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 重点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4 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 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 亡。应避免出现此期。
精品课件
[作用原理]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 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 抑制神经 细胞除极化, 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 进而广 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 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 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 即脂溶性越高, 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 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大,血药浓度上升慢,诱导期较长,停 药后恢复也较慢。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 的比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第十五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全麻药 [麻醉分期]
1 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 和网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 温、痛、触和听觉 依次消失, 各种反射存在, 肌张力正常。
2 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 为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 行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 尽量缩短或消除此 期。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
物或其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
一种全麻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
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
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4 低温麻醉: 物理降温配合应用氯丙嗪, 体温下降到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精品课件
3 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
麻醉药理学学习笔记
二.镇静眠药与安定药1.催眠药:凡是能促进和维持近似生理性睡眠的药物均称为催眠药。
2.镇静药:仅能消除烦躁,恢复平静情绪的药物称为镇静药。
3.安定药:可以消除焦虑和紧张而不明显抑制大脑皮层的药物。
4.宿醉反应:巴比妥类特别是长效巴比妥类,催眠剂量时可致醒后出现眩晕和卷困,精细运动不协调和定向障碍等。
1.苯二氮卓类药理作用:S:(1)抗焦虑:为抗焦虑的首选药(2)镇静催眠:与巴比妥类相比其有点是:○1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循环功能抑制轻○2对肝药酶无明显诱导作用○3对REMS时相影响小,停药后反跳现象轻○4依赖性较轻○5有特异性拮抗药(3)抗惊厥,抗癫痫:地西泮是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4)中枢性肌松:缓解肌肉痉挛,有助于解除焦虑和诱导睡眠2.心血管系统:(1)血压:使血压下降(2)心脏:对心肌收缩力影响小,轻度增加心率,降低心肌耗氧3.呼吸系统:呼吸抑制较巴比妥类轻,静脉注射过快,剂量较多,可发生一过性的呼吸暂停,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慎用2. 苯二氮卓类的临床应用:1用于麻醉前给药,可消除焦虑产生遗忘,降低代谢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等2作为部位麻醉辅助用药,使患者产生镇静遗忘并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3用于全麻诱导,主要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4作为复合全麻药的组成部分可增强全麻药作用,减少全麻药用量,并预防某些不良反应。
3. 苯二氮卓类的不良反应:1中枢神经反应:小剂量连续可致头晕乏力嗜睡淡漠,大剂量共济失调2呼吸及循环抑制3急性中毒:剂量过大可致昏迷及呼吸/循环衰竭,可用氟马西尼解救4依赖性:长期服用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戒断反应5致畸4.地西泮(安定)临床应用:1麻醉前辅助用药:可消除焦虑恐惧,并有助于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2麻醉辅助用药:诱导前静脉注射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眼压增高,适合眼内手术,与氯胺酮合用减轻其心血管兴奋和术后精神症状3心律转复和局麻下施行内镜检查前静注可消除紧张产生肌松并对过程失忆4静脉注射用于全麻诱导心血管影响轻微但起效慢,不如硫喷妥钠。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麻醉药物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手术、疼痛管理和其他医学领域。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是麻醉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点,理解它们对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疼痛的阻断和意识状态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是麻醉药物最重要的作用之一。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指的是大脑和脊髓中的神经元。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麻醉药物的分类和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通过增加神经元的抑制性信号、减少兴奋性信号或增加神经元之间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疼痛的阻断是另一个麻醉药物的作用。
疼痛感受是人类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出现疼痛往往是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的信号。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阻断疼痛,最常见的机制是通过减少神经元的放电,从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递。
另一种机制是通过直接调节神经元前体的钙离子通道,从而减少疼痛神经元的兴奋性。
这些机制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产生理想的疼痛控制效果。
意识状态的改变是麻醉药物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手术和其他医疗过程中,意识状态对治疗效果和患者疼痛感的处理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改变意识状态,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例如,一些麻醉药物可以抑制意识状态的局部催眠作用,而更强的麻醉药物可以在产生意识丧失的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这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来说非常关键。
