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 本章总结
高一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
4.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 A.3︰1 B.1︰3 C.1︰2 D.2︰1
5.有一句俗语叫“雷雨发庄稼”,其所包含的化学过 程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复习
重点内容: 1、碳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转化 2、氮及化合物(氨、铵盐和硝酸)的性
质与相互转化 3、硫及不同价态的硫的相互转化 4、镁的性质与海水提镁 5、溴碘的物理特性、氯溴碘的氧Ca(HCO3)2
CH4 C CO CO2
CaCO3 Na2CO3
B.由氨制成碳酸氢铵或硫酸铵 C.NO和O2反应生成NO2
D.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
3.已知2NO2+H2O=HNO2+HNO3,结合已有知识推断下 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HNO2比HNO3更不稳定,②HNO2的分解产物为NO和H2O ③HNO2的分解产物为NO2、NO和H2O A.只有①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二、氮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Mg3N2 N2 NO NO2
NH3
NH4+
NH3·H2O
HNO3
NH4NO3
练习
1.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很不活泼的原因是 A、氮原子半径小
B、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 C、氮分子中氮氮三键的键能大 D、氮元素非金属性强
2.下列反应中,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
B、通过灼热的铜网 C、点燃使CO转化为CO2 D、通过盛有赤热CuO粉末的硬质玻管
元素周期表中重要元素知识点总结
元素周期表中重要元素知识点总结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它提供了有关元素的丰富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元素周期表中的重要元素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 氢(H):氢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它在自然界中以气体形式存在。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也是化学反应中最常见的元素。
氢具有出色的燃烧性能,广泛用于火箭燃料和能源领域。
2. 氧(O):氧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
氧在大气中占据了约21%的比例,是支持燃烧和呼吸的关键。
氧还是许多化合物(如水)的组成元素,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3. 碳(C):碳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元素,形成了广泛的生物分子。
它具有四个价电子,因此能够形成多种键合方式。
碳的特殊性质使得生命得以存在和演化,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
4. 铁(Fe):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也是人体所需的必需元素之一。
它在血红蛋白中起着运输氧气的关键作用。
铁广泛应用于建筑、制造业和医学领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金属。
5. 铜(Cu):铜是一种良好的导电金属,被广泛用于电气和电子设备中。
铜还具有抗菌性能,广泛用于制作厨具和餐具。
它的红色外观和良好的可塑性使得它成为装饰和艺术品的理想材料。
6. 钠(Na):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它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存在。
钠在人体内起到维持水平衡和神经传导的重要作用。
此外,钠还可以用作制取其他化合物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和冶金工业。
7. 氯(Cl):氯是一种强氧化剂,被广泛用于消毒和水处理中。
氯化合物也是常见的工业原料和化学品,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农业、制药和能源领域。
氯还参与酸碱反应和电解过程,是化学实验和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只是元素周期表中重要元素的一小部分知识点总结,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总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提供了我们理解元素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一、元素的化学性质1.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核的构成等;2.元素的化学活性:元素的化合价、化合能力等;3.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态和还原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原理等;4.元素的电性和金属性:元素的电负性、电离能、原子半径等;5.元素的地壳丰度和存在形式: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存在的化合物等。
二、常见化学元素及其性质1.金属元素:铁、铜、锌、锡、铝等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2.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碳、硫、磷等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等;3.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周期规律、周期表的各种分类和用途等;4.难溶于水的元素:炭、硫、硅、铝等元素的溶解性和存在形式等;5.稀有元素:稀有气体、稀土元素、过渡金属等的特性、应用等。
三、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1.无机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无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2.配合物:配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3.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醇、醚、酮、酸、酯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性质和应用等;4.聚合物: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反应类型的定义及示例;2.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等;3.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焓变、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
五、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计算1.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平衡方程式的给定条件、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位置的调节等;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试错法、代数法等;3.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计算、体积计算、摩尔计算等。
六、化学分析方法1.酸碱中和滴定: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2.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概念、滴定反应方程式、滴定的终点判定等;3.光度法:光度法的原理、操作和应用等;4.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的原理和应用等。
高中化学_《第三章_自然界中的元素》基础知识总结_鲁科版必修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基础知识总结第一节碳的多样性1.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片状固体。
其中,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4个碳原子相连,形成正四面体结构。
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不导电。
3.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片状固体。
质软、有滑腻感。
碳原子呈层状排列,每一层的碳原子形成平面正六边形。
4.C60是灰黑色固体,形成球状结构,表面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
和NaHCO的性质比较6.Na2CO3和NaHCO3如何鉴别?(1)加热比较:分解产生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钠,无现象的是碳酸钠(2)加酸反应比较:比较剧烈是碳酸氢钠(3)滴加CaCl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碳酸氢钠。
