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活血泻下方药
中医最常用中成药:泻下药、温里药、祛风湿
中医最常用中成药:泻下药、温里药、祛风湿三、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
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四、温里药温里法就是运用温热方药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
温理法亦称祛寒法。
前人有“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的说法,正是指出温法治疗原则。
此类药性多温燥。
由于里寒证的成因有元阳不足,寒从内生或由于外寒直入里等不同,因此祛寒法又可分为温中祛寒,温肾回阳两种。
温中祛寒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症见手足不温。
纳谷不化,胸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倦神疲、舌淡脉弱等;温肾回阳适用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证。
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汗出、舌淡苔白、脉沉微,甚则脉微欲绝等。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五、祛风湿药此类药物辛散祛风,苦燥除湿,性温散寒,能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达到舒筋、通络、通痹止痛的目的。
有的祛风湿药还有清热祛风,通络止痛及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部分祛风湿药兼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浊,活血解毒,熄风定搐等作用。
祛风湿药多为苦温辛散之品,故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
主要用于关节疼痛,肌肉麻木,肢体重着,遇寒加重、得暖痛减的风寒痹证;有些药物兼入肝肾,强筋壮骨,适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筋骨无力,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等风湿重证;部分药物祛风湿而性凉清热,主治风湿热邪流注于关节经络所致的风湿热痹,证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理气、理血方药-区
者较优。
枳实
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肠经
破气消积:胃肠积滞证 化痰散痞:痰滞胸脘证
实热积滞 饮食积滞 痰饮结胸 痰热结胸
枳壳:一物两果,功效相同,力度不同。枳壳作用缓和,以 行气宽中除胀为主,多用治脾胃气滞证。
香附
辛、微苦、微甘 平,入肝、脾经
行气解郁:肝气郁结证 脾胃气滞证 调经止痛:月经不调、痛经
心脉瘀阻(胸痹) 瘀阻胞(痛经、闭经) 跌打瘀肿疼痛
丹参
凉血消肿 清心除烦
疮疡痈肿 风湿热痹
川芎
活血行气
肝气郁 结证
祛风止痛
外感头痛 风寒湿痹
热扰心神 心烦不寐
止血药
概念: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 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 血药。 适用范围: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便血、 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病证。
疏肝解郁生用; 调经止痛醋炙用
温入肺
苦 辛 入脾胃经
陈(橘)皮 理 气 和 中
脾 胃 气 滞 证
理气
气机郁滞证
甘平 入肝
寒入大肠
枳 实
燥 湿 化 痰
湿 痰 阻 肺 证
香 附
行气 解郁
脾肝 胃气 气郁 滞结 证证
调经 止痛
痛月 经经 乳不 胀调
破 气 消 积
胃 肠 积 滞 证
化 痰 消 痞
痰 滞 胸 脘 证
使 甘草——调和诸药
特点:活血化瘀与行 气开胸止痛同用,适 用于血瘀气滞、留结 胸中之胸胁疼痛
运用要点:
1、为治疗胸中血瘀常用方,以胸痛,舌黯红,脉涩或弦紧
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 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3、常用治冠心病心绞痛、风湿心、胸部挫伤、肋软骨炎 之胸痛,或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失眠属血瘀气滞者。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一、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5克)、赤芍二线(6克) 、牛膝三线(9克) 、桔梗一钱半 (5克) 、柴胡一钱 (3克) 、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 (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血府逐瘀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2.通窍活血汤通窍全凭好麝香,桃仁大枣与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3.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玄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4.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芎归姜;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快煎尝。
5.身痛逐瘀汤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四、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五、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
六、方解本方是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所致诸证,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在胸中,气机阻滞,则肝郁不舒,故胸胁刺痛,日久不愈,急躁易怒。
瘀久化热,气郁化火,故内热瞀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上扰清窍,则为头痛;横犯胃府,胃失和降,则干呕呃逆,甚至饮水即呛。
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之征。
故治当活血化瘀,兼以行气解郁。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壳则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尤以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气行,瘀化热消而肝郁亦解,诸证自愈。
