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合集下载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

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

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雷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它的独特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雷州的民俗文化。

雷州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海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雷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是雷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船节和渔灯节。

龙船节是雷州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划龙船比赛、舞狮子、饮龙船水等一系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划龙船比赛,是最吸引人的节目之一。

参赛的队伍精神抖擞,奋勇拼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龙船节还有一些和祭龙、娱龙等风俗习惯,如跳龙舞、耍龙灯、扭秧歌、啪龙花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渔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雷州的村庄和城镇都会举行渔灯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放沩子、吃沩饭、赏渔灯等,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在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渔灯,放在河面上飘流,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除了传统节日外,雷州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潮剧、木偶戏、手工艺品等都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潮剧是雷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逢节假日和喜庆聚会,潮剧演员们都会登台演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木偶戏也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外,雷州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活动、民间舞蹈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希望雷州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地处广东省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中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州文化魅力。

二、传承1.宗族文化的传承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中以黄姓、吴姓等宗族为代表。

这些宗族不仅重视家族血脉,更注重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他们严格遵守着宗族规矩,世代相传,使得雷州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凝聚力。

2.宗教文化的传承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众多民间信仰的存在。

雷州人民尊重并信奉各种宗教,这使得雷州文化中有着宗教兼容并包的特点。

宗教文化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了岭南地区的宗教与精神文化。

三、创新1.民间艺术的创新雷州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创新一直是雷州人民的传统。

其中,雷州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雷州木偶戏在传承传统戏曲之余,还积极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2.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随着雷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州文化也不断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城市文化风貌。

雷州以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使得雷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特点。

雷州人民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严守宗族规矩,又拥抱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还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雷州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魅力。

雷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雷州文化这一瑰宝,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通过对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雷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雷州一、城市概况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471个村(居)委会、2283条自然村,境内有11个国有农林盐场。

全市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74万人。

雷州中心城区现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多万人,城镇化率为45%。

雷州城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名城。

雷州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雷州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越(公元前355年)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

自汉至清代乃郡、县、州、军、路、府之治所,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郡”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雷州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名城保护范围:东至城东大堤、西至群众大道、北至青年运河、南至天后宫,总面积约418公顷。

保护区内有曲街、二桥街、城内十字街3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7公顷;关部天后宫、西湖南湖、城东3处历史风貌区,面积111公顷;历史风貌街23条,总长6900多米;历史建筑31处,总建筑面积14690多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34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的雷祖祠和唐氏墓群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三元启秀塔、真武堂、医灵堂等12处,有市级文保单位韶山古戏台、南山石桥、邓氏墓群等39处;有雷州西湖、天宁禅寺等名胜古迹。

雷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有雷州石狗、雷州歌、雷剧3项,省级有雷州音乐、姑娘歌、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乌石蜈蚣舞、雷祖崇拜、沈塘人龙舞、雷州灰塑、雷州市南门高跷龙舞9项,市级有过火海、翻棘床、穿令、流沙珍珠、雷州话5项。

雷州名城保护区内有较为完整地反映清末民初时期的古骑楼街,按其风貌特色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

