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调查报告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是中国古戏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广西汉族地区的乡镇村落,遍布着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古戏台。
这些戏台类型丰富,极富地域性特点,它们以结构巧、装饰美、营造精而为世人所欣赏,是广西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调查后,我们发现极少有学者专门从建筑专业角度针对广西汉族古戏台进行研究。
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希望达到掌握广西汉族古戏台类型,提取古戏台建筑特色,进行针对性保护等目的。
标签:古戏台;汉族;广西广西在古代称为“粤西”,自从清朝以来建造并且遗留下来了许多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分布在广西的东北部,其中贺州、桂林、富川地区最为集中,是中国华南地区现存戏台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戏台建筑的选址戏台是一个村落集中敬拜神灵,观赏戏曲的场所,民众对戏台的选址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戏台的选址与所对应的戏台用途联系密切。
庙宇戏台通常面向正殿而建,台基高度与庙中神像的视角息息相关,以求在娱神的过程中,神灵能够将戏曲表演尽收眼底。
这些建有戏台的庙宇,供奉的神灵一般以佛道,城隍,龙王,观音等为主;祠堂戏台一般建造在祠堂内部,并且与祠堂连成一体,是宗族内部祭祀祖先,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
祠堂戏台的发展,体现了汉人社会的宗族观念。
祠堂戏台的建造也是非常华丽的,它既是本族人员观戏集会的场所,又是可以体现本族实力财力的展台;万年台不同于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它已经逐渐由娱神的戏曲表演向娱人转变过度。
就如同村民的娱乐场所,或建造于村口,或建造于街道端头,或街道空阔处。
置于村口的万年台有标志村落的意义,可以使得过路的客商明白村子的位置。
如黄姚古镇戏台和榕津村口戏台,建于村前面的广场,成为进入村落空间的引导节点,万年台不再附属于庙宇祠堂等建筑,而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建筑;会馆戏台是由外地商人出资建造的,是伴随着来粤经商的商人们建立的会馆应运而生的。
靖西古戏台研究报告
靖西古戏台研究报告靖西古戏台研究报告【导言】靖西古戏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城南约1公里处的坳岚山脚下,是壮族传统古戏表演的场所,也是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遗迹。
本报告旨在研究靖西古戏台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以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传说靖西古戏台初建于明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戏台的建立与壮族文化和传统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明代,靖西地区的壮族人民在戏曲表演中寻找心灵寄托和文化认同,因此兴建了古戏台。
戏台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建筑特点】靖西古戏台为木质结构,高约10米,宽15米,面积约150平方米。
整个戏台呈长方形,采用明间结构,檐角翘起,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古戏台的独特风格。
戏台由油毡顶覆盖,使演员在演出过程中免受雨水和阳光的侵害。
戏台前方设有铁皮遮阳棚,以保护观众免受日晒雨淋。
【文化意义】靖西古戏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首先,靖西古戏台见证了壮族人民几百年来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戏台是壮族人民演员的舞台,也是观众欣赏戏曲的场所,通过表演和观赏,壮族人民不仅体验到了戏曲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靖西古戏台还是壮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古戏台上,壮族人民享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戏台不仅是艺术的展示平台,也是传统习俗的传承场所。
最后,靖西古戏台还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历史记忆。
在这里,壮族人民感受到了祖先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伟大,也凝聚了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历史的宝藏。
【保护与传承】靖西古戏台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加强对古戏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建筑完整和稳定。
其次,对靖西古戏台进行历史文化价值的科学研究,加深对其价值所在的认识。
再次,加强对古戏台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知名度和认同度。
代县古戏台调查
分类号:密级:无UDC:单位代码:10118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代县古戏台调查侯珉年月日独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师范大学。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山西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山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西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网络出版,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导师签字:签字日期:中文摘要论文题目:代县古戏台调查专业:戏剧戏曲学硕士生:侯珉签名:指导老师:车文明签名:摘要代县位于山西东北部,雁门关下,属忻州市。
全县辖6镇5乡,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其文物资源丰富,古戏台数量众多。
全县现不可移动文物有433处,这其中就有大量的古戏台、庙宇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行政区域的划分方式归纳、探讨了当地的古戏台、庙宇的特点与其背后所蕴含的自然环境、民俗信仰等内容。
笔者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峨口镇、枣林镇、聂营镇、滩上镇、阳明堡镇、峪口乡、雁门关乡、胡峪乡、新高乡五镇四乡的古戏台及其庙宇。
统计全县共存古戏台共46座,其中绝大部分为清代风格戏台。
全县戏台最多的乡镇为新高乡,共9座,最少为聂营镇,现存1座。
戏台受自然因素、历史文化、民俗信仰等影响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代县戏台分布广泛,基本上每村都有戏台。
全县地势山地面积广大,北高南低,故古戏台分布上,山地地区戏台明显少于平原地区数量,山区与平原地区的戏台面积差异显著。
古戏台调查报告
古戏台调查报告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家乡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和剧情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和剧情调查报告家乡传统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家乡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和剧情调查,我深入了解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一、演出形式1.1 脸谱变化的魅力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的重要元素,它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状态。
在演出中,演员通过不断变化的脸谱,巧妙地传达着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增强了观众对角色的情感共鸣。
