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最近了解了毒胶囊事件,那可真是让我惊掉了下巴,心里就像吞了个苍蝇似的,特别不是滋味儿。
你想啊,胶囊这东西,本来是用来治病救人的。
咱们生了病,指望着吃的药能让身体好起来,谁能想到这小小的胶囊居然能有毒呢?这就好比你请了个保镖来保护自己,结果发现这个保镖是个刺客,随时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多可怕呀!
那些不良商家可真是坏透了。
他们为了省几个钱,就用那些有毒的工业明胶来做胶囊。
在他们眼里,是不是只有钱,根本就不管别人的死活啊?这就像在饭菜里下毒,完全是丧心病狂的行为。
那些用毒胶囊的药可能是给老人吃的,是给孩子吃的,这些弱势群体本来就身体不好,还得遭受这种潜在的毒害,这良心都被狗吃了吧。
这事儿也让我对药品安全更加担心了。
以前总觉得生病了吃药就好,现在看来,买药的时候都得提心吊胆的。
我都开始怀疑,是不是还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药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就像你突然发现你住的房子可能是危楼一样,心里总是慌慌的。
不过呢,这事儿也有个好处,就是让大家都更加关注药品监管了。
就像突然给大家敲响了一个超级大的警钟,告诉大家不能再对药品安全掉以轻心了。
监管部门也肯定得加大力度,把那些不良商家都揪出来,好好惩罚一下,不然以后还指不定出现什么更离谱的事儿呢。
咱们老百姓呢,也得多长个心眼儿,买药的时候多看看,多问问,可不能再傻乎乎地啥都不知道就把药往嘴里塞了。
希望以后这种毒胶囊事件再也不要发生了,让咱们能安安心心地吃药,健健康康地生活。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毒胶囊事件观后感
最近了解了毒胶囊事件,真的是让我惊掉了下巴,又气不打一处来。
你说这胶囊本来是用来装着药,治病救人的东西。
就像一个小小的安全屋,护送着药到我们身体里发挥作用。
可谁能想到,这“安全屋”自己变成了“毒屋子”。
那些不良商家为了省几个钱,就用工业明胶代替药用明胶来做胶囊。
这工业明胶里可是含有铬这种重金属的啊,这就好比把毒药装在一个看似无害的小盒子里,还大摇大摆地送到了我们嘴边。
我就想问问那些商家,你们的心是不是被铬给染黑了呀?难道钱就那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不顾别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吗?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事儿,吃了这些毒胶囊,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各种损害,肾脏可能会被铬这个坏家伙攻击,其他器官也得跟着遭殃。
这事儿也让我觉得,咱们平时真的不能太相信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没问题的东西。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胶囊还能藏着这么大的猫腻呢?就像你每天走的路,觉得平平坦坦的,结果突然发现下面全是陷阱。
而且啊,这件事也反映出监管方面好像也有点掉链子。
要是监管能像超级英雄一样无处不在,那些不良商家哪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搞鬼啊?希望以后在这些关乎生命健康的东西上,能有更严格的监管,让那些想动歪脑筋的人一想到就害怕。
关于”毒胶囊“事件的思考
关于“毒胶囊”事件的思考近期,“毒胶囊”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既“三鹿奶粉”后,民众再次对药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
药品安全,人命关天,毒胶囊事件是一起药品、保健品质量安全的事件。
保健食品的出现,是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食品功能提出的新的需求,也是人们对提高生命质量的追求。
我国的保健食品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
但是保健品问题时常出现,比如这次的毒胶囊事件,不禁让人想起吃过的那些胶囊类的保健品。
毒胶囊事件是央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的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没想到小小的彩色胶囊是如此的可怕。
这次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隐藏在保护下的恶性事件,一就这个行业来说,我国的保健食品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属中小企业,起点低,产品技术含量低。
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保健食品业相比,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产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和高、新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二就社会大众来说,观念等都需要改变,我们常常有“便宜没好货”的想法,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注重保健品本身的效用,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保健品的大量虚假广告,这些广告大多就是夸大或虚假的,消费者买后效用没有或效用没有广告的那么有效;还有就是监管的不力,保健品德认知不清导致监管部门的监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不健全也导致监督执法的苦难,总的来说保健品是个新的行业需要政府部门去完善监管;最后在这个行业中有大量的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的存在,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你这个企业不按照如此去做你就赚不到钱、生存不了,应该引导保健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除了保健品行业、药品行业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各个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以人为本是社会的核心,当以此为基础来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和矛盾。
