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学具:学生用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电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配合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实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内容2. 内容:(1)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层、核外电子(2)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4)化学反应与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原子结构,并解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列举三个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并说明其反应原理。

(3)实验报告:金属与酸反应实验。

2. 答案:(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按能量大小分层排布。

原子序数表示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一个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

(2)示例:燃烧、铁生锈、电池放电等。

(3)实验报告见附件。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电与磁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透镜及其应用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详细内容包括:相对论、量子论、电磁感应、电路分析、光学原理、透镜成像、通信技术、环保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电路,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学会使用透镜解决问题。

4.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5.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论、量子论、电路分析、透镜成像、通信技术。

2. 教学重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光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透镜、光屏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情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相对论、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验,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解析电路分析方法,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分析光学原理,讲解透镜成像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5. 现代通信技术讲解:介绍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6. 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相对论、量子论基本原理2. 电路分析、电磁感应3.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透镜成像规律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对论的应用案例分析。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使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培养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电路。

4. 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量的转化、欧姆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电路分析、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光线演示器。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指导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知识点框架图。

2. 化学方程式示例。

3. 能量转化过程图。

4. 电路图及欧姆定律公式。

5.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解释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

(4)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创新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

2. 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3. 欧姆定律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4.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理解。

一、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1. 确保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正确无误。

2. 配平化学方程式,使反应物和物的原子数相等。

4. 在化学方程式中,气体、溶液和固体等状态要标明清楚。

示例: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 + H2SO4 → FeSO4 + H2↑二、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 解释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三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播放FLASH小动画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对论与量子论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类型与转换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与意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能源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理解;能源转换与生态环境建设。

2. 教学重点: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能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1)现代物理学例题:解释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解析:详细讲解相对论的时空观、质能方程等。

(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例题:简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解析:阐述两种能源的定义、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保护例题: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原理、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现代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论核物理与粒子物理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类型与转换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保护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与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2)论述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

(3)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 答案(1)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时空观、质能方程等。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宇宙与星际物质第二节:恒星与行星第三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第二节: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能力。

2. 使学生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天文望远镜;宇宙演化模型;生物进化挂图。

2. 学具:九年级科学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疑问。

2. 例题讲解:解析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实例说明恒星、行星的形成。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宇宙演化过程图,加深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

4.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

通过挂图、模型等教具,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5. 生物多样性与环保: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命起源假说;生物进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请谈谈你对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2. 答案: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1)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1)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能量转化与守恒、电磁现象、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能量转化与守恒、电磁现象、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能量转化与守恒、生命与遗传、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典型例题的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2)举例说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3)阐述电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教材相应章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教材中第一章《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中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以及第四章《生命与遗传》中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3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3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以上两种方法可综合使用。

例如,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

对被狗咬伤的人,应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自动免疫方式);对咬伤严重者同时注射狂犬病血清(被动免疫方式),以提高疗效。

3.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做计划免疫。

思考:列举你曾经接种过的疫苗,然后讨论接种疫苗的目的是要预防哪种传染病,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人体免疫功能1、免疫三大功能1.抗感染的免疫功能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保护自身,这是免疫的抗感染功能。

2.免疫监视的功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3.自我稳定的功能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以保持自我稳定。

2、免疫失调时产生的疾病1.过敏反应春天有些人对花粉易引起过敏。

是免疫系统对抗原(该抗原称为过敏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

抗感染过强而产生。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过敏原?出现过敏反应时如何解决?过敏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寄生虫、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药物和一些化学制剂)。

有时过敏的自身成分作为自身抗原,也可以引起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药物减轻过敏症状,但最好的办法是尽量避免与使你过敏的物质接触。

2.自身免疫病自我稳定功能(即消除衰老死亡细胞)过强时,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而在免疫功能异常时,抗体或淋巴细胞会失去这种能力,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做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思考1:感染了HIV后,是否就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即呈HIV阳性,该个体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病毒后很多年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任何疾病。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

课题 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1课时)教材解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病毒的结构。

2.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及预防。

3.了解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微生物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微生物。

重点病毒的结构,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难点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和预防,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来自细菌及病毒的威胁一、引入:1、视频引入:传染病的介绍2、思考:流感等传染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

二、讲述:来自细菌的威胁1、细菌的形态:1.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个体很小。

细菌一般要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

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细胞核的生物叫原核生物3、细菌的危害①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

②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

4、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思考:你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5、细菌引起疾病的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

大多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科学家已发现了5000多种抗生素。

目前,生产和临床使用的抗生素只有300多种,如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

视频观看:青霉素的发现活动:1. 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

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教案

课时计划2006 年1 月18 日2006 年1 月19 日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4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一、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阻1.3 磁场与电磁感应2. 章节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1 能源概述2.2 可再生能源2.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磁铁、导线、电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与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等知识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阻1.3 磁场与电磁感应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1 能源概述2.2 可再生能源2.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荷与电场:描述生活中接触到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电流与电阻:计算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流、电压和功率。

