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设计,导致资源利用不当,无法充分展现其特色和价值;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存在着开发过度、商业化程度过高等问题,导致景区环境破坏和文化传承困难。
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规划与开发策略,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通过规划和开发可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吸引更多游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研究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中国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我国民俗旅游资源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习俗传统等。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京剧、粤剧、川剧等戏曲文化,四川的火锅文化、云南的泼水节、山东的泰山拜祖节等各具特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以增进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民俗旅游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收益,促进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docx
浅谈民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引言1990年,“民俗旅游”一词被正式提出。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民俗旅游资源以独特性、历史性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
近几年,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主城区内;大运河的申遗带动了运河沿线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然而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
因此,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其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相关研究显得十分迫切。
一、调查区域概况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因运河的流经,扬州名胜一时,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留居,留下绝妙诗篇;物产富饶,农副产品种类繁多。
近年来,在申遗背景下,扬州开展运河名城博览会,致力于打造运河名城。
此次调查,笔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扬州小镇上。
选取邵伯镇、界首镇、头桥镇、安宜镇、杭集镇、临泽镇、泰安镇等7个特色古镇。
目前,小镇旅游主要以游览观光和农家乐为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二手数据分析发现,扬州运河段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
二、调查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一)调查过程本调研数据来源于《古镇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5)。
笔者于2018年7月、2019年3月,实地走访扬州古镇,探寻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并进行相关资源评价。
(二)评价依据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结合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发展实际,按照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项目、赋分标准及方法,对扬州市古镇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第一,扬州运河古镇民俗旅游资源有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单体数量。
调查显示,扬州运河段古镇有377个旅游资源单体,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27个基本类型。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乡村民俗旅游村的等级划分与评定,听上去有点高深,其实没那么复杂,咱们可以简单聊聊。
乡村旅游可是近几年大热的趋势,大家都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乡下享受那份宁静。
乡村的民俗文化,各种独特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游客们心目中的“宝藏”。
你想啊,走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村里小孩的嬉闹声,心情瞬间就舒畅了。
说到等级划分,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游客。
比如说,一些旅游村可能会被评为“五星级”,这个可不是随便来的哦!他们得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像那种保留了古老习俗的村子,或者是有些手艺人能让你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
服务态度也得一流,村民们热情好客,让人一到就像回家一样,舒服得很。
可不能让游客一来就觉得像是在走马观花,没啥深度。
真正的乡村旅游,得让大家“身心都放松”。
再说环境,整洁舒适是基础。
这个可不能小看,试想一下,如果到一个脏兮兮的地方,心情怎么能好呢?人家都是希望看到干净的村庄,绿树成荫,清水潺潺。
像是那些种满花草的院子,别提多美了,游客们可以坐在摇椅上,啃着当地的水果,享受那份宁静。
环境好,才更能吸引大家愿意驻足停留,拍拍照,发发朋友圈,这不就是现代人追求的生活吗?此外,民俗活动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你瞧,有些村子会定期举行一些传统节庆,像是丰收节、民俗表演,特别热闹。
村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舞蹈、唱歌,热情四溢。
游客们参与其中,简直就是体验了一把“穿越”的感觉。
还能参与到一些有趣的活动里,比如一起包饺子、做手工,大家围在一起,欢乐的气氛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想想那画面,真的是“乐在其中”啊!再来聊聊评定标准,像是有些村子会根据游客的反馈、满意度来进行综合评定。
毕竟,游客的体验才是王道,谁愿意去一个不靠谱的地方呢?村民的热情、管理者的用心,这些都是打分的重要因素。
评定的结果不仅能提升村子的知名度,还能刺激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大家都想看看,究竟是哪一个村子,能拿到那枚金灿灿的“五星”奖牌。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灌郁学号:A12110324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任课教师:绍刚... . .目录目录 (2)前言 (3)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旅游区划的原则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前言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
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
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
中国旅游区划
中国旅游区划设想
一.区划原则
笔者按三个层次划分中国旅游区。
1.旅游大区
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尤其注重人是最重要的景观,淡化现有交通线和旅游线路影响,从景观本位出发,兼顾行政区划与自然人文地理区划,将全国划为若干相连区域。
区划结果与民族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2.旅游亚区