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常加减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等证,有一定效果。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方剂学泻下类药
君
臣
佐
济川煎
配伍特点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济川煎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
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 酸软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济川煎
加减变化 气虚加人参; 有火加黄芩; 肾虚加熟地,虚甚去枳壳。
大承气汤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热厥 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 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本方 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大承气汤
痉病 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 致。
发狂 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为阳明 腑实证之常见伴见症状。
大承气汤
热结 气滞 热实互结胃肠
主治症候特点分析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
较明显者。
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Ⅰ类
《金匮要略》
寒下剂
主治病机症状分析
气血凝聚 湿热郁蒸
不通则痛
肠
痈
营卫失和
湿热内蕴
右少腹疼痛拒按 甚成肿痞
时时发热 自汗恶寒
舌苔黄腻 脉滑数
大黄牡丹汤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温脾汤
第三节 润 下
泻下剂
麻子仁丸 Ⅱ类
《伤寒论》
润下剂
病机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脾约证:胃肠燥热,津液偏渗, 以致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苔微黄
麻子仁丸
功用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方解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中药学》之泻下药
《中药学》之泻下药1 攻下药(泻下力较强):大黄、芒硝、番泻叶2 润下药(泻下力缓) :火麻仁 (麻仁丸)3 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甘遂、巴豆、牵牛子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别名:川军,西军,酒军,熟军功效与应用:1.泻下攻积泻下作用强,尤适宜热结便秘。
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
2.泻火解毒用于上焦火毒证(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热毒疮疡,烧烫伤。
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
4.活血祛瘀用于瘀血证。
还可清泄湿热,用于治疗痢疾、黄疸、淋证等湿热证。
常用饮片:生大黄(片或丁)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用法:攻下生用,后下活血祛瘀酒蒸清上焦火酒炒止血炒炭注意:1、药味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服。
2、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芒硝来源: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Na2SO410H2O)功效与应用:1.泻下软坚“大黄无硝不下”2.清热消肿外用治疗痈肿疮疡,目赤咽肿口疮。
用法:冲服(芒硝入水即化)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中药学》之祛风湿药用于风湿痹证①风寒湿痹②风热湿痹③痹证日久肝肾两虚。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徐长卿、川乌(大毒) 、蕲蛇(有毒)、木瓜、乌梢蛇、桑枝。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雷公藤(大毒)。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香加皮(有毒)。
独活与羌活的比较相同点:1.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
2.发散风寒湿表邪,用于风寒挟湿表证。
不同点:独活:尤善于祛风湿止痛。
作用部位偏下,以治疗下肢痹证为宜。
解表作用较羌活弱。
羌活:解表力较独活强,祛风湿止痛作用部位偏上,以治疗腰以上风寒湿痹为宜。
羌活配独活:散风寒湿力强,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川乌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有大毒,炮制后用。
(生品0.3g可引起中毒)用法用量:1-3g。
宜先煎,久煎。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反贝母类、瓜蒌类、白蔹、白及、半夏。
理气理血药、方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活血药之一 川芎
功效主治 1. 活血行气 用治肝气郁结、跌仆损伤、瘀血
阻滞所致各种痛证。胸痹心痛,常与丹参、赤芍同 用;肝气郁结所致胁肋作痛,常与柴胡、香附同用; 淤血阻滞所致闭经痛经,常与当归、白芍等同用。 2. 祛风止痛 用治风寒湿痹所致关节冷痛, 常与独活、姜黄、附子等同用。头痛属风寒者, 常与白芷、藁本同用;属风热者,常与蔓荆子、 桑叶等同用。
理气药之二 枳实
性: 微寒
味: 苦 辛
降泄
发散行气 破气消积
归经:脾、胃、大肠经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理气药之二 枳实
功效主治 1.破气消积 用治胃肠积滞。实热积滞所致
便秘腹胀,常与大黄、芒硝、黄连等同用;饮 食积滞所致腹痛痞满,常与神曲、麦芽、木香 等配伍。
2.化痰散痞 用于痰滞胸脘。痰热结胸所 致咯吐黄痰,常与瓜蒌、黄芩等同用;痰饮停 胸所致咳喘痞满,常与半夏、陈皮、厚朴等同 用。
实、白术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理气药之五薤白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 1. 行气导滞 用治胃肠气滞之脘腹胀痛,常与砂仁、