磁场与电磁感应:解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分析我国能源现状,提出合理利用能源的建议。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发展,了解能源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覆盖章节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浅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电与磁第1节:电流第2节:电与磁的相互作用第3节:电的产生第二章:物质的构成第1节:物质的基本粒子第2节:原子结构第3节:化学键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电的产生过程。

2. 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培养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原子结构、化学键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仪、磁铁、导线、电池、原子结构模型、化学键模型学具:电流实验盒、显微镜、试管、试剂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电流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

演示磁铁与导线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感知电与磁的关系。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流的形成、电与磁的相互作用。

结合原子结构、化学键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电流、电与磁、物质构成等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化学键。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板书左侧:列出章节、节,方便学生查找。

板书右侧:展示关键概念、公式、实验步骤等,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电流的计算、磁场的计算。

分析题:分析物质的构成,解释化学键的形成。

实践题:设计电流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2. 答案:计算题答案:提供详细的计算步骤和结果。

分析题答案:给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实践题答案:提供实验报告模板,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反思: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电、磁、物质构成相关的科普书籍,拓展知识面。

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讨电、磁、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电流的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电流的形成: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产生过程,理解电流的形成原理。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使学生掌握能量守恒定律,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电磁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遗传基因。

2.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转换、电路原理、遗传与变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电线、电池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如电池的使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1)物质的组成与变化:介绍物质微观结构,通过实验演示化学反应过程。

(2)能量转化与守恒: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

(3)电磁现象:介绍电路原理,演示电磁现象实验。

(4)生命与遗传:讲解遗传基因,分析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知识点,包括物质、能量、电磁、遗传等。

2. 板书右侧:展示重要概念、公式、实验结果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原理。

(4)简述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研究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实例、观察植物的生长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2. 电磁波3. 光的折射4. 物质的微观结构5. 化学反应的原理6.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7. 人类对环境的挑战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掌握电磁波、光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

3. 了解生物的遗传与进化,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挑战。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光的折射、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生物的遗传与进化,人类对环境的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波演示仪器、光学仪器、化学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应用等。

(2)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3)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分子等。

(4)讲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析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眼镜等。

(3)让学生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4)让学生举例说明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2. 电磁波概念传播应用3. 光的折射概念应用4. 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分子5. 化学反应的原理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波的概念及其应用。

(2)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

(3)分析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4)举例说明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磁波:迅速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波动。

应用: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地球的形状与结构、细胞结构与功能三个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以及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以及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3. 示例:教师通过示例实验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请解释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请简述细胞结构和功能。

2. 答案: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化学反应是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重新组合。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负责维持生命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1 健康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1 健康

课题 3.1 健康教材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健康的概念;认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例子的分析,得出健康的含义;再结合图示分析和小制作活动的辩论,加深理解健康三要素的关系;最后根据话题情境“决定是否抽烟的过程”讨论,建立健康新概念和形成健康水平是可以变化的,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既可以提高健康水平,又可以降低健康水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健康的心含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学会交友,了解提高自己健康水平的方式和重要性。

重点健康的含义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措施难点健康的含义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措施学情“健康”是个积极的概念,这个话题虽然没有在以往的科学的教科书中出现,但是面对的毕竟是一群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

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校的知识讲座,都能零星的了解一些健康的知识。

可能知识不够系统化,但是对于健康的话题都会有话要说。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不但能了解与“人的健康”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布置制作“健康金字塔”的活动,多媒体课件。

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人的健康包括哪些方面?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健康?如何预防和治疗疾病?一、引入:1、一个人患感冒了,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生理不健康。

2、一个人对自己学习没信心,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心理不健康。

3、一个人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健康吗?为什么?不健康,因为社会适应不健康。

二、讲述:健康的含义1、概念: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

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2.生理健康: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

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

3.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现为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
考试安排 教师应按照教学计划和考试要求, 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和内容,确保 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所学 知识。
学生反馈
学生意见收集
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 需求和困难。
学生问题解答
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 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进步关注
第十三周至第十六周
地球科学地质构造与地貌、气 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第一周至第四周
物理学基础概念与力学基本原 理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
生物学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 与变异
第十七周至第二十周
实验操作与探究、综合复习与 巩固
学年课程计划
第一学期
物理学基础概念与力学基 本原理、化学元素与周期 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第二学期
促进全面发展
本课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 感和价值观,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物质科学
主要涉及物质的性质、 变化和结构,包括化学 反应、物质分类、燃烧
反应等。
生命科学
主要介绍生命的起源、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进
化。
地球与宇宙科学
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 气候、天文学和宇宙学
浙教版科学九下教学大纲
目录
• 课程简介 • 教学方法 • 课程安排 • 教材与资料 • 评估与反馈 • 教师素质与能力
01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01
02
03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 原理和规律,培养科学素 养。
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 实验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和创新精神。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章:宇宙与地球1.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2太阳系与地球1.3地球的构造与演变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1物质的分类2.2物质的性质2.3物质的变化第三章:生命科学3.1生命的起源与演化3.2生物的分类与特征3.3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四章:能源与环保4.1能源的分类与利用4.2环境污染与治理4.3可持续发展【教学安排】共18周,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教案】第一周:宇宙与地球第1课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通过讲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发展历程。

