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合集下载

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第十章-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系统脱敏法
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第二步:放松训练;第三步:分级脱敏练习。
第一步: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①找出所有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②将这些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下表是一位害怕考试的学生的主观等级的最后排列示例。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一、认知发展的含义(一)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方面。认知发展即指个体的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分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认知功能系统的各心理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1.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个体学习的内容;2.认知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个体学习的方式;3.认知发展的水平影响着学习学习的品质;4.认知发展的水平影响学习的成效。
第二节 智力差异与学习
(一)智力的水平差异。(二)智力的类型差异:1.分析、综合与分析—综合型;2.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与混合型;3.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详见第五章)。(三)智力差异对学习的影响。智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表现为随学生年级的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另外智力对学习的影响还表现为个体通过不同的智力活动方式影响学习过程及其成效。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
个体的自身因素:①遗传素质。 ②认知评价能力。③知识准备。
外部因素影响: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 ②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③社会的竞争压力,
3.考试焦虑的危害
第一:认知的僵硬性;第二:社会适应障碍;第三:病态性恐惧和神经分裂症。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心理学是讨论3 及其规律的科学。

(1)行为(2)客观现实(3)心理现象(4)抽象思维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4 。

(1)客观反映(2)想象(3)记忆(4)主观反映3、心理现象分为1 。

(1)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2)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3)心理过程与个性倾向性(4)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4、心理过程包括3 。

(1)认识过程、行为过程、知觉过程(2)认识过程、感觉过程、知觉过程(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记忆过程5、个性心理是通过4 _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1)认识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4)心理过程6、1 _ 是理论为主的心理学基础,主要讨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3 是讨论个体心理发生、进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是讨论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5 _是讨论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6 是讨论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4 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讨论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

(1)一般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进展心理学(4)实验心理学(5)生理心理学(6)比较心理学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_1_ 。

(1)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2)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3)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4)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8、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讨论方法称为2 。

(1)横向比较讨论(2)纵向跟踪讨论(3)跨文化讨论(4)定性讨论9、3 _ 被誉为近代心理学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1)弗洛伊德(2)华生(3)冯特(4)马斯洛10、精神动力学派的创始人是2 。

(1)冯特(2)弗洛伊德(3)华生(4)马斯洛11、1 _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2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

3 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心理学教学人格与个体差异

心理学教学人格与个体差异

心理学教学人格与个体差异心理学教学人格与个体差异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受到广泛关注的主题。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重大影响。

然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使得教师在应对多样化学生需求时面临挑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教学人格的概念以及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第一部分:心理学教学人格概述教学人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征和行为风格。

它包括教师的个体差异、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

心理学教学人格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一个积极、活力充沛的教师人格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例子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格、情绪和认知能力等因素。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在教学中作出相应调整,以最大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1. 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涉及到学生获取和处理知识的方式。

有的学生更偏好视觉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听觉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通过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讲解,或者使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情绪差异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有的学生可能情绪低落,缺乏动力,这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激励措施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赞扬和奖励来鼓励学生,或者与他们进行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

3. 认知能力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也会对教学产生影响。

有的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实例来巩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提供案例分析、辅助材料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三部分:应对措施在面对个体差异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教学效果。

1. 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性强的教学氛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

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

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教育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人格类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特质和倾向。

在教育心理学中,研究人格类型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的相关概念、分类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的概念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指的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质和倾向,这些特质和倾向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方式、态度和行为方式。

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心理特点上的相对一致性,包括内向与外向、情绪稳定与不稳定等;人格倾向是指个体在某些方面上的偏好或倾向性,如任务导向与人际导向等。

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的研究旨在了解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的分类在教育心理学中,人格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分类。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分类方法。

1. 爱因斯坦的认知风格分类根据爱因斯坦的认知风格理论,人格类型可以分为两种认知风格:场域狭窄型和场域广阔型。

场域狭窄型的个体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更加注重细节和特定情境,偏向具体思维;场域广阔型的个体则更加注重整体和宏观视角,在解决问题时更倾向于抽象思维。

