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人类常见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种类及其功能;3. 能够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2. 人类常见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及其功能;3.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导入本节课:- 你知道什么是感受器吗?- 你知道什么是感觉器官吗?- 你知道这两者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吗?2. 讲解(20分钟)(1)什么是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感受器:是指能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的细胞或组织。
- 感觉器官:是指由多个不同类型的组织构成,能够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的器官。
(2)人类常见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及其功能- 视觉感受器和眼睛: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看到周围的事物。
- 听觉感受器和耳朵:负责接收声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听到周围的声音。
- 嗅觉感受器和鼻子:负责接收气味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闻到周围的气味。
- 味觉感受器和舌头:负责接收食物的味道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品尝食物的味道。
- 触觉感受器和皮肤:负责接收外界物体对皮肤的压力、温度、疼痛等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周围环境。
(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是人体与外界交互、获取信息、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它们是人体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操作演示(1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实验或模拟操作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作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盲目状态下尝试品尝食物,或者在听力障碍的情况下尝试进行交流等等。
4. 练习(15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什么是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人类常见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有哪些?它们分别负责什么功能?-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5. 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2.过程与方法: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2、耳的结构与功能3、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4、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5、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难点:眼的屈光近视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
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
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
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
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表格式)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
五、1.近视眼的形成主要与眼球的哪一结构异常有关( C )
A.角膜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2.每当国歌响起,我们会肃然起敬,能接受音乐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C )
A.[1]听小骨
B.[2]半规管
C.[3]耳蜗
D.[4]鼓膜
3.听觉形成的过程应该是( C )
①位听神经②听小骨③外耳道④大脑中的听觉中枢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⑥鼓膜
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
4.味蕾分布于舌的位置不正确的是( D )
A.背面
B.舌尖
C.侧缘
D.腹面
5.下列哪项对触觉相对不敏感( C )
A.舌尖
B.手心
C.手背
D.唇
6.“守道路畅通,保一方平安”是李警官的不懈追求。
下面是李警官工作中的寻常一幕。
(1)李警官看到一辆行驶不稳的汽车由远而近驶来,主要是由于图1中[ 2 ] 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在[ 4 ] 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最终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他迅速做出“靠边停车”的交通手势,司机看到手势后,将车停下,属于条件反射。
(3)“请你出示你的驾照”,随着李警官声音的响起,司机图2中[4] 耳蜗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2.设计一个小实验,模拟感受器的工作原理,要求实验过程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地展示感受器的作用。
3.查阅资料,了解一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的疾病,如色盲、近视等,分析其发病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并撰写一篇科普短文。
2.听觉:讲解耳朵的结构,如外耳、中耳、内耳,阐述声波如何被耳朵接收并转化为听觉信号。
3.嗅觉:介绍鼻腔和嗅觉细胞,解释气味分子如何与嗅觉细胞结合,产生嗅觉。
4.味觉:讲解舌头上的味蕾,以及不同味觉的传递过程,如甜、酸、苦、咸、鲜等。
5.触觉:阐述皮肤上的触觉感受器,以及触觉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b.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c.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5.教学拓展:
a.鼓励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前沿研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b.开展生物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2.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适应环境、保护生物体方面的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以及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适应环境和保护生物体方面的意义。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2024年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人体生理学》第五章“感受器与感觉器官”,详细内容为第13节,主要包括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基本概念,掌握其结构与功能;2. 了解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器的基本原理,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生理学挂图,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模型,PPT课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人体生理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分布,提出问题:“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有什么作用?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感受器的基本原理;(2)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4. 例题讲解讲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功能;2. 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分类及功能;(2)举例说明感受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3)分析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2. 答案:(1)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器官。
分类: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等。
功能:感受外界刺激,传递神经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觉器官:将感受器传递的神经冲动转化为特定感觉的器官。
分类: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等。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第一课时)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第一课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能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3、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眼球模型的观察与阅读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利用生物学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
3、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助交流课前准备1、“眼球的结构“模型;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神经调节,认识了反射及反射弧,感受器是反射弧的一部分,结构复杂的感受器就是感觉器官,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片,认识吗?学生观看图片,交流分析,解答问题……盲道是引导盲人行走的道路,盲人缺失的是哪种感觉?学生:视觉。
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就说明眼和耳是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感觉器官。
其中人体接受的信息80%都是来自于眼睛,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眼睛。
二、新课学习师:平时我们都是用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一切,今天让我们好好看看我们自己的眼睛,同桌的同学互相对视,找出屏幕中眼睛的每个结构,想一想它们的作用。
【屏幕上展示一、眼睛的结构:眼睑、眼球、睫毛、泪腺等】学生观察确认,分析讨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是我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眼睛的一些结构。
而它的内部是一个球体,称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
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屏幕出示板书:二、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教案标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目标:1.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功能。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3. 掌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主题,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感受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器官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如何通过它们来感受世界的?知识讲解:3. 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感受器是指能够感受外界刺激的器官,感觉器官是指能够产生感觉的器官。