突出自然地理区划的影响,平均各区旅游资源,按地质地貌或水文气候的统一性兼顾行政区划对旅游大区进行划分,将旅游大区划分若干相连旅游亚区。
3.旅游区
突出中尺度自然区域,传统文化中心,族群聚居区,不考虑旅游区之间的现有交通网络和旅游接待设施,将旅游亚区划分成相连的若干旅游区。
二.区划方案
1.方案一
2.方案二
图一:方案一
图二:方案二
图三:民族区划
图四:多彩民族。
DB11_T350-2014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
ICS 03.200A 12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350—2014代替 DB11/T 350—2006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village2014-05–21发布2014-09-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等级划分 (2)5 基本条件 (2)6 划分依据 (2)7 评定与管理 (3)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必备项目 (5)附录 B (规范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分细则表 (6)附录 C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表 (13)附录 D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评定申请表 (14)附录 E (资料性附录)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评定意见反馈表 (15)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350—2006。
与DB11/T 350—2006相比,主要技术要求变化如下:——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区(县)级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方法进行了修订,将民俗旅游村划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等级。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必备条件进行了修订,强调指标量化性,提高指标区分度。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定程序进行了修订,将评定程序分为申请、评定、复核、处理四个环节。
——对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评分细则表进行了修订,新增经济指标、智慧旅游乡村等指标。
——新增游客满意度调查指标,注重游客旅游评价。
本标准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德斌、安金明、邹统钎、孙健、李辉、王洪声、乔剑平、范子文、游景军、王萌萌、居强、马博洋、王欣、唐承财、邹兆莎、杨玉山、任亚青、吴婷婷、金川。
中国民俗旅游资源概述知识讲解
学科(xuékē)框架
民
服饰民俗(mín
俗
sú)
旅
饮食民俗(mín
民俗旅
游
sú)
游资源
基
居住民俗(mín
(zīyuán)
本
sú)
开发
概
交通民俗(mín
念
sú)
人生礼仪民俗
(mín sú)
节日民俗(mín
sú)
第四页,共74页。
民俗旅 游区划
第一节 民俗旅游资源(zīyuán) 概述
第十页,共74页。
c.土地农耕民俗旅游资源
主要有刀耕火种、山地游耕和精耕细作农业。如土 地信仰、龙王信仰、安土重迁、风水观念、重农抑商、 聚族而居、崇宗敬祖、邻里亲情、落叶归根、天人合 一等等。
东北黑土地、中原黄土地、南方红土地等广袤的大地 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季节性田园风光和宁静和谐的 桃源仙境,麦苗、稻浪、园圃、桑田、茶园、麻地、 果园、小桥、流水、人家、乡村、老寨、古镇,构成 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农耕田园画卷。在这幅画卷里,不 同地方的人们,通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各有 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和行之有效的农耕技艺,整地、选 种、播种、除草、收割、脱粒、储藏(chǔcáng)、加 工,稻作文化与麦作文化各有千秋,景象各异,薅草 锣鼓、背工咏唱、开秧吃新、春秋祭社、农具整置、
教学基本(jīběn)内容
民俗旅游概述 服饰民俗旅游 饮食民俗旅游 居住、交通民俗旅游 人生礼仪、节日民俗旅游 游艺(yóuyì)、农业民俗
旅游
民俗旅游资源 (zīyuán)
第二页,共74页。
资源(zīyuán) 开发理论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民俗旅游的影响与可持续(chíxù)发展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资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对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规划与开发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况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
西北地区的驼铃叮当、手摇风车、东北地区的舞龙舞狮、粽子包饺子、华北地区的舞狮子、跳大秧歌、江南地区的水乡风情、古镇古街等等,都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与开发现状分析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全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景点的展示和简单的体验,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些民俗旅游资源过度商业化,因迎合游客的口味而失去了本真的民俗风情,导致资源的文化价值受到破坏。
在规划与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意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未加保护的管理等都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
而且,由于一些地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长远眼光,使得一些资源面临着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的危险。
不可否认,我国对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一些问题还亟待解决,所以需要进一步进行规划和开发。
三、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乡愁”情结的追寻,民俗旅游资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从规划和开发的角度来看,未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源的开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游客在享受的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介绍中国旅游地理八大区划作文
介绍中国旅游地理八大区划作文我国旅游地理八大区划,这可让我深思。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人杰地灵,自然风光无限。
为什么要把中国的疆域分成那么多呢?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原因,我们的祖先形成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三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模式。
现在我就讲讲其中之一:农耕文明。
首先介绍下它吧!你知道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吗?是哪里的朝代?你能说出来“王”字怎么写吗?其实他们都是夏朝的。
那些陶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更高超了。
因此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兴盛。
比如云台山吧!如果去那儿观赏最好的季节应该是春天或秋天,也可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四五月份或者六七月份,正好赶到旅游旺季。
