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优秀教案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心脏和血管【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2、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1、对比三种血管,提高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2、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PPT、心脏结构模型、血管模型、图片、视频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活动】:谜语:形状像桃子,头上插管子;不辞辛与苦,昼夜跳不息。

【学生活动】:心脏。

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播放心脏的结构视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体验:将右手放在自己胸部中间偏左侧,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心脏在跳动)【学生活动】:心脏位于胸腔内,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大小相当于自己的拳头,形状像桃子,心尖向左前方,心底向右后方。

【教师活动】:根据刚才的视频,我们来辨认一下心脏的结构,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相关结构的名称(注意区分左右刚好与自己的左右手相反)。

【教师活动】:观察: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之间是否相通?【学生活动】:左右心房不相通,左右心室不相通。

【教师活动】: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学生活动】:心脏壁主要由肌肉构成。

肌肉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因此,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里的循环流动。

【教师活动】:讨论: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教师活动】:这对应其什么样的功能差别。

【学生活动】:左心室要把血液泵到全身,右心室只要血液泵到肺部即可。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学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1)概念: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2)组成:心脏和血管。

(3)途径: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承担者。

2、体循环与肺循环(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将动脉血变为静脉血)(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将静脉血变为动脉血)(3)体循环主要特点:路程长,流经范围广泛,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

(4)肺循环主要特点:路程短,只通过肺,主要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注意】只有毛细血管处,才能进行物质交换。

3、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4、动脉血和静脉血流入左心室、左心房的血颜色鲜红;流入右心室、右心房的血颜色暗红。

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

5、心率、脉搏(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75次/分,正常范围是60~100次/分。

(2)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

正常人脉搏范围在每分钟60~90次。

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叫血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定,单位用千帕或毫米汞柱表示。

(1)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健康成年人收缩压变动范围为12~18.7千帕。

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即为低血压。

(2)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健康成年人舒张压变动范围为8~12千帕。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优秀教案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血液循环;血型与输血【课时】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2、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3、说出血型和输血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1、能够测定自己的心率,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确立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2、支持无偿献血制度,宣传无偿献血制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血型和输血原则。

难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血型和输血原则。

三、教学准备PPT、血液循环的结构模型、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活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和血管,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有四个腔等。

【教师活动】:血管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说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

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心脏和血管共同组成了我们血液循环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血液循环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展示是血液循环的模式图。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

【教师活动】:结合书本上的血液循环的模式图,思考以下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2. 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并在书本上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写出循环的过程。

【教师活动】:播放体循环过程的动画,并做相关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

【教师活动】:校对体循环的过程的答案。

展示肺循环的动画,并做相关的介绍(蓝色表示的静脉血,红色表示的动脉血)。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认真听讲。

【教师活动】:校对肺循环的过程的答案。

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图片,让学生区别什么两种类型的血液。

【学生活动】:含氧量高的血呈鲜红色,称为动脉血;含氧量较低的血呈暗红色,称为静脉血。

4.3体内物质的运输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4.3体内物质的运输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阐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途径等知识点;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血液循环的意义和健康生活方式;实验法用于直观展示血液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具体重点包括: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如血细胞的类型和功能、血浆的作用等。
(2)血管的类型和功能,如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和作用。
(3)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的作用等。
(4)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如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的意义等。
2. 血液循环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血液循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特性和重要性。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血液循环系统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血液循环和体液循环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血液循环和体液循环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重要性。
简短介绍血液循环和体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在小组讨论中,采用激励机制,如加分奖励、优秀小组评选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加强随堂测试和作业的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方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6.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应用题
题型示例:假设你是一位医生,你的患者出现了心脏病症状,请设计一项针对性的检查计划。
答案:
(1)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和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2)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脏瓣膜是否正常。
(3)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液胆固醇、血糖和血压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具体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重点题型整理
八、重点题型整理
1.简答题
题型示例:请简述血液循环的两个途径及其主要功能。
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优秀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实验: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出心脏的构造,观察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2、说出解剖实验的标准、方法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1、尝试使用解剖的方法认识生物;2、熟练使用显微镜,扩展人们的视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遵守实验室规那么的习惯;2、形成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难点: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心脏的构造模型四、教学过程实验一解剖牛的心脏【教师活动】:强调实验室准那么,讲解实验目标和实验器材。

