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古戏台的传承与保护
宁海古戏台的传承与保护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台以载道,以戏台育人”,揭示了戏台的特征,体现了戏台的价值,也展示了戏台的风貌。
几百年来,宁海县积淀着古戏台的文化,传承着古戏台的历史,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大县,打造美丽宁海,美好家园,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2001年,宁海县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有120余座古戏台散布在全县各村落,之后,有13座古戏台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把宁海县的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10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是宁海县首次以“戏台”名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宁海县又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之乡”。
国字号成了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荣誉,这一特大喜讯,振奋了宁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和自豪。
宁海古戏台始建于宋元之间,盛于明清时期。
宁海古戏台为何有这么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的尚存,而仍继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并且始终屹立在村落的大地上。
纵观古戏台的由来与发展,考察古戏台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从中体验出这样几大因素。
第一,古戏台伴随着宗祠应运而生。
宗祠是村落的公共设施,是同姓同族瞻仰的圣地,是供奉祭祀的公屋,也是聚会娱乐的场所。
宗祠的形制布局,有供演戏的戏台,有为观众台下看戏的勾连廊和正厅大堂及两厢房等设施。
所以,戏台与宗祠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在族民心目中把宗祠与古戏台同样视为是历史丰碑和精神家园,是遵循“祖先垂训,恪守品格”的优良传统,增强宗祠观念,使宗祠古戏台以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以独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如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坦镇徐家自然村,因为西溪水库的建造,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徐氏宗祠面临被淹没的局面,村民徐胜国、徐天光等于心不忍,发起保护计划,后经各部门和村民的努力,集资200多万元,终于完成徐氏宗祠古戏台的迁徙保护工作。
浙江古戏台历史演出空间形态研究
浙江古戏台历史演出空间形态研究张凯【摘要】Zhejiang is the birthplace of Nanxi, also it is origin of Yuyao tune and Haiyan tune which belong to the four major tunes. Their abundant and frequent performanc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tage. As a performing platform for Chinese opera art, the ancient stage in Zhejiang was the focus of folk cultural recreation, representing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mirro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reflected ancient social psychology, and patriarchal clan idea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being one of the valuable cultural resources of Zhejiang. This research, taking important cultural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will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ng neglected traditional theater building.%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四大声腔中的余姚腔和海盐腔的发源地,丰富而频繁的演剧活动促进了戏台的发展。
浙江古戏台作为戏曲艺术的表演平台,也是民间文化娱乐的中心,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
宁海县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成效明显
宁海县加强传统古村落保护开发成效明显
佚名
【期刊名称】《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正>宁海历史悠久,自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建县,已有17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0座古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戏剧\"宁海平调\"、民俗\"宁海+里红妆婚俗\"、民间美术\"宁波泥全彩漆\"、民俗\"前童元宵行会\"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前童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许家山村、龙宫村是宁波市仅有的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许家山、龙宫、清潭、西岙、东岙、梅枝田、力洋等7个村先后入选第一、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福建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成效明显 [J],