1.2 动作表演的精彩家乡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动作表演而闻名,包括扇子、刀枪、舞剑等各种动作。
演员们通过精妙的动作,展示着角色的身份和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
1.3 唱腔的艺术传统戏曲的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通过特定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剧情发展。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唱腔风格,包括南派、北派等多种流派。
这些唱腔既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表达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二、剧情调查2.1 经典剧目的保护和传承家乡传统戏曲剧目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当地人民非常重视对经典剧目的传承和保护,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培训,使得这些剧目能够一代传承一代,不断活跃于现代舞台。
2.2 针对现代观众的改革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家乡传统戏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们通过增加现代元素、剧情改编等方式,使得戏曲演出更贴近观众的审美和接受能力。
这样的改革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又使得戏曲演出能够与时俱进。
2.3 戏曲演出的社会影响家乡传统戏曲演出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还对当地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传统戏曲的演出,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得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也得以提升。
此外,戏曲演出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
综上所述,家乡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通过精彩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剧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家乡传统戏曲通过改革和保护,依然在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当地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三下乡调研报告
暑假三下乡古戏台建筑技术调研报告实践时间:2012年07月05日—2012年07月08日实践地点:乐平市涌山镇实践目的:了解古戏台建筑技术、文化以及当地民俗。
为以后的自己室内设计扩大知识面也通过这次调研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实践方式:测绘与访谈实践内容:7月5日到7月8日这四天平均每天温度都达到37度。
在许飞进老师和万珊老师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到涌山镇与当地的负责人交流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负责人我们了解到涌山古戏台的文化特点与民俗故事。
通过对涌山王氏宗祠的建筑进行勘察,使我们更加了解到古时候人们的建筑技术与雕刻技术的高超。
由于时间工作以及人员的问题,我们团队安四天的时间来安排工作,因为我们团队是5号下午才到涌山镇,当我走到王氏宗祠大门看到上面的四只活灵活现的小狮子在上面戏玩,下午我们测绘组员对宗祠的总平面进行测绘,测绘人员还特别对戏台的结构进行仔细的测量与绘画,对柱子的数量对柱子的直径和对柱子下面的石块的形状和大小进行测量,我也是其中测绘队员,通过实践使我更加理解到实践比书本上的知识强大的多。
通过许老师的教导,使我更加能熟练的进行测量和绘画,这就证明了一句话,实践比书本更实在。
进入王氏宗祠大门,在上面有戏台后面是对着祖先的相片,这样说明古代风俗,这个宗祠有两个天井。
第一个天井前是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天井中好像放了一个据说是清代的缸,但是仔细观察那口缸是有裂痕的,第一个天井后面是中堂,这个中堂主要是给子孙后代对先人的祭拜。
中堂也可以作为看戏台的场地。
5号党当我看到宗祠的设计,我大为震撼,其中有几根梁的直径已经达到1米以上,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粗的树,我在想古代的人是怎么样把这个梁子运上去,这个宗祠的建设没有用一个铁钉,全都是用木头固定的,看到两根梁子是通过一个用鱼身龙头固定的就感觉特神奇。
5号的晚上我们回到住的地方,在许老师和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天的工作总结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报道组也对今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报道与整理材料。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及其丰富。
而遗存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古戏台,它作为一种承托戏曲表演的文化建筑,也像意味深厚的戏曲一般,浓缩了诸多魅力无比的文化内涵。
戏台建筑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戏曲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古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基于对戏台建筑的热爱,考虑到目前国内对戏台建筑的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讲述戏台的起源,重点讲述戏台演变过程,最后将历史不同时期戏台特点变化之对比,总结归纳出戏台建筑发展史等各方面问题。
标签:戏台建筑祭祀发展史特征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fieldwork in 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from the stage,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Keywords:stage construction;sacrifice;development history;characteristics;1. 戏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
山西传统剧场遗存现状调研报告
山西传统剧场遗存现状调研报告传统剧场大体可分为固定剧场和非固定剧场。
非固定剧场即临时搭建剧场或“划地为场”,由于其简繁不一、灵活多变,且往往用毕即拆,故学界对其关注不多。
而传统剧场中大量的固定剧场建筑遗产,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1,属于双遗产范畴。
康保成先生认为,传统剧场建筑是至少具备了“非遗”载体、文物保护单位、营造技艺等三重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固定剧场(为行文方便,后文将“传统固定剧场”仍称之为“传统剧场”)的调查研究已成为戏曲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山西境内传统剧场遗存数量居全国之首,不仅历代时序演进明晰,而且类型多元,布局形制丰富多样,了解其遗存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传统剧场调查概况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故可称山西,也可称河东。
山西之所以被誉为地上文物大省,与山西省境内遍布城乡的古建筑遗存有着重要而密切的关系,在全国古建筑遗存(尤其元代之前)中比重较大。
笔者对照已公布的“三普”数据及各级文物保护名单,对山西元代以前木构建筑遗存进行了统计:山西境内目前调查遗存唐代建筑3座、五代4座、宋代34座、辽代3座、金代113座、元代339座,共计496座。
全国共遗存金以前木构建筑191座,其中山西遗存157座,占全国同期的82.2%;全国共遗存元代木构建筑389座,山西占全国同期的87.15%;全国共遗存元代以前木构建筑580座,山西占全国同期的85.55%(“国八”前数据)。
山西古建筑遗产不仅时代脉络清晰,数量庞大,类型丰富,而且建筑结构、用材尺度和制作手法等区域特征明显,在全国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中国古典建筑建造和遗存的极盛之地。
