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村古戏台

合集下载

[整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

[整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

中国古代戏曲演出场所及虚构的世界观演场所建筑化,见诸记载的,始于汉代,是为广场上看角抵、百戏而设的帐棚,这当是最早的看棚。

把表演区也建筑化,大约始自唐代,除乐棚外,还出现了歌台、舞台。

到了宋、金、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职业艺人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

与此同时,也就出现了大量供各种伎艺人用的表演台,被称为“露台”。

宋代的露台,乃是“百艺群工,竞呈奇伎”的场所。

露台四周“彩结栏槛”(“栏槛”即栏杆)。

后来瓦舍勾栏兴起,露台这种形式成为勾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台周围设栏杆,这个传统从唐代开始,经过宋代一直保持到近代。

勾栏的表演台,根据演剧的需要,由原来露台的四面围观,变为三面对f观众,留一面作后台,两端有可供演员出入的上下场门。

这是一般表演台向戏台演进的关键。

这种结构形式延续了800年左右,同戏曲若干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戏台的建筑形势宋、金、元时期古戏台遗迹和遗物,近年来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发现多处。

这些古戏台都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有的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有的古戏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所以又称“庙台”。

农村庙台多为砖木桔构,比城市勾栏戏台要坚固,有的还相当雄伟。

当时在这些戏台进行的戏曲演出活动,起着酬神、娱人的双重作用。

中国戏曲发展到明清两代,不但有大量的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而且在固定性剧场建筑上也有很大提高。

明、清间的固定性剧场大体上可分庙台、私人宅第戏台、宫廷剧场和营业性戏园。

清代各地方剧种普遍兴起,商业性质的专业戏班大量增多,于是,戏台建筑走向大型化,其形式也更趋精美。

康熙、乾隆年间各地建立的戏台,明显地带有商业色彩。

当时山西、陕西的商业势力向外扩展,出现了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进的局面。

山陕公会到处建立会馆。

在交通要道均有大关帝庙的兴建,关帝庙内多附建戏台,随着这些戏台的建立,山陕地方兴起的梆子腔也在各地演出。

与此同时,江苏、安徽的盐商势力也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向北方延伸。

国家文物局关于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1566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1566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
正文:
---------------------------------------------------------------------------------------------------------------------------------------------------- 国家文物局关于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3〕1566号)
山西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申请沁水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的请示》(晋文物[2013]68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窦庄古建筑群修缮工程立项。

二、在编制修缮方案时应注意以下方面内容:
(一)工程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应根据文物建筑不同的残损情况,确定相应的工程性质,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分期开展修缮工程。

应优先修缮公共建筑和残损严重的古建筑。

(三)应抓紧编制窦庄古建筑群文物保护规划,以统筹安排文物修缮、展示利用、文物周边环境整治等项工作。

请你局根据上述意见,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审批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编制窦庄古建筑群相关文物建筑修缮方案并履行报批手续,将工程项目主要内容、审核意见和结论报我局备案。

此复。

国家文物局
2013年8月28日——结束——。

国保山西最古老的戏台-高平王报二郎庙

国保山西最古老的戏台-高平王报二郎庙

国保山西最古老的戏台-高平王报二郎庙山西是全国古戏台存量最多的省份。

据 2008年至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山西境内的古戏台尚存2888座。

其中,全国仅存的1座金代戏台、8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境内。

全国现存的明代戏台约有60余座,一半以上在山西。

至于清代戏台,也以山西保留最多。

中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也是仅存的一座金代老戏台,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中,古戏台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

它属于民俗神庙系戏台。

二郎庙古戏台,在其石砌须弥座式台基束腰部之青石题刻足以证明古老年份,创建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

二郎庙位于村北,庙宇坐北面南,一进院落。

庙内建正殿五间,前有三间献厅,对面即为倒座戏台。

东西之序,各配厢房十楹,离方辟门,分置戏台两边。

在庭之四维,乾艮置耳殿,巽坤为挟屋。

庙院以中轴为纲,左右均衡对称,屋宇简朴,布局严谨,是王报村重要的地标建筑。

古戏台从建筑形制看,属于单体式歇山顶戏台。

单体式戏台主要有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复合顶、依附式等五种样式,其中前三种是山西乃至全国古戏台的基本形制,后世戏台的各种改革、变化,都从这三种样式发展而来。