枳实、木香等配伍。 2. 通阳散结 用治痰瘀阻滞之胸痹心痛,常与川芎、
丹参、瓜蒌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活血药
易动血耗血,对出血证及妇女月经过多或 孕妇忌用。
配伍行气药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活血药之一 川芎
川芎片
图7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四十五分。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一、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各9克)。
二、用法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亦可为末,炼蜜为丸,每日服3~5克)。
三、歌括《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共粉丹;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块散。
四、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五、主治瘀血留结胞宫。
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等。
六、方解本方治妇人原有瘀血在胞宫,致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漏下之证。
瘀血块不消,漏下终不能止,势必影响胎元。
但消散过猛,亦容易损胎,故本方立缓消块之法,宗“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
方用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既有助于行瘀血,亦有利于安胎元,共为君药。
宿有块,郁久多能化热,故又配伍丹皮、赤芍合桃仁以化瘀血,并能清瘀热,共为臣佐药。
丸以白蜜,亦取其有缓和诸祛瘀药力,起到缓消的作用,以之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原书对本方服法规定极严,每日服兔屎大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说明对妇人妊娠而有瘀血,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攻猛破,这是应加注意的。
(《妇人良方》)称本方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
”但剂量增大,每次服如弹丸大一丸,而且用醋汤送服,并连进两丸。
醋既能收敛,又可化瘀。
(《济阴纲目》)将本方改汤剂,易名催生汤,改用于产妇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服有催生之力。
但本方原为消癥祛瘀之剂,须壮实之人为宜。
此外,本方亦可用治妇女经行不畅或经后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有腹痛拒按等证。
七、文献摘录(方论)徐忠可:“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
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
患症之初必因寒,桂能化气而消其本寒;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血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金铃子散(《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组成金铃子、玄胡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现代用法:为末,每服9克,酒或开水送下。
亦常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单独或同其他方药煎服)。
三、歌括1.金铃子散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2.延胡索散延胡散治七情伤,血气刺痛服之良;归芍乳没草姜桂,木香蒲黄与姜黄。
四、功用行气疏肝,活血止痛。
五、主治肝郁有热。
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痛,乃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
肝藏血而喜条达,主疏泄,其经脉布两胁,肝郁气滞则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见心腹胁肋诸痛。
肝气最易受情志变化所影响,故疼痛时发时止。
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气,泄肝火,畅血行,止疼痛。
方中用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为君药。
玄胡(延胡索)行气活血,为臣使药。
二药相配,气行血畅,疼痛自止,为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基本方剂。
七、附方及方论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去芦,浸酒,锉,炒、延胡索炒,去皮、蒲黄炒、赤芍药、肉桂不见火,各半两(各15克)、片子姜黄洗、乳香、没药、木香不见火各三钱(各9克)、甘草,二钱半(7克)、上药㕮咀,每服四钱(12克),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妇人室女,七情伤感,遂使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或连背膂,上下攻刺,经候不调,一切血气疼痛,并可服之。
金铃子散与本方功用均能行气活血,但本方行气活血之力均较强,且性偏温,主要用于气滞血瘀作痛属寒者;金铃子散则药少力薄,性偏寒,用治气郁血滞诸痛属热者为宜。
五泻下药和方剂
五泻下药和方剂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
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一)泻下药1.攻下药:凡有泻热通便或祛寒通便作用,如里热便秘实证,证见潮热、谵语、口渴、腹满痛、大便秘结、舌苔焦黄、脉滑数等。
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等。
或脾虚阳气不足,冷积阻于肠胃、大便秘结、脉沉迟者,有用肉桂、干姜配伍大黄以温通寒结者,如温脾汤。
大黄《本经》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北大黄、或南大黄的根茎。
生用、或酒制、蒸熟、炒黑用。
别名:川军、锦纹、将军。
处方用名:生大黄、熟大黄、川军、锦纹、酒大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能;泻实热、下积滞、破瘀血。
主治与应用:1.适用于里实热证,腹胀满,热结便秘,壮热谵语。
可与芒硝、枳实、厚朴等同用;属寒实积滞,可与干姜、附子等同用。
2.常用于湿热黄胆,全身发黄如桔子色的阳黄,常与栀子、茵陈蒿配伍即茵陈汤。
