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时事热点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学生时政小论文--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
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这一类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
2,社会风气不正,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不法分子并没有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于是大家就都变得肆无忌惮。
3,该事件的发生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在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惜采用违规的原料。
种种原因,使毒胶囊问题存在许多年才被世人所知。
我们应该从毒胶囊事件中反思我们的错误。
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1,毒胶囊事件不是少数药品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应该从系统整治的高度上进行深刻认识。
毒胶囊事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型药企,而是一个跨地域、全行业的全国性事件。
所以,对毒胶囊事件不能仅仅进行个别案例进行处理,而必须从源头入手,进行综合系统的全方位整治,彻底斩断罪恶的利益链条。
2,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监管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个巨大因素。
要让毒胶囊之类事件不再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承担起国家人们赋予的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对不法分子,一经查实,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必须让它们受到法律的严惩。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摘要: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曾经说过: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从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向市场提供客户满意的高质量产品。
质量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主题。
近期发生的有关毒胶囊事件的药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质量药品安全毒胶囊监管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1央视质量报告曝光:用皮革厂鞣制过的下脚料制作工业明胶,再被制成药用胶囊,进入大小药厂。
这种胶囊铬超标最高达90倍,而铬这种重金属是剧毒致癌物,极易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损伤。
吉林海外、修正药业、青海格拉丹东、四川蜀中制药这些赫赫有名的药厂,竟然也使用工业明胶制作的胶囊。
痛心:毒胶囊抽了我们一个耳光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治病的药品却变成了毒药。
“胶囊门”用如此沉重的现实,抽了我们一个响亮的“耳光”。
作为普通大众,作为病患,我们真的没有这样奇思妙想的智商,以至于我们看了新闻之后,一时找不到那脆弱之心的安放位置。
倘若我们对食品安全接连爆出隐患已经不足为怪,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尽量管好自己的嘴,不会再轻易去吃一些不放心的食物。
但是,我们实在无法接受这样惨痛的现实,连药品都无法让我们放心,因为生病吃药是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习以为常对药品信任有加,至少对其期望值和信任度远高于食品。
但是,层层审批,层层检验,事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危的药品,也爆出了隐患,而且这个隐患不是技术问题,不是药物反应问题,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漏洞问题。
感冒胶囊、消炎胶囊,这是我们经常服用的药剂,就是这种包装药剂的药用胶囊让药品成了名副其实的毒药。
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有网友很恰当的比喻“用我们的烂鞋子给我们做胶囊”。
我们吃惊不已的是,无论是生产商还是药企,在明知道应该去检验的情况下,却省略了这项最为重要的检验工序,直接导致有毒胶囊流向了医患。
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
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关于毒胶囊的作文及素材分析【焦点回放】药品安全,关乎人命。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
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规划出台不到百天的时候,胶囊类药品就出现了问题。
2012年4月,随着“毒胶囊”事件被媒体曝光,小小胶囊背后的“惊天秘密”深深触痛了普通百姓的神经。
事情还要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胶囊里的秘密”说起,这期节目通过记者的翔实调查,让公众了解到了非法厂商是如何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的。
《中国药典》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按照《食用明胶》行业标准,食用明胶应当使用动物的皮、骨等作为原料,严禁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工业废料。
而河北的一些企业,竟然对该规定视而不见,冒天下之大不韪,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警方也已介入案件,浙江4名涉案企业负责人已被控制。
【观点】关键词一:良知爱扬格告诉人们:“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
”一旦商家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失去道德良知,留给世界的恐怕只是人人自危了。
“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这是修正药企为自己做的广告。
