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合集下载

宁海古戏台的传承与保护

宁海古戏台的传承与保护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台以载道,以戏台育人”,揭示了戏台的特征,体现了戏台的价值,也展示了戏台的风貌。

几百年来,宁海县积淀着古戏台的文化,传承着古戏台的历史,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大县,打造美丽宁海,美好家园,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2001年,宁海县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有120余座古戏台散布在全县各村落,之后,有13座古戏台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把宁海县的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10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是宁海县首次以“戏台”名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宁海县又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之乡”。

国字号成了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荣誉,这一特大喜讯,振奋了宁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和自豪。

宁海古戏台始建于宋元之间,盛于明清时期。

宁海古戏台为何有这么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的尚存,而仍继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并且始终屹立在村落的大地上。

纵观古戏台的由来与发展,考察古戏台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从中体验出这样几大因素。

第一,古戏台伴随着宗祠应运而生。

宗祠是村落的公共设施,是同姓同族瞻仰的圣地,是供奉祭祀的公屋,也是聚会娱乐的场所。

宗祠的形制布局,有供演戏的戏台,有为观众台下看戏的勾连廊和正厅大堂及两厢房等设施。

所以,戏台与宗祠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在族民心目中把宗祠与古戏台同样视为是历史丰碑和精神家园,是遵循“祖先垂训,恪守品格”的优良传统,增强宗祠观念,使宗祠古戏台以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以独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如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坦镇徐家自然村,因为西溪水库的建造,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徐氏宗祠面临被淹没的局面,村民徐胜国、徐天光等于心不忍,发起保护计划,后经各部门和村民的努力,集资200多万元,终于完成徐氏宗祠古戏台的迁徙保护工作。

让古戏台掂出文化的重量

让古戏台掂出文化的重量

让古戏台掂出文化的重量展开全文——谈《越乡古戏台》的创作体会古戏台对嵊州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说它特别,是因为从这个“符号”中可以解读出嵊州地域文化的许多内涵,而嵊州文化又是中华文化在这个特定区域内的一个显示点。

因此,我们对这样一个题材有着一种由来已久的使命感,也想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认识嵊州戏台所蕴涵的地方特色文化,使大家共同珍惜这份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试图以此来激发人们认识嵊州戏曲文化的根源。

讲大一点,就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要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精神。

这就是我们在做这个节目的真正动机。

嵊州境内曾经有上千个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的尚有200多个,其数量之多、形式之美、建筑之精,堪称一绝。

尤其是在孕育和发展越剧的贡献上,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标志。

为了把这个题材做深做透,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加以展开:一是从空间上展示其量度与广度,二是从时间上展示其历史的深度,三是从内涵上展示其文化的丰满度。

在空间上,我们从上百座古戏台的图文资料中选出几十座有代表性的戏台,并这些戏台分成整体外形、台柱牛腿以及舞台藻井三个类型进行介绍,这种做法目的是让观众感受到数量上的宏大阵容。

这个阵容不但体现在戏台的数量上,而且也体现在不同的形式上和它众多的社会功用上。

说明了嵊州古戏台分布的广度,说明人们对戏剧文化的普遍需求程度。

在时间上,我们从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瞻山宗庙古戏台讲到女子越剧诞生地的施家岙戏台,从时间的纵深度中探寻这一文化建筑的悠远性和时间跨度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显示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和因此而积淀起来的文化厚度。

在文化内涵上,我们讲了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古戏台的类别中(宗祠戏台、古庙戏台、沿街戏台等)探寻其中的文化根源。

如在介绍嵊州古戏台中最多的宗祠戏台时,我们把它的座落位置、形式与格局作了介绍:它一般是位于祠堂的门厅,与正大殿相对。

中国最古老的戏台——“灵台”考——兼说现存的甘肃省灵台县古戏台

中国最古老的戏台——“灵台”考——兼说现存的甘肃省灵台县古戏台

文化遗产202$年第1期中国最古老的戏台一一“灵台”考兼说现存的甘肃省灵台县古戏台**[作者简介]康保成(1952 -),男,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广东广:,510275 );张芳(1973 -),女,陇东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甘肃庆阳,745000)*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早期戏剧史料辑录与研究”(项目编号:20&ZD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刘师培:《舞法起于祀神考》,原载《国粹学报》第27期(1907年4月),引自刘师培《清儒得失论》,长春:吉林出版社2017年,第251页。

②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中: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③ 周贻白:《中国剧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引自《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6年,第465 -466页。

康保成张芳[摘 要]《诗经•灵台》表明,三千年前周文王所筑灵台乃人工所为,其功能是观演歌舞和说唱表演,因而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台,也是早于古希腊剧场的世界上最早的演剧场所。

这一事实长期被遮蔽,应当予以揭示。

此外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文王所修灵台在今西安市的鄂邑区一带,但其实应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灵台县。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当年的灵台荡然无存,而且宋金戏剧成熟之后,在当年周部族的活动中心,戏台的数量和质量都算不上最多最优。

但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疙瘩庙等两座建于清代的戏台,以前均未见诸任何文献,或对古戏台研究有拾遗补缺之用。

[关键词]周文王 灵台 古戏台疙瘩庙0中图分类号〕1207.3 0文献标识码〕20文章编号〕1674 -0890 (2021) 01 -037 -08一、中国最古老的戏台一“灵台”中国最古老的戏台建于何时?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刘师培认为,戏剧的前身一歌舞起源于祭祀神灵的巫歌巫舞,而巫歌巫舞的演出是需要一 个空间的。

刘文引《山海经》,云夏启时代表演巫歌舞的场所在“大穆之野”(也称“大乐之野”)。

古戏台调查报告

古戏台调查报告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及其丰富。

而遗存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古戏台,它作为一种承托戏曲表演的文化建筑,也像意味深厚的戏曲一般,浓缩了诸多魅力无比的文化内涵。

戏台建筑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戏曲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古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基于对戏台建筑的热爱,考虑到目前国内对戏台建筑的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讲述戏台的起源,重点讲述戏台演变过程,最后将历史不同时期戏台特点变化之对比,总结归纳出戏台建筑发展史等各方面问题。

标签:戏台建筑祭祀发展史特征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fieldwork in 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from the stage,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Keywords:stage construction;sacrifice;development history;characteristics;1. 戏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戏曲文物文献是指与中国传统戏曲相关的各种物品和文献资料,包括戏曲道具、服饰、音乐乐器、书刊、手抄本、剧本、排演记录等等。

这些文物文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人们对戏曲的情感和记忆。

收集和整理戏曲文物文献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
价值和意义。

首先,这些文物文献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历程的记录和见证,对于研究戏曲的起源、演变和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次,这些文物文献能够为戏曲传承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帮助新一代艺术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戏曲文化。

同时,通过整理和展示这些文物文献,可以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关注。

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加强对这些文物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这些文物文献数字化保存,方便更多人参考和利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 1 -。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

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的价值和意义价值:
1.保留历史记忆。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能够记录下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2.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戏曲文物文献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时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服装音乐等方面的情况,这些资料对于今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迪。

3.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戏曲文物文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物和文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文物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有助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意义:
1.促进文化交流。

戏曲文物文献不仅具有国内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有助于更好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

2.提高文化自信。

收集和整理戏曲文物文献,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自
信心,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3.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戏曲文物文献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
的认知和尊重,促进人类共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4.培育文化自觉。

