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1_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1_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武邑中学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总分值为120分。

考试用时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一根底〔24分〕1. 以下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yùn liàng〕B. 黄昏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C.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zhuó〕落,有了依靠。

D.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zhù xù〕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盛夏季节,只要有树的地方,便可以欣赏到那此起彼伏,具有铮铮然、金属般穿透力,且缭亮悦耳的蝉歌天籁。

B.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C.湛蓝的海面上横着一条小船,船头战着一个纯洁的少女,看上去很是憔粹,但她的眼睛却是很清澈。

D.他心系群众,立足基层,对新闻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通过新闻报道为群众排忧解难,经常为了采访报道而费寝忘食。

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现在有些手机经常会收到一些垃圾信息,甚至黄色读物,殊不知这会侵蚀..青少年的尚未成熟的心智。

B.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览..在读者面前。

C.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平安,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D.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在座位上夸夸其谈....,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4.以下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水二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水二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省吉水二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岑燮钧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

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

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

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

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

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

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

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

—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

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

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

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

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

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

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

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

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2《秦腔》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秦腔》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2《秦腔》同步练习试题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腔(节选)贾平凹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自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上、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③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

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

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

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

④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审定版)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审定版)

2021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审定版)一、课外阅读。

村庄唢呐咏叹调在村里,奎三叔是很有威望的人,这种威望,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是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是“最好”,而不是“之一”,有多好?有人夸张地说,他的唢呐能使花溅泪、鸟惊心。

鸟有没有惊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让我惊心。

奎三叔吹唢呐是祖传的,到他这一代是第七代。

村里谁家有了红白事,就将奎三叔请去,他吹唢呐不收钱,主家只是管一顿酒,完事后奉上一条烟就行。

在红事上,奎三叔的一把唢呐吹得风生水起。

婚娶的人家热热闹间,大红的对联贴起来,人们进进出出,忙并喜悦着,村庄不大,都沾亲带故的,一家的喜事,是大家的喜事,都来帮忙,分工明确,迎客的、炒菜的、端菜的、搬桌椅的、打杂的……各担其青,井然有序。

奎三叔别的不忙,只吹他的唢呐。

很多孩子围着他,嬉闹着。

他用唢呐模仿各种鸟叫,惟妙惟肖,像是一只只鸟藏在了他的唢呐里。

新娘子接来后,他的唢呐吹得更响了。

《百鸟朝凤》《抬花轿》……一曲接一曲。

这唢呐声,像一尾快乐的鱼,游动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村里村外的田野上空,山听了含情,水听了含笑,路上奔跑的狗听了,会停下来朝空中多汪汪几声,喜鹊听了,喳喳得更欢。

老人们听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山村从此多了一个媳妇,她在这里扎下根来,与与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一起,栽下一柱新的炊烟,将山村本来就悠长的日子,抻得更长。

在白事上,奎三叔的唢呐低沉,声声带泪。

办丧事的人家,院外墙上贴着白纸,上面三个字“当大事”,是的,这是逝者最后的一件大事了。

逝者家人着素服,鸣鸣咽咽,哭得无比伤心。

村里人都来为逝者送行。

从此,村庄再无此人,世间再无此人。

他或她,将归于一生劳作的泥土,如田野上的一棵草,寂寂然活过,又寂寂然逝去,来和去都无声无息。

奎三叔的唢呐呜咽,怆然,让悲者更悲,让病者更痛,即使是一个路人听了,也会心生酸涩。

这是给逝者的最好的安魂曲。

在奎三叔的唢呐声里,来的来着,去的去着。

在村庄生态的天平上,红事和白事,是两颗质量差不多的砝码。

赣南采茶戏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赣南采茶戏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赣南采茶戏阅读题及答案解析赣南采茶戏阅读题及答案解析二、(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赣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

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

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

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开展成为活泼于广阔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

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

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

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参加故事情节而逐步开展成为采茶戏。

牐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

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幽默,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

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

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

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

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

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

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

乡戏阅读理解

乡戏阅读理解

乡戏阅读理解《乡戏》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看戏侯发山这是华北的一座小村,早春的天气还有几分寒意。

在村头的一片空地上,有几个人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前指指点点。

他们穿上了厚衣服,袖着手,跺着脚,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

台上的演员,都是村里的乡亲,他们脸上、衣上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招一式,也带有几分乡土气息。

但是他们全情投入,仿佛自己就是那英勇的将军、忠厚的长工、贤良的妇女……那是一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戏班,没有扩音设备,没有布景,只有一把胡琴、一面小鼓、一支横笛和演员们的唱腔和动作。

台下坐的是当地的乡亲父老,有的还拖儿带女,有的坐地有的蹲着。

演员们唱念做打,丝毫不马虎。

台下的人也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啧啧”之声。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原生态的乡村戏曲,感觉非常新鲜。

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演员和这里的演员相比,虽然同为农民出身,但他们的表演太程式化,太像戏了。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如果京剧不像生活,那就不是好的京剧”。

这话非常中肯。

京剧以及其他的戏曲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不以生活为基础,只追求形式的华美,那就会失去观众。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那原汁原味的乡戏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选自《小品文选刊》2017年第1期)1.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答:开头描写了早春寒意袭人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清的氛围,为下文写乡亲们观看乡戏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