很久以来,人们相信,修正正如其宣称的一样,是用“良心”进行生产的,毕竟,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是救死扶伤的。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个打着“良心药”“放心药”招牌的企业,生产出来的空心胶囊居然涉嫌铬超标,而且其中部分产品超标90倍。
关于”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关于“毒胶囊”事件的思考近期,“毒胶囊”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既“三鹿奶粉”后,民众再次对药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毒胶囊事件是一起药品、保健品质量安全的事件。
保健食品的出现,是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食品功能提出的新的需求,也是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追求。
我国的保健食品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
但是保健品问题时常出现,比如这次的毒胶囊事件,不禁让人想起吃过的那些胶囊类的保健品。
毒胶囊事件是央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的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没想到小小的彩色胶囊是如此的可怕。
这次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隐藏在保护下的恶性事件,一就这个行业来说,我国的保健食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属中小企业,起点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保健食品业相比,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产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和高、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二就社会大众来说,观念等都需要改变,我们常常有“便宜没好货”的想法,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注重保健品本身的效用,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保健品的大量虚假广告,这些广告大多就是夸大或虚假的,消费者买后效用没有或效用没有广告的那么有效;还有就是监管的不力,保健品德认知不清导致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不健全也导致监督执法的苦难,总的来说保健品是个新的行业需要政府部门去完善监管;最后在这个行业中有大量的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的存在,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你这个企业不按照如此去做你就赚不到钱、生存不了,应该引导保健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除了保健品行业、药品行业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各个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以人为本是社会的核心,当以此为基础来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人民解决了温饱以后需求越来越多,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是人们所希望的;在经济上,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低产值也不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注重高技术、高附加产品的发展,可持续经济模式是我国的必须选择。
毒胶囊事件反思
毒胶囊事件反思【篇一:毒胶囊事件的深刻反思】毒胶囊事件却再一次让我和我可怜的同类目瞪口呆。
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看到老人跌倒了你不扶也算了,看到被两辆车辗压后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你不抱也算了,我理解你,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相信你,那不是你的本意,不是你内心的表达。
可是,现在,面对毒胶囊,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你又作何解释?你还有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么?看看吧,我的亲亲的祖国,你的一位名叫重庆子衣的美丽的女诗人在怎样的无奈和疼痛中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在五毒俱全的现实里,我们还得对着祖国说爱/还得对这个剧毒中的国度/说着泪水,忧虑,说着应该说着的赞美”!从地沟油到苏丹红,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我们能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到如今,连治病救人的药也不能吃了!我曾经说过,口水是诗,下半身是诗,废话是诗,试问,还有什么不是诗?而现在,我只想问,我亲亲的祖国啊,还有什么能吃?【篇二:毒胶囊事件的反思】1、胶囊市场供需关系:本来,空心胶囊市场供大于求,在原料成本的巨大差别下,一些不良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
于是便有了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出现。
2、相关法令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差:与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的弱化。
空心胶囊以前是按药包材管理,近年才划归辅料管理,在《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药包材的监管要求比较明确,而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
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方面完善了对胶囊用明胶的详细规定,并制订了一些新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版标准中对于“明胶空心胶囊”有七大详细要求。
而此次事件却表明了《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规定的苍白与无力。
3、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多部门交叉无法明确责任: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
