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5课《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
本课讲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
学情分析:二年级处于小学低段,学生生活阅历较少,理解能力较差。
但是对神话故事等很感兴趣,在课堂中通过故事朗读视频、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进而理解课文的中心。
教学目标:1、了解“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十三年、到处奔走”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一心为民的精神,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来看一张图片,这是“水”的古体字。
水有很多种,溪水潺潺流淌,湖水波光粼粼,海水波涛汹涌。
水孕育了生命,滋润了万物,自古以来,人们都是栖水而居。
可是,当水四处蔓延,泛滥成灾,就成为可怕的洪水。
这样的水就需要治理了。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一起走近治水英雄——大禹。
(设计意图:通过与水有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水在生活中的两面性。
)二、讲授新课(一) 1、大禹简介,学生朗读。
2、听课文朗读视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大禹治水的故事。
由此引出问题: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治水前的景象。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洪水的危害有多大?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大禹治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
《大禹治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大禹治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1篇)《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大禹治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教学难点:从词句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读课题2.自读课文3.出示词语指名读、领读、齐读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3.继续播放画面,请你说说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难过)4.师:小朋友,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情景,请你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自读、指名读哪些词语体现了洪水的凶猛?(滔滔、淹没、冲倒)理解“无家可归”(老百姓因为洪水没有住的地方)指名读、齐读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了拯救苦难的老百姓,大禹挺身而出了,他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洪水、挡水、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禹陵、禹庙】同学们,浙江绍兴有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那是纪念谁的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叫大禹的古代英雄。
同学们,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他的父亲是鲧。
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
他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后人世世代代所传颂,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故事吧!【课件出示课题:15 大禹治水】请齐读课题。
同学们,读了课题,想要了解些什么预设: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2、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结果怎样设计意图:整体教学可以使繁文简教,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始,引导学生质疑,抛出两个问题,使本课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同学们,请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的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段落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带音节生字】同学们,认识它们吗自己拼读拼读。
提示:“洪、伤、耕”是后鼻音;“难”是前鼻音;“蛇、兽、伤”是翘舌音;“灾”是平舌音;“难”在本课中读nàn。
同学们,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拼读拼读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男女生PK拼读,看看哪组拼读等更精彩同学们,一起来拼读拼读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重点:1、德: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科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教学挂图3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简介大禹。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2、检查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大禹的什么?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诗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儿看出洪水凶猛?(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3、指导朗读。
指名读。
学生练习。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说字形记忆方法。
五、作业: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细读课文。
1、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大禹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3)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4)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很辛苦?(5)“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不是指一千和一万,说明什么?(6)“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表示什么?(7)“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说明什么?(8)想一想大禹可能会吃什么苦?(9)知道朗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找出表示数量的词。
(3)这些数量词强调什么?表现了什么?(4)知道朗读。
3、细读第4段。
(1)齐读课文。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4)齐读课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一《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奇。
大禹的精神是珍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奇,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肯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阅历,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凄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头就有障碍。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帮助以视频加深、稳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
假如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师生的沟通,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展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受,我想在许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良: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只有深入的讨论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其次,标准教师的语言。
说话时应当尽量简炼,评价语应当尽量多元化。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许多的启发,也为我今后的教学供应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盼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二〔设计理念〕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力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学《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尝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育学生自主阅读力量、语文学习力量。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熟悉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连续培育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力量。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嘱咐、开凿、垒、常年、欣欣向荣、仰慕、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思路。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案附教学反思及作业设计
15大禹治水一、教材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
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
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
全文结构清浙,语言精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
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在本文教学时,要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细读,借助关键词句,了解故事内容——讲述,借助关键词句,练习表达”的.教学板块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学情分析: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
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按照提示语,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通过图片识记会意字“灾”,想象画面认识“洪、毒”等字。
3.指导会写“洪、灾”等8个字,重点指导“洪、难、认、被”四个左窄右宽的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6个词语,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4.理解“泛滥、挡水”等词语的意思,利用联系下文的方式理解“泛滥”的意恩;利用猜一猜、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挡水”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可向长辈了解,或在家长帮助下搜集“禹”的奏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激趣,引入新课1.看图片猜人物,了解“禹气(禹,传说是我国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带领百姓治理洪水,是为 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尝试自学1.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边听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一《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课上,有同学提出了疑问:大禹在外治水一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心中暗喜,决定以这个问题以切入点,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学生有的说,他不敢回家是因为他担心回家后家里人不让他去治水了,所以他不回家。
有的说大禹没治好水,没脸回家见家里人。
更多的同学说,他要治水,没有时间回来。
有一位同学说:大禹不光要治水,他还要帮老百姓修房子,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所以他没有时间回家。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
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
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
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课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三次想象。
第二节写大禹决心要治理洪水。
那么,禹是怎么下决心的,他肯定有许多思考,或者还有过思想斗争,然后才作出最后的决定。
这里我启发学生想象。
为了使学生想象得好,做到有话可说,在教第一节时,我让孩子结合挂图,引起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
第三节写禹在外治水一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
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教到这里时,我引导孩子们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