2.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画线句子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悠闲自得”写出人们自在安逸的神态,“指指点点”写出人们观看时的专注和认真。

表达了乡亲们对乡村戏曲的喜爱之情。

《乡村戏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村戏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乡村戏事董国宾①出乡村,记忆中总会留下什么。

我最忘不掉的,便是乡村的戏事。

②乡亲们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闲下来,生活中就缺少很多东西。

晚上打谷场上要唱戏了,老老少少安闲的时光里,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便沸腾了。

那时乡村都是这个样子乡村戏事在乡下是个挺大的事儿,我们那儿称唱大戏,规模再小,也都这么叫。

在我们村,我可没少看大戏。

③我们村常常有戏看,日子也过得闹,外村人起名“戏村”,他们自然也会跑过来过戏瘾,因为村里就有个戏班子。

村子不算大,会唱戏的人却不少,嗓子一亮,人人都说好。

这个戏班子都是种田的农民,但他们又颇有些功底。

晚清时村里好多人爱唱戏,还出过几个名角呢,方圆数百里算是唱得响。

世代相传,我们村还真称得上“戏村”,连小孩子也能唱上几段,田埂上片刻休息时间也有人扯着嗓门唱。

④年节里戏事最多,一场赶着一场,里没了农活,乡亲们有了闲,村子里照样好戏连台。

戏班子不用花钱到别处请,村里几个人撮合,拉起场子就是一台戏。

别看戏班子整日泡在泥土里,但演艺还不赖,唱念做打功夫倒是有些底子,只是乐队简单了些,只有板胡、二胡、三弦和锣鼓,可伴奏起来挺有气氛。

乡亲们对台上的唱腔听得惯,花花绿绿的戏装和道具,看着也过瘾,倒增添了几分生动和逼真。

村东头打谷场上,像模像样的戏台没有,只筑个高台,搭个天篷,用布幔(man)围起来,一个个戏迷就全找到了感觉。

入戏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但小孩子比谁都心急,离开戏还早呢,就搬了凳子到戏场去占地儿。

晚饭一过,那才叫热闹,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成群结队地向戏场蜂拥过去,十里八村的人也往这里赶。

还有不少百里开外的戏迷,提前住到近处的亲戚家,只等着好好过一场戏瘾。

打谷场上,人头攒动,灯火通亮,这大概是小村庄最热闹的事了。

⑤三通锣鼓过后,戏开演了,演员唱得正酣。

《秦香莲》最动情,情恻恻、恨悠悠、思绵绵,观众在台下也跟着一下一下抹眼泪。

戏曲《精忠报国》最牵动心魄,爱国名将岳飞在台上骨气正坚。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

民间花鼓戏阅读练习及答案湘北最受欢迎的正是这朵尽情绽放在乡野民间的艺术之花。

依照古岳州府沿袭的称谓,应该叫巴陵花鼓戏,很阳春白雪,以前是专门唱给那些达官显贵听,平民百姓是无缘消受的。

但到后来在民间下里巴人也唱开了,高雅的文学艺术在通俗的艺术苑囿中绽放出异彩,流行最久最快的也正是那些与百姓最贴心的唱本,像《刘海砍樵》就是典型。

一沦为“草根”就成民间的了,花鼓戏便返璞归真、原汁原味了:本色、生动、谐俗、野趣,乡民们唱了一代又一代,就是百唱不厌百唱不烂啊。

因了这朗朗上口,到如今乡民人家长点岁数的大多耳熟能详,而不比皮影戏、杂耍戏须讲究特技高招。

它又不受多少时空的局限,情之所钟,兴之所至,皆可随意发挥,自由流出,因之乡民人家嗜之如烟土,真一日不可少了。

农忙抢收的地头,赋闲歇凉的庭院,便常有人拿了腔调,有模有样的,声情并茂,谝三句戏文,摆两下姿态,少不了哄然群起的喝彩阵阵。

由此乡村单调乏味的日子更平添了几多亮色雅趣。

逢着演花鼓戏了,村民人家无论老少,皆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唱老戏喽!唱老戏喽!”回声飘荡在屋场上下,个人心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戏班大体分两种:正式的县城剧团和自发的野鸡班子。

前者文雅高逸,彰显大家风范;后者粗俗谑趣,濡染乡野气息,皆受欢迎,皆有完整配套的行头,几个压得住台脚的角色,偶露一两手精湛服众的绝技,便一并流传于民间口头,化作了茶余饭后海阔天空的谈资。

