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
[整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
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观演场所建筑化,见诸记载的,始于汉代,是为广场上看角抵、百戏而设的帐棚,这当是最早的看棚。
把表演区也建筑化,大约始自唐代,除乐棚外,还出现了歌台、舞台。
到了宋、金、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职业艺人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
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大量供各种伎艺人用的表演台,被称为“露台”。
宋代的露台,乃是“百艺群工,竞呈奇伎”的场所。
露台四周“彩结栏槛”(“栏槛”即栏杆)。
后来瓦舍勾栏兴起,露台这种形式成为勾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台周围设栏杆,这个传统从唐代开始,经过宋代一直保持到近代。
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露台的四面围观,变为三面对f观众,留一面作后台,两端有可供演员出入的上下场门。
这是一般表演台向戏台演进的关键。
这种结构形式延续了800年左右,同戏曲若干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戏台的建筑形势宋、金、元时期古戏台遗迹和遗物,近年来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发现多处。
这些古戏台都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有的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有的古戏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庙台”。
农村庙台多为砖木桔构,比城市勾栏戏台要坚固,有的还相当雄伟。
当时在这些戏台进行的戏曲演出活动,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清两代,不但有大量的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而且在固定性剧场建筑上也有很大提高。
明、清间的固定性剧场大体上可分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
清代各地方剧种普遍兴起,商业性质的专业戏班大量增多,于是,戏台建筑走向大型化,其形式也更趋精美。
康熙、乾隆年间各地建立的戏台,明显地带有商业色彩。
当时山西、陕西的商业势力向外扩展,出现了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进的局面。
山陕公会到处建立会馆。
在交通要道均有大关帝庙的兴建,关帝庙内多附建戏台,随着这些戏台的建立,山陕地方兴起的梆子腔也在各地演出。
与此同时,江苏、安徽的盐商势力也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向北方延伸。
福建古代的戏台
庙宇戏台
庙宇戏台是福建地区保留最多的戏台类型之一 。
庙宇戏台 (包括祠堂) 的构成方式多为戏台 (多
与大门结合) 伸向天井或庭院 , 两侧厢楼 , 对面为庙
宇的大殿 , 共同构成一个演出和观赏环境 , 这也是中
国南方如江 、浙等地区庙宇戏台的普遍形式 。这类戏
图 1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临水宫戏台
台在福建各地保存很多 , 有的戏台规模宏大 、装饰考
宅院戏台与水上戏台
图 15 古田杉洋乡岭里村古戏台
·52 ·
图 16 永安青水畲族乡永宁桥
私宅性质的堂会戏是中国戏曲演出的常见 形式 。在福建明清时期颇为流行 , 有时过于泛 滥 , 正统大家里甚至用家规禁止 , “家庭中不 得夜饮妆戏 , 提傀儡娱宾 , 甚非大体” (福建 漳浦《天源赵氏族谱》之 “赵古愚《家范》”) 。 堂会戏一般在住宅大厅或庭院进行 , 有的便在 大厅前建造卷棚式敝亭 。而在闽东 、闽北的纵 向多进合院式住宅里 , 中轴线上连接前后进的 四方小亭一一当地称 “覆龟亭”, 也成为小型 家台戏的演出场所 。利用覆龟亭连接前后落的 处理也是福州居民的地方特色 , 如福州老城区 宫巷内的沈葆桢故居 。
闽西一带的天后宫 (妈祖庙) , 其戏台形制则又 别具一格 。天后宫采用与闽西客家土楼相同的结构和
结构方式 , 因供奉天后 、魁星 、苍颉 、土地 、财神等 各方神祀 , 大殿凭借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夯土技术和 木结构穿斗技术可以建造至六 、七层 , 而且以歇山顶 为主的屋顶组合复杂 、严整而有序 。永定西陂天后宫 (图 5) , 其后殿是七层高 40 余米的土楼 , 在第二 、 三 、四层上视线便可越过前厅看到正前方戏台上的演 出 。戏台则兼作山门 , 屋顶错落有致并向天井凸出 。 永定富岭天后宫 ( 图 6) , 亭式戏台立在殿庭之中 , 并有回廊与大殿相连 , 仍保留有宋元时期庙宇的 “献 殿”、“乐棚”制度和观众四面观赏的遗制 。龙岩赤水 天后宫 (亦称 “湄洲别境”) (图 7) , 形式风格与西 陂天后宫相似 , 戏台与山门组合门 T 字形 , 并与大殿
戏曲钧天雅乐,戏台古建华章中国戏台发展史(二)[5篇模版]
戏曲钧天雅乐,戏台古建华章中国戏台发展史(二)[5篇模版]第一篇:戏曲钧天雅乐,戏台古建华章中国戏台发展史(二)戏曲钧天雅乐,戏台古建华章中国戏台发展史(二)戏台的发展与成熟明清时期,看戏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戏曲逐渐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戏台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并最终成熟。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学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国戏台建筑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剧场建筑风格的影响,传统的式样也在不断改变。
明清时期的戏台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一戏台所处环境多样化高平炎帝中庙戏台丨明清时期各地出现许多戏台,根据戏台所处环境可将其分为寺庙戏台、会馆戏台、酒馆茶楼戏台、祠堂戏台、庭院戏台、宫廷戏台等。
丨寺庙戏台,是最早出现的戏台类型,专为酬神谢神而建,所以一般位于寺庙内的山门和正殿之间,后来因地势局限(山门与正殿之间地块狭小)或为抬高戏台便于更多的人们观看,将戏台建于山门之上,如创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 年)的高平县王何村五龙庙戏台。
后来参加戏曲演出的人日益增多,为避免喧闹声对神灵的不敬,部分戏台被建于山门外十几米的位置,如平遥双林寺戏台,位于山门南端 13 米处。