2.讲解: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宇宙的奥秘。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可能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太阳系与地球1.导入:讲解太阳系与地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2.讲解: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特点、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性。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3课时:物质的分类1.导入:通过讲解物质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2.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不同物质的性质。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讲解物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讲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的条件。

3.互动:分组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4.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周:生命科学第5课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1.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

2.讲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生命的多样性。

3.互动:分组讨论,探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3.1健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3.1健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③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原则
2.健康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①合理膳食
②适量运动
③良好作息
④心理健康
⑤社健康管理
②家庭健康管理
③社区健康管理
板书设计:
一、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定义和特点
2.影响和意义
二、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1.合理膳食
2.适量运动
3.良好作息
4.心理健康
技能训练:
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5.社会交往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策略
1.个人健康管理
2.家庭健康管理
3.社区健康管理
课后作业
1.分析自己家庭的膳食结构,评估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分析家庭膳食结构,评估是否符合平衡膳食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制定个人运动计划,包括运动项目、频率和时间,并说明理由。
答案: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运动项目,制定合理的运动频率和时间,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3.设计一份心理健康调适方案,包括应对压力、情绪调节等方法。
答案: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心理健康调适方案,包括应对压力、情绪调节等方法,并说明其有效性。
4.调查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措施。
答案:调查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节身体的防卫教学目标1、识别免疫现象、类型;2、举例说明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3、了解免疫功能。

教学重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教学难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和抗体,人体免疫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传染病的三个特点和预防的三种途径思考:虽然我们的身体经常受到来自环境中微生物的威胁,但不一定会患传染病,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皮肤阻挡作用)问:人体有些部分没有皮肤阻挡,如眼睛、鼻腔、口腔等,是如何抵抗外界的病原体入侵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读图:找出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有哪些?(1)皮肤: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体进入人体(2)皮肤、呼吸道分泌物有杀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摆动,清除异物和病菌(4)泪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杀死病菌教师归纳: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组成: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人体保护自身免受病患的两种方法:一是防止病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以上防线侵入人体后会怎样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在组织中吞食和消化病原体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归纳: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组成有:皮肤屏障作用;吞噬细胞和体液(泪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问: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答: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总结: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是对多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问:如果病原体突破了第一、二道防线之后进入血液后,会怎么样?(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免疫反应)播放FLASH小动画解释抗原和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体外物质,包括:细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组织(癌细胞)等抗体: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人们通常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体产生的毒素。

问:抗体是如何对付病原体的?抗体附在病原体上,病原体被溶解及杀死;抗体附在病原体表面,使病原体更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被抗体粘结在一起,以致不能进入细胞或繁殖归纳:在体液中(细胞外)消灭病原体——体液免疫再看FLASH,介绍B淋巴细胞的记忆功能。

问:B淋巴细胞是在体液中起作用的,一旦病原体进入细胞内时,人体还有什么免疫方法?观看动画,T淋巴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释放淋巴因子归纳:在细胞内消灭病原体→细胞免疫列表比较体液细胞和细胞免疫过1次,就不会再得第2次,这是什么原因?(体液和细胞免疫都具有记忆功能)2、为什么移植的器官会遭受排斥?在人体器官移植中,移入的器官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来说,相当于侵入人体的大分子异物(好像是病原体),千方百计要除去。

(排斥反应中相当于清除人体中的寄生虫、异物,起免疫作用的是T淋巴细胞)归纳: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总结人体的免疫类别课堂练习:1.下列免疫作用中没有淋巴细胞参与的是( )A、细胞免疫 B.非特异性免疫C、体液免疫 D.特异性免疫2.人体免疫有三道防线,在三道防线中,居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只有第1道防线B.只有第2道防线C.1、2两道防线D.1、3两道防线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皮肤的屏障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3)抗体是由抗原产生的。

(4)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具有免疫记忆的能力。

(5)抗体是一类蛋白质。

(6)T淋巴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4.当病毒、病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能产生一种抵抗某种病原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叫 ( )A.抗原B.抗体C、B淋巴细胞D.T淋巴细胞5、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的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6.下列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的杀菌作用B.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完成免疫反应C.T淋巴细胞直接消灭病原体D.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完成免疫反应7.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共同之处在于( )A.产生抗体 B.释放淋巴因子C.免疫记忆能力 D.产生非特异性免疫8.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移入的器官受人体的“排异作用”而不易成活。