花鼓戏就这样火热了太古沉寂的村村寨寨,喧嚣了鲜活明快的市井闹声。

吾乡每遇续宗谱、祝长寿、娶媳妇、考大学之类的大好喜事,皆以演花鼓戏喜庆道贺为正宗,为有气魄,为至上礼仪。

也有在露天放映电影的,但只是凑热闹而已,算不得很正式。

开演前,台下人头攒动,台上紧锣密鼓,台柱两边贴细长细长的对联,悬亮亮堂堂的马灯,前后台用暗红或深绿的帷幕隔开,伴奏的乐者侧坐台边吹拉敲弹气定神闲。

而小货贩们则遥对了戏台子,摆开了小摊位,但见到列队成一字长龙,前村后店的,四面八方的,皆拉长了调子,嘶喊了号子。

阅读理解乡戏

阅读理解乡戏

阅读理解乡戏①春三月里的一天,有乡人在老家群里吆喝:街上起会了,都回来看戏呀!我一听,心中顿时有潮起,想起了一些有关乡戏的事。

②会,由戏而起。

农闲时节,乡下戏班会受邀到各地去唱戏,曲剧、豫剧、越调、二夹弦等,都是乡人喜闻乐见的剧种。

戏像一块磁铁,能把十里八乡的人都吸引过去。

对此,民间有顺口溜:想起前春二十八,县城东关起会了,套着驴,牵着马,领着她姨和她妈,七大妗子八大姨,领的都是她一家……这顺口溜诙谐地描绘了起会时的热闹与人们的兴奋心情。

③人多的地方,商机也多。

小商贩、手艺人,民间歌舞团、杂技团……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形成一个热闹繁华的盛会。

这盛会的核心,是戏。

④阳丰街起戏,通常会有两台,东一台西一台打擂,看谁台子前人多。

那场面,真是喜气又热闹。

⑤起戏时,大人们会用车子拉上老人和孩子一起去。

看到中午,一般也不回家,就在会上吃小吃,吃完接着看。

这种与平常日子很不相同的生活,着实让人兴奋。

⑥看戏,会看的看个门道;不会看的,看个热闹。

⑦大学时,曾听一师弟讲,他之所以文字功底不错,全是因为他小时候爱听戏看戏。

而且他也会唱,如今是一位会唱戏的大学教授。

⑧很显然,我这师弟是会看门道的人。

而我,则是那个典型的只会看热闹的人。

⑨我所关注的,多是戏台子下面的那些小吃,如江米糕、花米团……⑩当然,我也看戏,但似乎只爱看年轻的旦角,看她们桃花样的妆扮,看她们甩起的长长水袖……⑪看完戏,大人不在家时,我和小伙伴就开始作精(方言,意为捣蛋,玩闹)。

爬到床上,披上床单,开始装模作样地唱戏。

我的小伙伴叫娟子,和我同岁,她也是会看门道的人,也会字正腔圆地唱戏,最终将曲剧唱成了自己的终生爱好。

⑫在我的回忆里,乡戏是无声的,像卓别林的默片,因为不会唱,配不上声。

逢此时,我就会把娟子或乡人们的戏段翻出来,听上几遍。

⑬一天,我听戏时女儿走了过来,问我在听啥。

我把耳机给她,问:“能听懂不?”她说:“当然能咯。

以前太姥姥给我听过的。

”她的太姥姥,即我的祖母。

2020江西中考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2020江西中考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8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马吴伯箫也许是缘分,从孩提时候我就喜欢了马。

三四岁,话怕才咿呀会说,亦复刚刚记事,朦胧想着,仿佛家门前,老槐树荫下,站满了大圈人,说不定是送四姑走呢。

老长工张五,从东院牵出马来,鞍鞯都已齐备,右手是长鞭,先就笑着嚷:跟姑姑去吧?说着一手揽上了鞍去,我就高兴着忸怩学唱:骑白马,吭铃吭铃到娘家……大家都笑了。

准是父亲,我是喜欢父亲而却更怕父亲的,说:下来吧!小小的就这样皮。

一团高兴全飞了。

下不及,躲在了祖母跟前。

人,说着就会慢慢儿大的。

坡里移来的小桃树,在菜园里都长满了一握。

姐姐出阁了呢。

那远远的山庄里,土财主。

每次搬回来住娘家,母亲和我们弟弟,总是于夕阳的辉照中,在庄头眺望的。

远远听见了銮铃声响,隔着疏疏的杨柳,隐约望见了在马上招手的客人,母亲总禁不住先喜欢得落泪,我们也快活得像几只鸟,叫着跑着迎上去。

问着好,从伙计的手中接过马辔来,姐姐总说:“又长高了。

”车门口,也是彼此问着好;客人尽管是一边笑着,偷回首却是满手帕的泪。

家乡的日子是有趣的。

大年初三四,人正闲,衣裳正新,春联的颜色与小孩的兴致正浓。

村里有马的人家,都相将牵出了马来。

雪掩春田,正好驰骤竞赛呢。

总也有三五匹吧,骑师是各自当家的。

我们的,例由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叔父负责,叔父骑腻了,就是我的事。

观众不少啊:阖村的祖伯叔,兄弟行辈,年老的太太,较小的邻舍侄妹,一凑就是近百的数目。

崭新的年衣,咳笑的乱语,是同了那头上亮着的一碧晴空比着光彩的。

骑马的人自然更是鼓舞有加喽。

一鞭扬起,真像霹雳弦惊,飕飕的那耳边风丝,恰应着一个满心的矜持与欢快。

弛骋往返,非到了马放大汗不歇。

毕剥的鞭炮声中,马打着响鼻,像是凯旋,人散了。

那是一幅春郊试马图。

那样直到上元,总是有马骑的亲戚家人来往,驴骡而外,代步的就是马。

那些日子,家里最热闹,年轻人也正蓬勃有生气。

姑表堆里,不是常常少不了戏谑么?春酒筵后,不下象棋的,就出门遛几趟马。

2019-2020学年饶平县樟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饶平县樟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饶平县樟溪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大鼓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故乡的食物》阅读答案