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尾曲《云宫迅音》吗?主题歌歌词唱得非常好听。
对啊!云宫山顶的海拔大约有1400米左右,从远处望去山连绵起伏,山峰突兀,非常壮丽雄伟;近处仰望,满眼苍翠,绿树红花尽收眼底。
爬上山顶极目眺望,群山重叠,云雾缭绕,使人顿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再向前走,登临万仞绝壁上的栈道小亭,俯瞰深谷幽壑,一览众山。
脚下的峭崖裂缝,令人心惊胆战;飞瀑流泉,千姿百态,奇异迷离。
特别是在悬崖峭壁之间散落的一块块巨石,像各种动物的头像,似龙似虎,似鸟似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堪称鬼斧神工。
云宫山是由大量花岗岩体组成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主峰娘娘垛位于邢台县西部边缘,海拔1297.7米。
我国的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南北两半,在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中,有过很长时期以南方地区为中心的南北文化,并影响到全国的格局。
后来隋唐王朝在南方建立的统治,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给南方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元、明、清三朝经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又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繁荣。
自然风光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南北两半。
虽然自然环境基本一致,但人口密度却差别较大,北方密集、粗犷豪放;南方稀疏、秀气细腻。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
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一、区划的一般理论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
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
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
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
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
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
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世界遗产分类分布情况
要分布于秦岭 - 淮河以南地区,其中,以四川、云 和失职,需要在今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挖掘深层次
南等地区分布最多,其他在湖南、湖北、广东、广 的旅游项目,如研学旅游、生态旅游,在创造经济
西等地也有分布。较为特殊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 利益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
新 疆 天 山、 青 海 可 可 西 里 作 为 自 然 遗 产, 获 得 了
发,但旅游开发程度略有不同,笔者试从遗产分类及 旅游开发现已成为全国知名旅游景区供人们参观
资源禀赋条件寻找到其在旅游发展模式中的区域差 游览。
异,分为自然资源驱动型、文化资源驱动型和混合动
目前,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开发项目仍然
力驱动型。其中,自然遗产资源多为自然资源驱动型, 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休闲健身等浅层次的旅游项
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圣地,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澳 蕴,又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门历史城区外,均是国家 5A 级景区,是文化资源驱 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所涉及的 9 处景观
动模式的代表。
均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旅游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和
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主要以保护性开发为 自然资源共同驱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澳门 - 历史城区 河南安阳 - 殷墟 广东江门 - 开平碉楼与村落 龙岩、漳州 - 福建土楼 登封嵩山 -“天地之中”历史古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 元上都遗址
京杭大运河 长安 - 天山廊道 - 丝绸之路 湘鄂黔三省交界 - 土司遗址 福建厦门思明区 - 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 浙江杭州余杭 - 良渚古城遗址
其次是一些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市区。这些历 的重要地理分区线具有密切的关系,基本上均处在
史文化景观或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或反映当地生 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具体如表 4 所示。这些遗产地
陕西民俗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析
陕西民俗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析影响民俗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合理化的主要因素有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法律政策等。
民俗旅游社区文化表达空间中场景布置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场地、场所、场景的关系。
民俗旅游社区文化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以极强的空间表现让游客获得一定的感官感受,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民俗旅游空间的文化定位主要手段是民俗文化定位和地理区位文化定位。
陕西民俗旅游文化空间区域划分原则分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原生态文化区和民间原生态文化副区三种。
一、影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合理化的因素旅游区域布局是从总体上对旅游生产力体系的地域空间配置,因此要实现旅游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就必须分析和考虑影响旅游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有资源因素、区位因素、市场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法规因素等。
1. 资源因素任何产业部门的区域布局都必须以可靠的资源为保证,否则就会使该产业的发展陷入盲目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
通常,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并往往发展成旅游业的“增长点”。
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特点、分类及规模,是建立合理的旅游产业布局,确定旅游投资规模及资源开发时序,提高旅游区域布局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区位因素区位因素是影响各经济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优越的区位优势不仅为旅游经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如通达性、便捷性等),而且对旅游产品的形成及旅游产业的布局都具有重要影响。