其中传统剧场是其重要的建筑类型,广泛散布于山西境内各个城镇村落,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关于山西省传统剧场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在编撰《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时有过相关统计,原文曰“经文物部门普查,山西仍有清代以前庙台2887座,仅及原数十之二三”3,这个统计数据非常精确,但对于这些古戏台的确切名录至今没有相关的公布,到底是哪些戏台,不得而知。
乌镇古戏台调查报告
乌镇古戏台调查报告篇一:乌镇调研报告及Swot分析乌镇调研报告一,乌镇概况乌镇,地处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吴江市,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名列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二,乌镇旅游开发现状乌镇于1999年开始进行古镇保护与旅游规划,目前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
1999年,乌镇东栅区块保护开发工程经过周密调查,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开始实施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东栅工程,简称“东栅景区”。
景区中成功运作了“管线地埋”、“改厕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护模式,于XX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可游览包括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修真观、古戏台、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木雕馆、蓝印花布染坊、公生糟坊、乌镇民俗风情馆、江南百床馆、传统作坊区、香山堂、拳船表演,逢源双桥等二十多个景点;以旅游观光为开发主题,突出重点呈现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乌镇古镇保护一期工程相当的成功,不仅保护了当地宝贵的历史风貌和遗产,同时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蓬勃生机。
于是XX年乌镇古镇保护二期工程--西栅景区也随之启动。
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成功形成了一个国内罕见的“观光加休闲体验型”古镇景区,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
西栅毗邻京杭大运河,两岸临河水阁绵延公里余,12个岛屿间纵横交叉的河道近万米,形态各异的古石桥72座,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同时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老街中各种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让人目不暇接,水乡风貌一览无遗。
各类风格的民宿和各种档次的度假酒店,多家设施齐全的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可容纳八百余人同时住宿;而缤纷的临河酒吧,茶馆,spa馆则给游客提供完美的休息场所;另外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船、水上巴士、直饮水、天然气、宽带网络、卫星电视、电子巡更、泛光照明、星级厕所和智能化旅游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体上创建了一个食宿游购娱基本完备的新型古镇社区。
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的调查报告
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的调查报告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的调查报告山西太原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戏台的调查报告摘要:古戏台作为戏曲的载体,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戏曲表现艺术,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建筑形态和建筑艺术。
徐沟城隍庙形式之美,建筑之精,是我们值得关注研究的重要文物。
关键词:戏台城隍庙庙会社火太原,古称并州。
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
吕梁山、太行山东西遥遥相望,汾河水自北向南川流而过,被称为“际山枕水”之城,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的文明古城。
其中背倚青山,环抱绿水,半城山色半城湖,就是文化名城清徐。
清徐,古名梗阳。
春秋时为祁氏邑,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此梗阳城名所由始也;战国梗阳属赵;秦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清源县;唐宋清源县属并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分设徐沟县,清源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63),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年两县合并,定名清徐县。
城隍崇拜由来甚久。
城即城墙,隍谓护城河,城隍历来被认为是各府州县司民监政、护国守土之神。
城隍二字最早见于《周易·泰卦》上六爻辞:“城复于隍。
”正义引子夏传曰:“隍是城下池也。
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
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于隍。
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
”关于城隍庙祭的起源,历来有始于汉和始于魏晋六朝两种说法。
始于汉说,见元代王恽的《汴梁路城隍庙记》:“汴梁之庙事城隍,其来尚矣……世说秦功臣冯尚,见梦于汉高帝曰:‘奉天命与王知,领城隍阴事。
’虽傥侃不可致诘,然自汉至今,遂为天下通祀。
”这一说法颇为流行。
至于城隍庙祭之事,较早的,见于《北齐书·慕容俨传》:“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庙,公私每有祈祷。
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
”城隍庙戏台坐落于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内,历史上城隍庙规模较大,布局也很严谨,是徐沟镇老百姓祭祀、贸易、演剧等重要活动场所。
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及保护研究
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及保护研究作者:常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年第08期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在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逐渐取代戏曲艺术地位的现状下,戏曲艺术的演出空间——戏台正在被逐步蚕食。
失去阵地的传统戏曲如何继承与弘扬?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其中较为基础的一个方面就是其演出空间的保护。
本文以古戏台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阐析古戏台保护对戏曲艺术传承的意义,梳理国内古戏台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多维度、多角度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古戏台保护利用的案例,总结提出加强古戏台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古戏台城镇化戏曲艺术一、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全国遗存古戏台约有10万座;但是根据2008年的调查统计结果,全国仅剩余1万余座古戏台。
经过梳理,古戏台的现状主要有如下几类:1.由于自然原因损毁或损坏大部分古戏台位于偏远山村,由于年代久远,建筑用料的剥落、松动、蚁蛀等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有的古戏台已经摇摇欲坠、濒临坍塌。