《故乡的食物》阅读答案

《故乡的食物》阅读答案故乡的食物汪曾祺在上面睡了一夜,有时带一个助手。

一找,家常预备,叫张仲陶,我的家乡是高邮,特别关照,也是说其省事。

阅读答案网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不作别的用途,风气相似,请到家里来,来求张先生算一卦。

阅读答案从顶上开一个洞,(4分) 14.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那是泡着吃的,也有。

dedecms整天在家研究易经,可代早晚茶,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

阅读答案网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并不是人人都会的,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风干。

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也觉得好玩,晚上。

这是一个道士观,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像别处一样,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选自《汪曾祺文集》,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1/ 5快要过年了,他算卦用蓍草,觉得有点紧张,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

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

怀疑是女佣人偷了,我还在上小学。

看双方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用开水一泡,管一顿饭,) 13.(4分)①多用短句,故乡的食物汪曾祺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

一炒炒米,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四川有“炒米糖开水”。

很多人家住在一起。

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这就是炒炒米的,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那也是作坊里做的,完成11~14题,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答满5点给6分,不像我们那里。

不事雕琢(答出2点即可) 14.(6分)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炒米是吃不饱人的,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没有零零碎碎炒的。

也有搓成圆球的,不过取其方便。

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

手执长柄的铁铲,把一坛炒米带了去,叫做“欢喜团”,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

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

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

篇一: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乡村戏事舒仁庆阅读答案乡村戏事舒仁庆阅读答案法勒吓陌域305 2014-09-30 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 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我来到位于赣东北的乐平,耳闻目睹的乡村戏事,浓浓的“乡风戏俗”,以及极具乡土味的文化生态,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博物馆的老余是个乐平通,赣剧迷,他告诉我,一个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其广袤的乡村从明末清初开始,400余年间仍然留存了412座戏台.这个数字令人大为吃惊.数量众多的戏台中,有明清的〔76座〕、有民国的〔59座〕、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06座〕、也有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的〔168座〕.走进乐平乡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两座戏台.戏台最多的要数横路自然村,竟有7座之多.乐平戏台不但种类齐全、样式繁多,有祠堂台〔室内〕、万年台〔室外〕、庙宇台、家庭台,还有临时搭建的“草台”,而且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兴衰,生生不息于一方水土.400多座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华美多彩、风格迥异的古戏台,讲述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故事,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民间掌故,凸显着独特、罕见的区域风情,使乐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传承400年的400多座戏台,修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老余说,乐平人爱做戏、爱看戏,一年四季月月有戏.正月有花招戏,二三月有娘娘戏,四五月有龙船戏,六七月有菩萨戏,还有什么破台戏、开普戏、婚庆寿典戏,宗亲酬答戏等等.只要数数多少年历史,看看多少个戏台,就不难算出有多少个受众,也不难掂量出植根于戏迷骨子里的“戏瘾”有多重.改制后的剧团去年光下乡演出就465场,当然不包括市里和受邀外出的其他演出.平均每天1.5场,每场平均300人.去年一年光乐平赣剧团的节目就有13万多人观看过.影响可谓广阔.百姓当中口口相传着许多有关做戏看戏的对子,诸如“凡事都可放下,好戏怎能丢开”,“不来此地放眼,要到何天开心”,等等.足可想见受众之广泛,足可感受乡民对戏曲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也足以说明这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多么强大和富有生机. 乐平人爱戏可以说根植于骨髓、源自于血脉,有“戏瘾子”一说.当地人一年到头能找出假设干个理由来做戏,除去六七月份忙于夏收,最热闹是在每年的正月.戏班子还忙不过来,塔前塔张村戏台的对联上说“文戏看完武戏,西村演罢东村” ,就是戏班子赶场和百姓文武戏都有瘾的真实写照.每当这个时候,往往是东村刚已开锣,西村便来预定日子,请戏和演戏的双双忙得不亦乐乎. 乐平人不光爱看戏也爱唱戏,农夫下田,村妇洗衣,都会哼上一段,即便是挑担石灰上畈,也要模仿《打金枝》曲调唱上两句“昨夜做梦一大堆,梦见农夫挑石灰,一挑挑在田畈上,放下簸箕撒石灰.咦……!”这就是乐平农村数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戏瘾子”有多重. 戏台、戏事是乡民最为热衷的大事,台上台下是村民最为热闹的场所,戏事场面是村人最为有趣的场景.要了解更多乡民嗜戏如命的故事,可以品品400多座戏台上的1200多幅楹联,对联中有大量乡民观戏赏戏的生动场景.我手头有一本《乐平古戏台楹联集》,乡味浓烈,妙趣无穷:有描写村民看戏状态的,“用心看去皆忘我,着意听来果入神”,“台前有泪原非我,座上无声已入神”,“做到浓时忘事假,看有味处俨然真”;有向观众进行劝诫和宣传的,“看完了大家慢走,做得好明日再来”,“劝老哥不忙回去,看小旦就快出来”,“戏可娱情欢父老,台堪醒世福儿孙”,“文戏看完看武戏,古人演罢演今人”…… 哦,难怪这400年乡风戏俗绵延不绝、日久见新,难怪这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1.根据文章的介绍,请简要概括乐平人爱戏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2.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画线句:传承400年的400多座戏台,修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3.文中反复说到的“戏瘾子”有什么含义?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落的含义和作用篇二: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舒仁庆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