丨会馆戏台,明清时期商人远及全国各地,为了团结同乡同业商人,壮大势力,他们在自己所到之处建立会馆,内部供奉着自己的行业神,按照祭祀娱人的惯例,建戏台、戏楼,在神诞日或传统节庆日延请有名的戏班进行演出,这些戏台一般规模宏大、装饰豪华,极具地方建筑风格。
山西商人在外地建有很多会馆,但外地人来山西经商人数少、实力微,修建的会馆少,较为著名的有晋城城区怀覃会馆戏台。
丨酒馆茶楼戏台,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些酒馆茶楼为吸引更多的客人,增加营业收入,在自己酒馆内增设戏台,并邀请名角,每日上演不同的曲目。
山西的酒馆茶楼戏台主要出现于清代,如山西第一座酒楼戏台位于太原剪子巷内,清宣统二年(1910 年)大水巷内的振兴茶园、松鹤茶园。
这两座戏楼虽出现于1840 年后,但建筑形制未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响。
古代剧场叫法
古代剧场叫法摘要:一、古代剧场的起源与演变1.古代剧场的历史背景2.古代剧场的起源和发展3.古代剧场的主要形式和特点二、古代剧场的主要类型及代表1.露天剧场2.庙宇剧场3.宫廷剧场4.民间剧场三、古代剧场的建筑特点与功能1.建筑结构与布局2.舞台设计与道具3.观众席与观演关系4.功能与演出活动四、古代剧场对后世的影响1.古代剧场对戏曲发展的影响2.古代剧场对现代戏剧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古代剧场,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
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场所。
古代剧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场形式。
一、古代剧场的起源与演变1.古代剧场的历史背景古代剧场起源于公元前2000 年左右的希腊、印度等地。
古代剧场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尤其在古希腊、古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剧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2.古代剧场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剧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祭祀活动。
古代人们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其中就包括了歌舞、戏剧等表演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表演活动逐渐从祭祀活动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剧场。
3.古代剧场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古代剧场有露天剧场、庙宇剧场、宫廷剧场、民间剧场等多种形式。
各种形式的剧场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功能,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求。
二、古代剧场的主要类型及代表1.露天剧场露天剧场是最早的剧场形式,大多依山而建,将舞台与观众席设置在同一平面。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希腊的埃皮达鲁斯剧场。
2.庙宇剧场庙宇剧场以宗教建筑为基础,将剧场与庙宇相结合。
如古印度的卡拉萨石窟剧场。
3.宫廷剧场宫廷剧场主要为皇宫贵族提供表演场所,规模较小,装饰华丽。
如古罗马的庞贝剧场。
4.民间剧场民间剧场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剧场形式,规模较小,演出内容多样。
如中国古代的勾栏、瓦舍等。
三、古代剧场的建筑特点与功能1.建筑结构与布局古代剧场的建筑结构主要有三种:圆形剧场、方形剧场和马蹄形剧场。
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
30撰文/王俊芳明清戏台发展及特点戏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系统传承下的一种建筑艺术载体,其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民族戏曲观赏演出的精彩发展过程,而且还自觉性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民族戏曲的各种艺术表现形态及其与观演之间的关系。
戏台历经风雨沧桑,从最早的中式大型戏台到近代大型中式剧场和众多的大型现代化和流动小型中式戏台依次出现,展现出了当代中国戏曲的时代发展变化和一种历史性轨迹。
戏台建筑在明清时代的建设堪称空前绝后,时至今日成为宝贵的文物古迹。
中国戏台不仅是展示我国传统戏剧戏曲艺术表演活动场所和我国戏曲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同时也已经成为保存我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既要传承它的文化精神,又要做好戏台文物保护工作。
由于山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悠久的戏曲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底蕴,现存于山西境内的新式戏台多达1000余座,时代范围囊括金、元、明、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作为文物工作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应该从已留存的戏台当中发掘更多的文化元素,并将现有的这些珍贵的戏台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下去,这不仅是对历图1 晋祠水镜台正面史的研究,对我国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戏台发展概括中国古戏台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代表,其在艺术形式中展现出来的绚丽多姿和艺术辉煌为它在古代建筑物中奠定了一定基础。
在现代戏台的形制固定化以及演变发展过程中,戏台群的形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古露台、戏亭到戏台形制演变成熟的现代庙台,并由最早期开始的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行过渡,再到最后的一面观逐渐演变。
最初的两个小型露台子的建筑结构即在整座大殿前31图2 晋祠水镜台背面面分别使用两块小型砖石互相连接起并建造一方形的小型露台子,和整个殿基齐高直接独立相连,到了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后期成为一个独立的露台建筑结构个体。
后期音乐舞台楼阁戏亭的整体建筑结构发展独立于古代音乐庭院戏台建筑结构中的其他庭院建筑,戏台戏亭结构就是采用了古代音乐舞台楼阁的建筑结构形式,为三层高的木构亭式大型音乐舞台,平面大致上是呈一个个的正方形,三层戏楼四面之间有小小的围墙,正面顶部有门窗可当作一个戏台前场口,有前台后场口和戏台后场之分,戏台戏亭建筑结构整体上的戏台建筑整体结构就是呈“井”的一个十字形作为整体建筑架构,这个在古时候的“戏亭”依旧保存有对“庙宇”的一定历史依赖性,在功能上、色彩上没有大的改变。