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大禹又会怎回答呢?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反思(第六单元)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时反思(第六单元)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他多次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我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
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多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16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发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重点,在教学时我先提问“朱德是怎样挑粮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再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说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由此产生对朱德的敬佩之情。
同时也抓住“一块儿”这个词语,体会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接着,我让学生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扁担?藏好了心里会怎么想?朱德发现扁担没有了会想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去找而是“又找来一根扁担”?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先让他们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
总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
从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依然坚持要去,体会出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故事,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壮举。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反思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治理问题的重要性1.1 环境问题的影响: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如水污染、气候变化等,需要通过治理来解决。
1.2 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也需要通过治理来推动社会进步。
1.3 经济问题的影响:经济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需要通过治理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大禹治水》的治理智慧2.1 问题认知与分析:大禹治水前,他首先要认识到洪水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调查研究来深入了解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2.2 制定治理方案:大禹根据对洪水问题的认知,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方案,如开凿河道、修建堤坝等,以应对洪水的威胁。
2.3 组织协调与执行:大禹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同时亲自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工作。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1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团队中解决问题。
4.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3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决策过程,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
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技能: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情感: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人定胜天的信念。
二、教材分析:重点:大禹治水的事迹和精神。
难点:对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1、大禹像挂图,大禹陵照片。
2、大禹治水的挂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绍兴有个禹陵,还有禹庙,你们去过吗?是纪念什么人的?禹是我国古代一位治水英雄,世世代代被后人称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1、黄帝和炎帝的事迹:(1)教师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然后提问:祖国境内原始社会的遗址主要有哪几个?为什么我们称自己是炎黄子孙?(2)师生归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大禹治水:(1)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中大禹像,将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提问:鲧治水为什么未成功?禹根据实际采用了什么治水方法?(2)师生归纳: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3)请学生观察大禹治水插图,教师简介禹与群众同甘共苦,顶风冒雨,他“三过家门而不入”,艰苦劳动十三年,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反映了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聪明才智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4)组织学生讨论: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一种什么精神?(5)归纳: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百姓的赞颂,人们为了感谢禹的功劳,称他为“大禹”。
他的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6)讲一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同桌同学讲)3、大禹陵和夏朝的建立。
(1)教师出示大禹陵、禹庙的照片,介绍大禹陵(也可以让去过大禹陵的学生讲)。
(2)教师讲解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三)知识反馈1、课后填空题。
2、请几个学生讲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小学语文_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并写好生字。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照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按照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三、教具准备1、课件2、视频四、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引出课题师: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大禹有关的神话故事。
请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师:看着课题,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是啊,题目往往是一个故事的眼睛。
透过课题我们就能大体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大家齐读课题。
二、识写生字1.出示词语洪水淹没伤害灾难消退毒蛇猛兽仍然驱赶认为继续教训恢复生产师:课前大家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老师就来检查一下这些词语你过关了吗?变红的是我们本课的新生字,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
(找三个学生读)2.没有词语朋友的帮助你还认识吗?同位两个开火车读。
读对了给他一个赞,不对的教一教他。
师:得到同学点赞的请举手。
看来大家都是识字小能手。
3、师:灾难这个词语的组合也特别的有意思。
我们先来看灾这个字,结合字形,你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师:大家看灾上面的宝子盖还像一座大大的房子,房子里边着火可不就是灾祸灾难嘛。
而难也表示祸患的意思。
所以灾难这个词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
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词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个字义就猜出了一个词义。
一起读。
4、师:这两个字还是我们要求会写的字。
要想写好字得先认真观察,用心分析。
大家看灾这个字,他是什么结构?要想写好这个字的结构,我们就要注意什么?(上宽下窄)我们再来看它的占格,你有什么发现?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传《15大禹治水》教案(后附知识点总结)
课题:15大禹治水【教学要求】1.认识“洪、毒”15个生字,会写“洪、灾”8个字。
2.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3.根据提示,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会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
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没有人能治得了,只有大禹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人们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家园,安居乐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大禹治水》)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2)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
读第一遍时,在生字下面做“△”记号。
读第二遍时,生字重点拼读。
读第三遍时,在难读【设计意图:自学课文,反复读,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任务要完成。
】的句子下面画“——”线。
读第四遍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3)hón g zāi nàn dào rèn bèi yè chǎn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难、认、产”,后鼻音“洪”以及整体认读音节“业”。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
“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猜谜语:“家里失火了。
”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全册第6单元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六单元《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
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
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
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
”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
”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处: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
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
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
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预习提示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教材分析《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十个生字,会写七个。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讲故事导入新课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说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说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说课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气。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洪灾、无家可归”等,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神话故事,导入课题。
1、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2、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3、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二、了解故事内容。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2、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3、你能用洪水淹没毒蛇猛兽恢复安居乐业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生一个什么故事吗?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呢?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评课稿一、背景介绍《大禹治水》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品质。