临床常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与蒲公英、银花、绵茵陈、板兰根、赤芍配伍用,可治急性胆囊炎。
3.可用于肠痈(阑尾炎),与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同用,即大黄牡丹皮汤。
4.此外,尚用于痈肿疮毒,烫火伤,可作外敷外洗用。
用量:3-12克。
禁忌:孕妇、产后、月经期间、授乳期间均应慎用。
参考资料:1.本品含有大黄泻素、大黄鞣甙类等,大黄泻素能刺激大肠,引起收缩,分泌增加,使肠内容物易于排出。
本品味苦,服小剂量粉剂(2-3分)能起健胃作用,据报道:大黄与甘草(5:1)研末外用,治下肢溃汤(臁疮)有效。
2.对痢疾、伤寒、大肠、绿脓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是指在中医妇科学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和广泛运用的方剂。
这些方剂多为中医经验总结和临床验证而来,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对中医妇科必背方剂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补益类方剂1. 四物汤: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组成,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妇科疾病。
2. 八珍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党参、熟地、川芎组成,可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妇科疾病。
3.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牡丹皮、丹皮组成,可用于治疗肾阴不足引起的妇科疾病。
二、清热解毒类方剂1. 温胆汤: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可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妇科疾病。
2. 三黄石膏汤:由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组成,可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妇科疾病。
三、活血化瘀类方剂1. 祛瘀活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莪术组成,可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妇科疾病。
2. 少腹逐瘀汤:由川芎、益母草、当归、赤芍、丹参、莪术组成,可用于治疗少腹疼痛引起的妇科疾病。
四、化痰祛湿类方剂1.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连、黄芩、砂仁、干姜组成,可用于治疗痰湿阻滞引起的妇科疾病。
2. 姜附汤:由干姜、附子、桂枝、白芍、大枣组成,可用于治疗寒湿阻滞引起的妇科疾病。
五、平肝息风类方剂1. 天麻钩藤饮:由天麻、钩藤、夏枯草、桑叶、川芎、当归、白芍组成,可用于治疗肝风病变引起的妇科疾病。
2. 神经宁颗粒:由天麻、钩藤、茯苓、白术、龙骨、牡蛎、冬虫夏草、菊花组成,可用于治疗肝风病变引起的妇科疾病。
六、调经止带类方剂1. 茯苓桂枝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甘草组成,可用于治疗湿阻引起的妇科疾病。
2. 丸苓桂枝汤:由茯苓、桂枝、甘草、白术组成,可用于治疗湿阻引起的妇科疾病。
以上是中医妇科必背方剂的整理和介绍,这些方剂在中医妇科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根据临床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方剂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医常用方剂-36种泻下剂功用主治组成用法出处
风痰,热痰、湿痰、食积痰,及痰饮、流注、痰毒等。
苍术、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各二两(60g),白术、芫花、大戟、大黄、葶苈、黄柏、黄芩、黄连、栀子、枳实、陈皮、青皮、香附、灵脂各一两(30g),连翘、桔梗、薄荷、白芷、赤苓、川芎、当归、前胡、郁金、瓜蒌、槟榔、灵仙、羌活、防风、苏子、皂角、明矾、白芥子、萝卜子、僵蚕、全蝎、木鳖仁、延胡、细辛、菖蒲、雄黄各七钱(21g),白附子、草乌、木香、官桂、黑丑、吴萸、巴仁、红花、干姜、厚朴、轻粉、炮甲(研)各四钱(12g),姜汁、竹沥各一碗,牛胶(或加党参犀角)一两(30g)。
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11
泻下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药㕮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0
泻下剂
逐水剂
舟车丸
逐水行气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证。症见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胀而坚,大小便秘,舌苔白滑腻,脉沉数有力。
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
桃仁、羌活、大黄、当归、火麻仁。
宜空腹口服
《奇效良方》
29
泻下剂
润下剂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中药学第三章、泻下药
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二、润下药三、攻下逐水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对应方剂: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商陆:芫花:巴豆:牵牛子:对应方剂:横向总结通利二便 :杀虫:区别寒下、温下:松子仁:用法用量: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泻心汤)逐瘀通经(抵挡汤)利湿退黄 破痰虎杖:清热解毒,利湿退黄;vs鉴别大黄异:同: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泻下、活血大黄:破痰,凉血止血虎杖:化痰止咳治疗水火烫伤常配伍的药物是地榆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下润燥软坚外用清热消肿 回乳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外用适量。
