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课堂PPT)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讲 种群和群落课件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1)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3)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 (1)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的动 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3)误差分析 利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 ②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 3.黑光灯诱捕法 调查对象:趋光性昆虫。
初生 演替
起点 时间和 速度
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经历的时间长、速度慢
次生 演替
起点 时间和 速度
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 时间短、速度快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 (1)环境不断变化;(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
的 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
原因 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
意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义 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十讲 种群和群落
1.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辐射对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数量的变 化、种间、种内关系等知识点。
2.以种群的增长曲线的物理模ຫໍສະໝຸດ 图和表格信息理解种群数量的 变化。
3.以群落的动态变化为线索,涉及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及人 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一、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解题模型
2.模型解读 (1)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 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届高三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课件
P140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例2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内因
间接因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自然因素)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人为因素)
外因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
2、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
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等 降,甚至灭亡
⒈ 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分
布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⒉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 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2007年高考广东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
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C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
?只 30只
第1次捕捉12只,标志
第2次捕捉10只, 有标志4只
放回原种群
计算方法:
假定总数为N, 第一次捕获M个,标记, 第二次重捕数为n,有标记的为m,
即 N∶M=n∶m
N=M×n/m
P142种群密度取 样法归纳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 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 的比率。 ②意义:是决定种数群大小和 种群密度 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调查 10× 20 × 40 × 80 × 90 × 100 110 120 130 140 面积 10 20 40 80 90 × × × × ×
100 110 120 130 140
第23讲 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新高考通用)
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2、种群的“S”型增长
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随种群密度增大,种 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 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①环境容纳量(K值) ②K值是可以变化的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1 种群的数量特征
5、性别比例 (1) 定义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6.应用实例
①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性别比例,低密度。 ②渔网网目不能过小,防治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 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构建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 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 一年的λ倍。
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0λt
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实例】分析曲线 ①a段:λ>1且恒定,_种__群___数__量___呈__“___J_”__形___增__长__。______ ②b段:λ减小,但仍大于1,群__数__量___逐__年___增__长__,___种__群___出__生__率___大__于___死__亡__率___。_ ③c段:λ=1,种__群___数__量___维__持__相___对__稳___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d段:λ<1,种__群___数__量__逐___年__下___降__,__种___群__死___亡__率__大___于__出___生__率__。__ ⑤e段:λ呈上升趋势,但仍小于1,种__群__数__量___逐__年___下__降__,___种__群___死__亡__率___大__于___出__生__率___。_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课件
生 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态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系 统
生产者 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概念: 结构 食物链 特点:
概念: 食物网
功能:
.
11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输入途径:
生 态 系
起点: 过程 途径:
统
过程:
的
能
单向流动
量 特点
流
逐级递减
动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点;三是种群增长率;四是对图象的理解
能力。
.
8
考点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本考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
是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
起来进行考查;二是种间关系,要求能识
别图象;三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
结构和垂直结构;四是群落的演替类型。
.
9
第16单元
生态环境
.
10
知识网络
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 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物种组成 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群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落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 种间关系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
构
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 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结构 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 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5
第15单元
种群和群落
.
