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胶囊事件”谈企业经营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学生时政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
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这一类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
2,社会风气不正,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不法分子并没有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于是大家就都变得肆无忌惮。
3,该事件的发生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在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惜采用违规的原料。
种种原因,使毒胶囊问题存在许多年才被世人所知。
我们应该从毒胶囊事件中反思我们的错误。
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1,毒胶囊事件不是少数药品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应该从系统整治的高度上进行深刻认识。
毒胶囊事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型药企,而是一个跨地域、全行业的全国性事件。
所以,对毒胶囊事件不能仅仅进行个别案例进行处理,而必须从源头入手,进行综合系统的全方位整治,彻底斩断罪恶的利益链条。
2,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监管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个巨大因素。
要让毒胶囊之类事件不再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承担起国家人们赋予的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对不法分子,一经查实,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必须让它们受到法律的严惩。
毒胶囊事件 品牌与管理
2012毒胶囊事件-企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反思一、公司背景:修正药业集团:修正药业集团于1995年5月由董事长修涞贵创立,是集中成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的科研生产营销、药品连锁经营、中药材标准栽培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民营制药企业。
目前,集团拥有66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有员工80000余人,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资产总额75亿元。
修正药业拥有两个总公司、“修正、通药、斯达舒”三个国家级驰名商标、和十四个销售平台的发展格局,自2000年起,连续10年在吉林省医药企业综合排序中位居榜首,2004年起在全国中药企业利润排序中第一名,销售额和利润居中国医药行业前十强。
2010年完成产值1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
2000-2010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52.2亿元。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医药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企业集团。
16条生产线均通过国家GMP认证,可以生产注射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栓剂、口服液、浓缩丸、水丸、蜜丸、糖浆剂等10多个剂型。
公司形成了“三大产品系列”,一类是高科技新药系列:主要有参莲胶囊、壮骨伸筋胶囊、清热通淋胶囊、治糜灵栓等20余个产品,产品均为国家级新药,以中药和生物化学药品为主。
二类是市场畅销的OTC品种系列:主要有脑心舒、清肝健脾口服液、活力源、天麻丸、三七伤药片、六味地黄丸等70多个品种。
三类是功能较好的保健品系列:主要有雪蛙油、深海鱼油、大蒜油、卵磷脂、液体钙、多种维生素片、柠檬酸钙片等近20个品种。
二、事件过程: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摘要: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向市场提供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
质量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主题。
近期发生的有关毒胶囊事件的药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质量药品安全毒胶囊监管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1央视质量报告曝光: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被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
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而铬这种重金属是剧毒致癌物,极易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吉林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这些赫赫有名的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
痛心:毒胶囊抽了我们一个耳光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治病的药品却变成了毒药。
“胶囊门”用如此沉重的现实,抽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为普通大众,作为病患,我们真的没有这样奇思妙想的智商,以至于我们看了新闻之后,一时找不到那脆弱之心的安放位置。