主要分布在二桥街、曲街、南亭街、龙舌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广朝南街、马草桥街等8条古街道,总长4000多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 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 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 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 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 生息,自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 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 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 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 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 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石狗
•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系第一批“中 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 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是 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雷州半岛境内的雷州市、徐 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廉江市等地方,现存 有3万—4万只古石狗,因此,雷州石狗被称为散 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
•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 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雷剧
• 雷剧是我国众多地方剧种中独特的一个, 同时也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 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雷人 社区,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 半岛,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 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 民所喜爱。
Hale Waihona Puke 人龙舞•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 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 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 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
僚 、 、 同音 , 黎 佬 均来 源于菜 与濮相 连 。濮与菜台 而为 古越族 的 自称 。_ “ ”2 雷俚 黎三字 , 一 自东汉 至隋唐 , 声类 皆在来纽。… 谓俚与黎音读 , 出于雷 = …俚 所 原 从里 , 与雷雨之雷 , 均从 嚣, 昌 ,…- 或 ・ 里所 以0 , 晶 乃 之省笔 , 田土之 田也。《 非 说文解 字 ・ 里部》 释云 :里 , ‘
云“ 俗所 塑之雷神 , 夸 状若力 士 , 裸胸 袒腹 , 背插两翅 , 额具三 目, 赤 如猴 , 脸 下颏 长 而锐 。 如 鹰鹤 而 爪 更 足 厉, 左手执 楔 , 右手持 槌 , 欲 击状 。 自顶 至傍 , 悬 作 环
越杂处 各有种娃 。而“ ” 文身 断发 ” 的异俗 、 契臂 “ 的 风 尚、 喜食虫蛇 蚌蛤的 习性 、 居住 的异俗 、 命名不 避祖
丝绸之路” 又为雷州文化 的产 生创造 了条件 。但 雷州文化 又未能真 正承继“ 海上 韭蜩之路 ” 的远 涉
鲸波 、 开拓进取之精神 , 限于“ 局 并渔盐之剥 , 行舟揖之便 , 未能走 向 海菏 商的发 展道路 , 以致 民 性保 守 ,惰 向外志向, “ 乏进取教力” 。在谁拥有海 洋谁就拥有世界 的 当夸 , 正继承和发扬“ 真 海上 丝
据海康县地名工作者的调查统计在仝县重点调查的18个乡镇的494个村庄中共有族姓104个从来源上看有90以上的族姓是从福建省化府莆田县和福州府柄清县迁来的移民其中又以莆田迁来的最多
维普资讯
2O O 2年 4月
湛 江师范学院 学报 JU O RNA R ̄ JAN OR L OFZ J I G N MAL C L E E N O L G
山雷水雷州之名 , 而其人称 日雷 民。 ”
唐代沈 厩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概述摘要:雷州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民俗风情、雷歌、雷剧、雷州方言、雷祖雷神、石狗……雷州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雷州、文化、奇、交融、历史悠久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远在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作为雷州半岛上的一员,了解雷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的地理特点。

雷州半岛行政区划上属于湛江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总长达1450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地形平缓。

正是这种地形特征,造成了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且成放射状独流入海。

雷州半岛气候湿热,降雨丰富,属热带气候。

因而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雷州之名的由来。

雷州半岛属于多雷暴地带,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据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而湛江市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

最新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精品

最新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精品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在,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笔者对此应当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应当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认识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念,但为不少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不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18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吴晓霞/广东培正学院摘 要:湛江雷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然而近几年来湛江雷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雷剧的年轻观众较少、专业人才紧缺、发展资金紧缺的现状,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巨大挑战;应充分认识雷剧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加强财政投入,切实解决雷剧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湛江雷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湛江雷剧 生存现状 传承与发展一、前言湛江雷剧来源于雷州半岛,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可追溯于雷州歌,经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等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

雷剧不仅是雷州民俗文化的载体,也为发扬雷州文化,打造湛江特色文化品牌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项目针对雷剧的人才紧缺和年轻观众越来越少的问题,探讨研究通过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雷剧人才和在创新发展中传承雷剧来解决。

二、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雷剧是湛江三大戏种之一,2017年共有国办剧团3个,专业和业余的各类剧团200多个,其中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为雷剧的标杆剧团。

根据调查显示,民营剧团年演出场次数可超过200场/每团,最多的可达300场,而且每场的演出收入为2000至6000元,大多为酬神戏,多在每年的1-3月演出。

虽然雷剧剧团多喝演出场次不少,但大部分都是业余剧团和“爆肚戏”团,专业的剧团很少,导致雷剧界的戏曲文化演出市场出现混乱的情况。

雷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专业人才紧缺(1)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编剧人才紧缺雷剧的编剧人才紧缺,根据课题组调查了解到,整个雷剧界有300多个民营剧团,国有剧团有3个,可雷剧的编剧人员只有30多位,且有16位已年过六旬。

