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而的 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 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一、表示并列关系。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囯险而民附:表示并列,相当于“也”。

二、表示顺承关系。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表示顺承,可不译。

三、表示转折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示转折,相当于“然而”。

四、表示修饰关系。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五、表示递进关系。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

六、表示假设关系。

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七、副词,相当于“到”。

由小而大:
八、有时通“尔”,相当于“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北边救援国,西边打退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以下是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一起来看看!(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总结1. 连接并列成分:虚词“而”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状态或情况。

例如,“他喜欢音乐,而我喜欢读书。

”在这个例句中,“而”起到了连接“他喜欢音乐”和“我喜欢读书”的作用。

2. 表示转折关系:虚词“而”也常常用于表示转折关系,指出前后两种情况之间的对比或差异。

例如,“他工作努力,而收入却不高。

”在这个例句中,“而”暗示了工作努力与收入不高相对立的关系。

3. 强调前提:有时候,虚词“而”还可以用于强调一个前提或条件。

例如,“只有明白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这个例句中的“而”强调了要解决问题必须明白问题本质这一条件。

4. 引出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虚词“而”的作用是引出一个结果。

例如,“他没好好学习,而导致考试失败。

”在这个例句中,“没好好学习”是造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且由于使用了“而”,强调出考试失败的结果。

二、虚词“而”的常见搭配和特殊用法1. “而已”:这个搭配是虚词“而”和助词“已”的结合,表示某种事情或情况的结束。

例如,“他只会说一些空话,什么实际行动都没有,毫无意义而已。

”在这个例句中,“而已”用来表示前面所说的“说空话,没有实际行动”毫无意义的事情的结束。

2. “不可同日而语”:这个短语用来比喻两种事物之间质量、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根本无法进行比较。

例如,“他们作品水平相差太大,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里,“不可同日而语”强调了两种作品之间质量上的巨大差别。

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些成语中都使用了虚词“而”,起到连接并列动作或状态的作用。

例如,“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而”表示破釜沉舟后经过一系列战斗,百二秦关最终被楚国占领。

4. “而况”:这个虚词的意思是“況且”,用来表示更何况。

例如,“他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解答,而况还能做出什么成绩?”在这个句子中,“而况”强调了他无法解答简单问题的事实,暗示他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WORD文档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等。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满井游记》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色的花纹;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袁宏道《满井游记》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亡的道理了。

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上,竖起他的左腿,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递进关系。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起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有争议)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WORD文档偻(《登泰山记》)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象脊背弯曲的样子. 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动词的用法(1) 如,好像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2) 另见néng,通“能”①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文言文虚词而作名词的用法1)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九.而部》2)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周礼·考工记·梓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代词的用法(1) 你(们);你(们)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而翁-----你的父亲(2) 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而夫------此人;这人文言文虚词而作为助词的用法(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3)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

——《论语·子罕》(4)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5)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文言文虚词而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2) 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 毅传》) ④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宋 周密)
2021/3/11
6
•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 二郎文》)
2021/3/11
2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 门宴》)
2021/3/11
3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
成。 2021/3/11
5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 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 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 宗十思疏》)
③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2021/3/11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的用法文言文12种

而的用法文言文12种

而的用法文言文12种一、"而"在文言文中的递进关系在古代汉语文言文中,“而”是一个重要的连词,常用以表示递进关系。

它能够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动作、事物联系起来,表达出一种从前到后的递进发展关系。

下面将介绍12种常见的“而”的用法。

二、表示顺序递进1. “且而”,表示并列又递进例如:“其声不但清高且而洪亮。

”这句话意指某个人的声音既清高,又洪亮。

2. “且以而言”,表示具体例证例如:“此言是也,且以而言者子。

”这里它表达了论述某件事情时的具体例证。

3. “况且”,表示更进一步的考虑或承接例如:“帝之所寄心若此,则天下之视曰贤圣者况且者谁哉?”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子把心思寄托于此,那么天下对他评价为贤圣之人更是毫不足道。

4. “不仅……而且”这是比较常见的结构,在文言文中表示罗列连续发展。

例如:“无非劝戒主人,使不仅知而且止。

”三、表示对立递进5. “虽则……而”这是用以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

常用于表达让步与递进。

例如:“吾惟所爱者虽不由识而,自有灵缇骨肉之亲焉。

”6. “固然……而且”在古文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但是”或“固然……还是”。

