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的戏台

合集下载

云淡大宫古戏台

云淡大宫古戏台

云淡岛位于闽东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东南面的霍童溪与内海相汇处,其东北面与宁德福安市辖区一水相连,西与宁德七都镇三屿村隔水相望。

该岛陆地面积4.9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8平方公里,岛上有云淡门、下汐、邦门、赤尾四个自然村,总居住人口约4000余人,其中云淡门村是岛内居民最集中的村落,目前约有居民近3000人,而只有几户人家的邦门、赤尾两村在行政上也隶属于云淡门村。

古戏台就座落在云淡村大宫庙中,该建筑的产生与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人文背景密切相关。

云淡岛古称上汐,后改称云淡门,此称沿用至今。

云淡云淡大宫古戏台门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前就已有陈氏、金氏、谢氏三个家族在此聚族而居。

后因三大家族在共同抗击海盗侵扰中与盗贼火拼而灭族。

另据该村郑氏家谱载,郑氏家族于北宋天圣二年始迁本岛,随后又有林氏、游氏家族相继迁入,从而形成以三姓为主的村民格局。

但该村仍然沿用原来的陈家楼、金厝里、谢家楼等旧地名,并历代相沿至今。

云淡岛四面环水,土地面积稀少,生活资源紧缺,故岛上居民形成了以“讨小海”(近海捕捞)为主,农耕为辅的生活方式。

一年四季,潮涨朝落,船是岛上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因此个个村民都是驾船行舟的能手。

但这种独立的生存空间及靠天吃饭的生活状况往往带给村民的是无穷的困扰与灾难。

每逢大早,饮水困难,庄稼枯死;每遇台风,常常家园受损,船翻人亡。

孤立无援的生存环境,还时常受到海盗、倭寇的人为摧残。

明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闽东沿海,云淡岛多次被其据为窝巢,村民倍受欺侮。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贼掳走宁德县男女数千,其中不少是云淡村民。

由于岛上多次被倭寇占为据点,云淡人竞招至岛外四邻村民不同程度的歧视,在人们的眼里,云淡门村民即与倭贼同名。

应该说,特定的生存环境带给云淡村民太多的不幸。

虽然他圜文・摄影/刘闽生们也在与天灾、人祸的长期抗争中铸就了刚强的性格。

但面对各种人为所不能解决的灾害、瘟疫、疾苦等,往往希望通过祀神祭祖活动求得神灵、祖灵的保佑,化凶为吉,平安生存。

福建永安简介

福建永安简介

福建永安民俗风情刘茜舞蹈学 0940603033内容摘要:福建省永安市俗称为“燕城”,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上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

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约71公里。

市中心距三明市区50公里,离福州340公里,到厦门360公里。

2006年10月永安以"城在林中、林在城里,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独特生态魅力被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魅力城市"。

关键词:桃源洞;文庙;打黑狮;大腔戏;中国笋竹之乡;特色小吃一、人文景观桃源洞位于距永安市区8公里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

因溪旁遍植桃花而得名。

沿溪多美景,素有"水似漓江山武"之称,而其中一线天,全长120米,两侧石壁高三四十米,最高处达九十米,整齐如同刀劈剑削,人需侧身而行,徐霞客赞道:"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是桃源洞胜景之精华,2002年3月,被确定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之最。

鳞隐石林位于永安西北13公里的大湖乡,风景区面积1.21平方公里,附近还有翠云洞、寿春岩、洪山洞、十八洞、石洞寒泉等五个景片。

这里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柱196座,最高的36米。

据考证,在距今五千万年以前,这里原来是海底,由于地壳运动,才形成现在这样的石林景观。

鳞隐石林地势有两大特征:其一"别有洞天",这里有石门初步、妙哉亭遗址、十笏山河、仙猴抱桃、地下迷宫等20多个景点。

其二为"卧龙潭",有吟风弄月、远眺台、揽胜窗、点额、独乐洞等景点。

安贞堡位于永安市槐南乡西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亩,大小房间320多间,上下3层,共有18个厅,12个厨房、5口水井,可供千余人食住。

它始建于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

是当地太学生池占瑞和他的儿子池云龙出资兴建的,故又称"池贵城"。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称。

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福建的剧种曾经多达31种之多,而琳琅满目的福建古戏台,正是绚丽多姿的福建戏曲文化的历史见证,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文化“移步不换形”的靓丽俊美,其脉脉风韵,让今天的我们仍为之陶醉酩酊。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保留了不少宋元南戏的音乐遗响,号称“南戏活化石”。

位于闽中莆田的瑞云祖庙戏台(图1),应该是莆仙戏最为重要的演出场所。

瑞云祖庙座落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拱辰社区头亭,供奉的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戏曲行业信仰的戏神雷海青,俗称田公元帅。

历史上凡经过此地的戏船、戏班以及新组建的新戏班开台戏都要在祖庙戏台献演,祈求田公元帅庇佑演戏生涯一帆风顺。

戏台坐南朝北,与祖庙相望,由演出戏台和后台厢房组成。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用如意斗拱重叠为藻井(图2)。