倘若我们对食品安全接连爆出隐患已经不足为怪,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尽量管好自己的嘴,不会再轻易去吃一些不放心的食物。
但是,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惨痛的现实,连药品都无法让我们放心,因为生病吃药是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习以为常对药品信任有加,至少对其期望值和信任度远高于食品。
但是,层层审批,层层检验,事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危的药品,也爆出了隐患,而且这个隐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药物反应问题,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漏洞问题。
感冒胶囊、消炎胶囊,这是我们经常服用的药剂,就是这种包装药剂的药用胶囊让药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药。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有网友很恰当的比喻“用我们的烂鞋子给我们做胶囊”。
我们吃惊不已的是,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药企,在明知道应该去检验的情况下,却省略了这项最为重要的检验工序,直接导致有毒胶囊流向了医患。
_毒胶囊_拷问企业社会责任_文伯
7SHANGHAI ENTERPRISEMay 2012卷首语 Preamble 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真相,令人瞠目结舌,实在后怕:先是河北一些不良厂商、作坊,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用于熬制工业明胶;然后将其卖给浙江的一些胶囊生产企业代替药用明胶制成空心胶囊;最后流入各地的制药厂家被灌成药囊而进入病家口中。
然而,皮革加工中所使用的鞣制剂含铬,由此造成“空心胶囊”的重金属铬严重超标,有的超标70余倍,成为名副其实的“毒胶囊”。
谁没吃过?从奥美定到齐二药假药;从欣弗劣药到多起疫苗事故;再到今天铬超标的“毒胶囊”,一系列的药品安全事件,一再成为国人之“痛”。
这,怎能不叫人揪心,人人自危。
原本吃药是为了恢复健康,谁知吃药竟真正成了“吃药”!治病救人的药品竟成为残害健康的工具,甚至是杀人的凶器,落入“不吃药等死,吃了药寻死”的尴尬境地。
这不得不令我们众多企业经营者反省:厂家的商业伦理、老板的道德良心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切不可漠视!社会责任,是一双“看不见的手”,要求企业必须超越视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受制于经济行为道德的约束。
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否则是“走不远的”。
今天,我们的企业经营者,要勇于擎起社会责任大旗,守住道德与良心的底线,从食(药)品安全的源头抓起,注重安全意识,在扩大资本积累的同“毒胶囊”:拷问企业社会责任文 伯 文时,加厚企业自身的道德资本。
因为,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不能以“我从不吃自己公司的产品”而躲过不安全食(药)品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更不能无视我们“衣食父母”的生命健康于不顾而利欲熏心。
正如马克思所言“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那一粒粒“毒胶囊”就是一个个突出例子,它膨胀着企业的利益,却泯灭了厂商的良知。
食品、药品安全丑闻,是社会、国家之耻。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毒胶囊事件读出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毒胶囊事件是指以聚酰胺为原材料制作的一批假冒药品,在一段时间内流入市场,引发恶劣影响。
此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暴露了我国安全监管措施上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却也为今后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些危险的信号,这些信号一旦被忽略,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一、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中需要更多的安全监管和合规要求。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正是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没有足够的合规要求和高标准的安全监管,使得假药可以轻易流入市场。
在研发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原材料和产品的质量进行管控,严格对照审批标准,确保药品的质量可控;在生产环节中,更要严格执行国家制药工艺规范,保证药品的制造符合规范,质量有保障;在销售环节中,则需要制订完善的配药和监管措施,保证药品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二、医药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
假药事件一旦发生,企业的声誉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对于企业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企业需要加大对品牌建设和声誉维护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信任,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从而确保企业品牌的稳健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第三、医药企业需要注重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