由于受个人阅历及创作水平的影响,剧本题材多为历代古装戏,现代题材的甚少。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唐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被誉为“岭南名郡、海北奇观”的雷州,石料丰富,而且石料的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辉煌灿烂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

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

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听一些老人说,当时他们还用石制成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敲打磨钻石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石取火,而且石器制作越来越精细,如弓箭、刀、骨针等,又用这些工具去打猎、收割、砍伐、挖掘、宰杀野兽、食物……这给他们生活带很大的变化,也是他们走向文明的象征。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最著名的要数石狗了,它已成为全国的一枝独秀。

首先表现在石狗之多,随处可见。

因为石狗在古时候雷州人多用来镇邪、驱邪或消灾;,农家门口、墙上有石狗;巷口、村口有石;田头、塘旁有石狗;墓场、寺庵有石狗;甚至连比较文明的学校和高级建筑物门前都有了石狗,可见它的普遍之极。

其次是石狗富有审美价值,它的制作或粗扩简约,或精雕细刻;形状千奇百态,各具匠心,各领风骚。

它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再有就是雷州的碑廊。

靖海宫楹联艺术是中国首座高水准的大型楹联碑廊,它至今已会萃了中国当代两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杰作,这些书法家绝大部分是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或是各省市书法协会主席。

碑廊总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刻楹联四百多副。

国内外大批游客幕名而来观赏。

这些石碑把丰富楹联术、书法术融为一体,它是湛江乃至中国的一笔宝贵遗产。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渊河中,雷州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文化宣传,创造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创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楼出土的石斧石凿,象征青铜时期雷州古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子熊挥筑石城,建楚阔楼,奠定了雷城为古代雷州半岛甚至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百越五大铜鼓,中国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印证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辉煌。

秦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雷州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唐宗宋祖时,大量汉人南迁,贬官为宦室的流入,商贾骚人的涌进,中原文化在这片红土地中扎根结果,使雷州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此外,闻名遐迩的雷阳八景,饮誉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技艺精湛的石雕木刻,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剧,奇异独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摊舞、石狗等等。

雷州文化成了炎黄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作为雷州人民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家介绍雷州的经典文化:雷祖祠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

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风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

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

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

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

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雷州,一个古老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

这里面有什么神秘、奥妙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雷州文化、学习雷州文化、感受雷州文化、传承雷州文化,共同探索那几千年来的文化溯源,了解其中的历史。

为此,我们对雷州文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其中包括了雷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雷州民系、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古文物等等。

让我们走进雷州,走进雷州文化吧!雷州文化,即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它地域包括现今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由于雷州历史悠久促使形成产生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雷州文化;雷州和雷州文化在天下雷人心中都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雷州也成了海内外全体雷人的精神像征所系之处;雷州以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养育”了历史上无数个雷州先贤,促使造就了近现代无数个雷州精英,从而使雷州和雷州文化名满天下。

雷州半岛历代英才辈出,唐代刺史陈文玉“德政彰明”开发雷州半岛,被尊为“雷祖”;宋代广东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开拓先驱华侨领袖鄚玖(莫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汉学广东第一人”陈昌齐“著作等身、誉满京华”;清代“蓝旗飘飘,好汉任招。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探讨

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探讨

《戏剧之家》2021年第30期 总第402期33戏剧研讨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探讨陈晓芸(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00)【摘 要】湛江雷剧是一种在我国粤西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南粤文明和海洋文明下滋生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并于2011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雷剧面临着诸多困难,传承后继乏人,受众不断减少,影响力持续走低。

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和分析雷剧的发展现状,总结分析当前湛江雷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湛江雷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雷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0-0033-02雷剧是湛江重要剧种,是从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发展演变而来的。

这是一种在粤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雷剧不但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气息,代表着雷州的文化特色,同时作为一种地方剧种,也是当地群众生活和劳动方式的一种反映,以及是我国粤西地区伦理文化、思想情感的一种有效载体,是南粤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1]。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选择越来越多,这对雷剧的传承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雷剧本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创新、宣传力度不足等等,逐渐使得雷剧在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传承后继乏人,受众不断减少,影响力持续走低。