江南戏台演变小史
江南戏台演变小史作者:陈益来源:《寻根》2022年第05期江南水乡,船是水面上的屋宇,是生产运输工具,也是流动的演艺场所,所以在船点、船菜、船拳、船会之余,还有船戏。
吴谚“看戏头棚船,吃饭萝卜干,困觉柴里钻”,讽刺某些人哪怕守着贫困也要追赶时尚,却也侧面反映了戏曲的魅力。
昆曲前身昆山腔最初的演出场所,就是在阳澄湖、傀儡湖畔的船头。
大船吹奏笛声,小船散落四周,行不乱步的船头曲唱,吸引无数船上的观众引颈观望。
宋元以来,戏曲的观演场所经历了瓦子勾栏、戏场戏台的演变。
众所周知,宋室南渡后,临安府(今杭州)成为南宋的首都,也形成了南方戏曲发展的中心。
随着人口激增,经济繁盛,富豪云集,北杂剧、永嘉杂剧和各种民间小调汇聚于此,促使这里瓦子兴起,勾栏林立。
勾栏,指的是以栏杆围成的专用观演场所。
有资料表明,当时的临安府共有众安桥的北瓦、米市桥下的米市瓦、艮山门外的艮山瓦、城东的菜市瓦等二十余座瓦子。
其中以北瓦规模最大,拥有十三座勾栏。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勾栏压”条中记录了当年松江府发生的一件事:至元壬寅夏,松江府前勾栏邻居顾百一者,一夕,梦摄入城隍庙中,同被摄者约四十余人,一皆责状画字。
时有沈氏子,以搏银为业,亦梦与顾同,郁郁不乐,家人无以纡之。
劝入勾栏观排戏,独顾以宵梦匪贞,不敢出门。
有女官奴习呕唱,每闻勾栏鼓鸣,则入。
是日,入未几,棚屋拉然有声。
众惊散。
既而无恙,复集焉。
不移时,棚阽压。
顾走入抱其女,不谓女已出矣,遂毙于颠木之下,死者凡四十二人,内有一僧人二道士。
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
其死者皆碎首折肋,断筋溃髓。
亦有被压而幸免者,见衣朱紫人指示其出。
不得出者,亦曲为遮护云。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元代市井观戏的状态:沈氏子因内心不乐而入勾栏解闷,顾女不时去勾栏习唱,逢戏必到。
当时的勾栏演出,已属寻常之事,连僧人、道士也一起进入观演场所,勾栏已是一种永久性建筑。
勾栏棚屋倒塌竟然压死四十二人之多。
有趣的是“独歌儿天生秀全家不损一人”,莫非苍天对艺人格外眷顾?《南村辍耕录》曾被认为是“戏曲”一词最初的出现之处。
戏台(PPT课件)
天花藻井多做成圆形或是类圆形,坚 实美观。
30
谢谢观赏
31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的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32
27
藻井呈圆形,有斗拱螺旋叠涩 盘筑,井口以十六个龙头状坐 斗向上重叠。
28
剧场庭院
上 下 两 层 。
各 五 间 ,
有 看 楼 ,
庭 院 两 侧
29
总结:
江浙地区的戏台多为单檐歇山顶,浙 江地区前台多为方形,江苏则矩形为多。
屋顶上多把正脊龙尾做S型上翘,古 朴生动。
戏台一般都有专门的庭院和看台供观 众们停驻,休息。看台多为两层。
永宁桥位于两个自然村交 界之处,为单栱石桥,桥 上建阁,桥的一端为戏台, 另一端为庙宇灵元宫。 。
13
桥上建阁,宽六米,桥两边有木栏杆, 柱间有固定纵向长椅,演戏时在长椅 上横向搭板,即为观众席
14
总结
水上戏台可联想到延伸到水面上的小广场, 易于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庙门后戏台因其下部架空形成自然地通道, 并可使戏台抬升,便于人们观赏
桐乡县乌镇修真观戏台是乌镇清代四个戏台中仅存的 一个(另有东寺,西寺,城隍庙戏台)。
前台广场十分开阔,是看戏的地方,也是旧时乌镇文
化娱乐中心。
23
戏台呈方形,面宽进深均 4.9米,单檐歇山顶,台面 高1.4米。
台沿围以低矮栏杆, 栏杆用工字格棂,上 嵌圆心板,每板一字。
24
藻井用牛毛螺旋叠涩盘筑。明 镜之中雕一麒麟。
前台单间6.6米,深2.9米。
17
戏台坐北朝南,有马头 墙,房屋形式与前一个 相仿。
18
前台单间4.6米,深5.0米。 后台通面宽14.5米,进深4.6米。
中国戏院的发展历程
中国戏院的发展历程中国戏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的起源。
古代的戏曲演出主要在宫廷内进行,并在唐代开始逐渐向外延伸,成为民间艺术形式。
然而,戏曲表演一直缺乏固定的场所,通常在广场、市集或庙宇等地进行。
直到宋代,戏曲表演才开始步入正规化的轨道。
元代时期,戏曲表演进一步蓬勃发展,出现了《元杂剧》,这是中国戏曲中重要的创新之一。
元杂剧的表演方式更具有戏剧性和舞台感,使得戏曲表演更加规范化。
在元代,首次出现了专门建造的剧场,为戏曲演出提供了更为合适的舞台。
明代时期,戏曲表演进入了黄金时代。
明代的音乐、舞蹈和演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
同时,戏曲表演的场所也进一步得到改善和规范化。
明代的剧场建筑风格多样,有崇文门西北角的四福剧场,和西单一带的金魁剧场等。
清代时期,戏曲表演进一步蓬勃发展,并受到宫廷和士绅阶层的青睐。
清代的剧场建筑更加豪华宏伟,如梅花梨园、绮春园等,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场所。
同时,清代戏曲表演也受到了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西方戏剧、南洋文化等,使得戏曲表演更加多元化。
20世纪初,中国戏曲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西方话剧的引入和电影的兴起,使得传统戏曲受到冲击。
戏曲表演的场所也发生了改变,戏曲院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剧场建筑。
此外,戏曲表演形式也开始进行改革,包括舞台布置、道具设计和演出技巧等方面的创新。
至今,中国戏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表演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传承和演出,各地也建立了许多专门的戏曲表演场所,如京剧团、越剧团等。
同时,现代剧场的建设和技术支持也为戏曲表演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古建筑之戏台
古建筑之戏台中国的戏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
剧情曲折委婉,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明清时,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头顶上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变得洪亮且圆润,再将声音反弹向各个方向,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戏楼,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 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古戏台见证着我国戏曲产生发展和走向辉煌的全过程。
