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2019年文档
2019年小学数学论文题目
2019年小学数学论文题目01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巩固提高教学效果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57、谈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性58、问答式学习课堂教学怎样转向小组合作学习59、形成良好数感--自信应用数学60、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61、巧妙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62、浅谈新课程小学数学中情境教学的优化策略63、浅谈将数学融入生活64、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方式和方法65、策略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66、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技能68、浅谈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69、浅谈农村课堂的有效交流70、浅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1、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72、浅谈数学兴趣的培养73、浅谈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74、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75、“层次性体验”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76、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77、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教育78、小学数学低段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点滴79、数学课求异思维导引例谈80、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82、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原汁原味83、谈六年级数学复习阶段试卷的评析84、低年级数学课中的“情绪教学”85、对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86、小学生学业低龄化趋势的对应策略87、数学作业批改中评语使用的探究88、对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几点思考89、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90、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91、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92、数学课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93、以课标精神指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94、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高段数学学法指导95、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96、让情感在数学教学中激荡97、数学课让学生“动”起来98、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9、浅述小学数学开放题设计策略100、解决问题总复习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101、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102、Flash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3、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评价方式研究104、吴正宪与黄爱华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及策略比较研究105、MOODLE环境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106、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107、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08、方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呈现研究109、中国和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110、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研究111、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112、小学数学游戏型课件的设计与开发113、20世纪中国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14、小学数学错题教学的探索115、中日现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116、“先学后教117、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118、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9、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120、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12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
学生发展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发展数据分析在教育教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学生发展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学生个体差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校2019年至2022年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如均值、标准差、频数等。
(2)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性。
(3)差异性分析:比较不同群体在某个变量上的差异,如男生与女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
(4)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三、学生发展数据分析1. 学业成绩分析(1)整体趋势:从2019年至2022年,我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具体表现为:平均分逐年提高,及格率逐年上升,优秀率逐年上升。
(2)学科差异:在各个学科中,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相对较高,而物理、化学、生物的成绩相对较低。
(3)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成绩优异,而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2. 综合素质评价分析(1)整体趋势:从2019年至2022年,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整体呈上升趋势。
具体表现为:优秀率逐年上升,良好率逐年上升,及格率基本稳定。
(2)评价维度: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维度中,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学习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
(3)个体差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在多个维度上表现突出,而部分学生在某些维度上表现较差。
3.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分析(1)一致性: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在多数维度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学生对自身的发展状况有较为准确的认知。
(2)差异性:在部分维度上,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如教师评价中“学习能力”维度得分普遍高于学生自我评价。
如何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
如何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在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方面,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如何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
一、学习成绩的评估学习成绩是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考试、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评估时可以考虑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的程度、解题的方法是否正确、演算过程的严谨性等方面,综合进行评分。
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知识点和题型上的表现,对其进行分类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参与度的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在评估时,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发言次数、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准确率等来进行评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程度。
三、思维能力的评估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
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探究性学习、数学建模等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维性的数学问题,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数学作品、数学竞赛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估。
四、学习态度的评估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等。
评估时可以考虑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作业、课前准备是否充分、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需要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不同的评估方式与方法,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与进步。
教师评价的发展综述-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教师评价的发展综述教师评价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可以分为自发阶段、传统阶段、转型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经历了由关注教师的工作结果向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的转变,总的研究趋势是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行为。
教师评价,是指通过对教师素质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价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研究教师评价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教师评价提供有力的借鉴。