2.加强活动场所建设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我省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扫描—全省:部署迅速成效明显 [J],
3.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调整传统工业──上海工业结构战略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J], 季辉贵;
4.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J], 宋扬
5.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J], 宋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宁海作为中国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宁海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宁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化和传统技艺源远流长。
比如宁海的扇子制作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扇骨的制作和扇面的装饰制作有着独特的技艺精髓,扇面的图案描绘了宁海的山水风光和传统文化,体现了宁海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气质。
另外,宁海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宝带制作、剪纸、剪猪方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宁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宁海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其次,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宁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发展了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业等相关产业。
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吸引游客和外地客商的重要资源,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宁海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扇子礼盒、剪纸画等。
这些创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提升了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宁海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宁海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给后代,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同时,宁海政府还投入资金和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修缮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和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的来说,宁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保护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不仅对于宁海本身的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有着积极的影响,也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了宁波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历经岁月沉淀,传承至今。
其中,宁波古戏台是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亮点。
它是宁波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宁波古戏台是一种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包括表演、音乐、唱词、舞蹈等。
它以讲究布景、道具和编排见长,每个角色都有色彩鲜明的服装和精致的化妆,以展示不同的角色性格和情感表达。
古戏台的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表演手法,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人入胜。
它不仅是宁波戏曲艺术的代表,也是宁波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古戏台,宁波的传统杂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宁波杂技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包括许多技艺,如手艺、走火、走钢丝、踩高跷等。
宁波杂技以其技巧高超、表演精彩而闻名于世。
演员们通过灵巧的身手和巧妙的表演技巧,将杂技艺术发挥到极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宁波杂技不仅展示了人体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宁波人对技艺的追求和勤劳智慧的体现。
此外,宁波还拥有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龙舟赛、庙会等。
龙舟赛是宁波传统的水上运动,它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神活动,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宁波各地的人们会聚集在河边观看龙舟比赛。
彩色的龙舟在水面上迅速穿梭,划船的人们齐声高呼,观众们挥舞着彩带和鲜花为他们加油助威。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是一场盛大的竞技赛事,也是宁波人民的重要节日。