对戏曲文物文献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这种精神和文化自觉的培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素
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湖南邵阳古戏台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湖南邵阳古戏台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宇戏台。建筑面积 2 9 8 m , 木 石结构 。 吊栏 凉台悬空 . 凭栏眺望 , 资水 与邵水蜿蜒而 下 , 曲岸枕河 , 十 里碧波 , 青 山如黛 , 风光 无 限 。三 重八 角重檐呈层叠式收缩状 , 气势磅礴 , 蔚 为壮观。阁顶 均盖褐色琉璃瓦 , 下托琉璃瓦 当 , 正脊与背脊均绘脊饰 , 台的四
兽 为谐音 与隐喻的祈福 主题 , 所谓 “ 造 始之教谓 之风 , 习而行 之
谓之俗 ” , 形成教化与情趣同在、 主流与 民间和谐的造型观念 上
的独特建筑艺术。其精神价值一方面是 强调传统的宗族孝治伦 理, 浓缩儒 家的礼、 仁、 忠、 孝、 信、 义, “ 民间祠堂戏 台建筑 中的
民间美术 ,就成 了文 以载道 的教化文化 而物化直观 的艺术形 式” 。如洞 口石江谭 氏宗祠戏 台, 门楼绘 “ 岳母 剌字 ” 、 “ 桃 园结
开 间, 进深 为三进两 明堂( 天井 ) ; 从 空间布局来看 , 一般 为中轴 线对称 的长方形或方形 , 中轴依次 为正 门、 戏楼 、 院坪 、 享堂 、 天 井、 寝堂( 神堂 ) 。中轴 主体 建筑的左右有偏房 ( 厢房 ) , 形成 左 、 中、 右三组立体式纵列 的院落群体。在湘 中具有 突出地域特征 和宗族文化代 表性的 , 如洞 口山 门黄泥村杨福公 祠亭阁式重檐 六角攒尖 角戏 台 , 利用 山坡 地形将 建筑依 次逐步提 高 , 使建筑 整体 错落有致 , 富有节奏 与变化的立体感和音韵感 。六角翘首 如六只凤凰 展翅 。 姿 态娇健 。 极 富气势 . 重檐 卷棚 。 翘檐 塑腾龙 彩狮 , 十分生动 , 富有情趣 。上层藻井 为八 卦太极 图, 亭阁 以斜 纹木窗和 木雕垂挂 围绕 , 内刻 有福 、 禄、 寿镂 空漆金三 仙木雕 ,

《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书评

《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书评

第43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62023年11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v.2023收稿日期:2023-10-07作者简介:刘文峰(1953 ㊀),男,山西省临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曲研究㊂‘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书评刘文峰(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北京100012)㊀㊀摘要:戏台并不是孤立㊁无生气的一座普通的建筑,而是富有生气㊁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它反映着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㊂考察和研究古戏台是研究戏曲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㊂借助古戏台及其有关资料,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戏曲形式的演出场所以及观演关系的变化㊂关键词:河南;明清;古戏台中图分类号:I206.0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6-0123-02㊀㊀戏台,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主要演出场所㊂从露台到明清时期的戏台㊁戏楼,几经发展㊁变化㊂不同的戏台建制,反映了不同时代㊁不同地域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㊂刘明阁教授撰写的‘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于2023年7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我认为‘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不管是对于了解河南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还是就其历史价值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㊂刘明阁教授热爱传统戏曲,非常关心和重视戏曲的学术研究㊂他在担任南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期间,就把考察和研究河南地方戏作为学院学术建设的重要领域来抓㊂南阳师范学院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艺术学科研项目,在戏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文化部科技文化司时任司长于平㊁中国曲艺家协会黄群秘书长曾先后专程到南阳师范学院考察戏曲研究情况㊂刘明阁教授退休后,仍把学术研究作为自己未竟的事业,从2019年起,实地考察了河南现存的一百多座明清古戏台㊂河南现存明清戏台大多处在偏远的地方,甚至深山区,而且戏台与戏台相距很远,给实地考察带来极大不便㊂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对全省古戏台的考察,并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整理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公开发表的有关河南戏台建筑的文献,完成了‘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㊂第一章,明清古戏台研究综述㊂作者梳理了国内古戏台研究情况,认为戏曲史家周怡白先生的专著‘中国剧场史“是一部我国最早涉及剧场形制及其历史演变的论著,介绍了刘念兹先生的‘戏曲文物丛考“㊁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车文明教授的‘中国神庙剧场“‘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㊁台湾学者罗丽容的‘中国神庙剧场“㊁刘兰芳纪念馆原副馆长吴开英等学者的‘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㊂罗德胤教授㊁薛林平教授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古戏楼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是从戏曲文物的角度对古戏台进行研究,有的学者是对某一地区的古戏台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学者是对某一古戏楼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学者是对现存戏剧碑刻进行研究㊂第二章,戏台发展历史介绍㊂戏台的建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建筑形制,有一个由流动场所发展到固定场所的衍变过程㊂这个过程反映了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对演出场所的需求和变化㊂戏台的兴建以及建筑形制的不断发展衍变,是戏曲艺术从萌芽㊁形成到成熟的重要历史标志㊂演出场所出现的多样化展示了明清时期河南戏曲艺术的辉煌㊁河南经济的繁盛以及清代人民群众爱好戏曲的盛况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6期第三章,明清戏台的建筑形式㊂清代创建的戏台多为三间(也有五间的),有的还建有左右相连的耳房,还出现二连台㊁三连台㊁品字台㊁过道台等建筑形式㊂传统戏台的基本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即单幢式㊁双幢前后串联式和三幢左右并列式㊂神庙戏台一章,主要从神庙戏台的创建年代㊁建筑结构㊁戏台类别㊁戏台规模的数据㊁目前状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河南现存109个明清神庙戏台,并逐一附有照片㊂刘明阁教授把重点放在神庙戏台演戏活动上㊂通过大量戏曲碑刻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神庙开展各种演戏活动的缘由:春祈秋报㊁神诞庙会㊁神像开光㊁还愿酬神㊁村规戒赌罚戏等㊂尤其是通过戏曲碑刻内容分析,把神庙戏台罚戏归纳为三种处罚方式:禁止赌博㊁保护树木青苗和惩戒违反行规者㊂在宗祠戏台一章,从宗祠戏台的创建年代㊁建筑结构㊁戏台类别㊁戏台规模的数据㊁目前状况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河南遗存的16个明清宗祠戏台,并逐一附有照片㊂宗祠演戏活动不仅具有戏剧史意义,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学意义㊂本章的亮点是从宗祠演戏的祭祀功能㊁教化功能㊁交际功能㊁娱乐功能㊁传承弘扬家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宗祠演戏的社会意义㊂会馆戏台一章共分四节:会馆概述㊁会馆戏台的建筑艺术㊁演戏活动和遗存状况㊂把会馆戏台的建筑艺术单独作为一节来介绍,足见河南会馆戏台在河南明清戏台中的重要地位㊂戏楼是会馆中的重要建筑,是会馆的形象,代表会馆的经济实力,所以更注重装饰,讲究华丽的风格㊂会馆戏台的屋顶有不少为琉璃瓦覆盖,有宝瓶㊁鸱吻㊁鸟兽㊁人物㊁花卉等装饰,楣枋㊁斗拱㊁雀替㊁藻井㊁隔扇或彩绘或木雕,图案有花卉鸟兽㊁历史人物㊁戏曲故事等㊂河南现存会馆的装饰艺术造诣精湛,是具有强大震撼力的民间艺术瑰宝㊂独特的装饰风格是商人经商文化㊁经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㊂我所见到的同类著作中,一般是把戏楼的戏曲楹联记录下来,只做简单的介绍,没有进行深入分析㊂刘明阁教授专门安排一章对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这是‘河南明清古戏楼调查研究“的一大亮点,也是创新之处㊂戏曲楹联是戏曲文化艺术的符号,是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㊂他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富含人生哲理,启迪观众智慧;描绘戏曲意境,展现舞台效果;大量引经据典,弘扬传统文化;总结戏曲内容,劝说世人向善;体现诙谐调侃,凸现对联艺术;赞扬演员技艺,反映演员疾苦㊂从作者对戏曲楹联的社会功能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戏曲楹联是娱人的艺术,同时也是警世之钟,含蓄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切中时弊㊂这些舞台上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是楹联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启迪借鉴作用㊂河南是戏曲大省,历史悠久,遗产丰富㊂就古戏台而言,不仅有遍布全省的神庙戏台,而且在明清时期的城市水旱码头建有许多会馆戏楼,如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戏楼 悬鉴楼,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会馆戏楼㊂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古戏台被冷落甚至遗弃,因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而自然坍塌或人为损坏㊂因此,调查㊁分析和研究留存下来的这些古戏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㊂古戏台的研究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历史学㊁社会学㊁经济学㊁民俗学㊁美术学㊁建筑学㊁艺术史学㊁金石学㊁文献学等㊂戏台上的戏曲壁画㊁彩绘㊁木雕㊁石刻等,具体形象地描绘出剧目㊁人物㊁脚色㊁脸谱㊁服装㊁道具㊁舞台调度场面等诸方面的状况㊂台柱上的戏曲楹联,集文学和戏曲艺术于一体,展示了戏曲艺术各方面的审美意识,闪烁着戏曲文化的光彩,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戏曲意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㊁人生哲理,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观众的艺术情趣,具有重要的价值㊂对此,作者无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㊂与古戏台有密切关系的戏曲碑刻,作为研究戏曲的第一手资料,也纳入了作者的视野㊂作者通过对碑刻的研究,分析了神庙戏台开展各种演戏活动的缘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㊂通过对古戏楼的深入研究,增加人们对戏楼建筑的了解,提高保护意识,并探索一条合理利用及弘扬与发展的途径,使这一具有独特意义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㊂面对当下数字化㊁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尤其是 文化自信 的提出,如何对古戏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变得更加迫切㊂刘明阁教授的‘河南明清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河南戏曲演出场所的变迁具有认识价值,而且对于研究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㊂[责任编辑:张今歌]㊃421㊃。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中国戏曲历史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传统戏曲社会价值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但近年来缺乏关注,面临衰退危机。