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其实都离不开人,员工的素质、责任感、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运作效率。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团队,同时,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毒胶囊事件的发生,提醒医药企业更加注重多方面的安全监管、品牌建设、声誉维护、团队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更加全面地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以及社会责任和长远利益作为企业行为准则,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扩展企业市场份额,发展事业和贡献社会。
有关毒胶囊事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并非是一次孤立的事件,而是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毒胶囊”事件拷问药企社会责任
“毒胶囊”事件拷问药企社会责任作者:沈志勇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2年第05期2012年,皮鞋很忙!谁也不曾想到,一只破皮鞋竟然一步步挑动舆论的神经,先是打破了老酸奶的传说,紧接着又踢了果冻一脚,最后跑到胶囊里,在医药行业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毒胶囊丑闻,令人震惊。
毒胶囊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管理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沆瀣一气,为追逐利益罔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如果说,工业原料堂而皇之地进入药企成为治病救命的药品令人震惊,那么,从毒胶囊曝光到现在当事药企应对公关危机的态度则更令人失望。
央视在4月15日曝光“毒胶囊”事件后,涉嫌“涉毒”的9家药企中,部分企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护,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责接受媒体采访时极力否认央视曝光产品是修正药业的产品,直到4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公布第一批抽检结果后,公众才等到修正药业和通化金马的道歉,但是更多的企业至今没有表态。
而就两家企业道歉的内容而言,也显然缺乏诚意。
以修正药业为例,“毒胶囊”事件曝光后,修正药业于4月16日发布《官方声明》,于4月19日发布《关于疑似铬超标羚羊感冒胶囊处理进程的通告》,两份声明都没有对毒胶囊事件的受害者——已经使用和正在使用铬超标药品的消费者和患者表示丝毫关心和安抚,从标题到内文都缺少人情味。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修正药业的官网首页上,这两份声明也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较早之前发布的“成果表彰”之类的新闻,声明需要在二级页面才能找到。
事件曝光至今,几乎没有任何一家涉事企业主动对外发布事件的进展,也没有企业站出来回应民众的关切,但电视广告却照播不误,当事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漠然令人气愤。
但是当事企业的沉默并不能因此逃避必须承担的责任,据媒体报道,相关问题胶囊已经陆续被召回,修正药业正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召回全部胶囊类产品。
据报道,由于修正药业并未公布胶囊剂产品的实际销售额,因此尚无法估算实际可能造成的损失。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一虎一席谈2012-04-28制售企业和相关企业该不该从重处罚?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变成了毒胶囊,一只变成了皮鞋,真恐怖,真奇怪。
不能做酸奶的胶囊不是好皮鞋。
宋华琳:药品和食品没有绝对的安全,有风险,是固有的风险,现在由于媒体的关注,公共对于风险的认知不够,政府对于风险信息没有及时的发布,造成我们高估了今天的风险。
西方研究证明,公众的情绪会使风险比原来增加一万倍,我们缺少科学的证据去证明,我们究竟在面临怎样的风险。
孙忠实:生产者使用者都有很大的责任,但是作为消费者应该冷静的对待,现在把胶囊作为洪水猛兽,拆开吃,是不对的,我们国家的标准,一公斤的明胶只允许有两个毫克的铬,按这个标准来讲,我们每一个胶囊,大概只有零点一个微克的铬,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50到200个铬,它是必须的营养元素,我们的食品和水里面都含有铬。
这样一算,我们每天吃的铬远远比这六个胶囊多的多。
这是实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的概念,你已经吃了,那么不要恐慌,不是说,你没吃,现在就要六粒的意思。
铬本身是无毒的,有害的铬是六价铬,而我们人体需要的是三价铬,我们大家恐慌的不是铬在胶囊里的危害,我们真正恐慌的是政府的监管,导致了现在一种无序化的状态,是对政府信誉和执政能力的一个怀疑。
我们谈的是冰山已经曝光的部分,那冰山之下呢,是不是还值得大家挖掘。
工业明胶不只是流向工业,更多是流向食品行业。
药品比食品控制严格的多,我们药品GMP认证要求批批需要检验,进来出去紧要检验,总共要过八道关,而食品只过三道关。
对于毒胶囊制造者的责任问题,一,经济上罚的倾家荡产,让制作毒胶囊不合算,而是依法治理,行政处罚,美国有FDA,监管主体非常明确,执法权非常的强大,监管体制相当顺畅,相关的法律也是相当完善的。
中国的集约化生产还没完成。
完善法制,加强监管,推动行政问责力度的加强。
《食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明胶的生产环节,药品企业,中间还有一个环节即走胶人,联系明胶的生产厂家和药品企业。
“毒胶囊”事件引起的思考:企业要活的久,就需要注入灵魂
作者:邱柏森最近,多地查处"毒胶囊"涉案人无一家药企公开道歉。
类似这样的事件最近是层出不穷,从药品到食品,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日用品再到建筑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也列入其中。
记得在07年1月份,去给蒙牛下属的澳亚牧场做培训时,听负责牧场的老外就说过他们牧场就有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
奶牛反复超标挤奶,乳房发炎,服大剂量抗生素。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最近终于是集中爆发了。