藻井中间绘太极图,雕刻精细。

近代因演出场地狭窄原因,就地抬高为两层结构,于是成了今天的样子。

闽东的北路戏,是目前中国稀有的古老剧种之一。

明代冯梦龙的《寿宁待志》中有“西溪人多习戏”的记载。

今天的寿宁犀溪村仍有一座清代的戏台(图3),位于该村叶氏宗祠之内。

戏台坐西北朝东南。

梁枋斗拱,精雕细刻。

八角藻井(图4)上彩绘着精美的戏文故事,如《三国演义》《二十四孝》等。

藻井中间彩绘双凤,振翅欲飞。

戏台楹联曰:“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

可以想象,曾经名噪闽东的北路戏在这座戏台上曾经书写了怎样的辉煌!闽西戏台最著名的莫过于龙岩市永定县西陂镇西陂村的天后宫戏台了!天后宫(图5)建于明嘉靖21年,祀妈祖、关公、文昌神像等。

戏台为土木结构,砖瓦屋面。

藻井(图6)中间彩绘一只凤鸟,口衔灵芝。

戏台圆柱上题有楹联:“七层朝北斗叠叠影随文武班,十派是西河潺潺声杂管弦曲”,横批“盛鸣声和”。

每年圣母生日,都要在此祈祷演戏,闽西汉剧自然是免不了。

丝竹管弦、生旦净丑,将闽西客家人独有的地方特色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明青水畲族乡

三明青水畲族乡

1、青水古戏台‎青水古戏台‎建于清朝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位于距福建‎永安城63‎公里的青水‎畲族乡。

古戏台建于‎22米长的‎永宁桥上,背后与“砥东亭”庙宇相毗邻‎,建筑形状别‎具一格。

戏台平面为‎矩形,长约38.5米,宽5米,高5米,歇山顶,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

可以看畲族‎人的大腔戏‎、傩面舞。

每年农历的‎正月、三月、七月初一到‎十五,当地的大腔‎戏戏班子会‎在这里演出‎,锣鼓从早敲‎到晚,乡土气息浓‎,热闹非凡。

另外,青水畲族乡‎龙头村发展‎了“森林人家”农家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赏大腔戏‎、傩狮舞,唱畲乡山歌‎、参加篝火晚‎会,体验畲乡民‎族风情。

2、三房郑氏宗‎祠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郑氏宗祠,开基始祖郑‎章公是宋朝‎开国元勋承‎泰公的四子‎,生于景德初‎年,以修儒业著‎名,少年得志,官至光禄大‎夫,其三子名金‎紫分支到青‎水枫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

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以金紫为首‎联络各兄弟‎,在三房纱帽‎山脚建了一‎座“郑氏宗祠”,并尊章公为‎开基始祖。

祠堂由正房‎、左右小厅、大门护厝楼‎等组成,占地300‎多平方米。

祠堂内直立‎四根大柱,大厅上有各‎种形状木雕‎刻花朵顶柱‎等,并悬挂各种‎牌匾。

二十五公讳‎龟,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在“郑氏宗祠”右边并排建‎一座“兴贤祠”,文革期间被‎拆除,后于198‎2年重建。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三,有沙县、大田等地郑‎氏裔孙前来‎遏祖,欢聚一堂,举行庆典活‎动。

畲族乡的永‎宁桥永宁桥“古戏台”是永安一级‎文物保护遗‎址。

这座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的永宁桥‎“古戏台”,左靠砥东亭‎、接待楼,右接永宁桥‎、灵元宫,五者相连成‎一体,坐落在畲乡‎的澄江之上‎。

它始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建筑别致,瓦上绘有五‎颜六色的装‎饰、各种历史故‎事、古画、古诗等;瓦尾装饰燕‎尾、狮子、双龙戏珠等‎,其巧妙手艺‎十分引人注‎目。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造景理法探析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造景理法探析

以规整的条石ꎬ两侧配以对称的盆景或水缸ꎮ 院落的简洁规整与具有宗法等级秩序的厅堂建筑布局相映
衬ꎬ彰显厅堂建筑的端庄大气ꎮ 中落建筑群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ꎬ中间贯穿小天井ꎬ院墙
上开设的竹节花窗ꎬ形成相邻院落的空间渗透ꎬ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景深ꎮ 侧落建筑群由灵活布置的花
厅、书房、戏台、楼阁构成ꎬ建筑前院后书房的空间布局ꎬ雅致且具有实用性ꎬ是家居娱乐的重要场所ꎮ
辈出ꎬ不少名人志士还乡后借鉴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2] ꎬ归乡建宅修园ꎬ园林营造结合了当地
的气候与地貌形成独具特色的福州园林ꎮ
福州园林的建设最早可追溯至西汉闽越王无诸ꎬ在福州的东郊———桑溪进行“ 流杯宴集” 的活动ꎮ 在
历经不同朝代和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ꎬ福州园林形成了“ 三山” 为代表的城市公共园林 [3] ꎬ城郭与郊野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教学改革课题( JX190701) 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JAS180894)
收稿日期:2019 ̄09 ̄08
文章编号:1674 ̄7852(2019)04 ̄0021 ̄05
作者简介:林雅莉ꎬ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助教ꎬ硕士ꎬ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ꎮ ( 福州 350002)
主座规整严谨的建筑空间与东部灵巧多变的花厅园林布局形成对比ꎬ突出了东部园林的自然野趣ꎬ展
现出园主人寄情于山水ꎬ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ꎮ 同时建筑群落空间通过廊道、天井、敞厅和通道组合
串联起来ꎬ使得整体院落空间呈现出具有开合收束变化的“ 启 - 承 - 转 - 合” 式的空间序列ꎮ 花厅园林院
落通过狭小的廊道、天井、雪洞的对比ꎬ以小见大衬托出东侧花厅庭院的舒朗开阔ꎮ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ꎬ闽江下游ꎬ建城于西汉初年( 约公元 202 年) ꎬ历经两千两百年的历史沿革ꎬ形成