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2012年剩下了286个。

业内专家估计未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曲传播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门艺术是去是留?它的当下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而在笔者看来这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而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发展;二是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需要继承和发展(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中国戏曲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

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厚。

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

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

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

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发展和创新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

圆明园戏台考

圆明园戏台考

圆明园戏台考圆明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的戏台是中国古代剧院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圆明园戏台考就是对圆明园戏台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

圆明园戏台坐落在圆明园的正中心,是整个园林的核心区域。

戏台建筑坐北朝南,呈半圆形,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前台和后台。

前台是观众席,后台是演员表演区域。

整个戏台建筑采用木结构,并且在建筑风格上结合了汉、藏、满、回等多种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圆明园戏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候的戏台是用来供皇帝观看表演的。

而到了清代,圆明园戏台成为了皇宫内外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清代,皇帝和皇后会在戏台上观看各种戏剧演出,包括京剧、越剧、评剧等。

戏台也成为了皇帝与文臣武将交流的场所,是皇帝展示威仪和政治权力的舞台。

圆明园戏台在建筑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戏台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其色彩、图案、雕刻等装饰都非常精美。

特别是戏台的立面,以彩绘、石刻、木雕等手法表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如神话、传说、文学、历史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富有象征意义,能够突出皇权、封建秩序和文化传统。

圆明园戏台在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皇家园林内的建筑,戏台被视为皇家的象征。

皇帝在戏台上的表演和观看是中国古代皇帝身份的象征,也是皇帝与民众交流的方式之一。

戏台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舞台,各种戏剧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不幸的是,圆明园在19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被烧毁,戏台也未能幸免。

至今,圆明园的废墟上只剩下了石基和部分石柱,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圆明园戏台的研究和关注。

