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类方药思路
活血化瘀方药讲述
血液流变学异常 浓:浓度增高
表现为:红血球压积↑(浓度↑ ),血浆蛋 白↑,血脂↑ 黏:粘稠高,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 凝:凝固性,表现为:纤维蛋白↑,血凝t↓ 聚:聚集性,表现为:红细胞电泳时间↑, 血小板聚集性↑
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流动力学—研究血流、血压、阻力以及三者
之间关系的科学。 某一器官或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
思考题
➢应用活血化瘀药为什么常配理气药? ➢活血化瘀药在哪些情况下应忌用或慎用? ➢川芎的两大特点是什么? ➢乳香和没药的共同功效是什么?
活血化瘀方药
一、含义 二、功效与主治 三、性能特点 四、配伍应用 五、活血化瘀药适用范围及禁忌
活血化瘀方药
一、含义:凡以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为主要 功效,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方药称为活血 化瘀药。
归肝、脾经 功效:行气破血、消积止痛 应用:瘀血疼痛、胃肠气滞、
抗肿瘤(对宫颈癌选 择性较高)、增强机 体免疫功能、抗病毒
水蛭 性味归经:味苦咸、腥,性
微寒,入肝、膀胱经 功效:破瘀血、散积聚、通
经脉 、利水道 应用:癥痂积聚、跌打损伤
瘀血经闭、血小板增多 症(水蛭素)
典型例题 莪术除能破血行气外,又能(D ) A 凉血清心 B 化瘀止血 C 下入消肿 D消积止痛 E消肿生肌
热毒型:静脉注射绿脓杆菌; 寒凝型:-20℃低温冰袋冷冻家兔两后肢1.5
小时; 气滞型:家兔双耳皮下电针; 血虚型:家兔右股动脉放血体重的3%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的形成
改善微循环 改善微血流:使流动缓慢的血流加速 改善微血管形态:解除微血管痉挛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血
改善血流动力学 扩张外周血管:穿山甲、水蛭、益母草、
《伤寒杂病论》活血化瘀方药组方机制及应用特点
能自下,血下热亦随之下,可不治自愈。 血若不下,
[收稿日期] 2012- 03- 05
292
当用桃核承气汤以攻之。 方中以桃仁活血祛瘀,大黄泄热逐瘀,两药合用
而瘀热并泄;桂枝通利血脉,以助桃仁之功;芒硝泄 热软坚,以助大黄泻下;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诸药峻 烈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 2.2 破血逐瘀 《伤 寒 论 》第 128 条 :“太 阳 病 六 七 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 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 以 然 者 ,以 太 阳 随 经 ,瘀 热 在 里 故 也 ,抵 当 汤 主 之 。” 此言太阳病至六七日,虽有表证,但邪气已入里,故 少腹硬满而发狂,本证瘀血较桃核承气汤为久为重, 故用抵当汤治疗。
瘀
,
走
窜
通
络;大黄攻逐瘀血;以蜜为丸,缓其药性,酒煎以服,
入血分而促其药效。 如果月经不调、经水不利因于
实芍药散理气活血。 方中枳实炒黑行血中之气,芍
药活血止痛,大麦粥和胃安中。
又有:“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
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
之;亦主经水不利。 ”假如用枳实芍药散病不愈,说明
瘀血阻滞在里,着而不去,且病情较重,故用下瘀血
汤
,破
血
逐
瘀
,方
中
桃
仁
活
血
祛
瘀
;庶 虫
虫
破
螂、土瓜根、王不留行、新绛、蜘蛛、紫葳、乱发(烧)、
虻
虫
、鼠妇
、水
蛭
、牡
丹
皮
、庶 虫
虫
、酒
等
。
其中使用频率
较 高 者 :芍 药 35 次 ,当 归 19 次 , 川 芎 11 次 , 酒 11次,桃仁 Nhomakorabea13
活血类中成药思想总结
活血类中成药思想总结活血类中成药指的是一类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的药物。
活血类中成药在中医药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比如痛经、瘀血、血栓等。
活血类中成药的思想主要源自中医药学中对血液循环和血液品质的理解,下面将对活血类中成药的思想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活血类中成药的思想核心是“活血化瘀”。
中医药学认为,血液循环畅通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瘀血和血液凝结则是导致各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活血类中成药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活血化瘀,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活血类中成药的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活血类中成药注重疏通经络。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贯通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流通,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活血类中成药中的多种活血药物,如丹参、川芎、桃仁等,都具有疏通经络的功效,它们可以消除经络中的瘀阻,促进气血的流通。
第二,活血类中成药重视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并且与血液直接相关,肝气不舒则易导致气滞血瘀的病变。