当一些品牌企业也被曝光后,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品牌企业的老板一直在宣扬着所谓的价值观,提倡着“有品质的产品,是有品质的人制造出来的”,实际上却只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客户,让员工不仅对企业丧失了信仰,也对社会丧失了信仰。
长久这样发展下去,客户将会集体地来报复整个行业,甚至报复整个商业。
曾经我在一个老板的培训会上做了一个活动,让大家列出客户的困惑,后来发现客户最大的困惑就是找不到真正造福客户的产品,而企业最大的困惑是客户不相信他们的产品是真的。
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为何现在老板总感叹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仰,为何执行力总是不强……,实际上是因为老板所做的事没有让员工与客户心生尊敬和敬畏,老板没有为这个企业注入灵魂,一个没有魂的企业如何让人去信仰,如何让人去敬畏;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就如水中浮萍,迟早会烟消云散。
一个企业的生存根本是因为社会对他有需要,才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企业的灵魂就是用他的产品和服务去造福客户,用你的产品和平台去成就员工。
一个有魂的企业或许不是最赚钱的,但绝对是活的久的企业。
正如《亮剑》李云龙最后的台词一样:“这支部队的首任军事首长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企业只有被老板注入了灵魂以后,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个企业将与灵魂永在。
【毒胶囊事件如何让药企重拾信任】如何重拾信任[修改版]
公关专家指出,作为药企,出现危机后_定要勇于承担责任,在传播方面也要做到公开透明,同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行动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
“毒胶囊”事件爆发后,微博上流行各种调侃:少壮不努力,老大吃皮鞋;举头望明月,低头吃皮鞋;干山鸟飞绝,万人吃皮鞋。
在微时代,毒胶囊事件一如“蝴蝶效应”,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议论。
民众:伤不起!食品安全向来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
毒胶囊的出现更是让消费者群情激奋。
北京市营养学会营养宣教分会副秘书长顾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毒胶囊”的危害主要在于原料是生石灰处理皮革下脚料熬制成的工业明胶,其中混有铬。
铬是一种多价金属元素,常见的有二价铬、三价铬和六价格。
其中六价铬是有害元素,进入人体后,对肝、肾等内脏器官会造成损害,尤其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2010版《中国药典》明确规定,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kg。
针对毒胶囊事件能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影响,顾中一认为,首先它与央视“毒胶囊”报道出现前“赵普爆料”、“老酸奶中有皮鞋明胶”等接二连三的传言有很大关系。
老百姓内心的恐惧在被重磅炸弹惊醒前早已被小道消息埋下了阴影。
现在回过头看,事情虽过了这么久,至今也没有工业明胶被大的食品企业使用的证据,最初的不少传言至少可以说是部分失实的,甚至影响到了很多无辜的行业。
其实,关于毒胶囊的新闻早就被曝光,当时社交媒体,如微博,还没活跃起来,所以信息传递较慢,甚至很快被“处理”掉。
随着人们在微博上的大范围讨论,毒胶囊事件重新引起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引发全民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
资深公关从业者卢小玲表示,毒胶囊事件不止是几家黑心药厂的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公众对药品行业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危机。
从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对企业伦理的思考
从“毒胶囊事件”引发对企业伦理的思考课程:企业伦理授课教师:白少君类型:案例分析题目:从“毒胶囊事件”引发对企业伦理的思考班级:2010级工商管理二班姓名:高苗苗学号:1007020213时间:2012-2013年第一学期摘要 (2)中文摘要 (2)Abstract (3)1.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的现状 (4)2.对“毒胶囊事件”的分析 (4)2.1事件产生的原因 (4)2.2事件造成的影响 (6)3.解决措施 (6)4.总结 (8)附录 (9)参考文献 (11)中文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药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本文以“毒胶囊事件”为例,从企业伦理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毒胶囊食品安全伦理道德AbstractFood is the first necessity of the people. Food and drug safety is currently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od and drug safety problems appeared frequently and have caused a very bad influence. Taking poison capsule event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nterprise ethic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food and drug safety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Key words: Poison capsule Food safety Ethics1.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的现状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