“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从而带来责任认定模糊、相互推责等问题。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毒胶囊事件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班级:城市经济0901班小组成员:黄微刘长玺冯丹张蔓辰潘琦珍朱梦娇张增正郭占广刘涛孙健褀王振龙小组说明:我们组的讨论主要是围绕一个案例展开,演讲主要以演讲为主,ppt和电子杂志为辅。
小组任务流程:1、大家先自己查资料,找最近一段时间的社会新闻;2、小组第一次开会,确定新闻,确定主题,然后对该主题要从哪些方面讨论分工。
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每个人负责记录一部分,也是自己撰写的那部分。
最后明确分工;3、每个人回去完善自己的那部分;4、第二次开会,资料汇总,细节修改;5、PPT演讲的演练。
小组分工:黄微:案例分析报告的整理汇总修改刘长玺:PPT的制作、电子杂志制作以及演讲冯丹:企业对投资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朱梦娇:企业对员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张蔓辰:企业对顾客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潘琦珍:企业对投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郭占广:企业对竞争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张增正: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记录与撰写刘涛:视频的收集与剪切孙健褀:PPT模板的筛选王振龙:总结由“毒胶囊”事件引发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2012,皮鞋很忙。
”这是最近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说得便是引起各界关注的毒胶囊事件。
近年来,我国可谓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从三鹿事件以来,再到双汇瘦肉精、老酸奶加工业明胶等等,让人们选择饮食慎之又慎,然而这些事件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记忆,马上有爆出救命药居然使用毒胶囊的消息,这无异于给本来就缺乏可信度的药食企业雪上加霜。
药物本该替人解毒,但没想到它本身成了祸害身体的帮凶。
“毒胶囊”事件引发大家对药物质量的担忧。
毒胶囊的诞生,大概经历这样的流程:以废皮革制成工业明胶,工业明胶被药用,制成空心胶囊,药企采购这样的胶囊,带“毒”药品就产生了。
“毒胶囊”事件引起的思考:企业要活的久,就需要注入灵魂
作者:邱柏森最近,多地查处"毒胶囊"涉案人无一家药企公开道歉。
类似这样的事件最近是层出不穷,从药品到食品,从食品到日用品,从日用品再到建筑工程,而且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也列入其中。
记得在07年1月份,去给蒙牛下属的澳亚牧场做培训时,听负责牧场的老外就说过他们牧场就有许多高龄奶牛,靠激素才能产奶。
奶牛反复超标挤奶,乳房发炎,服大剂量抗生素。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最近终于是集中爆发了。
当一些品牌企业也被曝光后,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品牌企业的老板一直在宣扬着所谓的价值观,提倡着“有品质的产品,是有品质的人制造出来的”,实际上却只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而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客户,让员工不仅对企业丧失了信仰,也对社会丧失了信仰。
长久这样发展下去,客户将会集体地来报复整个行业,甚至报复整个商业。
曾经我在一个老板的培训会上做了一个活动,让大家列出客户的困惑,后来发现客户最大的困惑就是找不到真正造福客户的产品,而企业最大的困惑是客户不相信他们的产品是真的。
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为何现在老板总感叹员工对企业缺乏信仰,为何执行力总是不强……,实际上是因为老板所做的事没有让员工与客户心生尊敬和敬畏,老板没有为这个企业注入灵魂,一个没有魂的企业如何让人去信仰,如何让人去敬畏;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就如水中浮萍,迟早会烟消云散。
一个企业的生存根本是因为社会对他有需要,才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企业的灵魂就是用他的产品和服务去造福客户,用你的产品和平台去成就员工。
一个有魂的企业或许不是最赚钱的,但绝对是活的久的企业。
正如《亮剑》李云龙最后的台词一样:“这支部队的首任军事首长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企业只有被老板注入了灵魂以后,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个企业将与灵魂永在。
毒胶囊事件感想
毒胶囊1、毒胶囊为何出现1)八年前出现过2)药品胶囊价格高,工业明胶胶囊价格低一半3)企业的无道德经营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在进步,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在很多光鲜的品质生活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的黑幕呢?这些年,或者说一直以来,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先爆料。
很少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来的。
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干什么去了?这是值得追问的,他们是为了社会环境弄个稳定?还是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之一?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紧抓生产力发展?毒胶囊事件一经爆料,当地的公安、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开始着火。
事后证实,就是该企业的经理在集中销毁与毒胶囊相关生产资料及销售记录,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第二,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时隔8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第三,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种行为,就是套用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罚1-3倍,吊销执照,但性质究竟是假冒伪劣,还是投毒或者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2009年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家里开过明胶厂的一个企业主的采访,他说“用处太多,用量太大。