总的来说,人民解决了温饱以后需求越来越多,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是人们所希望的;在经济上,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低产值也不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注重高技术、高附加产品的发展,可持续经济模式是我国的必须选择。
食品安全问题思想汇报
食品安全问题思想汇报
一个月来,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某些东西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只是暂时我们还未察觉而已。
在这个月里,我不断关注着社会新闻。
和以前相比,了解社会得比较多了,好事坏事天天发生着,最近比较热点的问题是有关毒胶囊事件。
社会在发展,经济也在发展,可是某些人类的某些方面的品质却在倒退,为了一己私利以牺牲公. w民为条件。
某日看到一个标语:东鞋,西毒,南地,北丐。
刚开始还不知道是什么,看了说明后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是:烂皮鞋、毒胶囊、地沟油、三鹿奶。
高度发展的背后,社会问题也隐隐现身,这也许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这个月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是关于自身的:那就是我写的字太差了。
这也是我在群众座谈时发现的。
以前一直没放在心上,直到那天我才注意到事情的重要性。
看到自己写的字,我真的无法拿出手来给别人看,现在却还要拿着这种字去做笔记写材料,入党申请书真的自感惭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下定决心练字,不求写得很好,至少要有所进步可以拿给人看。
此计划从下个月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写在此处主要给是自己一种监督作用)。
我相信,有所努力就会有所改变。
也许,成长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吧。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就变得越来越成
熟,稳重了。
社会也是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汇报人:。
毒胶囊事件反思
毒胶囊事件反思【篇一:毒胶囊事件的深刻反思】毒胶囊事件却再一次让我和我可怜的同类目瞪口呆。
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看到老人跌倒了你不扶也算了,看到被两辆车辗压后奄奄一息的小悦悦你不抱也算了,我理解你,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也相信你,那不是你的本意,不是你内心的表达。
可是,现在,面对毒胶囊,我的“性本善”的同胞啊,你又作何解释?你还有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么?看看吧,我的亲亲的祖国,你的一位名叫重庆子衣的美丽的女诗人在怎样的无奈和疼痛中写下了这样的诗行:“在五毒俱全的现实里,我们还得对着祖国说爱/还得对这个剧毒中的国度/说着泪水,忧虑,说着应该说着的赞美”!从地沟油到苏丹红,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我们能吃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到如今,连治病救人的药也不能吃了!我曾经说过,口水是诗,下半身是诗,废话是诗,试问,还有什么不是诗?而现在,我只想问,我亲亲的祖国啊,还有什么能吃?【篇二:毒胶囊事件的反思】1、胶囊市场供需关系:本来,空心胶囊市场供大于求,在原料成本的巨大差别下,一些不良企业,为暴利铤而走险。
于是便有了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出现。
2、相关法令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较差:与造劣、卖劣的专业链条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的弱化。
空心胶囊以前是按药包材管理,近年才划归辅料管理,在《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对药包材的监管要求比较明确,而对辅料的要求相对较弱。
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方面完善了对胶囊用明胶的详细规定,并制订了一些新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版标准中对于“明胶空心胶囊”有七大详细要求。
而此次事件却表明了《中国药典》对“明胶空心胶囊”规定的苍白与无力。
3、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多部门交叉无法明确责任:监管流于形式、以“罚”代管也是积习已久,“无利不跑”、“脚软难跑”等现象长期存在。
“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模式,容易造成监管真空,从而带来责任认定模糊、相互推责等问题。
毒胶囊事件的反思和体会
品监督管理局通过其官方网站表示,药用空心胶囊铬
超标一事,已经会同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有
关监督检查和产品抽验工作,并对报道涉及的药用空
心胶囊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尽快查明所用原料明胶来
源、质量检验、生产工艺及产品销售去向等情况。现
在国家对毒胶囊一事非常慎重,按理说已经不需要老
百姓担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人们的心中还
a
24
a
25
a
26
a
27
a
28
a
29
a
30
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到达