学者们通过历史文献、遗址考古以及艺术复原等手段,对圆明园戏台进行了重建和再现。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中国古代剧院建筑的发展和变迁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体价值与核心意义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体价值与核心意义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体价值与核心意义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㊀李占鹏㊀㊀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戏曲文献的持续大量发现曾经造成一定的轰动效应,致使不少耆宿时贤频频驻足凝眸,堪称奇景壮观.20世纪是中国戏曲文献整理和研究取得卓越进步和辉煌成就的百年,也是中国戏曲文献发现创获至为丰赡的百年.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不仅为中国戏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阅读文本,而且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整理㊁研究领域,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百年发现看,每种戏曲文献的面世年代都难以预测,无法提前揆度,它们的出现虽乍冷乍热,忽疏忽密,既不均衡,又无规律,却断断续续地贯穿着20世纪的整个历程.它们大多数初见于海内外经营图书的店肆摊铺和酷爱文艺的家族村落,也有一部分来源于我国地下的考古发掘,还有一部分庋藏于世界一些国家及地区久负盛誉抑或不甚知名的各类图书馆①.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连贯,地域分布辽阔②;类型构成明晰,特征表现颖异③,尤为可贵的是,它们的主体价值既古朴又宏富,核心意义既广泛又深远.全面考察㊁具体分析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体价值与核心意义,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状况㊁范畴㊁性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㊁发展㊁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导引功能与难以替代的实证作用.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体价值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数以千计的初写原刻.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拥有数量浩繁㊁风貌质朴的最早写本或刻本.它们或仿祖本缮抄,或依手稿镌刻,虽简陋粗拙,甚至漫漶断烂,却属初写原刻,看似颓册败页,实乃稀世珍宝.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虽 可惜见不到原书 ④,所存乃据原书仿录,却 未经后人篡改,保存了戏文的本来面目,是研究宋元南戏极为珍贵的史料 ⑤;«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今存唯一元代当世刊行的杂剧集, 虽出坊间,多讹别之字,而元剧之真面目,独赖是以见,诚可谓惊人秘笈 ⑥;«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纂辑元明杂剧242种,其中钞本173种,刻本69种,堪称元明杂剧之大国,①②③④⑤⑥李占鹏«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文化特征»,«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日.李占鹏«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与地域分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李占鹏«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钱南扬撰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王国维«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书店1983年版.虽全非初写原刻,然 几乎每种都是可惊奇的发现 ①, 价值实远在寻常宋元本之上 ②,它的突现 最煊赫 ,是 整个中国戏曲发现史上一件大事 ③;清升平署自设立迄解体 计近有二百年之历史,所自编与所尝演之戏,又不下数千种,开旷代未有之局,创千古罕睹之事 ④,这些剧本都是工笔正楷,绝大多数以原创格局传存至今,实为 近代戏曲史中重要资料 ⑤;«车王府曲本»今存剧本几近千种,虽系行草书体,却未失初写韵致, 这批曲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清代由盛而衰阶段的民情㊁风俗㊁宗教信仰㊁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 又为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作了一次总结 ⑥, 它所包含的文献价值可与全唐诗㊁全宋词媲美,它的发现,可与安阳甲骨文㊁敦煌文书并提 , 足可填补 乱弹 阶段剧目的空白 ⑦.而«西游记»杂剧㊁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㊁成化刻本«白兔记»㊁嘉靖抄本«蔡伯皆»㊁潮州戏文五种(«荔镜记»«颜臣»«荔枝记»«金花女大全»«苏六娘»)㊁清道咸时期青阳腔戏曲民间抄本四种(«三元记»«黄金印»«涌泉记»«陈可忠»)诸戏曲作品单行本,与以«盛世新声»㊁«风月锦囊»㊁«词林一枝»㊁«乐府玉树英»㊁«满天春»㊁«乐府红珊»为代表的戏曲作品选集,以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㊁«南词引正»㊁«南曲九宫正始»㊁«霜崖曲话»㊁«今乐考证»为代表的戏曲理论著作⑧,或抄或刻,都无不保留着面世之初的朴素和质实.它们的发现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提供了数以千计的珍稀剧本,丰富了现存中国古典戏曲作品的种类和内涵,改变了20世纪以前中国古典戏曲作品流传的萧条和沉寂之状况.更为可喜的是,它们能使后世随意浏览许多前贤从未涉猎过的诸多戏曲作品的最早文本.第二,世所罕见的孤本秘籍.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包罗装帧别致㊁行款卓异的众多特殊版本.它们或裒辑于总集,或付梓以单行,都独一无二,为世稀有,是迄今为止孑然传世的唯一典籍,欲考察㊁阐释某类戏剧样式固非它们莫属.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就是后世认识宋元南戏必须首先接触的三个孤本,而«张协状元»还是 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 ⑨.«元刊杂剧三十种»有十四种为海内孤本,其 劲切雄丽,足为绝唱,元人本色于斯可窥 的价值自不待言,即使非孤本的十六种也为更充分地扩大元刊杂剧的社会影响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促进作用.«风月锦囊»四百余年来一直秘藏西班牙,鲜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郑振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跋»,«文学集林»1939年第11期.傅惜华«也是园所藏珍本元明杂剧之发见»,«朔风»1938年第12期㊁1939年第1期.叶德均«十年来中国戏曲小说的发现»,«东方杂志»1947年4月15日.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引论»,«清升平署志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版.袁同礼«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乙编»,国立北平图书馆1935年版.王季思«足可填补 乱弹 阶段剧目的空白»,«石印清蒙古车王府曲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王季思«足可填补 乱弹 阶段剧目的空白».李占鹏«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下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狩野直喜«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为海内所闻知, 系天壤间孤本 ,选录 传奇杂剧,亦颇多今已失传者 ①,是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戏文选集 ②.俄国汉学家李福清20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发现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为«善本戏曲丛刊»所失收,乃名副其实的孤本秘籍, 虽都残缺不全,却收载了不少失传的佚剧与佚出,它们都是值得珍视的文献 ③.清以前行世的元代«西游记»杂剧今仅存明万历刻本,后世版本皆据此抄刻而来,它是 现存最早的这一题材的戏曲剧本 , 对我们研究西游记故事演变有着重要价值 ④.宣德南戏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出土于广东潮州西山溪明墓,今已无别本存世,是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戏文写本 ⑤,也是 迄今见到的最古老演出剧本 ⑥.«远山堂曲品剧品» 湮沉了三百年 后方 重见天日 ⑦,实属秘籍,从未见于著录,它 不仅丰富了明代传奇㊁杂剧的数量,也提供了明代戏曲史上一些重要资料 ⑧.«南曲九宫正始» 前后共历二十四年,易稿九次,方始成之 ⑨,虽为曲谱之伟著,然亦系孤本,它 保存了一百多种 元传奇 ,其中三分之二是近人辑佚所未及的 .其他如«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㊁«清升平署戏曲文献»㊁«车王府曲本»㊁«吐鲁番梵文戏剧残卷三种»诸戏曲作品集以及«盛世新声»㊁明成化刻本«白兔记»㊁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所代表的戏曲作品选集㊁单行本和理论著作,或全部或部分地以孤本秘籍的身份,填补了中国古典戏曲领域的许多空白,为戏曲校勘提供了一种毋庸置疑的确凿文本.中国古典戏曲绝大多数作品只有孤本独刊,重刻再版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对版本价值的敏锐判断和允当鉴定.第三,难得寓目的散编逸篇.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蕴蓄着著于经史㊁载诸百家的大量珍贵资料.它们或为片言只语,或为遗文佚曲,没有通例准则,不分巨细宏丽,然其实用价值庶可与原稿孤本不相轩轾甚或略高稍强,尤为不同寻常的是它们作为戏曲资料皆属首次征引和最先披露.像录于«宋书 乐志»卷二十二之«公莫舞»,虽长期隐而未显,却似吉光瑞霓,令人珍视,它是 我国戏剧的祖型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戏弄»稽考了以«踏摇娘»㊁«西凉伎»与«侮李元谅»㊁«三教论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戴望舒«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中国小说㊁戏曲»,«吴晓铃小说戏曲论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彭飞,朱建明«海外戏曲孤本风月锦囊的新发现»,«上海艺术家»1988年第2期.李福清«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序言»,«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李修生«元杂剧史第六章余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饶宗颐«明本潮州戏文说略»,«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林淳均,陈历明«潮剧剧目汇考(中) 刘希必金钗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黄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后记»,«远山堂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版.叶德均«祁氏曲品剧品补校后记»,«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5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冯沅君«南戏拾遗序例»,«南戏拾遗»,燕京学社1936年版.杨公骥«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1期.为代表的数十种歌舞类戏和说白类剧,其旁征博引㊁搜罗剔抉之深广,至今仍无人出其右,因为这些剧目而穷极古籍的材料, 每每倾筐倒箧,竭情尽致,没有遮拦 ,更为独家采撷, 它的轮廓是已够圆满的了 ①;«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仅新增往昔未见著录的戏曲家就达一百二十四人,而新增未为人知的剧目亦达五十余种,这完全是新发现,它 对于深入研究元明清三代戏曲,也有许多值得参考的新材料 ②;尤使人眼界大开的是«明清戏曲家考略»㊁«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㊁«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这三部著作带有拓荒性,它们大规模地辑录了流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戏曲文献史料,国内于其不仅未见著录,而且一无所知, 综观前后三编,作者有一种 一以贯之 的精神 , 那就是始终坚持掌握第一手资料 ③;近年问世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著录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三十一种,稀见晚清民国传奇十四种, 披露了新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剧本文献和相关戏曲史实,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④.而很琐屑却颇关键的资料更是不绝如缕,像说 戏场 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翻译佛典«修行本起经»卷上 试艺品 ⑤,说 瓦舍 一词最早出自前秦翻译佛典«鼻奈耶»卷四⑥,说 杂剧 一词最早见于唐初翻译佛典«量处轻重仪本»卷一 杂剧戏具 ⑦,说 戏曲 一词最早出自南宋刘埙«水云村稿 词人吴用章传»⑧,若凿凿金石,为荦荦端绪,具有发凡起例㊁追本溯源的嚆矢作用.«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㊁«山西神庙剧场考»在考察戏曲文物的同时,也著录了许多新的戏曲文献史料.