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验细菌革兰氏染色法1汇总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方法2.熟悉细菌涂片的制备3.革兰氏染色法进行细菌鉴定二、实验材料1.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擦镜纸、接种环,接种针,、试管架、镊子、载玻片夹子、滤纸、滴管2.实验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无菌水,蒸馏水,、香柏油、二甲苯三、方法与步骤1.操作方法示意图,干燥, ,水, ,水, ,水, ,晾干, 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镜检 2.操作步骤,步骤一,涂片的制作(1) 涂片载玻片一张,加一滴生理盐水,取菌研磨均匀 (2) 干燥温室干燥,或置酒精灯高处慢慢烘烤(3) 固定干燥后的涂片,在酒精灯火焰中通过3次步骤,二,初染,滴加草氨酸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2min,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步骤,三,媒染,先用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在用碘液覆盖1min,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步骤,四,脱色,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流加95%乙醇脱色,一般20——30s,,当流出液无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步骤,五,复染,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用番红复染液染色2min ,水洗,吸去残水晾干。
步骤,六,镜检,像涂片涂菌部位滴加适量香柏油,进行油镜观察【小结】1. 选用活跃生长期长的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菌会被染成红色,造成假阴性。
2. 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3. 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4. 染色原理C+菌,胞壁厚,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呈紫色 C-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沙皇复染后呈红色。
【注意事项】1. 加热时使用载玻片及试管夹,以免烫伤。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学习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单染色法:只能观察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和细胞排列状况,但不能鉴别微生物以及它的特殊构造等。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液进行染色,有协助鉴别微生物的作用,故也称鉴别染色法。
常用的有: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机制:由于G-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含较多脂质,故用乙醇等有机溶剂脱色时融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经沙黄复染呈红色。
而G+细胞壁结构致密,用脱色剂处理后,肽聚糖层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故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紫色。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4h培养物)、革兰氏染色液一套3. 初染:在做好的涂面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1分钟,倾去染液,流水冲洗至无紫色。
4. 媒染:先用新配的路哥氏碘液冲去残水,而后用其覆盖涂面1分钟,后水洗。
5. 脱色:除去残水后,滴加95%酒精进行脱色约15-20秒,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6. 复染:滴加番红染色液,染3-5分钟,水洗后用吸水纸吸干。
7. 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并绘图。
记录所观察到的两种菌革兰氏染色颜色的差别,并绘图。
如图所示,被染为紫色的部分即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红色部分即为大肠杆菌。
六、问题与讨论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Why?按照操作顺序来看1、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实验过程中全程的无菌操作:玻片的消毒、接种环的杀菌以及实验所用材料试管的无菌使用;2、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的刮取过程中,它们的量一定要适中,以免过多影响后期观察结果;3、再者,涂片操作结束后,通过酒精灯的烘烤将细菌固定,要注意控制烘干的程度,防止细菌全被烧死;4、接下来的染色过程中,注意各染色剂染色的时间长度,尤其是95%乙醇脱色的时长,18秒为适宜时长;5、最后,就是吸干水分,注意油镜的使用,先在低倍镜下找视野,再转成高倍镜、油镜。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技术,通过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在染色过程中的不同反应,来区分细菌的特性。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粉红色。
实验步骤:1. 取一架无菌玻片,用无菌针头沾取待检测的细菌样本,涂抹在玻片上形成薄而均匀的细菌涂片。
2. 将玻片在火焰中加热灭菌,使细菌附着在玻片上。
3. 用染色剂革兰氏紫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4. 用碘液滴在玻片上,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5. 用去色剂酒精滴在玻片上,静置数秒后用水冲洗干净。
6. 用染色剂粉红色涂染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
7. 用纸巾吸干玻片上的水分,然后在玻片上滴一滴甘油作为封片剂。
8. 将盖玻片贴在涂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样本中细菌的染色情况。
根据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阳性细菌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粉红色。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使用了革兰氏染色技术,观察到了细菌的染色情况,并初步判断了细菌的分类。
革兰氏染色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细菌分类方法,对于细菌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细菌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原理和步骤,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细菌的染色情况,我们对细菌的分类和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细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细菌学知识,不断提高实验技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共5篇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

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共9篇)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练习摘要: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重要的鉴别特征,所以学习微生物学,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是很重要的。
为保证染色结果的正确性,采用规范的的染色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
本实验主要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它们的染色特征,辨别是革兰氏阴性还是阳性,从而掌握其染色方法。
染色方法与过程很清晰,但实验结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Rosenbach)多组呈现假阴性。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原理,但要想做出很好的染色得多加练习。
本实验还可以锻炼显微镜操作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E.coli) 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 枯草杆菌(B.subtilis)引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方法,它可以直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组成与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