因此,活血类中成药中的一些药物,如茵陈、香附等,都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它们可以疏导肝气,消除气滞血瘀的病变。
第三,活血类中成药强调药物的多效性。
活血类中成药中的多种药物往往具有多种功效,如活血、调经、消肿等。
这些药物的多效性使其可以综合治疗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第四,活血类中成药注重药物的搭配应用。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的搭配应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活血类中成药常常采用多种药物的组合,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病人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这种药物的搭配应用可以促进药效的发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活血类中成药的思想是中医药学中对血液循环和血液品质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药物组方和治疗。
活血类中成药主要通过疏通经络、疏肝理气、发挥药物多效性和药物搭配应用等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品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活血类中成药在中医药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特点及治法源流探析的开题报告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特点及治法源流探析的开题报告题目:《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特点及治法源流探析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医林改错》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记载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方药,其中以活血化瘀方药较为常见。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瘀血等病症。
然而,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方药的主要成分是有机酸、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理学效应,可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血液粘滞度等。
因此,探析活血化瘀方药的特点及治法源流,对于深入了解中医药的药理学作用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本文将重点探析活血化瘀方药的特点及治法源流,并以《医林改错》中的活血化瘀方药为例,结合其经方组成、药理学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思路如下:1. 活血化瘀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介绍活血化瘀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以及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优势和不足。
2. 活血化瘀方药的组成及特点分析《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方药的组成及其特点,探讨其对身体的作用机理。
3. 活血化瘀方药的药理学作用阐述活血化瘀方药的药理学作用,如抗凝血、降血脂、抗炎、抗氧化等,以及结合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4. 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应用以《医林改错》中的活血化瘀方药为例,探析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管性疾病、血液病等方面的应用及疗效,以及和西药的联用等问题。
5. 活血化瘀方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回顾活血化瘀理论和药物的历史发展,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如药效提高、制剂新型化等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收集医林改错及其他中医药学经典、现代医学文献。
结合历史文献与现代医学研究,分析活血化瘀方药的特点、治法源流及药理学作用等方面。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对活血化瘀方药的特点及治法源流进行探索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医药的药理学作用和发展历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的融合与创新。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析要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析要
李旋珠;郑永仁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6)003
【摘要】对<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方药进行分析,其主要配伍规律为:1.高屋建瓴,气血为纲;2.简明扼要,分部用药;3.活血化瘀,首选桃红;4.圆机活法,妙用黄芪;5.考究药势,升降相成;6.注重剂量,轻重得宜.