麻醉药物作用的药理学是麻醉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
在药理学中,通过研究药物如何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它们与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来理解药物的效果。
这些药理学研究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在临床和实验室中理解和应用麻醉药物的工具。
总之,麻醉药物在医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该领域仍面临许多挑战。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已成为医生和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用和改进现有药物,以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麻醉药理学 重点
副作用:又称副反响,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即吸入全麻药的效价强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冲动反响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单位是vol%。
首过消除:经胃肠道给药,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
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内循环,叫~。
越大,代谢越多,利用越少。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靶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又叫靶控输注,是由药物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给药方法,能快速到达并维持设定的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药量。
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更快,高浓度为第一气体,低浓度为第二气体,称~。
别离麻醉:氯胺酮单独注射后不像其他全麻药出现类似睡眠状态,而呈木僵状。
表现为意识消失但睁眼凝视,眼球震颤,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肌张力升高,少数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称~。
局麻药: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支配的是部位出现暂时可逆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恢复指数:以肌颤搐由25%恢复至75%之间的时效为~。
控制性降压:为了减少手术出血,提供清晰术野,降低输血量及因输血感染传染性疾病,在麻醉期间,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有目的地使患者血压在一段时间内降至适当水平,到达既不损害重要器官又减少手术出血目的,称~。
药物依赖性:又分为习惯性和成瘾性。
前者指连续应用某药,停药后患者会发生主观不适感觉,渴望再次用药;后者那么指停药后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综合征。
宿醉反响:巴比妥类特别是长效的,催眠剂量时可致醒后出现眩晕和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及定向障碍等,叫~。
苯二氮卓类在麻醉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响:应用〔1用于麻醉前给药,可消除焦虑产生遗忘,降低代谢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响等;2作为部位麻醉辅助用药,使患者产生镇静遗忘并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响;3用于全麻诱导,主要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4作为复合全麻药的组成局部可增强全麻药作用,减少全麻药用量,并预防某些不良反响。
麻醉药理学知识1
1MAC:即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病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逃避反射)时呼气末潮气(相当于肺泡气)内麻醉药浓度。
2药物的治疗指数:TI=LD50/ED50,表示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增大多少倍可以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3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壁或(和)肝内药物代谢酶的作用,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4表观分布容积:即体内总药量与零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
5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能可逆性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感觉和意识丧失,从而可实施外科手术的药物。
6凡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全身麻醉的药物称为吸入全麻药。
7行吸入麻醉时,吸入浓度越高,吸入麻醉药进入肺泡的速度越快,肺泡气浓度升高越快,血中麻醉药的分压上升越快,这叫做浓度效应。
8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气体时为快,称为第二气体效应。
9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高浓度气体的浓度愈高,由肺泡向血中扩散的速度愈快,肺泡迅速缩小,低浓度气体在肺泡中的浓度迅速升高,此为浓缩效应。
10.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在产生浓缩效应的同时,高浓度气体被大量吸收后,产生较大负压,使肺通气量增加,吸入的混合气体也增多,混合气体又可带来一些低浓度气体,即增量效应。
11.呼吸麻醉指数即呼吸停止浓度/麻醉所需浓度。
12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13.局麻药的高敏反应是指病人接受小量(不到一次允许的最大剂量的1/3~2/3)局麻药,可突然发生晕厥、呼吸抑制甚至循环衰竭等毒性反应的先兆。
14简称肌松药,这类药物选择性地作用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与N2胆碱受体相结合,暂时阻断了神经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从而产生肌肉松驰作用。
15.临床上常以给药至产生最大肌松效应的时间称起效时间。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麻醉药理学知识点
麻醉药理学知识点引言:麻醉药理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的学科。
在临床麻醉中,了解麻醉药理学知识点对于安全有效地管理和监控麻醉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药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麻醉药物分类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药理作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以及镇痛药物等。