福建省台溪乡凤山村清福宫的作文

福建省台溪乡凤山村清福宫的作文

福建省台溪乡凤山村清福宫的作文在尤溪县台溪乡凤山村,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古庙——清福宫,宫里有一座古戏台,古戏台两边走廊的墙壁上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戏文壁画和艺人题留,属全省罕见的戏曲文物。

凤山村原名山兜村,因与汤川乡的山兜村同名,于1976年改名为凤山村。

清福宫原名灵福宫,位于凤山村尾,民国《尤溪县志》记载:“灵福宫,在二十四都山兜水尾。

”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是当时西岸、蒲岭、西吉、风头、桂林五保村民所合建共有。

(保,旧时户籍的编制单位,若干户为一甲,若干甲为一保。

)清福宫为上下两殿,均为单层土木结构,几经翻修重建,现在有文字记载的修建(清福宫宫志),一次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翻修上殿,一次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翻修下殿。

古戏台位于下殿的北面大门入口处,与上殿相向而对。

上殿供祀陈靖姑、林淑靖、李三靖三位夫人(道教女仙),农历九月初一,初七、初九,分别为陈、林、李三夫人的生辰,由西岸、蒲岭等五保的村民轮流祭祀,并请戏班子前来演出助兴,一演就是十天。

在这十天里,象山、西吉、原兜、大头桥、福廷坑、桃坪、玉建、上宅等周边十几个村子,上千的村民都会前往凤山村看戏。

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声鼎沸,因剧情欢呼雀跃或悲声痛斥。

在戏台两侧和回廊的墙壁上,有21幅彩色戏剧故事壁画和题壁诗作,系当时戏班所做的戏剧广告,有部分壁画则是香客信士请画师制作的捐献品。

据专家考证,这些戏文壁画约作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1834-1887年)。

绘画技术精湛,画风古朴,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工笔细描,勾线填色,虽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色彩艳丽。

画中的诗题,楷书、行书、篆书、隶书交替使用,显得活泼多姿。

戏文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映封建时代爱情生活的明传奇剧目《彩楼记》,画中彩楼上站着刘翠屏和侍女,吕蒙正手拿着绣球在右下方往彩楼拾级而上。

旁题有诗:“吕生品格迥寻常,出处何护□低量。

好奇□便能识主,管教衣锦坐金堂。

参观水榭戏台的感受和福州白塔的感受

参观水榭戏台的感受和福州白塔的感受

参观水榭戏台的感受和福州白塔的感受参观水榭戏台的感受:
参观水榭戏台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水榭戏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和艺术追求。

在水榭戏台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髓。

水榭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和优雅的感觉。

在戏台上演的戏曲表演更是精彩纷呈,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参观水榭戏台让我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和艺术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参观福州白塔的感受:
参观福州白塔是一次令人震撼的体验。

福州白塔作为福建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壮丽和工艺的精湛。

白塔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给人一种庄严和威严的感觉。

在白塔的参观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其壮丽的外观,还了解到了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登上白塔,俯瞰福州的美景,让我感受到了福州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参观福州白塔让我对福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水榭戏台导游词-11组

水榭戏台导游词-11组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三坊七巷”参观游览。

在2009年6月揭晓的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

“三坊七巷”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

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家族伦理观念;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这其中的水榭戏台更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别具意蕴的建筑风格,作为研究明清建筑和官绅生活、民间戏剧活动的实物资料,在福州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穿过南后街,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

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

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

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这条坊内也确实出了很多名人,如福州早期革命烈士翁良毓、著名书法家郑孝胥居住于此。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位于衣锦坊内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戏台,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主要用于演戏。

旧时,城市和乡村都有戏台,乡村戏台多建在神庙或祠堂,供酬神,也起到娱乐和教化作用。

城市除一些神庙外,设在福州城市的各地会馆也有戏台,用于联络同乡、同行感情,如春节团拜、庆典活动、宴客观戏。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是福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也是福建省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始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该景区包括三坊、七巷和十三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水榭戏台。

水榭戏台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名“五老庙”,后改名为“水榭戏台”,是一座集戏台、水榭、庭院于一体的建筑群。