所以如何有效保护雷剧,也成为当前整个雷州半岛文化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湛江雷剧一直以来在雷州半岛广为流传,并且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曾经是当地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概述摘要:雷州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民俗风情、雷歌、雷剧、雷州方言、雷祖雷神、石狗……雷州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雷州、文化、奇、交融、历史悠久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远在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作为雷州半岛上的一员,了解雷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的地理特点。

雷州半岛行政区划上属于湛江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总长达1450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地形平缓。

正是这种地形特征,造成了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且成放射状独流入海。

雷州半岛气候湿热,降雨丰富,属热带气候。

因而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雷州之名的由来。

雷州半岛属于多雷暴地带,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据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而湛江市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岛屿,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文化景观。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雷州文化的传承1. 雷州文化的传统雷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习俗传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基因。

雷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方言等都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 雷州文化的历史价值雷州地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迹和遗产不仅见证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传统节庆活动雷州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雷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三、雷州文化的创新1. 文化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雷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雷州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文化创新方面,雷州地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形式相融合,推出具有雷州特色的音乐节目等等,这些都展现了雷州文化的创新魅力。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雷州地区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外来文化的也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元素,使雷州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岭南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雷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总结回顾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在不断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雷州歌演变成雷剧的前前后后之一

雷州歌演变成雷剧的前前后后之一

雷州歌演变成雷剧的前前后后之一雷剧原名“大班歌”,亦称“高台歌”,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改名“雷州歌剧”,1964年定称“雷剧”。

雷剧源自雷州半岛的民歌一一雷州歌,在广东省海康县形成,流布于海康、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和湛江市郊区。

雷剧《莫玖传奇》第一场由雷州歌演变为雷剧,历时三百多年,中间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后称“雷州歌剧”)而至雷剧四个历史阶段。

姑娘歌出于清康熙之世(约于1664--1723年间),劝世歌发轫于清乾、嘉之际(约于1723--1736年间),清道光至清末(约于1821--1900年间) 劝世歌逐步衍成戏曲剧种雷州大班歌。

雷剧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鲜明的特点。

姑娘歌是两人对唱,边唱边舞的形式;劝世歌初具戏剧雏形,但表演纯属摹拟生活形态,尚非戏曲;大班歌的表演采用戏曲程式,动作节奏化、虚拟化,举止循规;后来雷州歌剧所用的唱腔一一雷州歌,经改革而变成戏曲声腔,已非民歌了,故雷州歌剧才改称“雷剧”。

雷剧《莫玖传奇》第二场雷州歌发展为戏曲剧种,与古代雷州的经济、文化、风俗都有一定的关系。

雷州半岛地处广东省南部,东临雷州湾,西靠北部湾,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地势为冲积平原,可耕之地颇广,人多务农为生; 但古代雷州,自然灾害甚多,“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按:即1596据《海康县志》记载:即1863年) 八年) 天大早,赤地千里。

”清同治二年(按:飓风大作,海堤溃,声如雷鸣,东西两洋田月十五日夜,飓风大作,海堤崩溃,声如雷鸣,东西两洋田舍悉被淹没,居民淹死者为数千人”。

亢旱、咸潮、飓风为患如此严重,而封建统治者还横征暴做,残酷剥削,因而生产凋敝,民不聊生。

故古代雷州被人视为“南荒”恶土,而成唐宋贬官谪迁,罪因流放之地。

因人民生活贫困,读书人寥若晨星。

据当地志书统计,自宋谆熙五年(1175)至清代末叶,七百年之久,雷州考取举人、进士学位者,不到一百五十人。

由于文教不兴,人多迷信。

为抗天灾人祸,析神求鬼之事极为普遍。

谈雷州雷神的地理渊源及迁徙过程

谈雷州雷神的地理渊源及迁徙过程

谈雷州雷神的地理渊源及迁徙过程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雷神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神灵。