庙会是宁波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庙会都会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举办。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体验到各种传统手工艺,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
庙会上的表演也是别具特色,如杂耍、腰鼓舞等,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的注意。
它是宁波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展示平台,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宁波的人文特色。
总之,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展示了宁波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聪明才智。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6页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2005年,我县启动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
2006年,我县开始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我县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通过地毯式、拉网式普查,我县搜集近4万多条信息,出版了包含十七个门类1486项重要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甬上风物—宁海卷》。
目前,我县宁海平调、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会等5项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项。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种类繁多、宗教渗融、农耕民俗发达,在完成了抢救和保存非遗初始阶段的任务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文明有机契合,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成为新的课题。
几年来,我县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探讨与交流以及实践,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
基本做法:一、理清思路,创新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魅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如何传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传承和合理利用的最有效途径,为此,我县专门组织政府官员、业务干部、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召开非遗传承和发展专题研讨会,专门讨论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只传承不创新,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只创新不传承,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
最后会议达成共识,我县的非遗保护工作分两条腿走路:一是原生态保护,即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主动自觉地维护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广大;二是创新性保护,就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与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创造新的文化的发展,即“传统和现代契合,传承与创新并举”,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
二、政府主导,创新管理。
国家文物局关于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6.04.27•【文号】文物保函〔2016〕618号•【施行日期】2016.04.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关于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618号浙江省文物局:你局《关于上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的请示》(浙文物发〔2016〕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宁海古戏台文物保护规划。
二、对该规划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关于文物认定和评估明确保护对象、附属文物和文物环境,深化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内容,梳理评估标准和评估依据,进一步总结10处古戏楼的共性和特点,评估古戏楼与周边村镇的历史关系。
(二)关于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1.应根据文物保护管理需要,科学确定保护区划,并结合地形地貌合理调整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边界,充分考虑民居、山水、农田等环境要素,增强保护区划的可操作性。
2.应针对10处古戏楼的保存现状、周边村镇发展情况等,合理进行建设控制地带分类,调整与细化管理规定,明确建设强度和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密度等控制指标,加强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三)关于保护措施1.应根据文物现状评估结论,细化保护措施,明确保护工程类型、对象、范围等。
2.应明确戏台建筑不得复建。
(四)关于环境整治和专项规划1.完善环境整治规划,注意保护历史环境,严格控制环境整治的范围和强度,不宜盲目拆除民居、修建广场。
进一步论证城隍庙东侧民居拆除的必要性。
2.应尊重和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氛围和现状环境,避免景观设计和绿化的城市化倾向。