1. 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用于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和肌肉松弛的状态。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如下几种:- 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酸盐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静和催眠效果。
例如,咪达唑仑、苯巴比妥等。
- 吸入性麻醉药物:利用吸入方式将药物递送至患者肺部,通过肺泡向血液释放,然后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例如,七氟醚、异氟醚等。
- 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在短时间内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
例如,丙泊酚、咪唑安定等。
2.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组织或神经的麻醉,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以达到无痛觉的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3. 镇痛药物:镇痛药物可分为镇痛药和镇痛剂两类。
镇痛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吗啡、可待因等;镇痛剂指改变疼痛传导途径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和类固醇类药物等。
二、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了解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药理效应。
1. 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 巴比妥类药物通过增强或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效应,从而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吸入性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效应,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和N-甲基-D-天冬酰胺受体等离子膜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2.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部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神经纤维的麻醉作用来实现无痛觉效果。
它们通过抑制钠离子通道的活动,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麻醉药—局麻药(药理学)
二、局麻方法与临床应用
1.表面麻醉 2.浸润麻醉 3.传导麻醉 4.蛛网膜下隙麻醉 5.硬脊膜外麻醉
三、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1.毒性反应
主要是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预防的方法是(1)分次小剂量注射(2)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收缩局部血管,延缓局麻药的吸收,可延长局麻作用时间和预防 吸收中毒。 但在手指、足趾及阴茎等末梢部位用药时,禁止使用肾上腺 素,否则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3h
5 ~ 10h
毒 性大小 较普鲁卡因大 较普鲁卡因大 较大,与丁卡
10 ~ 15倍,发生 因相当或略逊
率高
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局麻方 表面、传导、腰 浸润、传导
法,抗心律失常 麻、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
学习目标
1 掌握局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作用特点、临床应
用及复合麻醉方法及常用药物
3 了解其他麻醉药的作用及特点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李先生,42岁。左脚因意外受伤行清创术,为减轻
病人痛苦,需用局部麻醉药。
请思考: 1.该选用何种麻醉药? 2.用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章 麻醉药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指能使外科手术病人达到全身麻醉状态 的药物,如镇痛、意识丧失、感觉和自主反射被抑制 和一定程度的骨骼肌松弛。
学习目标
1 掌握局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与用药护理 2 熟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的作用特点、临床应
用及复合麻醉方法及常用药物
3 了解其他麻醉药的作用及特点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李先生,42岁。左脚因意外受伤行清创术,为减轻
病人痛苦,需用局部麻醉药。
请思考: 1.该选用何种麻醉药? 2.用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麻醉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麻醉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麻醉药理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麻醉药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机制以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掌握麻醉药理学的基本知识,以正确、安全地使用麻醉药物。
本文将对麻醉药理学考试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麻醉药物分类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两大类。
全身麻醉药物包括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可以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给药。
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表面麻醉或静脉内局部麻醉。
二、各类麻醉药物的药理特点1. 吸入麻醉药物:如氟烷、七氟醚等。
这类药物通过吸入进入体内,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来产生麻醉和镇痛的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具有起效快、恢复快的特点,但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静脉麻醉药物:如芬太尼、异丙酚等。
这类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作用迅速而明显,产生的效果可以通过剂量的调整进行控制。
静脉麻醉药物的特点是起效快、恢复较快,但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3.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类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局部神经终末,阻断神经传导来产生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药物具有作用时间短、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
