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词解释整理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
清代重要名词解释《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在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各个方面。
浪漫主义是一种理想主义,汤显祖在剧中以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赋予了“情”超越生死的力量,通过其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及封建家庭的种种禁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的超现实书写,尽情演绎了人生“至情”的理想境界。
这种以“情”抗“理”的戏剧式表达,首先使剧作的主题带上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种理想的表达主要得力于浪漫主义的情节构思和精彩的人物塑造。
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礼教禁锢的现实当中,只能在梦中相会,这本来是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作者靠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让主人公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女主人公由人成鬼,又由鬼变人;与她的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后终有还阳后的完满的人间结合。
倘从世俗和道学的眼光来看,这是十足的荒诞不经,但由于它本质上体现了以“情”抗“理”的主张,体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和热烈希望,体现了“情”可以起死回生的巨大力量,所以它又完全能为人们理解与接受。
剧中人没有爱可以得到爱,没有情人可以生发出情人,现实生命的死亡可以作为理想人生的起点,这样的奇幻情节和美妙构思,不仅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带有鲜明的“情之所必有”的时代特征。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
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
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2、清初三大家。
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
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土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
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人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
“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
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
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4、南施北宋。
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
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
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比较成熟。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
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
清代名词解释
清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1、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一代诗史)。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永和宫词》等。
2、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
“神韵”,即风神韵味,作诗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
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亦是很明显的。
3、格调说:清中叶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
他强调写诗必须讲究格律声调,要含蓄、蕴藉、委婉,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4、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
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意即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以考据入诗,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性灵说:乾嘉时期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反对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以及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但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6、阳羡词派:清初以陈维崧为首的词派,形成于顺治中期,以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故称“阳羡派”。
名词解释
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明代前期以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
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陈庄体:代表人物是陈献章和庄旭,主要主张讲理但话语平淡,推崇陶潜,造语平淡,应届自然。
学宋诗,重理趣,但不主义论,清若自立,向陆九渊心学转移,为王阳明心学开先路。
六朝派:主要人物是杨慎,其文学主张是扬李抑杜,认为李优杜劣,他对诗史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诗歌属于感情体系。
他的文“推本秦汉”,上承李东阳的格调说,强调变体意识,以博冠思想反对泥古主义。
最早反对前七子,对陈庄体提出了批评,反对诗史之说,认为写诗要含蓄。
杨慎的诗歌内容主要有咏怀史事;讽刺诗;托物言志;军旅之苦;南荒奇景。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起来抨击“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口号相号召,本欲纠正“台阁体”的流弊,但多泥古未化,重在模拟,成就不大。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虞山诗派指有钱谦益为核心的诗歌流派。
时间在明末清初,因钱谦益主要生活在虞山,故命名为虞山诗派。
其诗歌主张要写时事,反映社会,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无做过多要求,又因范围较广,故该派的凝聚力较弱,无鲜明统一的创作风格。
梅村体指清初吴伟业的诗歌特色,因其号梅村,故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特色有,在内容上讲究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情况;二擅长七律、歌行,成就最高为七言歌行;在艺术上有创新,运用明代传奇之法进行诗歌创作,有曲折的情节,篇幅较长。
在语言上有初唐四杰的缤纷词藻,李商隐的曲婉。
元白叙事诗的铺陈。
神韵说指清代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主张。
其诗论承自《古画品录》、钟嵘“滋味”说,唐司空图“味外之旨”,严羽“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即讲究诗歌的创作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审美中标举盛唐的王维,王士禛的贡献在于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歌的意境理论,对于当时只讲究诗歌社会功用的诗坛有一定的纠正作用。
格调说是指康乾年间由沈德潜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主要主张为诗歌创作要有“格调”,其诗歌理论承自明代前后七子,远承皎然《诗式》和严羽《沧浪诗话》,其强调重视诗歌的风格。
沈德潜将“格调”具体表现为传统的“诗教”和“温柔敦厚”,风格为雍容典雅,这是清代王朝兴盛,文学作品需润色鸿业的体现。
肌理说指清代中期由翁方纲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其名称出自杜甫《丽人行》,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义理,讲究诗歌创作要有严密的针法和法度。
具体表现为“义理”和“文理”,义理即讲究诗歌创作要有温柔敦厚的特点,文理指诗歌创作有要有结构等特点。