7.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和生活中化石燃料大幅度增加,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猛增,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8.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焦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是Fe2O3)。
但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两个作用:①燃烧提供热量;②用于制还原剂CO9.在生活中,水壶中常常有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自来水中存在Ca(HCO3)2,受热分解生成CaCO3,积聚在壶底,便形成水垢。
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氮的循环1.氮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约占其体积的78%2.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反应方程式:○1_____________○23.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方法叫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分为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4.氮的氧化物有六种:N2O、NO、N2O3、NO2、N2O4、N2O5 。
高一化学 第七章 元素及其化合物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一化学第七章元素及其化合物赛点归纳:一.主族元素:1. 主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前四周期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对角线规那么;惰性电子对效应;主族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化合价及主要形态。
自然界氮、氧、碳的循环。
利用无机根本反响对简单化合物的鉴定。
2.IA、IIA族金属与水反响的产物及产物的碱性,金属于卤素反响的产物,金属与氧反响的产物,重元素的反响,锂与氢、氮生成LiH和Li3N。
3.最简非金属氢化物计量学,金属氢化物的性质,CH4、NH3、H2S、H2O、HX的酸碱性;NO与O2 反响生成NO2,N2O4与NO2的平衡,NO2与水反响的产物,HNO3及其盐作氧化剂,N2H4是液态的复原剂,存在H2N2O2和HN3这样的酸,不同金属和复原剂和硝酸及其盐的反响。
4.碘和Na2S2O3的反响,其他硫代酸、多酸、过酸,B(III)、Al(III)、Si(IV)、P(V)、S(IV)、S(VI)、O(II)、F(I)、Cl(I)、C(III)、Cl(V)、Cl(VII)等第二、三周期元素与卤素及其含氧阴离子的化合物的正常氧化态,其他氧化态的非金属化合物,Sn(II)、Pb(II)、Bi(III)主要氧化态,非金属氧化物与水的反响及生成的酸的计量学,卤素与水的反响,从F2到Cl2的卤素氧化性和反响性的递减,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元素化学差异,H2SO4、NH3、Na2CO3、Na、Cl2和NaOH的工业制法。
二.副族元素:1. 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副族〔第一系列〕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利用无机根本反响对简单化合物的鉴定。
2. Cr(III)、Cr(VI)、Mn(II)、Mn(IV)、Mn(VI)、Fe(II)、Fe(III)、Co(II)、Ni(II)、Cu(I)、Cu(II)、Ag(I)、Au(I)、Zn(II)、Hg(I)、Hg(II)等常见元平素见氧化态,上列常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其他氧化态以及其他元素的化学性质,Cr、Mn、Fe、Co、Ni溶于稀盐酸,而Cu、Ag(I)、Hg不溶,溶解的产物是+2价的阳离子。
元素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元素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元素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它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元素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被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具
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3. 元素的电子分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
具有相似电子分布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被归为同一族。
4. 元素的核子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量。
原子量是一个相对的数值,以碳-12的原子质量为基准。
5. 元素可以通过周期表来进行分类。
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在一起的表格,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6. 元素的结构可以通过原子核结构和电子云结构来描述。
原子核结构主要描述元素的核子
组成,而电子云结构描述了电子在原子周围的分布情况。
7. 元素的稳定性跟其原子结构有关。
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核子的稳定性,而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稳定性。
8.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电子组织和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
电子的数量和排布决定了元
素的离子化倾向和共价化倾向,而核子的排布则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特性。
9. 元素的物理性质也受其原子结构的影响。
原子核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密度、熔点和沸点,
而电子云结构则决定了元素的导电性、热导性和光学性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一、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
- 每个周期代表电子能级,从上到下电子能级递增。
- 每个族代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递增。
2. 元素的分类- 主族元素:1-2族和13-18族,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族数相同。
- 过渡金属:3-12族,具有不完全的d轨道。
- 镧系和锕系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底部,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
二、元素的基本性质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云由围绕核的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
2.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度量,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u)。
-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3. 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 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与其电子排布有关。
三、元素的化学变化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间重新排列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 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核不变,只有电子的重新分布。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氧化指失去电子,还原指获得电子。
- 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3.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氢离子(H+)转移的反应。
- 酸是能够提供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OH-的物质。
-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元素的化合物1.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通常不含有碳。
- 包括氧化物、酸、碱、盐等。
- 例如:水(H2O)、硫酸(H2SO4)、氯化钠(NaCl)。
2.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
- 包括烃、醇、酮、酸、酯等。
- 例如:甲烷(CH4)、乙醇(C2H5OH)、丙酮(CH3COCH3)。
五、元素的提取与应用1. 金属提取- 金属提取通常通过矿石的冶炼过程。