另外,由于不可抗的自然原因,遭到损毁的不在少数,例如四川都江堰二王庙有一座依山建造,与山门合二为一、驰名中外的古戏台,造型优美、结构独特,此戏台与二王庙建筑群及都江堰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该戏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被毁。
2.由于人为原因损毁或损坏由于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我国的古戏台遭受了严重破坏。
例如绍兴的钟堰桥戏台,其台基是由方形条石砌成的,台板以上的建筑均为木结构,龙吻脊、歇山顶,跳角伸展,是绍兴水乡舞台中的佼佼者,上世纪60年代初被谢晋选作电影《舞台姐妹》的外景地。
但是因为《舞台姐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封、资、修大毒草,所以,绍兴钟堰桥戏台也随之被拆毁。
此外,城镇化的进程中,寺庙、祠堂和附着的古戏台被视为“封建文化的残余”,往往成为城市规划中首先被拆除的目标。
保定古戏楼调查研究报告
保定古戏楼调查研究报告1. 引言保定古戏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对保定古戏楼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历史背景保定古戏楼建造于明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古戏楼最初是为了供当地居民观看戏剧表演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展示当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场所。
3. 建筑特点保定古戏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
其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屋顶呈瓦片状,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
古戏楼内设有舞台和观众席,整体布局合理,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体验。
4. 当前状况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保定古戏楼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破损和腐朽的问题。
部分结构已经倒塌,墙壁出现开裂,需要紧急修复和重建。
5. 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保定古戏楼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保定古戏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建立保护机构: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保护、修复和管理保定古戏楼,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寻求合适的修复方法:与专业建筑师和文物专家合作,制定修复方案,并确保修复过程符合相关文物保护法规。
•拓展文化产业:将保定古戏楼与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提供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增加其经济价值和吸引力。
6. 结论保定古戏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和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其状况严重恶化。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意识,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保护与传承古戏楼,并探索其与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欣赏和传承古戏楼的价值和意义。
以上就是对保定古戏楼的调查研究报告,希望对保定古戏楼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农村戏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村戏台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村戏台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表演内容,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农村戏台的可行性,探讨其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农村戏台的现状分析2.1 农村文化发展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部分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现象加重。
这一现状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2 农村戏台的存在形式农村戏台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在农村地区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农村戏台表演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由专门的戏曲团体进行演出,有的是由当地居民自发组织演出。
2.3 农村戏台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农村戏台在传统农村社区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农村戏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资金、人员流失、观众减少等。
3. 农村戏台的可行性分析3.1 农村戏台的文化意义农村戏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农民群众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2 农村戏台的经济效益通过农村戏台的演出活动,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观众前来观看,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农村戏台的社会效益农村戏台的发展可以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4. 农村戏台发展的关键问题4.1 资金问题农村戏台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演出和维护,但目前很多农村基层组织的经济实力有限,资金来源成为发展的关键问题。
4.2 人才问题农村戏台的演出需要专业的演员和艺术指导,但目前农村地区的戏曲人才较为匮乏,人才培养成为农村戏台发展的瓶颈。
4.3 推广问题农村戏台需要有一个广泛的传播平台来宣传和推广,但由于宣传渠道的不畅通,许多人对农村戏台的了解仍然较为有限。
5. 农村戏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5.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戏台的资金投入,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鼓励农村地区发展戏曲文化。
戏台调研报告
戏台调研报告戏台调研报告调研时间:XXXX年XX月XX日调研地点:XXX市一、背景介绍戏台作为传统艺术表演场所之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戏台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戏台的现状、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二、调研方法1. 采访调查:我们分为小组前往不同的戏台进行调研,采取访谈的形式与戏台管理者、演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戏台的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2. 观察记录:我们观察了不同戏台的运营状况、观众反应等,并记录下来。
3.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戏台的历史、特点等基本信息。