4. 分别介绍不同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并解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a. 眼睛:感受光线,帮助我们看到事物。
b. 耳朵:感受声音,帮助我们听到声音和判断方向。
c. 鼻子:感受气味,帮助我们嗅闻和辨别味道。
d. 舌头:感受味道,帮助我们品尝食物的味道。
e. 皮肤:感受触觉,帮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温度、质地和压力。
活动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受器或感觉器官进行深入研究。
6. 每个小组根据选择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展示,展示其功能和应用。
7.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互相学习和分享。
讨论与总结: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功能。
9. 引导学生思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保护和保持它们的健康?作业: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撰写一篇小论文,描述其功能和应用,并提出保护和保持其健康的建议。
教案扩展:- 可以引入更多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如舌下腺、内耳、皮肤的不同区域等。
- 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 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动物中的异同,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教案评估:- 观察学生在引入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 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的实验或展示是否准确和完整。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与作用。
2.理解五种感觉器官及其结构、功能与作用。
3.学习保护感觉器官并正确利用感受器。
二、教材分析1. 内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材分别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五种感觉”、“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应该怎么正确地利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五种感觉的结构和功能。
2.如何正确保护感觉器官。
教学难点是:1.简要介绍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通过让学生观察各感觉器官的图像进行学习。
2.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了解各感觉器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几幅常见图像,让学生猜测这是通过哪些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谈论各种感觉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2. 展示五大感觉器官图像教师分别展示五大感觉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的图像,并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五大感觉器官有初步了解。
3. 学习五大感觉器官教师通过情境式教学讲解: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听觉器官的结构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中耳内有鼓膜、耳骨,外耳是用来传达声音的,并在开车时应避免听过大的音乐或声音等。
4. 认识感受器并保护感觉器官教师对感受器进行介绍,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如何保护感觉器官等。
5. 反馈教师可以提问和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测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结合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
2.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并展示一幅画面,向同学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1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网膜产生的冲 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 层视觉中枢。
眼球内容物都是倩澈透明的, 但三部分的性质也有明显不
同;房 水星稀薄的 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 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玻璃体是较 脆弱的胶冻 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 间;晶状体则是一个小巧而富于弹 性的凸透镜 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 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 曲度变化。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 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 网膜上形成物
像现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 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 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现神经 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这时
分组练习
指导练习
三、眼球的功能。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基本功能,了解感受器在人体中的分布。
2.学习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不够熟悉,可能影响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探究学习。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将其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
3.结合生活实例,分析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视力检查、听力测试等。
4.课堂小结:总结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课后作业:布置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反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第12章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取长补短。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小组合作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心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小组间的互动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多元化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作业小结环节,教师布置以下任务: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
2.撰写一篇关于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收集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相关的生物实例,下节课分享,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本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突出亮点,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切入点,如盲人的导盲犬、猫头鹰在夜晚捕猎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
(二)问题导向
本章节教学将采用问题导向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感受器是如何帮助生物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不同生物的感觉器官有何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设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3.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分类和功能。
2.教学难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是如何感知外界事物的吗?(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冲动等。
2.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1)讲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
感受器:能够接受外界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器官。
感觉器官:由感受器和其他辅助结构组成,能够感知外界刺激的器官。
(2)举例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种类,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3.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分类及功能(1)视觉器官:眼睛,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等,主要功能是感知光线的强弱和颜色。
(2)听觉器官: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要功能是感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
(3)嗅觉器官:鼻子,主要功能是感知气味。
(4)味觉器官:舌头,主要功能是感知味道。
(5)触觉器官:皮肤,主要功能是感知触觉、压力和温度等。
4.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1)讲解感受器是如何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的。
(2)以视觉器官为例,讲解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等部位,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5.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反应。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盲人如何通过听觉和触觉感知世界等。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知识。
2.举例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1.讲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时,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设计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设计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眼球结构示意图;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说明提出问题(从属关系)讲解为主指导看书指导练习当感受器受到刺激之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率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冲动还会在脊髓和脑干中的神经通路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受器的结构有的比较简单,有的很复杂。
一些复杂的感受器周围还出现了特殊的辅助结构,以保证感受器能更有效地感受刺激作用,这样的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就称为感觉器官。
例如,眼和耳就属于特殊的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眼(eye)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