经过一定的染色过程后,革兰氏阳性的细菌会因为细胞壁肽聚糖的含量高,脂质含量低而保持第一次染色的蓝紫色。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蓝色被洗脱,复染后变为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很简单,染色时需注意要注意使用处在活跃生长期的细菌,涂片不宜过厚,严格控制脱色时间。
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Rosenbach)与枯草杆菌(B.subtilis)都是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别。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具体颜色和形态差异来判断染色是否成功。
本实验还涉及到高倍油镜的使用。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区分细菌的结构和特性。
通过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从而在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细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物:选择两种细菌菌株,一种为革兰氏阳性细菌,另一种为革兰氏阴性细菌。
-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紫晶染液、碘液、脱色剂和红色染色液。
- 玻璃片和显微镜片:用于制作细菌涂片和观察染色结果。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取两种不同的细菌培养物,分别在玻璃片上制作细菌涂片。
- 步骤二:将制作好的细菌涂片分别加入紫晶染液,静置5分钟。
- 步骤三: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四:加入碘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五:用脱色剂冲洗玻璃片,直到无色流出。
- 步骤六:加入红色染色液,静置1分钟。
- 步骤七: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使其清洁。
- 步骤八: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片上,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结果。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细菌染色结果,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细菌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则呈红色。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导致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较厚的层状细胞壁,由多层的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多糖会与紫晶染液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碘液的加入会使复合物更加稳定,不易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阳性细菌在染色后仍保持紫色或蓝色。
相反,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主要由一个薄层的胞外脂多糖组成。
在染色过程中,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无法与紫晶染液结合,因此无法形成复合物。
碘液的加入也无法稳定脂多糖,使其被脱色剂去除。
因此,革兰氏阴性细菌在染色后会被红色染色液覆盖,呈现红色。
细菌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引言:细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特性和结构。
实验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从实验室中获取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培养物。
2. 细菌涂片制备:取适量的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用铅笔头均匀涂抹成薄片。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氏染色碱液、革兰氏碘液、酒精洗涤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4. 显微镜和油浸镜头。
实验步骤:1. 将细菌涂片放置在实验台上,用革兰氏染色碱液滴在细菌涂片上,静置1分钟。
2.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碱液流失。
3. 加入革兰氏碘液,静置1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碘液流失。
5. 加入酒精洗涤液,静置10-30秒,直至洗涤液不再有颜色溢出。
6.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洗涤液流失。
7. 加入苏木精染色液,静置1分钟。
8. 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使苏木精染色液流失。
9. 将细菌涂片放在显微镜上,用油浸镜头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或深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为厚实,富含多糖和多肽聚合物,因此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能够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与细菌细胞壁中的大量多糖和多肽结合,形成紫色或深蓝色的复合物。
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相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为薄弱,富含脂质和蛋白质,因此无法吸附和保留革兰氏染色碱液和苏木精染色液。
这些染色液会被酒精洗涤液洗去,导致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通过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分类和特性。
革兰氏阳性菌多数为球状或梭状,常见于皮肤和黏膜表面,有些能够引起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染色剂:革兰氏染液 3、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洗瓶、显微镜、 双层瓶、擦镜纸等
四、实验方法
1、制片 涂片——干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结晶紫染色1——2分钟,水洗; 3、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分钟; 4、脱色 滴加95%酒精脱色,25-30秒,立即水洗; 5、复染 用番红液复染约2分钟,水洗; 6、镜检 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1、涂片后为什么要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2、革兰氏染色过程中,哪些操作是成败关键?为什么?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010+实验细菌革兰氏染色法1
当用结晶紫初染后,所有细菌都被染成初染剂的兰紫色, 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而 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脱色剂处理时,两类细菌 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舦聚 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酒精脱色时 细胞壁脱水,使舦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 从而使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经脱色 和复染后仍保留初染剂的兰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则不同, 由于其细胞壁舦聚糖层较薄,类脂含量较高,,所以当脱色 处理时,类脂质被酒精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结晶紫-碘 复合物比较容易被洗脱出来,用复染剂复染后,细胞被染上 复染剂的红色。
图6 无菌操作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结晶紫染1min 2、水洗 3、碘液媒染1min 4、水洗 5、乙醇脱色30秒 6、水洗 7、番红复染2min 8、水洗 9、吸水纸吸干
图7 革兰氏染色程序
实验结果:
1、绘出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革兰氏染色视野图,并指 出哪种是革兰氏阳性菌,哪种是革兰氏阴性菌。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