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2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解读

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解读

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解读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政策的重点。

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的制定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现代化。

本文将对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进行解读,重点关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医疗保障、农村环境保护、乡村旅游以及产业扶贫等方面的内容。

一、农业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其次,支持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此外,政府还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形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二、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收入是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的重要目标。

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提高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保障农民的合理利益。

其次,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经济的多元化经营,开展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三、农村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注重提高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道路条件。

此外,政府还推动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普及,提高农民生活和生产的便利性。

四、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一直是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关注的重要领域。

政府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

同时,政府还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推动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农村医疗保障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农村工作方针与政策推动农村医疗保障的全面发展。

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医疗设备和人员配置水平。

同时,政府还推动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就医的保障水平。

此外,政府鼓励医生到农村地区执业,提高农村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

@)共同关注汇聚三农热点、焦点、难点E-mail:cwzrbjb@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全文如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三条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防贫减贫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四条党的农村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三)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农村基本政策与法规

农村基本政策与法规

一、农村土地政策
农村土地分类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 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 宅基地、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建 设用地等;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土地的权能



所有权:国有或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国有, 农村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使用权:在城市,单位和个人可获得国有土地 使用权;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获得耕 地和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获得宅基地的使用 权。 农民土地三证: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证)、 耕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地(林权证)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




一种是家庭承包,承包的对象是耕地、林地和草地。 一种是以其他方式的承包,承包的是“四荒”土地和 水库。后一种可以设定抵押。前一种有争议。 现行法律:农民对承包地只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 权利,并没有处分权,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允许 抵押、担保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 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结论: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抵押的是经营权,承包 地和承包权作为依然不许抵押。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 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土地 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 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 承包方与发包方在改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 止。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

一是承包方必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 的收入来源;二是必须经发包方同意;三是 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规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规

新时期党在农村社区的方针、政策、法规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

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作者:覃彦儒新时期党在农村工作的方针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这一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具体体现在20XX年和20XX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

一、背景和意义—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方针政策?近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粮食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即解放以来直到上世纪末50多年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生产队时期”),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农村支持城市”的方针政策而造成的。

也就是说,解放初期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因此对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力。

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全国20XX年为1312美元;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市均已超过人均3000美元;广西870美元,来宾720美元,合山830美元,20XX年合山达到1104美元。

)2、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农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0XX年,我国农业增加值为20744亿元,占比重15.2%;工业增加值为72387亿元,占比重53%;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占比重31.8%(广西24:39:37,来宾38:37:25,合山15:56:29)。

3、中央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XX年为21707亿元,20XX年为26393亿元,20XX年已突破3000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4000—5000亿元左右。

20XX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农村政策法规问答大全

农村政策法规问答大全

农村政策法规问答大全一、农村经营管理1、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是什么?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

2、《农村承包法》规定了发包方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发包方的权利有:(1)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2)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3)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了承包方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承包方的权利有:(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承包方的义务有:(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4、土地承包应当遵循哪些原则?答:(1)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2)民主协商,公平合理;(3)承包方案应当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4)承包程序合法。

5、土地承包应当按照哪些程序进行?答:(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示承包方案;(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5)签订承包合同;(6)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6、《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限是多久?答: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

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

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

农业农村工作基础知识

1、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两免一补”是指什么?两免: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一补: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

2、党对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4、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余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6、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是什么?(1)发展水利实业。

(2)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

(3)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各项实业。

(4)奖励对发展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7、“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_。

8、今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或“十一五”)实施的第四年。

9、我国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位.10、1984 年10 月1 日,参加国庆游行的一群北大学生打着写有“小平您好”字样的横幅走过天安门广场,成为26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衷心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象征。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2

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2

(一)关于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目前国家在农村实施的惠农政策总计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23项。

1、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简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因为此两项补贴都统一采用小麦播种面积兑付,所以合在一起讲。