延长药物作用。第二类是肠溶胶囊,这类药物
主要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为防止药效遭到胃液
的破坏,肠溶胶囊需要在肠道内崩解,才能发
挥最大作用。还有一类药物因为味道特殊,或
许味道太怪、太苦,用胶囊包裹可免去“苦口
〞的痛苦。第四类是药物本身刺激性很大,如
果直接服用会造成食道损伤、烧灼。即使有些
胶囊包裹药粉吞咽。专家提醒,胶囊药是否能拆开吃,
要先向医生或药剂师进行咨询。一般来讲,肠溶胶囊
和缓释胶囊是不能拆开服用的。
网友说:“买一馒头(包子、发糕也可以,要热
软),捏成凹片,拧开胶囊倒药进去捏口成团(为保证
能吞进去,最好分为两颗)。〞还有一些网民表示,自
己现在干脆就把胶囊拆开扔掉,直接吞下药粉。还有
毒胶囊名单13种药品牵涉其中,检测胶
囊中的铬超标,铬,是一种毒性很大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
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
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 经检测,被查获的空心胶囊及生产原料 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均超标,最高的超
毒胶囊案例分析
毒胶囊案例分析第一篇:毒胶囊案例分析PB11204050毒胶囊案例分析一、事件简介。
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因为有些药品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有较大的刺激性,所以需要用胶囊包起来才便于服用,胶囊作为药品的重要辅料同样也会被人体消化吸收。
在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小小的胶囊里却隐藏着大秘密。
儒岙镇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有几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
调查者在当地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胶囊出厂价差别很大,同种型号的胶囊按一万粒为单位,价格高的每一万粒卖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低的却只要四五十元。
在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他们厂生产的药用胶囊主要供应东北、江西等地一些药厂,所用原料主要就是明胶,因此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关系。
在前后长达8个月的调查中,记者走访了河北、江西、浙江等地的多家明胶厂和药用胶囊厂,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和江西弋阳龟峰明胶公司两家明胶生产企业,采用铬超标的“蓝矾皮”为原料,生产工业明胶,然后套上无任何产品标识的白袋子包装,通过一些隐秘的销售链条,把这种白袋子工业明胶卖到浙江新昌地区,这种铬含量严重超标的工业明胶由于价相对便宜,被当地一部分胶囊厂买去作为原料,生产加工药用胶囊。
这种被检出铬超标的药用胶囊最终流入青海格拉丹东、吉林长春海外制药等药厂,做成了各种胶囊药品。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记者调查中掌握的线索,记者分别1在北京、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对药店销售的一些制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买样送检。
论毒胶囊事件
模具班孔德贤20131370901994论毒胶囊事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和重视。
在法律规定中,药品安全指药品无毒、无害,满足应有的营养或治病的要求,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慢性、急性或是亚急性的危害。
药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健康。
2014年7月,因被群众举报,宁海县公安局和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执法,对制造毒胶囊窝点进行了现场查处。
9000万的重金属胶囊流入市场,你说这是多可怕的事情。
而在两年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了“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
河北的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后,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这种劣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人们食用后,对身体会产生严重伤害。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
铬超标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严重危害。
铬对人体的毒性非常强,铬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和DNA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进入人体的铬被积存在人体组织中,代谢清除的速度非常缓慢。
铬对人主要是慢性毒害,它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侵入人体,在体内主要积聚在肝、肾和内分泌腺中。
通过呼吸道进入的则易积存在肺部。
铬有强氧化作用,所以慢性中毒往往以局部损害开始逐渐发展到不可救药。
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开始侵害上呼吸道,引起鼻炎、咽炎和支气管炎。
由此可见,人体中铬超标是多么严重。
毒胶囊事件的危害性是多么的大!毒胶囊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深恶痛疾,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1,药品生产厂商的利欲熏心,为了挣钱不顾一切,法制观念淡薄,为了降低生产药品的成本,不惜降低药品的质量违法使用工业用品代替药用辅料。