水榭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福建传统园林建筑和南方水乡风格为主,水波粼粼、桥流曲折、亭榭连绵,形成了一个优美的水上乐园。

水榭戏台不仅是演出戏曲的场所,也是游客观赏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好去处。

在水榭戏台内,游客不仅可以欣赏传统戏曲表演,还可以品尝福州特色小吃、观赏古典舞蹈、参加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

此外,水榭戏台还设有图书馆、展览室等文化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总之,水榭戏台是一座集观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它不仅是福州市的文化名片,也是福建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前来游览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传统建筑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福州人民的热情和好客。

- 1 -。

朱仙镇之旅

朱仙镇之旅

朱仙镇之旅今天早上,我和家人一起去了朱仙镇旅游。

朱仙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小镇。

我们从福州出发,驱车约1个小时就到了朱仙镇。

我们第一站来到的是朱仙古镇,这个古镇距离朱仙镇不远。

古镇内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这里的建筑类似于江南水乡的建筑,有着浓厚的南方特色。

古镇内还有很多小吃店和手工艺品店,这里的小吃非常美味,口感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手工艺品也非常精美,这里的制作工艺非常传统,值得一看。

接着,我们来到了朱仙镇的中心,这里是一座庙宇——朱仙庙。

朱仙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始建于唐朝,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庙内供着朱仙大帝,朱仙大帝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神祇,也是朱仙镇的守护神。

庙内的建筑风格和古镇内的建筑类似,有着浓厚的南方特色。

在朱仙庙旁边,有一条石板路,这条路叫做“富民桥”,是朱仙镇一道非常著名的景点。

富民桥的长度约有1000米左右,路两边是小型的河道,这里风景优美,是一个很适合散步的地方。

路上有很多古铜龙头,这些龙头是以前家庭的自来水龙头,非常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们的最后一站来到了朱仙古戏台。

这个古戏台也是朱仙镇的一座历史古迹,建于明朝时期,是福建省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戏台,也是福建省内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这里原来是一个传统的戏曲表演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衰落,现在已经改成一个旅游景点。

这个古戏台内部比较宽敞,可以看到一些明代时期的珍贵文物。

在这个镇子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像唐代的建筑,还有很多像唐代的街道和小巷子,这里保存得比较完好,非常有古代感。

朱仙镇的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是一个很适合游玩的地方。

这次的旅行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古戏台寻踪(连载三)

古戏台寻踪(连载三)

头 门侧面石板墙 壁上 ,高达 2米的墨
这 是 刻 在 萧 王庙 头 门 的对 联 ,足 书 “ ” 与 “ ” 由著 名 的 奉 邑 书 龙 虎 , 法 毛 玉佩 ( 公 元 16 - 8 3 书 写 , 约 70 l3 ) 用 大 块 青 石 板 浅 雕 。 据说 毛 玉佩 老 先 生酒后 用草 鞋沾 墨汁信 手一挥 而就。 进 门之 后 就 是 明堂 戏 场 ,左 右 厢 楼 各 三 间 ,门 窗 、栏 杆 雕 刻 精 美 。萧 王 庙 的 戏 台 特 别 高 大 , 如戏 台 的歇 山 翘 角
出海 而 名 。Βιβλιοθήκη 在 埠 头 的 圆峰 庙 及 古 戏 有 ,原 有二 十 余座 ,“ 圆峰 为 邑之 主 山 , 台成 为 当地 村 民数 百 年 来 祭 神 看 戏 的
唯一 文 化场 所 。 ’
里 为 此 成 立 管 理 委 员 会 ,戏 散 人 稀 之 后 ,老 年 协 会 仍 派 员 管 理 ,这 座 庙 现 在是 浙江 省 文物保 护 单位 。 萧 王 庙 所 在 地 古 称 泉 口 ,坐 落 在 奉化 市 区西 北 8 里 ,附近 近万 户、 公 二 万 余 人 ,庙 后 老 街 紧 傍 剡 江 。萧 王 庙 就 在 称为 界 岭 的 同 山北麓 。庙 外 北 、
刻、石雕 、木雕 做工 精致规 整 。据 奉 化 市志 及庙 内资料 ,萧 王庙庙 神萧世 显 ,字道 夫 ,汉 丞相 萧何 之后 ,江苏 沛 奉化 县令 ,廉洁 节俭 。在县 内治水 、灭 乡 民感其 功德 ,立庙 祭祀 。北宋 庆历二 年 ( 元 14 ) 公 02 ,宋 仁宗 闻 报拨 银始 建 庙 塑像 。此后 又有宋理 宗 、元顺帝 及 明 清官 员等 赐封 匾额 ,现存 的建筑群 和古 戏 台都在 乾隆时 代重建 。 萧 王庙 的 头 门不算 高 大 ,硬 山式 。

岩头古村十大景点介绍

岩头古村十大景点介绍

岩头古村十大景点介绍岩头古村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

这里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小乌镇”。

下面将为您介绍岩头古村的十大景点。

第一景点:古建筑群岩头古村保存有大量清代以来的古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汉、闽、客家等多种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优美的建筑造型和精湛的木雕工艺,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