- 包括热分解法、湿法冶炼、电解法等。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
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知识总结【单元知识结构】(一)原子结构1.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关系(1)原子的构成(2)各粒子间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一电荷数原子.离子中: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各种粒子决定的属性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的质量数或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元素中是否有同位素由中子数决定.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决定是原子还是离子.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半径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4)短周期元素中具有特殊性排布的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的非金属元素:H.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3.4倍的元素:依次是C.O.Ne.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C.S.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元素:O.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2.原子.离子半径的比较(1)原子的半径大于相应阳离子的半径.(2)原子的半径小于相应阴离子的半径.(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4)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5)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同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其同价态的离子半径也如此.(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阴.阳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3.核素.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称.(3)区别与联系:不同的核素不一定是同位素;同位素一定是不同的核素.(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律及其应用(1)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原子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充分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具体关系如下:2.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其金属性就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2)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与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氢化物的还原性也就越弱,说明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越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单质问的置换反应.非金属甲把非金属乙对应的阴离子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弱.3.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1)金属元素无负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2)氟.氧一般无正价.(3)若元素有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4)除某些元素外(如N元素),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奇数价,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化合价也常呈偶数价,即价奇序奇,价偶序偶.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奇数,则元素的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奇数,若有偶数则为非正常化合价,其氧化物是不成盐氧化物,如NO;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则正常化合价为一系列连续的偶数.4.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原子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失电子越易,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得电子越易,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在周期表中,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大于右上方元素;左下方元素的非金属性小于右上方元素.5.解答元素推断题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元素的推断多为文字叙述题.考查该知识点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等,涉及知识面广,常给出如下条件:结构特点,性质特点,定量计算.常需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1)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的规律电子层数=周期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价数负价的绝对值=8-主族序数(2)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2.10.18.36.54.86.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而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得该元素所在的纵行数.再运用纵行数与族序数的关系确定元素所在的族;这种元素的周期数比相应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3)根据位置上的特殊性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短周期元素:H.Be.Al.主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Si短周期中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元素:S.(4)根据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现液态的元素:O.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F;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最轻的金属元素:Li;单质的着火点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P.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1)先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一般情况下,主族序数-2=本主族中非金属元素的种数(IA除外).(3)若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为m,周期数为n,则:时,为金属,值越小,金属性越强;时,为非金属,值越大,非金属性越强;时是两性元素.(三)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化学键(1)化学键的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2)化学键的存在:化学键只存在于分子内部或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间以及阴.阳离子间.对由共价键形成的分子来说就是分子内的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对由离子形成的物质来说,就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这些作用是物质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3)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离子键共价键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成键粒子离子原子作用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原子核与共用电子对间的电性作用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形成单质或化合物时形成共价键(4)键的强弱与成键粒子的关系离子键的强弱与阴.阳离子半径大小以及电荷数的多少有关.离子半径越小,电荷数越多,其离子键的作用就越强.共价键的强弱与成键双方原子核间距有关.