【总页数】3页(P26-28)
【作者】李旋珠;郑永仁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2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
【相关文献】
1.《医林改错》锄活血化瘀方药在创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J], 王慧穆
2.活血化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读王清任《医林改错》有感 [J], 孟州令;王芳;
3.《医林改错》方药治疗儿科疾患验案举隅 [J], 闫燕
4.王清任《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思想探骊 [J], 何松;苏悦;常永龙;徐新宇
5.《医林改错》一书的学习与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 [J], 张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及合理用药分析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及合理用药分析。
方法:实验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82份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处方进行调研,总结与探究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情况,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结果:本次调研所纳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处方共计82份,其中三联用药共计59份,构成比为59/82(71.95%);二联用药共计11份,构成比为11/82(13.41%);单一用药共计12份,构成比为12/82(14.63%)。
结论: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使用中,应严格遵照合理配伍原则进行用药,能够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合理用药;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药物种类,此类药物主要用作淤血类疾病,淤血疾病的发生和气滞血虚而诱发与导致血行不通畅,又或是因外伤、撞击等外界因素而导致病人出现内出血且无法排除或消散等症状。
就目前临床用药情况来看,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种类繁多,此类药物用于多个领域、多个系统,其药物使用量较大,临床滥用情况也十分明显,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我科室为了合理配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以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82份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处方进行调研,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随机抽取82份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处方进行调研,82份使用人数为82例,其中男者/42例、女/40例,年龄在35岁至66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0.62岁。
参与本次调研病人在服药期间均未服用其他类药物,也无哺乳期女性或妊娠期女性,病人无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也无痴呆类疾病,病人在半年内未服用抗炎类药物。
本次实验均在病人以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情况下进行,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实验方法结合病人临床检查、诊断疾病,统计病人基本资料,详细记录中成药物名称以及在用药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就诊科室,依照药品使用说明书,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处方管理方法,对纳入调研的82份处方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1.启思路活血化瘀疑难病证治八法
疑难病证治八法疑难病诊断不易,治疗更难。
许多疑难病证因治疗效果不佳,一直是困惑医家的世界性难题。
中医几千年以来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系统的理论,发明了众多的治法方药,更有埋藏于古医籍中的璞玉和散失于民间的单方土法,这些宝贵经验的发掘整理,必将成为我们战胜疑难病证的有力武器。
要解决医学家们面临的难题,除医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证经验、正确的辨证方法和思路外,还要有正确的治疗方法。
根据古今医家的经验和张学文教授的体会,初步认为,治疗疑难病证除了那些众人皆知的常规常法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思考。
1.启思路活血化瘀中医学早就有“久病多瘀”之说。
《素问·调经论》中说:“病久入深,营卫为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在治疗中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应掣引之”。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但提出了“蓄血、瘀血、干血”等概念,而且创制了桃核承气汤、大黄蟅虫丸、抵当汤(丸)等方,古今一直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常用良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指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笔者在治疗疑难病证的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久病顽疾,多有瘀血阻滞之势”。
近代众多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均认识到“久病血瘀,瘀生怪病”。
有人对30例“怪病”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测量,发现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
经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改善,病情亦好转或痊愈。
由此可见,血瘀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在疑难病证中尤其如此。
由于久病,正气日衰,气衰无力推动血行,血液最易成瘀,瘀成水湿亦停,是以酿成瘀、痰、湿交混而生,久之酿成顽病痼疾。
笔者经多年临床体会到,凡疑难病证久治不愈者,应考虑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正如《普济方》中所说:“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之调血。
”因此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内停,脉络瘀阻,血行失常而采取的以改善血液循环,化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治法,也是调整机体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法则。
第十四章 活血化瘀类方药-
微循环障碍
■ 微循环通常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 血瘀患者:微循环障碍 ■ 表现: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 ■ 微血管变形如管襻扭曲、畸形、缩窄甚至闭塞 ■ 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
血流动力学异常
■ 血流动力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力学,包括血 流量、血压、血流阻力等
■ 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表现:某器官或某部位的循环障碍, 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
■ 丹参注射液、丹参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可使 一些重要组织如心肌、脑、肾脏的供血量增加。
■ 丹参增加组织供血作用除与其具有一定的扩血 管作用外,还与其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有 关。
4.抗心肌缺血
■ 丹参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侧 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流变性,调节血液在 心脏重新分布。
■ 通过活血化瘀,而止痛、调经、破血消癥、疗伤消肿、 活血消痈
■ 主治范围较广
■ 内科:胸、腹、头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 定者;体内之癥瘕积聚;中风后半身不遂,肢 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
■ 外伤科: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
■ 和血药:当归、丹参、生地黄、丹皮、赤芍、鸡血藤.