第二景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头古村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如农耕民俗、闽东说唱、泥塑雕塑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了解福建的独特魅力。

第三景点:梅花桥梅花桥是岩头古村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石拱桥建于明代,跨过青溪河,桥身上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尤其以桥头的梅花浮雕最为精致细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第四景点:松石龙虎山松石龙虎山位于岩头古村附近,是一个以景区为主的自然风景区。

这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石洞,游客可以参观石洞内的龙虎神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五景点:红军烈士陈列馆红军烈士陈列馆位于岩头古村内,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而建立的。

馆内展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照片,通过展览让人们了解并缅怀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

第六景点:岩头古戏台岩头古村保留了一座古老的戏台,这里曾经是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

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曲演出,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七景点:岩头潭岩头潭是一个清澈见底的天然水潭,四周被山峦环绕,水中有各种各样的鱼类。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美丽的山水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神秘。

第八景点:南腰古树群南腰古树群是岩头古村的一大特色景观,这里生长着上百棵年龄超过百年的古树。

这些古树参天而立,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九景点:观音庙观音庙位于岩头古村内,是村民们信仰的寺庙。

这里有一尊金光闪闪的观音菩萨像,庙内香火旺盛,游客可以前来祈福或参加寺庙的庆典活动。

坑州旅游景点

坑州旅游景点

坑州旅游景点
坑州是指中国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的一个古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坑州的几个旅游景点:
1. 坑口古戏台:坑州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明代建造的古戏台,能够容纳上千观众。

这里每年都有戏曲演出,是体验传统文化的好地方。

2. 真觉寺:是建于唐代的古老佛教寺庙,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是坑州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也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南音大厅:是重现古代莆仙戏(一种地方戏曲)的表演场所,这里有专门的表演剧场和音乐厅,游客可以欣赏到地方戏曲的表演。

4. 中山公园:位于坑州镇南部,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和游玩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公园内有湖泊、假山、花坛、儿童游乐设施等,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茶马古道文化园:位于坑州镇西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的古代茶马古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园区内修建有古道遗址、驿站、茶马驿站等建筑,可以了解到古代茶马古道的历史与文化。

除了以上景点,坑州还有许多古街巷、民居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等值得游览的地方,如双龙桥古街、红梅楼等。

总体来说,
坑州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古镇,适合喜欢探索传统文化的游客。

三坊七巷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南后街的东西两侧。

其占地40.2公顷,整体由十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共同构成“棋盘状”街区的支脉体系,南后街西边三条称作“三坊”,东边七条称作“七巷”,是中国东南地区现存较大的古民居街区,被誉为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坊巷内院落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宅院外设有围墙,宅院内以多进院落沿纵深轴线布置,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具有强烈的福州建筑风格。

以下是三坊七巷内的一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水榭戏台:位于三坊七巷的衣锦坊内,是清朝陈鹏程的大宅院。

院落里有一处搭建在池塘里的戏台,旁边假山小桥流水,戏台对面阁楼则是观看演出的席位,楼上是供仕女观看演出的。

- 沈葆桢故居: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沈葆桢故居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仅进行过零星修缮。

2021年福州市正式启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之刘家大院、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陈季良故居、听雨斋保护修缮工程。

此外,三坊七巷内还有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邵武市和平古镇简介

邵武市和平古镇简介

邵武市和平古镇简介
和平古镇位于福建省邵武市,距市区28公里,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

是福建省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现存有文物保护单位7处,古建筑50多座。

和平古镇于2014年
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古镇由七个自然村组成,分布在公路两旁,街道由青石板铺成,两边有低矮的吊脚楼。

古镇主要景点有:和平楼、吴氏宗祠
和平会馆、古戏台、古官道、古城门等。

古镇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保存有大量的古建筑和古文化
遗址。

古戏台是一座木结构建筑,规模虽不大,但设计精巧,雕
梁画栋,十分别致。

和平楼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和平楼是
一座两层阁楼式建筑,高五米多。

第一层为门厅和前厅;第二层为正厅和后厅;第三层为享堂
和后花园。

整个楼坐北朝南,有四根大木柱支撑,上盖小青瓦屋顶;外墙用青砖砌筑,檐下挂着风铃,风吹之声清脆悦耳;楼上
还有两个天井。

古镇的文化底蕴深厚,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早在唐代就有
人类居住了。

—— 1 —1 —。

信义戏楼:中国第一大木戏台

信义戏楼:中国第一大木戏台

信义戏楼:中国第一大木戏台信义戏楼是中国著名的戏楼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木戏台。

位于福建省信义市,是该地区的文化重镇。

信义戏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陈设精美,是戏曲艺术的重要场所。

信义戏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

当时,信义市是闽南地区的繁华商业中心,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

为了满足当地戏迷对戏剧的热情,当地政府决定兴建一座宏伟的戏楼。

经过多位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信义戏楼于光绪年间竣工。

信义戏楼采用了传统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被誉为“闽南戏楼的瑰宝”。

信义戏楼的建筑设计非常精细。

整个戏楼由三层组成,高约20余米,建筑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米。

戏楼内部设有舞台、观众席和演员休息区等功能区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戏楼的主舞台宽敞明亮,舞台装饰华丽,有着独特的设计风格。