原子半径越小,原子间核间距就越小,共价键就越牢固,作用就越强.离子键的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沸点.溶解性等;共价键的强弱往往会影响分子的稳定性或一些物质熔.沸点的高低.(5)物质中的化学键的判断规律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稀有气体元素的单质中无化学键.2.书写电子式注意的几个问题(1)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要注意的几点:①左边写出形成离子化合物所需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生成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结构时,简单的阳离子一般用离子符号表示,而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则不同,在元素符号周围一般用小黑点(或_)表示最外层电子数,外面再加[],并在[]右上方标出所带电荷.③构成离子化合物的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不可合并;书写原子的电子式时,若有几个相同的原子可合并写.(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时要注意的几点:①左边写出形成共价化合物所需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出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非金属单质也相同).②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分子时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不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达到稳定结构所需电子数目相差几个电子,一般就要共用几对电子.③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中,要注意使每个原子周围的电子数均达到稳定的结构的要求.④共价化合物中没有离子,表示电子式时不使用括号,也不标电荷数.【难题巧解点拨】例1 设某元素中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是某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只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等于该原子的质量数;任何原子的质量不可能是碳原子质量与此原子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的乘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的相对多少是不一定的关系.答案 A点拨由相对原子质量的引入入手,明确原子的质量数与其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注意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例2 推断下列微粒的名称,并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1)离子化合物AB,阳离子比阴离子多一个电子层,1mol AB中含12mol电子,则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形成过程为___________.(2)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半径最大的阳离子和半径最小的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___,名称为___________,形成过程为___________.解析(1)AB为离子化合物,则A为金属元素,B为非金属元素,且A.B.的原子序数小于12.A可能为Li.Be.Na,B可能为H.O.F,又因阳离子与阴离子中,半径最大的阳离子为,半径最小的阴离子为.答案(1)氢化钠,(2)NaCl氯化钠,点拨根据离子化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离子化合物中的电子数去确定可能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特别注意氢元素也能形成阴离子.掌握规律,应用结构,综合判断.例3 氢化钠(NaH)是一种白色的由离子构成的晶体,其中钠是+1价,NaH与水反应出氢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H在水中显酸性B.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C.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氦原子相同D.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解析因NaH是离子化合物,其中的钠为+1价,因此氢为-1价.溶液应显碱性,NaH 中H元素化合价升离被氧化;与电子层结构与He相同,的核电荷数,所以半径大于半径.答案 B.C点拨思维的关键就是由NaH中分析出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后所作出的相应变化,注意与这两种离子在性质和结构上的不同.例4 A.B.C.D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气体单质,在一定条件下B可以分别和A.C.D化合成甲.乙.丙.C和D化合生成化合物丁.已知甲.乙.丙每个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相同,并且甲.乙.丙.丁有如下关系:(1)单质B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单质D的结构式______________.(2)单质A和化合物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单质C和化合物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解析因为A.B.C.D为常见气体单质,有,且电子数均相同,大胆确定甲.乙.丙中均含有氢元素,它们的分子中都有10个电子,且B为.又根据甲.乙.丙.丁的相互转化关系,可推出A为氟气.C为氧气.D为氮气.答案(1),(2),点拨 A.B.C.D为常见的气体单质,A.B.C.D一定为非金属单质,根据甲.乙.丙所含电子数相同,且为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大胆推测甲.乙.丙中均含有氢元素.又根据反应进行逻辑推理可知A.C为何物.例5 能够说明分子的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的理由是( )A.两个键之间夹角为120°B.B—F键为非极性共价键C.3个B—F键的强弱相同D.3个B—F键的键长相等解析分子的空间结构由两个键之间的夹角决定,若4个原子在同一平面,则键之间的夹角为120°,若4个原子构成三角形,则键之间的夹角小于120°.点拨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极性的思路一般是:键之间的夹角→分子空间构型→分子极性;或由分子极性→分子空间构型.例6 若短周期的两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 )A.1B.3C.5D.6解析设短周期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或,根据化合价规则:或,则_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主族序数一定是奇数,原子序数也一定是奇数,而Y元素所处的主族序数为偶数,原子序数也一定是偶数.奇.偶之差一定为奇数,不可能是偶数.答案 D点拨本题若用具体元素代入或(如...等)的解法较用上述规律法推导繁杂,灵活运用恰当的方法可能会变繁为简,所以要针对题目灵活运用方法.【拓展延伸探究】例7 证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方案自己设计,例如(1)用镊子夹住去除了氧化膜的镁条,放在酒精灯焰上点燃,把生成的白色氧化镁放入试管里,注入少量蒸馏水,振荡.观察白色粉末的溶解情况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2)把少量红磷入在燃烧匙里,把燃烧匙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红磷燃烧,再把燃烧匙伸进集气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观察瓶内壁白色固体溶解情况.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3)在盛有少量氧化锌的试管中,加入少许蒸镏水,再把它分装在两个试管中,一试管里加入2mL盐酸,另一试管里加入2mL NaOH溶液,观察两试管的变化.以上三个实验中的化学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作出相应的结论.解析(1)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MgO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只能溶解少许,但这些量足以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可与水反应生成或,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ZnO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它即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综合述三个实验,MgO是碱性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ZnO是两性氧化物,说明由金属到非金属是逐渐过渡,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答案(1)(2)或(3)点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首先要依据确定的化学原理,用明显的化学现象证明其存在;其次要简单,充分体现各步的目的和相互依存关系.