三、调研结果1. 戏台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戏台的现状仍然较好,许多戏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演出形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戏台面临着改建或拆除的压力,戏台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2. 戏台存在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戏台存在的问题。
首先,戏台的维护和保护不足,许多戏台老旧破损,亟需进行修缮。
其次,戏台的观众群体较为局限,年轻人对传统戏剧的兴趣不高。
再次,戏台的经营模式存在问题,很多戏台面临着经济困境,无法持续良好的运营。
3. 戏台的发展前景:尽管戏台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我们发现了一些积极因素。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戏台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次,政府对传统艺术的支持也逐渐增加,戏台的保护和维护也有望得到改善。
最后,一些戏台开始尝试创新,引入新的表演元素和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四、建议与对策1. 提高戏台的保护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戏台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好已有的戏台资源。
2. 加强戏台的维修与改建:对于老旧破损的戏台,应加大维修力度,还原其原有的风貌。
同时,在新建或改建戏台时应注重保留传统特色和风格。
3. 拓展观众群体:戏台需要积极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改变观众对传统戏剧的固有印象,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参与。
《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书评
第43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62023年11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v.2023收稿日期:2023-10-07作者简介:刘文峰(1953 ㊀),男,山西省临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研究㊂‘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书评刘文峰(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012)㊀㊀摘要:戏台并不是孤立㊁无生气的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富有生气㊁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它反映着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㊂考察和研究古戏台是研究戏曲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㊂借助古戏台及其有关资料,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戏曲形式的演出场所以及观演关系的变化㊂关键词:河南;明清;古戏台中图分类号:I206.0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6-0123-02㊀㊀戏台,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主要演出场所㊂从露台到明清时期的戏台㊁戏楼,几经发展㊁变化㊂不同的戏台建制,反映了不同时代㊁不同地域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㊂刘明阁教授撰写的‘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于2023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我认为‘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不管是对于了解河南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还是就其历史价值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㊂刘明阁教授热爱传统戏曲,非常关心和重视戏曲的学术研究㊂他在担任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期间,就把考察和研究河南地方戏作为学院学术建设的重要领域来抓㊂南阳师范学院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艺术学科研项目,在戏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文化部科技文化司时任司长于平㊁中国曲艺家协会黄群秘书长曾先后专程到南阳师范学院考察戏曲研究情况㊂刘明阁教授退休后,仍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未竟的事业,从2019年起,实地考察了河南现存的一百多座明清古戏台㊂河南现存明清戏台大多处在偏远的地方,甚至深山区,而且戏台与戏台相距很远,给实地考察带来极大不便㊂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对全省古戏台的考察,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整理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有关河南戏台建筑的文献,完成了‘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㊂第一章,明清古戏台研究综述㊂作者梳理了国内古戏台研究情况,认为戏曲史家周怡白先生的专著‘中国剧场史“是一部我国最早涉及剧场形制及其历史演变的论著,介绍了刘念兹先生的‘戏曲文物丛考“㊁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车文明教授的‘中国神庙剧场“‘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㊁台湾学者罗丽容的‘中国神庙剧场“㊁刘兰芳纪念馆原副馆长吴开英等学者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㊂罗德胤教授㊁薛林平教授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古戏楼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是从戏曲文物的角度对古戏台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是对某一地区的古戏台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学者是对某一古戏楼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学者是对现存戏剧碑刻进行研究㊂第二章,戏台发展历史介绍㊂戏台的建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建筑形制,有一个由流动场所发展到固定场所的衍变过程㊂这个过程反映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对演出场所的需求和变化㊂戏台的兴建以及建筑形制的不断发展衍变,是戏曲艺术从萌芽㊁形成到成熟的重要历史标志㊂演出场所出现的多样化展示了明清时期河南戏曲艺术的辉煌㊁河南经济的繁盛以及清代人民群众爱好戏曲的盛况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6期第三章,明清戏台的建筑形式㊂清代创建的戏台多为三间(也有五间的),有的还建有左右相连的耳房,还出现二连台㊁三连台㊁品字台㊁过道台等建筑形式㊂传统戏台的基本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即单幢式㊁双幢前后串联式和三幢左右并列式㊂神庙戏台一章,主要从神庙戏台的创建年代㊁建筑结构㊁戏台类别㊁戏台规模的数据㊁目前状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河南现存109个明清神庙戏台,并逐一附有照片㊂刘明阁教授把重点放在神庙戏台演戏活动上㊂通过大量戏曲碑刻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神庙开展各种演戏活动的缘由:春祈秋报㊁神诞庙会㊁神像开光㊁还愿酬神㊁村规戒赌罚戏等㊂尤其是通过戏曲碑刻内容分析,把神庙戏台罚戏归纳为三种处罚方式:禁止赌博㊁保护树木青苗和惩戒违反行规者㊂在宗祠戏台一章,从宗祠戏台的创建年代㊁建筑结构㊁戏台类别㊁戏台规模的数据㊁目前状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河南遗存的16个明清宗祠戏台,并逐一附有照片