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
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
”听的惊心吗?是的,这一次还会东山再起?现在我们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员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涉及到使用工业明胶来做药物胶囊的企业是否只有记者报道的这几家企业?另外,记者送检的这些药物胶囊当中,目前有13批,涉及9个,其中不乏大企业,13个超标批次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是不是只有这9家企业13个批次的胶囊有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必须说记者的手实在太准了,为何记者的手能如此之准?是因为这个事情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第二,目前查处的方式就是媒体曝光,迅速封厂、抓人、下架。
浅谈胶囊事件折射的道德问题
浅谈胶囊事件折射的道德法律问题近日,新昌等地出现的毒胶囊事件在各大新闻网站上闹得沸沸扬扬,这次事件把中国的药品安全问题又放上了台面。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那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新昌一些企业用工业明胶来制成药用胶囊,调查又牵出了背后的黑心产业链,河北、江西等一些企业居然用生石灰来处理低价收购的废革废料,熬制成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而铬超标会致癌。
但这种工业明胶很快就会被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流入药品企业,最终被我们这些无辜的百姓所服用。
国民对于此次事件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淡定,因为我们习以为常,但我们并不麻痹。
对于又一起让人痛心疾首的药品安全问题,我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有的想法:在中国,还有什么能吃的?是的,现在连能救我们的药品都成为杀害我们的慢性凶手,更不要去谈什么其他的安全问题。
药品食品安全一直以来是个棘手的问题,而药品安全问题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对于这次毒胶囊的出现,我想谈谈我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出现这么大的漏洞到现在才查出,一方面是我国保障药品安全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多执法空隙和安全漏洞,尤其是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这完全就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缺失问题,一些黑心的生产厂家金钱至上,无视法律,抛弃自己的道德底线来谋取非法的黑心钱。
我想试问他们两个问题:不知道这么做是违反法律还是明知不能为而为之?你们把法律丢在哪了?视它为何物?第二生产时你们就没有看在“道德的面子上”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这些无辜的毫无知情的百姓想过?难道就没有感到一丝的愧疚?我想显然是没有的。
一个民族缺失了道德,漠视法律的威严,民族就自甘堕落。
中国药品安全包括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反而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发生,我们先不去质问药品质量监管部门的不作为。
不难找到出现问题的源头,是那些厂家的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
如果他们有最基本的法律道德去生产安全可靠质量过关的产品并且始终如一,以严格自律的行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那能有现在这么多的问题么?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在无形的受到制约和监督,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做着被允许的事情。
浅析毒胶囊事件
题目:浅析毒胶囊事件学院:步长医药学院专业:中药学班级:B1202姓名:赵兆浅析毒胶囊事件中药学B1202 赵兆124402【摘要】:毒胶囊药品事件的发生再一次让人们对药品安全产生质疑,面对近几年的药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基于药品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来构建新的监管模式,即以药品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依托,强化药品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实现诚信的药品市场主体与有力的药品安全监管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有效监管和保障药品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毒胶囊事件;事件原因;事件处理;解决政策;个人观感;【正文】:一、事件简介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节目曝光了部分药用胶囊厂用皮革废料生产的明胶作原料。
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 g/k g 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严肃依法查处,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公安部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查处工作。
4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本次媒体曝光的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是非法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及使用铬超标胶囊生产劣药案。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违法违规企业及其产品继续深入开展调查,严肃查办涉案企业,坚决控制销毁不合格产品。