证明一个事实的实验方案可有多种,思维要开放,探究要灵活,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课本习题解答】一.填空题1.17,18,17.35..第三.ⅦA.,,HCl.2.填表3.(1)钠.钾.镁.铝.碳.氧.氯.溴.氩,氩.(2)NaOH (3)K_gt;Na_gt;Mg (4),,_gt; (5)NaBr,黄(6)184.32,16,S.三.ⅥA,,.5.(1)钠.铝.氯.(2)NaOH.;盐酸....二.选择题1.解析Na原子变成就是失去了M层上的一个电子.答案 D2.解析ⅦA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均为非金属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答案 A3.解析在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在同一周期内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可能是原子,也可以是离子.答案 B4.解析由_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推知_元素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_元素的最高价为+6价.答案 D5.解析由可推出R的最高正价为+4.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12,_=12,R为碳元素.答案 B6.解析由型分子可推出A.B元素化合价为:..答案 C7.解析 a.b.c.d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a.b阳离子位于c.d阴离子的下一周期.在同一周期中,同电性离子从左到右由大到小.则原子序数大小b_gt;a_gt;d_gt;c.答案 B8.解析_元素的离子为,Y元素的离子为,化合物Z为.答案D三.问答题1. .2.(1)_为Cl.Y为S.Z为K(2)..KOH9.(1)7个,4个(2)第七周期,第ⅣA族,金属元素(3).(4)或四.计算题解析,,_=16,_为氧元素,再推出Y为硫元素._为第二周期,第六主族;Y为第三周期,第六主族..2.解析B的氢氧化物为.n(HCl)=0.4mol(1)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原子序数为12.(2)A是Na,C是Al.(3)A1产生最多,体积为33.6 L.【单元达纲练习】1.(97全国)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C.氢氧化铍的碱性氢氧化钙弱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2.(98上海)钛(Ti)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元素的同位素....中,中子数不可能为()A.30B.28C.26D.243.(99全国)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已知铱的一种位素是,则其核内的中子数是 ( )A.77B.114C.191D.2684.(94全国)已知_.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和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a=b+m+nB.a=b-m+nC.a=b+m-nD.a=b-m-n5.(94上海)某粒用表示,下列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C.所含电子数=Z+nD.质量数=Z+A6.(95全国)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质量数为272.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A.111B.161C.272D.4337.(2000上海)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136 B.50 C.86D.2228.(95全国)科学家最近制造出第112号新元素,其原子的质量数为277,这是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关于该新元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其原子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是112B.其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5,核外电子数为112C.其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277倍D.其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之比为277:129.(96全国)_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_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B._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C._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D._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10.(_上海)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_gt;B_gt;D_gt;C B.原子序数d_gt;c_gt;b_gt;aC.离子半径C_gt;D_gt;B_gt;A D.单质的还原性A_gt;B_gt;D_gt;C参考答案【单元达纲练习】1. A.C 2.A 3.B 4.A 5.B 6.A 7.B 8.B.D9.C.D 10.C。
氢元素知识点归纳总结
氢元素知识点归纳总结氢元素(化学符号为H)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元素,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是近乎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最轻的元素,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可以和大多数元素发生反应。
氢元素是生物体和水的构成成分,对于人类的生存和能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氢元素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氢元素的基本性质1. 物理性质:氢元素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非常低。
在标准条件下,氢气是一种非常轻的、易挥发的气体。
它的沸点为-252.87°C,熔点为-259.2°C。
2. 化学性质:氢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它可以和大多数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例如和氧气结合成水,和氯气发生置换反应等。
3. 综合性质:氢元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来源。
它可以通过储氢、燃料电池等方式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家庭、工业生产等领域。
二、氢元素的存在形式1. 自然界中的存在:氢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水、石油、天然气等自然产物中。
水分子(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化合物之一。
石油和天然气中也含有大量的氢元素。
2. 工业生产和应用: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气体。
它可以通过水电解、天然气还原等方式制备。
在工业生产中,氢气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氢化反应、硫化反应等领域。
三、氢元素的化合物1. 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化合物,也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成分。
2. 氢化物:氢元素可以和大多数元素形成相应的氢化物,如氢氟化物(HF)、氢氯化物(HCl)等。
这些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中有重要的应用。
四、氢元素的能源应用1. 储氢技术:由于氢气的能量密度高且无污染,储氢技术成为目前广受瞩目的能源储存与传输技术之一。
通过液态储氢、储氢合金等技术,可以将氢气储存和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2.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氢气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来产生电能的技术。
元素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元素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元素及其性质1.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天然存在的元素,其余的是人工合成的。
2.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性质,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金属loid元素(半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典型的金属性质,如导电、导热、延展性等;非金属元素大多数是固体,其性质与金属相反,如不导电、易破碎等;金属loid元素则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