观众席按照盛况分为贵宾席、普通座位等等,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

信义戏楼不仅在建筑上具备独特的价值,更是一座文化的象征。

这里不仅是闽南戏曲文化的代表,还是接受戏曲教育的重要地方。

每年信义戏楼都会举办戏曲演出、舞蹈表演等各类文艺活动。

这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信义戏楼所承载的闽南戏曲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闽南地区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特有的方言、音乐和曲艺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戏曲传统。

信义戏楼不仅展示了传统戏曲剧目,还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戏剧形式,如中国梦系列剧、现代舞台剧等。

这些剧目在保留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信义戏楼还重视传承和培养年轻戏曲人才。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为青年戏曲爱好者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表演机会。

信义戏楼也积极参与戏曲教育,与学校合作举办戏曲夏令营、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接触戏曲艺术的机会。

信义戏楼作为中国第一大木戏台,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当地。

信义戏楼多次参与国内外戏剧节和文化交流活动, 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讲解介绍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是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一处古建筑群,是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古老建筑之一。

它由三条南北向的坊和七条东西向的巷组成,其中还有一处池塘和一座戏台。

这座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它作为福州城的一处贵族府邸存在。

后来在清代,这里成为了一个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前来游览和交流。

在此期间,这里的水榭、戏台也得到了重新修缮和扩建。

水榭和戏台是三坊七巷的两大亮点。

水榭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两层楼阁,建在一片宽敞的池塘中央。

它保留了古代建筑特色,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设计元素。

戏台则是位于水榭旁边的一个露天剧场,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一些戏曲演出和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三坊七巷水榭戏台作为福州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是福州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

云淡大宫古戏台

云淡大宫古戏台

云淡大宫古戏台
刘闽生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云淡岛位于闽东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东南面的霍童溪与内海相汇处,其东北面与宁德福安市辖区一水相连,西与宁德七都镇三屿村隔水相望。

该岛陆地面积4.9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约8平方公里,岛上有云淡门、下汐、邦门、赤尾四个自然村,总居住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刘闽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中国古戏台研究的典范之作——评车文明教授《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一书 [J], 侯杰;任启慧
2.以开发为主要目的的民间古戏台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江西乐平古戏台为例 [J], 刘青琳
3.古戏台对白族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现代价值——以大理喜洲镇古戏台为例 [J], 李建富
4.古戏台社会美价值初探——以平遥古戏台为例 [J], 赵相栋
5.风轻云淡风清云淡 [J], 宁金华;宁春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绮丽的福建古戏台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绮丽的福建古戏台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绮丽的福
建古戏台
王清雷;李卉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福建素有戏曲大省之称。