二、事件原因从企业角度看,由于企业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使用皮革塑料生产胶囊成本低,因此不顾消费者安全。
从政府角度看,客观方面由于企业数量与监管力量对比悬殊、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畅;主观方面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税收及当地人员就业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执法动力;地方监管部门依法执法,严格执法,本身没有激励政策,相反还会惹来麻烦;缺乏执法压力,不执法,不积极作为,拖延履行职责,也没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
毒胶囊事件简析
毒胶囊事件简析摘要:毒胶囊事件引发了社会关于政府职能和商事交易中各种行为的合法性的热烈讨论。
本文旨在简要探讨毒胶囊事件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政府管制商主体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市通远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蜀中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药厂的十三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毒胶囊”事件使政府监管短板再次暴露。
日前,最高检渎职侵权厅派出两个工作组,分赴河北、浙江等地,深挖事件背后执法监管人员渎职等职务犯罪情况。
食品安全事故的蔓延,这基本上都是政府监管不到位造成的。
“监管部门不少,法律法规很多,但监管部门、人员却不负责任。
没有足够有威慑力的惩处机制,使得监管人员觉得无所谓。
尽管时有官员被查,但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不断,这也意味着对渎职侵权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问责机制。
毒胶囊事件,是政府对药品行业的管制力度不到位,也是政府职权缺位的表现。
改变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就要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加强问责制。
首先,政府管制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类。
1.经济性管制。
经济管制是指对价格、市场进入和退出条件、特殊行业服务标准的控制。
一般来说,是对某一个特定行业、特定产业进行的一种纵向性管制。
即“对某些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比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
”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2.社会性管制。
社会管制主要用来保护环境以及劳工和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论我国毒胶囊事件
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论我国毒胶囊事件摘要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因此,研究中国药物胶囊安全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毒胶囊消费者影响药物信任一、毒胶囊解释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六价铬有强氧化作用,所以慢性中毒往往以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救药。
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开始侵害上呼吸道,引起鼻炎、咽炎和喉炎、支气管炎。
二、药品生产厂家动机(一)求廉动机毒胶囊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明胶。
用来加工药用胶囊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所以很多厂家都把价格相对便宜的明胶当作第一选择。
(二)模仿、从众动机有些药品生产厂家使用了廉价的明胶来生产药品,会促进其它厂家使用明胶的冲动,这种生产叫做从众动机。
一些药品厂家纷纷模仿,从而导致药品厂家市场对明胶胶囊的使用是一种潮流,从而助长了明胶胶囊的大面积使用。
三、毒胶囊药品厂家的营销(一)定位根据明胶的价格和品质,把客户群体定位为中小药品厂家和个别中大型厂家,这样的风险和机会比较大。
从而明胶生产厂传播速度快,生产效益较好。
(二)市场环境(1)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药品使用包装监管不严。
(2)国家对药品价格控制严。
药品生产厂家生产产本较高,许多药品生产厂家通过各种手段减少生产成本,从而厂家们对廉价的明胶有需求欲望的。
(3)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生产技术的先进,厂家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把便宜的有毒产品生产为想要的产品。
从技术环境上分析,从未可以生产出有毒明胶胶囊。
三、有毒胶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有毒胶囊对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社会规章制度不完善,各种厂家砖法律的空子,生产出来的食品,物品给群众带来害怕的情绪。
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毒胶囊事件的思考作者:若水超然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6期近日,一桩毒胶囊的报道,又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了不安和恐惧。
不知还有多少生存的必需品是安全的。
看了有关报道和新闻,感到不寒而栗。
小小的一粒胶囊,仅为一厘一粒的利益,竟也有人为此而大动心思,为赚黑心钱而使用有毒原料贻害人民。
近年来的医药价格,在各级利益的驱使下,已经涨到难以容忍的地步。
各种药品在出厂时就改包装,改剂型,改名称,摇身一变而身价大增。
各级经销商又在其流通过程中巧立名目,层层加价,处处掠利,使老百姓在医疗过程中饱受其害。
一盒药,价格昂贵,内外都有精美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待到打开一看却只三五片,让人不知买的是药还是包装。
已然如此,可还有人并未放弃那一粒胶囊的利益。
制作和应用单位狼狈为奸,为了经济利益,置人的生命于不顾。
在敛财的过程中,他们读懂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道理。
为了获得利益已经不怕以害人为手段了。
这,便是草菅人命。
尽管事发后,各个方面都开始例行的互推责任。