兼有养血、和血脉功效
三、常用实验方法
1. 抗血栓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 :
(1) 电剌激颈动脉血栓形成法: (2) 体外血栓仪法: (3) 动 -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 (4) 药物引起血栓形成法: (5)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法:
2. 血液流变学方法
血液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膜 的微粘度、红细胞电泳、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沉、血小板粘附与聚集、血栓 的形成与 测定等。
(5)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五大“逐瘀汤”
五大“逐瘀汤”五大“逐瘀汤”一、血府逐瘀汤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组成:桃仁四钱;赤芍、枳壳、甘草各二钱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三钱川芎、桔梗各一钱半;柴胡一钱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
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
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
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君: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臣: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可去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共为臣药。
佐: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
使: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诸药合用: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临床运用:王氏认为,“隔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
血府逐瘀汤是为血府血瘀而立,因瘀血阻碍,致气血循环、交换发生障碍,影响心行血、肺行气功能,故可见“胸痛、胸任重物、胸不任重物、瞀闷、夜不安、心跳心忙”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与现代冠心病、心律失常、慢阻肺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的症状很相似。
活血化瘀方药药理设计XXXX
活血化瘀方药药理设计XXXX活血化瘀是中医学术语,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溶解和吸收,促进血液流通,并修复受损的组织。
活血化瘀方药是中医药中用于治疗活血化瘀病症的药物组合。
本文将从中药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药理机制和设计药物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中药药物的活血化瘀作用是通过多种药物成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药、补血药和调理药三类。
活血化瘀药主要有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
桃仁具有祛瘀通经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溶解瘀血;红花能够活血散瘀,消除淤血;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祛风寒的作用;当归能够养血活血,调理气血。
补血药主要有熟地、黄芪、党参等。
熟地是最常用的补血药之一,具有养血滋阴、补肝肾的作用;黄芪能够益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则能够补中益气,改善血液循环。
调理药主要有白芍、当归、茯苓等。
白芍具有调经止痛、养血活血的作用;当归能够调经养血、活血化瘀;茯苓则能够利水化湿、活血化瘀。
二、药理机制的探讨中药药物活血化瘀的药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促进血液流通,提高组织的供血情况。
2.溶解瘀血:活血化瘀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溶栓作用,可以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促进瘀血的溶解和吸收。
3.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中药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加其在微血管中通过的灵活性,从而加速瘀血的消散。
4.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粘附和沉积,避免血液在瘀血区堆积。
5.修复受损组织:中药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能够改善瘀血区组织的代谢情况,促进组织结构的修复。
三、药物方案设计根据疾病的不同病程和病因病机,设计出不同的药物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以中风为例,提出一种针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设计:1.桃仁、红花: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溶解血栓。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配伍及使用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配伍及使用【摘要】目的促进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临床的合理配伍及使用。
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
结果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临床的合理配伍及使用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结论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时应关注辨证论治、合理配伍以及使用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成药;合理配伍;使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3-02传统医学认为瘀血的形成多由于气滞或血虚使得血行不畅和凝滞,亦有因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消散和排出,也有因寒在血脉、血凝而成,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因此在临床上,凡能通利血脉、祛瘀通滞治疗瘀血证的药物均称为活血化瘀药物。
