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朝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人在周原建国时,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很大包容特征性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他们和商人的关系是并存的,可是他的势力不如商人大,国家不如商人大,人口不如商人多,但是他的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他以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在打败商人以后,由于人少,要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是很困难的,所以就建立了许多驻防的点,每个驻防的点到后来都变成了一个国家;从考古学上看最显著的一个驻防点就是在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礼乐

西周礼制继承商代而有所变革。周初,力求扭转商末流行的奢靡风气,曾反复告诫禁止酗酒。从成王时的《尚书·酒诰》,到康王时的大盂鼎铭文,都讲到必须遵奉周文王的告诫,不得纵酒。反映到青铜制造的礼器上,商朝常见的许多酒器,西周时逐渐归于消失。

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吉礼指对先祖与各种神祗的祭祀;凶礼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军礼指战争,以及田猎、筑城等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间的聘问和会盟等;嘉礼指婚、冠、飨燕、庆贺、宾射等。所有礼制都和法律一样,体现出贵贱等级的区分。

乐在西周很受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例如师嫠簋“命汝司乃祖考旧官小辅(镈)眔鼓钟”,即相当《周礼》的镈师和钟师。

周代有的乐舞起源很早,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曾在武王凯旋告于周庙时表演。这一乐舞的歌辞还保存在《诗》中,即《周颂》的《武》、《酌》、《桓》、《赉》等篇。

宗教

周人的宗教观念,与商代有较大的不同。商代那种尚鬼的神秘色彩,到西周已经淡薄。周代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地祗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指祖先而言。人殉现象在西周不象商代那样普遍。由于没有发现相当于殷墟西北冈、武官村规模的大墓,当时人殉数量尚难判定。用人作为祭祀的牺牲,在西周时期亦史无明文记载。

宗教思想的变化也表现在青铜礼器的纹饰上。商代流行的带神秘意味的花纹,只在周初延续了一个时期。到西周中期,大多数礼器的纹饰都图案化了,除装饰作用外,很少再有宗教或神话的意义。

祝宗卜史

周初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曾分以祝、宗、卜、史宗教事务的官员。当时这种人的地位较高,如太史可称为公。后来他们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以至在社会中不再有显赫的身分。西周

祝管理祷祝,宗管理祭祀,卜职司卜筮,史职司文书记事。由于他们的专业需要特殊训练,常在家族中世袭。例如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青铜器铭文所见史墙一家,从商末到西周中期代代都任史职,说明其职业的封闭性。

殷商时期使用甲骨的卜法继续流行。已发现的周人甲骨最早有周文王时代的,其形制与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相近,足见商周卜法间有一定的联系。西周甲骨也有上刻卜辞的,

曾在山西洪洞坊堆、陕西长安丰镐遗址、北京昌平白浮等地发现,而以陕西周原所出最多。

这一时期使用蓍草的筮法与卜法并用。筮书就是《周易》。当时常先筮后卜,特别在占问国家大事时更要如此。在周人心目中,卜法比筮法更为重要,所问的事越重要,越要采用卜法。这叫做“筮轻龟重”或“筮短龟长”。

学校

西周已有较发展的教育制度。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称序),教授知识技艺。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周礼》有师氏、保氏两官,从他们的职掌看,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称为六艺。

从周朝开始,便定下了婚姻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按这六道仪式走下来,才算是合法婚姻。唐人缔结婚姻,亦是依这六礼。先是“纳采”,男方托媒人,带上一只大雁到女方家里提亲,表达结合的意愿。有了初步意向之后便是“问名”,男方带上一只大雁,向女方讨要生辰时日,然后带回家卜算,看双方合适不合适。生辰时日若不合,就不必走下面的程序了,婚事就此打住生辰时日相合,男方向女方报喜,宣示“我们很合适”,这就是“纳吉”。纳吉依然需要送大雁。第四步是“纳征”,送了那么多大雁,这一个环节终于不用再送,但要送束帛、俪皮等贵重物品,算是订婚的礼物。第五步就是“请期”,由男方求得良辰吉日,然后将日期送给女方过目,同时

还要捎带上一只大雁。如无异议,就定下婚期,下一步则是正式结婚“亲迎”。亲迎的过程极其复杂,但不管有多少花花绿绿的环节,终免不了大雁出场。

大雁之所以能在六礼当中“独挑大梁”,实在是因为大雁的寓意太符合婚姻所需:大雁是候鸟,总是按时节迁往温暖的地方,随阳而动,用雁象征妻随夫而动;大雁极忠贞,如果伴侣死亡,宁可单飞也不再另觅佳偶,用雁象征妻子对丈夫的专一;大雁性情柔和,用雁象征妻子对丈夫的顺从。每一种意义,都是古时男子单方面最希冀的意义。大雁不那么易得,但如此重要的象征意义又不可舍弃,唐人便用面塑的大雁或是家禽来替代真正的大雁。到后来,茶文化大行其道,唐人用茶叶代替大雁,因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且种在一个地方后不能移动,移动就会死亡。用茶作礼,象征女性忠贞不二和生育后代。与大雁的含义一样,又是忠贞不二。

除了大雁,唐人在最初的纳采这个环节上,还要送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样物件。送的当然也不是物件本身,送的是九种大吉大利的意思,“胶、漆取其固;棉絮取其调柔;蒲苇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双石,义在两固也。九样物件并不值钱,几乎都是不需花费便可随手撷得的东西。不过我很赞同这样的做法:向心仪的人家,先捎去坚固、调柔,表明结合的诚意。若在一开始的环节就靠钱财施展魔法,这样缔结起来的姻缘过于冷硬。

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从西周开始,婚礼就在黄昏时候进行,婚礼之中,须有沃盥、对席、同牢合卺、脱服设衽等环节。沃盥是夫妻分别洗手,对习是新人相对而坐、准备用餐,同牢合卺是新人同食共饮,脱服设衽是新人宽衣准备就寝。在脱服设衽的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