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

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与启示——回顾国共合作历史,展望国共第三次合作内容摘要: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国国民党,曾经有过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这两页闪光的历史,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是这两页都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但是,两次合作都未能延续下来,从而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不幸局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族有利,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

关键词:合作、分裂、民族利益、阶级利益。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及条件(一)、北洋军阀腐朽的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历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像资产阶级革命派预想的一样实行民主和共和。

相反,新旧利益的交织,新旧势力的冲突,使得满目创痍的中国大地异常黑暗。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政府分裂,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混战不断,闹得民不聊生。

(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受挤压。

一战过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结束了中国民族工业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趁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大好时机,加速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

华盛顿召开后,欧洲列强竭力扩大在中国的势力,妄图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侵略的境地。

面对外国资本的强劲势力,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打压,大战期间掀起的建厂高潮被压制.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40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大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大革命
平等
增加了反帝新内容
bunny出品
三民主义
民 权 主 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国民的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新三民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凡真正反对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团体,均得享有一 切自由及权利。
明确提出了工农大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了联合各 革命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 bunny出品
民 生 主 义
(3) 大革命的意义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它的历史意义仍然是不可磨灭的。这场失败 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 建的伟大斗争,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 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基本思想。
bunny出品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 党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 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bunny出品
bunny出品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bunny出品
共同的 经济纽带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艰难。
共产党:民主革命
共同的 政治基础
纲领
国民党: 新三民主义纲 领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的基本 原则一致
共同的 合作诚意
国民党: 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加入,帮助改组。
bunny出品
国共两党纲领有原则上的区别 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党仅是民主革命道路上的同路人,不是可 以奋斗终生的同志。因此,中共必须保持自己的 独立性。 bunny出品
共产党
国民党
指导思想 不同
政党性 质不同 奋斗目 标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 完成新民主主义后, 还要建成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会

07第七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

07第七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

1927年 1927年3月北伐军开进上海之后,蒋介石在上海大资本家 的支持下公开反共。 1927年 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 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 变。此后又接连发生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 政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事 件,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 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 1927年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大革命失败。
三、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1924—1927年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 它不仅基本消灭了旧的封建军阀,而且用革命的方式向 人民大众普及了反帝反封建思想。 大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中崛起的 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依然以专制的手段统治人民。 大革命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也以国共合作破裂而告 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关键在于统一战线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的形式进行,国民党是 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中共是国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实际组织者; ●在中共的帮助下,国民党获得新生; ●中共积极动员和组织工农群众,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广 泛的群众基础; ●中共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为统一战线培养 了大批军事人才。
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之所以能够实现,苏俄和共产国际起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通过比较中俄两国革命成败的原因,认为俄国革命 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共的组织及其军队建设,决心向苏 俄学习,改进国民党,组建革命军队。 当时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的马林,经过与孙中山等人接触 后,认为国民党有社会主义倾向,向共产国际建议与国民 党合作,并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期间的政治合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国共两党的首次正式会谈,即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代表盛世才进行了会谈,此后两党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史称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首次秘密会谈。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主要应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动荡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协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北京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军事上,国共两党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抗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政治上,两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导致了合作的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的。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政治合作,主要目标是联合全国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共同参与了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国共两党联合对外,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联合对内,共同进行各项抗战动员和民主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行动。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受到其他国家的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达到了一定的高潮,但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最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分歧而破裂,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虽然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革命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第一次大革命是如何在中共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及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沉痛教训;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及其经验教训。

本章重点:1.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3.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4.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危害;5.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本章难点:1.党在第一次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及其在革命领导权问题上的经验教训;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及其对国共两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计划学时:14学时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第一次大革命开始时的国内外形势1.国际形势。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⑴苏联的巩固与发展,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继续高涨。

1920年冬,苏俄人民和苏俄红军赢得了粉碎协约国武装干涉的胜利,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接着在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也在继续高涨。

在土耳其,爆发了凯末尔革命;在印度,爆发了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是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条件。

⑵帝国主义国家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相继被镇压下去,各帝国主义国家摆脱了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进入暂时的稳定时期。