其他如«说剧»㊁«优语集»㊁«宋元戏曲史»㊁«宋金杂剧考»㊁«清代戏曲史»㊁«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在戏曲文献资料的搜集㊁钩稽㊁寻访㊁考索方面都成绩斐然,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第一手资料.第四,绝无仅有的装扮排场.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附丽着角色表演㊁舞台调控的各种真实信息.它们或径直简化省略,或额外增补添加,前者往往干脆被忽视,后者虽多所瞻顾,但观照仍嫌寂冷,尽管如此,却都为中国古代戏曲已失去光和影的舞台演出保留了无数珍奇的原始资讯.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张协状元» 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早期南戏融合各种伎艺未化的痕迹 ,不仅 保存了诸宫调㊁宋杂剧等演出的片断 ,而且 对我们了解早期南戏的剧本创作㊁演出形式并借以探索南戏形成的艺术渊源和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极有实证价值⑨;«元刊杂剧三十种»大部分剧本之唱词较明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王悠然«唐戏弄序»,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景深«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序»,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陆萼庭«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序»,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引言»,«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第一章,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第一章.刘晓明«杂剧形成史»第一章,中华书局2007年版.洛地«一条极珍贵的戏曲资料的发现»,«艺术研究»1989年第11期.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下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刊本诸剧本集为多,宾白较明刊本诸剧本集为少,甚至少数剧本只存唱词而宾白全缺,遂衍生出元杂剧 宾白则演剧时伶人自为之 ①, 初时止有填词,其介㊁白之文,未必不系后来添设 ②的推断,它的宾白的简化省略对探讨元杂剧的实际演出情形无疑颇具认知价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有102种抄自内府或以内府本校勘的剧本缀附了穿关,详细开列每折戏的登场人物及其穿戴衣冠㊁髯口与所执砌末,数量之多,名目之细,就杂剧演出资料著录言实在无与颉颃,它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戏曲服饰史料 ,对 研究戏曲舞台美术的历史演变 ,很有参考价值③;«清升平署戏曲文献»的发现使一向甚为神秘的清代宫廷演剧大白于天下,它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相当完好地保存了宫廷戏演出的翔实资料,机构沿革㊁制度废立㊁剧目编排㊁舞台表演,举凡与戏曲演出相关者都有清晰具体的档案记载,卷帙之繁,规模之巨,为世所罕见,使 近百年来戏曲之流变,名伶之替代,宫廷起居之大略㊁朝贺册封以及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 ④;«车王府曲本»几乎皆为皮黄戏演出的脚本,既有记录戏班艺人现场演出的 全串贯 ,也有导演为掌握剧情而随手使用的 总讲本 ,不仅标注脚色㊁唱词㊁说白,而且附载音乐㊁布景㊁动作㊁表情以及相关舞台提示,虽因带有草稿性质而甚显凌乱,却非常方便实用,真实可信,它是一个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资料库, 为研究说唱艺术史㊁戏曲表演史㊁汉语演变史㊁清代政治文化史以及民俗民情㊁宗教信仰㊁民族关系 ⑤,极有征引价值.而明成化刻本«白兔记»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㊁青阳腔民间抄本四种诸单行本,«南词引正»㊁«鸾啸小品»㊁«南曲九宫正始»㊁«寒山堂曲谱»㊁«今乐考证»诸戏曲理论著作,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为代表的戏曲文献史料都蕴蓄着极其丰富的古典戏曲演出资料.若将这些资料认真加以整理归纳,中国古代演剧史肯定会以饱满充实替代单薄干瘪而傲立于世人眼前.第五,鲜为人知的藏迁轨迹.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具有机遇迥异的庋置经历与遭际离奇的流转过程.它们或厕身于神州中土,或寄迹于别国异域,显现,隐没,再显现,再隐没,此起彼伏,循环往复,自问世迄被发现,无论沉潜浮露,曾都屡遭劫难,历经漂泊.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竟惊见于英国伦敦 一小古玩肆 ⑥,斥资璧购暂存 天津某银行保险库 ,抗战胜利复 不知下落 ⑦,幸赖仿抄得以衍传;«元刊杂剧三十种»经李开先㊁何煌㊁黄丕烈收藏,因 有人从吴门购回 ⑧而不幸流落日本,罗振玉㊁王国维在东京发现它并将其公布于世,今国内所见乃据日藏影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臧懋循«元曲选序»,«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部 宾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龚和德«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穿关»,«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刘烈茂«论车王府曲本的文献价值»,刘烈茂,郭精锐«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叶恭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题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平古今小品书籍印行会1931年版.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前言».狩野直喜«覆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序».更为蹇舛,先后经赵琦美㊁董其昌㊁钱谦益㊁钱曾㊁季振宜㊁何煌㊁黄丕烈㊁汪士钟㊁赵宗建㊁丁祖荫㊁孙伯渊多人之手,最终被郑振铎发现于抗战正酣的上海①;«清升平署戏曲文献»原本善藏京城,却因宣统溥仪被废黜,而 惟升平署在宫城外,故其太监得私以档案及戏曲稿件,售于小书铺 ②,如此复散复聚,旋失旋得,由于散佚和发现之间为时较短,遭受磨难尚少;«车王府曲本»为 清末北京蒙古族车王府钞本 ③,它的藏迁亦甚为典型,今一部分收藏于大陆,一部分保存在台湾,一部分流落于日本,而其缩微胶卷还远藏在美国㊁英国,所经人事尤为扰攘④;颇具传奇色彩的«风月锦囊»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就被传教士转呈西班牙国王,秘藏于 爱斯高里亚尔静院 ⑤(今埃斯科里亚尔的圣 劳伦佐修道院),直至20世纪中后叶方通显于世,封存境外长达四百余年之久,原物虽无望返还,但影印本已发行国内外;«词林一枝»㊁«八能奏锦»㊁«玉谷新簧»㊁«摘锦奇音»㊁«乐府南音»㊁«玄雪谱»㊁«大明春»七种, 幸赖日本内阁㊁尊经阁两文库保存至今 ⑥,它们在境内究竟何以亡逸,又何以为日人收藏,今均无确切史料;而发现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乐府玉树英»㊁«乐府万象新»,发现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大明天下春»,发现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满天春»㊁«钰妍丽锦»,发现于德国萨克森州的«百花赛锦»,以及如今仍珍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乐府红珊»㊁牛津B o d l e i a n图书馆的«乐府菁华»㊁牛津大学的«乐府歌舞台»,庶几全是 作为古文物被人带到欧洲 ⑦,可谓藏迁国度最遥远的戏曲选集;«远山堂曲品»㊁«远山堂剧品»㊁«南曲九宫正始»㊁«寒山堂曲谱»㊁«霜崖曲话»诸戏曲理论集虽俱发现于国内,较少经受劫难,但待真正公开流传,已是历尽沧桑;至于«西游记»杂剧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诸戏曲单行本也都拥有各自甚为奇特的藏迁历程.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藏迁轨迹不仅给戏曲文本的世代传承提供了坚实的资料依据,也为古典戏曲跨越国门㊁传留境外提供了早期中外文化互相交流的有力证明.这对重新审视㊁评价中国古典戏曲的历史地位和世界影响很有支撑作用.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核心意义也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恢复戏曲历史风貌.20世纪前的中国古典戏曲尽管创作㊁表演都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景象,但由于剧本抄写㊁刻印的随意性㊁单一性,使发行㊁流传的持续性㊁普遍性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之收藏家秘不示人的痼癖作祟,它的历史风貌不啻没有完全真实地展示给世人,而且造成不应发生的断裂和缺失.因为断裂和缺失,我们考察㊁检视的已不是戏曲历史本身,它或长期虚空,或经后世藻饰.这使我们认识戏曲特定样式①②③④⑤⑥⑦郑振铎«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跋»,«文学集林»1939年第11期.朱希祖«整理升平署档案记»,«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雷梦水«车王府钞藏曲本的发现和收藏»,«学林漫录»1984年第9期.仇江,张小莹«车王府曲本全目及藏本分布»,刘烈茂,郭精锐«车王府曲本研究».戴望舒«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尔静院所藏中国小说㊁戏曲».傅芸子«东京观书记 内阁文库读曲续记»,«正仓院考古记 白川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龙彼得,胡忌«被遗忘的文献»,龙彼得,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的视点㊁准星大幅偏离.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发现以前,尽管南宋戏文萌生众所周知,但其究竟何等模样,只能从 四大南戏 探摄推想,即使确有所获,终属水月镜花;«元刊杂剧三十种»尚未通显前,«元曲选»所收元杂剧的原创性虽也猛遭质疑,然而还没有谁观照元杂剧不将其作为首选.但现在看来,«元曲选»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差异不仅仅在于形体,更重要的在于精髓,«元刊杂剧三十种»是源,«元曲选»是流,«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发现,真正还原了元杂剧的本来面目;«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发现使元杂剧在明代的衍变,也就是元杂剧的流,除«元曲选»外获取了更为丰富的文本资源,明代元杂剧的历史风貌借此得到了更为臻善的复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出人意表的惊喜;«清升平署戏曲文献»的发现使向来因秘而不宣竟至杜撰清宫演剧史的臆说妄言骤然消解,月令承应㊁九九大庆㊁法宫雅奏㊁朔望承应四大类剧目以及未曾散佚的各类档案对重构清宫演剧史既必要又充分,舍此则别无依傍;皮黄戏史一度有名无实,公婆自说,固执己见,待«车王府曲本»发现,皮黄戏的形制㊁蕴涵㊁特征遂昭然若揭,«车王府曲本»是再建皮黄戏史的主体和关键.而以«西游记»杂剧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㊁明成化南戏刻本«白兔记»㊁清道咸时期青阳腔民间抄本四种为代表的戏曲单行本,以«盛世新声»㊁«词林摘艳»为代表的戏曲选集,以天一阁蓝格写本«正续录鬼簿»㊁«南词引正»为代表的戏曲理论,以«唐戏弄»㊁«宋金杂剧考»㊁«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㊁«明清戏曲家考略»为代表的戏曲论著的涌现,或整体或局部,或概观或片段,甚至零拆散出㊁一言半语,都对恢复戏曲历史风貌具有 排难解疑㊁添砖加瓦 ①的重大作用.第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是中国古典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大规模的面世为我们更深刻㊁透彻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总体特征提供了最主要的鉴裁实物.中国古典戏曲文献在20世纪前虽非强宗但也绝非弱势,然因发行和传播的窄隘滞涩使其为世所知的范围趋于严重萎缩.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不仅再现了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昔日风光,而且超越了前此发行和传播的窄隘滞涩,以公器毫无遮掩地进入大众视野.从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看,中国古典戏曲文献还蕴蓄着更令人心仪的个性特征:其一,名目的新潮性.«元刊杂剧三十种»竟有29种在剧名前分别冠以 大都新编 ㊁ 大都新刊关目的本 ㊁ 古杭新刊 ㊁ 古杭新刊的本 ㊁ 古杭新刊关目的本 ㊁ 古杭新刊的本关目 ㊁ 古杭新刊关目 ㊁ 新刊关目 ㊁ 新刊关目全 ㊁ 新刊的本 ㊁ 新编足本 ㊁ 新编关目 ㊁ 新编 ㊁ 新刊 字样,唯1种非是,却更特异,作 新刊的本薛仁贵衣锦还乡关目全 ;«风月锦囊»包括三编,甲编称 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卷之一 ,乙编称 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 ,丙编称 新刊摘汇奇妙全家锦囊续编 ;还有«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㊁«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㊁«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可谓琳琅满目,无奇不有.其二,纂辑的兼容性.«车王府曲本»据今人考证,不仅包罗993种①陆萼庭«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序».。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作者:王潞伟张丹妮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10期中国古戏台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