该类药物种类较多,现就其与行气药、温经散寒药、舒经活血药物的合理配伍及使用作一探讨。
1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与行气药的配伍及应用传统医学认为,气属阳,血属阴。
气为血之帅,即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即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凝久则成瘀。
所以在临床上,活血化瘀类药物与行气药则经常配伍,可以进一步增强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功效[1]。
如:11川芎配乌药川芎具有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之功效,其上行头目,下走血海,具有“血中之气药”之称,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头痛、风湿痹痛。
古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是治头痛的要药。
乌药具有温通辛开、行气散寒之功效,其上可走脾肺之脏,下可通达于肾脏。
二者配伍应用,则使川芎的活血行气之功效加强,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如血瘀、气滞所致之头痛、胸胁胀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
但川芎辛温升散,用之太过则恐其耗气伤阴,故阴虚气弱、气逆呕吐、月经过多、肝阳头痛、劳热多汗、出血性疾病都不宜使用。
12延胡索配郁金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肝、脾、心经,善于消散血结,具有活血行气止血之功效,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
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
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跌打损伤是一种外伤,也是常见的损伤之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跌倒,冲撞等,这类外伤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皮肤创面,疼痛,压痛,来自受伤部位的血液不畅是其常见的特征,直接影响伤者的健康状况,受伤的部位往往是易受伤的部位,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局部出血,肿胀,发热而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
中医认为跌打损伤是外邪侵入肉身所致,病变机制是由于伤口部位发生出血坏死后,血液中的气滞部分累及色,痰湿部分久留机体内,形成了活血化瘀的局部病理状态,造成肌肉,关节酸痛,疼痛不退,外伤慢慢不易愈合,肉芽不易生长。
而跌打损伤宜以活血化瘀,行气行血、调和脏腑来治疗,因此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便显得非常重要。
以下是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1.党参芩白膏丸:是以党参,芩,白芍,肉桂,当归,黄芩,知母,龙骨,枳壳,砂仁,白芷,乌梅,玉竹,乌药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行气活血,清热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活血于瘀,舒筋活络,疏散实血等症,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血液的循环,有助于皮肤的修复。
2.龙骨水丸:是以龙骨,白芍,乌梅,熟地,川前子,荆芥,当归,枳壳,牡蛎,黄芩,紫苏,茯苓,山药,芦根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行气止痛,活血祛瘀的功效,可用于活血于瘀,调理气血,消除疼痛,止血止痛,清热解毒等症,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血液的循环,有助于皮肤的修复。
3.桃仁芍药膏:是以桃仁,芍药,黄芩,白芍,知母,茯苓,当归,肉豆蔻,芦根,砂仁,乌梅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活血,祛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活血逐瘀,消肿止痛,清除毒素,凉血止血等症,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血液的循环,有助于皮肤的修复。
此外,活血化瘀还有其他处方,如白芍甘草汤,桃仁芍药散等,上述方剂均为中医活血化瘀的主要方剂,但要制定方剂治疗跌打损伤时,必须综合诊断受伤病人的先天后天,气血阴阳等状态,根据病情,联合其他药物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所以,对于跌打损伤,活血化瘀的中药是非常有效的。
聊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
聊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活血化瘀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指的是通过激活血液循环和促进瘀血消散来改善身体的状况。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活血化瘀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中成药中,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也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然而,由于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复杂、用药范围广泛,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要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下面我们来聊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一、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药理作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主要包括丹参类、川芎类、桃仁类、红花类、血竭类等。
这些中成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丹参类中成药。
丹参是一种著名的中药,由于其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成为了中成药中最常见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之一。
丹参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素、丹酚酸等,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从而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达到活血化瘀的治疗效果。