这种“稳定”持继到二十年代下半期。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几乎都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美国则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帝国主义国家暂时的稳定,使它们可以联合起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和破坏中国革命,使中国革命阵营内部可能出现更多的投敌和叛变,这是对中国革命不利的国际条件。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_党史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_党史
最主要的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完整的国民经济 体系。
【工业】--- 建立起了重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化 学工业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1976年工业总产值 达到3158亿元,已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农业】--- 在全国实行农田改造,培育良种,兴修水 利,解决了老百姓吃饭问题。1976年人均的粮食达 到61役,一个胜利接着 一个胜利。 1949年4月20日子夜起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 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历史性转变。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尽。” 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广泛发动、 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 权,建立敌后抗战的根据地。
据统计,在八年作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 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 是这样的:1938年是59%,1939年是62%, 1940年58%,1941年75%,1942年63%, 1943年58%,1944年64%,1945年69%。 • 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 后战场共进行大小战斗12.5万余次,歼灭日军 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万。 •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 建立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19块,根据地人口由 150万人发展到近1亿人,人民军队由开始的 约6万人发展到120余万人。
2、国共合作、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大革命失败:腥风血雨。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 新军阀背叛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 “7.15” 汪精卫背叛革命。使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中 途夭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工农运动几句发展过程中出现激进和极端行为加剧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冲15党的五大和大革命的最后失败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妥协退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page16受共产国际影响认识落后一昧妥协完成最后推翻北伐任务处理革命内部尖锐矛盾北伐战争胜利蒋介石实力壮大反共面目暴露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村革命意义瞿秋白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南京事件page17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发动突然袭击
1召开多次会议:加强 群众工作,军事工作, 提出政纲 2、积极发展工农运动 3、第三次全国劳动大 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农 民代表大会
Page 13
占领长江中下 游,巨大胜利; 冯玉祥部相应 北伐军
北伐誓师典礼 《中国共产党对时 局的主张》 《对国民政府出师 宣言》
江西战场歼灭 孙传芳主力 叶挺独立团 攀登城头 全歼吴佩孚 主力
Page 18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暂时形成北京,南京、武汉3个政权对峙的局面 2、中共中央迁至武汉,继续同汪精卫政府合作。 党内出现尖锐问题:深入与广出 东征与北伐 3、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 意义:强调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弊端: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 将希望寄托在武汉国民政府方面 4、危机严重;不敢对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 5、五月指示: 使工农分子参加国民党;版农民协会变成乡村政权;魔兽地主土地等。 具有积极意义,单位得到贯彻执行 6、宁汉合流,共同反共 改组中共中央,起到积极作用 7、分工会议,正式通共产党决裂
两湖成为主战 场 分东中西三路
两党基本团结 共产党在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的巨大贡献 苏联帮助支援
Page 14
农村大革命高潮(湖南、湖北、江西、河南) 湖南: 经济上:减租减押,清算罚款斗争 政治上:解除地主民团武装,打碎乡村封建政权 文化上:冲击封建宗法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建设

第2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第2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②共产党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在作战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 阀,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 ③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孙中山的思想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①在政治上,确定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接受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 的政治主张,重新解释三民 主义,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 展为新三民主义。
授课教师:陆 斌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⑵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它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 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 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授课教师:陆 斌
一、以五卅运动为起点的全国革命高潮 1、五卅运动 ⑵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 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 大锻炼,培养造就一大批 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 发展。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2、国民党一大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⑴大会取得了两项重大成果 ②在组织上,承认共产 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 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 一个工人、农民、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的民 主革命联盟。
授课教师:陆 斌
四、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民大革命与国共两党对峙:一、国...

国民大革命与国共两党对峙:一、国...

国民大革命与国共两党对峙:一、国...
国民大革命与国共两党对峙:
一、国民大革命与国共第一次合作:
①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

②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军先后击溃了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的军队。

二、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对峙时期:
①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此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通过“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②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③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④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⑤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刘宝东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城市);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对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二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讲人: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刘宝东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一条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关于这条革命道路,小平同志在1984年接见日本外宾时曾作过非常经典的概括。

他说“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他又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怎么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两个概括?他讲的是一条道路,还是两条道路呢?其实,小平同志这两个概括讲的都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不过一个讲的是广义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它包括革命的总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实现总战略的方法(三大法宝)和途径(农村包围城市);第二个讲的是狭义的革命道路,即专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