同时作为实物载体,推动和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戏曲文化。
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
中国著名古戏台山西高平金代古戏台(建于1183年)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建于1283年)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内的畅音阁大戏楼安徽祁门馀庆堂古戏台安徽祁门会源堂古戏台江西乐平古戏台江西抚州会馆古戏台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浙江宁海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乌镇古戏台苏州山塘街古戏台周庄古戏台上海枫泾古戏台上海豫园古戏台山西长治真泽宫戏台山西运城庙前村后土祠二连台山西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四川街子古镇戏台雅安上里古镇戏台成都锦里古戏台成都武侯祠大戏台桂林兴坪古镇古戏台广西贺州秀水村古戏台云南沙溪古镇古戏台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最陶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及时更正删除。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作者:祁涛来源:《文物世界》 2018年第6期摘要: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蒲州府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董村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形制、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木雕精致华丽,是研究元代建筑及中国古代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董村戏台形制结构元代风格一、渊源山西南部运城市一带,宋、元时隶属河中府、蒲州府(今永济市),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
最初为露天戏台,以夯土筑成,砖石砌边,只是一个上面没顶的大平台。
亭式舞台的出现最早见于宋金时期,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北宋年间,当时世界上繁华无比、人口达百万的汴京——开封府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固定砖木建筑——正式戏台了。
目前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南部一带(如永济董村元代戏台),这些文物遗迹成为研究元杂剧发展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二、发展山西的古戏台,岁月的流逝与磨难已使我们无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不过,在山西侯马的金代墓穴中还依稀见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顶着一个大方顶子,方方正正,四面开敞,古人称之为“舞亭”。
时至元朝,元杂剧的发展一枝独秀,狭小漏风的舞亭被砖木结构的舞楼所取代。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戏台模型上的戏俑是以副末、末泥和副净为主。
而到了元初,正末、正旦逐渐成为戏曲的主要角色,净的插科打诨仅为陪衬,曲牌连套的戏曲音乐形式,戏曲动作舞蹈化,标志着杂剧在舞台上的整套演出体系已经形成。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元杂剧在晋南广大农村继续发展,既有了永久性固定的戏台,又有了专门的杂剧班子在各地流动演出。
清代有关民间简易、豪华戏台有如下描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绍兴古戏台建筑艺术
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绍兴传统戏台在屋顶上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屋檐起翘较高,多为单檐歇山顶,也有重檐歇山顶,甚至三重檐歇 山顶,如绍兴舜王庙戏台。戏台屋脊多置鱼吻或龙吻,有的还插剑,意为防火。在空间上用三面伸出式的开放建筑 形制,以此扩大与观众的接触面。从戏台的结构看,绍兴传统戏台三面开放并伸出,一面留出与厢房相连,舞台与后 台之间通常用一道墙壁隔离,在左右两侧各开一小门,作为剧中角色出入舞台的通道,一般称它为上下场门或“出 将”“入相”。舞台台口常有两个立柱作为支撑。
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
作为绍兴古戏台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徐关根,他1964参加工作,1980年参与绍兴鲁迅故里塔子桥桥亭(土谷 祠戏台)的测绘修复,1982年参与府山越王殿工程的制图工作,2000年参与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稽山公园河上 戏台建筑等。现在虽然已退休7年,但仍在从事古戏台建筑技艺工作。他参与建筑的塔子桥土谷祠古戏台是鲁迅故 里所属的一个重要景点,现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绍兴保留下来的古戏台有200多座,这些戏台内容丰富,极富绍兴水乡地域性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 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几百年前绍兴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乡风民俗。
濒危状况
濒危状况
时至今日,绍兴境内仍保存着数百座古戏台,社戏演出也几百年如一日地延续着,绍兴古戏台的建筑技艺也 在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提高。但目前因多种原因,古戏台的保护和建筑技艺的传承出现了 濒危状况,亟待保护。
主要价值
主要价值
绍兴古戏台是绍兴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堆塑等工艺为一体,涵盖了历史、 地理、文学、建筑、绘画、哲学等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各个时期的古 戏台是一部生动的实物舞台史,反映了绍兴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美学和科学价值。
古代中国的剧场与演艺场所
古代中国的剧场与演艺场所古代中国的剧场与演艺场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人们对于艺术、文化与娱乐的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剧场与演艺场所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色与魅力。