现在我们开场实验,5个人为一组,每组一个动物心脏,第一步我们先观察动物心脏的外形,根据如下图位置,识别动物心脏的各个局部。

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教师活动】:比拟主动脉和肺静脉,哪一条血管的管壁较厚?【学生活动】:主动脉管壁较厚。

【教师活动】:观察心脏的外部构造后,我们开场解剖心脏,首先沿图上虚线把心脏剖开,然后用镊子将心脏内血块取出。

〔演示操作〕【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演示。

【教师活动】:先沿着室间沟和房室沟各约1厘米处,往下与室间沟平行、往左与房室沟平行剖开左心室壁;再在室间沟右侧按上述方法剖开右心室壁。

〔演示〕【学生活动】:观看演示。

【教师活动】:比拟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一个心室的肌肉较厚?【学生活动】:左心室肌肉较厚。

【教师活动】:用剪刀把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管壁剪开,观察管壁内的瓣膜〔演示〕。

请你试着将瓣膜的外形画出来。

【学生活动】:观看演示。

【教师活动】:找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观察其瓣膜构造。

展示心脏解剖图。

【学生活动】:观看解剖图,识别构造。

【教师活动】:现在开场实验,先观察心脏的外形,在进展灌水实验,最后进展解剖实验。

九年级科学上册 4_3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4_3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浙教版

物质在体内的运输
任务三:对照心脏模型,说出下列结构
1、心脏由哪四个腔组成?
2、与心脏四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
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
殊结构?这些结构有什
么作用?
学生讨论、演示-----介
绍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
学生小结到右。

思考1.根据瓣膜的作用,推测心脏内以及心脏与相邻血管间血流的方向应该是怎
样的?
学生回答,并完成板书。

2. 若从肺动脉注入红墨水,则红墨水将从______流出;若从肺静脉注入蓝墨水,
则蓝墨水将从_____流出。

生:心脏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
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若从肺动脉注入红墨水,由于
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动脉瓣的作用,水不能进入右心室,只能从肺动脉流出;
若从肺静脉注入蓝墨水,则蓝墨水的流动路线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
动脉,即从主动脉流出。

3.比较心室和心房,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个的肌肉较厚?为什么?
感谢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体内物质的运输》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模型或图,指认人体心脏的各个腔室
2、能够说出血液循环的路径与流动方向
3、能够利用血液循环解释实际问题
4、能够利用血液循环特点说明瓣膜的作用、区分动脉与静脉
2学情分析
在该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通过对消化系统的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思想。

同时初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血液循环中相关结构的名称与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这两点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知识储备,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课堂的问题的引导与设置。

其次初中级段的学生可以根据直观的现象与实物朝着非直接感知的或未来事物的方向发展,进行逻辑推理,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由此根据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顺序和特点整合教材,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以核心概念为出发点,发散、推理从而获取更多信息、规律的能力。

学生的这个能力将成为我们分析解决本节课的关键。

3重点难点
本节课时重点:指认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
本节课时难点: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提问注射到手臂静脉处的药物通过什么流至人的脚部【通过这个提问,激活课堂,引发学生兴趣】。

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教学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2)血液循环途径教学方法:(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

学法指导:(1)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习惯。

(2)分析归纳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出示血液分层图,提示思考提纲:血液分几层?分层后的各部分是什么成分?2、出示光学显微镜下血细胞涂片标本图,思考提纲:(1)在此血涂片中你怎么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血小板能看到吗?为什么?(3)各种血细胞都有什么功能?你能根据血细胞的功能对血细胞进行形象的比喻吗?(4)你能就血液的组成、各成分特点和功能的区别作一个小结吗?3、出示“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解读仔细观察、思考、交流。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小组讨论“人血常规化验单”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出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图片,让学生识别并列表归纳。

2、出示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和提纲:(1)你能说清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来龙去脉以及人体内气体交换的简要过程吗?(2)物质的交换是在毛细血管进行与它的结构特点有什么关系?区别各种血管,并说明区分的依据并列表归纳。

观察、回忆、讨论交流心脏的结构和功能1、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和思考提纲:(1)说出右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科学初三上浙教版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编号:1备课时间:9.2教师:相春雷教学目标: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观看能力。

3.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观看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引入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要紧是由血液来完成的。

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么样流动?流动的动力是什么?什么原因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那呢?〔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导入血液循环的组成以及每个组成的功能。