会销案例毒胶囊危机营销真诚成就品牌
会销案例:毒胶囊事件危机营销,真诚成就品牌化解危机不如避免危机。
拥有一身“正能量”,任何行事“无所谓”!历史也好,现实也罢,有一个道理总是颠扑不破的——唯有真诚才能获取信任,唯有真心才能成就品牌!活动的主题:“辨别毒胶囊正确认识保健品共建健康长城”。
第一环:对上——把握方向,响应号召第二环:对下——勇担责任,撇清关系第三环:对己——延续行动,成就品牌华东市场的王总,成立保健品公司已有五年,以操作传统保健品为主,这次毒胶囊事件中,当地地政部门对本区域进行了较为严密的检查,许多顾客疑虑重重,如何破冰成为当务之急,接到王总求助,通过沟通,了解当地市场保健品销售环境后,我建议:正好以本次毒胶囊事件为切入点,树立自身正面形象,大力塑造自己公司的区域第一品牌地位,并借此扩大自己的产品销售。
我帮助王总策划出三大连环活动:更多保健品会议营销、体验营销、旅游营销、健康管理等文章资讯请浏览《会销人网》第一环:活动的宗旨:对上——把握方向,响应号召王总在央视毒胶囊危机发生后,约见他的合作单位——市老龄委一道,表示大力支持媒体、政府在毒胶囊事件中的行动,得到老龄委的支持后,在老龄委下属的活动中心,第一时间召开120位老顾客代表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庆祝某某公司成为市老龄委会员单位及某某同志当选老龄委委员。
本次会议内容的核心:1、老龄委领导宣读有关报道及文件,表明与政府一道,坚决打击毒胶囊危害的决心;2、王总与九名老顾客代表,共同宣誓捍卫人民健康的决心;3、公司与老龄委联合,成立老龄委健康行动委员会,宣布近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授予王总会员单位、委员及十人行动委员的证书及金牌;通过此次公益活动,在老顾客群体中,树立了与众不同的健康服务形象。
第二环:活动的宗旨:对下——勇担责任,撇清关系因为毒胶囊的存在是事实,让顾客认清危害,放心服用自己公司的产品,需要进一步的行动,既要扩大自己的销售,又要撇清关系。
因此,紧接着策划了换货活动,本次换货活动的范围扩大至新顾客,无论在哪个公司购买的产品,只要你有所怀疑,只要你想停止服用,均可凭公司发放的兑换通知单,到会议现场兑换本公司等值产品。
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之我看前几日看《重托》,重温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步伐,而处于敏感地带的制药业,正是处于我国的“权利+市场”的国度体制。
这就制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官方垄断了它想垄断的一切领域,并依靠权力垄断取得垄断利益,二是民间经济没有发育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一、毒源在何处根据数据显示,合格药胶囊的成本是毒胶囊的2倍左右,因此,客观上药厂是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是什么因素让药厂铤而走险,不顾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去选择违法之路?新浪的报道说,“(药品低价招标的)价格已经到了这个水平,出问题是必然的,胶囊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显然,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对政府来说,药品降价是政绩;对公众来说,药品降价是好事。
但是,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却令人担忧。
因为,官方药品出现越来越多的“低价中标”,药品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这就必然导致了令人堪忧的药品质量。
中标的价格过于低廉,以至于按照正规渠道根本无法生产。
就此分析,“毒胶囊事件”,并不是制药厂的先天所致,而是介于其生存环境导致的无奈之措。
本来,官方是为民服务,怎么捅出了“度胶囊事件”,弄的满城风雨,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二、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改革成为市场经济,这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促使我国新时代开眼看世界的重大政策。
改革引进了市场,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改革仅仅存在于经济方面,并没有对根本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由此发展,就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既不是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存在于宏观调控下的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
从本质来讲,这里甚至不该用“市场经济”这个词。
市场调控来自官方的手从来都不肯放开,也不肯从与民争利的模式中慢慢退出。
有官方的掺和并竭力捞取利益的市场,从古有之,且行至近代有愈演愈烈之势。
今天的国有企业,怎么看都不像是独立经济的市场经济主体,相反,却与清末那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官办经济本质相似。
毒胶囊事件感想
毒胶囊1、毒胶囊为何出现1)八年前出现过2)药品胶囊价格高,工业明胶胶囊价格低一半3)企业的无道德经营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在进步,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在很多光鲜的品质生活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的黑幕呢?这些年,或者说一直以来,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先爆料。
很少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来的。
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干什么去了?这是值得追问的,他们是为了社会环境弄个稳定?还是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之一?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紧抓生产力发展?毒胶囊事件一经爆料,当地的公安、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开始着火。
