 5.认识秦朝的建立及其措施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引导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 ,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 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新知讲解
皇帝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三公九卿 制
郡县制
里、正
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
主要官员由中央 任命
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完成了 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华夏大一统,是中国第一个
称皇帝的君主。
新知讲解 一.秦的统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新知讲解
从公元前230年 到公元前221年,秦 国先后韩、赵、魏、 楚、燕、齐六国,建 立起新的统一王朝。

中考历史复习课件:讲解 第三部分 第四单元 祖国统一、外交、国防与科技发展(共74张PPT)

中考历史复习课件:讲解 第三部分 第四单元 祖国统一、外交、国防与科技发展(共74张PPT)
返回
②两岸民间团体的建立: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 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 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③“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 1992 年,两会就“海峡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 年,海协会会长汪 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 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罗家丙、刘凤健《境外媒体视野中的中国国庆 60 周年阅兵》
返回
问题:国庆 60 周年中国展示了哪些“最新武器和军事装 备”?这次国庆阅兵有何意义?
研习:根据所学可知,60 年国庆阅兵,中国展示了坦克、 导弹、战斗机等武器和装备。这次国庆阅兵展示了中国科技发 展、国防建设成就,提高了国人的自信心,展示了中国科技发 展概况、国防建设成就、中国文明之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 中国现 代史
第四单元 祖国统一、外交、 国防与科技发展
目录导航
01 单 元 时 间 轴 02 知 识 网 络 03 考 点 突 破 04 历 史 图 片 05 五 年 广 东 中 考 06 课 堂 巩 固
单元时间轴 返回
知识网络 返回
考点突破
考情分析:新中国的民族、外交、国防与科技发展,在中 考时有一定的关注度,偶尔会命制一道选择题,外交是最常见 的命题点,要关注新中国建立后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困难的 情况下,如何发愤图强。此外,教育发展如课程设置,与当时 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要适当留意。
返回
④ 江泽民 的八项主张:1995 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出 现的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 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 思想。 ⑤惠台 31 条:2018 年 2 月中央公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 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出台 31 条具体惠台措施,为台湾同 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PPT课件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PPT课件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 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在考虑解决台湾 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1978年11月—1981年8月:萌芽阶段
(2)1981年9月—1982年1月:正式提出阶段
(3)1982年12月——1985年3月:系统化、法制化阶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谢谢 谢谢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教学课件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PPT教学课件
——《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史识] 徭役兵役、赋税沉重激化了秦末社会矛盾,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减轻人民负 担,推行仁政的必要性。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随堂训练]
题组1 秦朝的统一
1.公元前238年,嬴政开始亲政,为统一六国的战争积极准备着。他制定了三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3.反思减轻人民负担的必要性 [史实]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 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 课程
意义。 标准
2.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时空 定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史识] (1)大国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区域性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奠基。 (2)善于吸收和使用人才;各国变法使政治、经济、制度趋同;远交近攻的 得当策略均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文化统一为大一统护航 [史实]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对秦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原因 (1)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镇压农民反抗。 (3)思想上,受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贵族政治 “世卿世禄”
官僚政治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
的一切事情
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 臃肿和运转不灵
收入来源
来源于他的领地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官吏选拔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由皇帝来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拓展: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
按地域划分(地缘)
传承制度
世袭
中央任免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爵位、土地和 人民
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行政管理权
同 与中央之间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
点 的关系 一切事情(地方分权) 央(中央集权)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
——贾谊《过秦论》
1. 大兴土木-劳役无休; 2. 巡游四方-劳民伤财; 3. 滥施酷刑-民怨沸腾; 4. 焚书坑儒-士人反目; 5. 六国故旧-卷土重来。 --治国经验尚不成熟-迷信法 家,政失于暴。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陈胜吴广起义-张楚; 2.天下云集响应; 3. 刘邦灭秦-前207年; 4. 楚汉相争,刘邦胜出。