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福建的剧种曾经多达31种之多,而琳琅满目的福建古戏台,正是绚丽多姿的福建戏曲文化的历史见证,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文化"移步不换形"的靓丽俊美,其脉脉风韵,让今天的我们仍为之陶醉酩酊。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王清雷;李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9.2
【相关文献】
1.威远农商银行:六课堂五行动推进“两学一做” [J], 官小庆;
2.福建龙岩市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做强渔业 [J], 徐富华
3.学会换届展新貌论坛交流出成果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在福建教育学院隆重召开 [J], 无;
4.福建六大文艺院团开启“宝岛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庙宇戏台
庙宇戏台是福建地区保留最多的戏台类型之一 。
庙宇戏台 (包括祠堂) 的构成方式多为戏台 (多
与大门结合) 伸向天井或庭院 , 两侧厢楼 , 对面为庙
宇的大殿 , 共同构成一个演出和观赏环境 , 这也是中
国南方如江 、浙等地区庙宇戏台的普遍形式 。这类戏
图 1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临水宫戏台
台在福建各地保存很多 , 有的戏台规模宏大 、装饰考
宅院戏台与水上戏台
图 15 古田杉洋乡岭里村古戏台
·52 ·
图 16 永安青水畲族乡永宁桥
私宅性质的堂会戏是中国戏曲演出的常见 形式 。在福建明清时期颇为流行 , 有时过于泛 滥 , 正统大家里甚至用家规禁止 , “家庭中不 得夜饮妆戏 , 提傀儡娱宾 , 甚非大体” (福建 漳浦《天源赵氏族谱》之 “赵古愚《家范》”) 。 堂会戏一般在住宅大厅或庭院进行 , 有的便在 大厅前建造卷棚式敝亭 。而在闽东 、闽北的纵 向多进合院式住宅里 , 中轴线上连接前后进的 四方小亭一一当地称 “覆龟亭”, 也成为小型 家台戏的演出场所 。利用覆龟亭连接前后落的 处理也是福州居民的地方特色 , 如福州老城区 宫巷内的沈葆桢故居 。
闽西一带的天后宫 (妈祖庙) , 其戏台形制则又 别具一格 。天后宫采用与闽西客家土楼相同的结构和
结构方式 , 因供奉天后 、魁星 、苍颉 、土地 、财神等 各方神祀 , 大殿凭借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夯土技术和 木结构穿斗技术可以建造至六 、七层 , 而且以歇山顶 为主的屋顶组合复杂 、严整而有序 。永定西陂天后宫 (图 5) , 其后殿是七层高 40 余米的土楼 , 在第二 、 三 、四层上视线便可越过前厅看到正前方戏台上的演 出 。戏台则兼作山门 , 屋顶错落有致并向天井凸出 。 永定富岭天后宫 ( 图 6) , 亭式戏台立在殿庭之中 , 并有回廊与大殿相连 , 仍保留有宋元时期庙宇的 “献 殿”、“乐棚”制度和观众四面观赏的遗制 。龙岩赤水 天后宫 (亦称 “湄洲别境”) (图 7) , 形式风格与西 陂天后宫相似 , 戏台与山门组合门 T 字形 , 并与大殿
的戏曲演出场所 。永定湖坑的
图 9 漳州诏安官陂溪口楼内戏台
振成 楼 ( 图 10) , 建 于 1912 年 , 是一座双环内通廊式四层
圆楼 , 内环两层 ,
内环夹着中轴线上
的高敞的大厅 , 中
间形成圆形的观赏
空间 , 视距的考虑
十分周到 。大厅三
间, 方形攒尖屋
图 10 永定湖坊洪坑振成楼内大厅
莆田瑞云祖庙 (图 11) , 清康熙五十二年重建 , 供奉戏神田都元帅 ( 俗称相公爷) ,是当地莆仙戏戏
图 11 莆田城北外头亭瑞云祖庙戏台
图 13 寓五本《西厢记》第十九页插图拒婚
图 12 仙游县灵应堂金漆木雕屏风的戏台
图 14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 ·51 ·
班的祖庙 。庙内的戏台即为两层 , 建筑形制具有典型 的闽南风格 。莆仙地区一些民间庙宇的装饰上仍可常 见到多层戏台的形象资料 。图 12 是仙游一座妈祖庙 内金漆木雕屏风上刻划的戏台局部 。戏台三层 , 顶层 五间四重檐 , 顶层与中层的台侧分别有 “出将”和 “入相”的拱门出入口 , 底层前有对峙的两座小亭 , 戏台正中有楼梯通至二三层 。这是闽南地区戏台文物 资料中最为复杂而严整庄重的一例 , 虽未必是对某一 历史实物的追忆摹写 , 对照这类形象资料 , 仍可想见 多层戏台在一个地区普及及这种独特戏台的具体形 象。
多层戏台
中国戏曲历史上并没有利用多层台面进行表演以 及由此产生的利用机关布景来帮助演出的传统 。宋元 戏曲里表现神仙飞升和降凡的情景只是让角色现身说 法一一简单地唱出或道出而已 。但在欧洲 , 早在古希 腊剧场里就已利用屋顶表现神仙在天界的活动 , 中世 纪的宗教剧剧场更有天堂 、人间和地狱的区分 , 各种
·48 ·
式山门之外 , 但仍对着山门 , 中间留出相当的距离 , 与其东西的百岁坊和赵氏家祠构成村落入口的开放广 场 , 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 。与此相仿 , 城村的次入口 也由 “庆阳楼”坊 、“关帝庙”、“戏台”和 “文魁” 坊组成 (图 4) 。今日城村中上述各庙宇 、牌坊仍然 幸存 , 但两座古戏台已毁 , 入口空间顿为逊色 , 有关 部门正在计划复建 。
形土楼内祖堂两侧的半圆形回
廊和正对祖堂的大厅 , 因而戏
台前较为空敞 , 没有土楼内祖
堂的封闭感 , 观众亦可从土楼