古语云:“天有雷公,地有舅公。

”雷与风、雨、云等是举国必祭的神灵。

《清朝通典》卷42:“以云、雨、风、雷为南郊从位,又专立天神坛,以祀云、雨、风、雷之神,至北斗、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之神……惟风神、云神、雷神,均特建庙宇于京师。

”京城如此,地方则更甚:“郡县立雷雨坛于稷坛西,风云坛于社坛东。

”明代以前祭祀日期并不统一。

宋王溥《唐会要》卷23:“(四月)立夏后申日,祀雨师、雷师于国城西南。

”到明代有了统一的规定,《明会典》:“秋分后三日,合祭云、雨、风、雷坛。

”雷州除了全国性的雷神外,它还有地方性的雷神:雷祖神。

古代雷州城内天宁寺西文富坊苏东坡书楼原址上便是全国性的“风云雷雨山川坛”,此外,城外英山上有雷州特有雷神庙。

一个地区有自己特殊的雷神,这是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笔者拟从雷神故里的变迁角度,探讨雷州雷神的演变历程。

一、近古:雷州雷神崇拜范围广泛今天,雷州半岛雷神崇拜的地理标志是雷州城西英榜山的雷祖庙。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4:“(雷州)府北五里有英灵冈,府治主山也。

状如屏几,一名乌卵山。

相传陈太建间雷出于此,因更今名。

又:府西南八里有英榜山,上有雷神庙。

”在清代,雷州雷祖庙规模最大的是英榜山和英灵冈两座。

此外海康县还有三座雷神庙,清嘉庆《海康县志》卷2载雷祖庙:一在郡东十五里龙头村东边。

《旧志》载:英山雷祖庙,有飞钟于东洋龙头村……匾曰:“镇海雷祠”。

一在郡西十五里调爽。

一在郡西南九十里足荣村。

海康县至少有5座雷祖庙。

雷州府辖的遂溪县也有3座,道光《遂溪县志》卷4,雷祖庙:一在第八都海滨。

一在二十二都土札村。

嘉庆六年海匪入港,乡人堵御,未能取胜,祷于神,忽起大风,船搁岸,擒获甚众。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Leizhou Dialect and its Historical Process of
Generating
作者: 张应斌
作者机构: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出版物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1-8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雷州话 东语 黎语 官话 中州之音 雷州话生成 语言演变史
摘要:从宋至清的雷州《言语志》系列中,可发现雷州三种语言的兴替过程。

黎语在宋代与官话、东语三分天下,元明已成濒危语言。

官话宋叫"汉音",元明叫"官话"。

雷话宋代无名,但在乡村已成气候;元明叫东语,处在"做客"时期,但已从乡村进入城镇,影响力上升。

清中叶黎语消亡,东语逐渐垄断雷州城乡,反客为主,雷话最终生成。

伴随这个过程的是闽南人大规模进入雷州,社会变动和语言演变规律改变雷州语言的格局,促进雷话的最后生成。

论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

论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

论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
黄战
【期刊名称】《岭南文史》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何谓“文化”?有人说,文化的定义有260多种,有人说有400多种。

因为角度不同,学科不同,给文化下的定义也不同,可谓众说纷呈,莫衷一是。

我的理解是,“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原意是耕耘土地,后来引申为“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凡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皆可归为广义范畴的文化。

简而言之,文化就是劳动,就是创造,就是人类文明的总和。

没有人类,没有劳动和创造,就没有文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

”人类在通过劳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促进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黄战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我国武警指挥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J], 张乃文
2.上海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发展及其民俗表征 [J], 蔡丰明
3.论雷州半岛文化特色的形成及发展 [J], 黄战
4.雷州半岛多方言现象的形成及原因 [J], 陈鸿博;林家修;林登萍
5.雷州半岛灯楼角沙岬的形成 [J], 赵焕庭;王丽荣;宋朝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摘要: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从古到今经历了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阶段,不断接纳和融合了百越文化、流人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以海洋文化和红土文化为特色的雷州文化。