三、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1. 非离子水溶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阴离子受体结合,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2. 离子水溶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元内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3. 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使电位阈值增加,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
四、麻醉药物的应用与不良反应1. 全身麻醉药物应用: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操作时,使病人达到无意识、无痛觉和无记忆的状态。
但这类药物可能引发恶心、呕吐、镇痛不良等不良反应。
2. 局部麻醉药物应用: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在局部部位产生麻醉效果,常用于手术、疼痛治疗等。
麻醉药理学概论
一、麻醉药理学:
3.现代麻醉的发展历史: (3)成功的乙醚麻醉手 术-近代麻醉开始:
1846年10月16日,麻省总院 一间圆形阶梯教室内,68岁 的外科主任约翰·沃伦亲自主 刀,切除一名20岁病人的颈 部血管瘤。莫顿则在一旁手 持乙醚方便病人吸入。手术 结束时,病人开心说道: “尽管我知道在做手术,但 一点都不疼。”
3.1921年Ashile dogliotti叙述了硬膜外麻醉。
一、麻醉药理学:
3.现代麻醉的发展历史: (5)新型麻醉药物出现: 20世纪50年代:氟烷,甲氧氟烷; 1963年: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 烷,氟环丙烷,氯氟甲乙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发现了更好肌松药如 维库溴胺、阿屈库胺、爱可松等。 1995 年,新型安全局麻药罗哌卡因问世;
处于镇痛期与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19
五、麻醉分期
第二期 外科麻醉期:——
指从兴奋转为安静、呼吸转为规则开始 ,麻醉进一步加深,大脑、间脑、中脑、桥 脑依次被抑制,脊髓机能由后向前逐渐抑制 ,但延髓中枢机能仍保持。
据麻醉深度可分为浅麻醉和深麻醉,临床 一般宜在浅麻醉期进行手术。
注意:呼吸、心跳、体温等
20
五、麻醉分期
①浅麻期—— 痛觉、意识完全消失,肌肉松弛、
呼吸浅表均匀、痛觉反射完全消失;角 膜反射和趾反射还存在。可进行一般外 科手术。 ②深麻期——
出现以腹式的呼吸,角膜反射和趾反 射也消失,舌脱出口而不能回缩。接近 麻痹程度。
21
五、麻醉分期
第三期 麻痹期 (中毒期)及苏醒期:
①麻痹期—— 指从呼吸肌完全麻痹至循环完全衰
②兴奋期 (不随意运动期):——
指从意识丧失开始,此期大脑皮层功能抑 制加深,使皮层下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与 调节,表现不随意运动性兴奋、挣扎、呼吸极 不规则,兴奋期易发生意外事故,不宜进行任 何手术。
药理学—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中枢麻醉)■应用——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一、吸入麻醉药是一类挥发性液体(如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等)或气体(如氧化亚氮)。
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
吸收后发生由浅入深的麻醉。
(一)共同特性【作用机制】——强大的脂溶性!◎溶于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冰冻作用”◎与细胞内类脂质结合……“干扰细胞功能”注:氧化亚氮除外【药动学】1.吸收:◎最小肺泡浓度(MAC)概念: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患者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
意义:MAC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概念: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意义: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诱导期长。
2.分布:◎脑/血分布系数概念: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液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意义:系数大的药物易进入脑组织,诱导期短。
3.代谢:无3.消除:吸入性麻醉药主要经肺泡以原形排泄。
考点总结:(二)常用吸入麻醉药及其特点①异氟烷和恩氟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吸入麻醉剂。
◇麻醉诱导期短,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整,肌肉松弛作用较好。
◇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②地氟烷优点:最大的特点是诱导期极短、且苏醒快;缺点:因所需浓度太大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停顿、喉头痉挛;价格昂贵,现已少用。
③七氟烷优点:无明显刺激性。
麻醉诱导期短、平稳、舒适,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病人苏醒快。
目前广泛用于诱导麻醉和维持麻醉。
④氧化亚氮【作用机制】与抑制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关。
优点:为无色味甜无刺激性气体,性质稳定,不燃不爆;对呼吸道无刺激性诱导期短,苏醒快,麻醉效能低,镇痛作用强。
应用:主要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身麻醉药配伍。
二、静脉麻醉药及其特点1.硫喷妥钠:特点:【再分布】血脑(起效)脂肪(失效)起效虽快、但维持时间短暂优点:降低脑血流量、脑代谢和脑耗氧量,麻醉期不升高颅内压;缺点:抑制呼吸,镇痛作用和肌肉松弛作用弱,可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用药前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可预防)。
麻醉药理学
4、排泄(excretion)
◆概念:
◆排泄途径:
★肾脏排泄
影响因素:①药物极性及脂溶性
意义:
②肾功能状态 ③尿液pH值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消化道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意义:
★其它排泄途经:
1、 乳汁排泄 2、腺体排泄:唾液及汗液、泪液 3、肺脏排泄
麻醉药理学 (Anesthetic pharmacology)
教学计划
总学时:30
第一次:第一章:总论(一) 第二次:总论(二)、 第三次 第四章:吸入全麻药 第四次:第五章:静脉全麻药 第五次:第六章:局部麻醉药
第一章 总论 绪言
一、麻醉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 麻醉药:指可逆地作用于神经系统而使病人不感 到手术疼痛的药物。 麻醉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手术疼痛 麻醉用药繁多,药物又多为剧毒药 麻醉药理学既包括基础药理学又包括临床药理学。
二、特异性作用机制 1、对酶的影响 2、对离子通道的影响 3、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合成和贮存 4、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5、影响核酸代谢 6、影响免疫机制 7、通过受体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