2012危机案例解读——毒胶囊事件
2012年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此后,“问题明胶”仍多次被媒体曝光。
毒胶囊事件
“毒胶囊事件”之我看前几日看《重托》,重温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步伐,而处于敏感地带的制药业,正是处于我国的“权利+市场”的国度体制。
这就制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官方垄断了它想垄断的一切领域,并依靠权力垄断取得垄断利益,二是民间经济没有发育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一、毒源在何处根据数据显示,合格药胶囊的成本是毒胶囊的2倍左右,因此,客观上药厂是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是什么因素让药厂铤而走险,不顾可能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去选择违法之路?新浪的报道说,“(药品低价招标的)价格已经到了这个水平,出问题是必然的,胶囊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
显然,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对政府来说,药品降价是政绩;对公众来说,药品降价是好事。
但是,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却令人担忧。
因为,官方药品出现越来越多的“低价中标”,药品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这就必然导致了令人堪忧的药品质量。
中标的价格过于低廉,以至于按照正规渠道根本无法生产。
就此分析,“毒胶囊事件”,并不是制药厂的先天所致,而是介于其生存环境导致的无奈之措。
本来,官方是为民服务,怎么捅出了“度胶囊事件”,弄的满城风雨,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局面?二、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改革成为市场经济,这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促使我国新时代开眼看世界的重大政策。
改革引进了市场,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改革仅仅存在于经济方面,并没有对根本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由此发展,就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它既不是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存在于宏观调控下的部分自由的市场经济。
从本质来讲,这里甚至不该用“市场经济”这个词。
市场调控来自官方的手从来都不肯放开,也不肯从与民争利的模式中慢慢退出。
有官方的掺和并竭力捞取利益的市场,从古有之,且行至近代有愈演愈烈之势。
今天的国有企业,怎么看都不像是独立经济的市场经济主体,相反,却与清末那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官办经济本质相似。
毒胶囊事件感想
毒胶囊1、毒胶囊为何出现1)八年前出现过2)药品胶囊价格高,工业明胶胶囊价格低一半3)企业的无道德经营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在进步,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在很多光鲜的品质生活背后,隐藏了多少的不为人知的黑幕呢?这些年,或者说一直以来,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都是媒体先爆料。
很少是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查出来的。
监管部门与媒体相比有着信息、技术、知识、职能等多种优势,干什么去了?这是值得追问的,他们是为了社会环境弄个稳定?还是这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之一?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紧抓生产力发展?毒胶囊事件一经爆料,当地的公安、执法人员去一家问题企业要去执法的时候,突然看到这家企业的大楼开始着火。
事后证实,就是该企业的经理在集中销毁与毒胶囊相关生产资料及销售记录,可见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
第二,出问题的地方2004年媒体就报道过,几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时隔8年之后,问题还会再次发生?第三,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种行为,就是套用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罚1-3倍,吊销执照,但性质究竟是假冒伪劣,还是投毒或者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2009年当时《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对家里开过明胶厂的一个企业主的采访,他说“用处太多,用量太大。
这个行业不是取缔的问题,只要下游还有需求,它就不会停止,禁令打击,只会让它四处游走,或转入地下。
现在是在风头上,很多人都等着东山再起。
”听的惊心吗?是的,这一次还会东山再起?现在我们作为广大消费者的一员最关心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涉及到使用工业明胶来做药物胶囊的企业是否只有记者报道的这几家企业?另外,记者送检的这些药物胶囊当中,目前有13批,涉及9个,其中不乏大企业,13个超标批次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是不是只有这9家企业13个批次的胶囊有问题?如果真的只是这样,必须说记者的手实在太准了,为何记者的手能如此之准?是因为这个事情在社会的某个层面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第二,目前查处的方式就是媒体曝光,迅速封厂、抓人、下架。