【二】新课讲解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要紧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血管的跳动。

〔1〕师:请同学们对比书上第3页图,摸一摸自己的头部、腕部、足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学生摸后回答。

〕〔注意:颈部的血管不能重压,也不能长时间压迫〕〔2〕师: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生:观看后回答是静脉。

〕〔3〕师:你摸到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医生经常提到的静脉注射〕,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

导入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脉搏。

〔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

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下面一起来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4〕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3、观看三种血管的插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a〕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怎么样?〔b〕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科学九年级上浙教版4.3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二次备课




2、营养物质和氧在体内是怎样运输的呢?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血液
血管:
人体内复杂的运输网络,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
点拨与剖析
【提出问题】运动员的心率往往比普通人低,心率与运动训练有关吗?
活动:感受血管跳动
用手触摸自己的手腕、太阳穴、颈等部位。
注:颈部的血管不能重压及长时间压迫。
第_1_教时
课题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课型
新授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科学
主备
黄巧芳
授课时间




知识目标: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能力目标:通过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注意: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怎样预防?




复习: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管壁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壁薄弹性小管壁最薄,一层细胞
血流速度快慢最慢
功能
分布
联系生活: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怎样预防?







阅读课本P3,思考:
1、血管为什么会跳动?
2、什么是脉搏?(血管的跳动就是脉搏)
讨论:
1、人体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或降低,脉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剧烈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力度加强和次数增加




点拨与剖析
【提出问题】运动员的心率往往比普通人低,心率与运动训练有关吗?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优秀教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血液【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2、概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1、观察血细胞的结构,分析、对比三种血细胞;2、能够大致看懂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准备实验所需材料: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等;制作PPT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活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教师活动】:这些营养或氧气是怎样到达全身的呢?【学生活动】:通过血液。

2、新知识呈现【教师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的病人,为什么要输血而不是输液?这些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学生活动】:疑惑。

【教师活动】:一起进入血液的学习,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出示课件)认真观察试管1(加入抗凝剂)和试管2里的家畜血液,发现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试管1里的血液出现分层现象,试管2里的血液凝固了。

【教师活动】:结合实验,提出问题:试管中的血液分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学生活动】:观察和思考,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参与讨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不一样。

三部分,上半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下半部分是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液体,约占血液容积的45%。

在交界处,还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设计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了解正常人体血液的总量,宣传义务献血的意义2.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3.了解各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能看懂常规血液化验单4.学会制作血涂片,尝试借助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教学重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2.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难点:制作血涂片【教学准备】载玻片,胶头滴管,红墨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什么?(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它们通过小肠壁进入循环系统后,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的呢?(血液)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引入:是血液中哪些成分具有运输功能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血液的总量和成分㈠人体血液的总量和成分1.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血液的总量及其重要性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血液分层的情况3.讲述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㈡活动:制作血涂片1.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血涂片的制作和显微镜观察血细胞2.讲解血涂片制作的注意点3.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㈢血细胞的组成1.引入: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血细胞的图片,提问:图片中有大概有几种细胞?分别是什么细胞呀?2.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3.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让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特点: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特性: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血液呈红色。

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提问:如果红细胞偏少,对身体有什么影响?(贫血)特点: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白细胞功能: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保护人体免受病患。

提问:如果白细胞偏多,说明什么?(身体某个部位有炎症)特点:没有细胞核,是最小的血细胞。

血小板功能: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提问:如果血小板偏少,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凝血障碍)㈣人体血细胞的来源1.提问:人体内的血细胞从形成后就一直保持不变吗?(学生自由回答)2.教师讲述:红骨髓担负着造血和血细胞的再生功能,正常健康人的血液中血细胞含量基本不变。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优秀教案

4.3《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优秀教案

第4章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教学设计【内容来源】九年级上册浙教版《科学》第4章第3节【主题】实验: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课时】第4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出心脏的结构,观察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2、说出解剖实验的规范、方法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1、尝试使用解剖的方法认识生物;2、熟练使用显微镜,扩展人们的视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遵守实验室规则的习惯;2、形成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解剖牛的心脏、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难点: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心脏的结构模型四、教学过程实验一解剖牛的心脏【教师活动】:强调实验室准则,讲解实验目标和实验器材。