◆激动药 (agonist)
◆拮抗药 ( antagonist) 竞争性拮抗药 ★结合为可逆 ★ 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 ★激动药Emax不变 ★拮抗参数pA2
安全性评价指标 ●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 ●安全范围 ED95 ~ LD5之间的距离 或LD1/ED99 的比值(又称安全可靠系数)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外环境的PH 2、螯合作用 3、渗透压作用 4、通过脂溶性影响神经细胞膜的功能 5、消毒防腐
药理学11麻醉药
•丁卡因(tetracaine)又称地卡因 (dicaine),作用及毒性均比普鲁卡因强10 倍,最常用作表面麻醉、腰麻及硬脊膜外腔 麻醉。
四、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 :局麻药对中枢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初 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 进一步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 -阵挛性惊厥,最后转入昏迷,呼吸 麻痹。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2)心血管系统:局麻药对之有 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心肌收缩性 减弱、不应期延长、传导减慢及血 管平滑肌松弛等。
第11章
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local anaesthetics)是一 类局部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 的药物,它们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 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 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暂时消 失。对各类组织都无损伤性影响。
一、局麻作用及作用机制
局麻药作用于神经细胞膜 Na+通道内侧,抑制Na+内流,阻 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从 而产生局麻作用。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
表面麻醉: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 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适用 于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等粘膜部位 的浅表手术。常选用丁卡因。 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皮下或手术切 口部位,使局部的神经末梢被麻醉。可选 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传导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附近, 阻滞其传导。可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布比卡因。
二、局部麻醉的方法
硬膜外麻醉:将药液注入硬脊膜外腔 使通过此腔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将局麻 药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 该部位的神经根。适用于腹部或下肢手 术。
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知识
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知识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是指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药物,通过对药物在机体内各种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该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来促进麻醉实践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麻醉药物药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麻醉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应用效果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静脉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以及其他辅助药物。
1. 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类药物、依托咪酯等。
这些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功能,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2. 吸入麻醉药物吸入麻醉药物通过患者吸入进入呼吸道,随着呼吸进入肺泡,再通过肺泡-毛细血管界面进入血液循环。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醚、异氟醚、笑气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3. 其他辅助药物除了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外,麻醉科还会使用其他辅助药物来增强麻醉效果,如肌松药、止痛药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与麻醉药物有所不同,但共同作用于麻醉过程中。
二、麻醉药物的作用特点麻醉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各异的,通过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特点,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药物,提高麻醉效果。
1. 快速起效一些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的特点,可以迅速地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例如咪达唑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麻醉效果。
2. 持续时间短有些麻醉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常用于短时间手术或需要快速醒来的患者。
例如丙泊酚可以快速诱导麻醉,但作用持续时间较短。
3. 深度可控麻醉药物可以根据患者需要进行调节,达到所需的麻醉深度。
这是通过调节药物的剂量、输注速度等,来控制麻醉状态的深浅。
4. 副作用不同不同的麻醉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在应用药物时,需要仔细考虑副作用,并在临床设置的条件下进行监测和处理。
三、药物相互作用在麻醉实践中,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是常见的,因此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麻醉药药理学
3.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使该神经分布的区域麻醉。常用药为普鲁卡因: 0.5%~2%,利多卡因:1%~2%,布比卡因:0.25%~0.5% 。
表 面 麻 醉 , 也 可 用 于 传 导 麻 醉 、 腰 麻 和 硬 什么是复合麻醉?复合麻醉的临床应用主要有哪些?