“毒胶囊”事情警示儿童用药安全定心是要害
“毒胶囊”事情警示:儿童用药,安全定心是要害2012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陈述》专题节目《胶囊里的隐秘》,曝光某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制造药用胶囊。
一时间,药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相关药企人人自危。
而作为国内抢先的儿童药制药企业,康芝药业一向严厉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旗下拳头产品——儿童专用止泻药“度来林”更是在“第七届群众安全用药”活动上荣获“定心药奖”荣誉。
度来林荣获“定心药奖”,安全定心是要害据专家介绍,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临床遍及选用按千克体重核算儿童药量的办法,安全性无法保证。
度来林止泻宗族作为儿童专用止泻药,依据儿童的生理结构特色及用药规则,分段精准用药。
其间,度来林针对0—2岁婴幼儿,在止泻的一起统筹调理和补益,绿色OTC,安全可靠;大度来林则针对2—12岁儿童,快速止泻,临床效果显著。
一起,度来林止泻宗族效果全面,适应症广,口感经过精心分配,更适合儿童服用。
康芝药业“专心儿童健康”,产品线包含儿童药全品类度来林母公司康芝药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诚善行药、福泽人类”主旨,确立了“做医药精品,做专业商场”的运营战略,把“专心儿童健康,打造民族百年品牌”作为公司战略目标。
公司专门挂牌成立了海口市儿童药物研究所,而且和国内多家闻名的大专院校密切协作以提高研制水平,走自主研制与协作研制相结合的路途。
经过多年的尽力耕耘,康芝药业产品线形成了包含伤风、发热、止咳化痰、消化等在国内最全面的儿童药物系列产品,简直包含儿童常见疾病的悉数医治药物。
除了在儿童药新药研制方面风生水起,康芝药业在儿童药物专有技能方面也投入巨资进行研制,包含透皮技能、矫味技能、包裹技能、颗粒技能等。
现在,康芝药业具有国内最先进的颗粒剂全自动生产线,一起也是亚洲最大的颗粒生产线。
秉承“专心儿童健康”的任务,康芝药业在儿童选药用药安全意识推行方面竭尽全力,一直走在职业的前列的。
包含约请国内闻名儿科专家教授给底层医师进行训练;举行学术会议,辅导儿科医师临床合理用药;在一些专业媒体上宣布一些科普知识文章,并与一些群众媒体合办健康类的栏目,比方:与《家庭医师》杂志合办了《儿童健康快车》栏目;在一些网络媒体上及时的发布、更新一些安全、合理用药的信息,及时回复网友关于用药的各种疑问。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
近年来,毒胶囊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毒胶囊事件的发
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毒胶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方,
监管部门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不严,导致了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生产和销售毒胶囊。
二是利益驱使。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生产和销售劣质的毒胶囊,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当前,对于毒胶囊的检测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薄弱,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逃避检测,将毒胶囊销售到市场上。
针对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原因,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监
管力度,严格把关。
对药品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加大对毒胶囊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检测水平。
加大对毒胶囊的检测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毒胶囊的检测水平,确保毒胶囊无法逃脱检测。
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毒胶囊的认识,增强对毒胶囊的防范意识,避免不法分子的侥幸心理。
总的来说,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有效地遏制毒胶囊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毒胶囊”事件的深思
日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节目《胶囊里的秘密》,公开曝光了在浙江省新昌县,一些药用胶囊生产厂从河北、江西等地购买用工业皮革下脚料加工的工业明胶,代替
食用明胶作为原料生产药用胶囊,并将这些胶囊卖到了药企。
央视记者在北京等地药店对
胶囊类药品进行了买样送检,结果发现包括长春海外制药、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九
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13种常用药品铬超标几倍甚至几十倍。
(据4月15日央视网)
虽然在事后,卫生部专家就在第一时间向世人宣布“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
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
所以,要冷静,不要恐慌,不要把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说成很
大的危害。
”然而仅仅凭专家的几句话,我们就能将事件置之于惘然吗?就能够放心大胆
的继续买药救命吗?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利用好媒体资源,做好群众的思想稳控工作,让大家不要惊慌,告诉大家事实的真想,并做好正面宣传,让大家明白事情没有想象中的严重;第二是要要
