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篇修

合集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中西餐礼仪(推荐12篇)

中西餐礼仪(推荐12篇)

中西餐礼仪(推荐12篇)中西餐礼仪第1篇中餐礼仪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西餐礼仪时下吃西餐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更不再是名人雅仕的IDENTITY。

不过常常光顾西餐厅的,始终还是那批人。

毕竟,西餐不如街头的经济快餐,5元钱就可以吃到两肉一菜一汤。

还有一些嘴上“爱”吃心里叫苦的家伙,根本上就是无奈于不争气的胃,只钟情于中华饮食文化。

也就是说,西餐的口味、吃法与中餐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不是人人都爱吃西餐。

只是偶尔光临西餐厅的人,大多是为了消费情调。

不信问你身边的人:曾经有两个大男人相约去吃西餐的吗?西餐总是让人联想到烛光、钢琴、红酒、牛扒、沙律、忌廉汤和醇香的咖啡、WAITER或WAITRESS的微笑……初初热爱西餐的人,也许热爱的并不是如我们平常热爱中餐一样,热爱食物的色香味,而热爱仅仅因为牛扒和沙律是“西餐”,热爱的是西餐的感觉,那种能深深触动心灵的感觉。

中餐饭桌礼仪常识8篇

中餐饭桌礼仪常识8篇

中餐饭桌礼仪常识8篇中餐饭桌礼仪常识 (1) 举办中餐宴会一般用圆桌,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有主次之分。

宴会的主人应坐在主桌上,面对正门就座;同一张桌上位次的尊卑,根据距离主人的远近而定,已近为上,已远为下;同一张桌上距离主人相同的次位,排列顺序讲究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在举行宴会时,各桌之上均应有一位主桌主人代表,作为各桌的主人,其位置一般应以主桌主人同向就座,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人就座。

每张桌上,安排就餐人数一般在10人以内,并且为双数,人数过多,过于拥挤,也会照顾不过来。

在每张餐桌上位次的具体安排上,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每张桌上一个主位的排列方法。

每张餐桌上只有一个主人,主宾在其右手就座,形成一个谈话中心。

2、每张餐桌上有两个主宾位的排列方法。

如主人夫妇就座于同一桌,以男主人为第一主人,女主人为第二主人,主宾和主宾夫人分别坐在男女主人右侧,桌上形成两个谈话中心。

如果遇到主宾身份高于主人时,为表示尊重,可安排主宾在主人位次上就座,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宾左侧。

如果本单位出席人员中有身份高于主人者,可请其在主人位就座,主人坐在身份高者左侧。

以上两种情况也可以不做变动,按常规予以安排。

中餐饭桌礼仪常识 (2) 座位在中餐上也有讲究,我国一般以左为尊,如果有大长辈的话,应当让其做主座位,其余长辈在依次坐下,根据亲疏来进行分坐。

如果你是宴请的人,最好选择一家合适档次的地点,客人也能大致的知道该点什么菜,不过一般这时候都是主人去点菜,客人也只是象征性的点一到两个菜而已。

如果你是被宴请的人,记住不要在点菜是显得过于主动,可以适当的点一到两个菜,要做到心中有数,点菜的时候最好问清楚其他人是否有忌口,最好点一个价格适中,又都较为适合的菜,当然,如果你们同行的人关系好的话也就不用在意这么多。

我国在讲究吃的同时也比较讲究吃相,在用餐的时候要注意文明礼貌,不要劝菜,可以适当的说一说这个比较好吃,让他可以尝尝等话,至于吃或者不吃则由别人自己决定;第二便是不要随便给别人夹菜,一两次还可以接受,反复多次便会让人产生反感的情绪。

餐桌礼仪作文

餐桌礼仪作文

餐桌礼仪作文餐桌礼仪作文(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餐桌礼仪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餐桌礼仪作文1《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平时老师要我们养成各种好习惯,包括如何行走、吃饭、上课、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实际上都是要求我们从小做一个明道理,懂礼貌的好孩子。