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在我市补贴品种仅限于小麦。

从2006年起,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2006—2009年补贴标准分别为14.2元/亩和69.97元/亩,补贴面积等同于同一年度的粮食直补面积。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市历年合计直补面积1976.87万亩,补贴资金9亿元。

2、良种推广补贴。

我市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3年开始试点,今年开始,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小麦、玉米、棉花、水稻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

小麦预安排面积为今年核定的小麦直补贴面积342.34万亩。

玉米预拨资金面积为去年的统计面积271.42万亩。

水稻预拨资金面积为去年的良种补贴核定面积3811.39亩。

棉花良种补贴面积为45052.41亩。

在粮食直补工作中重点把好“两关”,即:⑴面积核实关。

由种粮农民自报折实面积、村委会核实、公示、乡(镇)政府确定、县(市、区)政府统计上报五个环节组成。

⑵资金发放关。

按照规定补贴标准和上级要求的发放时限,由乡镇农村信用社,通过“齐鲁惠农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

在良种补贴工作中重点把好“五关”,即公司招标关、品种选择关、种子质量关、技术推广关和检查验收关。

除此之外,目前在全省范围实施的还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家畜良种补贴等20项惠农政策,因时间关系,在这里仅给大家介绍一下题目: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2、粮食最低收购价。

3、优质后备母牛补贴。

4、家畜良种补贴。

5、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家电下乡补贴。

7、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

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助。

9、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补助。

10、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减免、补贴。

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

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

第一部分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第一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第一节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我国进入新农村的表现1、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3、农民的增长收入进一步拓宽。

4、农村对城市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更高。

6、对“三农”发展的要求更高。

二、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战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四、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假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根据“十一五”规划:一、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

三、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

五、管理民主。

1、怎样促进生产发展?应根本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5)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2、怎样解决生活宽裕问题?(1)统筹城乡发展。

(2)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政策。

(3)大力发展农村个现事业。

(4)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3、怎样做好乡风文明建设?(1)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3)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4、怎样做好村容整洁工作?基本前提是:农村接到规划。

(1)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2)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

(3)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农村政策

2.(2010· 营口中考)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 是( )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3.(2010· 南京中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 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一 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港口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4.(2010· 江西中考)江西省永丰县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 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 时期刷写的?(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 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 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 的实力。如果追根溯源,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 ) B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功 4.(2010· 南京中考)世界科技蓬勃发展,国际
10.(2010· 十堰中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就 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下列各项对我国目前的 就业模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A.政府“统包统配” B.劳动者自主就业 C.市场调节就业 D.政府促进就业 11.(2010· 河北中考)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度经济 学家华而诚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遂 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遂道口 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促 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业-农村-政策学

农业-农村-政策学

农业农村政策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农业农村政策概述一、农业农村政策的概念农业农村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由中央以及地方职能部门制定的激励或约束农村各种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背景(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需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二)切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绿色农业是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内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2.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1)动态性。

(2)区域性。

(3)世界性和时代性。

(4)整体性。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需要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是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最早来源。

2.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美丽乡村: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第三节农业农村政策的历史演变一、农村改革的阶段化推进第一阶段,在农村内部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第三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村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人民公社制度、乡村社会制度和街道社区制度。

(一)人民公社制度: 1949-1985年1.农业合作化时期2.改革开放后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二)乡村社会制度: 1986-2002年(三)街道社区制度: 2003年至今第四节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内容农业农村政策:是为了推动农村工作而制定的农村各种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农业农村政策主要是指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村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村经营制度、农村产业政策、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资源与环境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中国的农村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产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农村金融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农村信贷、推广保险等措施,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减轻农民风险。

三、农村土地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推行土地承包制度、实行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四、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保障农民的生活安全和福利。

五、农村治理政策。

中国政府通过推行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建立农村社团和组织等措施,增强农村自治和民主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旨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 1 -。

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1]

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1]

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心得体会近年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贯彻落实,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现状:(一)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签订家庭承包经营合同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二)依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各项减负政策,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检查治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涉农乱收费,得到了有效遏止。