教师评价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制度实施的历史却很短暂。
教师评价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发阶段(20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还“没有‘教师评价’的提法,没有学校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没有学者对教师评价进行研究。
”但是,通过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到有关于教师评价确良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
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
”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自发的、不成体系的,是现代教师评价的思想萌芽。
传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奖惩性教师评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首次出现了英等国开始正式实施教师评价制度。
从1925年起美国的大城市中73%的学校开始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标准也由20世纪初的评价教师的个性特征发展到涵盖个性、专业态度和一般教学行为等多个方面。
这个阶段的教师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被称作教师效能评价或奖惩性教师评价。
教师效能评价发轫于教师责任制,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强调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的效能。
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实现对教师的有效管理。
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是一种总结性评价。
就这种评价的效果来说,由于责任制与教师的自主性从根本上说是相互矛盾的,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它排斥了教师的参与,难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
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自我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与品德等方面的综合提升。
本文将重点介绍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定义、目的、特点以及实施的方式与方法。
一、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定义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是指通过对学生多个方面的评估,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法。
它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全面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
二、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目的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综合素质的终身学习者。
三、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特点1.全面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多个方面的评估,多维度、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
2.个性化: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和潜能,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3.动态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或结果。
它强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4.操作性: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需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四、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的方式与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评价。
例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
2.定量评价:通过测试、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
例如,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成绩等。
3.综合评价:通过多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例如,将学生的学科成绩、实践活动表现、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自我评价,主动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案。
以评促练,生生互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多元化实践探究
以评促练 ,生生互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多元化实践探究摘要:《课程标准》推崇评价目标多面化,评测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式的样式化。
学生发展的多个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展现,也应该经过评价促使同学们的发展,反应同学们发展的信息。
务必探求和多元的目标一样的评价方式,构建促使学生拓展和老师提升的评测体系。
数学课程评价改变波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课上评价的改变,同学们数学作业评价的改变,学生学习评价的改变等。
本篇文章着重论述学生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希望对广大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实践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施行数学学习评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得、稳固、运用知识的一种方法,是课上教学的持续,所以作业也是老师学生互相交流的一种方法,评价是向同学们反映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目的就是可以更有效的促使同学们全方位的发展。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评价方法,应该着重按住学生的个人差异,发挥其引导、调整、激发等功能,促使学生全面、延续、和谐的发展。
让作业评价变为学生进步的加速剂人类的内心都会有一种被认可、被尊重、被看好的需要,每个人看似都是为了被欣赏而生存,所以,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认可学生。
用认可的眼光和心理去检查学生的每一次作业,从中发掘闪光点,用认可的语言来进行勉励。
使学生的心灵在老师的认可中得到伸展,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出色,越来越有信心。
特别是对急需勉励的中后段学生,心理学研究表示,学生获取表扬、鼓励的次数越多,越能使行为活动的发展性就越高。
及时有度的表露勉励评价,能有效果的引起师生的感情共识。
比如,对一直爱动脑筋的同学评语就可以是“与众不同的理解,真的让老师耳目一新”,“你真的做得很好,老师还没想到这种想法,替你感到高兴”,“你的头脑很灵活,这种解题思路比老师的方法强很多”。
“真是别出心裁,太棒了”。
面对不同的情况,还可以用各种表扬和勉励的话像“进步很大,加油,你真棒,这段时间你的进步很大,老师替你高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一)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强调能力、注重实践、注重创新”。
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强调能力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则强调学生在数学研究中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数学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
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创新引导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使学生具备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具备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分别制定适合不同学段的数学研究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深入掌握和应用;第三学段(7~9年级)的数学研究目标是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加减法、数的乘法、数的除法、简单的代数式。
二、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认识、简单的图形分类、图形的基本性质、简单的图形变换、简单的计量单位。
三、统计与概率简单的统计调查、简单的统计图形、简单的概率问题。
四、综合与实践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游戏、数学与艺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简单的代数式。
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与评议记录-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五年级数学《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与评议记录授课内容: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底和高学习目标:1、结合“限高”的情景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
2、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一、自我反思:本节课实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通过“限高”的情景引入,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图直接指出限高指的是哪条线段的长度。
并能正确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自学,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图形的高。
此时课堂上出现了沉默,我又激励他们进行描述,学生反馈自己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让他们与同桌交流交流,共同运用智慧描述这些图形的高。
讨论结束后,再次指明学生上台展示,用手指一指,说一说。
一共上台三个同学,在说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指正,其他同学也都在听。
(此环节我后来反思之后,觉得加入具体的小组学习要求会更好一些。
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还需要在具体的指导和强调中不断加强。
而此时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前提下,即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应当转换思路,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这样处理课堂也会更加有层次性,有重点。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怎样画高。
虽然这是一节常态课,但是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区实验小学宋君老师提出的“常态课也要上出公开课一样的味道,公开课和常态课都要一样的自然、朴实、有效。
”未来教学改进:1、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
精心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扎扎实实的引领和引导孩子的学习成长。