清肝 杀虫利水大承气汤(肠燥便秘)利水消肿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消肿散结 (疮痈肿毒)消肿散结消肿散结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峻下冷积(辛热,不同于其他泻下药)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癫痫)外用蚀疮去积 杀虫十枣汤番泻叶、郁李仁、峻下逐水药,冬葵子芦荟、芫花、牵牛子(苦参,贯众 ,海桐皮,雷公藤)(寒下大承气汤类,温下巴豆类)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夏蔹及攻乌遂戟藻芫反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诸参: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南沙参、北沙参、苦参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小结。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温下)——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一、组成大黄一两(30克)、干姜一两(30克)、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0克)。
二、用法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勿令泄。
用时以暖水,苦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散,成人每服0.6~1.5克,小儿酌减,用米汤或温开水送下;若口噤不开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三、歌括1.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2.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贝,再把巴豆一齐配;寒实结胸痰涎壅,祛痰泻积功力倍。
四、功用攻逐寒积。
五、主治寒实冷积。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六、方解本方专为寒实冷积,暴急发病而设。
冷食积滞阻结肠胃,致使气机痞塞,故为心腹胀痛,或痛如锥刺大便不通;甚则气机逆乱,可见脘腹胀满高起,气急面青口噤,或昏仆不省人事等危急证候。
此时非用大辛大热之品,不能开结散寒,非用急攻峻下之品,不能去其实,故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结通闭为君药;干姜辛温,助巴豆以祛寒开结,并顾脾阳,是为臣药;大黄苦寒,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且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为佐使药。
三药配合,力猛效捷,为急下寒积之峻剂。
本方重点在于攻除冷积,服后或吐或泻,务使邪去正安,所以方后云:“当腹中鸣,吐下便差。
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本方巴豆大辛大热,力猛毒剧,孕妇、年老体虚者,以及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如服后泻下不止,可喝冷粥止之。
方名之意,是因虽三药制为丸剂,但力猛效捷,可备寒实急证之用,故名三物备急丸。
正如汪昂所说:“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日备急”。
七、附方及方论白散(《伤寒论》):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和服,强人半钱,赢者减之。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
大承气汤用法(yònɡ fǎ)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xiānxíng),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第十九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配伍(pèiwǔ)特点
❖ 1、泻下药加行气(xínɡ qì)药 ❖ 2、通因通用 ❖ 3、寒因寒用 ❖ 4、釜底抽薪
第二十页,共85页。
通便止痛
积滞阻于肠道—— 便秘
积滞
外寒入里
(shízhèng)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手足厥冷,发热(郁热)
证
舌脉—— 苔白腻,脉弦紧
温里散寒
第三十九页,共85页。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tōnɡ biàn)止痛
君:附子: 温里散寒(用量须大于大黄) 大黄 :荡涤(dàngdí)积滞(去性存用)
运用
辩证要点(yàodiǎn) 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yàodiǎn)。
第二十一页,共85页。
大承气汤
使用(shǐyòng)注意
1、体虚慎用、孕妇禁用 。 2、中病即止。 3、热邪伤津,可见苔黄或焦黄,但临床上常常由于输液或寒凉
药过用后,导致舌苔白黄(透过白苔可以看到黄苔)或白苔, 可借助验齿(齿干甚至(shènzhì)如枯骨)来确诊热结伤津。
难点: 通因通用 寒因寒用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 汤
Ⅰ类 《金匮要略》 寒下剂
第三十页,共85页。
大黄(dàihuáng)牡丹汤右少腹疼痛拒按 痛如淋,小便自调
主主治治::肠肠痈痈(湿湿、、热热、、瘀瘀))
食肥甘厚味(hòu wèi) 辛辣之品
【泻下剂:温脾汤、十枣汤、济川煎】六
【泻下剂:温脾汤、⼗枣汤、济川煎】六(⼀)温脾汤1、组成附⼦、⼤黄、芒硝、当归、⼲姜、⼈参、⽢草。
2、⽤法上七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三次。
(现代⽅法:⽔煎服)3、功⽤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4、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不温,苔⽩不渴,脉沉弦⽽迟。
5、⽅解本证多由脾阳不⾜,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
治疗⽅法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
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脾阳不⾜,四末失于温煦,则⼿⾜不温;脉沉弦⽽迟,是阴盛⾥实之征。
本⽅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是为致病之本,若纯⽤攻下,必更伤中阳;单⽤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为两全之策。
⽅中附⼦配⼤黄为君,⽤附⼦之⼤⾟⼤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润肠软坚,助⼤黄泻下攻积;⼲姜温中助阳,助附⼦温中散寒,均为⾂药。
⼈参、当归益⽓养⾎,使下不伤正为佐。
⽢草既助⼈参益⽓,⼜可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协⼒,使寒邪去,积滞⾏,脾阳复。
6、加减应⽤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以⾏⽓⽌痛;腹中冷痛,加⾁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
7、注意事项本⽅为温下之剂,⾥实热结、津伤便秘等证,不适宜使⽤。