2.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分类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照层级划分,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人格类型在不同层级的需要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3. 黑格尔的人格分类黑格尔认为人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的人格更加自信、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的目标设定和实现能力;被动型的人格则较为消极,更多地依赖他人决策和指导。

三、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人格类型研究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1. 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学适应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自己的认知、人格、能力、情绪特征和学习. 人际交往、恋爱心理

自己的认知、人格、能力、情绪特征和学习. 人际交往、恋爱心理

自己的认知、人格、能力、情绪特征和学习. 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生理想在日趋合理,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处在关键形成时期,同时也正面临着在社会生活中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

但生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心理上的成熟。

进入大学前,初高中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基本以学校和家庭为主,社会交往范围狭小,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在人格形态上表现出对社会的较强依赖性。

而进入大学期之后,他们开始独立生活,在自我接纳、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意识和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群体仍未形成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结构,心理学家将青年期形象地比喻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大学生正处在在心理上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所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情绪体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愉快地接纳自己,才能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旨在从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及个性与职业等方面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

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主要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部分组成。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首先,自我认知更趋主动、客观。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

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体生理趋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大,个体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化意识得到强化。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

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引言:在教育领域,学生个体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能力和特点,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工具和框架。

本论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包括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三个方面。

一、认知差异认知差异是指学生在信息处理、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有些学生在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出色,而另一些学生则在空间想象和记忆力方面更为突出。

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的遗传背景、环境刺激以及个人经验有关。

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助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情绪差异情绪差异是指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产生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和紧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情绪差异有助于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和情绪调节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

三、人格差异人格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有着重要影响。

有些学生可能更具有外向性格,善于与他人合作和社交,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倾向于内向性格,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

这些差异可能与学生的遗传基因、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了解学生的人格差异有助于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

结论:心理学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差异、情绪差异和人格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个体差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致力于提供包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化。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独特的行为、思维和情感模式。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人们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人格理论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其中自我认知在人格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人格理论的概述人格理论是关于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它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基本观点,即trait观点和过程观点。

- Trait观点:trait观点认为人格是一组相对稳定和常见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一致。

trait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和Big Five人格特质理论。

- 过程观点:过程观点认为人格不仅由特质决定,还受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情境和认知过程的影响。

过程观点的代表性理论有社会认知理论和发展性人格理论。

二、自我认知的作用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看法、感受和行为的认知。

它在人格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它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自我能力等因素。

2. 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评估。

高自我监控的个体更加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

低自我监控的个体更注重内部的自我评价标准,更能独立思考和决策。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

它对个体行为的主动性和坚持性具有重要影响。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动力和勇气去追求目标和应对困难,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容易退缩和放弃。

三、人格理论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人格理论和自我认知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

1. 人格理论对自我认知的作用:人格理论提供了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模式的解释和理论基础,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

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提供了个体自我评价和行为模式的参考标准,发展性人格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人格变化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一、动机因素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动机的分析增强课堂学习的动机二、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态度与学习性格与学习情绪和情感与学习三、集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班集体的气氛竞争与合作社会上的要求和性别角色第七章已讲到某些非认知因素如人格或性格等对于创造性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不仅取决于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能力等认知因素,还制约于某些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等心理成分。

如有的学生以极大的兴趣主动进行学习,乐于接受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则不愿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种差异与学习动机有关。

一个大脑反应较慢,但有耐力和恒心的学生,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获得好成绩;而那种头脑聪明,却具蜻蜓点水习性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学习评定的最佳赞赏。

这种差异是个性特征所致。

纪律严明、学习风气占优势的班集体,会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而一盘散沙、学习优劣无评比的班集体,则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劲头。

上述种种影响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将是本章探讨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内容简介]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如何有效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潜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材施教是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来的,不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因此,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基础。

本章先讨论影响教学效果的几种重要的心理差异上的变量,然后讨论优生与差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最后将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模式。