一、宫廷剧场与文官戏台在古代中国,宫廷剧场与文官戏台是最早出现的演艺场所。
宫廷剧场作为为帝王贵族专门设立的演艺场所,供他们观看各种表演。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代的紫禁城内的“御前戏院”。
这里有精美的布景和舞台机关,还有专门的陪伴乐队。
而文官戏台则是在文人学士与官员之间兴起的,由文人在府第或公园中建造。
这些演出场所以戏、曲、杂剧等表演形式为主,为官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二、戏曲剧院与茶楼戏曲剧院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演出的主要场所。
最有名的剧院之一是京剧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这些剧院拥有优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舞台设计,使得观众能够全程欣赏到精彩的表演。
而早期的戏曲剧院则多设在城镇的市中心,形态更加简单朴素。
除了戏曲剧院,茶楼也是古代中国常见的演艺场所之一。
茶楼通常设立在繁华的商业区,以提供茶点和娱乐表演为主,观众可以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快板、魔术等轻松的表演节目。
三、街头艺人与庙会表演在古代中国,街头艺人与庙会表演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演艺形式。
街头艺人在街头巷尾、市集之间表演,以口技、杂剧、杂耍等形式吸引路人的关注。
这些艺人多为一些传统的艺人世家,他们通过世代传承的表演技巧为人们带来欢乐。
庙会表演则在庙宇的广场上举行,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参与。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曲艺、杂技、灯谜、舞狮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这些表演为庆祝节日和寻找快乐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娱乐场所。
四、歌舞厅与娱乐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剧场与演艺场所也逐渐向现代化的方向演进。
20世纪初,歌舞厅开始在中国出现,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观看歌舞表演的平台,还提供了社交、聚会的场所。
歌舞厅经常安排演唱会、舞蹈表演和音乐晚会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参与。
同时,一些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场等,也开始在城市中兴起,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的选择。
古代剧场叫法
古代剧场叫法【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古代剧场的起源与发展二、古代剧场的种类与特点三、古代剧场对现代剧场的影响正文一、古代剧场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剧场是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重要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国古代,各个文明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剧场形式。
这些剧场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希腊剧场是西方剧场的源头,其标志性的建筑是圆形剧场。
古希腊剧场以开放式舞台和观众席为特点,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古罗马剧场则在古希腊剧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宏伟的结构,如科洛西姆竞技场等。
在中国古代,剧场称为“戏台”或“戏场”,起初多用于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古代戏曲剧场逐渐形成了以戏台为中心的布局。
古代戏曲剧场通常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演员休息和化妆的地方。
二、古代剧场的种类与特点古代剧场的种类繁多,各具特点。
根据建筑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开放式剧场:最早出现的剧场形式,如古希腊剧场。
开放式剧场一般为圆形或半圆形,舞台和观众席都在同一平面上,观众可以环绕舞台观看表演。
2.室内剧场:在开放式剧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古罗马剧场。
室内剧场的特点是拥有封闭的观众席,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3.戏曲剧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场所。
戏曲剧场通常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台为表演区,后台为演员休息和化妆的地方。
4.竞技场:古代罗马的一种特殊剧场形式,主要用于角斗、赛马等竞技表演。
竞技场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观众席环绕中心表演区。
三、古代剧场对现代剧场的影响古代剧场为现代剧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
现代剧场在继承古代剧场的基本布局和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剧场更加注重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表现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总之,古代剧场是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的重要场所,其发展历程为现代剧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造型文化之传统戏台
分类
神庙戏台:乡间祭神祀祖的庙台,祠台等 城市戏台:市井间的舞楼乐棚,勾栏瓦舍,戏庄茶园 私家戏台:士大夫园林自适,放纵声色的亭台池阁 宫廷戏台:宫廷气势煊赫,鬼神杂出的大戏台
神庙戏台
“瓯城间好祀鬼,山椒水滨多淫祠” 陆务观《野庙记》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戏剧一样,中国戏剧也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 祀活动 。宗教的祭仪乐舞演化出戏曲的歌舞表演形式,宗教的活动 场所则演化出最初的戏剧歌舞场所——神庙戏台。