3. 市场因素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轴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旅游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因而其整个经济运行都必须围绕市场来进行。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表现在其对旅游客源市场拥有程度,而客源地的数量、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源地游客出游人数等,都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分析作者:胡其景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及精神财富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支柱性资源。
笔者对我国现实的民俗旅游状况展开研究分析,归纳出结论为:必须集中谋划、科学布局、生态保护和景观开发并重。
方可彰显我国民俗旅游条件的特点,延续和深化我国民俗历史瑰宝的深刻内涵,壮大其现有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化;民俗瑰宝;旅游价值资源开发一、前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非常多的不同的民俗文化,也表现出各地的差异性,民俗旅游项目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我们这里所说的民俗,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民间风俗,或是称其为“民间世俗”及“民族习惯”以及“从土人情”、“当地民情”等多类说法,民间风俗具有很广阔的内涵,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这也是我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来说,民间习俗也就是是产生创造与民间的艺术形式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着,是一个人类群体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
二、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现况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趋势下,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我国现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富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典雅别致的园林景观、周到的服务及完善的管理的民族村落、风情故园、古文化街、古文化城等,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长足发展[1]。
①新建民俗文化村。
比如我国云贵高原的“中国民俗文化旅游村落”是一个极具有特色的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其占地而积超过两千亩。
村内修筑了多个极其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村落还包涵了多个自然景区,其中包括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加工、民间祖传技术、民俗装饰品、民间把戏等多角度的反映出了我国各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态。
也构建出来一副极其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另外还有昆明市的“美丽文化旅游景观成”,昆明市区的“文化旅游村落”等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2]。
最新-国内民俗旅游市场细分透析 精品
国内民俗旅游市场细分透析摘要民俗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寻求商机的新亮点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由此,通过综述国内旅游市场细分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对参与民俗旅游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动机进行分析,将整体民俗旅游市场细分为高校学生市场、上班族市场和银发族市场,并进一步对各细分市场的特点作详细地解读。
关键词民俗旅游心理需求旅游动机市场细分一、研究背景如今,人们参与民俗旅游的热情正与日俱增,但真正有关民俗旅游市场运作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却凤毛麟角。
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加重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感。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民俗旅游市场良性运转,有关民俗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术界只对整体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至于民俗旅游方面,学者们还没有涉足。
本文通过对民俗旅游特点的分析,阐明了民俗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潜力,并在研究民俗旅游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动机的同时,将整体民俗旅游市场细分为高校学生市场、上班族市场、银发族市场,同时对各细分市场的特点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以期能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二、文献回顾国内现在还没有对民俗旅游市场做出具体的市场细分,只是对整体旅游市场的宏观层面按不同的细分标准作了多种类型的市场细分。
尤其在心理细分标准方面,学者们研究方向比较一致,都是从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和个性三方面来进行细分[1]。
林南枝2000按心理行为进行细分,主要从旅游者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去分析,并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按生活方式细分市场主要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活动、消费倾向、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以及人们所处生活周期来划分[2]。
魏小安等2006认为,消费者实现旅游活动的主观条件,根本的还是旅游动机;而个人的心理特征在形成旅游动机上起着首要作用,因而以心理变量细分市场能更准确地区分市场特征[3]。
丁宗胜2007认为,根据购买者的旅游动机、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个性特点等心理因素细分市场就称为心理细分。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灌郁学号:A12110324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任课教师:绍刚... . .目录目录 (2)前言 (3)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旅游区划的原则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前言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
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
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
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
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它可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很多地区的旅游资源在过度开发中被严重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在规划旅游区域的时候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其中包括本地社区的文化传承。
因此,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旅游规划方法。