本章重点:心理差异(包括认知差异、专门领域知识上的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与教育、优生与差生的比较、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等。

本章难点:学生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二、人格差异与教育三、性别差异与教学第一节 心理差异与教育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不同教育方法。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心理差异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在各种心理差异中,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无疑与实际教育联系最为密切。

这里从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构造、认知风格三个方面讨论认知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在教学效果上的相互作用。

(一)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一般认知能力,也可称之为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

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教即会;有的学生的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

关于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定量研究,现将这些结果总结如下。

1.一般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知能力实际上总是能预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种观点已被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层次上的研究所证实。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十一章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分析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与教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相互联系。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认知过程,一类为情感过程。

这两类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认知”的力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

但是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集体互动的重要因素;及班集体或同伴群体的情感态度都会影响学生个体。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影响(重点)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一般处于主导地位。

因为教师是班级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一方面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是学生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握有奖惩权力,可通过批评和表扬来影响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决定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恰当的领导方式可以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学与教顺利进行。

在诸多关于教师领导方式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皮特(R.Lippit)和怀特(R.K.White)的分类和研究成果,具体见表12-1。

(二)课堂气氛1.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如有的课堂活跃而积极,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合,有的冷淡而紧张等。

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能构成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

2.课堂气氛的类型我国学者依据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以及定势等综合心理状态的不同特点,将课堂气氛分3.研究的结论●课堂中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影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威克森认为课堂气氛的积极因素与学生成绩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罗杰斯认为教学心理气氛决定着人的“自我”是否能被开掘、发展和完善,决定人的先天潜能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决定人的创造力、应变能力是否有效地宣传,因而决定着教学成败。

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关联

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关联

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关联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过程,它不仅是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更是对人格塑造起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获得认知能力、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的培养,进而塑造出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

本文将探讨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关联,强调学习在培养优秀人格上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培养认知能力学习过程中,个体通过接触、理解和应用知识,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在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学习,人们能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得个体在面对复杂的情境时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出理性、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特点。

二、学习塑造价值观念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念的形塑。

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和文化。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接纳和思辨,个体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

学习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理解,从而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更加理性和明智。

学习培养了个体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了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能力,从而形塑了自己独特的人格。

三、学习形成处世态度学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在人格塑造中还起到了形成健康处世态度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体验,个体能够了解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包容、进取和乐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使个体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理性和宽容。

学习使得人们更加懂得珍惜机会、面对挑战,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这些态度与行为的形成构成了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学习与人格塑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通过学习,个体不仅能够培养出自己的认知能力,还能够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具备优秀人格的人。

《护理教育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六)

《护理教育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六)

