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

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市博物馆

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一、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十八世纪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 地理环境, 如气候、土壤等, 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等心理状态, 从而决定其法律政治制度。与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的条件下, 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力的最初形成, 对人类社会当然也包括早期人类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1]9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人物环境的产物。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在这里,人类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水的恩赐: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于水,安危维系于水,生命来源于水,逝后也回归于水,水是人们生活的乐土,也是精神的家园。

习俗崇水,崇拜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崇拜水神——雷州把妈祖、伏波将军以及治水良吏何庾、戴之邵等当成水神加以供奉。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就有拾蚌采珠的习俗,北和镇南黄村至令还保留有秦汉时期的贝丘遗址。此外,汉代的“南珠”、“徐闻交易”;唐宋时期的雷州窑陶瓷,宋代以后东西洋田的开发等等,都是崇水文化的伟大创举。

地质与地貌: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其中湖光岩为具有火山口湖的盾形火山最为典型。沿海有海蚀和海积阶地。

河流与气候:雷州半岛河川短小,呈放射状,由中部向东、南、西三面分流

入海。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集中夏、秋两季,多暴雨,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年平均气温高,一年有200多天打雷,是世界第二大雷区。

二、雷州文化的发展历程

特有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地质与地貌、河流与气候为雷州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温床。雷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时期。

1 第一阶段:孕育时期

先秦至唐是雷州文化的孕育阶段,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治,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不同的人类族群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其中,著名的有百越先民、南迁汉人、莆田迁民三大族群,它们对雷州话民系及雷州文化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生活在雷州半岛的俚、僚、僮等部落,以刀耕火种、渔猎为生,并有各自崇拜的图腾。傜人、僮人的狗图腾逐渐为其他部族接受,故有雷州石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对各自的图腾崇拜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雷州文化的源头。雷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雷州半岛,不仅雷暴较多,而且迅、猛、威也非同一般。在认识能力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雷很自然成了半岛先民们心目中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渴望。在雷州,山是雷神的山(擎雷山),水是雷神的水(擎雷水),地是雷神的故乡(雷川县、雷州郡);雷神不但是雷州人的祖先(雷祖),还是天国里的雷王(雷震王);有雷公墨、雷公楔、雷神诞降等传说,雷图腾由此诞生。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2]雷州半岛人以向雷神求雨替代向龙王求雨,成为我国独特的民俗人文景观与祭祀文化。《岭表录异补遗》载:“雷州之西有雷公庙,百姓每岁配卒造连鼓雷车置庙内,有以鱼、彘同食者立为霆震,人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枪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