它将重点放在保护和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规划方法需要在规划过程中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因素,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的应用1. 保留本土文化和保护环境。
在规划旅游地域时,必须要尊重和保护当地文化和环境,以确保游客的体验能够包含当地的本土特色。
2. 鼓励社区的参与。
社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规划旅游区域时,重要的是要确保让社区成员参与进来。
这一过程中,可以寻找当地社区领袖或其他人扮演相应的角色,并保证他们沟通,共同设定规划方案。
3. 利用地方资产。
地方资产包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景点等等。
利用这些地方资产,旅游站点可以在规划旅游区域时在建筑和人造环境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的挑战1. 经济上的限制。
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地理区域规划分析可能会增加一些成本,因为它要求在规划旅游区域时必须利用并维护当地的传统文化。
但是,总体来说,这种规划方法旨在保护和维护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等资产,长期来看,可以带来更多的好处。
2. 社会压力。
在规划旅游区域时,必须要考虑社会压力问题。
例如,当当地的游客数量变得过多时,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社区的生活,而且也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规划旅游区域时,必须要确保游客数量得到适当的控制,并相应控制区域人口的增长和流动。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差异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各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地域系统。
民俗地理区划和所有的地理区划一样,可分为单项区划和综合区划两种。
单项民俗地理区划如酒民俗地理区划、饮食民俗地理区划、建筑民俗地理区划、服装文化民俗地理区划等等。
综合民俗地理区划是从区域民俗文化地理系统的角度出发,根据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差异规律进行的综合区划。
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引起的单项民俗文化的差异。
:关键字:中国民俗文化差异一、酒文化的地域差异1.1酒的地域差异:因为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好烈性酒,南方好低度酒;因为产物原因造成的,江浙地区好喝稻米酿造的黄酒,北方地区好喝小麦酿造的白酒;因为酿造气候原因造成的,江苏、安徽等地生产浓香型白酒,云贵等地生产清香型白酒,茅台镇特产绛香型白酒等。
1.2酒桌文化的地域差异:我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无疑占据了极重要的份额。
但酒文化的精髓并不全在酒本身的品质和渊源,更在于它与主体间亲密接触,也就是“酒桌文化”。
而由于地域不同,“酒桌文化”也各有特点。
下面我们就稍稍了解几个地区不同的酒桌文化:山东的酒文化底蕴深厚,山东人创造性地将孔夫子“以礼待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反映在了酒桌上,令人叹为观止。
敬酒人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放着三小杯白酒,毕恭毕敬地举过头顶,对着客人喊一声老师,如果你不喝,他就一直举着,直到你喝下为止。
最厉害的是,随后每人斟上了一大杯(3-5两),而且必须三口喝光,才能开饭。
山东省城济南还有一个“规矩”:吃饭前先上条鱼,餐盘一转,头三尾四,鱼头对着谁,谁喝三杯,对着鱼尾的则喝四杯,对着鱼腹喝五杯,鱼背喝六杯。
福建由于天气的原因那儿全年大都喝,而且都是度数较低的本地酒。
酒杯是约一寸高的小口杯,一口一杯也能让酒量不大的人感受豪爽。
因此,到福建做客是最轻松的。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_苘茂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 峥(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收稿日期:2007-09-03作者简介:苘茂兰(1963-),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和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
199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89(2007)04-0024-05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
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试图对199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民俗及民俗旅游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
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
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一、区划的一般理论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
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
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
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
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
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
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
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
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
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
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
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
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
③地理相关分析法: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做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
④主导标志法: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同一级区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
⑤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区划法,着眼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地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⑥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法,是从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4)自然区划的单位及等级系统。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分为大自然区和热量带;地区、亚地区;地带、亚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地理区的区划等级系统。
①大自然区和热量带。