3. 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和元素性质的一定规律而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呈周期性的特点,即相邻元素的性质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是由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在周期表中的规律性导致的。
二、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化合的形成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以云层的形式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符号元素的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位置。
化学符号是用来代表元素的简写形式,通常采用拉丁文或者拉丁文的别名的缩写。
3. 元素的化合及化合价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形成化合物,其中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
化合价是一种描述元素形成化合物时参与反应的能力标志,是指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相对于自由原子状态像是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三、元素的普及现象及其应用1. 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金属元素具有导电、导热、延展性和韧性等特性,因此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铁的应用于制造建筑材料,铜的应用于制造电线等。
2.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非金属元素一般不导电、不导热、易破碎,但某些非金属元素如碳、硅、磷等具有特殊的性质,在高分子材料、半导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3. 金属loid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金属loid元素具有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性质,如硼的应用于玻璃制造,锗的应用于半导体材料等。
高中化学教材全解鲁科必修1第0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小结
章 末 小 结▲ 本章知识回顾【网络图表】【知识归纳】一、碳的多样性 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同素异形体的定义: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 60、碳纳米管及其他碳单质(3)碳的化学性质(主要为还原性):与氧气、氧化铁和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CO 2等反应。
2.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1)重要的两种盐:Na 2CO 3(碳酸盐)和NaHCO 3(碳酸氢盐) ①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应用:②主要的化学性质a 碳酸钠:与酸、与碱(如氢氧化钙)、与盐(如氯化钙、氯化钡等)反应。
b 碳酸氢钠:与酸、与碱反应、受热易分解。
c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C 60性:CO 、CO 2、氮的固定氮循环中的化学物质自然固氮人工固氮 N 2、NO 、NO 2、NH 3、HNO 3、硝酸盐、铵盐等H 4(+6价)溶液中:NaHCO3+NaOH=Na2CO3+H2O,Na2CO3+CO2+H2O=2NaHCO3固体中:NaOH+NaHCO3△Na2CO3+H2O,2NaHCO3△Na2CO3+CO2↑+H2O(2)重要的两种氧化物:CO和CO2①CO: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还原性。
②CO2: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弱氧化性(与镁等活泼金属反应)。
3.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碳的循环(2)溶洞及石笋、钟乳石的形成(3)温室效应(4)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①高炉炼铁②木炭燃烧③水垢的形成二、氮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2.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1)氮气①物理性质:无气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总质量的75%。
②化学性质:还原性:与O2反应N2+O2放电2NO氧化性: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与Mg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
③用途:a.保护气b.液氮作深度冷冻剂c.合成氨等(2)氮的氧化物——NO、NO2的重要性质①物理性质:NO: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有毒;NO2: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②化学性质:2NO+O2=2NO23NO2+H2O=2HNO3+NO③计算中用到的两个重要化学方程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3)氮的氢化物——NH3①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且快速溶解,易液化得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高中化学第一册常见知识点整理 — — 章节
高中化学常见知识点整理——章节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1、化学的定义,化学的特征?研究对象?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如:实验室要区分Na2CO3和NaHCO3固体的异同要用到哪些实验方法?(观察、实验、比较)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4、化学反应的类型?溶解性表?(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分解、化合、复分解(2)氧化还原反应,它们之间的关系?(3)K+、Na+、NH4+、NO3―溶;硫酸除Ba2+、Pb2+、微溶Ca2+和Ag+;盐酸除Ag+、Hg+;碱是K+、Na+、Ba2+溶Ca2+微溶5、Na的物理性质?钠、钾、锂、NaOH 的保存?钠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密度小、质软的固体。
钠钾保存在煤油中,锂保存在石蜡中。
不能用磨口玻璃塞,应用橡胶塞。
原因是:防止塞子跟瓶口粘在一起。
6、Na在空气中燃烧时为什么同时有黑色物质生成?Na跟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4Na + CO2 △2Na2O + C7、碱金属的递变性?(密度、熔沸点、活泼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密度增加,熔沸点降低,活泼性增加。
8、Na跟水反应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
浮、游、响、熔、变。
浮:浮在水面上;熔:熔成闪亮的水球;游:小球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的响声;变:滴加酚酞的溶液变成红色。
9、Na 跟CuSO4反应的现象及方程式?除有“浮、游、响、熔”现象外,还有蓝色沉淀生成。
2Na + CuSO4 + 2H2O = Na2SO4 + C u(OH)2 + H2↑10、工业上如何制备Na、Mg、Al、写出化学方程式。
(1)工业上制备Na是电解熔融的NaCl,2NaCl 电解2Na + Cl2↑(2)工业上制备Mg是电解熔融的MgCl2,MgCl2电解Mg + Cl2↑(3)工业上制备Al是电解熔融的Al2O3 .2Al2O3电解4Al + 3O2↑11、钠及其化合物常见的化学方程式: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有关反应。
第二章 自然界元素结合规律-12
电负性差值是制约元素亲和性的主要因素。 据金属离子与氧或硫的电负性差值可判断元素的亲氧、亲硫性。
第四周期元素的电负性与亲和性
K+ Ca2+ Sc3+ Ti3+ V3+ Cr3+ Mn2+ Zn2+ Fe2+ Co2+ Ni2+ Cu2+
相对电负性X* △X金属与氧 △X金属与硫
(4)自然稳定相都不是纯的化合物。
几乎每一种矿物都是一个成分复杂、元素含量与一定变化范围 的混合物系列。
(5)自然作用产物的类型重复出现
在地壳的物理条件下,相似的物质组成和类似的作用过程会使 自然作用产物的类型重复出现。如不同的岩石大类、矿床类型 分别由各具特征的矿物组合构成,表现为矿物之间有规律的共 生组合。 地球物理化学条件 元素丰度 元素化学和晶体化学性质
N P V Nb Ta Po
O S Cr Mo W U
F Cl Mn Tc Re Fe Ru Os Co Rh Ir Ni Pd Pt Cu Ag Au Zn Cd Hg Ga In Tl Ge Sn Pb As Sb Bi Se Te Po Br I At
Ac
亲 石 元 素
亲 铁 元 素
亲 铜 元 素
亲 气 元 素