性灵说出自袁枚,其诗论承自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讲究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依循本心。
这种理论主张是针对当时诗坛空言诗教而来。
袁枚的诗论在当时别具一格,和其为人处世的独特性格也有关,较开明,招收女弟子,有《随缘女弟子诗选》同光体同光为光绪帝的年号,同光体指清末由陈三立,陈衍等人为核心的一种诗歌流派。
其诗论明确主张“学宋”,是在明清两代学习“盛唐”诗的大氛围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向。
清代中期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
清代中期文论常识与名词解释文论常识:1、清代乾隆年间主盟诗坛的是沈德潜,他以格调说风靡一时。
格调说源出严羽,发端于李东阳,大倡于前后七子。
2、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对立。
性灵就是真情实感、真性情。
3、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其得名是由于它的三位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4、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讲究神气音节,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位一体说。
5、陈维崧编有《四六金针》,李兆洛编有《骈体文钞》,对于推广骈文起了重要作用。
而提倡骈文最力的是阮元,他是清代骈文派,一名仪征派或文选派的代表人物。
6、清代词学:清初有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崇尚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后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宗奉姜夔与张炎的词风;嘉庆以后有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强调比兴寄托之说。
7、沈德潜著有诗论专著《说诗啐语》,提出“格调说”。
8、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先生,著有《随园诗话》。
“性灵说”是其理论核心。
“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
名词解释:1、沈德潜的格调说:沈德潜受到明代后七子的影响,再自己总结、体味唐代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论诗也力主“格调”,并提倡“温柔敦厚”,形成了他自己的关于格调说的系统话语。
沈德潜所主张的“格调”,“格”指诗歌表现思想之格式,“调”则为诗语之音调,合而观之,格调即为构成诗的外形之格式的音律。
沈德潜认为,讲求“格调”是诗歌创作的关键所在,诗人要通过学习前人的优秀诗篇,反复体味其中“起伏照应,承接转换”等技法,同时“以意运法”,灵活运用,如此便可以写出有“格”有“调”的好诗,这便是沈德潜格调论的实质。
2、“温柔敦厚”的诗教:“温柔敦厚”诗教说,初见于所作的《礼记·经解》,其中有伪托孔子的话: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沈德潜在继承前代“温柔敦厚”诗教传统的同时,将温柔敦厚与格调说相结合,强调学者在格调上要崇奉唐人,而在思想及精神内涵上必须继承《诗经》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还将温柔敦厚作为自己品评诗歌的准则。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1.台阁体:太阁主要指早期的内阁和书院,也被称为“关阁”。
“台湾馆风格”是以当时的馆为基础的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学派洪志时期,李东明等人在太格主义导致文学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太格主义文学的冲击,重振了文坛。
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少宝、史、陆铎等;李东阳在汉唐时期提出了复古思想,强调掌握音律等方法;他的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最后七个儿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公安学校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清代历史的名词解释
清代历史的名词解释清代,也称为大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间跨度为1644年至1912年。
它是明朝灭亡后,由满洲族建立的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科技进步。
本文将对清代历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更好地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1. 乾隆皇帝:乾隆,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帝,他统治期间为1735年至1796年。
他的统治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盛世之一,也被称为“乾隆盛世”。
乾隆皇帝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善于制定政策、管理国家事务。
他对内推行繁荣稳定的政策,推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国家的经济日益繁荣。
对外,乾隆扩大了中国的领土,加强了对西藏的统治,使清朝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2. 康熙皇帝:康熙,是清代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是1661年至1722年。
康熙皇帝是一位有着卓越智慧和治国才能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通过整顿政权,加强军队,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康熙皇帝提倡儒学思想,注重文化教育,奠定了后来乾隆盛世的基础。
他还在国内推行“和平漕运”政策,使得内河交通和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 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是清朝统治时期,对外进行限制和限制的一种政策。
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和国内经济,阻止外来文明和宗教的影响。
根据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对外贸易只能通过一个特定的港口进行,并且对外国人的限制和管理非常严格。
这种政策对中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中国在一段时间内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较少,但同时也保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4.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是指清代时期,地方将领势力强大,掌控了一定的地区,并独立于中央政府。
这些地方势力由军队和地方贵族、豪强组成。
藩镇割据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清朝统治的虚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大规模兵戎割据现象。
藩镇的出现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分裂,给统治者带来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困扰。
5. 文化融合:清代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充满文化交融和融合的时期。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清代义学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清代义学的概念与特点
2.清代义学的发展历程
3.清代义学的社会影响
4.清代义学的衰落与终结
正文
清代义学是清朝时期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主要承担着传播儒家经典、培养儒家学子的使命。
义学在清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代义学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强调“忠孝节义”的道德教育。
义学教育注重培养学子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忠诚、孝顺、节俭、义气等传统儒家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清代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清代义学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
义学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义学主要面向官员子弟,民办义学则面向普通百姓子弟。