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后者,专门谈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如何开辟出来的。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二是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一、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史背景,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大革命的失败。

下面我就简要地梳理一下大革命时期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

1962年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言时对党探索革命规律的情况作了总结,他说:“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由此可见,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中国现代史》第四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中国现代史》第四章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
四、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1927年1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 义。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 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 央农民运动委员会。 湖南农民运动大发展:北伐前夕,湖南有农会会 员30多万人。1926年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成立,易 礼容为委员长。
义。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
二、全国革命运动的开展 5、北方人民的反奉倒段斗争 1925年11月,“首都革命”。国共两党领导,11 月28、29日连续两天举行大规模的群众示威运动。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革命军与日军冲突; 八国齐集大沽口武力示威。 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 政府制造。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致辞。图中(左起)分 别为:廖仲恺、蒋介石、孙中山、宋庆龄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
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2、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任主席, 聘鲍罗廷为顾问。 军政改革:成立军事委员会,汪精卫任主席,蒋 介石入选委员。整编国民革命军,建立党代表制、政 治部和政治工作制。 财政改革:财政统一,统一金融。 1925年10月,第二次东征陈炯明;讨伐粤南军阀 邓本殷。 两广的统一。1926年6月1日;黄绍竑、李宗仁。
马林(1883—1942), 荷兰人。因帮助爪哇 人民革命斗争的成绩 而受到列宁赏识。 1921年6月-1923年10 月来华,对中共的建 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1942年在荷兰反法西 斯斗争中被德国法西 斯杀害。
第一节 国民党的改组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民会议”主张之比较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民会议”主张之比较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民会议”主张之比较
吕刚
【期刊名称】《中共党史研究》
【年(卷),期】1992()6
【摘要】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国民会议”主张,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方面。

从总体上看,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这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领导国民会议运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一致的方面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也对国民会议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国共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深入探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7页(P61-67)
【关键词】国民会议运动;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孙中山;国民党;发动群众;主张;帝国主义;国民革命运动
【作者】吕刚
【作者单位】海军政治部宣传部理论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会议”主张的发展演变 [J], 王军;范铁中
2.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研究 [J], 刘宗让
3.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研究 [J], 刘宗让
4.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会政策评析 [J], 张建
5.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农会政策评析 [J], 张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18►这哪里是中华民国, 分明 Nhomakorabea中华官国、中华 匪国!
——陈独秀
国民革命的目标:
“全国资产阶级无产阶 级都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及 本国贵族军阀压迫之下”, “有产无产两阶级共同起 来,对外谋经济的独立, 对内谋政治的自由”, “努力把中国造成一个完 全的真正独立的国家”。
“四一二” 政变后“七 一五”政变 前
向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提供了200万美元 的援助。
(3)中国共产党方面
在“一大”通过的决议 中,在《对现有政党的 态度》一节中写道: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 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 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 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 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 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 关系。”
则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来援助他”。
在与国民党合作问题上,有 两个因素起了至关重要作用。
◆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七”罢工失败的教训
1922年1、2月间, 在莫斯科召开了远 东劳动人民代表大 会。来自中国共产 党、国民党、社会 主义青年团、工农、 学生、文化、妇女 团体的代表共30多 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1923.6-1924.11 1924.11,20天 1924.11-1926.4 1926.5-1927.6
1927.6-1928.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
武夫当道 政局动荡 战乱频繁 经济凋零 民不聊生
13
中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 权,……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 因为军阀无不欢迎外资以供其军资与浪费,国际帝 国主义在相当的限制以内,也都乐于全力借给军阀, 一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一是可以延 长中国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为消 费国家,永远为他们的市场。在这样状况之下的中 国实业家受外资竞争,协定关税,地方扰乱,官场 诛求,四面八方的压迫,简直没有发展的希 望。” ——《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党史(国共两次合作)共15页PPT资料

党史(国共两次合作)共15页PPT资料
3、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关系,合则 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谢谢!
共 关 系 变 化 对 中 国 历 史 的 影 响
对国共关系的认识:
1、国共双方的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 的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革命的发展和国家 的统一。
2、国共合作局面的出现是由于中共倡导和推动的结果, 分裂内战局面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 裁、内战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 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 感慨,更多的是感激。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 苦奋斗的道路。 90年的风雨洗礼,留下的是不变的信仰和不懈的 追求.
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
①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 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反日帝侵略。