④预防性用药,局麻前给以适量的巴比妥类药物,能增强体内酶诱导; 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涂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膜外麻醉。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 A.2mg
体内代谢量远低于氟烷,肝肾毒性小。 (二)局麻药的临床应用
5.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对神经阻滞作用和镇痛作用 比布比卡因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心脏 毒性均比布比卡因小,用于急性疼痛,如 分娩及术后镇痛以及硬膜外阻滞和神经阻 滞等。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一)概念 1.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指麻醉药在两相中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 衡时)浓度的比值。血气分配系数大,表示药物在血中的 溶解度大,故诱导、苏醒缓慢。 2.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
醉。 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的是
成人表面麻醉最高安全剂量为利多卡因500mg,丁卡因500mg,可卡因200mg。 (五)常用静脉麻醉药及其特点
4. 布比卡因
布比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麻醉作用 比 利 多 卡 因 强 3~4 倍 , 持 续 时 间 也 较 长 。 与利多卡因不同的是无快速耐受性,可用 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麻醉药药理学
麻醉药药理学麻醉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使用可以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受疼痛的折磨,同时帮助医生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对于合理选择和应用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类型的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全身麻醉,使病人进入昏迷状态,以便进行疼痛无感知的手术。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两种类型。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从而抑制神经传导,让病人处于无感觉的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进入体内,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受体和促进GABA受体来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常见的有氟烷、七氟烷等。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用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使手术部位不受疼痛刺激。
局部麻醉药物分为酯型和醚型两种。
酯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代谢为对硝基苯胺-对氨基苯胺的酯酶来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醚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常见的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损害等,因此在使用中需要谨慎。
三、麻醉辅助药物麻醉辅助药物主要用于辅助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增强麻醉效果,减少不适感。
常见的麻醉辅助药物包括镇静药物、肌肉松弛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镇静药物主要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产生轻微的镇静和放松效果。
常见的镇静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丙泊酚等。
肌肉松弛药物主要用于手术期间的肌肉松弛,以便进行手术操作,最常用的药物是巴库立姆和罗库溴铵等。
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疼痛的缓解,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等镇痛药物。
总结:麻醉药物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作用:又称副反应,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即吸入全麻药的效价强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激动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单位是vol%。
首过消除:经胃肠道给药,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
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内循环,叫~。
越大,代谢越多,利用越少。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
靶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又叫靶控输注,是由药物动力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给药方法,能快速达到并维持设定的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药量。
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更快,高浓度为第一气体,低浓度为第二气体,称~。
分离麻醉:氯胺酮单独注射后不像其他全麻药出现类似睡眠状态,而呈木僵状。