五种样式中,歇山顶戏台的建筑规格最高,观赏性强,造价也比较昂贵。

单体式戏台的建造,是中国神庙剧场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

其中的歇山顶式是山西古戏台率先出现的样式。

歇山顶戏台曾经作为唯一的戏台样式,跨越了宋金元三个时代,一直延续到明代早期,历时最久。

歇山顶戏台古雅庄严,雄丽壮观,拥有较高的审美指向,在戏剧史、剧场史和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教学与研究价值。

戏台台基宽6米,侧宽7米,高1.4米,平面呈方形。

正面为模仿佛教的须弥座式,上下枭的仰莲、覆莲已被风雨近乎磨平。

须弥座台基共有4方束腰石,束腰石均高32厘米、宽126厘米,中间以兽头形蜀柱相隔。

石板上可见化生童子、莲花、缠枝花等线刻图画。

庙宇一进院区域三间献厅区域二郎庙献厅望戏台二郎庙正殿二郎庙正殿内空间正殿悬山顶面阔五间,是座比较高大华丽的清代建筑。

山西古戏台丨乡村里的文化集结点

山西古戏台丨乡村里的文化集结点

山西古戏台丨乡村里的文化集结点山西古戏台正方形戏台、四角立石柱、亭榭式盖顶、八字形音壁……摄影家王东风拍摄的照片中,略显破败的戏台,还依稀看得出当年热闹非凡的影子:台上丝竹泠泠,犹如清泉流水,生、旦、净、丑粉墨登场,惟妙惟肖;台下人头攒动,掌声、笑声齐鸣……一座座历经沧桑的古戏台,砖瓦屋檐似乎都在诉说往昔。

山西万荣戏台山西万荣庙前村建有3座互为联络的“品”字形戏台,前面的一座戏台与庙的山门浑然一体,平时是山门的过道,演戏时在榫洞里插上木杠,搭上台板,立刻就成为戏台。

在它前面40米处,又有两座戏台并排而立,这两座戏台顶部相连,下有通道,与前一座戏台呈“品”字形布局。

牛王庙戏台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

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茸。

现存戏台建筑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三分之一。

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

古戏台·真泽宫壶关县神郊村的真泽宫是一座名震晋、豫、陕三省的庙宇,殿内供奉的是两位乐姓村姑。

庙宇对面正对一座建于清代的双层山门戏楼,连排三间戏台。

戏台直面庙宇正殿,是戏曲“娱神”功能的直接体现,也是山西古戏台“庙台不离”特征的体现。

永安戏台永安戏台为祁县境内现存唯一一座过街戏台,这座戏台不仅是过街戏台(戏台建在街心,但平常不影响交通)而且还是双面戏台,属于台身形制最巧妙的古戏台。

戏台台座高约2米,长宽均约6米,为方形。

台座中间开口,唱戏时搭上木板就是台面,平时行车走人毫无阻碍。

整座戏台高约6米,单檐卷棚顶形制。

人生或许就只是一场旅行所有人都只在意你在旅途中做了什么End关注我们忆乡忆客。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是为了保护和宣传窦庄古建筑群而设立的标志碑。

窦庄古建筑群位于中国江苏省张家港市窦庄镇,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这个古村落建于明代,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建筑,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应运而生。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一般会安放在窦庄古建筑群入口或显眼的位置,标志碑上通常会刻有相关的保护宣言和介绍,以提醒人们保护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性。

同时,标志碑也可以起到向游客介绍窦庄古建筑群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些古建筑的历史和魅力。

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的设立不仅可以提醒人们保护古建筑,还可以起到宣传和促进旅游的作用。

标志碑的存在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收入。

同时,保护标志碑也可以引起更多人对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

总之,窦庄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的设立对保护和宣传窦庄古建筑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醒人们保护古建筑,还可以促进旅游和社会的发展。

游“小紫禁城”览明清风华--记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窦庄古村

游“小紫禁城”览明清风华--记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窦庄古村

游“小紫禁城”览明清风华--记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窦庄古村白玉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24()8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各种民俗、手工技艺历经沧桑,传承至今。

中国有许多传统古村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域文化等的影响,各古村落的特点不同。

堡寨村落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村落类型。

【总页数】8页(P23-30)
【作者】白玉
【作者单位】《村委主任》杂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基于整体性的古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以山西省郭壁、窦庄、上伏、南安阳村为例
2.重安全抓整治增效益--记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煤矿
3.保护历史堆叠的整体美——山西省沁水县窦庄古堡空间格局形成探析
4.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山西省沁水县窦庄村为例
5.保护历史堆叠的整体美——山西省沁水县窦庄吉村格局探析及保护建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昔阳最全古戏台照片流出……看有你们村的吗?