城市戏台
宋以后,城市戏曲的演出场所大致有以下几类: 寺院戏台,瓦舍勾栏,妓管歌楼,戏庄茶馆等
据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中在 慈恩寺。
返回
私家戏台
扬州何园的水上戏台
返回
宫廷戏台
沈 阳 故 宫 戏 台
了解中国传统戏台(二)造型文化与戏台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河南登封中岳庙露台
武池村乔泽庙戏台
山西太原晋祠水镜台
返回
妇 妇 伦 理 。 都 从 丝 玄 管 弦 出 , 抑 扬 绘 出
冠 , 而 君 君 臣 臣 , 父 父 子 子 , 兄 兄 弟 弟 , 夫 夫
临 怪 回 怪 望 情 之 形 广 , 场 竟 , 自 飘 清 轻 词 裾 丽 曳 曲 长 里 袖 , 舞 , 虽 云 优 孟 衣 婉 转 传 来 , 是 是 非 非 , 奇 奇 腰 标 , 祗 属 侏 儒 伎 神 真 神 抝 鬼 面 鬼 假 , 著 武 , 武 戏 文 妙 文 诸 则 抵 , 角 俩 呈
中国造型文化之 传统戏台
从祭坛到庙台,从敬神到娱人,这是中 从祭坛到庙台,从敬神到娱人, 国戏剧艺术从远古宗教祭仪分散流布后经由 中古的民间祠神活动而重新凝聚, 中古的民间祠神活动而重新凝聚,生发与成 熟的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 熟的一个特殊的发展过程,是中国戏剧特殊 的发展道路。与此相适应, 的发展道路。与此相适应,中国剧场的发展 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山西古戏台
山 西 是 举 世 公 认 的 北 方 戏 曲摇 篮 , 上至宋 金 ,下 至 民 国 ,
随 着 乐 舞 、百 戏 的 发 展 ,戏 曲 文 化
,
各 朝 历 代 修 建 的戏 台数 量 居 全 国 之首 。 据 1 9 8 0 年 代 统 计 ,山 西 省境 内 “ 仍
荣 县 桥 上 村 的后 土 圣 母 庙 内 。 北 宋
权 后 ,深 刻 总 结 了 五 代 时期 藩 镇 割
【 致 “ 王 室 日卑 ” 的 历 史 教 训 ,有 针
在全 国推行 “ 重 文 轻 武 ”政 策 ,戏
1 9 5 0 年 代 普 查 ,就遗 存 传 统 戏 台4 0 0 座 。其
戏 曲 演 出场 所 也 经 历 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 的 演
最 终 形 成 。全 国最 早 的 戏 台 出 现 于
存 清代 以前 的庙 台2 8 8 7 座 ,仅及 原数 十之
二 三 ” 。基 于此 项 统 计 推 算 ,山 西 明清 时
期 戏 台 总 数 近 万 座 。 仅 运 城 地 区 河 津 县
中 ,县 城 内 达 2 4 座 ,清 涧 一 村 多 达 1 2 座。
: 和 表 演 日渐 繁 荣 ,有 力 地 推 动 了戏 设 ,并 在 元 代 达 到 高 潮 。 同 时 ,戏
} 建 离 不 开 强 有 力 的 经 济 支 撑 ,宋 代
由此 可 见 ,山西 的 戏 台不 仅 修 建 在 人 口密 集 的 市 井 城 镇 ,而 且 散 落 分 布 于 各 地 乡野 村 落 ,具 有 明 显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地 域 特 征 ,
一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
广西汉族戏台建筑类型及形制浅析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是中国古戏台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广西汉族地区的乡镇村落,遍布着大量明清时期遗留下的古戏台。
这些戏台类型丰富,极富地域性特点,它们以结构巧、装饰美、营造精而为世人所欣赏,是广西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调查后,我们发现极少有学者专门从建筑专业角度针对广西汉族古戏台进行研究。
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希望达到掌握广西汉族古戏台类型,提取古戏台建筑特色,进行针对性保护等目的。
标签:古戏台;汉族;广西广西在古代称为“粤西”,自从清朝以来建造并且遗留下来了许多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分布在广西的东北部,其中贺州、桂林、富川地区最为集中,是中国华南地区现存戏台分布较密集,数量较多,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戏台建筑的选址戏台是一个村落集中敬拜神灵,观赏戏曲的场所,民众对戏台的选址较为慎重。
一般情况下,戏台的选址与所对应的戏台用途联系密切。
庙宇戏台通常面向正殿而建,台基高度与庙中神像的视角息息相关,以求在娱神的过程中,神灵能够将戏曲表演尽收眼底。
这些建有戏台的庙宇,供奉的神灵一般以佛道,城隍,龙王,观音等为主;祠堂戏台一般建造在祠堂内部,并且与祠堂连成一体,是宗族内部祭祀祖先,商议族中大事的地方。
祠堂戏台的发展,体现了汉人社会的宗族观念。
祠堂戏台的建造也是非常华丽的,它既是本族人员观戏集会的场所,又是可以体现本族实力财力的展台;万年台不同于庙宇戏台和祠堂戏台,它已经逐渐由娱神的戏曲表演向娱人转变过度。
就如同村民的娱乐场所,或建造于村口,或建造于街道端头,或街道空阔处。
置于村口的万年台有标志村落的意义,可以使得过路的客商明白村子的位置。
如黄姚古镇戏台和榕津村口戏台,建于村前面的广场,成为进入村落空间的引导节点,万年台不再附属于庙宇祠堂等建筑,而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建筑;会馆戏台是由外地商人出资建造的,是伴随着来粤经商的商人们建立的会馆应运而生的。
从露台到古戏台——宋元时期戏曲演出场所的演变与戏曲艺术的成熟
作者: 何睿[1]
作者机构: [1]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5-26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6期
主题词: 演出场所;露台;古戏台;勾栏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而戏曲艺术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祭祀时的歌舞,再到随后乐舞百戏、面具舞、说唱等演出类型,最后形成戏曲艺术这一单独的艺术门类,这一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的演出场所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划地为场”,到后来的神庙、城市街道上的露台,最后才发展成戏台。
宋元时期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期古戏台形制的演变,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观戏形式的演进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戏曲的发展、中国古戏台的演变之路以及祭祀礼仪中戏曲演出的艺术特色,都有着重要意义。
山西古戏台