1
知识网络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种群和生物群落PPT优质课件
• 二、要点归纳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1)同一种群内部的影响(种群特征)
• (2)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个体交流(迁 入与迁出)
迁入
+
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 迁出
• (3)无机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环境中的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水分、温 度、食物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引起种群 数量变化。
•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 昆虫等。
• 注意事项:
•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 会产生对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 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 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n
综
• “S”型曲线产生原因:受 环境条如件空间、食物、 敌害的制约;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
合 许的 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有时会保持
作 在K值 左右;决定因素:出生率 和死亡率 、迁入
用 和迁出
•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 人为因素:受 人工控的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 动植物 种群数不量断减少;研究意义:合理利用、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防害治虫
,种群
密 幼稳度年定比个较体较少;,衰种退群减型密小:度老将年个体.较多,
•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性别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比例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 变化内容:增长、 波、动 稳、定下降
• 两种增长曲线——
• “J”型曲线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气裕候 适宜、无敌害等;特点:种群数量 连续增.长
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课件
上述特征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
特征,但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图所示:
【例1】种群作为一个有机单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典型特征, 以下关于种群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的概念图中,①~⑥依次表示
A.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
B.种群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性 别比例 年龄组成 迁出
【考纲要求】
1. 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一、种群
(一)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 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 相互联系。
(三)种群特征: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
(三)种群特征
2、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 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 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 接近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 群中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三)种群特征
2、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 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⑴增长型:特点是幼 年个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 后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 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的 个体数越来越多。
增长型年龄组成
无种内斗争, 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 敌数量增多
【例1】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 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
浙江中考一轮复习第3课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PPT课件(初中科学)60张)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相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 定性更高的原因是 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 节能力强 。
4.(2021·丽水)2021 年 5 月 1 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 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 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 孔雀草等近 2000 种植物多数可入药, 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 请回答:
A.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2.(2021·嘉兴)今年 5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
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 2010 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
比增加了 7206 万人,增长率仅 5.38%。但浙江省的
高频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例1 (2021·长沙)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 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A )
A.干旱的荒漠 B.泥泞的沼泽 C.多水的农田 D.湿润
例1 A 【解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 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物必须适应 环境才能生存。图中植物根系的入土深度、扩大范围 比地上部分的主茎高度、扩大范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 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荒漠环境,A 正确。故选A。
考点 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 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 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考点 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它包括了 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4.(2021·丽水)2021 年 5 月 1 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 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 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 孔雀草等近 2000 种植物多数可入药, 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 请回答:
A.月季是被子植物 B.花是月季的生殖器官 C.嫁接可以使同一株月季上开不同颜色的花 D.丽园北路上的所有月季是一个生物群落
2.(2021·嘉兴)今年 5 月 11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
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 2010 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
比增加了 7206 万人,增长率仅 5.38%。但浙江省的
高频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例1 (2021·长沙)如图所示植物的根系发达,推测该 植物生存的环境是( A )
A.干旱的荒漠 B.泥泞的沼泽 C.多水的农田 D.湿润
例1 A 【解析】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 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物必须适应 环境才能生存。图中植物根系的入土深度、扩大范围 比地上部分的主茎高度、扩大范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 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荒漠环境,A 正确。故选A。
考点 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 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 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考点 6 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它包括了 地球上的 全部生物 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A.图①:丙→甲→乙→丁 B.图②:丙→乙→甲→丁 C.图③:丁→甲→乙→丙 D.图④:戊→乙→丙→甲→丁
第1章 种群和群落(课件)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核心知识课件(上海专用)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 直接计数。最准确,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样方法: 得到的种群密度为估算值。
适用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调查步骤:(以调查植物为例)
样方大小要合适,
调查乔木,样方大小通常为 10m×10m; 调查灌木,样方大小通常为 3m×3m; 调查草本植物,样方大小通 常为1m×1m
(2)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空间不足等, 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3)随营养不断消耗、pH变化、代谢产物积累,生 存条件恶劣,种群数量下降。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环境因子? ★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 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天敌、传染病病原体)
※生态位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一般来说,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越激烈。 意义: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群落为什么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或改变? ★由于气候的周期性和昼夜的节律作用于生物。
※什么是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威胁本土物种生存的现象。
一株水浮莲以每8个月繁殖 6万株的速度泛滥成灾
※生物入侵初期,入侵生物种群数量常常呈现何种增长?出现该增长类型的前提条件是? ★“J”型增长;
生活在食物充分、生存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敌害和种内竞争的理想环境中。
※为什么入侵物种不能一直保持上述类型的增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什么是年龄结构?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量的占比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群落课件PPT
1、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的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 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按20%这一最 高效率计算,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100%计算,第二营养级 所获得的能量为2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20% =4%.........,第n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能量的1/5n-1, 若按传递效率10%来计算,公式为1/10n-1;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 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A、一个食物网中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每条食物链总是起 于生产__者____,终止于最_高__营_养__级______;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 食物链。
B、一个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__是__一成不变的。
C、食物网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有_捕__食_和_竞__争_关系
例:青蛙捕食蜘蛛,为捕食关系;青蛙和蜘 蛛都捕食食草昆虫,因而又是竞争关系
2、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的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
物质为能量流动提供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高 件】考高一考轮一复轮习复生习物生群物落P群PT落-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D、当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则该食物链的其 他生物数量都_减_少_____.