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无论表面文章如何做,内里乾坤其实早都是天下皆知了,人们的神经从三聚氰胺开始就已接受锻炼,现在早已麻木。
这些年来,在拜金主义的作用下,一些人为了获得利益而丧失了做人的准则。
什么都可以用来赚钱。
在很多国人的眼里,世上的事情只分两种,一种是可以赚钱的,一种是不能赚钱的。
能赚钱的事一定要做,诸如隐私、尊严乃至灵魂等的一切只要可以将之换钱,统统都卖掉来赚钱;不能赚钱的事一定不做,即使非做不可,也一定是形式主义,只要不能赚钱,统统应付差事。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公开曝光了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厂从河北、江西等地购买用工业皮革下脚料加工的工业明胶,代替
食用明胶作为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将这些胶囊卖到了药企。
央视记者在北京等地药店对
胶囊类药品进行了买样送检,结果发现包括长春海外制药、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九
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种常用药品铬超标几倍甚至几十倍。
(据4月15日央视网)
虽然在事后,卫生部专家就在第一时间向世人宣布“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
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
所以,要冷静,不要恐慌,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
大的危害。
”然而仅仅凭专家的几句话,我们就能将事件置之于惘然吗?就能够放心大胆
的继续买药救命吗?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利用好媒体资源,做好群众的思想稳控工作,让大家不要惊慌,告诉大家事实的真想,并做好正面宣传,让大家明白事情没有想象中的严重;第二是要要
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并公之于众,对相关违法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第三是我们要加大对
相关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保障药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的,都是从正规渠道来的,是
真正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生产要求的;第四是国家食
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到科学监管,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
质量,并且要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药、救
命药。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最近了解了毒胶囊事件,那可真是让我心里像吃了苍蝇似的,特别不是滋味儿。
你想啊,胶囊这东西,本来是用来包裹药物,方便咱们吃药的。
就像一个小小的保护壳,把那些苦哈哈的药粉或者小药丸给包起来,让咱们能顺顺利利地把药吃下去,病快快好起来。
可谁能想到呢,这小小的胶囊居然也能被弄成有毒的玩意儿。
那些不良商家啊,简直就是昧着良心赚钱。
他们肯定是把钱看得比别人的健康和生命还重。
为了节省那么点成本,就用那些劣质的、有毒的材料来做胶囊。
这就好比你去餐馆吃饭,结果发现厨师用烂掉的食材做菜,还美其名曰是特色美食,这不是坑人嘛。
从这件事我就感觉啊,咱们生活里有些东西真的是防不胜防。
本来是生病才去吃药,想着药物能治病,结果呢,药的“外衣”却可能是个隐藏的健康杀手。
这就像你要过一条河,找了一艘船,结果船底是漏的,你说吓人不吓人?
而且啊,这毒胶囊事件也让我觉得监管这一块得好好加强加强了。
那些商家就像是调皮捣蛋的小孩子,要是没有大人好好管着,指不定就做出多少坏事呢。
监管部门就得像严厉的家长,随时盯着这些商家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他们有什么歪心思,就立马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不敢乱来。
咱们老百姓呢,就像是在这个市场大森林里觅食的小动物。
我们信任那些标着各种标签的“食物”(药品),可要是老是有这种毒胶囊事件发生,那咱们的信任就会像被戳破的气球一样,越来越瘪。
希望以后这样的事情能少点再少点,大家都能放心地吃药,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吃个药还把身体吃坏了。
总之啊,这毒胶囊事件就像一个警钟,敲得我是又气愤又警醒,希望社会能多一些诚信,少一些这种坑人的事情。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的案例分析自古以来,我们在受伤或者是生病的时候,都习惯于向医学求助,吃药打针,以求战胜病痛,延年益寿,医药一直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紧密相连,说是关天的大事亦不为过。
而谁又能想得到,这些用来救命的良药,会有一层剧毒的外衣呢?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江西个别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这些含有毒物的毒胶囊,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而这起毒胶囊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一样,它的发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严重践踏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如何能够潜伏几年不为人知,如何才能避免此类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是xxxx毒胶囊,是指用工业皮革废料来做成药用胶囊。
从工业皮革废料变成药用胶囊,经过多次的工序,辗转几个厂家,最后进入到流通领域,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消费,这其中经过的关卡无数,却没有一个关卡真正的起到了把关的作用,用廉价有毒的工业明胶替代价格较高的食用级明胶,这样明显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事情却在默认当中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就像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一样,拷问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良知,也是我们的管理制度和法律的威严!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生产到销售流通,应该有很多的机会可以阻止这些有毒的东西进入人们口中的。