生命中的乡戏阅读答案

生命中的乡戏阅读答案

篇一:生命中的乡戏阅读答案生命中的乡戏(1)乡戏是村里的古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唱上几天几夜.最隆重的是过年的时候,常常要唱上十天半月,有时甚至唱满一个正月.正月里唱戏不仅为了图热闹,还为了压煞、避_百度作业帮生命中的乡戏(1)乡戏是村里的古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唱上几天几夜.最隆重的是过年的时候,常常要唱上十天半月,有时甚至唱满一个正月.正月里唱戏不仅为了图热闹,还为了压煞、避生命中的乡戏(1)乡戏是村里的古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唱上几天几夜.最隆重的是过年的时候,常常要唱上十天半月,有时甚至唱满一个正月.正月里唱戏不仅为了图热闹,还为了压煞、避邪.正月为一年之始,人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最原始的愿望,唱戏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时村里的长辈便上山恭恭敬敬地请出师太.(2)戏台早就搭起,孩子们晚饭都来不及吃,带着小木凳早早地占据了位置.师太来到台前,点起香烛,在轻飘曼舞的香雾中双手合十,开始念念有词.台下的人们神情肃然,眼也不眨地盯着师太,平常东追西逐闹翻了天的孩子们此刻也不出声了,好奇地看看师太,又看看一旁的大人,虽不知道师太念的什么,但知道那是最神秘的时刻.一切都静了下来,只有师太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清晰而朦胧,庄严而肃穆.一炷香过去,师太终于放下合起的双手,人们长吁了一口气,心也才踏实下来,不再担心野鬼来作怪.(3)祭典结束,锣鼓响起,接着便是一场又一场唱也唱不完的古戏,《樊梨花》、《天仙配》……那些耳熟能详的古戏,大人们依旧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要费力地站在小板凳上方可看见半个人头,但这并没有削弱他们看戏的兴头.一些更小的孩子则干脆骑在大人的头上,鹤立鸡群,得意地四处张望.孩子们最爱看的是《武松打虎》,武松手起棍落,吊额大虎便乖乖趴下了,武松成了孩子们最崇拜的英雄.夜色中传来戏子咿咿呀呀的歌唱、叮叮当当的鼓钹,还有二胡悠长的吟唱,有的孩子早在母亲的怀抱中甜甜地熟睡了,台上打雷般的锣鼓也休想惊醒他们.散场了,大人们点起散发着松香的火把,抱着孩子一路叫喊着“石伢子、狗伢子回家了”.只有不停地叫着,才能使孩子不受到意外的惊吓.田垄上,山林里,点点星火在游走,渐渐隐没在寂静的角角落落.(4)农历七月半是已逝前人省亲的日子,俗称鬼节.鬼节里演乡戏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以此迎接祖宗归家,庆祝那一年一次的团聚.鬼节里,人们都要到石庵去点燃祈愿灯,还要在十字路口、田埂上、屋门口点上盏盏灯火,引领亲人们回家.那时的山山野野是灯火的世界,与水中的星光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灯火哪是星光.唱戏了,人们在前几排空出几排座位,点上香火,供上水果糕点,请太爷太姥们上座,重温久违了的热闹.有钱的人家还会点上几出祖宗生前爱看的戏,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鬼节.(5)邻村唱戏我们也常常跑去看,有一回,相隔数里的村庄来了戏班子,戏台前人头黑压压的,我们只能站在山坡上看,正赶上穆桂英出场,头戴野雉羽毛帽,英姿飒飒地连翻了几个跟头,大家便禁不住大声喝彩,那是戏的高潮.还有《梁祝》,那轻柔、细腻、悲悯的声腔,句句唱得飞珠溅玉,唱到人的心坎上去了.(6)初夏的夜风里亮着露水似的萤火虫,满月的光顺着树叶缝隙筛下来,投下斑驳的影子.突然脚下有一只虫在啾啾鸣叫,听声音是蛐蛐,那黑亮的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稻田里的青蛙咕呱咕呱地伴奏,整个乡野被银白的光笼罩着.戏台上的淋漓酣畅,原野里的广袤清幽,与乡人们深深沉醉的心融为一体.那种生命状态令我动容,并且刻骨铭心.看罢戏,月光更加坦荡,没遮没拦地倾泻下来,漫过了树林和山坡.我裹紧衣服,感觉到它们在微微流动.1.第六段中“满月的光顺着树叶缝隙(筛)下来”为什么用筛而不是倾泻?2.第六段中“那种生命状态”指什么?请用原句回答. xiafei510 2014-11-14 1.用筛是与作者的心境结合在一起的,作者身在初夏的夜里,心境淡定,古井不波,这是一种静态,用筛更符合意境;而当那种生命的状态的令作者动容之后,刻骨铭心,这是一种动态,下文中,月光就是倾泻下来,前后照应,动静结合,形象的展现了作者的心境.2.突然脚下有一只虫在啾啾鸣叫,听声音是蛐蛐,那黑亮的小精灵也来凑热闹了.稻田里的青蛙咕呱咕呱地伴奏,整个乡野被银白的光笼罩着.戏台上的淋漓酣畅,原野里的广袤清幽,与乡人们深深沉醉的心融为一体.篇二:生命中的乡戏阅读答案《生命中的乡戏》曹??娟师太从小在石庵里长大,她难得出一次庵门,静静地过着清幽的日子,只有每逢村里唱乡戏的时候她才下山一趟,去主持乡戏的祭祀大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戏社》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戏社》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戏社》课外类文阅读训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王英琦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