尽快查明事实真相并公之于众,对相关违法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第三是我们要加大对
相关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保障药品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的,都是从正规渠道来的,是
真正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生产要求的;第四是国家食
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到科学监管,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
质量,并且要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让老百姓真正吃上放心药、救
命药。
毒胶囊事件案例报告
《毒胶囊事件》案例分析报告一、“毒胶囊事件”的概述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永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的13种胶囊药品是:脑康泰胶囊、愈伤灵胶囊、盆炎净胶囊。
苍耳子鼻炎胶囊、通便灵胶囊、人工牛黄硝锉胶囊、阿莫西林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羚羊感冒胶囊、抗病毒胶囊、清热通淋胶囊、胃康林胶囊、炎立消胶囊。
目前国家有关机关已经严肃地办理了这起严重的药品安全事件······毒胶囊事件的反响:几年前就有专家披露用蓝矾皮生产的工业明胶被无良商家用来做药用胶囊,可见毒胶囊的存在不是什么新鲜事。
近年来社会反响强烈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少都是媒体曝光后有关部门才出面进行查处的,可见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截至17日,河北省阜城县公安机关已抓获涉嫌生产假冒产品的学洋明胶蛋白厂的犯罪嫌疑人8名,其中刑事拘留7名,1人因哺乳期取保候审;公安,质监等部门共查封这家企业的产品200余吨。
二、事件原因分析(一)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毒胶囊的问题属于道德问题,是部分医药企业和胶囊生产企业相互勾结,为了谋求利益不顾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道德底线的丑闻。
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了图便宜居然毫无异议,甚至是药品生产企业明知这种胶囊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却也投入药品生产使用,明胶厂、胶囊厂、药厂都了解“毒胶囊”来龙去脉,都丧失了企业的道德底线,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
对毒胶囊事件简述、分析及思考【简述】:毒胶囊事件最早由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栏目于2012年4月15日在《胶囊里的秘密》这一期节目中曝光的。
随后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该事件。
该事件为一些胶囊生产企业利用工业明胶生产胶囊并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所引起。
全国著名的胶囊之乡位于浙江省新昌县所出产的同种型号的胶囊之间的单位出厂价格差别很大。
调查者对此随即展开调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胶囊的主要原料是明胶,胶囊价格悬殊跟明胶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调查者展开了更深一步的调查并最终发现了廉价明胶原料大多来自河北、江西等地。
再对明胶原料的生产做进一步调查后发现,生产廉价胶囊的胶囊企业所用的明胶原料为工业明胶,该明胶的生产使用了一种价格低廉的“蓝矾皮”作为原料。
“蓝矾皮”即皮革厂鞣制后的皮革上面裁剪下来的下脚料,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严重。
由“蓝矾皮”生产的明胶铬含量严重超标,由这种“蓝皮胶”生产的胶囊铬含量同样超标即为“毒胶囊”。
此事件一经报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
卫生部长陈竺对毒胶囊事件表示,“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有责任的企业家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卫生部于2012年4月21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随后并发出了《关于召回和暂停使用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胶囊剂药品的通知》。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要坚决查处毒胶囊事件所涉渎职等职务犯罪。
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此事件,立即部署有关地方公安介入侦查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展开查处工作。
国家食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由于涉嫌铬超标,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药用胶囊视同药品进行管理。
”【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用含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售的企业以及用铬含量超标胶囊生产药品并销售的企业的行为为单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思想汇报9月