义学教育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学子需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深造。
再者,清代义学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传播儒家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颜元、戴震等,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义学教育也逐渐走向衰落。
一方面,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等原因,官办义学经费紧张,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另一
方面,随着西方新式教育的传入,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倾向于接受新式教育,义学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总之,清代义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为培养儒家学子、传播儒家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维护清朝统治、推动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朝名词解释
1、神韵说: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2、格调说:以清中叶沈德潜为代表的一种诗歌理论,强调学诗必学古,尤重唐音。
偏重模拟古人声调、音律和体式,推崇“格高”、“调响”。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认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但又只强调古人的声调、音律和体式。
在诗的内容和功能方面,强调“理性情、善伦物、惑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要求诗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歌。
3肌理说:清代作家翁方纲提出“肌理说”。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即是上承明公安派独抒性灵的诗歌主张,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直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5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
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永嘉四灵:指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四人皆出于叶适之门,因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合称为“四灵”。
“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偏重五律,才力贫乏、生活面狭窄,气象小。
纠正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模山范水、唱酬赠答,锻炼字句、讲究韵律,清瘦野逸。
“四灵”五律,景物观察细致入微,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不同角度捕捉形象,对形象加以巧妙安排、准确描绘、高低对照、色彩映衬、动静相生,有匠心独运之处,遣词用字、对偶声韵甚为讲究。
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在当时就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的陈亮、刘过,和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词风明显受辛弃疾词的影响,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最大的爱国词派,他们被称为辛派词人。
他们用词纪交游、发感慨,具有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同时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
喜欢用《水调歌头》、《贺新郎》等长调,语言上较少雕琢,有恣肆、粗犷的风格,但艺术上不及辛词精炼,思想上不及辛词的深沉。
辛派词人崇尚抒情的痛快淋漓,而不计较字工句稳。
豪壮之气不足,狂傲之气有余。
缺乏辛词深沉刚健之美。
中兴四大诗人: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
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
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
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江湖诗派:南宋后期,一个名叫陈起的书商,为一群以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
或是结社交游、献谒应酬,亦或是歌功颂德。
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人品流杂,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
他们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
清代诗文词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第213页)2、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
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代表作《圆圆曲》。
(第221页)3、钱王代兴:王士禛早有诗名,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禛成为一代诗坛正宗。
(第226页)神韵说:清初王士禛的诗论主张,他吸收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论,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意不尽的特点。
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是其创作的典范。
(第226页)4、南朱北王、南施北宋。
(第228页)5、格调说:沈德潜的诗论。
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鼓吹“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中正和平。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第219页)6、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
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肌理说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第320页)7、性灵说:清代袁枚的论诗主张。
他吸取明代公安派的理论并加以发展,主张直抒胸臆,性情是诗格的第一要素,“性情以外本无诗”,辞贵自然,要有独创性,写出个人灵感、性情遭际是对格调说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斗拱:答: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住上。
它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里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二、柱头铺作:答: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三、补间铺作:答: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四、转角铺作:答: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五:庑殿顶:答: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故又常称为“四阿顶”,宋朝称“庑殿”,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中华文化圈国家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
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
之后常用于各类别建筑。
六、歇山顶:答: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七、重檐庑殿顶:答: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八、工官制度:答: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
清代文学名词解释1、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2、格调说: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3、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4、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认为文学应该进化,有时代特色,诗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以宗唐或宗宋分高下。