??昔阳最全古戏台照片流出……看有你们村的吗?

昔阳最全古戏台照片流出……看有你们村的吗?曾经的喧闹都突然寂静,生旦净末丑渐行渐远……只剩那黯然失色的戏台在记忆中浅唱低吟……看着这些凝固的艺术,耳边响起了那悠扬的琴瑟之声。

那燎人心路,仰扬顿挫的曲牌,仿佛把我又带回了那遥远的岁月。

台上锵锵喧闹的锣鼓,入相出将两侧门不时涌入涌出花花绿绿的小姐,小生使人目不暇接。

台下老人捻着胡须,专注的眼神,显得那么自得;孩童们则在嘻闹中打或一团……怀念啊,那逝去的喧闹!▲昔阳古戏台--北界都▲昔阳古戏台--南界都▲昔阳古戏台--达井▲昔阳古戏台--前安阳沟▲昔阳古戏台--前车掌▲昔阳古戏台--长岭▲昔阳古戏台--丁峪▲昔阳古戏台--丁峪李家庄▲昔阳古戏台--活利坡▲昔阳古戏台--南泉▲昔阳古戏台--王寨▲昔阳古戏台--务种▲昔阳古戏台--小腰咀▲昔阳古戏台--黄安▲昔阳古戏台--阳坡▲昔阳古戏台--前庄▲昔阳古戏台--东固壁▲昔阳古戏台--寨上▲昔阳古戏台--东寨▲昔阳古戏台--西峪▲昔阳古戏台--楼坪▲昔阳古戏台--西石龛▲昔阳古戏台--水峪▲昔阳古戏台--前东峪▲昔阳古戏台--库城▲昔阳古戏台--民安▲昔阳古戏台--河下▲昔阳古戏台--青岩头▲昔阳古戏台--前龙凤垴▲昔阳古戏台--庞家峪▲昔阳古戏台--毛家山▲昔阳古戏台--沾尚▲昔阳古戏台--胡丰▲昔阳古戏台--山庄头▲昔阳古戏台--南掌城▲昔阳古戏台--巴州▲北关虫王庙古戏台▲王家庄村古戏台▲梁庄古戏台▲维修中的北庄古戏台▲北南沟古戏台▲石坪古戏台这些古戏台承载的不仅是昔阳的历史,更记录了昔阳人的欢乐回忆,台上的生旦净丑,台下的欢声笑闹,无论怎样都是现在怀念的美好。

这些老戏台的存在不仅是缅怀,更应该传承和保护!内容来源yms7777777的贴吧,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古戏台调查报告

古戏台调查报告

篇一: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简论古戏台的文献价值古戏台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一种历史建筑。

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文献。

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舞台的活标本。

“现代艺术文献除了纸载体之外,更多的是感光材料和磁性材料,而且随着文献学研究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以纸为载体的古典艺术文献也面临载体转移问题。

”[③]确实,人们对艺术文献的认识越来越宽泛,许多非纸质载体逐渐成为艺术文献学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戏曲文物学在戏曲研究界悄然兴起。

古戏台随之成为戏曲研究者们无法回避的重要文献。

那么,古戏台作为一种艺术文献,它究竟有哪些文献价值呢?我以为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古戏台是研究中国戏曲史、剧场史的活标本。

古戏台作为一种历史上的戏剧舞台形式,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的第一手资料。

它是固态的、非文本意义上的文献。

文本文献往往存在着真伪的区别,需要校勘与辩伪。

而古戏台这样的非文本文献,却是凝固的剧场建筑形态的艺术文献。

古戏台是随着戏曲表演的日渐繁荣出现了比较固定的演出场所后出现的。

这种演出场所最早设在寺庙里,尽管没有文献记载,但敦煌壁画里可以见到许多设在寺庙大殿前面供表演歌舞用的露台。

这就是当时戏曲表演的舞台,也就是最早的古戏台。

以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山西临汾元代古戏台为例,无论是魏村牛王庙古戏台,还是王曲村东岳庙古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都能够极为清晰的折射出当时戏曲的舞台规制和演出状况。