结合学校开展的“践行餐饮礼仪“的活动,我查阅了有关餐饮礼仪的资料,才发现饮食居然有那么多的礼仪规范呢!我们一家人吃好中饭以后在一起讨论“家庭餐桌礼仪”。

这次活动由我来做主持人,妈妈,爷爷,奶奶,爸爸,阿姨一起来参加了。

还是妈妈第一个发言了,她说:“小孩不能坐等现成的吃,先要洗手,然后一起帮大人端饭,端菜和分发碗筷。

”我说:“妈妈您说得对,大人做饭很辛苦,以后我也要一起帮忙。

”爸爸又接着说:“ 小孩子不能先动筷子,要让长辈先吃,然后小孩(大家)才可以一起吃。

”我说:“以前爷爷奶奶总让我第一个吃,以后我一定让爷爷奶奶先吃。

”阿姨又说:“我每天都是在旁边等长辈说可以吃了再吃的。

”原来阿姨一直遵守着餐桌礼仪啊!我说:“啊,爷爷和奶奶年纪最大,懂得的肯定也最多让他们再说说吧。

”奶奶说:“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桌面整洁,不掉饭粒在桌子上。

”爷爷又说:“吃菜饭的时候不可以大声喧哗,走下座位,更不能只拣自己爱吃的菜吃不停,每个菜都要吃,荤素搭配更健康。

”妈妈补充道:“你已经长大了,不能剩饭剩菜了哦,吃完饭后也应该帮着大人整理碗筷、清理桌面了。

”我说:“大家都讲了自己的“家庭餐桌礼仪”我觉得爷爷讲得最有道理满分100,奶奶也不错95分,妈妈还可以就93分,爸爸也还可以90分,阿姨马马虎虎就打88分吧。

通过这次的讨论,我知道了许多的用餐礼仪,以后也一定会严格遵守这些用餐礼仪的。

餐桌礼仪作文2放学一到家,妈妈便拎着一个大蛋糕,领着我和妹妹坐上了爸爸的车,说去酒店吃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饮食、器用、建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饮食、器用、建筑
盆盂,均为盛物之嚣。案,叉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勺;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6.羹(gng)。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
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7.脍炙( kui
zh)。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4.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棉、指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有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过,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厂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棋牌,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央视,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文化常识27237

文化常识27237

一、文化常识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27.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中餐饮食礼仪常识(9篇)

中餐饮食礼仪常识(9篇)

中餐饮食礼仪常识(9篇)中餐饮食礼仪常识(精选9篇)中餐饮食礼仪常识篇1中餐餐具摆放中式餐饮看似十分普通简单,但是用餐时的礼仪却是有一番讲究的。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六种。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

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套中。

中餐上菜顺序中餐上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用餐前,服务员为每人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用的,最好不要用它去擦脸。

在宴席上,上鸡、龙虾、水果时,有时送上一小水盂(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飘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供洗手用(曾有人误为饮料,以致成为笑话)。

洗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中餐入座礼仪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1.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2.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3.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4.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5.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篇一: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哲学、文学、艺术到风俗礼仪等等。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带您一站式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

随后,中国进入了以夏朝、商朝、西周为代表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上。

接下来,进入了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代表的东周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方面。

二、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化有几个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

仁德慈善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义是指忠诚、正义和道义,鼓励人们做正确的事情。

礼是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智是指智慧和学问,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信是指诚实守信,讲究信任和信誉。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著中国古代文化有许多经典名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论语》、《道德经》、《史记》、《红楼梦》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录,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常常通过山水画、花鸟画等形式来表现。

中国书法讲究墨香和笔画的准确度,是一种高度艺术性的书写方式。

中国音乐以其古朴的旋律和复杂的乐器体系而闻名。

中国舞蹈则注重舞者的动作、姿势和舞台效果。

五、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中国古代文化的风俗礼仪非常讲究,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