3.应进一步明确各古戏楼单体建筑的展示主题、展示内容、方式、游线设计等,协调处理展示整体性与单体建筑特色之间的关系,避免展示设计雷同。
4.应结合周边村镇发展统筹考虑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展示服务设施布局,核实设施需求,进一步明确设施数量、规模、选址等,尽量利用村镇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格控制新建设施数量。
宁海龙宫村
宁海龙宫村千年桃花源作者:胡志汉邱明亮来源:《文化交流》2014年第10期浙江省宁海县深甽镇有一个小山村,名字叫龙宫,今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之一。
处处见龙的身影龙宫村坐落在连绵的群山之中,发源于千米高峰镇亭山的大溪穿村而过,周边水土丰茂,自然环境优美。
龙宫村田园生活富足,村落至今保存着大片形态完整、传统风貌连续的历史街巷和古建筑,营造出一幅“秀山碧水,古树小桥,深巷人家”的唯美画卷,堪称浙东桃花源。
龙宫村建于宋宣和年间,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现在还居住着近六百户人家,两千来口人,是一个古老的陈姓家族聚居地—其先祖由新昌县迁居来此。
龙宫村处处以“龙”为名,有龙山、龙崖、龙溪、龙潭、龙池、龙泄和龙树,还有龙庙、龙槽、龙窗、龙厅以及龙根……村西山崖下有石窦潭,深邃无比,终年不涸。
潭壁间有岩洞,地泉淙淙涌出,碧水摇漾中石窦潭宛如水晶宫。
幽冥莫测带来了神奇的传说。
故老相传,这里是蛟龙藏卧之地,蛟龙及时行雨消旱,使一村农家丰衣足食,村名“龙宫”也由此而来。
盛夏的一天,我们到幽凉的龙宫村探访。
一位村民正在村头劳作,听闻采风的来意,他立即用自豪的口气让我们一定要先去陈氏宗祠看一件宝贝—龙根。
踏入祠堂正厅,抬眼便见一30多米长的粗大树根盘旋在梁架高处,起首处有小一些的树根组成一个大龙头,有更细小的树根组成龙角、龙爪、龙须、龙嘴、龙眼、龙耳,似乎还依稀可见片片龙鳞,造型逼真,活灵活现。
粗大树根形若游龙,栩栩如生,一直延伸到大厅深处,龙尾隐约。
我们不禁啧啧称奇:好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神龙!陈氏宗祠前临龙溪,后坐狮山,始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34),历经多次扩建,方成至今占地近800平方米的规模,是龙宫村最主要的建筑。
陈氏宗祠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勾连廊、内天井、正厅。
仪门面阔五间,设三门,腰檐下月梁柱头有精细的双龙戏珠等雕刻。
门屋面阔三间带二弄。
探寻宁海平调传承发展之路
探寻宁海平调传承发展之路作者:友燕玲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0年第10期宁海平调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宁波本土戏曲剧种,其以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剧种优势,在宁波地区,乃至浙江省内都曾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社会现代化变革的当代,剧种的这种立身优势,反成为其今日传承发展之束缚。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海平调剧种当前的生存发展状况堪忧。
剧目少、演员少、剧团影响力逐渐减弱,严重制约了宁海平调的传承发展。
当下,平调要走出困境,必须对剧种重做价值认定,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并寻找到未来发展活力,最后,合政府、民间、社会等各方之力对宁海平调进行抢救、扶持和保护。
认清本源是做好传承的基础发展至今,应该让更多人全面认识宁海平调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包括音乐、表演和整体呈现风格)以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认清“来路”,才能明晰“去路”。
学界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遍带有记忆价值、传承价值、审美价值、基因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当前,只有重新认识宁海平调的记忆价值、传承价值和基因价值,才能准确考量它对宁海、宁波乃至浙江的戏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记忆价值。
有记忆,才能正确把握现状和未来。
宁海平调的记忆价值在于它记录了宁海地区人民认识美、创作美的历史过程,记录了台州文化和宁波文化的交流融合。
从剧种整体呈现风貌上看,宁海民性中体现的“台州式硬气”,鲜明地烙印在宁海平调的剧种精神内涵里。
从剧种的历史看,宁海平调的形成记录了当时宁海一带戏曲剧种交流融合的一种历史过程。
“宁海平调的源流,一般认为出自新昌、嵊州一带的调腔,为调腔在宁海一带的支派。
”平调老艺人刘增道、周明礼、杨先达等人曾说,“平调传自宁波的‘五公座’(指清光绪年间五个有名的甬昆戏班)。
”甬昆老艺人王长寿则说:“甬昆掺演当地的戏班演出,这些地方调腔盛行,甬昆艺人便学会了许多调腔戏,作为自己的上演剧目。
”有的艺人说,“平调出于新昌三坑班”,实来自调腔。
宁海平调(越)剧团“宁海平调”传承基地
宁海平调(越)剧团“宁海平调”传承基地
来源: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命名时间:2009年6月
传承项目:宁海平调
申报单位:宁海平调(越)剧团
宁海平调(越)剧团团部(百花剧场)现有演出场地2000平方米,学员6人,年投入经费10万元,年授课次数12次。
目前已有3名学生掌握平调“耍牙”绝技,其他学生还在培训中。
宁海平调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曾经是灿烂的戏曲艺术。
县委、县政府为抢救保护宁海平调有新的加强,对现有“二块牌子”、“一套班子”即(宁海县越剧团、宁海县平调剧团)的专业剧团加强投入。
2003年,政府投资700多万元建造了剧团新团部,出资创作大型平调神话剧《银瓶仙露》获市“五个一”工程奖。
2004年出资打造文化精品《银瓶仙露》,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展演。
2005年组织宁海平调“耍牙”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鼓励做好“宁海平调的文章”,走出县门,走出国门。
2006年平调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海平调(越)剧团还被特邀晋京参加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演出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2007年我团在宁波中山广场参加了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演出活动。