分析、考察这三个古戏台,可以发现它们的舞台平面面积总是保持在45—55平方米之间,这种舞台的构筑设计是由于当时元杂剧的演出需要决定的。

元杂剧作为金院本的继承者已经发展成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表演已经严格程式化,这就必然要求舞台尺寸的规范化。

而舞台尺寸的规范化也必然进一步加剧表演的程式化。

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形式与舞台规制密切相关,表演的程式总要受制于舞台的空间、尺寸和设计。

将这些留存下来的古戏台舞台实例与演出文献对照,我们可以推断:元杂剧表演已经高度规范化,因此导致了元代舞台平面尺寸的基本统一。

乐平古戏台之极品——镇桥浒崦名分堂戏台

乐平古戏台之极品——镇桥浒崦名分堂戏台

乐平古戏台之极品——镇桥浒崦名分堂戏台浒崦名分堂戏台该台又称名分堂戏台,位于乐平市镇桥镇浒崦村东北隅的程氏宗祠内。

程氏名分堂,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历时三年方成。

祠堂前一空旷场地,再前有一泓清潭。

整栋建筑由戏台、边门、廊楼、天井、耳门、正堂、神位、寝房、陪房等构成。

祠堂建成14年后,即清代道光十二年(1833年)戏台初始筹建,历时三年竣工。

戏台有两个台面,称晴雨台,晴台座北朝南,背向祠堂主殿,四柱三开间,台面上部为三楼式牌楼,并与戏台歇山顶正脊相接,形似五牌楼,檐下如意斗拱承托,除四立柱外,通施雕刻,彩绘描金,富丽堂皇,戏台与祠堂外墙之间留有侧门,供人出入。

雨台座南朝北,面向祠堂主殿,台面两柱一开间,台前为天井,两厢有看楼。

戏台建筑面阔25米,进深12米,高14米,约占祠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为祠堂建筑的一部分,祠堂和戏台曾几度修整,保存完好。

名分堂戏台为何能历经17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绽放异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和浒崦村民的齐心协力,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古戏台。

文革期间,名分堂戏台虽然少数浮雕和工艺装饰被损坏,但是村民视其为珍品竭力保护,1981年大家主动筹资修葺,使其整个构筑完好无损,焕然一新。

1983年,浒崦名分堂戏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跻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称为“晴雨台”、“鸳鸯台”。

晴台三间四柱三凤楼两硬山,重檐双翘歇山顶。

戏台里外遍布戏台人物故事百余幅,雕镂精致,装饰豪华,放眼望去,一派金碧辉煌、美仑美奂。

雨台呈敞口伸出式,悬山顶,整体气势与繁华程度虽不及晴台,但倒显几分典雅、秀美与别致。

该戏台构架坚固稳定、奇巧复杂、木构件装饰通体施金,金碧辉煌。

戏台用材考究、硕大、大量诸用雕刻,雕刻图案精美、内容层次分明丰富。

雕刻图案有龙、凤、人物故事、瑞禽瑞兽、缠枝花等等。

主要部位的雕刻表面贴金。

该戏台以建筑奇巧之复杂、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美、雕槊之精工、布局之繁华、装饰之豪华而著称,当属乐平古戏台之极品。

山西沁河第一古堡--窦庄古城

山西沁河第一古堡--窦庄古城

特色乡镇因常宁宁高云“天下庄,数窦庄,窦庄是个小北京。

”这是明清以来在古泽州大地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也是山西省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人的记忆。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庄古城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神秘、厚重,却又充满灵性,让人不得不去一探究竟。