与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相比,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体会文化的发展演变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感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性。

关键词:雷州文化、自然环境、孕育、发展、演变雷州文化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为区域文化,名列为广东“四大文化”之一。

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

但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研究状况相比,对雷州文化的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其在全国文化研究中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介绍雷州文化的具体内容。

除相关学者和粤西(多数为湛江人)以外的大多数人对雷州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有必要对雷州文化本身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作更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雷州半岛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文化的原因所在,其发展与演变又是个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

雷州文化,一种既古老而又格外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

在历史上,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体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或各种领域内,渗透在民间日常生活和各种风俗中,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方言群体文化。

在雷州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人文荟萃,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城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其中雷祖祠为国家级,三元塔为省级,真武堂、韶山古戏台、东岭莫宅祠堂、唐代墓葬等4处为地市级。

市博物馆收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该馆是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一、雷州半岛的自然环境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十八世纪孟德斯鸠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 地理环境, 如气候、土壤等, 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等心理状态, 从而决定其法律政治制度。

与这种地理环境决定论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的条件下, 地理环境对社会生产力的最初形成, 对人类社会当然也包括早期人类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1]9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

作为一种区域文化,雷州文化是雷州半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人物环境的产物。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南方第一大半岛)。

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

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

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

在这里,人类所有的一切,都依赖于水的恩赐:生产、生活资料来源于水,安危维系于水,生命来源于水,逝后也回归于水,水是人们生活的乐土,也是精神的家园。

习俗崇水,崇拜一切与水有关的事物。

崇拜水神——雷州把妈祖、伏波将军以及治水良吏何庾、戴之邵等当成水神加以供奉。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就有拾蚌采珠的习俗,北和镇南黄村至令还保留有秦汉时期的贝丘遗址。

此外,汉代的“南珠”、“徐闻交易”;唐宋时期的雷州窑陶瓷,宋代以后东西洋田的开发等等,都是崇水文化的伟大创举。

地质与地貌:雷州半岛属于华夏台背斜、雷州台凸的一部分。

在盆地的第四纪更新世沉积地层中间或夹有玄武岩。

当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上升为陆地后,火山继续活动,玄武岩又覆盖于第四纪地层之上。

中更新世末,上更新世初,琼州海峡相对断裂下陷,致使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分离。

半岛地形单一,起伏和缓,以台地为主,次为海积平原。

惟遂溪、城月、湖光岩一带为玄武岩台地,其中湖光岩为具有火山口湖的盾形火山最为典型。

沿海有海蚀和海积阶地。

河流与气候:雷州半岛河川短小,呈放射状,由中部向东、南、西三面分流入海。

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

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丰富,集中夏、秋两季,多暴雨,夏秋间多台风暴雨。

年平均气温高,一年有200多天打雷,是世界第二大雷区。

二、雷州文化的发展历程特有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地质与地貌、河流与气候为雷州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雷州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成熟、转型四个时期。

1 第一阶段:孕育时期先秦至唐是雷州文化的孕育阶段,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治,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不同的人类族群在雷州半岛繁衍生息。

其中,著名的有百越先民、南迁汉人、莆田迁民三大族群,它们对雷州话民系及雷州文化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

生活在雷州半岛的俚、僚、僮等部落,以刀耕火种、渔猎为生,并有各自崇拜的图腾。

傜人、僮人的狗图腾逐渐为其他部族接受,故有雷州石狗文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迁,百越人对各自的图腾崇拜经历了保留、演绎与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雷州文化的源头。

雷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雷州半岛,不仅雷暴较多,而且迅、猛、威也非同一般。

在认识能力极为低下的古代社会,雷很自然成了半岛先民们心目中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渴望。

在雷州,山是雷神的山(擎雷山),水是雷神的水(擎雷水),地是雷神的故乡(雷川县、雷州郡);雷神不但是雷州人的祖先(雷祖),还是天国里的雷王(雷震王);有雷公墨、雷公楔、雷神诞降等传说,雷图腾由此诞生。