5、阳羡派: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6、浙西派: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常州派: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
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
8、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9、阳湖派:阳湖派是桐城文派的一个支流。
代表人物张惠言、恽敬都是江苏阳湖人,故以名派。
10、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三不从”。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
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又是导致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2、“一人永占”。
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似剧的简称。
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
由于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因此,这种革新的影响和意义就远逊于临川派,甚至为后人诟病。
4、《绿牡丹》。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
本书叙述的是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
全剧以绿牡丹为中心,咏绿牡丹让沈婉娥、车静芳、谢英、顾粲展露他们的绝世才华,并且使他们因此而心生爱慕,终于喜结良缘,也让柳希潜、车本高丑态百出,受尽奚落。
5、“三桩誓愿”。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整理:(明)1、吴中四杰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是高启、扬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
其中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2、台阁体台阁体是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其特征为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不足之处为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和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其后台阁体文风的流弊日益突出,遭到抨击,在前后七子复古论的冲击下逐渐退出文坛。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其文学主张有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
但他们过多的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创作手脚,影响情感的自由充分表达。
4、后七子明代文学流派,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宗臣等人。
后七子进一步提倡复古,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只是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更加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5、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其理论主张为复古,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提倡“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6、童心说“童心说”是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清代官缺制度名词解释
清代官缺制度名词解释
清代官缺制度:
清朝官制形式上标榜满汉一体,中央六部长官设满汉复职,但实权操于满官之手。
为了保证满洲贵族统治地位,清朝特设“官缺”制度,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四种,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
作为要害部门的重要职位,如中央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钱粮、火药、兵器的府库全部为满官缺,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参赞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是满官缺;而地位卑微的小官职,如迎来送往的驿丞全为汉官缺,不得任命满人担任。
地方督抚、司道、总兵、提督等虽满汉兼用,但近畿和要隘多用满官。
康熙时汉人督抚“十无二三”,乾隆时巡抚“满汉各半”,但“总督大都是满人”。
直到咸丰以后,由于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力量得以壮大,汉官在地方大员中才渐居多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韵说:是指清朝初期士人王士祯为代表的诗歌主张,(其主旨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大体相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这些诗含蓄空灵,追求幽静淡泊之美,强化了诗的审美特征,成员中较著名的有吴雯、洪昇、宗元鼎等人。
钱王代兴:王士祯,号阮亭,别号鱼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进士,受家庭熏陶,自幼能作诗,并有诗名。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己而起,主持风雅,即“钱王代兴”。
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遗民诗人:明清鼎革之际,一些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明朝遗民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
著名的遗民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杜濬、吴嘉纪、归庄等。
代表作有顾炎武的《秋山》等。
虞山诗派:清初,受钱谦益影响,在其家乡常熟形成了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
他们反对明七子、竟陵派和严羽《沧浪诗话》,内容多抒发改朝换代的思想感慨和民生疾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后秋兴》组诗之一。
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在继承元、白歌行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叙事诗,以《圆圆曲》为代表。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但多伤情忆语,别有一种令人不以卒读的凄惋,是第一流的婉约文字。
代表作《长相思》、《如梦令》。
格调说:康乾年间沈德潜倡导,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创作有益“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形式上做到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
肌理说:嘉庆年间以翁方纲为首的一诗派。
“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两个方面。
义理,是指以儒家经籍为基础的学问;文理,是指自古以来的各种作诗方法;肌理说把义理与文理统一起来,即把学问材料与写作方法统一起来,以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性灵派: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实情感,是对公安派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情是诗歌的本源;讲个性,不可因袭;强调有“才”,要磨炼;文学应有时代特色。
代表作有《马嵬驿》等。
厉鹗浙派(浙派词):上承朱彝尊、查慎行,继起的浙派词人厉鹗成就最大。
其推衍了朱氏的“醇雅”说,向往“清空”境界,以“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作为词人之“能事”主张参书卷、学宋诗,多写杭州西湖
桐城派:是清中叶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
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微桐城人,故名。
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和《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
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