历时9年建成窦庄(今为豆庄)选址独特。

沁河在这里走了个“S”,其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秀美。

璘据流传下来的《窦氏家谱》记载,其祖先窦参辅宋仁宗赵祯平息农民、士卒起义而受宠,后来为避战乱,窦氏由陕西扶风迁徙到端氏县(现沁水县)。

宋哲祐宗元八年(1093年),窦氏家族择地兴建窦府,即窦庄古堡(窦庄村)。

在卧牛山下的瓮水滩,窦氏家族划拨西曲里(今曲堤村)给土族张姓(当地贫民)为其先冢守墓,张姓从此世居此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到了明代中后期,窦姓家族势力渐衰,而出身寒门的张姓家族金榜提名者绵延不绝,辉煌十余代而不衰。

明代天启年间,官场腐败,社会黑暗,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为保卫家园,曾官居大理寺正卿的张五典告老回乡后开始构筑窦庄城堡,张五典病故后,由其妻霍太夫人、儿子张铨主持营造,前后共历时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告成。

以后增添的建筑,按主街道延伸,在城外有序排列构筑,形成目前的宏伟壮观气象。

笔者了解到,城内佛庙主殿及配殿为元代遗构,其他多为明清建筑。

近年来,窦庄被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誉为研究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最具典型代表。

它开启了沁河流域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此后,湘峪、皇城、砥洎城等古堡相继落成。

所以称窦庄为沁河第一堡当之无愧。

九门九城三十六院“咱们现在就进了城了!”在豆庄村村主任豆国平的指引下,笔者一行穿过南门,进入历史的隧道。

脚下的石板街,仿的是旧时模样,狭窄的古街曲折向前,这就是沁水历史上有名的“当铺胡同”,用现在的话说,这里曾是窦庄的“金融区”。

窦庄村现存有两条这样的古商业街,十字交叉,较为完整。

豆国平说,明清两朝曾是晋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里又地处沁河的重要渡口,具有水运交通优势,早在明清之际就成为晋东南的商贸重镇。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

董村元代戏台的前世今生作者:祁涛来源:《文物世界》 2018年第6期摘要:戏台是供演戏使用的建筑,蒲州府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董村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形制、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木雕精致华丽,是研究元代建筑及中国古代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发展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董村戏台形制结构元代风格一、渊源山西南部运城市一带,宋、元时隶属河中府、蒲州府(今永济市),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早在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的萌芽。

最初为露天戏台,以夯土筑成,砖石砌边,只是一个上面没顶的大平台。

亭式舞台的出现最早见于宋金时期,到了元代,山西已是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

北宋年间,当时世界上繁华无比、人口达百万的汴京——开封府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候,山西早已有了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固定砖木建筑——正式戏台了。

目前全国仅存的6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南部一带(如永济董村元代戏台),这些文物遗迹成为研究元杂剧发展极其珍贵的“活化石”。

二、发展山西的古戏台,岁月的流逝与磨难已使我们无法看到它最初的模样,不过,在山西侯马的金代墓穴中还依稀见到它的影子,它用4根立柱,顶着一个大方顶子,方方正正,四面开敞,古人称之为“舞亭”。

时至元朝,元杂剧的发展一枝独秀,狭小漏风的舞亭被砖木结构的舞楼所取代。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其戏台模型上的戏俑是以副末、末泥和副净为主。

而到了元初,正末、正旦逐渐成为戏曲的主要角色,净的插科打诨仅为陪衬,曲牌连套的戏曲音乐形式,戏曲动作舞蹈化,标志着杂剧在舞台上的整套演出体系已经形成。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元杂剧在晋南广大农村继续发展,既有了永久性固定的戏台,又有了专门的杂剧班子在各地流动演出。

清代有关民间简易、豪华戏台有如下描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鼠戏》:“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作者:王潞伟张丹妮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10期中国古戏台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

古戏台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属于双遗产范畴,与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密切相关,也是乡土社会的大学堂。

戏台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遗存类型上看,古戏台大致可分为茶园酒楼等商业性戏园子、神庙戏台(包括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会馆戏台)、宫廷戏台、私家园林戏台四类;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形态演进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演进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遍布城乡的古戏台已然成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历史遗存据目前调查可知,宋代戏台无实物遗存,仅有6通含“舞楼”“舞亭”“舞厅”“舞庭”“献楼”等文字记载的碑刻遗存,均附属于神庙。

金元戏台目前发掘实物16座,均位于山西省(尤以晋南、上党地区为最),且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元古戏台建筑遗构多为大屋顶,出檐举折平缓,气势恢宏,其样式或庑殿顶,或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均为单檐。