古戏台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属于双遗产范畴,与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密切相关,也是乡土社会的大学堂。

戏台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遗存类型上看,古戏台大致可分为茶园酒楼等商业性戏园子、神庙戏台(包括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会馆戏台)、宫廷戏台、私家园林戏台四类;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形态演进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演进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遍布城乡的古戏台已然成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历史遗存据目前调查可知,宋代戏台无实物遗存,仅有6通含“舞楼”“舞亭”“舞厅”“舞庭”“献楼”等文字记载的碑刻遗存,均附属于神庙。

金元戏台目前发掘实物16座,均位于山西省(尤以晋南、上党地区为最),且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元古戏台建筑遗构多为大屋顶,出檐举折平缓,气势恢宏,其样式或庑殿顶,或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均为单檐。

柱础多用素平础、覆莲础、覆盆础,形制古朴自然。

檐柱用材硕大,柱收刹、柱侧角较为明显。

斗拱样式简洁大方,昂形以琴面昂居多。

明代戏台处于金元戏台与清代戏台之演变传承的过渡阶段,一些明代戏台建筑风格承袭了金元戏台之特色,稍不留神便会被误认为是金元舞楼;而另一些明代舞楼因年长日久,历经后代多次重修,其明代建筑特征亦大为改观,故明代舞楼的年代断定略有难度。

就目前来看,结合戏台建筑遗构特征及文献资料佐证,全国明代戏台遗构为87座,其中位于山西省的有46座。

清代戏曲极度繁盛,戏曲艺术遍布社会各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用于演剧的古戏台遍布中华大地城乡村野。

庆阳市古戏台遗存现状及当代价值

庆阳市古戏台遗存现状及当代价值

庆阳市古戏台遗存现状及当代价值
张芳;刘湘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3)4
【摘要】古戏台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载体。

《庆阳地区戏曲志》记载庆阳市新中国成立前有戏台191座。

调查显示庆阳市现存古戏台31座,其中清代18座,民国13座。

一息尚存的庆阳市古戏台正面临坍塌殆尽的危险,总体没有引起文保部门重视。

故此,对古戏台进行有效的修缮和保护,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代价值,也可为建筑和文化的双重保护提供思路。

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古戏台的保护力度,让承载着戏曲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古老戏台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文化增值功能。

【总页数】10页(P23-32)
【作者】张芳;刘湘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
【相关文献】
1.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及保护研究
2.咸阳地区文庙遗存现状及当代价值探悉
3.古戏台对白族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现代价值——以大理喜洲镇古戏台为例
4.古戏台社
会美价值初探——以平遥古戏台为例5.从古戏台的遗存看戏曲艺术在江西的发展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州古戏台摭谈

福州古戏台摭谈

欣赏与评鉴fuJ洲^8Tl滴稠鬯斌给据零星的史料记载,福州在唐宋时期便已盛行歌舞百戏,至明代时,城乡的戏曲演出已蔚然成风。

其间北方的许多声腔剧种传人福州,更加丰富了福州的戏曲舞台。

至迟在清中叶时,融儒林班、平讲班、江湖班声腔为一体的福州地方剧种——闽剧已经形成,福州的戏曲演出活动空前活跃。

福州现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戏台,恰是福州戏曲历史发展的实物证据。

现举例摭谈之。

陈太尉官戏台位于罗源县中一孙静罗源县中房村陈太尉宫戏台赵君奇摄房村。

陈太尉官始建于唐末,重建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明嘉靖问部分建筑曾被倭寇焚毁,隆庆间又重新修复。

其建筑经宋、明、清三代扩建成三开间殿堂,又续建两庑、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至今戏台前梁仍保留有清咸丰六年建的题记。

一宫之内,宋、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198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山陈氏支祠戏台位于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

陈氏支祠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

该祠堂戏台为青石加工构成。

柱础、戏台精雕花草鸟兽图案。

戏台上方悬挂“揭古惩今”木匾。

浮雕黑字,字体清秀,刚劲有力;底为漆金,四周框以花鸟图案雕刻,中为浮雕双龙抢珠。

青石柱精磨光滑如镜,柱柱有楹联,阴刻金字。

篆、隶、行、楷诸体均出自名人手笔。

其中有民国时期要人林森、陈绍宽、杜锡王圭、陈季良、萨镇冰、林之夏、刘建绪等,及清朝遗老陈宝琛、郑孝胥等。

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座古戏台,虽经历经风雨侵袭,但建筑构造与装饰仍保留得十分精美。

始建予明代,位于新店汤斜村的光华境古戏台主柱有“寓褒贬,辨善恶;载治乱,知兴衰”的楹联,从其内容上看,可想见当时人们对戏曲教化意义的重视。

明中叶以后,弋阳腔、昆山腔、四平腔等相继传人福建。

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福州经常有戏曲演出活动。

明万历年间,福州人曹学俭办起“曹府儒林班”,曾参加洪塘金山寺普渡演出。

且明末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当时福建商人“行贾四方”,闽、浙、赣三省成了一条交通要道。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探寻中国古戏台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探寻中国古戏台

老祖宗留下的宝藏!探寻中国古戏台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20世纪50年代,全国尚遗存古戏台约10万座,而2008年调查统计时仅剩下了1万余座。

