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为了发展破坏环境的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为了发展破坏环境的例子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人口聚居区。二战后,鲁尔区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也因此成为德国空气污染重灾区。1962年12月,最严重的雾霾灾害发生,当时的逆温层天气一连持续了5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不断累积,二氧化硫含量超过每立方米5毫克,150余人死于这场雾霾。在同一个时期,穿过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由于工业污染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河流中的鱼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河水散发阵阵臭味。雾灾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与各方利益博弈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阵痛过程,鲁尔工业区终于从深陷雾霾的危机中走出,实现了“涅槃重生”。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案例,为全球旧工业区治理成功转型提供了镜鉴。

事件回顾

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它事实上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由北威州中部的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组成,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人口540万,因坐落于鲁尔河两岸而得名。

二战后,欧洲重建和经济振兴带动了鲁尔区的繁荣兴旺。仅1961年,鲁尔工业区就有93座发电厂和82个炼钢高炉,每年向空气中排放150万

吨烟灰和400万吨二氧化硫。大量工业污染物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排放严重地超出了土壤的自净化能力。鲁尔区每年污水排放量高达6亿吨,水体也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甚至造成了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的崩溃。德国作家波尔笔下因此将鲁尔区描绘为“工业毒都”。

治理之路

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作出了抉择,开始对鲁尔工业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在矿区生态恢复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实施综合整治,利用鲁尔工业区原有建筑、设施和场地,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启动“三部曲”,发展新兴产业。从“鲁尔发展纲要”到“鲁尔行动计划”,再到“矿冶地区未来动议”,鲁尔工业区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和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对煤炭、钢铁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积极逐步壮大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赢得工业区的再生。1968年,“鲁尔发展纲要”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部曲出炉,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兴建和扩建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整治土地,为鲁尔工业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1979年第二部曲“鲁尔行动计划”出台,旨在进一步发展信息、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新兴产业。1989年第三部曲“矿冶地区未来动议”开始实施,鲁尔工业区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并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三部曲”使得鲁尔区成为传统产业与信息技

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改造工业遗产,“化腐朽为神奇”。鲁尔区通过多种模式改造工业遗产。一是博物馆模式。将一些拥有较高建筑价值的工业场址改造为工业遗产博物馆,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比如,亨利钢铁厂改建成开放的露天博物馆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二是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蒂森钢铁公司曾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改造之后,成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保留了整个冶炼过程,供人们参观游乐。三是综合模式。奥伯豪森是在工厂废弃地上依据摩尔购物区的概念,新建起了大型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将工业遗产与购物旅游相结合,进行综合开发。

重视生态修复,营造“绿色空间”。鲁尔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如限制污染气体、污水的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特别是针对产业撤退后土地污染严重、清理耗资巨大、私企无利可图的问题,当地政府设立土地基金,购地后进行修复。其具体做法是,通过“造地复田”“复垦绿地”以及综合利用等方式,鲁尔工业区许多报废的矿井得到了重新修整,大都成为传统工业展览、教育或培训实习的基地。同时,还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制定了营造“绿色空间”的计划,在全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昔日满目荒凉的废矿都披上了绿装,塌陷的矿井成了碧波荡漾的湖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