柱础多用素平础、覆莲础、覆盆础,形制古朴自然。

檐柱用材硕大,柱收刹、柱侧角较为明显。

斗拱样式简洁大方,昂形以琴面昂居多。

明代戏台处于金元戏台与清代戏台之演变传承的过渡阶段,一些明代戏台建筑风格承袭了金元戏台之特色,稍不留神便会被误认为是金元舞楼;而另一些明代舞楼因年长日久,历经后代多次重修,其明代建筑特征亦大为改观,故明代舞楼的年代断定略有难度。

就目前来看,结合戏台建筑遗构特征及文献资料佐证,全国明代戏台遗构为87座,其中位于山西省的有46座。

清代戏曲极度繁盛,戏曲艺术遍布社会各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用于演剧的古戏台遍布中华大地城乡村野。

江苏省文保单位名录

江苏省文保单位名录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至三批市保单位:共260处,不含已升级为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的文物)
古遗址(27处)
古墓葬(21处)
古建筑(75处)
石窟寺及石刻(25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8处)
其它(4处)
∙∙南京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01月10日来源: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至六批省保单位:共100处、107点)
古遗址(5处)
古墓葬(7处)
古建筑(22处)
石窟寺及石刻(6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9处)
其它(1处)
∙南京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01月10日来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至六批国保单位:共27处、81点)
古遗址(4处)
古墓葬(4处)
古建筑(4处)
石窟寺及石刻(2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3处)。

山西太原上兰村窦大夫祠古戏台探析

山西太原上兰村窦大夫祠古戏台探析

作者: 张宇煊[1]
作者机构: [1]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5-2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3期
主题词: 戏曲文物;古戏台;窦大夫祠;乐楼
摘要: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戏曲文化多种多样、独具风格。

作为其戏曲演艺最主要的物质载体——古戏台也同样数量繁多,精美绝伦。

窦大夫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方的上兰村,在祠堂最南端,正对祠堂大门处,矗立着一座飘摇百年的古戏台,名为“乐楼”。

本文将对其建筑特色、历史变迁做出梳理与探究分析。

岁月沧桑话戏台 宁海古戏台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岁月沧桑话戏台 宁海古戏台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622018.7家园·文都视点HOMELAND地处江南的宁海,依山靠海。

民间艺人活动频繁,嵊州的越剧、宁波本土的甬剧,以及风靡一方的南戏,翻山越岭而来。

戏曲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戏台的兴盛。

更令人惊叹的是,如今,在岁月无情的风蚀下,这些精美绝伦的古戏台依然灼灼其华,风采依旧。

古戏台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凝结着民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演剧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宗族观念的演变与戏曲文化的百年兴衰沉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图/惠广亮)2011年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戏曲和戏台相得益彰编者按:DOI:10.16710/33-1272/d.2018.14.01863宁波通讯2018年7月下半月刊“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

共道经年辛苦甚,三时工作一时欢。

”“椅凳安排个个勤,胭脂水粉和均匀。

前堂姐妹后堂嫂,相约今宵看戏文。

”这两首竹枝诗分别是清代宁海诗人王梦赉和孙至道所写,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是旧时宁海演戏、看戏的热闹场面。

遥想当年,遍布宁海城乡的古戏台上,和着悠扬的笛箫声,水磨腔于屏后柔柔一啭,上场门前帘儿轻轻一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缓步而出,歌遏行云,舞凝丝竹,在红氍毹上演出一幕幕人间天上的悲欢离合,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神往……宁海戏剧活动非常繁盛,号称“戏剧之乡”。

明清前后,宁海地方戏“平调”长期活跃于本县境内,京剧、越剧、乱弹等演出频繁。

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了戏台的形成,宁海原有800多个村庄,建有戏台600余座,留存至今仍有120处。

2006年5月,“宁海平调”被国家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宁海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浮出了一枚“国字号”标签。

同年,宁海人从百余座古戏台中筛选出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共10座有代表性的古戏台,捆绑成一个总项目申请“国保”,终获通过,成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文物遗址2019