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指导学生依据课本P81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活动要求,对眼球的结构模型展开观察。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眼球壁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部分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
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的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平滑肌,此处是睫状体。
眼球壁内膜为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观细胞,所以视网膜就是光感受器。
北师大初中生物七下《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_4
第12章 人体的自我调节
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教 学 目 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 学 重 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教 学 难 点:
眼球的结构
课 前 准 备:
挂图、教具、模型、相关的资料
课 时:
1
教师活动
教 学 过 程
状结构,它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变化。
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像现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可以沿着现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看情物体了。
患近视眼时,眼球的前后经过长(真性近视)。或晶状体的曲度因过度调节而过大(假性近视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就会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因而着不清远处物体;远视眼多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光线进入眼内会在视网膜后方成像,因而不能看清近处物体。所以,根据透镜折射光线的道理,配戴凹透镜能矫正近视服、配戴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看书阅读
分组讨论举出其他的例子。
看图了解脑的基本组成。
观察并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听、理解
看书、记忆
分组练习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4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二、眼球的结构。
三、眼球的功能。
眼与视觉
眼(eye)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有人统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可见,眼对人生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眼球是眼的主体部分,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三章“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具体内容包括感受器的基本概念、种类与功能,以及感觉器官的结构与作用。
重点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觉器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2. 了解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分类、功能及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作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生理学挂图、模型、PPT;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生理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人体中的分布和作用。
2. 知识讲解:a. 感受器的概念、分类和功能;b. 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c.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互关系。
3. 例题讲解:结合PPT,讲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实物;b. 学生动手制作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感受器:a. 概念b. 分类c. 功能2. 感觉器官:a. 视觉器官b. 听觉器官c. 嗅觉器官d. 味觉器官e. 触觉器官3.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感受器的分类和功能;b. 描述五大感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c.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a.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认识;b.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实验室等,了解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c.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探讨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相关问题。
七年级生物下册4.12.2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12.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本节课主要介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种类和功能。内容包括:
1. 感受器的定义和作用:感受器是生物体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器官,能够将各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以及读后感或观后感,给予学生综合评价。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认识。
内容逻辑关系
1. 重点知识点:
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是生物体用来接收外界刺激的器官,感觉器官则负责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充分利用拓展资源,深入学习和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他们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概念、种类和功能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以及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相互作用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评价他们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或观看心得,相互提问和解答疑问。教师会在课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4)请同学们在下一节课前,将读后感或观后感交给老师。老师会选取几篇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5)对于有兴趣深入研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小研究项目。例如,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认识和应用情况;探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在现代科技领域的研究动态等。老师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
(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
(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2)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容”内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
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重点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
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
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
多。
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之间(或同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
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即使进行巩固。
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动手实践
请你们快速组装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组装的最快、最准确!分组完成组装游戏(如果没有事件分组的话可让学生到前台组装并向学生展示),确立耳的立体结构,为听觉的形成打基础。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熟悉耳的各部分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根据模型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讲述外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生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位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
由某位名人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
四、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
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昧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
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
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
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
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 -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
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
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味觉感受能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
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分辨不同味道的味雷分布也不均匀。
例如。
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感受酸味的味蓄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
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五、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日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实验证实。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
显然。
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
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
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
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六、板书设计
第5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与听觉
二、嗅觉与味觉
三、触觉与温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