另外,川芎、桃仁、红花等中成药也具有类似的药理作用。
川芎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川芎嗪、川芎素、川芎内酯等,这些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桃仁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桃仁酸、桃仁甙等,这些成分具有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
红花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花青素、花糖苷等,这些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抗氧化等作用。
血竭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血竭酸、血竭甙等,这些成分具有收敛止血、促进瘀血吸收等作用。
二、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适应症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血栓等。
2.疼痛疾病:如痛经、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
3.外伤及手术后恢复期:如跌打损伤、骨折、手术后的瘀血等。
4.皮肤疾病:如瘀血性皮肤病、瘀血痤疮等。
5.其他疾病:如贫血、月经不调、血瘀症、脱发等。
我院活血化瘀药的合理使用
注意事项
8、过敏体质、特殊人群慎用
例如: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禁用于既往对 人参、三七过敏的患者,禁用于对酒精高度过敏的患 者。
➢ 糖尿病人慎用丹参川芎嗪
注意事项
9、及时通报和沟通相关信息
输注中药注射液时,前30min不良反应发生率 较高,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立 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药物 丹红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
配置浓度
10~60ml:100~500ml 10~20ml:250~500ml 10ml:250ml
每次1瓶(100ml)
滴速 30-60滴/分钟 40滴/分钟 50-60滴/分钟 不高于30滴/分钟
注意事项
6、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临床在序贯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和“丹参川芎嗪” 时,当加入第二组液体输液管中出现白色絮状物。 经查阅资料后认为,灯盏花素其主要成分总黄酮为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易析出,而丹参川芎嗪 其酸性较强,两药接触混合时,由于PH值不同可 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白色絮状物。
常用的活血化瘀注射剂
④灯盏花制剂,如灯盏花素注射液,性温,具有通络 解表作用,对于兼有外感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 宜。
⑤川芎制剂,如川芎嗪注射液,其性偏温,能上达巅 顶,适用于兼有头痛的血瘀证。
⑥红花制剂,如红花注射液,性温,善活血通经,对 于伴有疼痛症状为宜。
常用的活血化瘀注射剂
⑦水蛭制剂,如疏血通注射液,性平,具有破瘀通经 作用,对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疗效突出。
➢ 外伤急性期(24h内),不建议使用活血化瘀药。各种外伤 急性期后伴有血肿且不能消除时,可考虑使用药效比较温和 的活血化瘀药,但应该有明确说明。
《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制方特点
《金匮要略》活m化掰f方的制方特点2000舒厕士班,如皇节轷笋越越卫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匮要略》所载十八首活血化瘀方进行分析研究,从组方思路、用药规律的角度,探讨了《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的制方特点,并且讨论了这些特点在临床的价值意义。
围绕着上述内容,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的制方特点:①审度瘀之轻重缓急,立方各守和、行、破、消之则:②倡导瘀有寒热之别,主张温通、清化各为其治;③重视血行相关因素,组方突显治气、治水之法:④药物任用独具特色,呈现攻逐、辛散、搜剔数种等。
关键词:《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方制方特点组方思路用药规律!垒堕望堕!堕坐些堕查塑型变堑生!竺!丝堕!:婴!兰竺!i童竺竺i塑!ABSTRACTBasedontheeighteenblood—activatingrecipesinSynopsisofPrescriptionsoftheGolden(JinGuiYaoLue),thispapertriestotheirinfluencesontheexplor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recipesandlatergenerations.Anditfindsoutthecharacteristicsasfollows,(1)formulatingtheprescriptionsintheprinciplesofregulatingbloodflow,eliminatingstagnantblood,breachingbloodstasisorreducingbloodmassesseparatelyonthebasisofvaryingdegreesofbloodstasis;(2)maintainingthatcoldandheataledifferentpathogensofbloodstasiswhichshouldbetreatedbywarmingtopromotebloodflowandclearingupstagnantheatrespectively;(3)emphasizingfactorsrelativetobloodflow,andhi曲lightingthetherapeuticmethodsofregulatingtheflowofqiandwaterinprescription.(4)theapplicationofsomedistinctiveChinesetraditionaldrugs,e.g.DaiHuang(Rhubarb)foreliminatingstagnantbloodbycatharsis,warmingdrugsfordissipatingbloodstasis,andinsectsforremovingbloodstasisinchannelsandcollaterals.Keywords:Synops'#ofPrescriptionsoftheGoldenfj{nGuiYaoLue)blood—activatingrecipescharacteristicsideasonmakingprescriptionlawsofusingdrugs32000抒厨j‘册狴砷骨擎岔艘只《余匮要略》活m化瘀方的制方特点刖菁瘀JfIL,指体内有JfIL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古代活血化瘀法