《护理教育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1. 当学生处于内化阶段,教师的角色功能应是、A. 支持者B. 催化者C. 调节者D. 激励者正确答案:A2. 护理教育的功能是、A. 定向作用B. 调控作用C. 评价作用D. 定向、激励、调控、评价作用正确答案:D3. 示教法中推论法的步骤指的是、A. 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B. 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解释-->理解C. 提出概念-->实例演示-->观察-->理解D. 实例演示-->观察-->理解-->归纳正确答案:C4. 继续教育称为人生第四个教育期的是、A. 美国B. 前苏联C. 日本D. 德国正确答案:D5. 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A. 约翰逊女士B. 布恩医师C. 南丁格尔D. 麦基妮正确答案:C6. 以下哪一个不是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四要素.A. 知B. 情C. 意D. 思E. 行正确答案:D7. 心灵美是指.A. 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B. 一个人外在的美C. 一个人形体美D. 一个人语言美正确答案:A8. 情境模式是、A. 系统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结合B. 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结合C. 系统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结合D. 由泰勒提出来的正确答案:B9. 护理教育人事管理的核心部分是.A. 对教师的管理B. 对学生的管理C. 对行政人员的管理D. 对校长的管理正确答案:A10. 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力量的理论依据是.A. 社会学习理论B. 结构教学理论C. 认知理论D. 指导学习理论正确答案:A11. 护理教育的功能是.A. 定向作用B. 调控作用C. 评价作用D. 定向、激励、调控、评价作用正确答案:D12.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反复尝试建立一种.A. 循序渐进过程B. 刺激一反应联结过程C. 条件反射过程D. 思维模式过程正确答案:B13. 以下哪一项不是构成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A. 护理学教师B. 学生C. 教学目的D. 教学内容E. 教学手段正确答案:C14. 学习效果评价的方法应排除、A. 自陈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总结法正确答案:D15.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A. 认知领域B. 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C. 动作技能领域D. 情感领域正确答案:B16.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巴甫洛夫B. 华生C. 桑代克D. 斯金纳正确答案:B17. 在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A. 激发学习动机B. 感知教材C. 理解教材D. 巩固知识E. 运用知识正确答案:C18. 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第一次在法国立法文件上出现时间、A. 1945年B. 1956年C. 1978年D. 1983年正确答案:B19. 护理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 教学B. 临床护理实践C. 管理学生D. 护理科研正确答案:A20. 以下哪一项不是构成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A. 护理学教师B. 学生C. 教学目的D. 教学内容E. 教学手段正确答案:C21. 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的是.A. 巴班斯基B. 加涅C. 李秉德D. 布鲁姆正确答案:D22. “温故而知新”所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B. 因材施教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可接受性原则正确答案:C23. 护士注册制度开始于、A. 1983年B. 1984年C. 1992年D. 1994年正确答案:D24.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讲授《外科护理学》时应使学生理解、A. 课程的基本结构B. 全部知识内容C. 各系统的重点内容D. 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护理正确答案:A25.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讲授《外科护理学》时应使学生理解.A. 课程的基本结构B. 全部知识内容C. 各系统的重点内容D. 具有代表性的疾病护理正确答案:A26. 护理教育中强调护理教师的角色榜样力量的理论依据是、A. 社会学习理论B. 结构教学理论C. 认知理论D. 指导学习理论正确答案:A27. 关于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的区别,以下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 临床见习安排在讲授专业课期间,临床实习安排在全部课堂教学完成后B. 临床见习的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实习目的在进行临床综合训练C. 临床见习的时间较为分散,临床实习的时间较为集中D. 临床见习需要带教老师,临床实习不需要带教老师E. 临床见习以观察学习为主,临床实习以参加专业实践为主正确答案:D28. 本世纪初,我国教学改革计划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__特点.A. 专业化B. 知识化C. 多元化D. 实用型正确答案:C29. 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第一次在法国立法文件上出现时间.A. 1945年B. 1956年C. 1978年D. 1983年正确答案:B30.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A. 认知领域B. 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C. 动作技能领域D. 情感领域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人格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自我认知是人格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构成要素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内心状态、特质、能力和外貌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以下几个构成要素组成:1. 自我知觉:指个体对自身在外貌、行为等方面的感知和认知。

自我知觉是自我认知的基础,它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以及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反馈。

2.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身份、角色和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性认知,包括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3. 自我价值感: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自信程度和对自己价值的认同程度,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自我认知是自我发展的基础,而自我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

具体而言,自我认知对于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是个体形成自我意识的基础。

通过对自身进行认知和了解,个体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2. 自我形象:自我认知对个体的自我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认识,形成了对自己外貌、能力和特点的认知,从而建立了一个关于自己的形象。

3.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产生着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评价。

三、自我认知与个体的影响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自信心的建立,还影响着个体的目标设定、决策制定和行为表现。

1. 自我认同:自我认知是个体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个体能够建立对自己的认同感,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认知。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第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九章论述了学生原有知识的性质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一般来说,原有知识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出现。

例如,未掌握加法的学生不能学习除法,未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学生不能学习阅读。

本章要讨论的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机属于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