山西古戏台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北宋年间,当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
目前山西省现存元、明、清时期的旧戏台三千多座,在全国排名第一。
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省晋南一带,成为珍贵的"活历史"。
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说到底呀,这古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
位踞黄河东侧、太行之右的三晋古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发祥地,戏曲艺术资源十分丰富。
山西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中国剧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剧种而言,山西地方剧种多达52个,那些五彩缤纷的地方小戏和朴实古拙的古剧遗音,生机盎然,姿色动人。
现今保存的剧目,多达4000余本,真可谓百花竞放,灿若繁星。
山西的戏多,戏台自然也就多,离开了戏台就唱不成戏,戏台上唱做念打,写意传神;戏台下触景生情,褒贬善恶,说到底,自古以来这戏台就是百姓们离不了忘不掉的一座精神家园。
因为自古就有了戏,因而也就有了古老的戏台。
山西的古戏台林林总总、星罗棋布,我们发现,山西的古戏台总是与古寺庙相伴,建庙不忘搭台,戏台伴随着寺庙,这颇有些耐人寻味。
据文献记载,原始社会初期,“若国大旱,则率无而舞鱼”,这直接说明了原始歌舞与祭祀仪式的合二而一,歌者舞者是为了求神赐雨,解除天灾。
在那无力与大自然一争高下的年月里,灾难一旦临头,人们往往求助于神灵,敬歌献舞,祈望平安,这样天长日久,那些具有浓郁宗教味道的歌舞和戏剧便一代又一代地承传下来,宗教和戏剧也就这样一同衍生、相依相伴,时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华,佛寺的香火日渐兴旺,人们便用它作为表现演技的场所,一时间寺庙演出轰轰烈烈、铺天盖地,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戏台形成及其演变中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及其丰富。
而遗存于我国大江南北的古戏台,它作为一种承托戏曲表演的文化建筑,也像意味深厚的戏曲一般,浓缩了诸多魅力无比的文化内涵。
戏台建筑是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是古代戏曲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古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基于对戏台建筑的热爱,考虑到目前国内对戏台建筑的研究甚少的问题,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讲述戏台的起源,重点讲述戏台演变过程,最后将历史不同时期戏台特点变化之对比,总结归纳出戏台建筑发展史等各方面问题。
标签:戏台建筑祭祀发展史特征Abstract:Chinese opera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and its rich.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remains in the ancient stage,it is used as a supporting opera culture building,also opera like means deep,concentrated many charm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Stag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is the carrier of ancient opera culture,living fossil is ancient opera culture ““. A love of Theatre building based on,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stage building little problems,fieldwork in this paper,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roduces the origin,from the stage,focus on the stage of evolu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stage change of contrast,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building history of.Keywords:stage construction;sacrifice;development history;characteristics;1. 戏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活动。
宗教的祭仪乐舞演化出歌舞表演形式,宗教活动场所则演化出最初的歌舞场所--神庙戏台[1]。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极易遭到天灾人祸的打击。
人们在面对这些不能被人力控制的疾苦、时疫、死亡等诸多问题时,都把希望寄托给鬼神天地、祖先亡灵,以求生生不息。
因此,五花八门的祭祀敬神活动应运而生。
而各种神庙祭祀形式,内容不外乎两类:一是呈献供品,二是献演歌舞[1]。
古时的歌舞献祭,是神和凡人的精神交流。
在那种大型聚集活动场景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苦痛,享受这一刻时歌舞带来的精神洗礼。
祭祀也由“敬神”慢慢转为“娱人”。
只有这时,人们才能不惜花费金钱而名正言顺地得到文化娱乐[1]。
这是歌舞祭祀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在因素。
秦汉以前,戏曲还依附于寺庙建筑而不能独立生存,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祭神献祖。
随着它的影响渐渐扩散,在秦汉至西汉时期,戏曲表演不单单在人民生活中流行,也开始盛行于皇宫贵族之中,并成为上层阶级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戏曲渐渐脱离对寺庙建筑的依附性,独立出现在各个城市中,并且由开放场所逐渐转变为室内场所。
到了宋代,由于“里坊制”的废除,城市形态处于一个开放热闹的时期,大城市中出现了各种技艺集中表演的瓦舍,内部有茶肆、饭铺、书场、以及勾栏,观众需付费才能进去观看。
这个时候的戏曲已经发展成一种商业模式,戏曲演员不再作为公共表演而演出,而成为一种职业,并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商业基础。
明清时期,戏曲的剧种、曲种、演出都达到鼎盛,各地区的戏台建筑也竞相精雕细琢,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审美需要和视觉效果。
