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两首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
•••••••••••••••••《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两首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oqiú参差荇菜cēn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经》中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3. 能够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关雎》2. 《采蘩》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诗经》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进修《关雎》1. 请阅读《关雎》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关雎》是一首描写古代爱情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倾慕和追求。
3.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4. 思考《关雎》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三、进修《采蘩》1. 阅读《采蘩》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采蘩》是一首描写生活劳作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倾慕。
3. 分析《采蘩》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蘩为苴服,茀则为襦”等。
4. 思考《采蘩》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教室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和《采蘩》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关雎》和《采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还能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以上就是本次《《诗经》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谢谢!。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赋陈,一作铺陈。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读课文,把握诗的的节奏和情感基调(1)把握节奏课文两首诗都是四言诗。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4.《诗经》二首 精品导学案(教师版)
2014级语文必修2导学案编制时间2014年12月14 日使用班级:高一全年级主备人:金鹏飞Array省级示范高中建始一中第 1 页共 4 页省级示范高中建始一中第2页共4页六章:决绝。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清醒而坚强,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2. 《氓》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回忆和对比的手法如女子前后思想感情变化的对比: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坚强。
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变化:氓、子、复关、尔、士。
3.《采薇》结构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一至三章:思归之情;四、五章:戍边生活;六章:归途之景。
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的感情丰富、复杂。
为什么戍役难归?前三章的后四句作了说明:远离家园,是因犭严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王差无穷。
其根本原因,是“犭严狁之故”。
全诗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个人情,与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四、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以下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2.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3.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4.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5.岁亦莫止(“莫”通“暮”)6.彼尔维何(“尔”通“ěr”,花盛开的样子)7.犭严狁孔棘(“棘”通“急”,紧急)(二)重要实词1.至于..顿丘(到,到达) 2.秋以为..期(把……作为) 3.体.无咎言(卜筮的卦象)4.泣涕.涟涟(眼泪)5.以我贿.迁(财物)6.三岁..食贫(多年)7.总角..(少年时代)之宴.(快乐) 8.女也不爽.(过错) 9.君子..所依(将帅)10.小人..(士兵)所腓.(遮蔽) 11.不遑..(无暇)启.(跪)居.(坐)12.彼路.斯何(高大的战车)13.匪我愆.期(拖延)14.将.子无怒(愿,请)15.自我徂.尔(往)16.言既遂.矣(顺心,满足)17.咥其笑.矣(笑)18.躬自悼.矣(伤心)19.靡使归聘.(问)20. 忧心孔.(很)疚.(痛苦)21.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22.我行不来.(回家)23.象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24.一月三.捷(多次)(三)一词多义1.德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名词。
《诗经二首》教案3篇
《诗经二首》教案3篇《诗经二首》教案1学习目标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习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
(如:《五经》、“六义”)二、四读《关雎》一读:读通诗句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巨著,包含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这部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关雎》和《蒹葭》。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女子在河边凄凉的心情,对亲人思念之情如同那唱歌的鸟儿。
这首诗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们渴望团聚和亲情的感情。
另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诗是《蒹葭》。
这首诗以蒹葭植物为主题,通过描绘蒹葭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谊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给人以凄美之感,让人不由得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友情的可贵。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人们对家国情怀和友情的珍视。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启迪了后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诗经》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一、《关雎》学案1. 诗歌背景《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二首,由武王伐纣时期纣王的姬姓宗亲女子所作,反映了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的历史事实,也表达了作者对周武王的崇敬和欣赏之情。
2. 诗句解析① 归之/洛之水,浩浩汤汤。
这句描述了周武王军队回到了陇西,渡过洛水时江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② 广斯祇,不犹在宋?这句讲述的是周武王在伐商之前曾在宋国拜访文王,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③ 宜其室家,乐其所之。
这句是讲述周武王发掘旧有文化,注重民间乐舞,以此弘扬社会文化。
④ 忕之/存之,方涣涣而有私焉。
这句是讲述那些困苦的百姓,为了生活而不断献殷情,可却始终得不到尽人意的回报,强调了这种社会贫富差异的不公。
3. 诗歌鉴赏《关雎》可谓是《诗经》中的真正名声毕露之作。
整首诗明显地展现出作者在多个层次上的感慨和情感,比如对历史的追溯,对社会现实的感悟,对人性的思考等等,使这首诗歌成为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优秀代表作。
二、《蒹葭》学案1. 诗歌背景《蒹葭》是《诗经》中的第十一首,是一篇古典抒情诗。
这首诗充满着女子愁思苦情,体现了出走女子的无情与彷徨。
2. 诗句解析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描述的是蒲苇丛中的霜雪,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白露的气息渐渐增强,给一片荒凉之地带来了孤寂和寒冷。
② 执其两手,泪流滂沱。
这句是讲述主人公所感受到的深深的哀伤和苦楚,泪湿双手,无限的渴望姐姐的回心转意。
③ 但见/泪痕/不啻/华芝。
这句是作者在“但见”开头的描写的一个精美的修辞手法。
描述泪水留下的痕迹如华芝,忧心纠结无法释怀。
④ 絷之/维之,以供崔牛之祭。
这句话是讲述主人公为了姐姐的死所做出的决定,将自己的衣带系在草上,以此表达一份深厚的情感。
3. 诗歌鉴赏《蒹葭》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古诗,它通过自然景观和女子私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自然与人文共存的表达方式。
而且诗歌也表现出女子不能自主自决的现实苦痛,从而引出人性的考量。
诗经两首的教案(热门19篇)
诗经两首的教案(热门19篇)教学工作计划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这是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它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诗经两首人教版语文高一教案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诗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教学重点】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
《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
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
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
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1.《诗经》二首学案篇1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理解并赏析《《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3.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导学重点:1. 《诗经》的地位和作用;2. 《《诗经》二首》的内容和意义;3. 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三、导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领悟《诗经》中的深刻文化内涵。