按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表现,我国分为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三大自然区和寒温带(东北北部)、温带(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内蒙古和宁夏的全部、甘肃中西部以及新疆北部和天山山地)、暖温带(包括山东和辽宁半岛、华北大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东部和塔里木盆地)、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热带(包括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和滇南)、赤道带(包括南沙群岛等低纬地区)等六个热量带。
②地区、亚地区。
以气候干湿差别为原则,我国直接在各热量带和青藏高原内划分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③地带、亚地带是地区内的带段性单位。
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处于残积处境的显域土类和植被型。
地带可以划分为亚地带,亚地带又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省与自然州。
如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内可划分出四川盆地自然省,在四川盆地自然省内又划分为具有钙质紫色土和水稻田的川北丘陵自然州;具有钙质紫色土和水稻田的川中方山自然州;具有酸性紫色土和红壤、且略具南亚热带色彩的川南丘陵自然州;具有中性紫色土和黄壤以及残存常绿阔叶林的川东平行岭谷自然州;以水稻田为主的川西成都平原自然州等五个自然州。
自然州内再进一步划分为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虽然是人为划分的,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只有正确地认识地域自然环境的分异规律性,区划才能接近于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也才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二、文化圈与民俗文化圈1、文化圈(1)定义:“文化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区域文化范畴。
作为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相同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是在文化传播形成的。
往往是由某一先进民族或国度,以其首创的文化影响周边地区,在核心与边缘的互动中就逐渐形成共识的文化现象。
文化圈是一个地理空间。
(2)文化圈特点,其一,文化圈具备较大的区域聚落或民族持久不变的基本文化作为根基,拥有广阔的、持久性的地理空间;其二,文化圈具有独立性,表现为文化移动是全部文化范畴的整体移动。
其三,文化圈拥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3)认定文化圈的方法,一是对不同地区相类似的文化要素的数量多少做出认定,二是对有相关性的若干文化成分在其文化范畴和文化内容的含义上做出认定。
(4)文化圈划分文化圈可从地理、民族、语文、宗教、民俗等多种角度加以划分。
(5)文化圈组成世界上存在若干文化圈,每个文化圈包含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有成分。
文化圈由核心(文化源地)和边缘(文化受容区)组成,核心影响并制约边缘,边缘则反作用于核心。
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核心与边缘可以置换。
有学者将中华文化分为齐鲁文化、关陇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八个“文化圈”。
2、民俗文化圈(1)定义:民俗文化圈是文化圈的细分。
民俗文化圈是特定的文化共同空间,以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地区、特定历史、特定民族(民系)习俗化的总合。
民俗区划常常超出行政区域划分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同或相似、相近的民俗文化分布,属于同一民俗圈。
在民俗文化圈划分中,民族、民系是重要的依据。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民俗文化圈划分的具体说明。
(2)中国民俗文化圈划分:有学者将中国民俗文化圈划分为东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游牧区、青海、云贵、闽台等七大民俗文化圈,或称七大民俗区划。
东北民俗文化圈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特点是满汉族风俗的大融合。
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东及黄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位于秦岭、淮河以东,西藏至青海高原东侧。
游牧区民俗文化圈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
青海民俗文化圈特点是藏族风俗,同藏传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云贵民俗文化圈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风俗文化千姿百态。
闽台民俗文化圈为福建与台湾,特点是保留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现象。
各个文化圈所展现的景象千姿百态,每个文化圈蕴涵着多元文化意义,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俗文化。
无论哪种民俗文化圈的民俗事象,都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而不同程度地染上地域文化色彩。
例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食味习俗地域性差异。
在生产劳作上,像东北农村的靰鞡和爬犁,中原农村的靸鞋和推车,南方的草鞋和扁担,西南山寨的赤脚和背篓,西北的皮靴和驮子,客家地区的斗笠和凉帽等等,都是具有民俗区划的特殊标记。
三、旅游区划旅游区划是按照自然区划理论,从构建旅游业出发,按照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及区域社会、经济、交通、行政等条件的组合和内部联系程度,在地域上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旅游区。
1、基本理论与方法(1)旅游区划八个原则,1,完整性原则。
2,一致性或相似性原则。
3,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
4,旅游中心地原则。
5,多级划分原则。
6,覆盖性与不连续性原则。
7,拥有相当数量的旅游点,形成一定的旅游时间。
8,交通便捷性原则。
(2)旅游区划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旅游区划,即以某种指标为主要依据的旅游区划,如旅游资源区划、旅游气候区划、旅游市场区划等。
第二层次是综合旅游区划,是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介体之间的关系出发,全面地考虑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根据相似性、差异性和内部联系划分旅游区。
(3)旅游区划分三个步骤,第一步,选取分区指标。
或以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自然风光等的旅游资源的性质为指标;或以区域地貌、气候和人文旅游资源宏观特征为指标;或以旅游资源形成的共同性、形态类型的相似性、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同源性为指标;或以气候带分布特点为指标;或以舒适度指数,风效指数为指标等等。
第二步,划分分区层次。
旅游区划层次分国际旅游区和国家国内的旅游区。
第三步,区划命名。
一般格式为:方位(地名)+主要特征词语+旅游区划等级名称。
也可省略主要特征词语,如“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或者“闽北旅游区”。
2、中国旅游区划方案中国旅游区划的研究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有六大区、七个一级文化旅游区、八个旅游区、九大旅游带等多种旅游区划方案。
(1)六大区的区划方案,为华北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等七省市);东北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华东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华南区(广东、海南、湖南、湖北等四省与赣南、桂东沿海一带);西南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六省区市);西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