(⼆)⼗枣汤1、组成芫花、⼤戟、⽢遂、⼤枣。
2、⽤法芫花(熬)、⽢遂、⼤戟,等分。
上各为散。
以⽔⼀升半,先煮⼤枣肥者⼗枚,取⼋合,去滓,纳药末。
强⼈服⼀钱⼔,羸⼈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养。
攻逐⽔饮。
4、主治悬饮:咳唾胸胁引痛,⼼下痞硬,⼲呕短⽓,头痛⽬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苔⽩滑,脉沉弦。
⽔肿:⼀⾝悉肿,尤以⾝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便不利。
5、⽅解本证多由⽔饮壅盛于⾥,停于胸胁,或⽔饮泛溢肢体所致。
治疗以攻逐⽔饮为主。
⽔停胸胁,⽓机阻滞,故胸胁作痛;⽔饮上迫于肺,肺⽓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流动,停留⼼下,⽓结于中,故⼼下痞硬胀满、⼲呕短⽓;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
泻下剂——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逐水剂
泻下剂——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攻补兼施剂、逐水剂泻下剂泻下剂是指具有通便、泄热、攻积、逐水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攻补兼施剂。
注意:1.表未解,里未成,不宜使用。
2.表未解,里已成,宜表里双解。
3.禁忌:年老体虚、孕妇、产妇或月经期,病后伤津及亡血,慎用或禁用。
寒下剂配伍规律:寒性泻下药+行气、活血药物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实热证见热厥、痉病、发狂)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大黄牡丹汤(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大承气汤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功效: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舌苔黄厚腻,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腹痛,按之疼痛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实热证见热厥、痉病、发狂特点:理气+攻下,顺胃气下行,釜底抽薪,以泄热结,急下存阴。
鉴别: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去芒硝,厚朴减量,大黄倍厚朴,枳实减量,三味同煎,主治痞满实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甘草,和中调胃,下不伤正,主治以燥实为主的阳明热结证。
调胃承气分缓服与顿服之分。
大陷胸汤组成:甘遂、大黄、芒硝功效:泄热逐水主治:大结胸证,症见心下硬满而通不可近,舌黄苔燥,脉沉。
特点:寒下药+泄热逐水药,力大势猛。
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功效:泄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屈伸疼痛痛甚,时时发热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特点:泻下、清利、破瘀共用,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鉴别:温下剂配伍规律:温下药+温里祛寒药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温脾汤(阳虚冷积证)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附子、细辛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行气)——越鞠丸(又名芎术丸《丹溪心法》)一、组成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二、用法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作汤剂煎服)。
三、歌括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四、功用行气解郁。
五、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六、方解本方为治疗气郁乃至血、痰、火、湿、食诸郁轻症之常用方。
气郁则升降不行,运化失常,故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症。
气郁或因血、痰、火、湿、食诸郁所致,而气郁又可导致血、痰、火、湿、食诸郁,因此,本方着重于行气解郁,使气机流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痛闷呕噁诸症可除。
方中用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主要药物。
川芎活血祛瘀,以治血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均为辅助药物。
气郁则湿聚痰生,若气机流畅,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加药。
本方以行气解郁为主,在临床运用时,须随诸郁的轻重不同,而变更其主药,并适当加味使用。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谦等:“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
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杂气百病丛生。
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梔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
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
五药相须,共收五郁之效。
然当问何郁病甚,便当以何药为主。
至若气虚加人参,气痛加木香,郁甚加郁金,懒食加谷蘖,胀加厚朴,痞加枳实,呕痰加姜、夏,火盛加萸、连,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经 经闭 产后瘀滞腹痛
单用为散,酒调服,丹参散; 配桃仁、红花、益母草等; 偏寒,配吴茱萸、肉桂等。
活血祛瘀止痛
其他瘀血证
胸痹、腹痛,配砂仁、檀香,丹参饮; 癥瘕积聚,配三棱、莪术、鳖甲等; 跌打损伤,配乳香、没药、当归等; 风湿痹证,配防风、独活、秦艽等;
活
胁肋疼痛,配柴胡、香附、白芍等,
血 化
——柴胡舒肝散
瘀
行
血瘀气滞痛证 积聚痞块,配桃仁、红花等,
气 止
——血府逐瘀汤
痛
跌打损伤肿痛,配乳没、三七等。
经产瘀血证
1、本品下行血海, 治各种妇科经产瘀 血证,为妇科要药。 2、常配当归
月经不调,配当归、益母草等, ——益母胜金丹;
痛经、经闭,配当归、红花、桃仁等, ——血府逐瘀汤;
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 消痞除满,行气散结
谢 谢!