九 少 府 皇家财政

卿 宗 正 皇室宗族

典 客 少数民族

治粟 内史
租税、 财政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二、巩固统一
1、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
郡县制特点: 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免调动,不 得世袭 郡县制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 志。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pt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pt
推动各民族间的语言互通
推广普通话,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间的语言互通。
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
鼓励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团结合作。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01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
早期发展
各民族在早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演变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历史进程中不断 吸收其他民族成分,发展壮大。
少数民族的演变
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既有融合也有 保持自身特色的倾向。
民族关系的特点
推动文化创新
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创新和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04
统一多民族国家优势及挑战
优势: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
地域广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常拥有辽阔 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国 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资源丰富
多民族国家往往拥有多样化的资源, 包括矿产、能源、农业和人力资源 等,这些资源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 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构,加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 协调和处理,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
01
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民族文化交流
02
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第0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课件】

第0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课件】

3.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1)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鉴于法家学说的负面效应发展到 极致,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见,把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 王朝的正统思想,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文化思 想主流的时代。 (2)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 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 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 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 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 运行。 (4)民族问题上的羁縻政策。汉代以来,统治阶级总结了秦 朝民族政策上极端措施,确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在民族关系上的 羁縻政策,包含了民族地区政治现状的宽容和默认,以及通过 分化实现“以夷制夷”。对于民族间的和解与沟通、地方社会 的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课标要求: 掌握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过程及相 关措施,明确其意义。
激趣导课: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 步建立。
一、基本概念 1.民族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 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 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典型的国族 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 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 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 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 力度更为强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T课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T课件
文化专制政策
内容: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另一方面,对全国的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 缴并进行销毁。
3、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 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西北:新疆
康熙皇帝平定了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 乾隆皇帝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二)经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原因: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活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兴修水利 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明朝:戚继光抗倭
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
被荷兰殖民者侵占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四、习题演练
1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写诗作文章,稍有不慎,就会招 来杀身之祸,下列清朝的诗句中,只有那一句可能不会招来杀身之 祸?( D )
A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B一把心肠论浊清
C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D绿叶清音看总好
2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D (
用所学的史实证明郑成功 的话“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东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 北 宋
宋 南 宋
第二次统一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 国
第三次统一
我国朝代更替顺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先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民国时间短,不到五十年。 人民共和国,旧貌换新颜。
Page
11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奋斗不断融 合而形成的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倍加珍 视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离的言行。
通过今 天的学 习,你 想说点 什么?
我国多民族同一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潮流和趋势,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是大势所 趋,民心所向。
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我们 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分裂祖国的可耻行径。 青少年学生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 和祖国统一的思潮和言行作斗争。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汉书· 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 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魏书· 献文六王传· 咸阳王 禧传》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 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 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该地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 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 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亡于一:败于何? (秦亡与巩固统一有什么联系)
前221 秦王朝建立 前220 修驰道 前219 秦始皇在泰山封禅 前215 发兵北伐匈奴 前214 修长城 前213 焚书 前212 坑儒 前210 秦始皇崩,秦二世胡亥即位 前209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号为“张楚” 前207 项羽巨鹿破秦军,刘邦率部进咸阳,秦亡
D
谢谢观看
秦朝是如何做到 的呢?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 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 ,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 对不敢设想的。
——秦晖《传统十论》
• 封建君主集权对简单再生产的破坏,主要表现 在对农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和征发沉重的徭役 上。……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专 制君主利用空前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大砍大 杀的结果。它既然在全国范围内破坏了简单再 生产,使整个社会无法生存下去,当然它面前 只剩下灭亡这一条路了。
楚虽三
——《楚辞.九章》
户亡秦
必楚
秦亡的原因有哪些? (1)秦的暴政爆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 民起义爆发。(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营造宫殿、
陵墓;求仙访药;除外巡游、封禅;赋役繁重)
• 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 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 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 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吕思勉《中国简史》
特点:皇帝独揽大权;各官僚 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国与家 同治。
史料:
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卫尉掌宫门警卫; 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 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 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 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 特点。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精美课件

活动课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精美课件
1937.7.7 1937.8-9
近代维护主权篇
1931.9.18 1932 1935
1937.7.7 1937.8-9 1938.10
近代维护主权篇
日本侵略与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
时间
局部
侵华 1931-1935
与中
国人 民抗
1935-1937