古代文化——衣食住行

《左传· 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史记· 平原君列传》:免冠谢,固留公子。 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论语· 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 ‚弱冠‛,指刚刚进入成年。 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 叫衡(横)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笄。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不戴冠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3、足衣 足衣包括鞋和袜。古代的鞋有屦、履、 屩、鞮等名目。 屦、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 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 《汉书· 郊祀志》: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介乎草、麻之间。 《诗经· 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孟子· 滕文公上》:其(许行)徒数十人,皆衣褐, 捆屦织席以为食。 舄:鞋底下加的一层木底,也指一般的鞋。 《史记· 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 藉。
胄 ( 盔 )
帻:平民所戴,发髻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 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 李白《古风》: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陌头:俗人帽子,又称帞mò 头、络头、缲sāo头、绡 头等。 《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陌头后代转称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叫 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爵 bià n 弁
五 代 金 镶 玉 步 摇
冠、冕、弁都是‚元服‛,大同小异。《说文》“冠‛ 字下说:‚弁冕之总名也。‛三者都是平时戴的,打仗时 还要在冠上加胄。 胄:打仗用的帽子,加冠上,秦汉后叫兜鍪mó u,后 叫盔。 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 未行冠礼前头发任其下垂,称髫。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古人不剪发,孩子头发长了,就紧贴发根扎在一起垂 于脑后,叫‚总发‛。 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蹑踵侧肩。 《诗经· 卫风·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套装共4册)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套装共4册)
大师经典: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通 识课(套装共4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格律
文言
通识
文化
诗词
王力
平仄
文化
诗词
中国 中国
词汇
先生
语法
格律
古代汉语
对仗
诗 词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 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 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古代汉 语常识》本书除择选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数篇关于古代汉语的一 些常识性论文、讲义等外,又补充了一些王力先生写作的与古代汉语相关的趣味性小文,内容通俗易懂。《诗词 格律十讲》本书主要包括《诗词格律十讲》《诗律余论》和两篇附录(《唐诗三首讲解》《宋词三首讲解》)。 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 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和平仄十个部分。《诗词格律概要》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 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
谢谢观看
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 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正文:一、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概述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2.中国古代文化概述(1)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古代重视农业,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如农历、二十四节气、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等。

(2)中国手工业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手工业文化,如纺织、造纸、陶瓷、钢铁、茶叶等。

(3)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粤菜、鲁菜、湘菜、徽菜等。

(4)中国道德文化:中国古代重视道德文化,如孔子的“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思想。

(5)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如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

二、古代文化知识要点1.古代礼器(1)青铜器:古代礼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鼎、觚、爵、斝等。

(2)玉器:古代礼器中的重要玉器,如玉龙、玉凤、玉蝉等。

(3)陶瓷器:古代瓷器中的重要品种,如日常生活用器、瓶、壶、碗等。

(4)金银器:古代货币中的重要品种,如古代金银器中的重要品种,如金戒指、银盘、银锁等。

2.古代书法(1)甲骨文:古代文字中的一种,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最早的文字记录。

(2)楷书:古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形式,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3)行书、草书:古代汉字书写的两种主要风格,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4)隶书:古代书法中的一种,流传至今,是汉字书写的常用字体。

3.古代诗词(1)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先驱,共3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楚辞: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分为《离骚》、《九辩》、《文赋》三部。

(3)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共有900余首,如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4)宋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共有3000余首,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唐朝餐饮文化

唐朝餐饮文化

五个方面
Scene 1 唐朝餐饮文化探源 Scene 3 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 Scene 2 饮酒风尚 Scene 3 饮茶风尚 Scene 5 唐朝饮食魅力
唐朝国威强盛,经济繁荣,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 也是仅有的。在这个时期,把酷好饮酒的人称之为“酒仙”。贺知章、 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中嗜酒最著名的当然是 李白。李白爱酒,他的酒诗也相当多,其中有许多名篇,《月下独酌》 就是佳作之一,还有那一曲千古绝唱《将进酒》,虽说从某种程度是宣 扬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实际上也是诗人心灵深处回荡着的一 曲痛苦悲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堂明 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传说李白最终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 之后,下到采石矶大江中捉月,结果被江水吞没了生命。 大约从唐开始,单纯狂欢的酒徒似乎没有过去那么多了,特别是文 人们越来越注重领略酒中趣,不再是一味作乐,饮酒被看成是一种高尚 的精神享受。
五个方面
Scene 1 唐朝餐饮文化探源 Scene 3 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 Scene 2 饮酒风尚 Scene 3 饮茶风尚 Scene 5 唐朝饮食魅力
不 同 阶 层 的 饮 食 风 尚
唐朝时期, 、 、 是 财富的 , , 不 , 不 时之 ,亡 ”。 普 是 当 之 。 以 “ 食, ,” 天 、 他们 , 的 食 。 而已, 不 , 等普 ,“ 不 , 食 无 唐朝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 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当然, 也有少数地主阶级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 乐善好施。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汉 书·食货志》载:“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 奢移,不以蓄聚为意。”当时奢移已成为时俗。

中国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常识知识大全

中国常识知识大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了解中国的一些常识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文化、饮食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地势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多样的地理风貌。

中国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举世闻名的古迹。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朝代和王朝,如夏、商、周、秦、汉、唐、宋等,每个朝代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传统也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世界闻名的,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中国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菜系繁多,包括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多种不同风味的菜系,口味各异,风味独特。