配黄连、黄芩等 泻心汤
热毒疮疡及烧烫伤 配连翘、白芷、紫花地丁等同
瘀血诸证
产后瘀阻 经闭痛经 跌打损伤
治瘀证要药
配桃仁、当归、地鳖虫等 大黄蛰虫丸
配桃仁、血竭、刘寄奴等伤科用药
湿热诸证
黄疸 淋证
配茵陈、栀子等 茵陈蒿汤
常配木通、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 八正散
芒硝
含硫酸钠的结晶体
咸
、
苦
入胃、肠经
、
寒
泻下 软坚 清热
3、肝阳上亢头痛慎用。
风寒头痛,配羌活、白芷、细辛等,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配菊花、石膏、僵蚕等,川芎散;
瘀血头痛,配桃仁、红花、麝香等,通窍活血汤; 风湿头痛,配羌活、独活、防风等,羌活胜湿汤;
六经头痛,“头痛须用川芎,若不愈各加引经药”-
痰浊头痛,配陈皮、半夏、细辛等,芎辛导痰汤;
头风头痛,川芎30g、细辛3g、白芷3g,救破汤。
经闭跌打损伤,配红花、当归、大黄等,复元活血汤
肺痈,配苇茎、冬瓜仁,苇茎汤
活 血
内痈 肠痈,配大黄、牡丹皮,大黄牡丹皮汤
消 痈
肠燥便秘,配火麻仁、当归、瓜蒌仁,润肠丸 咳喘,单用配或杏仁。
红花
菊科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
辛散温通 归心、肝
活血祛瘀
通经 止痛
临床应用:
经产瘀血证
《本草汇言》“红花主治胎 产百病,以血为患,临产 诸证,非红花不能治;产 后诸证,非红花不能定; 气血不和之证,非红花不
或制成油剂、酊剂。治跌打要药。
肌肤瘀血
斑疹色暗,配紫草、大青叶等,当归红花饮 褥疮,甘油、红花浸出液,混合外用;
胼胝,配地骨皮、甘油调敷;
肺痈,配苇茎、冬瓜仁,苇茎汤
活 血
内痈 肠痈,配大黄、牡丹皮,大黄牡丹皮汤
消 痈
肠燥便秘,配火麻仁、当归、瓜蒌仁,润肠丸 咳喘,单用配或杏仁。
血府逐瘀汤
胸中血瘀
临床应用:
胃肠实热便秘
配大黄 大承气汤
实热咽痛、口疮
配硼砂、冰片等 冰硼散
火麻仁
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种子
甘 、 入脾、胃、肠经 平
润肠通便
配白芍、杏仁、大黄等
麻仁丸
大承气汤
痞 满
阳明腑实证 燥 实
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伤津液 大便秘结不通,腹痛拒按
君
大黄
臣
芒硝
佐
枳实 厚朴
苦,辛,微寒
脾经 胃经 大肠经
破气除痞 化痰消积
临床应用:
胸腹胀满诸证
肺气雍滞 胸膈痞满 脘腹胀满
辛散行气滞,乃肺气 壅滞、脾胃气滞之要
药
常与木香、枳壳等配伍应用
临床应用:
痞满证
气痞
胸腹胀满
配木香、橘皮等
枳实性沉降而下行,功 能理气除痞,以除胸腹 痞满,兼能化痰以开痹, 消积以导滞,治痞满、
导积滞之要药
临床应用: - 疮痈肿毒 取其凉血消痈,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
清心除烦安神! 虚实两清!
