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导学案 (1)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70d7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c.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第一篇: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
“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b6aa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b.png)
九年级诗经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起源、内容、艺术特点等。
2、准确诵读并背诵《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3、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4、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两首诗中真挚的情感,体会古人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
学习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2、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品味诗歌语言的简洁之美、韵律之美,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
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祀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关雎(guān jū)窈窕(yǎo tiǎo)好逑(hǎo qiú)寤寐(wù mèi)芼(mào)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萋萋(qī qī)晞(xī)湄(méi)坻(chí)涘(sì)沚(zhǐ)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五、课堂探究(一)《关雎》1、诗歌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起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渲染了和谐美好的氛围。
2、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直接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体现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3、请分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悠哉悠哉”的表达效果。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27203c52ea551810a6876e.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ec51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0.png)
《《诗经》二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诗经》中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3. 能够分析《诗经》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 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1. 《关雎》2. 《采蘩》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诗经》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二、进修《关雎》1. 请阅读《关雎》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关雎》是一首描写古代爱情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倾慕和追求。
3.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
4. 思考《关雎》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三、进修《采蘩》1. 阅读《采蘩》这首诗,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采蘩》是一首描写生活劳作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倾慕。
3. 分析《采蘩》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蘩为苴服,茀则为襦”等。
4. 思考《采蘩》中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四、教室讨论1. 小组讨论《关雎》和《采蘩》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关雎》和《采蘩》,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还能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其中的美和智慧。
以上就是本次《《诗经》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谢谢!。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86efe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4、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1、通过课文诵读,体会古典诗文诵读的技巧;
2、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诗经》的诗体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4、《诗经》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学法指导: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_______篇,也称“诗三百”,《诗经》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2、“风”又叫_______、“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_______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检查
讨论
1、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学习诗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2、各小组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展示
反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背诵《关雎》。
反
思
总
结
1、本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诗经》二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二首导学案(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1e1c64561252d381eb6e00.png)
《诗经》二首导学案必修教案0111 09:48::《诗经》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一.预习1.注音匪()来贸丝匪我愆()期将()子无怒载()笑载言于()嗟女兮不可说()矣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隰()则有泮总角()之晏狁()不遑()不来()孔疚()靡盬()寰()宇神裔()肴馔()宅邸()逃遁()象弭()归聘()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氓之()蚩蚩()匪()来贸丝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躬自悼()矣匪我愆()期总角()之宴靡()室靡家不遑()启居载()饥载渴靡使归聘()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雨()雪霏霏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棠之华()彼路()斯何岁亦莫()止3、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_________通__________(2)于嗟女兮,无食桑葚 _________通__________(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⑸岁亦莫止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⑹彼尔维何 _________通__________⑺玁狁孔棘 _________通__________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5)雨雪霏霏()5.一词多义(1)言(2)靡①载笑载言()①靡室劳矣()②体无咎言()②所向披靡()③言即遂矣()③徒靡弹药()(3)遂(4)将①功遂身退()①将子无怒()②市罢,遂不得履()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言即遂矣()③出郭相扶将()(5)作(6)以①薇亦作止()①秋以为期()②作在《师说》以遗之()②以望复关()③振奋作声()③以尔车来()6.辨形组词氓()淇()垣()鸠()耽()俎()虻()箕()恒()鸩()忱()徂()陨()靡()聘()霏()遁()睽()殒()糜()骋()菲()循()骙()宴()遑()戍()戎()弥()饬()晏()徨()戌()戒()弭()伤()二.解读文本《氓》(一)理清诗歌脉络1、请写一段文字,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2、全文结构(请用两个字每自然节的内容)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小结:全诗结构为一部分:1、基调:2、手法:二部分:1、基调:2、手法:。
《诗经》两首 导学案
![《诗经》两首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27f22c0722192e4536f639.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氓》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学习《诗经》的重章迭唱及表现手法。
3、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4、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知识梳理1、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 所传的毛诗。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写作背景《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