这主要是哪种细胞在起作用 ( )A.红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血小板第2课时课前练习:1、通过飞沫传播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结核杆菌从传染病的角度看属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属于____,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____成分。

2、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____,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___。

(1)曾经得过甲肝的人很少再得甲肝。

(2)皮肤的屏障作用。

(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泪液的冲洗和杀菌作用。

(5)一个人一生只得一次麻疹。

复习自然免疫的内容新课:介绍: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者的死亡率很高资料:宋朝时有人把病人的痘痂(伤口痊愈后脱落的块状物)经过减毒后,吹进小孩的鼻孔,使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思考:1、小孩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病人的痘痂属于抗原还是抗体?3、痘痂吹进小孩的鼻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资料:19世纪,炭疽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了欧洲的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

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并用高温处理,使其毒性降低。

然后,给25只健康羊注射毒性降低后的病菌,另25只健康羊不注射,作为对照。

几周后,给这50只羊分别注射了足以致病的强毒炭疽杆菌。

几天后,注射过毒性降低病菌的25只羊都很健康,而另外25只羊都感染了炭疽杆菌。

你能用免疫学的原理来解释巴斯德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吗?思考:1、你手臂上有接种时留下的小疤痕吗?你知道目的是为了什么?预防接种,以获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2、如果外出活动,有人被毒蛇咬伤,这时候用抗原好还是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好?立即注射含抗蛇毒抗体的血清,因为这样快速。

人工免疫: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分类: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抗原,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人工被动免疫:注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因子练习:人工自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人工被动免疫:获得免疫作用速度__,维持时间__.计划免疫: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____进行____,使他们获得__, 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如: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人体的免疫功能:(1)抗传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肤的屏障作用等(2) 免疫监视的功能:识别清除异常细胞(3)保持自我稳定的功能消除衰老死亡细胞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学生读图:过敏反应的机理介绍艾滋病,读图总结巩固练习:请把不对的地方找出来,并改正)人体的抗传染免疫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指由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它能产生抗原,抗原是指一类蛋白质,能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菌产生的毒素,细胞免疫是指针对细胞外体液中的病原菌进行免疫,它由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无记忆功能.1、把乙肝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这种措施和这种免疫分别是( )A、控制传染源,人工免疫B、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C、切断传播途径,非特异性免疫D、保护易感人群,细胞免疫2.人体的免疫功能是 ( )A、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B.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C.抗感染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监视D.人工免疫和计划免疫3.接种卡介苗是为了预防哪一类传染病 ( )A.乙型肝炎B.结核病C、小儿麻痹症D.破伤风4.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是 ( )A、直接杀死天花病毒B.全面增强易感人群的体质C.使人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产生抗天花的抗体D.使人获得非特异性免疫5、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是下列人体的哪一项免疫功能发挥作用 ( )A.防御感染 B、保持自我稳定C、实施免疫监视 D.以上三项都是6.下图表示的是人在先后两次感染同一种细菌后,血液中相应抗体产生的情况。

在第二次感染时,虽时隔一年,但抗体不像上一次那样感染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产生,而是迅速产生足量的抗体,其原因是B淋巴细胞对接触过的抗原具有____能力。

利用这一原理,人们可以通过____的方法来预防该传染病,接种的疫苗属于__(“抗原”或“抗体”)物质。

这种预种传染病的方法属于_____免疫。

教学反思:1.第1课时中的新名词新概念出现了比较多,如何增强对这些新名词的理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课堂中结合实例分析了之后学生可能暂时是理解了,但遗忘的速度肯定是很快的。

因此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2.第2课时的内容较为简单,可利用时间进行作业的分析。

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化抽象为直观,能较好的突破难点。

倒是课后的巩固,很是重要。

从上课的情况看,当堂课学生普遍接受了,可是到下节课,很多同学会忘记了。

所以得多留点空间给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与环境的关系,并能通过阅读图表来获得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2、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能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危害和产生原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3、了解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教学重、难点: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环境问题的事例及分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介绍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学中主要围绕着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及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

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图片法教学过程:引入:动画:地球屏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图片:地球上各处美景。

视频:人类遇到的问题。

一、人口增长造成的问题师:人口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请同学们通过读图来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活动:生:通过读图,学生应获得这样的信息: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以前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尚不构成问题,或是一个小问题。

而现在,特别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使人口问题突现出来。

思考:那为什么世界人口在最近几个世纪急剧增长?(引导学生讨论)(1)世界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发展中国家由于主权独立、政治解放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导致生活环境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所致。

所以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一个主要矛盾。

板书:人类发展与环境间的主要矛盾:人口问题讨论:请你谈谈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