事后证实,就是该企业的经理在集中销毁与毒胶囊相关生产资料及销售记录,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第二,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时隔8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第三,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种行为,就是套用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罚1-3倍,吊销执照,但性质究竟是假冒伪劣,还是投毒或者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2009年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家里开过明胶厂的一个企业主的采访,他说“用处太多,用量太大。
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
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
”听的惊心吗?是的,这一次还会东山再起?现在我们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员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涉及到使用工业明胶来做药物胶囊的企业是否只有记者报道的这几家企业?另外,记者送检的这些药物胶囊当中,目前有13批,涉及9个,其中不乏大企业,13个超标批次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是不是只有这9家企业13个批次的胶囊有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必须说记者的手实在太准了,为何记者的手能如此之准?是因为这个事情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第二,目前查处的方式就是媒体曝光,迅速封厂、抓人、下架。
对毒胶囊事件中生产厂家的刑事罪名分析
对毒胶囊事件中生产厂家的刑事罪名分析前半年炒的沸沸扬扬的毒胶囊事件现在基本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想想其危害性之大,还是觉得后怕。
我想中国人的强悍之处在此还是有所体现的,居然能够想出用工业明胶来造药用胶囊,就为了牟取那些蝇头小利,那么多家知名药企在此事件中也难逃干系。
如果一个国家在食品和药品这两样关系人民生命存亡的东西上都不加强监管和引导的话,那么于国民来说该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但是,回头想想,还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项法律措施尚不完备,市场经济尚不稳定,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在当前利益面前,难保有人会眼红,难保有人会昧着良心赚黑心钱。
当得知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我想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想冲这些企业淬几口唾沫,大骂几声:没良心的,赚黑心钱伤天害命!继而感慨和回顾一下从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到毒胶囊事件中,媒体的作用之大和政府的让人失望之处。
而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不得不静下心来,从所学习过的法律法规中,去找寻一些能够弥补这种事情,能够遏制这种事情的方法;或者,想一想这其中是不是有法律漏洞的存在?从刑法上来看,对于毒胶囊,我想不妨将其鉴定为药品,对于那些生产胶囊的厂家,我的第一反应是生产、销售劣药罪:即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
因为从构成要件上看,这些药用胶囊的成分含量标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不符合,通过查询资料,我知道从2000年7月1日起,胶囊质量标准就己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控制标准。
2001年1月2日,国家药品监管局药品注册司《关于空心胶囊有关问题的批复》(药管注函[2001]9号)明确规定,对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按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管理,核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也就是说,药用空心胶囊应该按药用辅料管理。
根据中央台的报道,我知道这些生产毒胶囊的企业所用的工业明胶中,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mg/kg的限量值,最多的超标达90多倍。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近年来,毒胶囊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毒胶囊事件的发
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毒胶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方,
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不严,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生产和销售毒胶囊。
二是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生产和销售劣质的毒胶囊,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对于毒胶囊的检测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逃避检测,将毒胶囊销售到市场上。
针对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监
管力度,严格把关。
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加大对毒胶囊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检测水平。