内第 近了建第
战二 代抗立二
,次 百日了次
祖分 年战抗合
国裂 以争日作
至又统了
能了 略胜一全
统双 屡利战民
一方 败,线族
。三 的扭,的
年 局转取抗
多 面了得战
的。

和第 洋的第 内一 军兴一 战次 阀起次 ,分 的,国 给裂 统沉共 日则 治重合 本导 。打作 侵致 击导 华了 了致 以国 帝了 可共 国国 乘十 主民 之年 义大 机对 和革 。峙 北命
同:
异:

历史国共战争知识点总结

历史国共战争知识点总结

历史国共战争知识点总结一、国共战争的背景1. 辛亥革命及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社会即将彻底结束。

然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社会面临了种种难题,民国政府在统一、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遭遇了重重困难。

2. 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合作时期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政治合作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对抗北洋军阀,进行了长期的合作,并在孙中山领导下发动了北伐战争,推翻北洋政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此时期共产党对国民党地位低些,乃居于被边缘。

3. 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对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武装斗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率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组织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队——红军。

4.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破裂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动的武装起义。

1927年,中国国民党发动了一场反共的大屠杀,打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合作。

同时,这也标志着国共分裂和国共战争的开始。

二、国共战争的原因1. 政治原因中国国共两党在建立政权的问题上存在着迥异的政治目标。

国民党主张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共产党则主张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双方的政治目标的不同,成为中国国共两党长期斗争的根本原因。

2. 经济原因中国国共两党在经济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国民党主张实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经济政策,而共产党则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在中国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3. 文化原因中国国共两党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国共两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这也成为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外部因素在国共战争中,外部因素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国共战争初期,苏联曾参与支持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定的援助,这也间接地加剧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
总之,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国民党有了长足 的进步;但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共产主义还相 差甚远。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C、指导思想的不同。新三民主义的世界观是民生主义,它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二 元论。孙中山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唯心主义体系的,但他又吸收了一些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成分。而这些是与共产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相同的。
D、革命彻底性的不同。新三民主义者中除了哪些最忠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外,他 们理论与实践是不一致的,缺乏彻底的革命性。而共产主义者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一 致的,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2、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三)、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兴起
2、发展
3、高潮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四、国共合作的成果
(四)、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1、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革命运动中的插曲 • 左右派之争 • 刺廖事件 •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 • • • 反对戴季陶主义 反对西山会议派 蒋介石的反共篡权活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过程
(二)、国民党“一大”——--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新、旧三民主主义之异同处
总之,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国民党有了长足 的进步;但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共产主义还相 差甚远。

略论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略论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作者: 戴鹿鸣[1];程璇[2]
作者机构: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物刊名: 教学与研究
页码: 41-48页
主题词: 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破裂;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孙中山;国共两党;共产党员;共产党人;统一战线;民族资产阶级
摘要: <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

这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是采取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的形式,即在保持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对于这种合作的形式,从提出国共合作的问题开始,直至国共合作破裂,党内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

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当年曾参与制定和执行这种党内合作政策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史资料第二讲]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国共合作的大革命(1923年6月至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1924年至1927年,一场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似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中国的“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对于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如果不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就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大的影响,更不可能把革命引向胜利。

从这种情况出发,党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它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点:一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这个党已经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容许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革命必须改弦易辙。

他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国民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准备建立统一战线时,首先同国民党合作是经过认真考虑和选择的。

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取何种方式,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是实行“党外合作”。

尔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实行“党内合作”。

这一合作方式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这也是当时孙中山和国民党所能接受的合作形式。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

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在保持党的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指示。

经过反复讨论和马林的说服,会议接受共产国际的提议,决定在国民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方式同国民党合作,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这次会议是党从主张采取“党外合作”改变为实行“党内合作”的转折点,它揭开了国共合作结成统一战线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实际走上国共合作的第一步。

西湖会议后,党的领导人向孙中山说明了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

孙中山不顾国民党内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欣然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的原则改组国民党。