2、概念课教学需要教师示范的具体操作一定要有标准的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强调,注意。
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2019年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的数学观对当前大学生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在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这门学科认识不足的问题,在认识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一般仅仅把数学看成是一门应用工具的科学,而忽视了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数学思维方法,它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形式,尤其是建立某种新思想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事实上,学生中的模糊认识或者说错误认识,也与教师在教学中仅只强调数学是基础科学,而没有指出“基础科学”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有很大关系。
其只提出数学有广泛的应用,而没有强调数学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
数学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有高度抽象的空间思维,有唯物辩证法的大量案例,它令人们思想活跃、精神升华。
如何把数学更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人类认识的发展基于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思维,在经验累积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思维,才能产生新的飞跃。
所谓“创新”,我们认为就是将经验通过各种不同的理性思维,达到不同以往的旧的理论、旧的方法,产生出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新的成果、新的理论、新的方法。
而充分地、综合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19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高度评价数学的地位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
”恩格斯说:“在一切理论成就中,未必有什么像十七世纪下半叶微积分的发明那样看作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了。
如果在某个地方我们看到人类精神的纯粹的和唯一的功绩,那就正在这里。
”恩格斯还说:“黑格尔的数学知识颇为丰富,甚至他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能力把他遗留下来的大量数学手稿整理出版。
对数学和哲学了解到足以胜任这一工作唯一的人,就是马克思。
”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马克思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他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马克思尤其认为,数学是丰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源泉,他指出,在“高等数学”中,他找到了最符合逻辑的同时又是形式最简单的辩证运动。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当下不少小学数学课堂因为一味追求学习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的花哨,导致了知识教学缺乏智慧深度,学生的活动缺乏思维深度,师生互动交往缺乏情感深度,以至于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使得课堂教学肤浅、低效,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文献资料显示,人们过多地关注教学的有效性、优质化,很少从教学程度的视角关注小学数学教学。
为此,笔者开展“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
借助中国知网,输入篇名为“深度教学”,时间是1962年至2014年,共搜索到国内44篇文章(另有一本专著),其中硕士论文3篇,期刊文章41篇;国外的文献没有搜索到。
笔者对文献进行了阅读、分类、筛选、分析,试图对四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借此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与支撑。
一、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依据文献,20世纪60年代可以说是学科深度教学的萌发阶段。
1962年5月21日《历史教学》中分别刊登了王骐的《教学任务和学生接受能力是根据范围、广度、深度,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桂逢禄的《大、中学的基础知识只有深度广度上的差别》、沈阳市二十八中历史组的《广度是指史实的范围,深度是指对史实的理触分析程度》,这三篇文章都写得很简单,但不约而同谈到了历史知识教学中的深度问题。
可见,这个阶段人们对学科“深度教学”的关注度不足,只是在历史学科方面有所体现。
二、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深度教学的苏醒阶段,以1992年1月《唐都学刊》发表师长泰的论文《从培养能力入手,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代表。
文中提到,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以培养能力为基点,努力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为此有四点建议:贯穿“史”的线索,教好基本知识;用比较方法,开拓学生思路;注重揭示规律,交给学生“钥匙”;介绍学术信息,扩大学生视野。
可见,语文学科开始从能力的角度,关注深度教学。
三、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21世纪初是深度教学的起步阶段,以2006年1月《陕西教育(教学)》刊登陆亚彬的《利用几何画板实现深度教学》为代表。
三点一线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2019年精选文档
“三点一线”让数学教学活起来《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那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呢?1.贴近生活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所以,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把数学带进生活,能使每个学生的兴趣、思维、个性等方面都得到展示。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数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日常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共同探究,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最终实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目标。
2.教学有趣一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趣味是学生能动学习知识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最大的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机、白板等多媒体,使学生的多个感观器官都受到适当的刺激,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在教学中应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图案、譬喻等来表述。
如果依然按传统方法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讲你听,我写你录,我问你答,课堂上不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肯定是不会有的,也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研究摘要:本课题研究本着提高师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内在知识素养、课堂评价意识与策略、课堂评价能力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主体性的评价意识与能力。
帮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意识,掌握基本方法,积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评价;实践策略一、前言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和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点,从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上构建小学课堂数学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改革原有单一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所以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这就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实践策略1、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
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新性,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不够。
我们感到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试图通过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谈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2、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1)教的有效性。
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高中数学中的发展性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中的发展性教学探讨作者:陈小燕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6期在素质教育大力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高中生对数学学习的要求。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运用科学、合理、多元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此,将发展性教学理念引入高中数学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中学习数学,获得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进行发展性教學,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分析,对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归纳。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发展性教学的概念发展性教学,是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前苏联,以赞科夫为运用代表的教学理论。
根据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师的教学应当满足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而非单纯学科认识的掌握。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掌握和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动机,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掌握相应的高效学习方法,从而达到自主化的知识理解。
与此同时,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学必须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较低或能力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实现能力的提升。