㊂宗祠演戏活动不仅具有戏剧史意义,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㊂本章的亮点是从宗祠演戏的祭祀功能㊁教化功能㊁交际功能㊁娱乐功能㊁传承弘扬家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宗祠演戏的社会意义㊂会馆戏台一章共分四节:会馆概述㊁会馆戏台的建筑艺术㊁演戏活动和遗存状况㊂把会馆戏台的建筑艺术单独作为一节来介绍,足见河南会馆戏台在河南明清戏台中的重要地位㊂戏楼是会馆中的重要建筑,是会馆的形象,代表会馆的经济实力,所以更注重装饰,讲究华丽的风格㊂会馆戏台的屋顶有不少为琉璃瓦覆盖,有宝瓶㊁鸱吻㊁鸟兽㊁人物㊁花卉等装饰,楣枋㊁斗拱㊁雀替㊁藻井㊁隔扇或彩绘或木雕,图案有花卉鸟兽㊁历史人物㊁戏曲故事等㊂河南现存会馆的装饰艺术造诣精湛,是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民间艺术瑰宝㊂独特的装饰风格是商人经商文化㊁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㊂我所见到的同类著作中,一般是把戏楼的戏曲楹联记录下来,只做简单的介绍,没有进行深入分析㊂刘明阁教授专门安排一章对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这是‘河南明清古戏楼调查研究“的一大亮点,也是创新之处㊂戏曲楹联是戏曲文化艺术的符号,是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㊂他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富含人生哲理,启迪观众智慧;描绘戏曲意境,展现舞台效果;大量引经据典,弘扬传统文化;总结戏曲内容,劝说世人向善;体现诙谐调侃,凸现对联艺术;赞扬演员技艺,反映演员疾苦㊂从作者对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戏曲楹联是娱人的艺术,同时也是警世之钟,含蓄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切中时弊㊂这些舞台上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是楹联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启迪借鉴作用㊂河南是戏曲大省,历史悠久,遗产丰富㊂就古戏台而言,不仅有遍布全省的神庙戏台,而且在明清时期的城市水旱码头建有许多会馆戏楼,如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戏楼 悬鉴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会馆戏楼㊂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古戏台被冷落甚至遗弃,因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而自然坍塌或人为损坏㊂因此,调查㊁分析和研究留存下来的这些古戏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㊂古戏台的研究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历史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㊁民俗学㊁美术学㊁建筑学㊁艺术史学㊁金石学㊁文献学等㊂戏台上的戏曲壁画㊁彩绘㊁木雕㊁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㊁人物㊁脚色㊁脸谱㊁服装㊁道具㊁舞台调度场面等诸方面的状况㊂台柱上的戏曲楹联,集文学和戏曲艺术于一体,展示了戏曲艺术各方面的审美意识,闪烁着戏曲文化的光彩,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戏曲意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㊁人生哲理,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观众的艺术情趣,具有重要的价值㊂对此,作者无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㊂与古戏台有密切关系的戏曲碑刻,作为研究戏曲的第一手资料,也纳入了作者的视野㊂作者通过对碑刻的研究,分析了神庙戏台开展各种演戏活动的缘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㊂通过对古戏楼的深入研究,增加人们对戏楼建筑的了解,提高保护意识,并探索一条合理利用及弘扬与发展的途径,使这一具有独特意义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㊂面对当下数字化㊁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尤其是 文化自信 的提出,如何对古戏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变得更加迫切㊂刘明阁教授的‘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河南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㊂[责任编辑:张今歌]㊃421㊃。
台儿庄调研报告
台儿庄调研报告附件2: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模板临沂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年级: 专业:姓名: 学号:一个寻梦的地方——关于台儿庄古城民俗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台儿庄历史文化深厚,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
清代《峄县志》记载: “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作为新时期重建的台儿庄古城蕴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踏寻古城寻觅古城最淳朴的文化成为我们一行人的愿望。
二、调查目标:了解运河古城民俗文化。
三、调查内容:(一)运河大鼓作为在明末清初运河古城两岸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是大鼓演奏的一种形式至今已经历400 多年的发展历史。
我们一行人,刚刚走进古城就听见,一副蕴含沧桑感的嗓音萦绕耳畔,近眼看去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老人一手持钢板,一手敲大鼓,酷似京韵大鼓。
这便是运河大鼓。
待演出结束我们和运河大鼓一人褚思泉攀谈起来,一副嘶哑的嗓子造就了运河大鼓的韵味,学会了绵阳叫才会大鼓调。
一副颤巍巍的鼓架成就了大鼓的虚音。
一个人,一个鼓, 两块钢板成就了“运河大鼓”这种说唱艺术。
它通俗易懂又具有故事性,在乡间街道深受百姓喜欢。
“运河大鼓”已经在民间流传几百年,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 特别是在娱乐资源相当贫乏的乡村, 表演大鼓的人受欢迎的程度, 不亚于现在走红的娱乐界巨星。
运河大鼓讲究字正腔圆,伶牙俐齿,粗犷豪放,激越高昂,其表现金戈铁马、攻城掠寨的战争场面,龙腾虎跃、南征北战的动人场景尤其擅长,常常让听众惊心夺魄,记忆犹新在以前运河大鼓演出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矿山和集镇等,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地摊说唱,当场集钱,有时也进曲艺厅或小剧场售票演出或包场演出。
艺人到农村演出,多是在夏季和冬季农闲季节的晚上开场,每到一村,先找村里的人头或热心人帮助安排吃住,唱完后换家换户齐钱粮,富裕人家多给点,穷户少给点或不给也行,一般唱大部头书,唱个十天、二十天是很正常的。
戏台建设情况汇报
戏台建设情况汇报戏台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我们传统戏曲表演的重要舞台。
为了提升戏台的建设水平,我们近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首先,我们对现有的戏台设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实地走访和专业人员的评估,我们对戏台的建设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
我们发现,部分戏台设施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
针对现有问题,我们制定了戏台建设改造方案。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对戏台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规划。
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我们对舞台、灯光、音响等设施进行了更新和升级,以提升戏台的表演效果和观赏性。
在方案确定后,我们着手进行了戏台建设改造工作。