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茶叶被视为中国的国饮,中国人对茶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情怀。

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备受世人瞩目,中国古代发明了很多重要的科学技术,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现代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高铁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中国的体育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中国拥有悠久的武术传统,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也有着很高的影响力。

中国的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上屡获佳绩,展现了中国体育的风采和实力。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地理、历史、文化、饮食、科技、体育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您能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欢迎您来中国亲身感受这个神奇国度的魅力。

古代汉饮食

古代汉饮食

古代汉饮食
1. 饮食文化的起源:古代汉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
代的生活方式和食物获取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农业的发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古代汉族饮食逐渐形成。

2. 基本饮食结构:古代汉饮食以主食为主,包括米饭、面条和
米面粥。

蔬菜、肉类和豆制品是配菜,提供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此外,古代汉族还喜欢吃一些特殊食物,如鱼、肉、奶制品和水果。

3. 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古代汉族有许多饮食惯和餐桌礼仪,如
尊重长辈、尽量不浪费食物、尝试不同的食物组合等。

4. 传统饮食食材:古代汉饮食讲究以地域和时令食材为主。


见的传统食材包括黄豆、花生、小麦、猪肉、牛肉、鸡肉、鱼肉、
蔬菜等。

5. 烹饪方式:古代汉族有各种烹饪方式,如蒸、煮、炒、炸等。

古代汉饮食注重火候掌握,追求原汁原味和营养的完整性。

6. 饮食文化的影响:古代汉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古代的丝绸之路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结起来,古代汉饮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古代汉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

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为什么明明是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

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

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

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

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篇 修

古代文化常识之饮食篇 修
• 有巢氏 当时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 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 伏羲氏 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 神农氏 耕而陶",神农尝百草,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 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 黄帝 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 明清
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混入满蒙特点,主食:菰米被淘汰, 麻子退出主食用作榨油,豆料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面成为宋以 后北方主食,明代引进马铃薯和甘薯,蔬菜成为主要菜肴。肉类: 人工畜养畜禽是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当时饮食文化的最 高水平。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 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 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 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 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 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 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
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
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
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
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
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
• “武昌鱼”即武昌一带所产之淡水鱼。品种包括 鳊、鲭、草、鲢等,其中尤以武昌梁子湖所产的
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 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 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

2022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2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2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篇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1中国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有史以来都是很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饮食文化不仅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为主要内容了,而是增加了一个健康的概念。

饮食与健康也成了一对不可分割的词语了。

在中国的饮食中,很多都是富有传说和故事的。

这不仅为饮食文化增添了一种深厚的积淀,也同时记录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

据《易,鼎》中最早的记载,“以木翼火,亨任也。

”在古汉语里,“亨”同“烹”,作烧煮讲也就是用火加热食物。

”饪”是指事物加热到适当的程度(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就是对事物原料的科学合理的加工,制成有一定艺术的,有营养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我国的烹饪技术在夏朝得到很快的发展,当时不仅宫廷中,官府中有专职的厨子,明鉴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专司饮食业。

少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年代可查的厨师,而是夏代国王,从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夏王朝对烹饪的重视。

随着历史的发展。

我国在商朝春秋等以后的时期,到元明清时期,饮食烹饪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清朝烹饪技术算是到了又一个高峰。

清朝的满汉全席,享誉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谓是清朝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与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肴,它也成为了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特色不一,有川鲁苏粤四大菜系,闽浙皖湘风味,京沪鄂风味等,以长江为界又分为北方菜和南方菜。

不同的菜系又有别的分类方式,菜肴又可分为宫廷菜,素菜,少数民族菜,官府菜。

每种菜肴又有细分,由此可见,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厚之底蕴。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2烹饪是膳食的艺术,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做菜、烧菜家常菜谱。

虽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烧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样,各有味道。

话说做菜,也是要讲学问的。

在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说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