热入心营,配生地、玄参、黄连等,
烦躁、心悸、失眠
清营汤
阴血虚,配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
天王补心丹
川芎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
入血
辛香行散
走气
温通胜寒
走表
活血 行气 祛风散寒
止痛
临床应用:
胸痹心痛,配丹参、桂枝、檀香等;
君
桃仁 红花
川芎
臣
赤芍
牛膝
佐
当归 生地
桔梗
佐
枳壳
柴胡
使
甘草
邪阻胸中,清阳不升 肝郁气滞 肝胃不和
瘀久化热
瘀阻气机 舌红、脉涩
胸痹,头痛/td>
急躁易怒
胃气上逆→呃逆,干呕
犯
胃
↑
瘀热→入暮嘲热
扰心 ↓ → 心烦
心失所养→ 心悸、失眠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 活血,引瘀血下行 活血养血,养阴补血 活血清热 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降胸、脘、腹之气 疏理肝气,和枳实相配,调整气机、肝脾兼顾
入肝经、入血分
疏肝理气 活血调经
临床应用:
气滞疼痛
胁肋疼痛 胸腹胀痛
肝胃不和之要药
柴胡、枳壳、陈皮、木香等同用
乳房胀痛
柴胡、瓜蒌、青橘叶同用
疝气腹痛
与小茴香、乌药同用
月经不调
柴胡、枳壳、陈皮、木香等同用
月经不调
经行腹痛等
与乌药等同用 青囊丸
越鞠丸
气
血
六
火
郁
湿
痰
食
胸膈痞闷 脘腹、胸胁刺痛,胀痛 口苦吞酸
寒凝痛经、经闭,配当归、桂枝等,温经汤;
产后腹痛,恶露不尽,配当归、桃仁、炮姜, ——生化汤;
难产、胞衣不下,配当归、川芎等,催生饮。
头痛
上行 头目, 祛风 活血 止痛
1、头痛要药。 2、善治风寒、瘀血头痛“惟风 寒头痛极宜之(本草正)”、 “风寒气滞血瘀,凝滞经络, 所致头痛最为适宜”(秦伯未)
痰痞
痰湿遏阻胸阳 痰热互结胸痞
配瓜蒌,薤白、桂枝 枳实薤白桂枝汤
配瓜蒌,黄芩
胃肠积滞
食积停滞
配白朮 枳术丸
泻痢不畅 配木香、槟榔等
配枳实、白朮、山楂、六曲等 枳实导滞丸
便秘腹痛
配合大黄、厚朴等 大承气汤
香附
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
前人誉之为 「气病总司,
女科主帅」
辛、微苦、 甘、平
入肝、三焦经;入气分
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
苦温
入脾、肺
燥湿化痰
辛温
芳香走散
理气健脾
痰湿证
痰多咳嗽 便溏泄泻 呃逆呕吐
配半夏、茯苓 二陈汤
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 苦开泄,故能行痰;其气 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
呕、止咳
配人参、白朮、茯苓 参苓白术散
配竹茹、生姜 橘皮竹茹汤
枳实
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
理气活血泻下方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理气方药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气的病变
气的不足(生化不足) 气的不足(消耗太过)
气机运行失调
补气 益气固脱 气陷
气逆
气滞 (局部胀满)
益气升陷 肺 ─ 咳、喘 胃 ─ 呕吐呕逆 肝 ─ 胁、乳房、少腹 脾胃 ─ 脘腹
养益 降气 行气
陈皮
能调”。 故为妇科瘀血证常用。 小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
痛经,单用,红蓝花酒,或配伍;
活
血
经闭,配当归、川芎、桃仁等,桃红四物汤;
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瘀
,
通
产后瘀滞腹痛,配牡丹皮、蒲黄等,红花散。
经
止
难产、胞衣不下、死胎,当归、肉桂川芎等,
痛
——脱花煎。
其他瘀血证
癥瘕积聚,配三棱、莪术等; 胸痹心痛,配丹参、桂枝、瓜蒌等; 瘀滞腹痛,配桃仁、川芎、牛膝等;血府逐瘀汤; 胁肋刺痛,配桃仁、柴胡、大黄等,复元活血汤; 跌打损伤,配苏木、乳香、没药等,
胸闷泛恶呕吐
纳少、嗳腐
君
香附
行气
川芎
活血
臣
栀子
清热
佐
苍朮
燥湿
神曲
消食
活血方药
水流发出的声音
脉内流行不畅 脉外停滞不能消散 积血也
丹参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苦泄
入肝经
苦寒
入心、心包经,入血分
调经 活血化瘀
止痛 凉血消痈
除烦安神
临床应用:
经产瘀血证
月经不调
1、治各种妇科瘀血病症, 《重庆堂随笔》称“丹参,
风湿痹痛 配独活、羌活、桑寄生等, ——蠲痹汤、独活寄生汤
祛风散寒止痛
痹痛新久、上 下均可应用
桃仁
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成熟种子。
苦泄 入心肝 破血祛瘀 甘润
入大肠 润肠通便 苦降
临床应用:
祛瘀力强-破血 瘀血证常用。
经闭、痛经,配红花、川芎等,桃红四物汤
瘀血证
产后瘀滞腹痛,配炮姜、川芎等,生化汤 癥瘕痞块,配桂枝、丹皮、赤芍等,桂枝茯苓丸
养胃气,安定中气,配合芍药止胸痛
泻下方药
大黄
蓼科多年生草本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泻实热,荡涤瘀热
入胃、大肠经
味
下燥结——泻下攻积
苦
、
活血祛瘀而通经 入心肝经走血分 清泻瘀热
性
清热凉血而止血
寒 入肝经 清利肝经湿热而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大便秘结
实火 热证
血热妄行
配芒硝、枳实等 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