E、当处于食物链的“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数 量先_增_加__后__减_少_____,最后趋_向__稳_定____
F、生物的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__加_强__,(即营 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这是因为污染物中的物质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不易排出。
A、一个食物网中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每条食物链总是起 于生产__者____,终止于最_高__营_养__级______;中间有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 食物链。
B、一个食物网中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__是__一成不变的。
C、食物网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有_捕__食_和_竞__争_关系
例:青蛙捕食蜘蛛,为捕食关系;青蛙和蜘 蛛都捕食食草昆虫,因而又是竞争关系
2、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物质循环
以无机物的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全球性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承,
物质为能量流动提供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
( 【名 示校 范课 教堂 学) 课高 件】考高一考轮一复轮习复生习物生群物落P群PT落-优 -全秀文课课件件【(标推准荐版)本】
D、当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数量减少,则该食物链的其 他生物数量都_减_少_____.
E、当处于食物链的“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食者数 量先_增_加__后__减_少_____,最后趋_向__稳_定____
F、生物的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__加_强__,(即营 养级越高,富集物的浓度越高),这是因为污染物中的物质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不易排出。
届生物高考一轮复习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4节PPT课件
群落
概 念
在一定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区 别概
念 外 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 范围,个体之间 既有种内互助, 也有种内斗争, 两者对立统一, 共同维持种群的 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 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 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 一定的生态位
二、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 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称为丰富度。 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的丰富 度增加,反之则减少; ②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 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③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①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 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 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 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下图所示)。
②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③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 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浮 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 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 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 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 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 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 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部因素:
出生率(迁入率)和 死亡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
(2)外部因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人类的活动— 人为控制(家禽、畜牧) 捕杀野生动物 滥砍乱伐 生存环境破坏
20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T、PH、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实验流程:
5
二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
群
年龄组成 (预测未来)
的
性别比例 (影响)
特
均匀分布
征 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6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7
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的 调 查 方 法
种 群 密 度
估算法
植物
样方法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的小型动物或昆虫的卵
标志重捕法
抽样检测法
8
(一)样方法
①对象: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原则:随机取样
②取样: 注意: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 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
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 食物、天敌等
√(6)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26
基础训练 C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7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
D 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 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③计数:边线处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计算: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
9
(二)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 N1 × N─2
条件:
NI*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的迁入迁出,出生和 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正常生活 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⑤间隔时间不能太短
10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Nt=N0λt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λ-1:增长率
12
曲线图
“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13
曲线图
2.S型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
资源、空间有限;敌害制约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 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 的_环__境_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长。
原因:
(1)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2)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消耗,种内斗争 加强,繁殖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增长速率降低。
(3)随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多,营养不足、代谢产物积 累、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 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构
种 群
提出合理的假设
增
数学方程式
长 模 型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曲线图
的
方
法
通过进一步试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曲线图
1.J型增长曲线 理想条件下
产生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增长速率?