(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把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作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来抓,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四)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普遍推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基层行政村都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实行了村务、财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土地荒芜和私自流转土地的局势正在加剧,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力进城务工、经商、一部分农户的承包土地无力、无法来耕种经营,导致私自流转土地,甚至大面积抛荒,这一现象在高山、边远地区优为突出。

(二)村务、财务公开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公开的时间不及时,没有制度化。

有的一月一次,一季度一次,有的半年一次。

二是公开的内容没有规范化,有的财务、村务只通过了村民代表会而未通过公开栏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公开内容宠统,不够具体。

三是重形式、轻内容片面强调公开,而忽视了内容是否真实全面。

四是重公开、轻反馈,公开后对群众反映的意见没有进行整改,认为公开了就万事大吉。

三、措施及建议(一)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一是进一步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巩固农村二轮延包成果,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村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持“依法流转,群众自愿,互利协商,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协商、中介、回收、拍卖”的形式规范经营权流转。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推行“三光”政策.(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3)区域:解放区(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6)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7)作用(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5、土地改革(建国初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1)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2)政策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3)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实质:废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农村生产力.(5)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作用:①使得全国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④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7)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么特点?①范围不同: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这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在革命胜利后为解放农村生产力,恢复经济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采取了保护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④结果及影响不同:以前是局部废除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或限制封建剥削;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1)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国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2)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3)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4)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5)方法:典型示范,逐步推进.(6)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以后,步伐加快,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7)作用: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8)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或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1)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2)特点:一大二公(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没有考虑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背景:①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脱离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一亿多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2)政策:初期——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3)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4)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的经济体制改革.(5)最大的特点:适应了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我国国情.(6)地位: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7)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8)作用: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②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即朝“三化”发展).(9)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一)史实: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二)认识: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党的农村方针和政策

党的农村方针和政策

为增加农民收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中央颁布“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三补一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率减免),使全国农民人均直接增收50元,创1997年以来最高。

可以说,无论城市农村,无论部队地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1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1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

本篇是新农村工作45问之一。

1.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一总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公布日期】1991.11.29•【文号】中发[1991]21号•【施行日期】1991.11.2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1991年11月29日通过中发[1991]21号)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全党同志要努力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一、八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成就与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一)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利于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农户承包经营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大发展,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已经形成;逐步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和购销政策,发展了多渠道流通,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有了良好的开端;科技、教育兴农和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的进展,粮食产量连续登上两个台阶,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了较快发展,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农产业的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村工业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成倍增长,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绝大多数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干部和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商品经济意识日益增强,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目前国家在农村实施的惠农政策总计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23项。

1、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简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因为此两项补贴都统一采用小麦播种面积兑付,所以合在一起讲。

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在我市补贴品种仅限于小麦。

从2006年起,在粮食直补基础上,又新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2006—2009年补贴标准分别为14.2元/亩和69.97元/亩,补贴面积等同于同一年度的粮食直补面积。

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全市历年合计直补面积1976.87万亩,补贴资金9亿元。

2、良种推广补贴。

我市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从2003年开始试点,今年开始,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小麦、玉米、棉花、水稻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以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

小麦预安排面积为今年核定的小麦直补贴面积342.34万亩。

玉米预拨资金面积为去年的统计面积271.42万亩。

水稻预拨资金面积为去年的良种补贴核定面积3811.39亩。

棉花良种补贴面积为45052.41亩。

在粮食直补工作中重点把好“两关”,即:⑴面积核实关。

由种粮农民自报折实面积、村委会核实、公示、乡(镇)政府确定、县(市、区)政府统计上报五个环节组成。

⑵资金发放关。

按照规定补贴标准和上级要求的发放时限,由乡镇农村信用社,通过“齐鲁惠农一卡通”发放到农民手中。

在良种补贴工作中重点把好“五关”,即公司招标关、品种选择关、种子质量关、技术推广关和检查验收关。

除此之外,目前在全省范围实施的还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家畜良种补贴等20项惠农政策,因时间关系,在这里仅给大家介绍一下题目:1、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2、粮食最低收购价。