因为情感因素中有认知成分,所以不能笼统地称为非认知因素。

与原有知识相比,动机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些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要对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如目标、兴趣、自我图式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因此,本章首先概述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学习动机与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接着对主要动机理论做些比较研究;最后介绍两个综合的动机作用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激励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策略。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1.用实例说明学习动机与兴趣、目标、成就需要、内驱力等概念的异同;2.根据现代心理学对学习动机概念的界定,评价本章所介绍的四种动机理论的合理性及其不足之处;3.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动机;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源性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要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先要知道心理学中动机这一术语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

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

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

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

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行为。

人格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

人格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

人格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人格发展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对自身特质、情感、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和改变。

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可以受到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认知能力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理解和应对他人情感、心理状态、意图以及社会规则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格发展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

一、人格发展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关系人格发展与社会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人格特质的不同可能会影响一个人对他人的观察和判断。

比如,有些人可能更加敏感,更容易察觉他人情感状态的变化,而有些人可能会更加内向,不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一个人的情感状态也可能对其社会认知产生影响。

比如,情绪低落的人可能会更加关注和感受他人的负面情感,而情绪高涨的人可能会更容易忽略他人的情感需求。

其次,社会认知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对人格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共情能力可能导致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而社会规则和文化的不理解和忽略也可能导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格发展中的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和发展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将介绍一些培养和发展社会认知能力的方法。

1.建立情感沟通的能力情感沟通是指人们通过言语、行动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并理解和反应他人的情感状态。

培养情感沟通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对他人情感状态的观察和判断,从而更加准确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进而更好地应对和支持他人。

情感沟通的能力可以通过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参加情感教育和学习情感管理等方式进行培养。

2.培养共情能力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感需求,并对他人关怀和关注的一种能力。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他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建立更加亲密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背后的心理因素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背后的心理因素

解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背后的心理因素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行为中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一部分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他们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背后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因素。

本文将从身份认同、学术自我概念和情绪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提供一些相应策略。

一、身份认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身份认同有着强烈的需求。

如果一个学生感到自己在班级或学校中无法被认同或得到重视,就容易出现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

另外,家庭环境、社交圈子对学生的身份认同也有重要影响。

解决方式:1.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班级活动和互助合作,加强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

2.教师应注重鼓励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帮助他们塑造积极的学习自我形象。

3.家长和亲属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与孩子进行积极互动,增加家庭对学习的重视,增强学生的家庭认同感。

二、学术自我概念学术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它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

如果一个小学生对自己的学术能力缺乏信心或认为自己并不擅长学习,他就容易产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心理状态。

解决方式:1.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

2.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信念,告诉他们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无法成功。

3.提供学习助力,比如辅导班、个性化教学等,帮助学生填补知识上的差距,并提升学生的学术自信心。

三、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处于焦虑、压力或情绪低落的状态,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就会下降。

学校环境、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可能对学生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

解决方式:1.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关怀和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

儿童青少年认知与人格发展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认知能力和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而人格发展则关乎着一个人的价值观、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三个阶段。

在感知运动期,儿童依靠感知和运动经验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而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操作符号和思维符号的能力,开始发展逻辑思维和符号运算能力。

最后,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其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突触密度和连接方式,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增长。

此外,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资源的充足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都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人格是指一个人在行为、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的稳定个性特征。

人格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个体经验的共同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主要包含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交、情感、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个性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基因与遗传因素在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人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的人格特征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交经验、学校教育等都能够塑造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同时,人格发展还会受到同伴关系、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三、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汇总培训讲学