现在我们开始实验,5个人为一组,每组一个动物心脏,第一步我们先观察动物心脏的外形,根据如图所示位置,辨认动物心脏的各个部分。

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教师活动】:比较主动脉和肺静脉,哪一条血管的管壁较厚?【学生活动】:主动脉管壁较厚。

【教师活动】:观察心脏的外部结构后,我们开始解剖心脏,首先沿图上虚线把心脏剖开,然后用镊子将心脏内血块取出。

(演示操作)【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演示。

【教师活动】:先沿着室间沟和房室沟各约1厘米处,往下与室间沟平行、往左与房室沟平行剖开左心室壁;再在室间沟右侧按上述方法剖开右心室壁。

(演示)【学生活动】:观看演示。

【教师活动】: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一个心室的肌肉较厚?【学生活动】:左心室肌肉较厚。

【教师活动】:用剪刀把主动脉和肺动脉的管壁剪开,观察管壁内的瓣膜(演示)。

请你试着将瓣膜的外形画出来。

【学生活动】:观看演示。

【教师活动】:找到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观察其瓣膜结构。

展示心脏解剖图。

【学生活动】:观看解剖图,辨认结构。

【教师活动】:现在开始实验,先观察心脏的外形,在进行灌水实验,最后进行解剖实验。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4.3 体内物质的运输  学案

体内物质的运输【学习目标】1.了解正常人体血液的总量,宣传义务献血的意义。

2.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3.了解各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看懂常规血液化验单。

4.学会制作血涂片,尝试借助显微镜观察血细胞。

【学习重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成分的正常含量。

难点: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

【学习过程】一、合作预习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________。

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________。

2.血液包括液态的________和各种________,其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________,它呈_____________形;体积最小的是________;具有细胞核的是________。

3.血液的作用:输送________、________、各种________及代谢废物,还能起到________________作用,血液对调节________也有重要作用。

4.心脏位于胸部的________________。

整个心脏被_______隔成左右________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________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的________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5.人体的血管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二、合作探究(一)血液1.阅读课文了解血液的组成。

________占55%血液_______________占45% ______________2.观察血图片归纳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2)白细胞结构特点:功能:(3)血小板结构特点:功能:讨论:阅读课文告诉大家该人哪些指标不正常3.心脏和血管(1)观察心脏完成读图(心脏结构图),并完成课本填图。

(2)归纳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三、课堂小结1.血细胞有哪些,分别有哪些特点?2.心脏、血管的结构如何?3.你还有什么困惑?【达标检测】1.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主要运输下列物质中的()A.二氧化碳B.氧气C.养料D.一氧化碳2.如果人体皮肤受伤流血,能加快凝血、促进止血的是()A.白细胞B.血红蛋白C.血小板D.血浆3.在人体的血细胞中,具有细胞核的是()A红细胞和白细胞B.血小板C.白细胞和血小板D.白细胞4.血细胞有一定的寿命,原有的血细胞不断衰老死亡,新的血细胞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是由()A已有的血细胞分裂产生B.红骨髓产生C.肝脏产生D.心脏产生7.观察心脏内部结构时,看到心脏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心房→心室→静脉B.心房→心室→动脉C.心室→心房→动脉D.静脉→心室→心房8.医生给病人打吊针时,常寻找病人手臂上的“青筋”,其实人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是()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肌肉9.在心脏结构中,与心室相连的总是________血管,与心房相连的总是________血管。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常人体血液的总量〔2〕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3〕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过程与方法〔1〕学会制作血涂片〔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能看懂常规血液化验单情感、态度与价值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2学情分析每个学生可能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有感性的认知,但学生不一定清楚血液里终究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同时学生对了解自己体内血液的成分有极大的好奇、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制作和观察自己或同学的血涂片,进一步激发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学习。

3重点难点难点:制作血涂片,观察血细胞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近阶段由于早晚温差大,我们班感冒的同学特别多,这是小智同学感冒后去医院看病带回的一张血液常规报告单出示血液常规报告单〔附表一〕Q:你们能否根据报告单帮助小智同学分析他的安康状况?S:不会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血液的有关内容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根据以往的经历和知识,同学们对血液了解多少?〔一〕、血液的总量〔指导阅读〕课本P148血液〔谈话〕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多少?2〕估算一个体重50千克的成人的血液总量约为多少?你能算出自己的血量吗?〔二〕、血液的成分调查曾经有流血经历的同学Q:当血液离开人体后会有什么现象?同学们比拟一下小烧杯和试管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S:烧杯里血液凝结成块,而试管中没有。