全面 1937-1938.10
侵华
与全 1938.10-1944 民族
周保中
李兆麟
近代维护主权篇
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
淞沪前线军队浴血奋战
近代维护主权篇
“死 ”字旗
——
勇时幸匹国 往刻吾夫难 直随有有当 前身子分头
勿伤自本日 忘时觉欲寇 本拭请服狰 分血缨役狞
死赐奈国 后旗过家 父裹一年兴 手身面龄亡 谕
只我 愿不 你愿 在你
民在 族我 分近 上前
尽尽 忠孝
近代维护主权篇
近代维护主权篇 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房山区的抗日英雄
包森:共产党房涞 涿抗日游击大队队长
赵然:中共房涞涿
联合县议会议长,房 良联合县抗日救国组 织部长。
近代维护主权篇
尊重历史,崇尚和平, 面向未来,理性爱国。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房山区实验中学援藏教师—王超
一条援助路 一生援助情
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篇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课堂师生总结
课堂师生总结
中华古族繁似花 也弯弓月也琵琶 经文交流和最久 赢得华夏终一家 相互尊重诚可贵 万紫千红耀中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开始用什么思想作 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想?
答:儒家思想。
下一步
第三课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上)
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 §1 秦汉时期 §2 盛唐气象
§1 秦汉时期
1、秦 1.1、秦的统一 1.2、秦始皇主要活动
2、西汉 2.1、汉武帝 2.2、疆域 2.3、东汉 2.4、三国两晋南北朝
D. 能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2.细胞分化的结果是
( A)
A.形成不同的组织 B.形成不同的器官
C.形成不同的系统 D.形成不同的个体
3. 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 ( D )
A. 细胞表面结构的改变
B. 细胞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C. 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改变
D. 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改变 4. 分化的细胞能再恢复到原来分化前的状态的是
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巩固中央政 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削弱国王势力 实行察举制度 削弱丞相权力 加强中央军力 任酷吏和严刑法 统一货币 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等 返回
西汉疆域图
2.3 东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趁社会 矛盾激化夺权建立新朝,但未能 使社会稳定下来。经过战乱,西 汉宗室刘秀恢复汉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
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 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 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 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 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 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 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 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3 全能性大小: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4、植物组织培养
1)、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过程:
离体的组织 或细胞
脱分化
愈伤组织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胚状体
发育
新植株
离体的组织或细胞
胚状体
在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愈伤组织
试管苗
离体的组织 或细胞
脱分化
愈伤组织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单核 细胞
粒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一、细胞分化
1. 概念:
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 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 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
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是否意味着细胞中遗传物质 发生改变?为什么?
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同组织 的细胞共同来源于受精卵,经有丝 分裂产生。
有丝分裂 细 胞
继续分裂 增加体细胞数量 高

各 细胞分化 种
形成 组 织
系动
统物



绿色开花
植物体
上皮 细胞
上皮组织
有丝 分裂
受精卵
细胞
肌肉 细胞
分化
肌肉组织
神经
细胞
神经组织
器 系人 官 统体
骨细胞
结缔组织
一、细胞分化
1. 概念: 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 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C的形成是B细胞(分化 )的结果 3).A能够形成D说明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全能性 )
公元前230年,秦俘虏韩王, 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克 邯郸,擒赵王。
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都 蓟(jì),燕王逃。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 (bì)破魏都大梁,杀魏王, 灭魏。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60 万破楚都郢(yǐng),俘虏 楚王,灭楚。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辽东, 灭燕、赵残余。
2. 实质: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 特点: 持久性
不可逆性
稳定性 4.对多细胞生物体的意义 能增加细胞的类型,使细胞趋于专门
化,由不同的细胞类群构成多种组织,
再进一步形成结构完整和功能统一的 多细胞生物体。
植物器官切片图
保卫细胞
筛管 导管
成熟区 (根毛区)