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9f425b2e3f5727a5e962c5.png)
罗村高中2018届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学案编写:蒙雁芬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
《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体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掌握重要文言字词,重点语句的内涵;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课时:2课时
【自主学习】
熟读《诗经》两首,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部分难懂的字词,试着翻译全诗,结合教辅《全优课堂》完成以下学习内容。
1、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文学常识:“赋比兴”的文体特点
3、字音正读、字词注释理解
4、结合课文注释对课文进行浅译
【基础积累】
结合《全优课堂》,完成以下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并将课文内容出现的字词句在课文内标注,文言实词用红笔圈出,文言虚词用黑笔圈出,特殊句式用波浪线标出。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思考探究】(要求:将思考的内容简洁地写在书本上)
1、《静女》诗中,女主人公采取了哪些爱情的举动?她的基本形象是怎么样的?(用几个简练的词语表达)
2、重点阅读“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以及“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几句,并分析其内涵。
这里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
【拓展提升】
完成:写作审美提升篇----角度<2>运用比兴,意味深长
【训练落实】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
1。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d6b91b79563c1ec5da717b.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氓》中人物情感变化及分析人物形象。
3、《采薇》中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4、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氓》中人物情感变化及分析人物形象。
2、《采薇》中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学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探究法【知识链接】一、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分类:(《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A、风:国风,又称15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3b81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3.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
一、《关雎》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关雎》,了解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导读题】:
1.《关雎》是一首怎样的诗?
2.古人民在生活中使用什么样的乐器?
【导读材料】: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导读问题】:
1.根据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描述了什么场景?
2.诗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
3.诗中暗示了什么样的情感?
【课堂讨论】:
1.学生回答问题。
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内容,观察和思考古人民的生活情景。
【拓展延伸】:
1.调查一下古代使用的乐器有哪些?
2.分组讨论乐器的用途,分享给其他同学。
【小结】:
通过学习《关雎》,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特点和古人民生活的一
部分,也了解了古代的乐器。
二、《蒹葭》导学案
研读目标:通过学习《蒹葭》,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古
代农耕文化。
诗经两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7e1e459b6648d7c1c746ca.png)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我能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3、我能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并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
学习难点:把握《氓》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讨论法知识链接《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小雅》和《大雅》,大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起要说的内容。
是触物兴词,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dbece0aeaad1f346933f13.png)
23.《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资料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自主学习:关雎1、朗读遍诗歌,掌握生字读音,生词意思。
睢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芼()2、解释下列词语流思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3、赏析诗歌(1)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较为形象地说说诗歌的内容,逐句翻译着说也行,总体概括也行)。
(2)诗歌描绘了三个画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划分层次,概括画面。
提示:相()→相()→相()(3)归纳诗歌主题提示:描述了(),表现了()合作探究:根据提示归纳艺术手法。
1、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b690b3a32d7375a5178019.png)
• 【围标合作】
• 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蒹葭》的行文思 路。
• 2.(多媒体课件显示《诗经》艺术上的特 点)从《蒹葭》中找出体现《诗经》艺术 特点的诗句,并加以阐释。
• 【展示提升】
• 梳理一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 维图,脱稿解说。后一位展示 的同学要为前一位同学做好点 评。
• 【达标测评】
• 【相关资料】
• 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周到春 秋时期,社会制度逐渐严格起来,恋人们对自己 的行动不得不有所约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 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 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 术表现,但在当时,这些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 然流露。《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大部分表现了 劳动人民纯洁、朴实、健康的思想情感。《关雎 》《蒹葭》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 【相关资料】
• 赋、比、兴 诗歌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解释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用的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 直接叙事,也可以直接刻画描写,还可以直言其 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是比喻,《诗经》 中的运用,有单句诗用比,也有整篇诗用比的。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 诗的开头位置,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 垫。
• 【相关资料】
• 文学常识 《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 (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 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 多是民歌,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国都附近的地 区)地区的雅乐,共105篇。“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其中周颂31篇,鲁颂 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诗歌以四言为主,并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 和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艺 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致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 地位。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928fad51e79b896902261d.png)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写时间诗经两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
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2、关于《风》《雅》《颂》《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诗经》两首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44c739bcd126fff7050be3.png)