三、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2. 查瓦里茨基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分类依据:以展开式元素周期表为基础,赋以原子和离子 半径以重要意义,并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将 元素分为12族: ①氢族-重要成矿介质,岩浆、沉积、变质、热液,水对元素迁移有意义; ②惰性气体族-一般不参加反应,富集在大气圈; ③造岩元素族: Li、Be、Na、Mg、Al、Si、K、Ca、Rb、 Sr、Cs和Ba-常量元素(ωB>0.1%),是构成岩石圈的主量 元素。微量元素分散产于硅酸盐及碳酸盐中,局部富集伟晶岩 以及沉积岩; ④岩浆射气元素族:B、C、N、O、F、P、S和Cl; ⑤铁组:Sc、Ti、V、Cr、Mn、Fe、Co和Ni-内生作用中与铁 有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富集在超基性岩、基性岩及有关矿床中
人教版必修一化学配套课件:《自然界中的元素》章末归纳整合
【例1】 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是( )
①活性炭 ②过氧化钠 ③氯水 ④二氧化硫 ⑤臭氧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以上五种物质均可使品红退色,不过退色的原理不尽
相同:活性炭是吸附品红;过氧化钠、氯水、臭氧则是氧化
品红退色;二氧化硫则是与品红结合生成一种无碳的多样性
二、氮的循环
三、硫的转化
四、海水中的元素
漂白剂的漂白原理
1.强氧化剂型 这类漂白剂主要包括次氯酸、Na2O2、H2O2、HNO3、臭氧等 强氧化剂。这类漂白剂的漂白原理就是利用强氧化剂的强氧 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适用于漂白纺织品。但要 注意不能漂白还原性物质,还要注意有关的酸或碱对漂白的 物质有无腐蚀性。
mol=0.015
喷泉实验
只要充入的液体能使瓶内气体溶解或与之发生反应,且使瓶 内气体处于低压状态,就可形成美丽的喷泉。即形成压强差 是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常见的形成喷泉实验的组合有: (1)易溶于水的气体与水的组合 (2)酸性气体与碱液的组合 (3)碱性气体与酸液的组合 (4)有机气体与有机溶剂的组合
Na2CO3和NaHCO3
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是NaOH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同时, 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还有很多化学反应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 CO2+Ca(OH)2===CaCO3↓+H2O 2CO2+Ca(OH)2===Ca(HCO3)2 2CuO+C高===温==2Cu+CO2↑ CuO+C高===温==Cu+CO↑ 因此,判断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产物的讨论方法,具有普 遍意义,是解决同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判断CO2与NaOH溶液反应产物的方法
将CO2气体逐渐通入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①CO2+2NaOH===Na2CO3+H2O ②CO2+NaOH===NaHCO3 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到某一定程度后,将溶 液蒸干,所得固体的组成成分问题,要根据NaOH与CO2的物 质的量之比进行讨论。
高中化学钙元素详细总结
单质钙钙在地壳中的含量为,仅次于氧、铝、硅、铁。
钙以化合灰石CaCO3、方解石CaCO3、冰洲石CaCO3、物形式广泛存在自然界中,钙的矿物主要有石大理石CaCO3、白云石MgCO3·3CaCO3、萤石CaF2、石膏CaSO4·2H2O、磷灰石Ca3(PO4)2等。
在动物骨骼、牙齿、蛋壳、珍宝、珊瑚、海生动物体和很多土壤中都含有钙,CaCl2在海水中占。
关于单质钙,我们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制备方法物理性质钙是银白色金属,密度1.559gcm-3,熔点1112K,沸点1757K, 硬度,钙属于轻金属,它的密度和硬度均比镁低。
化学性质从钙的电负性〔〕和标准电极电势〔〕看,钙是个活泼的金属,它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1)Ca不管在固态或水溶液中都具有很强的复原性,是与钠、镁一样常用的复原剂。
例如:①高温下,钙能夺取氧化物中的氧或氯化物中的氯:ZrO2 + 2Ca == Zr + 2CaO 2RbCl + Ca == 2Rb + CaCl2②钙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和氮气缓慢作用形成一层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爱护膜。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a3N2和CaO:2Ca+O2 == 2CaO 3Ca + N2 == Ca3N2③Ca与冷水作用缓慢,与热水猛烈反响放出氢气:Ca + 2H2O == Ca(OH)2 + H2④Ca能与卤素干脆作用,加热时与S、N2、C作用,生成卤化物、硫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Ca + F2 == CaF2 Ca + S == CaS Ca + 2C == CaC2⑤钙与氢气在加热反响下生成CaH2,它遇水放出氢气,是一种常用的、便利的氢气发生剂:Ca + H2 == CaH2 CaH2 + 2H2O == Ca(OH)2 + 2H2O(2)Ca与浓氨水作用形成Ca(NH3)6,这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高导电性固体。
生物活性钙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
全部的植物都含有肯定量的钙。
高一化学大自然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化学大自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自然界的组成自然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包括物质界和能量界。
1. 物质界物质界包括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态转变是通过加热或降温实现的。
2. 能量界能量界包括热能、光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等。
能量在物质间转换,使自然界充满活力。
二、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间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1. 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原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产生的新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使用化学式表示。
方程式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规律。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1. 元素的特点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例如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区别。
2. 化合物的形成化合物是由化学反应中元素之间的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的特性与元素有明显的区别。
四、化学键与分子化学键是用于连接原子的力,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1. 化学键的种类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共价键形成于非金属元素之间,金属键形成于金属元素之间。
2. 分子的形成当原子彼此结合成分子时,化学键的形成将原子吸引在一起。
五、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形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过程。
1. 酸和碱的特性酸具有酸味、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和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等特性;碱具有苦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和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等特性。
2. 酸碱中和反应的条件酸碱中和反应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通常需要在中性溶液中进行。
六、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1. 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原子质量的和。
