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数学:《角》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说课稿

文峰初中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所上的内容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角。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教学程序,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及前后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射线的定义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内容及教材处理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的意义,了解角的表示方法及掌握角的不同单位的转换。在教学安排上通过生活中角的图形例子引入,从直观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归纳出角的定义。对比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学会表示各种不同的角。在角的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时钟的时、分、秒的转换帮助学生认识度、分、秒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转换。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方法,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了解角的度量单位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角的定义、表示法及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

5.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

2.)度分秒的借位和进位。

3).初中阶段角的范围。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思想

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先练后讲的教学思想,运用我校总结的“三段九环节”模式。尽量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注重提供直观素材,各环节循序渐进进行展现。

(该模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分为:自学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分为激趣导入、出示目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四个环节;第二阶段分为展示交流、质疑激辩、整合认知三个环节;第三阶段分为当堂检测和作业布置两个环节,共九个环节。)

2、教学策略

针对七年级基础薄弱,自学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我将预习作业提前发给了学生,我认为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使学习更具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为第二天的练习腾出充裕的时间。为了使中下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知识,我在学生展示后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强调,教学中加强课堂指导和交流反馈,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举出一些有关角的实例:钟表的指针、剪子等,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从生活中引入角,让学生易于理解,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出示自学目标及自学指导(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任务和要求,并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

3.检查预习(目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为点

拨补充做准备。)

4.合作交流(学生在组内共同解决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在组长的指导下,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组内认真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

意见和观点,鼓励争论、探究和观点的碰撞,最终形成正确的答案。)

.5展示提升(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知识点主要有(1)角的静态定义(2)角的动态定义。(3)角的表示方法(4)角的度量单位(5)角的画法和度量工具。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评价,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补充和强调,使全体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点。)

6.当堂检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出了八道题,由于角的表示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还是易错点、所以相关题比较多,这八道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检查纠错,通过检测手段,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情和收获。

7.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该环节让学生构建一个概括化、清晰化、稳定化、系统化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有效性。

8.作业布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巩固和延伸本节课而布置的作业。一道是预习作业,目的是为下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我始终践行尝试教学“先练后讲”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重视讨论、交流和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法上注重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但是在进行角度制的转换时,个别学生还是不够熟练,但由于本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后边还要深入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陈述,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并肯请各位评课老师开诚布公的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更好的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