在发展性教学理论的运用时期,前苏联的教育水平普遍上升,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措施1.针对学生的爱好,激发学习动机赞科夫曾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利用多元化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拥有学习的动机。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兴趣的带领下提高学习动力,从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知识中掌握学习方法,并以此反作用于知识的获取,实现学习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进行“基本初等函数”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邀请三位学生分别给大家讲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教师评价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不仅能给予学生反馈信息,也能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从对课堂观察分析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评价行为还存在不足,而且对课堂教学中评价行为的认识和运用都还不够科学和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过于频繁地使用口头评价,特别是表扬性性的评价行为,不经常使用书面评价。
(2)教师评价行为多针对全班学生和个体学生,很少针对学生小组。
(3)教师评价行为大多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4)评价时机不够恰当。
(5)教师的评价行为单调,不够灵活和新颖。
(6)教师评价缺少对学生的关爱。
二、教师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下将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尽快完善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评价行为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在评价理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许多教师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机械、忽视评价过程等,这些都影到响教师评价行为的有效性。
(二)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许多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理念以及教学评价本质的认识,传统的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这是影响教师评价行为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过硬许多教师的评价行为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对于学生给出的错误答案不仅没有给予纠正,有时反而肯定了学生的错误答案,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靠,造成教师评价行为不能准确恰当地的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做出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评价行为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仍有部分教师评价行为是不公正和不够实事求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的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功利性评价,简易造成评价内容片面化,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考查以考试与测验为主,过分强调考试分数,阻碍学生的身心康健发展;评价过于量化、标准过于机械,过于关注结果,不注重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影响学生的感受和对结果的认同,使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造成评价氛围和人际关系吃紧。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是一种发展性学生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身心康健发展,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一)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导向的需要
新课标之所以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变化过程,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数学主动性和自信心,并获得持续学习数学的能力。
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管制只是纯正地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单一化,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机械化和模式化,日渐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阻碍了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转变。
为了改变现状,使数学课程改革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应该有用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二)发展性评价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不断提醒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对其只是学习过程的体验,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感知和资助构建知识的意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学习大凡要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
它的科学性与有用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改革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是全面实现课改目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的弊端,让例外的家庭、例外的社会背景、例外基础的学生都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教师通过研究,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优良的习惯,包括自学的习惯,提出问题质疑的习惯,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使他们中形成优良的学风。
课题研究的根源目的就是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磨合,相互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教师服务的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获得优良的发展创造同等的条件,促使兴趣爱好例外、个性心理品质各异、知识基础不一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此,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应从选拔转变到发展上,强化评价的诊断效果,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案,使教育对象安定康健地获得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
(一)学习品德的评价
“学习品德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品德表现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中小学德育建设中的一个严重内容,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环节”。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及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的品德评价都流于形成,有时只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者写上操行性的简单的总结性评语,使评价本应有的价值荡然无存。
学习品德的评价必须打破窠臼,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
(二)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严重环节,评价观念的更新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已成为制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一张试卷作依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相适应,如何改革评价方式,使之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数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的管理、教学及学习过程形成的非书面成果为评价内容,这样能避免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对学生的评价较全面。
(三)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传统的数学学习效果评价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展开的,往往以预定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这种方式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而没有把评价当做一个成长的、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评价主体单一。
事实上发展性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应该也不必要为了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学习给出一个中介性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它始终是整个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
同时教师也很难从传统评价方式中获得较全面、可靠的反馈,所以对传统的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发展性评价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虽然在学习品德、知识与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解决问题上注意到了例外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评价方式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们的心目中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
由于中考的压力,始终找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根据学生的例外情况,把学生分在例外层次的班级很难。
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里,由于学生多因此面面俱到不太可能,也给评价带来了困难。
总之,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体会到发展性评价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够,但我们注意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例外程度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不失为一种积极有用的教学方法。
如何将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