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

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

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

遂以为己子。

(陈)义即卵中儿也。

”[2]雷州半岛人以向雷神求雨替代向龙王求雨,成为我国独特的民俗人文景观与祭祀文化。

《岭表录异补遗》载:“雷州之西有雷公庙,百姓每岁配卒造连鼓雷车置庙内,有以鱼、彘同食者立为霆震,人皆敬而惮之。

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枪然光莹如漆。

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

小儿佩戴皆辟邪,孕妇磨服为推生药,必验。

”[3]由俚、僚等土著部落创造的这种俚僚文化,是雷州文化的最初因子。

2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唐宋元明时,雷州文化逐渐形成。

自唐代开始,以闽人为主的汉人大量移入雷州半岛,承袭了土著的图腾崇拜方式。

雷州文化形成的一重要力量是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贬谪官员。

那些在朝廷为民任官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王岩叟、任伯雨十位贤人志士就是先后蒙冤贬雷州或被贬海南等他乡而路经雷州的。

[4]在蔡珽所著《历史从雷州流过》中,对他们的事迹做了详细的描述。

他们体恤民情,教化民风,成为中原文化的传播使者与重教兴学的先驱,此为流人文化。

辞曰:飙风起兮云黄。

万里兮故乡。

桃茢兮袚不祥。

何怀乎斯宇兮,惟独有此众劳,海可竭兮,神不可忘,五岳为质兮,三辰为光。

保我有国兮。

万年其昌。

[5]宋元到明,闽人继续大量涌入的另一个重要文化结果就是雷州独立的方言系统——雷州话形成。

雷州话流行通用于雷州半岛以及茂名市电白县,它与莆田话、电白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种次方言。

雷州方言始于秦汉,由入粤的汉人带来官话及闽南语(莆田话)逐渐与俚语交融,形成本土化语言。

雷之语三:有官语,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

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三县九所乡落通谈此。

有黎语,即琼崖临高之音。

[6]由此可以看出,雷州话的形成与闽语和粤东语有莫大的关系,作为雷州半岛三县九所乡落通谈的“东语”,即现在的雷州话。

它的特点是“与漳、潮大类”,即从语感上可辨知“东语”跟闽南的漳州话和粤东的潮州话大体上相同。

“东语”当时又称为“客语”。

东语和客语的命名和别称,跟雷州半岛及附近岛屿居民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正相吻合,人们可以据此析出雷州话的来源。

[7]流人文化成为雷州传统文化的催化剂。

流人带来的中原农耕文化,闽潮移民带来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闽潮文化,与土著文化交汇融合,彻底改变了唐朝以前以土著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半岛文化,汉化的半岛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3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清代,政府大力推行移民开发政策,雷州半岛开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清初广东掀起撩荒运动中,高、雷、廉三府被开垦土地最多,“粤民踊跃争愿垦荒”[8]。

雷州文化迎来了鼎盛时期。

至今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形式——雷州歌在这一时期成熟。

在东晋至唐代时期,闽南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当时的闽南民歌与当地文化融合,由汉末雷谣发展,造就了现在的雷州歌,据资料考证雷州歌早在宋代就已经存在。

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广布于海康、遂溪、徐闻、廉江、电白等五县以及湛江市郊区和海南岛北部地区,是广东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代雷州话进一步也成熟,“高廉雷琼之间,益侏难解。

官司听讼,恒任隶役传达。

至于吏、礼户库,往往呼此而彼应,即胥役亦不能辨。

幸近奉功令,士人应试,皆先学习官音,庶臻同文之盛云”。

[9]当然,雷州风俗、饮食、宗教等也在此前后定型,表明雷州文化是多个文化要素历经长期整合的结果,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体系已经脱羽成熟。

雷州文化成熟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本土一批杰出人物的出现。

明代,雷州文化孕育的本土杰出人才开始走上前台;到了清代,更是人文繁盛、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大批涌现,著名的有“陈氏三杰”:清廉能干著称的政治家陈瑸;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雷州市附城南田村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举进士,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湖南巡抚、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