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6月12-20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怕独立性。

至此,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确认。

党的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确立。

国共合作对两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这样做,使共产党有可能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投入革命,对于共产党来说,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群众,有利于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加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洪流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以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从1922年9月开始筹备。

孙中山在接受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加入国民党后,便着手准备改组国民党。

1923年1月,孙中山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并与苏俄代表越飞签订了《孙文与越飞联合宣言》,正式确定联俄政策。

2月,孙中山依靠滇、桂军阀的支持,把陈炯明赶出广州,重新取得了在广州的立足点。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

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俄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

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来又聘为政治顾问)。

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进一步阐述了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和改组的基本要求。

在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及其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怀着同中共合作的真诚愿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情怀和巨大的魄力,排除种种障碍,采取坚决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同反对国共合作和改组国民党的顽固分子进行了坚决斗争,从而保证了国民党一大的顺利召开。

1924年1月,正式改组国民党的时机已经成熟。

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

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

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还讨论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问题。

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确定于他对中国革命的出路作了新的思考之后,其目的是通过联合共产党改造和推动国民党。

对于同共产党人合作,他抱有高度的诚意和坚定的信念。

但由于国民党内部情况的复杂,尽管孙中山对实行国共合作是坚决的,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抱着怀疑以至反对的态度。

在会议讨论章程草案时,对于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问题,依然有人提出不许跨党的提案,企图加以阻挠,但终被否决。

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为大会所确认。

孙中山于议决之后,又作了许多说服解释工作,并以强制的措施贯彻落实。

2月6日,他曾警告冯自由:“反对中国共产党即是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党之民生主义”,照党章就要受到应有的处分。

正是由于孙中山坚决实行联共的主张,因而国共两党合作得以实现。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大会选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要职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伯渠、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

虽然国民党内部情况相当复杂,但它已开始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二、大革命的兴起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以来工人运动的消沉状态很快改变。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国民党中央成立了工人部,各地执行部和地方党部也都设有工人部。

不少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级工人部中担任要职。

中国共产党除了直接发动和组织工人,还通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工人部开展工作。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作为革命根据地的广东,首先出现工人运动高潮。

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数千名中国工人举行政治大罢工,反对英、法帝国主义限制中国人自由出入沙面租界的"新警律",斗争持续一个多月,取得了胜利。

这次罢工的胜利,表现了中国工人为中华民族争自由、争平等,反抗帝国主义的英雄气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成为工人运动由低潮转入高潮的起点。

此后,工人罢工斗争在全国展开,此起彼伏,不断发生。

其中有邓中夏、向警予领导的上海南洋烟厂7000多工人罢工,中共领导下的湘潭锰矿工人和九江码头工人罢工,汉口8000多人参加的人力车夫罢工,苏州10000余人参加的机器工人罢工,浙江余姚10000多人参加的盐民罢工等。

由于冯玉祥表示同情革命,给北方工人运动的恢复造成了有利条件。

山东、河北、北京、抚顺等地的工人纷纷罢工,多数取得胜利。

1924年2月7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秘密召开第一次全国铁路工人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0多人。

大会制定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章程,成立了全国铁路总工会,发表了《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宣言》。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利用军阀混战之际,在各地逐步恢复了被封闭的工会。

京汉铁路总工会得到恢复,并在郑州召开了代表会议。

在工人运动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同时,广东的海丰、陆丰、顺德、广宁、花县以及广州市郊区的农民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相继建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

在广东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的农民运动也逐步开展起来。

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等省的农民组织相继建立,农民运动不断发展。

为了推动农民运动的发展,经共产党人提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自1924年7月起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在共产党人建议下,国民党一大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

11月,旅法归来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还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在第一期学生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有5 6人,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

1924年10月,北方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一时控制了北京、天津一带,并把所部改编为国民军。

他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11月,孙中山离广州北上,沿途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这时,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股向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国民党右派分子于1924年6月提出《弹劾共产党案》,遭到孙中山的严厉谴责。

随着革命的发展,国民党内部的左右派进一步分化,国共关系逐步复杂化。

中国革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给以回答。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这时有党员99 4人。

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经济关系。

这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但这次大会对如何争夺和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对政权和武装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这些弱点在以后革命运动发展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