在此期间,我们不断学习、探索、交流,2007年平调“耍牙”被邀到香港、澳门、欧洲等地文化交流演出。
2008年被邀赴台湾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我们传统的文化艺术、精湛的艺术绝技,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高度评价。
2009年春节,平调“耍牙”《金牛报春》剧目被选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让全国人民都欣赏到这一高超的传统艺术。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
中国古戏台遗存及其文化价值作者:王潞伟张丹妮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10期中国古戏台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绚丽和辉煌。
古戏台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等)的重要载体,属于双遗产范畴,与古代多种多样的宗教习俗和戏曲民俗密切相关,也是乡土社会的大学堂。
戏台作为戏曲文物重要类型之一,自生成以来便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其形制、布局的变化无不与戏曲演出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遗存类型上看,古戏台大致可分为茶园酒楼等商业性戏园子、神庙戏台(包括庙宇戏台、祠堂戏台、会馆戏台)、宫廷戏台、私家园林戏台四类;而从剧场遗存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以及形态演进的完整性等方面来看,神庙戏台在中国戏台演进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遍布城乡的古戏台已然成为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珍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历史遗存据目前调查可知,宋代戏台无实物遗存,仅有6通含“舞楼”“舞亭”“舞厅”“舞庭”“献楼”等文字记载的碑刻遗存,均附属于神庙。
金元戏台目前发掘实物16座,均位于山西省(尤以晋南、上党地区为最),且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元古戏台建筑遗构多为大屋顶,出檐举折平缓,气势恢宏,其样式或庑殿顶,或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均为单檐。
柱础多用素平础、覆莲础、覆盆础,形制古朴自然。
檐柱用材硕大,柱收刹、柱侧角较为明显。
斗拱样式简洁大方,昂形以琴面昂居多。
明代戏台处于金元戏台与清代戏台之演变传承的过渡阶段,一些明代戏台建筑风格承袭了金元戏台之特色,稍不留神便会被误认为是金元舞楼;而另一些明代舞楼因年长日久,历经后代多次重修,其明代建筑特征亦大为改观,故明代舞楼的年代断定略有难度。
就目前来看,结合戏台建筑遗构特征及文献资料佐证,全国明代戏台遗构为87座,其中位于山西省的有46座。
清代戏曲极度繁盛,戏曲艺术遍布社会各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与此同时,用于演剧的古戏台遍布中华大地城乡村野。
浙江民间戏曲非遗宁海平调
浙江民间戏曲非遗宁海平调【江南非遗编辑】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宁海平调,又称“宁海本地班”,在宁海北部亦称“调腔”,是浙东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在宁海、宁波、台州、舟山一带。
宁海平调唱腔、表演非常有地方特色。
唱腔以曲牌体为主,多为阴、阳两声结合。
一般老生发音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净角较粗犷、雄壮,声带振幅大。
演员一人前台唱,后场众人帮唱,遇到较长拖腔时,往往会根据字韵,将句末一字割裂开来,按其音韵行腔。
白口以宁海官话为准,声音洪亮,听起来很动听。
表演以耍牙绝活最精彩,口含四颗、八颗甚至十颗野猪獠牙,在口内,时而快速弹吐,时而刺进鼻孔,时而上下左右歙动,或有两颗刺出鼻孔,尤其是有两颗牙始终藏于口内,仍要唱、做、念、打,这一绝技称为“绝活”,可与四川变脸媲美。
此技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老艺人杨先达(艺名红毛老生)所擅长。
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艺人刘乾木(小丑)的“雀步”,葛时烟(小生)的“抱瓶滑雪”“一马双鞍”“买菜吐红”等,均有较高难度,也是宁海平调一大演技特色。
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干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它的唱腔。
属于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断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其语音,除小丑用苏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县人又称之为'本地班"、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
宁波古戏台的“原真保护”与“活态传承”
文化●实践思考ultureC宁波古戏台的“原真保护”与“活态传承”文|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古戏台作为传统乡土建筑中最具民间智慧、最得百姓心的作品,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宗族观念的演变与戏曲文化的百年兴衰沉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宁波市戏台文化源远流长,现存古戏台数量众多,有名可稽者达数百座。
目前,登记在册的(即录入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为330座,主要分布于宁海县、象山县与奉化区。
其中,宁海县有125座,象山县78座,奉化区56座,合计259座,占总数的78.5%。
这些古戏台,特色明显,价值突出,自成风貌。
从形制布局上来说,可谓大气稳重又不失灵活多变;从施工技艺上来说,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绘、贴金、髹漆等工艺一应俱全,且不少古戏台达到了“凡物必雕,凡雕必美”的境界;从装饰色彩上来说,则是富丽堂皇,浓郁夺目,富有视觉美感。