这些形态结构和
功能不同的细胞
根尖
“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大一统”思想:在西汉时期也存在着分封制的
残余,地方势力强大,有出现分裂割据的危险。 如何从思想上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当 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儒家儒家经典进 行阐发,主张“屈民而申君,屈君而申天”,即 人民服从皇帝,皇帝服从上天。因此要反对诸侯 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思想统一于孔 子儒学。概括起来,大一统思想包括领土完整、 政令统一、思想统一。大一统思想受到汉武帝的 赞赏,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对后 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有深远影响。
第五章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细胞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
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形成多细胞胚
多细胞胚发育为人的幼体,完成胚胎发育。
示意图:
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分化
仅有细胞的增殖,受精卵能形成 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而发育 成多细胞生物体吗?
一、细胞分化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还有可能发育成 完整个体吗? 天竺葵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958,美国,斯图尔德:植物组织培养
营养物质 和激素
无菌操作
离体
结论: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二、细胞的全能性
1 概念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 潜能,细胞的这种特性叫做细胞的全能性。
2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生物体的细胞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
3. 特点:持久性,不可逆性,稳定性
4. 对多细胞生物体的意义
二、细胞的全能性
1. 定义: 2、原因: 3、大小: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 原理: (2) 过程:
(3)优点,应用
1.细胞分化不同于细胞增殖的主要特点( D )
A. 细胞的数量增多
B. 细胞的体积增大
C. 细胞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3、唐朝的对外交往
唐朝前期全国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 盛,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富有的国家 之一,因而对其他国家各国发生了吸引力, 亚、非很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 学文僧潮涌而来。唐朝生产的空前发展也 促使国家国际贸易大为增加,中国人到国 外聘问,经商的络绎不绝。中国地处亚洲 中心,不但与各国频繁交往。而且成为亚、 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转枢纽。
B、文化方面:仿照唐朝学校制度,在京都设立大学, 各学科学习内容与唐朝相仿。
C、科技方面:唐朝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建筑、 雕版印刷等陆续传到日本。
D、生活习俗:唐朝流行的马球、围棋等体育活动传 入日本,喝茶之风、过九九重阳节等都是唐朝时传 入而被日本所接受的。
思考问题
盛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唐朝的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 教训,完善规章制度,重用人才, 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社会 矛盾 ,及对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各国 先进文化。
公元前221年,王贲攻齐, 齐不战而降。
秦 灭 六 国 , 统 一 天 下
1.2、秦始皇主要活动
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 行郡县制
秦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其他
1.2 秦始皇主要活动
2.1 汉武帝
汉武到帝了(汉前武15帝6 时 年期—,前他87为年了)巩,固名 刘政彻治,统小一名,彘开,始是 汉用朝儒的家第思七想个作皇为帝。 汉统武治帝国是家汉的景指帝导的 第时岁思期统十被登想形”个立基,成的儿为。汉了政子 太武“治, 子帝大格七 ,时一局岁16。
(D)
A. 神经细胞 B. 人体表皮细胞 C. 肌肉细胞 D. A、B、C三项都不是
5. 取高度分化的月季的叶肉细胞,经离体组
织培养出月季幼苗,说明植物细胞( A )
A.具有全能性 B. 分化后恢复原状态
C.畸形分化
D. 具有再生能力
C
6.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原因
是( B)
A.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
武则天(624-725年):中华帝 国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 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 手辣。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 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 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开元盛世
唐玄宗时期,为了巩固政 权,采取了善于用人、重视吏 治、发展农业、戒奢从简等措 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 史称“开元盛世”。 唐玄宗晚 年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 乱”,唐朝由盛转衰。
而不会变成其他类型的细胞。这说明细胞分化
具有
稳定性
一、细胞分化
1. 概念: 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 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实质: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 特点: 持久性
不可逆性
稳定性
细胞分化对多细胞生物体有何意义?
许 受精卵 多次 多
§2 盛唐气象 1. 隋朝 2. 唐朝前期的政治 3. 唐朝的对外交往 4. 唐朝的世界影响
1、隋朝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实现大统一。
隋朝(581-618年)前期社会繁荣。隋 炀帝时期,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隋朝 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灭亡。
返回
2、唐朝前期的政治
唐朝的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 教训,完善规章制度,重用人才, 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社会 矛盾,出现了:
新植株
胚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