Q:为什么?原来血液离开人体后很容易凝结成块,为了防止血液凝结,我在小试管中事先参加抗凝剂--柠檬酸钠Q: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活动1:观察血液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试管中的血液并答复以下问题。

血液分几层?比例如何?上层呈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占55%下层呈暗红色,不透明,是血细胞占45%猜测与讨论:血浆的组成与作用。

1.血浆的组成:水〔90%〕、蛋白质〔7%〕、无机盐、葡萄糖等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科学上册 4.3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某某、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一、教材分析《体内物质的运输》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3节,血液本身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因此它成为了本章内容的基础。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到有关血液的信息,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因此,抓住学生对血液的新鲜感,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命教育。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自学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情况,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意对每一个问题的引入和启发,对每一个环节的点拨和释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够提出新颖性、创造性的问题和在探索中取得进步的同学,教师都鼓励、肯定,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3.说出心脏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经,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血压、脉搏和心率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分组对猪心脏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心率及心输出量,使学生会测自己的心率及心输出量,从而会分析自己心脏的工作状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血管及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健康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教具准备1.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循环系统模型、心脏模型、小金鱼、血压计2.猪的心脏、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手套、玻璃棒、烧杯两个(其中一个烧杯中装有清水)。

3.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七、教学过程【课时分配】3课时第1课时:血液(一)新课引入说起血液大家都非常熟悉,而且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二)新课教学1.血液的组成(1)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有什么用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2)实验:观察血液的组成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记录: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组成比较位置颜色约占血液总量(%)反馈:实验现象: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血液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2)实验:显微镜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方法步骤:a.用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b.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c.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观察与思考:a.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b.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c.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d.最小的是哪种?反馈观察结果:实验现象: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小结: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2.三种血细胞的功能(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

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可补充:另外还有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的160倍,所以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出现窒息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为一氧化碳中毒。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时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多媒体展示: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

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血小板的功能提出问题: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分析: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

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三)巩固提升1.解读课本中的血常规检查报告单问题: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有到医院验血的经历,当你拿到血常规化验单后,是怎样知道化验结果的?讨论:根据人体血液中血细胞的正常值,你认为这张报告单已告诉我们此人哪些指标不正常。

可能患什么病?说明: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

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当我们身体某处受伤后,受伤部位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发炎。

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

结论:可能患有炎症(白细胞数量偏高)和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偏低)。

2.学生完成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血细胞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男:女:白细胞血小板3.总结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输(运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2)防御和保护;(2)调节体温等。

4.讨论某人大量失血的急救方法。

四、课外作业:作业本八、板书设计:第1课时:血液(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成分、功能)(2)血细胞(二)三种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含血红蛋白男:500万左右女:420万左右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 0.5--1万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10--30万促进止血、加速凝血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输(运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2)防御和保护;(2)调节体温等。

九、教学反思学习血细胞的功能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如在讲述血红蛋白的特性时,可先演示已凝固的新鲜血块,让学生观察血块在接触氧的部分,颜色鲜红;不接触氧的部分,颜色暗红,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血红蛋白的特性和红细胞运载氧的功能。

白细胞则可联系伤口感染细菌而化脓的现象。

而血小板则可联系平时受伤出血时(小伤口)能自然止血的现象,指出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心脏和血管是运输血液的器官,心脏和血管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便于了解瓣膜的作用,看清瓣膜开关的情况,可演示:准备好一个新鲜、完整的猪心,先将连于心脏上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剪短,短至从剪口处可以看到三个袋状的动脉瓣为宜;剪掉左右心房,以暴露二尖端瓣和三尖瓣。

观察时,将解剖好的心脏放入水槽浸没于水中,当用手挤压心室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水从心室经过动脉流出;在把心脏提出水面的过程中,水注入动脉时,动脉瓣的三个半月形袋因兜满了水而关闭,同时房室瓣被注入的水冲开,水流入心室。

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瓣膜对于控制血液方向的作用,明确心脏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容易产生枯燥感。

本节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方式,通过介绍途径使学生熟悉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教学效果较好。

在观察课件时,应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要编写导学提纲加强引导:(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