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汇总培训讲学
答:
13.社会学习理论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答:
14.试述移情及移情训练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
答:
15.结合实际说明道德认识向道德信念转化的条件。
答:
16.分析学生在道德上言行脱节的原因。
答:
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1.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结果有何影响?
答:
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
答:
10.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答:
11.教师“促进”的性格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答:
12.为什么说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
答:
13.教师期待是怎样影响学生发展的?
答:
14.专家型教师有何共同特点?
答:
15.熟手型教师有何特点?
答:
16.关注理论认为教师的成长可分为哪些阶段?
答:
17.分析促进教师成长的例外途径的作用。
答:
7.列举维持优良纪律和应对问题行为的策略。
答:
8.学生不喜欢哪位任课教师,就往往难以在这门课上取得比较优良的成绩。为什么?
答:
9.有些教师告诉同事说:“在情感上不要太接近学生,否则你可能会受到损害,你在课堂上的权威会受到削弱。”“如果学生把你看成是朋友或同伙,你就不会得到他们的尊崇。”这种观点的不当之处在哪里?
答:
9.什么是问题?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有哪些?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常用策略。
答:
10.专家、新手在问题解决上有怎样的详尽差异?
答:
11.简述陈述性知识掌握的几个阶段。
答:
12.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的三种掌握方式。
答:
13.论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答:
14.简述程序性知识的大凡掌握过程。

论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论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论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摘要:学习不仅受到学习者动机的影响,还受到个体认知发展、智力水平及其他人格特征的影响。

这些因素常常伴随着学习,使之产生微妙的改变,甚至左右学习的方向和最后学习的动力和态度。

关键词:认知发展;智力;学习风格;自我概念前言早在以前心理学的研究及教育的实践表明: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学;人格这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目),意为扮;首先,人格因素影响动机的形成与维持;其次,人格因素影响着学习过程及效果;学生在理解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均受到许多人格方面;再次,人格因素影响教育的效果;第二,创设发展个性的学习环境;第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目前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较为一致的认识:即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它是包括人所有方面品质的有机整体,从态度、认识到价值取向等等,从而使一个人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个体。

一、认知发展的含义及对学习的影响(一)认知发展的概念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自身的人格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使自己积极向上的学习。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思想、言语等方面,这些方面对我们非常的重要,不仅能让我们更好的认知自身,还对我们以后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和形态。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

这几个认知在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发展对学习的影响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十分密切,认知发展的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二、智力差异与学习在传统上,一个人聪明与否都是与我们的智商及智力高低成正比,也往往运用智商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慧。

中职心理学教师考试试题

中职心理学教师考试试题

中职心理学教师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心理过程B. 心理特征C. 心理现象D. 心理活动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哪三个部分?()A. 本我、自我、超我B. 意识、潜意识、前意识C. 认知、情感、意志D. 感觉、知觉、思维3. 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情绪更具有社会性B. 情绪更具有稳定性C. 情感更具有稳定性D. 情感更具有社会性4.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

A. 先快后慢B. 先慢后快C. 均匀递减D. 先快后慢再快5.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皮亚杰B. 斯金纳C. 费斯汀格D. 马斯洛6. 以下哪项不是学习动机的类型?()A. 内在动机B. 外在动机C. 社会动机D. 情感动机7.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下哪项不属于智能的范畴?()A. 语言智能B. 逻辑数学智能C. 音乐智能D. 情绪智能8. 以下哪个阶段不属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抽象运算阶段9.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