古代活血化瘀法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着《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
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
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
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
活血化瘀不离脏腑辨证宣统十一年正月十一日,佟成海请得端康皇贵妃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沉滑。
肝郁有热,气道不调,以致胸膈堵闷,身肢酸倦,拟用调肝清热宽中之法调理:炙香附四钱,青皮三钱,台乌三钱,木香二钱,枳壳三钱,炒姜朴三钱,归尾四钱,赤芍四钱,桃仁泥三钱,延胡索三钱,苏木二钱。
引用丹参三钱,腹皮子四钱。
此案处方即从调气活血立意,取其疏肝理气,和血通经之效。
宫闱之中,忧思愤郁,情志不遂者多见。
加之肝主疏泄,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清代医家唐容川提出:“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抑,则血脉得畅。
”故对于肝郁不达,血瘀不畅者,治疗时以疏肝法与活血化瘀法同用可提高疗效。
此外御医治疗血瘀证,常兼顾调补脾肾,表明瘀血与脏腑关系十分重要,值得我们借鉴。
攻补兼施端康皇贵妃宣统十年十二月五日脉案:“脉息左关沉弦,右关沉滑,诸症减轻,惟气道尚欠调畅,今议用益阴和肝调气之法调理。
”炙龟板六钱,全归六钱,赤芍四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香附三钱,青皮四钱,延胡索二钱,枳壳三钱,酒军一钱五分,台乌一钱五分,焦楂四钱。
引用沉香四分,橘红三钱。
此方即以育阴活血调气为意立方。
重用龟板育阴(素体阴亏),归芍丹参之属和血活血,香附、青皮等理气。
清代医家张璐论血所谓:“但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多从少之治法,贵乎临病处裁……”总之,宫中对于虚实夹杂之血瘀证,处方灵活,多视血虚与血实之不同,用药多随之变化。
活血化瘀配合他法临床中合并血瘀证者,病情多复杂,并非单纯活血化瘀即可痊愈。
故血瘀证兼有其他证候(如气滞、寒凝、热结等),多需合用理气、温阳、清热等辅之。
聊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
聊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使用现今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包括川芎嗪、桃仁、红花、当归、牛膝等。
这些中成药在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合理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以确保其安全和疗效。
一、准确的应用指征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主要适用于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血栓形成、血液淤滞等。
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程、症状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同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并发症等因素,以便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科学的证据和临床经验来选择合适的药物,确保应用指征的准确性。
二、合理的用药剂量合理的用药剂量是保证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用药剂量可能无法发挥药物的疗效,而过高的用药剂量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理的用药剂量。
一般情况下,在开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不同剂型的中成药在用药剂量上也会有所差异,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的剂型选择合适的剂量。
三、恰当的用药时间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治疗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时,用药时间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一般情况下,中成药应在餐后或餐间服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而对于不同的剂型,用药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丸剂和胶囊剂可在餐后或餐间服用,而口服液剂则通常需要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因此,在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的剂型规定用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
四、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在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进行治疗时,医生需要定期进行患者的监测和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监测内容可以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相关化验指标等。
通过定期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灵
1.2
8
0.36±0.01△△
8
0.38±0.03△
与正常对照组比:*** P< 0.001;与高粘模型组比:△ P<0.05; △△ P< 0.01 高脂饮食造模,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通脉活血灵连续8周。
(2)血液黏度测定:
黏度是液体黏性的量度,黏度越高,流动性越 小,反之,越大。
血液黏度随随切变速率变化而变化,切变率低 时,血液黏度提高,切变率高时,黏度下降。 切变速率的单位为S-1。根据公式
与高黏滞血症相关的疾病
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肾 病综合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活血化瘀药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液流变 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从而减轻高黏滞 血症,阻断与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组织器官缺血严重者可致组织梗死。 心肌缺血 缺血性脑卒中。 活血化瘀药改善组织器官缺血的途径: 扩张组织动脉血管、 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组织过氧化损伤等。