表现为意识消失但睁眼凝视,眼球震颤,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肌张力升高,少数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称~。
局麻药:是一类能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支配的是部位出现暂时可逆性感觉丧失的药物。
恢复指数:以肌颤搐由25%恢复至75%之间的时效为~。
控制性降压:为了减少手术出血,提供清晰术野,降低输血量及因输血感染传染性疾病,在麻醉期间,使用药物或其他技术有目的地使患者血压在一段时间内降至适当水平,达到既不损害重要器官又减少手术出血目的,称~。
药物依赖性:又分为习惯性和成瘾性。
前者指连续应用某药,停药后患者会发生主观不适感觉,渴望再次用药;后者则指停药后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即戒断综合征。
宿醉反应:巴比妥类特别是长效的,催眠剂量时可致醒后出现眩晕和困倦、精细运动不协调及定向障碍等,叫~。
苯二氮卓类在麻醉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应用(1用于麻醉前给药,可消除焦虑产生遗忘,降低代谢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等;2作为部位麻醉辅助用药,使患者产生镇静遗忘并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3用于全麻诱导,主要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较差的患者;4作为复合全麻药的组成部分可增强全麻药作用,减少全麻药用量,并预防某些不良反应。
)不良(1中枢神经反应:小剂量连续可致头晕乏力嗜睡淡漠,大剂量共济失调;2呼吸及循环抑制:iv过快易发生,婴儿重症肌无力禁用;3急性中毒:昏迷呼衰,氟马西尼解救;4依赖性:突然停药可现戒断反应,不可长期用;5致畸。
)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和吩噻嗪类的不良反应: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①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但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也降低正常的体温;②抑制第四脑室的催吐化学感受区,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可镇吐,但不能对抗前庭刺激的呕吐,还可治疗顽固性呃逆;③对结节-漏斗的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抑制激素分泌;④对延髓呼吸中枢无抑制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阻断a受体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不良反应(1一般反应:嗜睡无力口干视力模糊眼压升高,直立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2椎体外系反应: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静坐不能;3神经松弛药恶性综合征:恶性高热)临床应用:1麻醉前用药:12.5~25mg肌注,可产生镇静作用并加强镇痛药和麻醉药的效应;2低温麻醉:在降温前使用可阻滞自主神经系统,以防寒战及血管痉挛,使末梢血管扩张,有利于体温下降;3人工冬眠: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1号,适用于高热烦躁的患者,呼衰慎用,氯+异+普鲁卡因合剂4号,适用于少尿患者,心律失常者慎用;4亚冬眠脱毒疗法。
吗啡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①镇痛作用,高选择性、高效、范围广、作用较持久,同时伴镇静作用,②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减慢、频率减少、潮气量降低;③镇咳作用,抑制咳嗽中枢;④其他如缩瞳恶心呕吐。
2消化道:止泻和致便秘。
3心血管系统:扩张阻力和容量血管,引起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应用(1镇痛,对各种疼痛有效,易成瘾;2治疗心源性哮喘,iv可暂缓肺水肿;3止泻;4手术前辅助麻醉用药,可缓解疼痛和焦虑,与安定合用于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体内过程:1麻醉药的转运过程,麻醉深度取决于脑组织中麻药的浓度,肺泡→弥散入血→血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脑组织;2影响经膜扩散速度的因素,与膜两侧药物分压差溶解度温度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分子量成反比;3进入肺泡的速度,与吸入浓度和肺通气量成正比,利用第二气体效应加快诱导、降低第二气体浓度减轻不良反应、对抗第二气体的心血管抑制作用;4进入血液的速度,麻醉药在血中的溶解度、心排血量、肺泡-静脉血麻醉药分压差,三者有一项为0则摄取量为0,一项增高速度增高;5进入组织速度,与在组织中溶解度和动脉血与组织内麻醉药分压差成正比,组织局部血流量越大越快,脑最快肌肉脂肪最慢;6生物转化;7排泄,一部分机体代谢,一部分原形从肺排出,增大通气量可加速排出。
氟烷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差,肌松作用弱需加用肌松药;2可降低脑代谢扩张脑血管,明显增加脑血流量,使颅内压明显升高;3对循环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心肌直接抑制作用及压力感受器障碍,致收缩压明显下降舒张压不明显,心率减慢增高心肌自律性;4对呼吸道无刺激性,不引起咳嗽喉痉挛等,使支气管扩张抑制唾液腺气管支气管粘膜的分泌;5对呼吸有显著抑制,随麻醉加深,通气量逐渐减少;6抑制胃肠道蠕动,不引起血糖升高,可用于糖尿病)不良反应(1抑制呼吸循环,有剂量依赖性;2心律失常,麻醉中处理好呼吸,不宜使用NA;3肝损害;4恶性高热,是麻醉期间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可由很多麻醉肌松药引起,而氟烷+琥珀胆碱引起最多,可导致心衰死亡。
)丙泊酚(异丙酚):药理作用无蓄积可持续输注(1中枢神经系统:有抗惊厥作用,且为剂量依赖性。