A. 建立信任感B. 获得自主性C. 获得勤奋感D. 建立自我同一性10. 以下哪个概念不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A. 条件反射B. 强化C. 认知图式D. 惩罚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A. 个体的需要和价值观B. 成就动机C. 社会文化背景D. 学习材料的难度12. 以下哪些是心理健康的标准?()A. 情绪稳定B. 人际关系和谐C. 适应能力强D. 认知功能正常13. 以下哪些是情绪调节的策略?()A. 认知重评B. 问题解决C. 情绪表达D. 情绪抑制14. 以下哪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A. 沟通技巧B. 相似性C. 互惠性D. 外貌吸引力15. 以下哪些是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人本主义疗法D. 行为疗法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独立型:倾向于以
场依存型:较多地依赖
内在参照而不是外在
参照知觉事物。偏爱
于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
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
自然科学,数学成绩
较好。倾向于冒险冲 动
影响。偏社会科学,
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反馈。 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谨慎,不愿意冒险
扬长避短
类型 场独 立型 劣势 优势 表现 扬长避短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 协调教师、同学的 易受外部影响 容易主观,不容易完成 任务 要求与自己的想法
场依
存型
优势
劣势
注意环境的要求,易适 对别人的评价进行
应态度慎重, 对批评敏感 分析,考虑努力方 向,避免气馁
2、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映的速度划分 沉思型(impulsive) :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
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
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 。 冲动型(reflective) :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 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学生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 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 全、不合逻辑的。
计划表应该这样 写……
1、缺乏计划 2、情绪不稳定
1、有计划有条理 2、情绪稳定
图3:当学习任务比较重时
老师,这个我 不太懂
怎么还解不 出来?
1、常常说出自己的疑问 2、常向他人请教
善于独立思考
图4:遇到难题时的表现
扬长避短
类型 冲动型 优势 劣势 表现 及时完成、好问 考虑不周全 扬长避短 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提 醒自己反思或延时回 答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 4、最近发展区概念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通过教育达到的水平 差距: 最近发展区
现有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C、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D、需要在下一阶段发展掌握的水平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二、心理阶段的划分
阶 乳 段 儿 期 龄 岁 婴 儿 期
11、12 ~14、15 岁
幼儿 期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 期
14、15 ~25岁
成年 老 期 年 期 25~ 65
年 0~1 1~3 3~6、 6、7~ 岁 7岁 11、12
65岁 岁



青少年期一般指( A.6~12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 形成以符号和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
A.小学
B.初高中
C.大学
D.成年
“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发展危机”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布鲁纳
第四节 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及其构成要素 (一)学习风格概念(Learning style)
C.触觉型
演示来学习;喜欢通 过绘画和模仿来学习 语言。
言和文化(如通过非言
语交际的方式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 1、场独立型( field dependence)
场依存型( field independence )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 维特金提出
棒框仪
镶嵌图形测试
找出简单图形6
找出简单图形9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六)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1、中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1954年,哈波特· 塞伦提出
学习风格又名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
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
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二)学习风格的特点
独特性
稳定性 双重性
(三)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生理要素
声音 光线 认知要素 独立与结伴
心理要素
社会性要素
温度
时间节律
情感要素
意志要素
反省型 优势
态度慎重,善于独立
思考、情绪稳定
提高阅读速度、尽快
说出自己的想法,多 与教师交流,保持制 订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劣势
速度慢、不愿提问
3、整体型和系列型 整体性策略(ho1istic strategy) :学生从事学
第十章 影响学习的认知与人格因素
学习目标
掌握心理发展的有关概念 掌握认知发展的理论 熟悉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了解学习风格的分类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心理发展概念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 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连续性
定向性
泛灵论(Animism)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 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
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标志: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 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数目守恒(6~7岁)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 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
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
使认识指向未来。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发展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
提。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
本保证。
思维可以逆转,并获得了长度、面积等守恒的儿 童,其认知发展阶段是( )
(5)青春期(12-18岁)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 同一性( identity ) : 青少年在自身的形象、角色、价 值、目标等人生重要方面建立起成熟的自我意识,并达 到个人的内部意识与自身外部特征相一致。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逐渐疏 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 立了亲密的友谊。
(8)成熟期
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
有价值。
顺 序 1 2 3 4 5
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岁 2- 3 4- 5 6-11 12-20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怀疑、羞怯 主动与内疚 勤奋与自卑 自我统一与角色混乱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自信自立、自主自强 进取主动、方向明确 上进、成就感 自我观念明确、追求方 向肯定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1、目的更明确
2、持久性明显发展
3、精确性提高
4、概括性更强
(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识记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五)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1、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1)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
(2)童年期(18个月-4岁)
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如允许其在
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
发展自主感有帮助。限制过多、包办代替,使孩子产
生失败体验,会造成羞怯和怀疑。
(3)学前期(4-6岁)
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
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
的主动性。
(4)学龄初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
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活动
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
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 因此,若将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
(6)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 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 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互相 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