加大对毒胶囊的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毒胶囊的检测水平,确保毒胶囊无法逃脱检测。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毒胶囊的认识,增强对毒胶囊的防范意识,避免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自古以来,我们在受伤或者是生病的时候,都习惯于向医学求助,吃药打针,以求战胜病痛,延年益寿,医药一直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说是关天的大事亦不为过。
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些用来救命的良药,会有一层剧毒的外衣呢?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江西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这些含有毒物的毒胶囊,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而这起毒胶囊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一样,它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严重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何能够潜伏几年不为人知,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xxxx毒胶囊,是指用工业皮革废料来做成药用胶囊。
从工业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经过多次的工序,辗转几个厂家,最后进入到流通领域,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消费,这其中经过的关卡无数,却没有一个关卡真正的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用廉价有毒的工业明胶替代价格较高的食用级明胶,这样明显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情却在默认当中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就像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一样,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知,也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威严!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销售流通,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阻止这些有毒的东西进入人们口中的。
就毒胶囊来说,以工业明胶的价格采购食用级明胶,可能吗?显然不合理的价格后面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吗?就算采购人员被蒙蔽,那么相关的检测手段没有吗?检测原材料重金属超标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检测成品药用胶囊的重金属含量,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厂家理当做的事情,但是这些层层检测之下,超标的药用胶囊一样是一路绿灯的顺利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显然是利益,暴利驱使人们铤而走险,暴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毒胶囊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相关事件的屡禁不止的源头。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毒胶囊危害不亚于当年的 三聚氰胺
a
1
a
2
a
3
a
4
a
5
a
6
a
7
a
8
a
9
a
10
问题胶囊
•
不久前,关于毒胶囊的问题一直没有平息
过,毒胶囊牵动人心,不仅在于这又是一件问
题商品的事故,而是因为现如今的社会已经到
了人骗人的地步,人们没有可以相信的商家,
毒胶囊的出现,再次引发了信任危机。现在,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企业有20多家,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明胶出口国。青海
明胶是国内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始终面临低价劣质
明胶的冲击,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生动案例。“这个行业
有大问题,需要彻底整顿,200多亿元的问题胶囊流
入市场,危害不亚于当年的三聚氰胺。〞银河证券分
析师刘彦明说。
a
13
毒胶囊的危害?
•
毒胶囊事件被推到舆论的浪尖上,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央视主持人赵普微博曝光“皮鞋做果冻”起,便由此引起了“皮鞋果冻、明胶、毒胶囊”等一系列连锁新闻,也引发了公民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一些企业更是因此而付出“品牌名誉受损”和“客户信任度降低”等严重代价。
企业的正常运营是建立在客户认可和支持之上,而客户的购买则取决于产品质量、客户服务、产品售价、广告宣传等其他方式,其中“质量”是客户最为关键的促成购买因素所在。
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谈。
在此次“毒胶囊事件”中,修正药业就是事例的最好证明。
修正药业是国内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仅仅是每年广告代言人的费用就在千万之上。
适合各个年龄段客户群、影视歌三栖发展、数量庞大的广告代言人团体,加上“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等一系列打动人心的广告语及视频策划,确实虏获了不少客户的芳心。
但“毒胶囊”事件发生后,公民非但对修正产生怀疑,甚至还把代言人也一并“质疑”,可见“广告好,不如质量好”是绝大多数客户的观念。
那么作为企业主,在“毒胶囊事件”中,我们应该在及经营上有什么反思呢?