《诗经二首》导学案一、积累整合1、制作知识卡片:(结合《名校联盟》“文学常识”部分完成)⑴卡片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才更名为《诗经》。
⑵卡片二:《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多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后人把它和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为“风骚”。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⑶卡片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它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歌中唱的“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后人习惯上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二、在〔〕为加点的字中释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两首_导学案教案课件
![《诗经》两首_导学案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f2e22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65.png)
《诗经》两首——《氓》导学案(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备课教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过程与方法: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难点、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3、分析人物情感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三、知识链接: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四、学法指导:1、《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二首导学案》
![《《诗经》二首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eb3bb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2.png)
《《诗经》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特点;2. 理解并赏析《《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3. 掌握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导学重点:1. 《诗经》的地位和作用;2. 《《诗经》二首》的内容和意义;3. 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三、导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领悟《诗经》中的深刻文化内涵。
四、导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2. 准备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和教学资源;3. 制作PPT展示《《诗经》二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2. 进修:分别讲解《《诗经》二首》中的两首诗篇,解读其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化对《《诗经》二首》的理解,提升文学素养。
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经》的其他篇章,拓展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六、导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表达能力;2. 创设古代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体验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情感表达。
七、导学反馈:1. 安置相关的课后作业,稳固学生对《《诗经》二首》的理解和记忆;2. 收集学生的进修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导学评判:1. 通过教室观察和作业评定,评判学生对《《诗经》二首》的掌握水平和理解深度;2. 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导学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导学反思:1. 总结本次导学案的优缺点,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上是《《诗经》二首》导学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编号:gswhywbx2----04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聂文嘉编制时间:2016年11月24日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挚充沛的感情,淳朴自然的风格,多种多样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品一品这遥远的绝响。
二、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1、诵读诗歌,疏通词句。
2、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准确地朗读诗歌。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概括两首诗每章的内容。
(1)《氓》: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采薇》: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合作探究1、《氓》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1)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 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 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 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6) 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 刚烈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氓》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1)句法对比。
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
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3、如何看待《氓》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千古名句。
一是反衬,当初我应征不得不离开家的时候,青青的杨柳依依随风飘动,以乐景写哀情。
现在我能够高高兴兴回到家乡,纷纷大雪却漫天飞舞,以哀景写乐情。
二是对比,今昔对比,感慨万千。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三是重叠词之美,如用“依依”二字,写出了杨柳的柔嫩之姿,让人想起美好的春天。
五、总结全文《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
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诗比历史更真实。
”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
《诗经》时代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居室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古老文字并没有在岁月风尘里发黄,其所表述的情感依然在今天的生活中盛开如花。
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与《诗经》之间虽有两千多年的时间阻隔,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编号:gswhywbx2----04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诵读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
而《诗经》中的作品正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挚充沛的感情,淳朴自然的风格,多种多样的手法,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品一品这遥远的绝响。
二、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
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1、诵读诗歌,疏通词句。
2、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准确地朗读诗歌。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
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概括两首诗每章的内容(1)《氓》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2)《采薇》第一章:第二、三章:第四、五章:第六章:四、合作探究1、《氓》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2、《氓》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有何作用?3、如何看待《氓》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4、《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5、《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千古名句。
五、总结全文《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中期长达五百年的岁月风尘,或浅吟低唱,或钟鼓齐鸣,颂声煌煌。
与今天诗歌在生活中的孱弱不同,在那时,它既是礼仪,又伴和着最华美的乐章,既高贵也普及,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诗比历史更真实。
”那些读起来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句子,都是从曾经鲜活的生活和生命中走来,是最朴实、最真挚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