可降低脑血流量,脑氧代谢率和颅内压,对急性脑缺血患者有保护脑的作用;2呼吸系统:明显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甚至呼吸暂停,持续输注期间中枢对CO2反应性减弱;3心血管系统:明显抑制,由于外周血管扩张与直接心脏抑制的双重作用至A压显著降低;4其他:对肝肾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无影响,可引起变态反应)临床应用(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镇静;用于短小手术麻醉,ICU的镇静)不良反应(诱导时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呼吸与循环系统抑制,也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和局部静脉炎)氯胺酮:药理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①是唯一具有确切镇痛作用的V麻药,但对内脏镇痛作用差,②唯一能增加脑血流量和脑耗氧量,颅内压随脑血流量增加而增高,③分离麻醉~~;2心血管系统:①对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正常的患者主要为心率、BP、心排血量都上升,②对危重和活性减弱患者表现为心血管抑制,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BP下降;3呼吸系统:对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产生轻度抑制,婴儿老年更明显;4其他:①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肺顺应性升高,呼吸道阻力降低,缓解支气管痉挛,适用于支气管哮喘,②麻醉后唾液和支气管分泌增加,可能诱发喉痉挛,麻醉前应用阿托品,③眼压轻度升高,增加妊娠子宫的张力和频率)临用(适用于短小手术清创植皮更换辅料和小儿麻醉以及血流不稳的麻醉诱导)不良反应(1精神运动反应:苏醒期现精神激动和梦幻如谵妄狂躁乱动,成人多余小儿,个别可有一过性失明;2心血管系统:一般BP心率上升但对失代偿休克或心功能不全可血压剧降,心动过缓甚至停搏;3偶有呃逆恶心呕吐,有时发生喉痉挛,可产生耐受和依赖性;4禁用于高血压肺A高压,颅内压升高心功不全和甲亢等)依托咪酯:药理作用无镇痛肌松作用(1中枢神经系统:iv后起效迅速,降低颅内压不影响平均A压,使脑耗氧量降低而脑灌注压正常,对缺氧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2心血管系统: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是突出优点,轻度扩张冠脉,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尤其适用冠心病;3呼吸系统:与丙泊酚相似,大剂量iv过快可抑制甚至暂停;4其他:不影响肝肾,不释放组胺,能快速降低眼内压)临用(属短效静脉麻醉药,因无镇痛肌松作用,主要用于麻诱及人流门诊等小手术)不良反应(1局部刺激:注射部位疼痛及血栓性V炎;2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3诱导期兴奋:可现肌震颤强直抽搐,预先iv咪达唑仑或芬太尼;4术后恶心呕吐)局麻药的不良反应,预防毒性反应,中毒的治疗:不良(1毒性反应:①中枢:先兴奋后抑制,短时大量进入血中时则直接抑制,初期舌唇麻木、头痛眩晕耳鸣多语,视力模糊烦躁不安,进一步眼球肌肉震颤,神志不清,转为昏迷呼吸停止。
②心脏:心率BP下降,传导阻滞,心搏停止,丁卡因最强普鲁最弱;2高敏反应:指患者接受少量局麻药可突然发生晕厥呼吸抑制甚至循环衰竭等毒性反应的先兆。
脱水、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室温过高都是促成其的因素;3特异质反应:指患者接受极少量即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罕见,表现为惊厥喘息惊恐感和循环虚脱;4变态反应:轻者只见皮肤斑疹或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粘膜水肿呼困,甚至发生肺水肿循环衰竭,要停药心肺复苏和维持循环;5神经毒性)预防(关键在于防止或尽量减少局麻药吸收入血和提高机体耐受力。
①使用安全剂量②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延缓吸收③注药时注意回吸避免血管内以外给药④警惕毒性反应先兆如突然入睡多语抽搐等⑤麻醉前尽量纠正患者病理状态如高热低血容量心衰贫血酸中毒,术中避免缺氧和CO2蓄积)治疗(①立即停药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给O2②紧张烦躁者iv给安定③如惊厥发生,除吸氧或人工呼吸外应及时控制惊厥发作④应注意循环系统的稳定和监测病人体温,发生低血压时,先iv麻黄碱多巴胺间羟胺)强心苷:药理(1对心脏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②减慢心率③对心肌电生理及传导组织的影响:中毒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④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心肌总耗氧不增冠心病和心绞痛可增加;2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作用:中毒剂量刺激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呕吐;3利尿作用:抑制肾小管Na-K-ATP酶。
减少NA重吸收;4对心血管作用: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外周阻力增加)临用(主要用于心衰和某些心失如心房纤颤扑动,室上速,去乙酰毛花苷用于急性心衰麻醉期间最常用)不良(1心脏反应:最严重和危险,室性期前收缩最多早见,KCl是中毒所致快速型心失的有效药,严重时用苯妥英钠利多卡因;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3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谵妄等,视觉异常是中毒先兆;4禁用于房室传阻,预激综合征)局麻药的结构和分布和三个条件:结构(1芳香基团:是局麻药亲脂疏水性的主要结构,改变可产生不同脂溶性的药;2中间链:决定代谢途径并影响作用强度,链长则强;3氨基团:决定亲水疏脂性,影响分子解离度。
)分布(1吸收,血药浓度一次递减顺序是肋间>骶管>硬膜外>臂丛>蛛网膜下隙>皮下浸润;2分布;3排泄:酯类通过假性胆碱酯酶水解,酰胺类通过肝微粒体酶和酰胺酶分解)条件(1必须达到足够的浓度;2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使局麻药分子达到神经膜上受体部位;3有足够的神经长轴与局麻药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