2. 化学计量的应用通过化学计量可以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和反应产物的质量。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本章总结教案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本章总结热点专题突破REDIANZHUANTITUPO专题关于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方法1.得失电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氮原子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总数.如果金属被HNO3溶解后,产生的NO x气体(NO2、NO)与O2充分混合后又用H2O恰好完全吸收,则金属失去的电子数等于消耗的O2得到的电子数.2.原子守恒法硝酸与金属反应时,HNO3中的NO-3一部分仍以NO-3的形式存在,另一部分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N的物质的量之和与反应消耗的HNO3中N的物质的量相等.3.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硝酸与硫酸混合液跟金属的反应,当金属足量时,不能用HNO3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应用离子方程式计算,因为生成的硝酸盐中的NO-3与硫酸电离出的H+仍能继续与金属反应,如3Cu+8H++2NO-3===3Cu2++2NO↑+4H2O.4.如果金属被HNO3溶解后,再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使金属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HNO3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也等于生成氢氧化物时消耗的OH-的物质的量,因此,m(沉淀)=m(金属)+m(OH-)=m(金属)+n (e -)×17 g·mol -1[因为M ――→-n e -M n +,M n +――→+n OH -M(OH)n ].例1 38.4 mg Cu 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Cu 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22.4 mL(标准状况下)气体.反应消耗的HNO 3的物质的量是( )A .1.0×10-3 molB .1.6×10-3 molC .2.2×10-3 molD .2.4×10-3 mol[解析] Cu 跟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会逐渐变成稀硝酸,反应则变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方法一:极端假设法n (Cu)=38.4×10-3 g 64 g·mol-1=6.0×10-4mol 若38.4 mg Cu 全部与浓硝酸反应,则可求得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6.0×10-4 mol×4 =2.4×10-3 mol ,产生的NO 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0×10-4 mol×2×22.4 L·mol -1×103=26.88 mL ;若38.4 mg Cu 全部与稀硝酸反应,则可求得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6.0×10-4 mol×83=1.6×10-3 mol ,产生的NO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0×10-4 mol×23×22.4 L·mol -1×103=8.96 mL.事实上Cu 应先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变稀后,又与稀硝酸反应,所以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应在1.6×10-3 mol 和2.4×10-3 mol 之间.观察选项可知应选C.方法二:物料守恒法参加反应的硝酸一部分作酸,一部分作氧化剂被还原(其中一部分被还原为NO 2,另一部分被还原为NO),故n (HNO 3)=n [HNO 3(作酸)]+n [HNO 3(作氧化剂)]=2n [Cu(NO 3)2]+n (NO 2)+n (NO)=2×38.4×10-3 g 64 g·mol -1+22.4×10-3 L 22.4 L·mol -1=2.2×10-3mol.[答案] C例2 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 2、NO 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 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1 NaOH 溶液至Cu 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是( )A .60 mLB .45 mLC .30 mLD .15 mL[解析] 由题意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转化关系: HNO 3――→Cu NO 2、NO ――→O 2(H 2O )HNO 3由此可知Cu 失去的电子全部转移给了O,2Cu ――→4e -O 2,则n (Cu)=2n (O 2)=1.68 L×222.4 L·mol -1=0.15 mol.根据Cu2+―→2NaOH 得n (NaOH)=2n (Cu),故V (NaOH)=2×0.15 mol5 mol·L -1=0.06 L =60 mL.[答案]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本章总结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关于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方法
1.得失电子守恒法
硝酸与金属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氮原子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金属原子失去的电子总数.
如果金属被HNO
3溶解后,产生的NO x气体(NO
2
、NO)与O
2
充分混合后又用H
2
O恰好完全吸
收,则金属失去的电子数等于消耗的O
2
得到的电子数.
2.原子守恒法
硝酸与金属反应时,HNO
3中的NO-
3
一部分仍以NO-
3
的形式存在,另一部分转化为还原产物,
这两部分中N的物质的量之和与反应消耗的HNO
3
中N的物质的量相等.
3.利用离子方程式计算
硝酸与硫酸混合液跟金属的反应,当金属足量时,不能用HNO
3
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应用离子方程式计算,因为生成的硝酸盐中的NO-
3
与硫酸电离出的H+仍能继续与金属反
应,如3Cu+8H++2NO-
3===3Cu2++2NO↑+4H
2
O.
4.如果金属被HNO
3
溶解后,再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使金属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
金属失去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HNO
3
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也等于生成氢氧化物时消耗的OH-的物质的量,因此,m(沉淀)=m(金属)+m(OH-)=m(金属)+n(e-)×17 g·mol-1[因为M――→
-n e-
M n +,M n +――→+n OH -
M(OH)n ].
例1 38.4 mg Cu 与适量的浓硝酸反应,Cu 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22.4 mL(标准状况下)气体.反应消耗的HNO 3的物质的量是( )
A .1.0×10-3 mol
B .1.6×10-3 mol
C .2.2×10-3 mol
D .2.4×10-3 mol
[解析] Cu 跟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会逐渐变成稀硝酸,反应则变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
方法一:极端假设法
n (Cu)=38.4×10-3 g 64 g·mol
-1=6.0×10
-4
mol 若38.4 mg Cu 全部与浓硝酸反应,则可求得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6.0×10-4 mol×4 =2.4×10-3 mol ,产生的NO 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0×10-4 mol×2×22.4 L·mol -
1
×103=26.88 mL ;若38.4 mg Cu 全部与稀硝酸反应,则可求得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6.0×10-4 mol×83=1.6×10-3 mol ,产生的NO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0×10-4 mol×2
3×22.4
L·mol -1×103=8.96 mL.事实上Cu 应先与浓硝酸反应,浓硝酸变稀后,又与稀硝酸反应,所以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应在1.6×10-3 mol 和2.4×10-3 mol 之间.观察选项可知应选C.
方法二:物料守恒法
参加反应的硝酸一部分作酸,一部分作氧化剂被还原(其中一部分被还原为NO 2,另一部分被还原为NO),故n (HNO 3)=n [HNO 3(作酸)]+n [HNO 3(作氧化剂)]=2n [Cu(NO 3)2]+n (NO 2)+n (NO)=2×38.4×10-3 g 64 g·mol -1+22.4×10-3 L 22.4 L·mol
-1=2.2×10
-3
mol. [答案] C
例2 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 2、NO 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 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 -1 NaOH 溶液至Cu 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是( )
A .60 mL
B .45 mL
C .30 mL
D .15 mL
[解析] 由题意分析反应过程中的转化关系:
HNO 3――→Cu NO 2、NO ――→O 2(H 2O )HNO 3
由此可知Cu 失去的电子全部转移给了O,2Cu ――→4e -
O 2,则n (Cu)=2n (O 2)= 1.68 L×2
22.4 L·mol -1
=
0.15 mol.根据Cu 2+―→2NaOH 得n (NaOH)=2n (Cu),故V (NaOH)=
2×0.15 mol
5 mol·L -1
=0.06 L =60 mL.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