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

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

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

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

豫剧毕竟姓豫。

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

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

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

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

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

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

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

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

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

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故乡二月戏》《消失的故乡》(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故乡二月戏》《消失的故乡》(含答案)

故乡二月戏石英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阂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

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镇也有戏楼。

更多的是临时搭台演出,“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

至于为什么到二月才大唱特唱,可能在我们那里,正月还很寒冷。

演戏和看戏都会受到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几个庙会多在农历二三月,与庙会结合起来,当然就更红火了。

②当时,国内许多名角特别青睐我们这块山隅海角之地。

就说三十里外的龙口港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曾来过好几位。

在县城戏楼唱戏的,则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和“名票”。

自打我记事时,就有大人领着去“听戏”,有时因为看不见,就被扛在大人的肩头上。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姜的男旦,扮相清俊,唱得也好,以青衣戏为主。

听过他唱的《御碑亭》《春秋配》《三娘教子》等等。

还有一位叫小孙的男旦,他演的《拾玉镯》和《梅龙镇》最为观众叫好。

我当时太小,根本不懂一些功夫动作的“奥秘”。

臀如说那个小姜在裙裾下面遮掩着走步,怎么就能像流水那么快,而且还看不出抬脚的节奏。

有时我使劲抻着脖子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门道来。

另有一位据说是唱高派的老生,只记得姓刘,给人的感觉派头儿挺大,常演的剧目有《路遥知马力》《逍遥津》《黄金台》《乌盆计》之类。

听大人说他有一个毛病,爱笑场。

果然,有一次,他不知受了什么触发,掩在髯口后面的嘴不住地笑,不得不背过脸去沉了一会儿才打住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最具轰动效应的是“龙抬头”,那天芦头镇戏楼上演出的《苦中义》,至今我也弄不清是一出新编剧还是老戏,剧情无非是兄妹凡入备受继母虐待的故事。

由于演员非常入戏,十分投合观众的心理。

其中一位孙姓丑角演员据说是从京城里特聘来的,在剧中饰演傻子哥,成为全剧的灵魂。

因此一出戏演了数日,人们还没看够。

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

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

④每当“大戏”落幕之后,余音似乎仍在脑间萦绕,余兴远未尽消。

2020新教材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下册4藏戏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新教材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下册4藏戏类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类文阅览 -4 藏戏南昌采茶戏的发源和发展( 节选)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撒播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阔大众基础,深受大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原),参看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载):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

《南昌县志》记录:有灯无戏,也无禁戏事。

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还没有成戏。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 ,农村每当春节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唱,“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

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生动风趣,内容以描述农人春、夏、秋、冬劳作日子为主。

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或“花灯戏” 。

以后观众要求进步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组成了戏曲方式。

(居据)此刻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可是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 150 多年才初步组成戏曲方式的。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演员交戏,唱小戏之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

因此成为“半班”。

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许多,各方面设施,服饰,乐器都很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需锣鼓伴唱,没有管弦配乐。

演唱时期,均在农闲时唱神戏,还演赌戏。

其时的抗争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成长,因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 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适合的汉字。

2. 依照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仅有剧种。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组成。

()(3)由于抗争统治者的阻止,采茶戏不可以在城市获得展开。

(4)采茶戏开始主假如反应农人春、夏、秋、冬劳作日子。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 表示意思的转变B. 表示,声响有较大的中断C. 表示声响的延长。