我们组织了专业的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戏台的建设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并且保证工程进度,按时完成改造任务。
除了戏台本身的建设工作,我们还注重配套设施的建设。
我们对戏台周边的环境进行了美化和改造,增加了观众席的舒适度和观赏性。
我们还配备了专业的后台设施,以保障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在戏台建设工作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全面的验收和测试。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评估团队对戏台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测试,确保戏台的各项设施和功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最后,我们将戏台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和推广。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了戏台的改造情况和成果,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演员参与到戏台的活动中,推动了戏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对戏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汇报。
通过我们的努力,戏台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和提升,为戏曲表演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和条件。
我们将继续加强戏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戏台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和享受。
娱人祀祖共一堂——江西乐平昭穆堂戏场调查报告
娱人祀祖共一堂——江西乐平昭穆堂戏场调查报告蔡蕊【摘要】祠堂戏场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传统戏场形式之一.江西乐平地区至今存有大量的戏场,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特殊代表.在这些祠堂中,昭穆堂是位于乐平市涌山镇唯一的明代祠堂.为调查其平面布局,功能,装饰艺术和使用与保护方面等特点,作者于2015年8月随华中科技大学民族建筑研究中心团队对江西乐平的古戏台进行了调研,并对昭穆堂的形制特点做了重点考察.昭穆堂这样的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走向衰落的严峻问题.只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5页(P174-178)【关键词】昭穆堂;平面区位;装饰艺术;使用与保护【作者】蔡蕊【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乐平位于江西东北部,北靠景德镇,南近弋阳,东临德兴,西近南昌;是中国古戏台之乡。
乐平人爱看戏爱到极致,正因如此,古戏台才会遍布于乐平的各个乡村,多达400余座。
戏台的数量之广,种类之多,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并且研究的。
戏场指中国古代戏剧表演的场所,在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和形态。
各个朝代的演戏场所因地域环境不同而各异。
戏场在中国中部地区有多种类型,如:庙宇戏场,祠堂戏场,万年台戏场等。
祠堂最初是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空间也衍生出多功能的特点。
从单纯的供奉祖先到家族集体活动的开展,比如:红白喜事,娱乐活动都可以在祠堂里面开展。
因此,祠堂的范围开始变大,形制也有所转变,戏台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被引入。
祠堂戏场就成为一个集合观演、祭祀等活动的公共建筑群。
涌山村昭穆堂是一座典型的祠堂戏场,它在诸多方面具有当时戏场建筑的代表性,同时又不缺乏自身的个性。
昭穆堂位于江西省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占地700m2有余,是涌山村王氏家族的宗祠。
据王氏族谱记载,它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乐平唯一一座遗留下来的明代戏场,因而弥足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学者黄维若通过考察山西永济县董村三郎庙古戏台、山西临汾东羊村后土庙戏台发现:“元后期北方农村庙宇舞台为适应演出而进行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采光和音响的对立统一矛盾进行。
也就是说,北杂剧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综合艺术,特别是其唱、念、做、打、舞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舞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演出要求,舞台营造者们作了巨大的努力,创造出许多特殊建筑手法。
”[④]正是这些“特殊建筑手法”保证了元杂剧以完美的舞台呈现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由此可见,对古戏台的考察研究,既能与当时的演出文献互相佐证,又能为戏剧史研究、剧场史研究找到坚实的支撑点,避免了艺术史研究纯粹依托文本文献的苍白和空泛的弱点。
当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实证研究,大量古戏台的存在为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二、古戏台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有古戏台的地方必是曾经有过戏剧演出的地方,不同的古戏台代表着不同的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生活方式,也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
庙宇演戏是中国民间演戏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
以福建南平县樟湖娘娘庙为例,整个庙宇只剩下两条窄长的天井是敝顶,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室内剧场,该庙地面全部用琢磨得很好的花岗石铺就,有着极完善的下水排水系统,这既反映出明末清初剧场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手段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当时的南方剧场有别于北方剧场的显著特色:注重看楼,注重排水系统。
天阴多雨的南方气候的地域特点在这样的古戏台中得到彰显。
清代南方戏台的另一特点是极富装饰性。
如福建福清县武当别院戏台天花藻井,“檐角演化为极夸张的形态,远远超出了实际建筑功用的需要,因而构成南方舞台轻巧俏丽的特有外形------明清南方戏台在实用基础上更进一步向美观、精巧发展,把戏剧演出,剧场构筑等等,带入一种更广阔的民间文化背景之中。
使得许多神庙戏台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人们追求娱乐享受的气氛变得更加强烈。
”[⑤]保存至今的古戏台是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瑰宝。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运用、考察这些活标本和活化石是戏剧研究者重要的功课。
篇二:山西古戏台部分区域分布情况很好的撒;放假啊dsf人工费篇三:调研报告一、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新平村新平大桥桥东,昌江沿岸,距景德镇中心区仅15分钟车程,交通便利。
基地自然环境优美,植被丰富,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
计划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形成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村。
二、区位分析1. 项目在江西省的区位项目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距离南昌市大约两个半小时车程,位于南昌三小时经济圈内,位于江西省旅游景点景区最密集的区域内。
2. 项目在景德镇市的区位项目距景德镇市中心只有十五分钟车程,位于景德镇半小时城市圈内,交通便利。