3、优质后备母牛补贴。

4、家畜良种补贴。

5、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

6、家电下乡补贴。

7、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

8、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补助。

9、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补助。

10、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减免、补贴。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贴。

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贴。

13、技能扶贫与就业补助。

14、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

1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16、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17、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18、平安渔业工程及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补贴。

19、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补助。

20、农村建房和危房改造补助。

(二)关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题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

家庭承包经营与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层次,家庭承包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妥善解决农户分散经营所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离不开统一经营层次的完善和提高。

家庭经营与统一经营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在这一体制内,“分”是“统”的基础,“统”是“分”的保障,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3、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30年来,中央始终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长期坚持,动摇不得。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一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容纳不断发展的生产力。

四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

(三)关于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问题目前,全市土地承包落实到户的村3315个,面积446.4万亩,分别占应承包村数、面积的95%和96%;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05万份,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0万本,签订率、发放率分别为90%和8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这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政策。

1、深刻认识“长久不变”的重大意义。

一是彻底解除了农民群众的疑虑,给了农民一个长效“定心丸”。

二是把人民的意愿转化为全党的意志,为依法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是“长久不变”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2、完整准确地理解“长久不变”的内涵。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应当是指现有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长久不变,既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也包括承包期限更长,权利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义务更加明确,地块也不再动。

对“长久不变”的具体理解,主要有三点:一是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

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就是要把现有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全部落实下来,在全面完成延长土地承包30年工作的基础上,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承包合同、证书、地块、面积“四到户”,把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依法落到实处。

二是实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既不是耕地承包期30年的简单延长,更不是割断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重新承包,而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在稳定基础上的继续,是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即现有土地承包关系所形成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并长久不变,承包地块、面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也长久不变,土地承包期限由目前30年的固定期限转变为长久不变。

三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目前,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国家已经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以及承包地被依法征收获得补偿的权利。

其中,流转权利包括承包期内农户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形式流转,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

3、落实“长久不变”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延包遗留问题。

要把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和解决遗留问题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来抓,为“长久不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人地矛盾问题。

能否解决好因人口变动、承包地被征占而引发的“人地矛盾”,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稳定。

当前,有的地方仍在搞“小调整”,已成顽疾,这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极为不利,对稳定农民对经营土地的预期极为不利,也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

解决这个问题,一靠宣传,二靠流转,三靠社会保障。

(四)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1、准确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

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决定》发布后,社会上一些人误认为允许流转承包地是新政策。

其实不然,中央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是明确的、一贯的,也是审慎的,始终坚持两个方面,一方面始终强调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地;另一方面始终强调要坚持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

全面准确理解《决定》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的精神,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的保障。

三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和允许的形式。

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底线。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体系。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是健康平稳的。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主要有:一是有些地方行政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向比较强烈,甚至存在强迫农民流转的现象;二是一些地方土地流转仍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机制还没有形成,价格形成机制也不完善;三是流转行为不规范,有的地方借流转之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中央明令禁止的“反租倒包”现象依然存在,流转形式超越法律规定、流转期限超越剩余承包期的问题也时常发生。

这些问题须引起高度重视。

2、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核心是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农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法定的用益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既要遵循一般的产权市场规律,也要遵循农地农用的制度约束。

应从实际出发,以承包农户为流转主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交易对象,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用途管制、严格管理、流转顺畅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近期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二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

重点构建三个平台。

即以乡镇农经机构为依托,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服务中心,搭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以县农经部门为龙头,建立“村有信息员、乡镇有中心、县市有网络”的土地流转信息体系,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所或者交易中心,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市场平台。

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

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情况检查。

(五)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统一经营层次的新生力量,近些年来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85个。

3月18日的中央电视台一套19:00点新闻联播节目和3月19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6:30分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分别报道了泰安市宁阳县郑龙村“股份+合作”走出农民致富新路的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