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华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受到严重阻碍,许多优秀的剧种都流失,戏台建筑也遭到破坏和毁灭,使戏曲文化一度受到打击和衰败。
2.戏台的发展演变“古戏台”是指清末以前修建的有顶盖的长久性戏台[2]。
那么研究戏台,首先我们应明白,何为戏台?是否是上台表演的“台”即为戏台?是高于平地即可称为“台”?大众普遍观点是,戏台即舞台,是为戏剧演出而建的专门场所。
我认为这种定义,没有确切地将戏台所界定的空间概念给讲出来。
在戏台的固定化演变过程中,戏台形制经历了三个阶段:露台、戏亭到形制成熟的庙台,并由四面观慢慢向三面观、一面观演变。
2.1露台露台之名,早在汉代就有记载。
《汉书·文帝纪赞》曰:“(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人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为台?”以“露”称台,是因为上面没有覆盖。
所以露台可理解为露天之台。
早时的露台,一般都是在大殿前用砖石建造一方形台子,和殿基齐高相连。
发展到后期,和殿堂相连的露台,进一步发展为独立的形制,和殿堂独立开来,成为与殿堂遥遥相对而设立于庭院中央的露台,这就向戏台的建制迈进了一大步。
这时候的露台表演形式,有学者认为还是观者平视或俯视演出人员。
这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尊卑关系中的“三教九流”,而戏子为下九流之列,所以就有《隋书·音乐至》里描述的“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
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4];也有学者认为观者是平视或仰视演出人员,因为当时露台的高度有限,观者与露台的距离也不远,这就决定了观者看演出的角度,或平或仰,但很少俯视。
我认为,前者是从统治阶级角度出发,而后者是站在劳动阶级层面来考虑。
但不管何种观点,这都给我们透漏一个信息:古戏台尚未明确划分观者和演出者的高度。
汉代时期,露台常是降神之所,用来招徕天神,为民间传统的信仰建筑。
唐代时期,露台大量用于歌舞演奏,这在敦煌壁画中俯拾皆是[5]。
直到宋金时期,即使露台已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但露台的功能始终是以祭祀为主,并不只限于歌舞表演。
2.2舞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句展现了“亭”作为单体建筑的可观性:从高度上统领画面的视觉中心,起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这为后世建造戏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山西临汾市牛王庙戏台,是早期戏亭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
它独立于庭院中,与其它建筑不相连,山门设在最南端,观众看戏,需绕过戏台,戏台属倒座式,如果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不能同时修建戏台和寺庙,这时,自然可先建寺庙,在寺庙前留下开阔的空间,待来日有了人力物力,再建戏台,而不影响寺庙的完整性[5]。
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
戏台的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一时期的戏台还处于“亭”这个阶段,后台与前台的功能没有区别开来,内部装修也简单,整体色彩感也单调,而且也没有完全脱离对庙宇的依附性。
2.3成熟的戏台明清时期,观戏成为城乡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戏场建筑形式的改进,观演关系的发展,多发生在明代。
[6]戏曲内容在后期发展为两军对打的场景,其所相应的戏台也不得不开始扩大,前后台有了明确的划分,一些戏台的后台甚至比前台规模还要大。
此时的戏台在不同地区衍变出各种类型的戏台建筑。
庙台,即元代农村的戏台,因为他们多与神庙相连,故称之为“庙台”。
此时的庙台,常以两进院为主,坐南朝北,屋顶为单檐歇山顶。
戏台后设厢房,厢房常与山门相连,戏台以屏风或屏门为隔断,形成戏台前后场空间,用楼梯连接。
此时的庙台不仅数量巨多,造型也精巧细腻,规模远盛于前例,具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
草台,农村临时搭建的戏台。
农村在赶上庙会的时候,当地人民都会请戏班,用草席、竹竿或木竿,搭出一个将后台、前台看棚结合在一起的临时建筑。
观众看戏多为仰视,通常为一面观。
草台可以搭建在陆上,也可搭建在水上,依稀额南方地区也搭在船上,形成一个流动的戏台。
茶楼,也可称茶园,是清代兴起的一种戏曲演出场所,即在茶园酒肆中设台唱戏。
开始的时候,这列建筑是以饮茶为主,看戏为辅,到后期却成为专门的看戏场所。
这类戏台相对于草台、庙台的区别之处是,将表演场所放在室内,且观众的位置也有了明显的等级之分。
一般的观众坐楼下的散座,也称“池子”,有钱的人家坐在楼上戏台两侧的“包厢”。
这类戏台,观众看戏时三面围观。
室内的戏台对光线要求较高,演出的光线也由自然光变成人工光照,相当考究。
3.演变对比“戏台”,引用《中国古戏台建筑史》[4]中罗德胤先生给出的定义,为“以戏曲表演为主要功能的有顶建筑”。
这一概念,我认为,将中国戏台建筑的发展、功能及空间都道了出来。
纵观中国戏曲建筑史发展,中国戏台建筑在多方面都表现出各种演变形制。
从屋顶形式上来讲:由裸露的露台到歇山顶的戏亭,最后屋顶得到解放,各种繁复美丽的屋顶形式都被用与戏台建筑,发展到后期卷棚、悬山、硬山、八角攒尖等等。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的第五个立面,其形式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7]。
明清时期,民居多以硬山为主,戏台作为酬神祭祀的舞台,其礼制等级高于民居,但又非官式建筑,因而戏台不得采用庑殿顶。
从戏台装饰上讲:从最初少有装饰近乎简陋到繁杂装饰极尽奢华。
后期的戏台,从讲究实用的柱础到雕刻精美的隔断,从名人志士题写的匾额到平仄协调的楹联,从装饰性极强的雀替到交错复杂的藻井,把民间艺人的创造思维和艺术积淀都镌刻在古戏台一砖一石上。
但是在这看似变化巨骤的面目之下,不变的一直都是是一个审美趣味复杂,艺术气质对立,充满矛盾的神庙戏台:神秘与直白、典雅与庸俗、质朴与豪奢等等[8]。
民居和神殿装饰所表现出的不同艺术气质和精神追求,源于宗教的神性和世俗的闲适,而神庙戏台作为人神交流的工具和场所,成为人们这两种情感需求的统一体。
4.结束语戏曲,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
它不仅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和重演,同时它本身也是一部历史。
戏台,是戏曲的载体和活标本,随着戏曲的诞生而诞生,也随着戏曲的发展而发展。
戏曲,在繁华落尽、灯光暗淡之下后,使人们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离开,而戏台建筑却始终留在原地,等着下一场节目的盛大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