它用来表达一种对比中更为肯定的判断。

例如:“前贤未必完己,则吾辄固然未可;完己者此时正乎其聪面者也。

”四、表示因果递进7. “不思而故”这个结构常见于阐述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表明某个结果并非由主观意愿决定,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凡佚繇至於百灵山者,不思而故。

”这里“不思”表示无法预料,“故”则表示结果。

8. “为之如何,成之奚易?”这句话用于描述手法或方法,在陈述一事情通过某种手段很容易完成。

例如:“技艺妙天地,轻言为之如何,成之奚易?”五、表示转折递进9. “乃至”这个古文用法常用在列举许多事物或情况时,形成对比,表达出一种尽可能地推进。

例如:“射虎小数乃至射负三百,其功勋亦不同。

”10. “焉而不待”这种句式形成选择和标准的转折性描述。

(完整)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完整)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崔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北边救援赵国,西边打退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初中七种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初中七种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初中七种
一、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

例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了并且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然后”等。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温习旧的知识然后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等。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五、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

例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我小心翼翼地起来。

六、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七、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账。

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虚词而的用法及例句一、文言文中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及例句虚词在语言中起到连接、衔接句子成分的作用,增强语义的丰富性。

在文言文中,虚词“而”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言文中虚词“而”的基本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1. 表示转折关系首先,“而”可表示转折关系,在前后句子之间形成对比。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有一段名言:“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焉。

”这里,“而”起到连接前后两个动作状态的作用,表明了行为主体“君子”的两个不同状态之间的对比。

又如《列子·开发说林》:“洪流所滋以神薄(浓)者必迟;江海所助以泽广者必浅。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状态之间普遍存在的转折关系。

2. 表示递进或因果关系其次,“而”在文言文中还常常表示递进或因果关系,将前后两个情况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孟子·公孙丑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动作状态之间的递进关系,表示了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应有的应对策略。

再如《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这里,“而”连接了前后两个描写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

3. 表示并列关系此外,“而”还可用来表示并列关系,在文言文中承上启下、继续发展句子的语义。

例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而王孙谓见者曰:‘寡人之舅烛之丧也,若一旦与宴乐,请将行乎?’”这里,“而”通过连接上文和下文,使得句子之间呈现出一种联贯性,并同时表明了时间和行为上的并列关系。

二、经典例句解析1. 转折用法例句1:《论语·为政篇》中提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焉。

”分析:该句中,“而”起到承接前后两个状态的转折作用。

第一句表达了君子对于自身不才的痛苦之情,第二句则表现了君子在不断反省自身的同时关注他人的态度。

例句2:《庄子·马蹄下》中记载:“商鞅造车而求远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七上)2、而此地适与余近——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4、而年又最高——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六则(七上)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3、卒辇而致之。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范晔《强项令》(七下)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范晔《强项令》(七下)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毕沅《岳飞》(七下)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毕沅《岳飞》(七下)8、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善鼓琴》(七下)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伯牙善鼓琴》(七下)10、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八上)14、成礼而去。

——《细柳营》(八下)1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八下)1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八下)17、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祖逖北伐》(八下)1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八下)19、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0、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2、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6、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7、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8、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9、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33、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秋水》(九上)3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九上)3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九上)3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7、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8、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40、余闻而愈悲。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4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九上)4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十则(九上)43、咏而归——《论语》十则(九上)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九上)4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知》(九下)47、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私心》(九下)48、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49、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0、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1、谓吾忍舍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2、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3、无宁汝先我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4、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5、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6、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之死》(九下)5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8、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0、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四)、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七上)2、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六则(七上)3、久而不去。

——欧阳修《卖油翁》(七上)4、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欧阳修《卖油翁》(七上)5、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七下)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七下)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七下)9、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

——范晔《强项令》(七下)10、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郢人》(七下)1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4、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八下)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八下)1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墨子》(八下)1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墨子》(八下)1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墨子》(八下)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八下)21、公输盘诎,而曰:——《墨子》(八下)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3、而不知人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九上)2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7、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8、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9、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九上)3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九上)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2、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九上)3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九上)36、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私心》(九下)37、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私心》(九下)38、足肤皲裂而不知。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3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4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4、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5、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6、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7、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48、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五)、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

1、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七上)2、妇拍而呜之。

——《口技》(七下)3、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4、隶而从者——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八上)7、叩而与语——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歌毕,盘旋而起——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众诺而退。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道士笑而允之。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1、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