就毒胶囊来说,以工业明胶的价格采购食用级明胶,可能吗?显然不合理的价格后面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吗?就算采购人员被蒙蔽,那么相关的检测手段没有吗?检测原材料重金属超标不是什么难事,就是检测成品药用胶囊的重金属含量,也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厂家理当做的事情,但是这些层层检测之下,超标的药用胶囊一样是一路绿灯的顺利进入消费流通领域,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显然是利益,暴利驱使人们铤而走险,暴利蒙蔽了人们的双眼,这不仅仅是毒胶囊事件之所以发生的原动力,同样也是相关事件的屡禁不止的源头。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最近了解了毒胶囊事件,真的是让我惊掉了下巴,又气不打一处来。
你说这胶囊本来是用来装着药,治病救人的东西。
就像一个小小的安全屋,护送着药到我们身体里发挥作用。
可谁能想到,这“安全屋”自己变成了“毒屋子”。
那些不良商家为了省几个钱,就用工业明胶代替药用明胶来做胶囊。
这工业明胶里可是含有铬这种重金属的啊,这就好比把毒药装在一个看似无害的小盒子里,还大摇大摆地送到了我们嘴边。
我就想问问那些商家,你们的心是不是被铬给染黑了呀?难道钱就那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不顾别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吗?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事儿,吃了这些毒胶囊,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各种损害,肾脏可能会被铬这个坏家伙攻击,其他器官也得跟着遭殃。
这事儿也让我觉得,咱们平时真的不能太相信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问题的东西。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胶囊还能藏着这么大的猫腻呢?就像你每天走的路,觉得平平坦坦的,结果突然发现下面全是陷阱。
而且啊,这件事也反映出监管方面好像也有点掉链子。
要是监管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无处不在,那些不良商家哪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搞鬼啊?希望以后在这些关乎生命健康的东西上,能有更严格的监管,让那些想动歪脑筋的人一想到就害怕。
面对“毒胶囊”,信心何而来
我有一年在杭州待了四十来天,很为有的酒家老 板的认真所感动。厨师是儿子跟外甥,老板也 不放心,每天拿双筷子站在厨房与餐厅的 交接过道处,检查每一道菜肴的色香 味,不够卫生标准的,倒掉重做。这样 的监督力度,无形中却增强了宣传的 力度。问问老板,答曰:“这里的 ‘大盖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 突兀而现,不过他们的苛刻 是对老百姓的知疼知热,所 以,不如我们自家识相点。” 这般认真的食品“监管”,完 全可以当咱们的“博导”,推 广开去,“信心”则不用号召也油然而 生了。■ 图:陆华 编辑:董晓菊 dxj502@
多少回煞有介事的“捉放曹”,
或者干脆一路绿灯,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作的孽,自己最清楚不 过了。大贪官、国家药监局药品司前司长曹文庄在被关押期间,生 病竟然不敢吃药,就怕假药要了他的命。在社会上口口相传的所 谓“特供商品”,如果确实存在,尽管肯定带有“等级因素”、“腐 败影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仍旧是“进口物资”掺假渗劣现象 的一种畸形的“倒逼”。而普通人,即使吃药嗅出了轮胎和塑胶的 气味,也只能无奈地自我安慰——“是药三分毒,吃点毒天经地 义”。网上流传一个比较悲观的帖子,有人问:在当今吃什么没有 危险?答曰:吃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时政小论文
--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对“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
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这一类恶性事件屡屡出现的原因在哪里?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
2,社会风气不正,多年来各种添加剂,非法替代材料等等事件频频曝光,结果不法分子并没有得到非常严重的惩罚,于是大家就都变得肆无忌惮。
3,该事件的发生与“唯低价招标”的政策导向是有关联的,在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不惜采用违规的原料。
种种原因,使毒胶囊问题存在许多年才被世人所知。
我们应该从毒胶囊事件中反思我们的错误。
采取有效的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1,毒胶囊事件不是少数药品企业的孤立事件,而是一个行业问题,我们应该从系统整治的高度上进行深刻认识。
毒胶囊事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型药企,而是一个跨地域、全行业的全国性事件。
所以,对毒胶囊事件不能仅仅进行个别案例进行处理,而必须从源头入手,进行综合系统的全方位整治,彻底斩断罪
恶的利益链条。
2,毒胶囊事件不是个人的失职,而是监管部门的失职,监管乏力已成为威胁药品安全的一个巨大因素。
要让毒胶囊之类事件不再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就必须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承担起国家人们赋予的责任,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3,毒胶囊事件的出现,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
因此,对不法分子,一经查实,我们绝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必须让它们受到法律的严惩。
最重要的,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严重缺乏,近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等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件成出不穷,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国力空前增强的时代,中国的国民却生活在一个基本的身体健康都无法保证的社会。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失去自己的良知,沦失自己的道德。
这中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是我们应该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