这1万余座中还有很多摇摇欲坠,濒临坍塌……
欣赏一下这21座保存完好的古戏台,也许我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建筑中窥探到戏曲艺术历史的一角。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清代大戏台(北京市)
木椟古镇虹饮山房(江苏省苏州市)
同里古镇陈氏旧宅戏台(江苏省苏州市)
七里山塘(江苏省苏州市)
忠王府室内古戏台(江苏省苏州市)
榕津古镇古戏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乐平县古戏台(江西省景德镇市)
阳春古戏台(江西省上饶市)
乌镇古戏台(浙江省嘉兴市)
西塘古镇古戏台(浙江省嘉兴市)
柯岩镜水湖(浙江省绍兴市)
柯岩鲁镇双面戏台(浙江省绍兴市)
鲁迅故居(浙江省绍兴市)
马家祠堂古戏台(浙江省绍兴市)
板峪村三面开戏台(山西省晋中市)
后土庙明代戏台(山西省晋中市)
正法寺清代戏台(山西省晋中市)
临县啧口镇黑龙庙清代戏台(山西省吕梁市)
三山会馆(上海市)
社旗县山陕会馆清代戏台(河南省南阳市)
西秦会馆清代戏台(四川省自贡市)
图秀天涯(微信号:tuxiutianya)与您共同在行走中品味文化,欢迎订阅和推荐!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我们继续精良运作的动力!祝您天天好心情!。

文献学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贡献

文献学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贡献

文献学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贡献一、介绍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书籍的学科,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解读与分析,文献学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信息。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文献学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贡献。

二、对古代戏剧的保护与传承古代戏剧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

然而,由于时光的流转,许多古代戏剧作品已经失传或残缺。

文献学的出现为我们保护和传承古代戏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文献学家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和整理,使得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和重建失传的古代戏剧作品。

例如,明代文献学家李梦阳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察,重新发现了元曲《长生殿》的残篇,使得这部曲目得以完整保存并再次演出。

其次,文献学对古代戏剧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整理和研究古代剧本、演出记录等文献资料,文献学家可以还原出古代戏剧的演出方式、艺术特点以及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这对于后世的戏剧家和演员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对古代表演艺术的研究与解读除了对戏剧作品本身的研究外,文献学还通过对古代表演艺术的研究与解读,深化了我们对古代表演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文献学家通过对古代表演艺术作品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古代表演艺术的特点与规律。

例如,宋代文献学家谢逸通过对古代杂剧的研究,总结出了杂剧在创作、表演中的一些常用技法和手法。

这对于后世的表演艺术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文献学也通过对古代表演艺术中的人物角色、服装道具的研究,为我们还原了古代表演艺术的真实面貌。

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表演艺术中的造型和装扮是如何与文化、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表演艺术的内涵与意义。

四、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评析与评价文献学对古代戏剧与表演艺术的研究,并不仅仅是还原与保护,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视角。

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

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6期山西省平定县古戏台特色及保护策略研究冯晋萍,王金平,汤丽蓉(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摘要:戏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戏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内容。

平定县的古戏台凝聚着地方的特色文化和艺术成分,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是戏剧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文章通过碑刻解读、类型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平定县古戏台的位置特征、构建特色等做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平定县古戏台的价值特征。

在梳理分析古戏台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古戏台的价值评估,根据古戏台的价值程度,提出了古戏台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为古戏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效的保护更新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平定县;古戏台;价值特色;价值评估;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9.23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Ancient Stage in Pingding County, ShanxiFeng Jinping, Wang Jinping, Tang Lir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030024, China)Abstract: The stag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drama. The ancient theater in Pingding County embodie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artistic elements, has high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research value, and is an indispensa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history of drama. The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stage in Pingding Count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inscriptions, type analysis, and hierarchy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stage in Pingding.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ancient stag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n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stage,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the ancient stage, the ancient stage protection and reuse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provid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stage. Key words: Pingding County; ancient stage; value characteristics; value evaluation; protection strategy戏台作为戏剧表演的承载空间,自平地露台发展到各种形式的建筑,戏台从最初单一的娱神功能发展到人神共娱、社会交往、社会教化等多种功能相交融的场所,一度成为聚落祭祀与娱乐的中心。

《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

《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

‘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古本戏曲丛刊“是郑振铎先生主持编印的古代戏曲总集,仅就它的前四辑的内容看,堪称规模空前㊂中国的戏曲总集的辑印始于明代㊂元代是中国戏曲创作㊁演出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中国的戏曲总集(不含散曲总集)的辑印并非始于元人,今日流传的‘元刊杂剧三十种“,虽然汇集了三十个元刊剧本,但是否是元人汇辑,学者持不同看法㊂因为这三十种虽是元椠,但题作‘元刻古今杂剧“始自清人黄丕烈㊂这三十种原由明人李开先收藏,后归何煌,至清末又归黄丕烈㊂孙楷第先生‘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中说: 今所见本存三十种㊂黄丕烈手书‘读未见书斋得书目“所记亦然㊂(何)煌当日所藏或亦为三十种㊂”①唯因‘元刻古今杂剧“之题始于黄丕烈,故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中列入明清戏曲总集类②㊂但王国维是认为由元人合刊的,他把黄丕烈‘古今杂剧“之署改题为‘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并于‘叙录“中说: 似元人集各处刊本为一帙者,然其纸墨与板式大小,大略相同,知仍是元季一处汇刊㊂”对王氏之说,郑振铎持异议,他认为: 此书本非一部书,系元刊诸单本杂剧的合订本,故各剧版式颇不一律㊂王国维氏以为系元季的一部合刊的杂剧集,当系误会的话㊂此书当是黄氏合此三十种订为一函的㊂”③孙㊁郑两位先生的看法大致相同㊂持类似看法的学人也颇不少,因为大凡细鉴此三十种,即可识别王氏说法之误㊂那么李开先旧藏是否也是三十种呢?孙先生未予明说㊂何煌固然是清初人,但此书既然属明代李开先旧藏,是否可以把 汇辑权”归之于李氏呢?孙先生也没有明说,事实上,李开先收藏的元752‘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 ①②③‘也是园古今杂剧考“,上杂出版社1953年版,第172页㊂‘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82页㊂852 古典戏曲评论集刻杂剧不止三十种,何煌持有元椠也并非只限三十种,故难以作确切判断㊂但孙先生在‘戏曲小说书录解题“的 元椠古今杂剧三十种”条中云: 其书不标卷第,诸剧错置,亦无伦次㊂盖当时书肆刊印,供演唱之用者,故不暇编次条理耳㊂”①这里又似说是元人编次的,即相同于王国维说㊂从三十种的题目上大抵冠以 大都新编”或 古杭新刊”这类字样看,它们当初当是单行本,后被人收藏汇编,这汇编之举出自何人,难以遽做定论㊂明代是戏曲总集不断刊刻的时代㊂‘古名家杂剧“㊁‘元曲选“和‘六十种曲“等都是著名的戏曲作品总集㊂但它们最多收录一百种㊂至于所谓‘脉望馆钞本古今杂剧“,虽有二百四十二种,但它实是赵琦美的藏书,并不是总集㊂至今也没有单独刊行㊂明代还有专收戏曲散出的选集,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群音类选“,今传本已无完帙,以残篇统计,共收一百五十七种剧本的散出㊂清代的戏曲选集也有不少,但大抵收录散出,其中规模较大的如‘缀白裘“,收录八十余部作品的四百多个选出㊂其规模未必超过‘群英类选“㊂有一部‘梨园集成“倒是收录了四十七个完整剧本,但其规模也小于‘六十种曲“和‘元曲选“㊂总之,清人在戏曲总集㊁选集的编汇方面逊色于明人㊂20世纪50年代中期陆续影印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是规模空前的戏曲作品总集㊂它由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主持㊂郑先生当时还任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部长,‘文学遗产“最初即由该部创办㊂‘古本戏曲丛刊“出版了第四集后,郑先生逝世,遂由吴晓铃先生主持出版了第九集㊂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下,重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继续开展辑印工作,出版了第五集㊂‘古本戏曲丛刊“所收的作品,既有很多公家收藏本,也有不少私人藏书,且不乏孤本㊁珍本,一般研究者往往不易见到,正因为如此,这个戏曲总集的辑印工作,虽然还没有结束,还有待继续进行,但它已经对戏①‘戏曲小说书录解题“,第420页㊂曲文化的研究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㊂以下略述管见㊂一㊁收录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是这个戏曲总集的一大特色,也是开风气之先㊂文学总集中一般不重复收录同一作品,唯戏曲作品涉及曲文的大量相异,有其特殊性㊂诗歌作品哪怕异文较多,但总是可以出校,或以 一作” 又作”注明㊂戏曲作品就很难做到,因为还涉及故事情节的重大相异㊂‘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中收录南戏‘琵琶记“㊁‘荆钗记“㊁‘白兔记“和‘拜月亭记“,于旧抄旧刻本各选二种,用资比勘㊂以‘荆钗记“为例,所收‘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和屠赤水评本‘古本荆钗记“,不仅罕见,且也代表着两种面貌㊂按明人早已指出‘荆钗记“的不同版本写王十朋㊁钱玉莲夫妇离散后再度重逢的情节不同,一是 舟中相会”,一是 玄妙观相逢”㊂所谓 舟中相会”,是写王十朋升迁,赴吉安莅任,奉母同行㊂巡抚钱载和邀饮舟中,钱载和正是搭救钱玉莲之人,并已收她为义女,此时明白真相,婆媳相见,夫妇团圆㊂所谓 玄妙观相逢”,是写王十朋改任吉安,由于误以为钱玉莲已死,在玄妙观设醮追荐亡妻,适玉莲亦往观内拈香,夫妻相逢㊂李贽认为原本应是 舟中会”(见‘李卓吾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张凤翼‘谭辂“则认为舟中会是后出的改笔(见焦循‘剧说“转引)㊂‘古本戏曲丛刊“所收的‘王状元荆钗记“是嘉靖刻本,其文字风格接近于‘九宫正始“所录‘古本王十朋“的曲文,可证其接近古本,而这个嘉靖本中正有 舟中相会”情节㊂屠赤水评本‘古本荆钗记“为明万历后期所刻,虽称 古本”,情节却与嘉靖本有异,其最后关目是 玄妙观相逢”㊂同是万历后期刊刻的继志斋本和明末的汲古阁本也都作 玄妙观相逢”,正因为嘉靖本‘王状元荆钗记“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得以使学人易于检阅,因此关于‘荆钗记“版本问题的研究也得以深入,大致已可确定 舟中相会”正是早出的情节, 玄妙观相逢”则为后出的改笔①㊂当然,这一问题在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也就是说,学人对这两个情节孰为后出尚有争论,我认为 玄妙观相逢”是早出情节的说法缺乏充足的根据,而嘉靖本对 舟中相会”情节先出的判断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㊂952‘古本戏曲丛刊“的文献价值 ①参见叶子铭㊁吴新雷‘荆钗记南戏演变初探“,‘文汇报“1961年11月29日㊂。