南京文物遗址2019
鼓楼区龙蟠里20、22号
31
江浦文庙

浦口区珠江街道烈士塔社区
32
万寿宫

六合区长江路112号
33
李鸿章祠堂

秦淮区四条巷77号
34
白下路清代建筑

秦淮区白下路101号
35
陶澍、林则徐二公祠

玄武区长江东街4号
36
毗卢寺

玄武区汉府街6号
37
清真寺

秦淮区草桥(由太平南路迁入)
38
惜阴书院旧址

鼓楼区龙蟠里69号
91
永定陡门

高淳区阳江镇大月村
92
漆桥、保平井

高淳区漆桥镇漆桥村
93
江夏桥

高淳区古柏镇戴西村
94
戴西村黄氏宗祠

高淳区古柏镇戴西村
95
千顷堂

高淳区古柏镇戴东村
96
嘉会堂

高淳区阳江镇刘家村
97
启后祠

高淳区淳溪镇薛七村
98
杨家龙王庙

高淳区淳溪镇长乐村
石窟寺及石刻(24处)
序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1
六朝、明、清
秦淮区夫子庙
23
白鹭洲鹫峰寺
明、清
秦淮区白鹭洲公园内
24
静海寺遗址
明、清
鼓楼区朝月楼116号
25
武庙遗址
明、清
玄武区北京东路43号
26
香林寺
明、清
玄武区青溪桥36号
27
朱状元巷清代住宅

秦淮区朱状元巷32、34号

市级文保单位名单(一至三批)

市级文保单位名单(一至三批)
3
封四氏碑

秦淮区夫子庙大成殿内
4
观音阁大石壁

玄武区孝卫街
5
康茂才墓石刻

玄武区白马公园(由安怀村迁入)
6
顾昊墓石刻

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佛手湖景区
7
姚南村明墓石刻

雨花台区西善桥姚南村
8
板仓失考墓石刻

玄武区板仓某部队营区
9
珍珠泉

浦口区珍珠泉风景区源头
10
天隆寺塔林
明、清
雨花台区菊花台公园
11
鲍虎墓石刻
民国
鼓楼区汉中路140号
41
浙江兴业银行旧址
民国
玄武区中山东路3号
42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
民国
白下区建康路145号
43
中南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民国
白下区白下路155号
44
龙潭会师亭
民国
栖霞区龙潭街道中国水泥厂
45
和平公园钟楼
民国
玄武区和平公园内
46
中山植物园
民国
玄武区前湖后村1号
47
原留东同学会会址
民国
清代
雨花台区板桥街道板桥街
53
九龙桥
明代
秦淮区东水关公园内
54
寒桥
宋代
栖霞区燕子矶街道
55
茅塘桥
明代
浦口区永宁镇
56
建南和尚桥
清代
江宁区麒麟街道
57
踊跃油坊桥
清代
江宁区丹阳镇
58
大市桥
明代
鼓楼区铁路北街
59
玄津桥
明代
白下区逸仙桥南侧

窦村游记

窦村游记

窦村游记周光晨13环艺G1330132 明太祖朝朱元璋大兴石刻,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到这里形成了一个石匠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石为生,因而有了窦村。

前段我们去了梁家山,经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路遇各种妖魔鬼怪、沿途遍赏美丽风景。

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第一处目的地,那是一处水塘,周边的芦苇一丛一丛的,经风吹动下,那些深邃的草丛中就像有庞然大物冲出的感觉。

爬上那小小的山坡,大家满怀激情。

因为接下来要进入一处废弃古屋,要进去需要弯腰走进一处恐怖的树林,进入古屋后,里面有恐怖的壁画,将要断掉的悬梁,一个很像断刀的木桩,着实很恐怖,里面充满了潮湿的感觉,角落里种上了一丛不知是什么的植物。

整体环境切合窦村的古建筑的美感。

能够感受到古时候窦村的繁华。

之后我们一行人原路返回,赶往窦村的村中心,在那里有着各种古时建筑,不过大多被拆毁,很是惋惜。

下面介绍下窦村的布局。

值得令人关注的是古戏台和四方井。

窦村旧有石头垒砌的护村墙,沿墙设有十三个石门,村内的地形颇似八卦阵,外人进得来,出不去。

一到晚上,村门一关,可防土匪抢劫。

石墙、石门惜被拆毁。

石板铺就的村巷中,如今还能见到石头房子、猪圈、磨房等。

房子墙体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错缝垒砌,墙基一般以五层大块条石堆砌,间以石灰、草木灰、盐卤的混合物做黏结剂。