宁波古戏台保护利用的现状面对如此一批构造华美、刻作细腻、彩绘绚丽的古戏台,宁波市始终严格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深化认识,抓住重点,统筹做好全市古戏台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将“宁波古戏台拯救行动”一一落到实处。
明确法律身份,提升保护级别。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宁波市通过综合权衡,对比考量,加大了对古戏台的保护力度,将一批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古戏台以单独申报、联合申报、捆绑申报等多种形式,核定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赋予其明确的法律身份;对于尚不能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戏台,将其确定为文物保护点,使其受到《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保护。
目前,全市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的古戏台有15座,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座,属于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5座。
此外,还有72座古戏台被确定为文物保护点。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本体安全。
李磊:宁海古戏台
李磊:宁海古戏台先概述几点。
一、“宁海古戏台”概念,现在主要指打包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十个古戏台,分别位于以下祠堂和寺庙:西店镇石家、后溪两村共享的崇兴庙,梅林街道岙胡村胡氏宗祠,强蛟镇下蒲村魏氏宗祠,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潘氏宗祠,深甽镇清潭村双枝庙,跃龙街道桃园南路城隍庙,深甽镇龙宫村陈氏宗祠,深甽镇马岙村俞氏宗祠,深甽镇大蔡村胡氏宗祠,强蛟镇加爵科村林氏宗祠。
二、宁海的山村几乎村村有祠堂戏台,除一路专程去看的之外,路过的涨家溪、桥头胡、屠家、仇家、五松坑、长洋、孔家、上湖、白岩、集义、前金(有祠堂和皇封庙两处)、詹家、王家、团等等村镇都有。
某些文献上说现存一百二十多个,一张地图上标出八十多个。
但估计还会在今后陆续冒出几个,中国的山村太多了。
比如二〇〇八年当地文物考察队就在西店塘下村发现一个罕见的五藻井古戏台。
三、由以上两点可知,宁海戏台有三个档次,列为国保者,均属规模、年代、保存现状有所可观;其余两类,一为新建或彻底重建,二为规模较小且受损严重。
四、此次考察,主要是十个国保戏台中的九个,县城里的城隍庙未及。
其余两类,未专程前往,都是路边捡到的。
新建或彻底翻新类四个:强蛟镇峡山村尤氏宗祠、西店镇溪头村南保庙、樟树村天后宫和孙氏宗祠。
受损类三个:深甽镇梁坑村潘氏宗祠、马岙村“小祠堂”和“二祠堂”(马岙人民买一送二)。
共十六个。
以下是按考察顺序排列的祠堂戏台见闻录。
第几个国保型标为“保几”,第几个新造或翻新型标为“新几”,第几个受损型标为“损几”。
强蛟镇下蒲村魏氏宗祠(保1)。
到了强蛟镇下蒲村,魏氏宗祠的大门小门紧锁着。
我走进村委会,空荡荡的,只有门房里一位长者在睡觉。
只好冒昧地叫醒他。
我在他床边叫:“大伯,大伯,我要看看祠堂。
”他睁开眼,点点头,指指门框上的钥匙串说:“从后门进去。
”然后继续睡。
我觉得此景很感人,不知为什么。
在祠堂里边看戏台,边神思恍惚地想了半天,忽然想起报纸上曾说起过这位老人。
古戏台安全检查
古戏台安全检查
宁海新闻网讯(记者胡琦通讯员华建平刘琳)近日,在行人
罕至的城隍庙周边区域,出现了一支戴着红袖套的“流动队伍”,这是跃龙街道县前社区义务巡逻队的队员们,正在对城隍庙古戏台周边的安全状况进行日常检查。
随着宁海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文保单位城隍庙周边很多土地被征收,建筑被拆除,为了做好城隍庙古建筑群保护,县前社区成立老年巡逻队,加强城隍庙古戏台及周边的巡查工作。
这支队伍由辖区内退休人员组成,即使因为拆迁他们早已搬迁至他处,也不缺席日常巡查,他们及时联系拆迁居民,联系空置房房主做好房屋内木屑垃圾的清理工作。
社区也非常重视加强消防安全宣传,增强周边群众防火意识。
社区工作人员给居住在城隍庙古戏台周边的民众发放了消防告示书,在辖区人流量集中、易发生火灾的公共区域设置各种防火警示标志,提醒公众要认真防火、谨慎用火。
同时,社区加强对拆迁现场环境的整治,严禁居民偷倒生活和建筑垃圾。
依托社区志愿者,县前社区多次组织志愿者在城隍庙周边地区进行卫生清理打扫工作。
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举措,为城隍庙古戏台织起了一张安全网,切实保障了城隍庙古戏台日常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助推了周边区块改造工作的加速推进。
浅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
浅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发布时间:2021-03-29T10:51:49.73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下作者:顾嫒娜[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
打造先进的乡村文化,不仅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文化载体,更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
宁海县文化馆顾嫒娜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体系。
打造先进的乡村文化,不仅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文化载体,更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
这些年,宁海县通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建设,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利用村级文化队伍对外演出、百姓大舞台等为群众提供展示平台,增加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形成有文化样式多样性的乡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遗产;非遗;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传统的家园,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乡村文化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乡风文明的建设。