D. 表示讲解说明。

4. 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答案:1. 原栽居 2. (1)× (2)√(3)√(4)√ 3.D 4. 特点:成为半班;业余性质多;服饰、乐器简陋,化妆简单;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篇一: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乡村戏事舒仁庆阅读答案乡村戏事舒仁庆阅读答案法勒吓陌域305 2014-09-30 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 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我来到位于赣东北的乐平,耳闻目睹的乡村戏事,浓浓的“乡风戏俗”,以及极具乡土味的文化生态,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博物馆的老余是个乐平通,赣剧迷,他告诉我,一个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其广袤的乡村从明末清初开始,400余年间仍然留存了412座戏台.这个数字令人大为吃惊.数量众多的戏台中,有明清的(76座)、有民国的(59座)、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06座)、也有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的(168座).走进乐平乡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两座戏台.戏台最多的要数横路自然村,竟有7座之多.乐平戏台不但种类齐全、样式繁多,有祠堂台(室内)、万年台(室外)、庙宇台、家庭台,还有临时搭建的“草台”,而且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兴衰,生生不息于一方水土.400多座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华美多彩、风格迥异的古戏台,讲述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故事,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民间掌故,凸显着独特、罕见的区域风情,使乐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传承400年的400多座戏台,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老余说,乐平人爱做戏、爱看戏,一年四季月月有戏.正月有花招戏,二三月有娘娘戏,四五月有龙船戏,六七月有菩萨戏,还有什么破台戏、开普戏、婚庆寿典戏,宗亲酬答戏等等.只要数数多少年历史,看看多少个戏台,就不难算出有多少个受众,也不难掂量出植根于戏迷骨子里的“戏瘾”有多重.改制后的剧团去年光下乡演出就465场,当然不包括市里和受邀外出的其他演出.平均每天1.5场,每场平均300人.去年一年光乐平赣剧团的节目就有13万多人观看过.影响可谓广大.百姓当中口口相传着许多有关做戏看戏的对子,诸如“凡事都可放下,好戏怎能丢开”,“不来此地放眼,要到何天开心”,等等.足可想见受众之广泛,足可感受乡民对戏曲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也足以说明这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多么强大和富有生机. 乐平人爱戏可以说根植于骨髓、源自于血脉,有“戏瘾子”一说.当地人一年到头能找出若干个理由来做戏,除去六七月份忙于夏收,最热闹是在每年的正月.戏班子还忙不过来,塔前塔张村戏台的对联上说“文戏看完武戏,西村演罢东村” ,就是戏班子赶场和百姓文武戏都有瘾的真实写照.每当这个时候,往往是东村刚已开锣,西村便来预定日子,请戏和演戏的双双忙得不亦乐乎. 乐平人不光爱看戏也爱唱戏,农夫下田,村妇洗衣,都会哼上一段,即便是挑担石灰上畈,也要模仿《打金枝》曲调唱上两句“昨夜做梦一大堆,梦见农夫挑石灰,一挑挑在田畈上,放下簸箕撒石灰.咦……!”这就是乐平农村数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戏瘾子”有多重. 戏台、戏事是乡民最为热衷的大事,台上台下是村民最为热闹的场所,戏事场面是村人最为有趣的场景.要了解更多乡民嗜戏如命的故事,可以品品400多座戏台上的1200多幅楹联,对联中有大量乡民观戏赏戏的生动场景.我手头有一本《乐平古戏台楹联集》,乡味浓烈,妙趣无穷:有描写村民看戏状态的,“用心看去皆忘我,着意听来果入神”,“台前有泪原非我,座上无声已入神”,“做到浓时忘事假,看有味处俨然真”;有向观众进行劝诫和宣传的,“看完了大家慢走,做得好明日再来”,“劝老哥不忙回去,看小旦就快出来”,“戏可娱情欢父老,台堪醒世福儿孙”,“文戏看完看武戏,古人演罢演今人”…… 哦,难怪这400年乡风戏俗绵延不绝、日久见新,难怪这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1.根据文章的介绍,请简要概括乐平人爱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画线句:传承400年的400多座戏台,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3.文中反复说到的“戏瘾子”有什么含义?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落的含义和作用篇二:乡村戏事阅读答案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许多人跟我说舒仁庆赣东北是赣剧的故乡,乐平则是其源头。

许多人跟我说,探乡戏之本、索文化之源,去乐平应该找得到理想的答案。

在一个初春的日子里,我在乐平博物馆几位专家的陪同下走了些地方。

耳闻目睹的乡村戏事,浓浓的“乡风戏俗”,以及极具乡土味的文化生态,让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开心地”去乐平之前,知道乐平古戏台较多,而且保护得很好,也知道乐平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搞得不错,受到省里的表彰。

至于喜欢到什么程度,戏台具体多少数量,完好程度如何,使用是否经常,院团改制后剧团演出怎样等等问题,应该说了解不多。

这次在乐平期间,乐平博物馆馆长、赣剧团团长陪我在“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和乡村戏台实地参观考察的过程中,他们如数家珍的介绍和溢于言表的自豪,着实让我这个外行吃惊不小。

博物馆的老余告诉我,乐平这个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其广袤的乡村从明末清初开始,400余年间仍然留存了412座戏台。

这个数字让我们大为吃惊。

数量众多的戏台中,有76座明清的、有59座民国的、106座新中国成立后的、168座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的。

走进乐平乡村,每个村子都有一两座戏台,戏台最多的要数横路自然村,竟有7座戏台之多。

乐平戏台不但种类齐全、样式繁多,有祠堂台(室内)、万年台(室外)、庙宇台、家庭台,还有临时搭建的“草台”,经历400多年的历史兴衰,生生不息于一方水土。

400多座古朴端庄、气势恢宏、华美多彩、风格迥异的古戏台,讲述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故事,演绎着异彩纷呈的民间掌故,凸显着独特、罕见的区域风情,使乐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戏台之乡”“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看戏的受众同样让我吃惊不小。