条件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λ= 第二年的数量 第一年的数量
正面图 侧面图
计数室
1mm
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 深度为0.1mm,深其体积为0_._1__mm3 ,合 _1_×__1_0_-_4 __mL。
23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234567
时间/d
24
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的特征: 先增加后降低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培养酵母菌
培养液的量、空间一定
抽样检测法
21
振荡培养液:利于酵母菌均匀分布
稀释培养液:利于计数
制作装片: 每天取样计数时间相同
先加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边沿, 自行渗入
计数
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一个小方格,五点取样, 求平均值,乘稀释倍数
记录结果,绘图分析
22
血细胞计数板:
实物图
滴液处
14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时间
15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6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7
K值和K/2值的应用
K/2
K值
K/2
K值
18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甚至消亡等
19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的研究
(5)群落的演替Ⅰ
2
复习内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探究实验)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的演替
3
4
一、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比较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25
诊断与思考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越 √2)接若近某1动∶物1的,婚则配出制生为率一越雌高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
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
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28
体验高考
1(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29
2(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 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
出生率(迁入率)和 死亡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
(2)外部因素: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人类的活动— 人为控制(家禽、畜牧) 捕杀野生动物 滥砍乱伐 生存环境破坏
20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实验原理: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受培养液的
成分、T、PH、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2)实验流程:
5
二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
数量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决定)
群
年龄组成 (预测未来)
的
性别比例 (影响)
特
均匀分布
征 空间特征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6
种群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性别比例
影响密度大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出率、迁入率
7
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的 调 查 方 法
种 群 密 度
估算法
植物
样方法 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的小型动物或昆虫的卵
标志重捕法
抽样检测法
8
(一)样方法
①对象: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原则:随机取样
②取样: 注意: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 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5)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
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 食物、天敌等
√(6)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26
基础训练 C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7
2.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
D 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 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③计数:边线处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④计算: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
9
(二)标志重捕法
种群数量≈ N1 × N─2
条件:
NI*
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的迁入迁出,出生和 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正常生活 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⑤间隔时间不能太短
10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Nt=N0λt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λ-1:增长率
12
曲线图
“J”型与“S”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13
曲线图
2.S型增长曲线
产生原因:
资源、空间有限;敌害制约
曲线特点:
种群数量经过一定时间的 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即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 的_环__境__容__纳__量 (K值)后,将停止增长。
原因:
(1)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 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
(2)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消耗,种内斗争 加强,繁殖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增长速率降低。
(3)随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多,营养不足、代谢产物积 累、pH变化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 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建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构
种 群
提出合理的假设
增
数学方程式
长 模 型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曲线图
的
方
法
通过进一步试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曲线图
1.J型增长曲线 理想条件下
产生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增长速率?
条件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λ= 第二年的数量 第一年的数量
正面图 侧面图
计数室
1mm
计数室(中间大方格)的长和宽各为1mm, 深度为0.1mm,深其体积为0_._1__mm3 ,合 _1_×__1_0_-_4 __mL。
23
酵母菌数量/万个·mL-1
酵母菌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234567
时间/d
24
酵母菌数量增长曲线的特征: 先增加后降低
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培养酵母菌
培养液的量、空间一定
抽样检测法
21
振荡培养液:利于酵母菌均匀分布
稀释培养液:利于计数
制作装片: 每天取样计数时间相同
先加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边沿, 自行渗入
计数
血细胞计数板
计数一个小方格,五点取样, 求平均值,乘稀释倍数
记录结果,绘图分析
22
血细胞计数板:
实物图
滴液处
14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率= Nt-Nt-1 =出生率-死亡率
Nt-1 Nt-Nt-1
增长速率=
时间
15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6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7
K值和K/2值的应用
K/2
K值
K/2
K值
18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稳定、波动、下降甚至消亡等
19
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 丰富度的研究
(5)群落的演替Ⅰ
2
复习内容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探究实验)
3、群落的结构 4、群落的演替
3
4
一、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比较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 的集合 物种: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
25
诊断与思考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越 √2)接若近某1动∶物1的,婚则配出制生为率一越雌高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
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4)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
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28
体验高考
1(10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A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29
2(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 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