西侧有全市三大景区之一——浮梁古县衙景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三、项目背景——景德镇概况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历史上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下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60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陶瓷之都“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景德镇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晚期,这里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瓷业生产。
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因所制御瓷为宋真宗皇帝所喜爱而赐名为景德镇。
元朝开始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明朝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从事宫廷用瓷的烧造。
随着御窑的设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迅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无数精美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开创了中国海上陶瓷的“丝绸之路”。
英文单词china,既是中国,也是瓷器。
因为瓷业的发展,景德镇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城市之一,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手工业城市。
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原辅材料、陶瓷生产、内外贸易、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
近年来,景德镇加快了陶瓷产业发展振兴的步伐。
国家科技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国家陶瓷工程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商务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每年一度共同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经贸洽谈等搭建了高层次平台;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区“筑巢引凤”,吸引了海畅、乐、金意陶、欧胜诺、特地、东璟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入园发展,景德镇“天下窑器汇聚”的繁荣盛景已经在新的世纪重现。
景德镇是人文气息的艺术殿堂弥足珍贵的陶瓷遗迹、精湛奇妙的陶瓷技艺、流光溢彩的陶瓷精品、风格独特的陶瓷习俗,使景德镇成为中国独有的充满陶瓷文化艺术气息的城市。
瓷窑、瓷片、窑砖、瓷匣、瓷器、瓷雕、瓷灯、瓷墙??浓郁的瓷文化符号随处可见。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位偶然走过你身边的老人可能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位普通姑娘也许就是一个妙笔生花的民间艺术家。
徜徉于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陶瓷市场、湖田古窑遗址、祥集弄明代民居、三闾庙古街??你必将为它独特的陶瓷历史文化和艺术风采所倾倒。
在陶瓷历史发展长河中,景德镇能工巧匠和艺术家灿若群星。
“风火仙师”童宾、督陶官唐英、珠山八友等名播四海。
现在全市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73人、专业陶瓷艺术类教授38人、副教授56人和一大批省市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街边巷尾许多默默无闻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家。
他们世代传承,不停地耕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驾驭陶瓷材料和工艺的本领,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浓郁东方艺术风范的艺术珍品。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被列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是宜人宜居的绿色家园景德镇群山环抱,绿水环绕,碧水蓝天,四季分明,是一座具有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城市。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9%,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89%和40.13%,目前已拥有景德镇陶瓷博览区5a级景点、浮梁古县衙景区、高岭——瑶里风景区、得雨生态风景区等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良好的自然环境奠定了景德镇绿色农业的生态基础,形成了茶叶、蔬菜、养殖业三大特色农业产业。
浮梁茶叶自古闻名,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描写浮梁茶叶生产和贸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红”茶曾与贵州茅台酒双双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江西德宇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雨活茶”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国宴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在全国名优茶评比中累夺桂冠。
景德镇还是一座文明卫生之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被全国31家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城市空气综合整治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空气质量测评连续四年为江西省11个设区市第一名,是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城市。
景德镇是开放创新的活力之城景德镇历史上就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进入新的世纪,千年瓷都景德镇紧紧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发展构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增加投入做大总量,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景德镇产业特色优势明显,工业基础扎实。
除陶瓷产业外,目前已形成以机械家电、航空汽车、化工医药、电子信息、电力能源和特色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昌飞公司、昌汽公司、焦化厂、华意公司、江西化纤、中景集团、德宇集团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昌河”汽车、“景德镇”瓷器和“华意”压缩机三大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昌河汽车、华意压缩、东风药业、黑猫碳黑四家上市公司,全国唯一的直升机研发机构和主要的直升机生产基地都在景德镇。
景德镇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
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九景高速、杭瑞高速建成通车,济广高速、南环高速、景鹰高速正在加快建设,九景衢铁路兴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景德镇市昌江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舶;景德镇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航班。
景德镇处于一个十字交叉的铁路运输中心和多条高速公路交汇的中心,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