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论文

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论文

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论文乐平古戏台建筑艺术论文5世纪以后教堂建筑出现了新的形式,即中心穹窿形式。

它仿造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建筑风格,参照早期“巴西里卡”教堂形式,体现出一种宏伟的观念和高超的技艺,风格多以抽象含混为主。

教堂通常建成拉丁十字架形式,一座有纵深感的长方形中殿,中厅宽度一般小于10m,高度小于20m,两间短耳堂及一间半圆形的后殿。

罗马式教堂主要是在窗、门和拱廊上广泛采用罗马式半圆形拱顶,以一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

哥特式教堂是12-15世纪时继罗马式建筑后出现的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由罗马式建筑形式演变而来,但在形式和内容上比罗马式更丰富复杂。

该建筑形式最先出现于法国北部,是对巴黎附近的圣丹尼斯的加洛林王室大修道院的重建,最初的工程只是为增建一个西立面,用一个前廊将新的立面与原有建筑中殿连为一体。

这一看似偶然的工程,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教堂仍采用砌体结构,抛弃了罗马式教堂的半圆形穹,代之以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劵,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纤细的壁柱,造型挺拔的尖塔和彩色玻璃花格窗。

教堂内部形式是拉丁十字(纵长十字),呈东西走向,祭坛在最东端指向耶路撒冷。

建筑中厅一般宽,但很高、很长,使得教堂内部导向祭坛的动势很强。

教堂内部裸露着近似框架式的结构,将中厅和走廊分开,内部还有许多布局和谐的圆柱。

教堂壁上、柱身均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

中世纪西欧教堂建筑是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教堂建筑的任何一个部分都隐含了宗教精神,昭示着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的出现,使基督教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宗教与建筑的融合更加完美与和谐。

教堂建筑在中世纪经历了完美的蜕变。

(一)对太阳的崇拜和对光的追求最初,基督教接受了古代民族太阳崇拜的习俗,将教堂布局改为坐东朝西,祭坛设在建筑物的东端。

中厅末端为半圆形圣所,圣所的前沿布置祭坛,圣所上部多为拱形圆顶。

教堂的大门开口朝西,使信徒们礼拜时能朝向东方———耶稣圣墓的所在,同时也是圣殿耶路撒冷的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
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学者黄维若通过考察山西永济县董村三郎庙古戏台、山西临汾东羊村后土庙戏台发现:“元后期北方农村庙宇舞台为适应演出而进行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采光和音响的对立统一矛盾进行。

也就是说,北杂剧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综合艺术,特别是其唱、念、做、打、舞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对舞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些演出要求,舞台营造者们作了巨大的努力,创造出许多特殊建筑手法。

”[④]正是这些“特殊建筑手法”保证了元杂剧以完美的舞台呈现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

由此可见,对古戏台的考察研究,既能与当时的演出文献互相佐证,又能为戏剧史研究、剧场史研究找到坚实的支撑点,避免了艺术史研究纯粹依托文本文献的苍白和空泛的弱点。

当代学术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实证研究,大量古戏台的存在为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田野考察的场域,给当代学者传递了古代戏剧舞台形式珍贵的学术信息,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二、古戏台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有古戏台的地方必是曾经有过戏剧演出的地方,不同的古戏台代表着不同的艺术欣赏方式和艺术生活方式,也反映出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审美习惯、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

庙宇演戏是中国民间演戏的一种很普遍的方式。

以福建南平县樟湖娘娘庙为例,整个庙宇只剩下两条窄长的天井是敝顶,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室内剧场,该庙地面全部用琢磨得很好的花岗石铺就,有着极完善的下水排水系统,这既反映出明末清初剧场的建设水平和技术手段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也反映出当时的南方剧场有别于北方剧场的显著特色:注重看楼,注重排水系统。

天阴多雨的南方气候的地域特点在这样的古戏台中得到彰显。

清代南方戏台的另一
特点是极富装饰性。

如福建福清县武当别院戏台天花藻井,“檐角演化为极夸张的形态,远远超出了实际建筑功用的需要,因而构成南方舞台轻巧俏丽的特有外形------明清南方戏台在实用基础上更进一步向美观、精巧发展,把戏剧演出,剧场构筑等等,带入一种更广阔的民间文化背景之中。

使得许多神庙戏台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人们追求娱乐享受的气氛变得更加强烈。

”[⑤]
保存至今的古戏台是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瑰宝。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艺术社会史的活化石。

运用、考察这些活标本和活化石是戏剧研究者重要的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