本评课稿旨在对《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进行评价,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大禹治水》,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 - 认知大禹治水的重要意义; - 掌握相关词汇,如大禹、治水等。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培养以下能力: -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内容; -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 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发扬团结、奋斗等正能量。
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教授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讲解大禹治水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大禹治水故事中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大禹治水的内涵,探究故事背后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大禹治水的图片或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注重突出故事主旨和核心价值观。
3. 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大禹治水的意义和影响。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
4. 课堂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教师可采用课堂观察法、讨论记录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个人作业等形式对课程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考察学生对《大禹治水》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考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件或图片等教具;•相关练习题。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9篇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9篇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篇一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我通过词语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习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
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
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
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
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还安排了随堂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反思1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
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
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
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
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16.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
“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
“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
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
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与反思第1篇】大禹治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毒、蛇”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会写“洪水、经常”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大禹是我国古代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3、积累“洪水、防洪”等六组词语。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洪水泛滥时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的情景。
教学重点:1、认识“洪、毒”等15个生字,会写“洪、灾”等8个字。
2、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教学难点: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洪水泛滥的图片。
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朗读生字及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灿烂历史,在这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英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禹”,我们又称他为大禹。
板书:大禹。
引导学生读一读。
2、教师继续引导:大禹是我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一位英雄,他的伟大功绩主要是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大禹治水的故事。
板书课题:15、大禹治水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词语“治水”。
“治”是“治理”的意思,“水”指的是“洪水”,“治水”就是“治理洪水”的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就是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a、借助拼音朗读生字,读准生字字音。
遇到不认识的就借助拼音多拼读几遍。
b、练习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出示本课的15个生字,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生朗读生字,相机正音。
“仍”应该读reng,第二声,不要读成第一声。
“难”是一个多音字,在“灾难”一词中,读nan,第四声;在“困难”一词中读nan,第二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反思第【1】篇〗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
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只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规范教师的语言。
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
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
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
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
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
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
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及治水工程的浩大。
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帮助背诵这一方法效果很理想。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
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理解“代代相传”。
此时大禹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丰满,正是让学生畅说自己情感的时机。
于是,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
板书总结文章内容、结构后让学生欣赏大禹治水的视频资料。
磅礴的气势、丰富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我通过词语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习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
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
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
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
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
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还安排了随堂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习,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
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
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
文章教学之初,我给学生讲了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
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
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
他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禹的精神,我先把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讨论:禹这位治水英雄,真的一点人性也没有吗?他的儿子看到别人能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恨自己的父亲吗?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
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
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
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
”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
”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几个学生感动的哭了。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最后,揭示主题,禹的名字代代相传,传下来的仅仅是禹的名字吗?引导学生更深层地领悟禹的精神、传承禹的精神。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4月24日,我在区一校上了《大禹治水》这一课,现在课已经结束,但关于这一课的思考却还没有停止,这一课给了我很多的体会,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后心得。
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庄稼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这一课文内容,我就用洪水泛滥的视频引入新课,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为本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永远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篇课文,都要在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地情况下引导学生去感悟课文思想才是最有效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以“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你们愿意吗?”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自告奋勇读,接着让学生去挑战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都非常积极,为了照顾全体学生再让学生推荐平时读书少的孩子读,接下来小组读,齐读,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空前高涨。
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想不想读课文,他们声音响亮地回答我“还想”,我话锋一转,说“那就继续读,不过这次是默读”,然后提出默读要求,学生都很投入地去读书了。
三、用心关注学生,而不是关注教案如果老师上课总是想着自己的教学环节该如何完成,而不去关注学生,倾听学生,那这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一节课。
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教案可以为学生的学情适当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来还设计让学生背会第四自然段,但我发现学生读得还不够时,我在读上又多用了时间,而事实证明,读得时间多了,学生“读”进了文本,读出了感悟,“我体会到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突破了。
四、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特别是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也能锻炼自己。
在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孩子们推荐一位平时很少发言胆子小的同学来读这一段,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了一个孩子的名字,我走近他,一个小小的男孩子面前,“你来读这一段,好吗?”我问他,“我不敢,老师”他小声说,“没事的,老师帮你一起读,好吗?”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接着开始读课文,由于紧张,刚读了不到一句,就把一个字读错了,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鼓励鼓励他”,在大家的掌声中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读的也越来越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