四、导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2. 准备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教学资源;3. 制作PPT展示《《诗经》二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2. 进修:分别讲解《《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解读其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经》二首》的理解,提升文学素养。
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其他篇章,拓展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六、导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表达能力;2. 创设古代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情感表达。
七、导学反馈:1. 安置相关的课后作业,稳固学生对《《诗经》二首》的理解和记忆;2. 收集学生的进修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导学评判:1. 通过教室观察和作业评定,评判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掌握水平和理解深度;2. 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导学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导学反思:1. 总结本次导学案的优缺点,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上是《《诗经》二首》导学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两首学案范本
《诗经》两首学案范本《诗经》两首学案范本1.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局部。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消费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妙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腔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详细分析。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意境,感受《诗经》的美。
2、学习《诗经》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引导学习《关雎》㈠朗读,感受音韵美(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按照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个性,即读出语气、情感,感受诗的音韵美。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重音)齐读(读出音韵)㈡译读,体会情感美(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理出层次,体会诗的情感美。
)1、译读诗歌:2、体会感悟:⑴这首诗吟唱的是什么情思?君子是如何追求淑女的呢?⑵诗中除了写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还写了雎鸠鸟和采摘荇菜,有什么作用?⑶“窈窕淑女”是君子心中最美好的形象,其实我们还应该赋予“淑女”更多的内涵,你心中的“淑女”又指什么呢?3、再读品味:(读出情感)㈢说读,领悟意境美(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发挥想象,飞扬神思,描绘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
)请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并以“《关雎》意境真美,你看……”的句式来说话。
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设计意图:通过背读,积累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自主学习《蒹葭》㈠朗读,感受音韵美㈡品读,体会情感美㈢说读,领悟意境美㈣背读,提升素养美背诵提示:本诗大量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蒹葭,白露。
所谓伊人,在水。
溯回从之,道阻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四、小结寄语诗歌是情感的抒发,《诗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朴实纯真的情感,也给予我们执着追求梦想的启迪。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寄语:蒹葭丛中觅伊人,溯回溯游永追寻;学海深处竞风流,德艺双馨占鳌头。
五、板书设计《诗经》两首朗读音韵美译读情感美美说读背读意境美。
集体备课教案《诗经两首》
《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其他实词及常用熟语。
2.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3.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
重点难点1.感受女主人的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手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2.讨论法:从故事情节,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来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的二三其德。
从诗中找出诗经赋比兴的用法及其效果讨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诗经》中有大量反映爱情,婚姻的作品。
《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的那种甜蜜浪漫的约会,那种自主而又愉快的恋爱,大家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我们今天再开看一看另外一种爱情,另外一种婚姻:《氓》二鉴赏:1,充满感情地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氓》,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三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通假字:蚩—→媸无—→毋于—→吁说—→脱泮—→畔匪—→非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熟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特殊句式: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2,结合课后的注解,理解课文,诗歌写到了什么事情?明确《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
:《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
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
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
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诗经》两首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利用工具书,对照注释,翻译全文,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并背诵《氓》。
3、学习鉴赏《采薇》,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学时安排:3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
1、掌握《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熟读《氓》和《采薇》。
并能背诵《氓》。
一、知识链接
1、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2、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
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
又叫“订盟”。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
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
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古俗照例用雁,礼品
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
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
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
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
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
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二、熟读《氓》和《采薇》。
并背诵《氓》。
第二学时
学习要点
1、利用工具书,对照注释,翻译《氓》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一、精读《氓》,解释并掌握下列加点的字。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
..()。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
..(),以望复关
关,载笑载言
....()。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
..(),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
..()其德.()。
三岁
..()为妇,靡.()室劳
..()夜寐,靡有朝.()
..()矣,夙兴
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
宴.(),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反是.()不..()。
信誓旦旦
思,亦已.()焉哉
..()。
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2、用对比方法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三学时
学习要点:
1、利用工具书,对照注释,翻译《采薇》
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一、细读《氓》,解释并掌握下列加点的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
()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
..()
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
..()。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
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和主题。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得作用。
3、《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