一次“失望”会丢失大批客户
企业经营应该时刻保持“若冬涉川、如履薄冰”,不能怀有任何侥幸。
在产品研发、生产、储存、运输、或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需要真正的将“质量就是生命”作为经营根本,而不是只一句空话。
当然,任何企业都不敢保证不出状况。
出了事,应该怎么应对,如何处理,势必要以“让消费者认同和原谅,甚至让消费者认为情有可原”为处理导向。
两年前轰轰烈烈的惠普“蟑螂门事件”就是企业推避责任而闹的笑话,惠普也为这次事件丢掉不少客户口碑。
不可预料的事件确实难以控制,但企业经营如果能时刻保持“羊圈里只有一只羊”的心态,不怀“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给任何“侥幸、大意”机会,才可以保证口碑常佳,企业长青。
愈是领头羊,越要“做表率”
这次“毒胶囊事件”中,涉案的企业多有数十家,但基本上媒体的枪炮都对准了修正,正是由于修正药业相对于其他涉事的地位更高、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试想:在如此多的药厂中,不知名的小厂根本不值得成为“新闻”,而越是资历高、名头响的企业,才愈加能让读者得以关注。
所以正是客户对修正的了解,正是修正的品牌知名度高,正是修正的客户群广,才成为这次事件的“重点宣传对象”。
就像三聚氰胺中倒掉的三鹿一样。
行业内同样在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的企业数不胜数,但对不起,你的事件最严重,你的知名度也很高,所以你必须为此负主要责任。
作为领头企业或行业知名品牌,一定要做好带头作用,这一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
如果不想成为“公众事件”的讨伐对象,就必须重视“行业中的潜规则”,不大意、不放松,这样才不要引火烧身,如果怀有“大家(同行)都这样,我也无所谓”的心态处理,就会走上“三鹿、修正”的老路子。
企业经营与宣传要“言行合一
事件发生后,修正更为苦恼的是很多消费者开始拿他的广告语开涮:“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不可否认,广告词中的这三个“药”包含了“道德、信任、药效”三方面的暗示,简单的十个字,朗朗上口,易读易懂,贴入人心。
但毒胶囊事件后,“良心药、放心药”却成为消费者口诛笔伐的对象:这难倒就是你所说的“良心药,放心药”吗?本来是赢取客户认可的广告语,此时却成为让客户“愤怒”的原因之一,原因何在呢?
我们把记忆回到曾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
当时受害人之一阿娇为此付出的代价最为惨痛。
阿娇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反对“婚前性行为”,甚至在某媒体参访时说过“看到当众接吻觉得恶心”,事发后,阿娇的言行不一成为众人的笑柄。
广告宣传是把双刃剑,运用好可以打动消费者,但一旦出现事故,如不及时解决,合理处理,便很容易被自己“割伤”。
修正药业仅有一小部分产品跟此次毒胶囊有关,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对修正产生了信任危机。
:敢作敢当是法宝
出了事故,搪塞、推辞、逃避,非但不会息事宁人,反而会愈加把事件的危害性扩大。
做企业会遇到不同的经营危机,如何化险为夷,最关键的是责任和担当。
今年的3.15晚会,麦当劳“不幸中枪”。
经过记者暗访,曝光了麦当劳的一些问题。
新闻一出,麦当劳在最短时间(一小时内)就发布了“道歉声明”。
虽然不少客户还是对麦当劳颇有微词,但更多的网民却把麦当劳事件转换成“整个食品安全”问题。
并有不少网民提出“麦当劳要比那些使用地沟油的餐饮行业更干净”,甚至有网民认为麦当劳不应该这么急着道歉,他做的并不过分。
一场危机,在麦当劳的闪电道歉中,大事化小。
要知道通过3.15曝光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元气大伤,但麦当劳几乎“毫发无损”,甚至还做了一次扭转局势的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
在毒胶囊事件中,修正药业前两天也发表了道歉声明,这个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出了问题,道歉并不会让企业损失什么,反而会让一些明智的消费者看到真诚和责任。
如果一家企业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拿什么证明自己能生产出让客户放心的产品呢?
有企业会担心发布道歉声明是否会将责任据为己有或加重消费者的讨伐,这种担心只是“杞人忧天”。
在修正发布道歉声明,并采取召回等一系列应对措施后,已经让一部分消费者减轻了愤怒和反感,而且当这次危机事件过后,极有可能会趋于往态(恢复之前的声誉)。
做企业,就是做良心
毒大米、地沟油、假鸡蛋、毒牛奶…..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责任的麻痹下,在监管的失察下,在处罚的轻责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开始铤而走险,试图以侥幸之心逃脱良心的谴责,但这种行为无异于作茧自缚。
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前期的收益,只能是暂时的。
天道循常,如果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如果将消费者作为“实验对象”,就像种下的恶果一样,终究有一天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并承担超乎寻常的后果。
做企业就是做良心,如果有一天良心“丢”了,最终为此买单的代价可能会“灭顶之灾”。
随机读管理故事:《救人》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
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
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
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
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
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