思想汇报——谈对毒胶囊事件的认识尊敬的党组织:当我得知自己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时,内心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同时,也暗自下决心要以一名党员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成为真正的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通过对时政的关心了解到,近来毒胶囊事件甚嚣尘上,下面我将谈一下对“毒胶囊”事件的认识及体悟。
今年5月,央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
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
毒胶囊流入市场对公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厂家这种不负责任,一心谋取暴利的私心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与此同时,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像“毒奶粉”,“地沟油”等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想这根源还在于企业没有道德血液。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毒胶囊”事件这样的不和谐因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创建和谐社会的时态不是一种过去时,而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它不是一项突击一阵子就可以完成的短期任务,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是不断地在建设中的一种社会状态,需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由“毒胶囊”事件引发了我对和谐文化建设的思考。
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
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
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频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爱的党组织: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省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记者调查发现,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4月16日《新京报》)
铬是什么?它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容易进入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并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救人的药品变成了害人的毒药,不法企业的行为之恶劣让人震惊。
据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
当务之急是尽早查清“皮革明胶”的去向,避免更多的患者受害。
关于药用胶囊的生产,不是没有政策和制度。
《中国药典》就明确规定,生产药用胶囊所用的原料明胶至少应达到食用明胶标准。
然而,为了暴利不法企业置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顾,让皮革的下脚料通过药用胶囊的伪装,进入患者的胃肠。
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记者实地调查中发现,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追究和打击,原料供应企业明知道自己是用工业废料生产的“工业明胶”,却强迫胶囊生产企业同自己签订“食用明胶”供货合同以推脱责任;而胶囊生产企业为图近万元一吨的差价,也欣然同意。
从硫黄熏制生姜是行业“潜规则”,硫黄粉熏药材是行业“潜规则”,到往蛋白粉或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是奶粉行业长久存在的“潜规则”,到潲水油炼制食用油成油脂行业“潜规则”,再到这次有毒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成这一行业的“潜规则”,我们不禁想问,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在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这是一个让人心寒的问题。
关键是,在这样的“潜规则”下,谁又能是幸存者呢?那些生产有毒药品胶囊的人,敢说自己不生病吃药吗?那些硫黄熏制生姜的人可以不吃生姜,但他知道奶粉有毒吗?那些生产有毒奶粉的可以不吃奶粉,但他能不吃食用油吗?于是,在“潜规则”下人人都成了受害者。
面对“毒胶囊”事件,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个业内公开的“秘密”能为害如此之久?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为何没有人站出来举报呢?我们的社会和个体面对这样的“潜规则”,为何出现“集体沉默”的病症?这值得深思。
在我看来,除了归咎于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和法律制度的漏洞外,公众自身的意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回到“毒胶囊”事件,如果生产“皮革明胶”和“有毒胶囊”的不法企业的员工们,能有一个人站出来揭发“潜规则”,让“潜规则”暴露在阳光之下,那么这个所谓的“潜规则”能长久存在吗?可惜的是,众多的知情者选择了沉默。
在一个共生共荣的社会,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社会道德和义务的承担。
面对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的行为“潜规则”,如果每个知情者都事不关心、高高挂起,那么“潜规则”的受害者,下一个或许就轮到你。
面对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每个人都有义务说不!
请党组织考验我!
汇报人: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