第二 、三层上凭栏观看 。
近代兴建的一些土楼 , 其
祖堂的祭祖功能更为削弱 , 香
案和神龛 、牌位也被省去 , 祖
堂已成了土楼内的大厅 。大厅
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家族议事
和娱乐的需求 , 自然成为绝佳
在一些深宅古厝内 , 有时亦可见到水上戏 台 。水上戏台不但因台面跨水而建 , 凌水若 波 , 且亭台丽影 , 倒映水面 , 别有一种情趣 ; 水面既限定了观赏者与戏台的视觉距离 , 又可 以利用水面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 、婉转
悠扬 。福州老城区 “三坊七巷”之一的衣锦坊一所大 宅内有一座水上戏台 (现被用作法院民事调解庭) 。 住宅大部已毁 。从其位置来看 , 戏台位于住宅后部的 二层楼阁之前 , 卓然独立于楼阁前的天井正中 。楼阁 与其前左右的厢楼围合着戏台 , 阁 、楼的底层较低 , 较好地满足了楼上观众的观赏需求 。戏台是一座单开 间歇山顶小亭 , 但装饰考究 , 颇适合大家庭之内的小 型演出 (图 14) 。
机械设备和机关布景也十分发达 。清代乾隆时期兴建 的三层宫廷大戏台 , 如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 、故宫宁 寿宫畅音阁 、热河行宫清音阁 , 则可能受到欧洲的影 响 , 采纳了传教士的建议才形成的格局 。但在福建莆 田仙游地区 , 受民间戏曲与宗数文化的影响 , 也产生 了类似的多层戏台 。
莆仙地区盛行目连戏 , 戏中演绎傅相行善受封 、 刘氏作恶受罚 、目连冥间救母的三步曲 , 而且乡间的 目连戏发展成七十场 , 连演三宵 , 在戏中展示天堂 、 地狱 、佛祖 、鬼使等形形色色的世界 , 使人们对宗教 戏文有相当感性的认识 。与此相应 , 则有两层或三层 的戏台 , 上层表现天界的活动 , 下层作为人间 , 底层 或台底则为饿鬼聚居区 。临时搭建的戏台也采用这种 形式 。
傀儡戏台
提线木偶戏在泉州称为 “嘉礼戏”, “嘉礼”其实 是 “傀儡”的转音 。嘉礼戏在泉州较为发达 , 从清道 光年间至民国初期 , 泉州城内有固定的大小傀儡戏班 60 多个 , 都拥有雕刻木偶像 、制作冠帽服饰和搭建 傀儡戏台的匠人 。泉州木偶头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 , 匠人可根据戏曲人物的性格制作出形象逼真的作品 。
面向庭院开敞的形制恰好促成了这种转化 。
闽南诏安官陂的溪口楼 (图 9) , 明代万历
初年张廖氏 (张 、廖二姓之复合姓) 建 , 是一座
单元式双环圆土楼 , 内中圆形庭院后部与大门相
对处建有一座高大的戏台 (现被用作杂物间) 。
图 8 龙岩红坊天后宫
戏台仍留有祖堂的遗意一一有大厅 (用作表演 区) 和东西夹 (用作化妆间) ; 但省去了一般圆
来 , 也成为村落公共空间的
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闽北武
夷山市城村 , 村落的主要入
口由 “潭北名区”坊 、“古
粤”坊 、 “四朝逸老百岁
坊”、“文昌阁”、“兴福庙”
(华光庙) 、 “古戏台”和
“赵 氏 家 祠”等 建 筑 组 成 ,
其中戏台建在兴福庙的牌坊
图 3 福安市溪填廉村陈氏支祠剖视 —大门 、戏台 、大厅
其他演出场所
由于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时空自由性的特 征 , 布景和舞台装置都很简单 , 因而对于演出场所没 有太多大特别要求 , 民间戏曲的演出更是经常是随时 随地利用各种地形和各种建筑进行的 。明代弘治末一 南海人担任泉州府学教授 , 曾在府学文庙之东的明伦 堂设宴搬演《西厢记》杂剧 , 结果被学生写诗讥讽 (见《坚瓠集》) 。明万历五年 (1557) , 西班牙传教士 拉达和马丁自菲律宾至泉州传教 , 当地官员便在府衙 的后厅设宴并搬演戏剧 , “有优雅歌声相伴 , 也有小 丑及木偶和其他游乐”, 表演区域只是大厅中央由桌 椅围成的一个圆形场地 ( 门多萨 《中华大帝国史》 “福建行记”) 。明代福建文人不但参与戏曲创作和评 论 , 而且喜好在城郊风景区内的亭台楼阁等地演戏 , 如万历年间曹学 邀请旅次榕城的戏曲家屠隆 、阮自 华在乌山凌霄台欣赏其家班演出 , “明中悬为幔 , 华 灯绕作屏 。闾阎有歌曲 , 醉里亦堪听 。”
究 , 甚至超过了大殿 (图 1 、2) 。
闽北 、闽西的一些祠堂 , 戏台与大门结合 , 中间
的屋顶常常升起架于正脊之上 , 形成独特的外观 , 八
闽地区许久以来便把这种屋顶称为 “太子亭”。大门与
东西厢楼连接 , 并与正殿围合成方形天井 , 演戏时观
众可以站在天井或大厅前廊上 , 少部分人可以登上厢
·50 ·
闽西客家人的大型文娱活动 , 都具有浓厚的
宗族氛围 。但客家祠堂规模不大 , 内中一般不设
戏台 , 多在祠堂正前方临时搭建 。而在大型的多
环土楼内 , 其底层中轴线上的内环正中的祖堂及
其前的方形或圆形庭院 , 亦成为主要的活动场
所 。随着祖堂祭祀功能的弱化 , 有些祖堂实际上
就演化为一种戏台 。祖堂在土楼中的设置及祖堂
作为看台 , 整座建筑的组合均衡有序 。中国古建筑的 屋顶堪称是古建筑的第五立面 , 于此可以尽情展现其 形体组合和起转承合的空间序列变化 。从这几个天后 宫的大殿 、大门 、戏台 、侧廊的屋顶组合形式也可以
看到许多唐宋绘画中反映的丰富的屋顶形象 , 这 种形象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多见 。
土楼内的戏台
楼观看 。扁方形的天井不但适合于南方的气候特点 ,
而且闭合的空间可以造成更好的聚音效果和亲密的家
族气氛 。图 3 是闽东福安地区一处祠堂内的戏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