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概括
1. 改善高黏滞血症 2.改善组织器官缺血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病的影响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5.对慢性炎症的影响 6.对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二、活血化瘀的常用观察指标
1.血液流变性测定 实验观察药物能否改善血瘀模型动物血
液流变学异常。 (1) 红细胞压积测定:一定体积的血液
3.对慢性器官功能减退性疾 病的影响
血液循环不良可引起组织功能障碍。 改善对组织器官血液循环,是改善其功
能障碍的有效手段之一。
慢性肾衰患者常伴有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 原浓度升高。血浆黏度与尿素氮、血肌酐 呈正相关。
血浆黏度的提高影响血液的流动性、导致 血流缓慢、肾脏血流减少。
慢性肾衰由于尿毒症对红细胞膜的损害, 使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聚集性增强, 难以通过微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
雷诺氏病 患者表现为肢端微循环障碍。有 报道,在活血化瘀治法基础上加用其他药 物能使患者气血调畅,症状因此可得缓解。
5.对慢性炎症的影响
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慢性胃炎、慢性阑尾炎、 盆腔炎等。
这些疾病的始发因素虽然不一定是血液循环 障碍,而多半是由于外邪反复感染所致。但 由于致病过程较长,机体正气多有衰减,经 脉气血瘀阻为常见,甚至炎症逐渐发展可伴 有局部水肿、充血甚或可形成黏连、包块 (如盆腔炎)。
血瘀症涉及的主要病种
胸痹心痛症,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 绞痛相关;
中风、半身不遂与脑梗塞、脑血管意外 相关;
腹内肿块,痛有定处,常属血份,癥瘕 积聚与体内肿块相关;
外伤科之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等。
血瘀症的表现:
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有“浓、粘、凝、聚” 倾向。
微循环障碍:通常指微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 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微血流缓慢和淤滞;微 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微血管缩窄和闭塞; 微血管周围水肿、瘀血和出血。
中医认为“老年多瘀”。老年往往存在 动脉粥样硬化等退行性病变。凝血因子 Ⅴ、Ⅵ、vWF和纤维蛋白原均随年龄增 加而有不同程度增高,使血液黏度增加。
(vWF:冯维勒布兰德因子,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血 小板在内皮下黏附及保护血浆因子Ⅷ不被降解。)
4.对血管痉挛性疾病的影响
偏头痛 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能继发于中 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人发现偏头痛发 作期患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增加。 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有时可起到缓解作用。 如川芎即为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之一。
Y=4×V(平均流速)/R(半径)可求出毛细 管断面的切变速率值。
一般规定,观察药物对血液黏度的影响,至少 要测定由高到低2个以上不同切变速率下的黏 度值。
活血化瘀类方药 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010.12
传统中医理论对活血化瘀药功效的描述
活血化瘀药是以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为主要作 用,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活血化瘀药通过活血化瘀,产生止痛、调经、 破血消癥、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
其主治范围较广,如内科之胸、腹、头诸痛, 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之癥瘕积聚; 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 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外伤科之跌扑损 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等。凡一切瘀血阻滞 之证,均可用之。
6.对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组织纤维化往往是慢性炎症反应的结果, 如肺纤维化、肝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 烧伤性角膜炎等。
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的激活可分泌 大量的氧自由基以及ET-1、TNF-α、 IL-1β、IL-1、IL-6、TGF-β等,并引 起病灶内结缔组织细胞增殖,Ⅰ、Ⅲ、 Ⅳ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血流动力学异常:器官或组织的血流、血管 阻力、血流循环障碍。
一、活血化瘀方药的研究思路
1.改善高黏滞血症
高黏滞血症(blood hypervisicocity syndrome, BHS)以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 环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血沉和红细胞压积提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血小板黏附性、聚集性、血栓形成能力增高等。 高黏滞血症影响对组织器官的正常血液灌注, 是机体血瘀的的病理表现,也是许多疾病发生、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血脂患者往往具有 高黏滞血症。
以活血化瘀为主,采用综合治疗,以促进组 织血流通畅,改善组织营养,提高新陈代谢,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清除余邪,即 促进炎症感染过程的终止。
许多活血化瘀药具有抑制缺血组织 或炎症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上 调、降低白细胞黏附率、抑制白细 胞活化,抗氧自由基等作用,有利 于改善炎症对组织器官的损害。
中红细胞体积血液浓度增高。 测定主要方法有文氏管压积管法。
通脉活血灵胶囊对实验性高粘血症家兔 红细胞压积的影响(x±s)
组别 正常对照
剂量 (g/kg)
动物 (只)
8
红细胞压积 0.33±0.01
高粘模型
8
0.43±0.02***
通脉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