宁海历史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拥有宁海平调、十里红妆婚俗、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会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提高农村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留住乡村的魂,守住这一抹乡愁。
一、宁海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一)注重保护,物质文化遗存丰富。
早在2005年,西店崇兴庙古戏台、梅林岙胡胡氏宗祠等宁海十处古戏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各个村,另外全县范围内还有王锡桐起义遗址、长街西岙石拱桥、黄坛三堂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和15处县保单位以及63 处文物保护点。
目前已建立了十余家博物馆、艺术馆和人物纪念馆,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
(二)坚持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
既有春节活动、祭礼、城隍庙会、婚嫁十里红妆等民间习俗,舞龙、舞狮、前童把酒舞、傩舞等民间舞蹈,雕刻、泥塑、绘画、剪纸、刺绣、千工床等民间手工技,也有长街山歌、强蛟渔歌、宁海平调等民间音乐。
宁海平调论文
一方水土一方戏--------宁海平调“元宵灯火闹芳春,演剧年年为赛神,近日梨园歌拍好,弋阳古调喜翻新。
”宁海平调这一地方传统戏曲剧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其“耍牙”、“一马双鞍”、“抱瓶滑雪”、“雀步”等技艺极具特色。
2006年5月20日,富有地方特色的宁海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一、宁海平调历史:宁海平调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据《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曲大辞典》等载,宁海平调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又称“宁海本地班”。
宁海平调的起源有几说,一说源于新昌调腔的“山坑班”。
所谓“山坑”,因为宁海有许多的山坑,与新昌山坑相似,但又很奇特。
天台山、四明山蜿蜒伸入宁海境内,形成了四大干山,四大溪流。
山山坑坑是宁海最具典型、最富魅力的景观,溪响松声,溪唱松吼,天籁喁喁。
加上宁海邑人的个性太独特,故有宁海平调棱角分明、不同凡响、几近绝唱的那种禀性。
一说来自宁波昆剧的“甬昆班”。
就其剧目与曲牌与新昌调腔较接近,演唱风格较细腻、平柔,其小丑的道白不用绍兴方言而用苏白,均有昆曲的韵味。
据一些老艺人回忆,自晚清起,不少艺人来自宁波的甬昆班,(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班社),它是明末清初浙东流行的一支调腔。
清中叶后,受昆曲影响,自成一家。
“平调”这一称谓,显然受调腔、昆曲、曲牌的影响,又受本县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邑人个性诸因素而产生的。
平调的产生与宁海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宁海县以前有“元宵燔桑柴,谓之址界,市庙里张灯结彩、敬神演剧至二十止”之风当时,人们把平调视作“正戏”,每逢新庙宇、新祠堂落成,都要先请平调班开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台以载道,以戏台育人”,揭示了戏台的特征,体现了戏台的价值,也展示了戏台的风貌。
几百年来,宁海县积淀着古戏台的文化,传承着古戏台的历史,对于建设国家文化大县,打造美丽宁海,美好家园,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2001年,宁海县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有120余座古戏台散布在全县各村落,之后,有13座古戏台列入县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把宁海县的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等10座古戏台名列其中,这是宁海县首次以“戏台”名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后,宁海县又被命名为“中国古戏台之乡”。
国字号成了宁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最大的荣誉,这一特大喜讯,振奋了宁海,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鼓舞和自豪。
宁海古戏台始建于宋元之间,盛于明清时期。
宁海古戏台为何有这么长的历史,还有这么多的尚存,而仍继续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并且始终屹立在村落的大地上。
纵观古戏台的由来与发展,考察古戏台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价值的内涵,从中体验出这样几大因素。
第一,古戏台伴随着宗祠应运而生。
宗祠是村落的公共设施,是同姓同族瞻仰的圣地,是供奉祭祀的公屋,也是聚会娱乐的场所。
宗祠的形制布局,有供演戏的戏台,有为观众台下看戏的勾连廊和正厅大堂及两厢房等设施。
所以,戏台与宗祠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在族民心目中把宗祠与古戏台同样视为是历史丰碑和精神家园,是遵循“祖先垂训,恪守品格”的优良传统,增强宗祠观念,使宗祠古戏台以独特的文化得以传承,以独特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如位于大山深处的黄坦镇徐家自然村,因为西溪水库的建造,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徐氏宗祠面临被淹没的局面,村民徐胜国、徐天光等于心不忍,发起保护计划,后经各部门和村民的努力,集资200多万元,终于完成徐氏宗祠古戏台的迁徙保护工作。
梅林街道岙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以胡氏宗祠保护为中心,建造村中心广场,利用古戏台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2004年被火烧毁的西店义门邬氏宗祠,由村民自发筹资投入资金160万,得到了重新修建。