传承400年的400多座戏台,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乡村戏迷。

老余说,乐平人爱做戏、爱看戏,一年四季月月有戏。

正月有花招戏,二三月有娘娘戏,四五月有龙船戏,六七月有菩萨戏,还有什么破台戏、开普戏、婚庆寿典戏、宗亲酬答戏等等。

只要数数多少年历史,看看多少个戏台,就不难算出有多少观众,也不难掂量出植根于戏迷骨子里的“戏瘾”有多重。

乐平赣剧团团长告诉我,改制后的剧团去年光下乡演出就465场,当然不包括在市里和受邀外出的其他演出。

平均每天1.5场,每场平均300人。

去年一年光乐平赣剧团的节目就有13万多人观看过,影响可谓广泛。

百姓当中口口相传着许多有关做戏、看戏的对子,诸如“凡事都可放下,好戏怎能丢开”“不来此地放眼,要到何天开心”等等。

足可想见受众之广泛,足可感受乡民对戏曲的热爱和痴迷程度,也足以说明这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多么强大和绵延不绝。

老余讲,多少年下来,尤其是风调雨顺的大好光景和乡村各类大小喜事,乡民们都要请戏班子热热闹闹乐呵几天。

戏台实实在在成为赣东北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成为乡村百姓寻求“自在”的好去处和父老乡亲的“开心地”。

“戏瘾子”乐平人爱戏可以说根植于骨髓、源自于血脉,有“戏瘾子”一说。

老余介绍,当地人一年到头能找出若干个理由来做戏,除去六七月份忙于夏收,最热闹是在每年的正月。

戏班子还忙不过来,塔前塔张村戏台的对联上说“文戏看完武戏,西村演罢东村”,就是戏班子赶场和百姓对文戏、武戏都有瘾的真实写照。

每当这个时候,往往是东村刚开锣,西村便来预定日子,请戏的和演戏的双双忙得不亦乐乎。

乐平人不光爱看戏,也爱唱戏,农夫下田、村妇洗衣,都会哼上一段,即便是挑担石灰上畈,也要模仿《打金枝》曲调唱上两句:“昨夜做梦一大堆,梦见农夫挑石灰,一挑挑在田畈上,放下簸箕撒石灰。

咦……”这就是乐平农村数百年来形成的民俗风情,也是当地人永远割舍不断的痴戏情结。

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

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

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

”可见乡民的戏瘾有多重。

老余跟我讲了两个老传说,一个新故事:1932年,乐平东境有个祝姓村子,因姓小户少做不起戏台,想看戏只能去邻村揩油,天长日久总觉不好意思。

这年春,憨厚淳朴的村民千方百计、咬紧牙关硬是搭起了一座草台,聘了一个小戏班,把四乡邻里的村民请来看戏,并在台上的屏壁横额上书写下“还眼债”三个大字,以示祝村人也该偿还常看邻村演戏的“感情债”了。

1942年2月,鄱阳县烂泥坂邹家村带戏班子来乐平河头邹家村献演华宗戏,村民喜出望外,大家奔走相告,一时人潮涌戏台,把刚刚搭建的“草台”给挤塌了。

满场观众互相埋怨起来,这时一个长辈吆喝大家动手搭台,村民七手八脚很快就把戏台重新搭建起来了。

有个叫邹国魂的村儒,感觉有台无联缺点味道,当即挥笔撰联一副贴在草台上,写的是“做戏看戏看作戏,搭台倒台搭倒台”。

当台上重打锣鼓重开台,人们看戏赏联,当即忍俊不禁,引来阵阵狂欢。

2013年1月,乐平后港镇义方村人朱正金老人自掏腰包10万元请村民看戏,引来不少好奇的记者。

事情是,该村朱正金老人17岁时离家在省城南昌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戏台年久失修,眼见乡亲们从1998年以来就没有看过戏,很想请戏班子进村演戏,觉得离家多年应当为村里做点事。

跟老伴商量后把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10万元拿出来修戏台,请剧团进村唱戏。

过年前的几天,义方村的父老乡亲及邻村的村民一口气观赏了《万寿图》、《玉堂春》、《满堂福》等经典赣剧曲目,大大饱了一回眼福。

有记者问他这样做值不值,他说:“值,只要乡亲们开开心心、乐呵乐呵,大家高兴就值!”老余说,戏台、戏事是乡民最为热衷的大事,台上、台下是村民最为热闹的场所,戏事、场面是村人最感兴趣的场景。

要了解更多乡民嗜戏如命的故事,还可以品品400多座戏台上的1200多副楹联,楹联中有大量乡民观戏赏戏的生动场景。

我随手翻开馆长送给我的《乐平古戏台楹联集》:有描写村民看戏状态的“用心看去皆忘我,着意听来果入神”“台前有泪原非我,座上无声已入神”;有向观众进行劝诫和宣传的“看完了大家慢走,做得好明日再来”“劝老哥不忙回去,看小旦就快出来”“戏可娱情欢父老,台堪醒世福儿孙”“文戏看完看武戏,古人演罢演今人”等等。

这些楹联都直白而生动地再现着台上台下演戏和观戏的情景,道出了村民观戏、听戏过程中的愉悦和快乐。

以上故事和楹联描写有无夸张的成分不好说,单凭故事和楹联中反映出的戏俗乡风,可见做戏、看戏的确是乡民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戏瘾子”,才使得400年乡风戏俗绵绵不绝、历久弥新,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

“久看愈好”乐平农村400多座戏台上除有简洁洗练的楹联外,还有许多妙不可言的匾,它不光是民情风俗的窗口,还闪现着村民的智慧和文化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