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石凳、石礅、石狮等石雕石器。

村中有一处四方井,据东南大学的两位考古专家考证,古井建于梁朝。

正方形井口以青石围成,边长一点五米,不设井栏,井水清澈。

井旁有几口青石垒砌的长方形水塘,功用各不相同,分别做淘米洗菜、洗衣服、洗便桶之用。

井水和周围各塘口,水脉相连,又有一定的落差。

其中饮用井,水位最高;淘米水塘,则次之;洗菜、洗衣服、洗便桶的水塘,水位最低。

村口立了一块的碑,上刻窦村古戏台,为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古戏台被立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的一块碑。

戏台建于明朝,戏台很高,柱子描龙绣凤,石壁上的飞凤、翠柏、孙猴儿捣蜂窝、张果老倒骑毛驴等石雕依然清晰,栩栩如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碑身后的文字记载着,这处古戏台相传建 于清朝,后来于1947年重修,是县级文保 单位。石碑上面有一根晒衣绳,绳上挂着 两件衣服,石碑周围几乎看不出戏台的原 有模样,只散落着青石块,有的石块长半 米,宽、厚各20厘米左右,上面雕刻着简 单的纹饰。在石碑东面五六米处,由多块 青石垒成的台子高一米左右。从这些青石 可以隐约看出古戏台的影子。青石后面有 两间用红砖砌成的简易房,两间房占地仅 七八平方米,里面放着废纸、酒瓶等杂物。
• 窦村古戏台的建筑年代,有2种说法。1:建于明朝 初期,距近有600年左右的历史. 2:建于清朝。在 记录此文时,我由于被这2种说法左右,而产生困 惑。后来我想为什么不从图案入手。在我仔细的 观察底座的图案时,我发现底座的侧面有一组仿 佛是“暗八仙”的图案。这个我是有记忆的,以 前在一些清朝的木刻曾经上见过。查了一些资料, 得知“暗八仙”的图案,在明嘉靖时代才出现。 最清楚的一幅图案,是在底座的正面。圆形的构 图,中间是株松柏,下面拴着一匹没有鞍辔的马, 上息一只凤。细看这只凤的颈部有细致毛发。明 前期凤纹的图案与元代一样颈部是无毛发的,到 了隆庆以后凤的颈部绘出细密的毛发。而隆庆还 在嘉靖以后。由此可以判断窦村古戏台的建筑年 代建于清朝的说法更为准确。
窦村古戏台
• 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而在江宁区的青龙山下却 藏着一个名叫窦村的“石头村”,那里,至今还 保存了岁月的痕迹、悠久的风俗和淳朴的民风。 村口处立了一块醒目的碑,上刻“窦村古戏 台”,从碑文中得知,这是1984年11月古戏台被 立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立的一块 碑。撩开杂草,戏台精美的石雕依然清晰如初: 孙猴子捣蜂窝、张果老倒骑毛驴、苍翠的松柏、 飞舞的凤凰……栩栩如生,叹为观止。
请大家猜一猜这里是什么地方
• 窦村古戏台
• 窦村, 位于青龙山脚下,延山体的坡度而建, 从地势看非常好似一个山塞.关于这个窦村 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朱元璋打下天下, 定都南京后,为了建设他的帝王之都,从 河南、山东、安徽征调了大批手艺精湛的 石匠到南京,为他建都筑陵。这些石匠后 来就再没有回到原籍去,而是在附近择此 地成村,繁衍定居了下来。由于人来自四 面八方是逗留,聚集在这里.故而”逗”村的” 逗”原为聚集之意,后来人们叫着叫着就 成了窦村了。这也是窦村没有一户人家姓 窦的原因。
问题:
意义
• 我们介绍窦村古戏台,1了解历史2唤醒 我们的保护文物的意识
• 这里曾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窦村戏台建 于清代。戏台由村里的能工巧匠选料搭建, 面南朝北,呈凸字形。舞台长度就有5.4米, 后台长度11.8米,上下三层,台前有两根大 石柱子,分别雕有“犀牛望月”和“刘海 戏金蟾”图案。石匠们经常请来城里的戏 班子唱大戏。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个 戏台子屡遭造反派破坏 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