被誉为“保护古戏台人”的魏文灶,自1994年起,他义务参与下浦魏氏宗祠古戏台的保护工作,2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关护宗祠古戏台上,从原来一个不感兴趣的外行汉,现成为一个业务精通行家里手的文保员。
由于有魏文灶牵头的一批保护古戏台的爱好者,才使魏氏宗祠古戏台获得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宁海固守着古戏台的还有许多老人爱好者和热心人。
如岙胡村的胡功芬、清潭村的张丁如、香山石家村的石宏捂等。
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人的存在,才维护守住这些宗祠古戏台的建筑。
第二、古戏台承载着戏曲表演的价值。
自宗祠古戏台产生以来,就一直支撑着这个家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
有了宗祠古戏台这块阵地,剧团可以在台上表演戏曲,观众可以在台下观赏戏文演出。
旧时,宁海农村演剧活动十分盛行。
清代诗人王梦赉“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诗句,对宁海当年演戏作了真实的写照。
由于戏台这个有形载体一直折射出它的文化娱乐的正能量,所以为村落为家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亦成为现代重要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古戏台凝聚着族人的心。
宗祠古戏台作为家族的精神家园和纽带,神圣的圣地,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它的魅力无穷,永远激励着族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
凡有什么戏文演出,宗祠内总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挤挤一堂,台上演得起劲,台下看得认真,传统的戏文演出,改善了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情操。
宁海有平调剧种,有数十个农村剧团,频繁在各个村落宗祠内演出,由此,经常演戏看戏亦成了农村一大文化生活。
第四、戏台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戏台在宗祠内是最中心最主要的位置,它的功能是给戏曲表演的,因此戏台造型独特,用材考究,制作精致,一般戏台上设有鸡笼顶(藻井),多
的两个或三个。
岙胡宗祠古戏台就设有三个鸡笼顶(藻井),一个在戏台上,二个在勾连廊上。
鸡笼顶(藻井)主要解决拢音音质效果。
它的造型似半球形,盘筑在戏台顶部圆形凹处内,四周都有循半径小木作的筋络,一圈圈一路路筋络分明,朝鸡笼顶圆心方向腾升旋转着,精巧华丽,生机勃勃。
宁海古戏台格局很有程式化,木作技术和艺术是匠师们最杰出的代表作,却留在社会民间是一座不朽的艺术瑰宝,深得人们的喜爱。
综上所述,宗祠古戏台无论从它的载体功能,社会价值,还是它的建筑格局,建筑风貌和建筑艺术,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色,是祖宗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
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宁海县加强了对全县古戏台的传承保护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摸清家底。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海古戏台全县有600余座,其中城区内有30余座。
至今还存有120余座。
二是落实资金,及时维修。
改造了电线线路,防治了白蚁,搬迁了炉灶等整治工作。
采取政府、集体和群众三位一体的力量,加强管理,编制了《宁海古戏台保护规划》,确保了古戏台有序传承和延续生存。
三是加强研究,广泛宣传。
2007年始,与宁波大学合作,开展理论研究,推出研究《宁海古戏台》成果,由中华书局出版。
《宁海古戏台》摄影展在宁波“天一阁”展出,并在各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四是开发利用,增强活力。
选择条件较好的古戏台辟为旅游景点或成为村老年活动中心。
2011年5月19日,为配合第九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活动,在岙胡胡氏宗祠举行中国木作(古戏台)文化高峰论坛暨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开台仪式,有中华文化促进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宫廷部、木工委、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北京古建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等单位领导专家莅临参加,同时,邀请苏州昆剧团、浙江越剧团、山西晋剧团、宁海平调等专场演出,既深入研究了宁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十座古戏台的文化内涵,又现场观赏了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的木作工艺艺术水平和三连贯鸡笼顶(藻井)的独特风貌,深受与会者的赞赏。
当前,宁海县在传承和保护古戏台还任重道远。
由于宁海古戏台众多,加上县级文保单位13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0座,这就增加了传承保护工作的一定难度,而且涉及到镇乡街道和村主管单位对古戏台的保护工作认识还不到位,工作责任有推诿,尤其是维修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面对着这种状况,唯一只有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对古戏台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举措。
1、建章立制,依法行事,成立机构,专门管理。
2、建立网络,电子入档,统筹全局,宏观调控。
3、签订协议,明确职责,分工协作,齐心合力。
4、落实资金,及时维修,督促检查,杜绝损坏。
在社会历史演变中,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作为县文物主管部门既要十分珍惜祖宗遗存下来的宗祠古戏台的载体,继续增加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提升宁海古戏台的文化品位。
同时又要把它维修好、管理好、利用好,让古老的宗祠古戏台永续传承,永远活力,继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