据典故记载,伊尹初至殷时,为祈求神灵保佑,成汤曾特意为伊尹举行盛大祭典,欢迎伊尹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之饮食篇
一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 所谓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 识文化等反映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涉及饮和食两个方面 ? 饮包括酒和茶 ? 食包括以五谷为主食和以 蔬菜、肉类为副食
二 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
?
1、主食
?五谷
? 平常俗称的 五谷 所指的五种谷物,在古代有多种不同 说法,稷、麦、菽。
后来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 五种。
2、副食
蔬菜
上古时代物质生活简陋,蔬菜种类很少。《诗经》里 面的植物,有一百五十多种,其中一小部分是可以食用的 蔬菜。葑、菲、葵、芹、荠、笋、荷等,传到现在大概只 有芹菜和莲藕了,大部分退出了蔬菜领域,成为野生植物 了,但当时它们却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须品。
战国、秦汉时期,稍有改善,这时候主要的蔬菜有五 种,即《素问》中所说的“五菜”: 葵、藿、薤、葱、韭。
? 汉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 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 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 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 烧饼也叫炉桡。
? 唐宋
饮食文化的 高峰 ,十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 最具代表 性的是烧尾宴。
? 魏、晋、至唐、宋时期,从国外引进蔬菜品种,如茄子、黄瓜、菠菜、莴 苣、扁豆、刀豆等
? 古代人民自行培育出一些蔬菜,如茭白和白菜等,至今还在食用。
? 生茭白的植物本名“ 菰”,秋天开黄花,结籽可碾米,叫“菰米”或“雕 胡米”。 菰米滑腻芳香,古人用它煮粥、蒸饭,它产量大,被称为九谷之 一。
? 白菜原名“ 菘”,最早见于东汉张机《伤寒论》,汉代的菘和现代的白 菜相差很远,经过改进,至宋代培养成功,变得高产、耐寒。苏轼有“白 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之类来赞美它。
(8)箸,夹食的用具,与
“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 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 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 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 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 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 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 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 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元代由波斯传来了北欧的胡萝卜,明清时传入一些美洲的蔬菜,如辣椒和 西红柿



葱 薤(xiè)
(二)肉食
? 1、肉食品种 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
? 2、肉食的制作 炙:烤肉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诗·小雅·瓠叶》 饮醇酒,炙肥牛。——《乐府诗集·西门行》 脍:细切的肉 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
两边有耳。盂,盛饮之 器,敞口,深腹,有耳, 下有圆形之足。
(5)盆盂,均为盛物之 器。
(6)案,又称食案,是
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 大,有四足或三足,足 很矮,古人进食时常 “举案齐眉”,以示敬 意。
(7)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 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 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 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 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 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 种境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 脯fǔ :肉干 ,亦称“脩”
(三)酒和调料
? 1、酒的出现 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
酒的出现,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 变五味。”《战国策·魏策二》云:“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 禹饮而甘之。”酒为饮料及调味品,夏禹时已相当流行。
? 明清
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 ,混入满蒙特点,主食:菰米被淘汰, 麻子退出主食用作榨油,豆料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面成为宋以 后北方主食,明代引进马铃薯和甘薯,蔬菜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 人工畜养畜禽是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当时饮食文化的最 高水平。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 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 稻有限,所以 五谷 中最初无稻。
《周礼·天官·疾医》尺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 郑玄 注尺五谷,麻、黍、 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尺树艺五谷,五谷熟 而民人育。 赵歧 注尺五谷谓稻、黍、 稷、麦、菽也。
? 有巢氏 当时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 燧人氏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 伏羲氏 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 ? 神农氏 耕而陶 ,神农尝百草,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拥有了炊具和容器, 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 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 黄帝 黄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 周秦时期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古代食器】 古代食 器种类很多,主要的 有:
(1)簋(gui),形似大碗, 人们从甗 (yan)中盛出食 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2)簠(fu),是一种
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 器具,用途与簋相同, 故有“簠簋对举”的 说法。
(3)豆,像高脚盘,本
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 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 羹了。
(4)皿,盛饭食的用具,
? 2、酒的品种 最早的酒属于谷物天然酒,谷类粮食受潮发芽变霉,由微生作用
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们已制造曲糵(niè)即酵母酿酒技 术。到唐代,酒的品种很多了。
3、调料
? 盐、梅、酒是最先出现的三大烹饪调味品。 盐的始用当甚早。《世本》称炎帝时“宿沙作煮盐。
梅则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调料, 古代还有一味常用的香料调味品花椒。古称椒酒、椒浆,又可作药用 糖作调味品大概也甚早。《洪范》“五味”中有甘。五味之甘,可能指这 类糖。 汉代以前,“酱”是“醢”和“醯”的总称,醢,指用鱼、肉等制成的酱; 醯,指带酸味的酱或酱汁,用以调味。因此也称为“醢酱”和“醯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