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教育学考前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赵源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 :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P24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概念: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P243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其他子系统所起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P344高等学校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开展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P405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P43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类型: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P522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P53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需要(二)个体内在需要P54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595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P63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律;结合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初步形成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形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教育情感,着力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领悟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多方面涵养师范素养,在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理论课程,是阐明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探讨高等教育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高校教师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任务是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教育原理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养成教育思维习惯,形成教育智慧。
三、教学原则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3、先进理论为指导,能力培养为重点。
4、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与具体内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高等教育的概念。
2、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熟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概念,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3、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4、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容。
5、能够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什么是“社会本位”,什么是“个人本位”。
2、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
最新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讲学课件
优点:
教学效率较高 成本低 通用性强
缺点:
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 被动;
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 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讲授法的适用范围
教学内容: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抽象程度 高、学习内容复杂的课程。
讲授对象:需要给予更多指导的学生和低年级 学生。
教师素质:知识丰富、了解学生心理特征与认 识水平,充满自信、思路清晰而又能驾驭语言 技巧的教师。
学分制的特点: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 方向上得到发展;
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 较快地反映新的研究成果;
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 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 边缘学科的发展。
弊端: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以及出现 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自主性)。
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成。
1.备课
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和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 容、结构、重点章节及个章节的重点、难点。 (备教材)
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了解本学科、本专 业的最新动向。(备动态)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 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 去。(备学生)
自1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成为欧洲各国学校 广泛采用。
在我国,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 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北京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基本原理1、简述法律的概念。
1)广义:与法的含义相同,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2)狭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
2、简述教育法的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原则2)教育的公共性原则3)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4)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4、试述教育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纵向和横向结构(P12)5、试述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P19)6、我国有哪些现行有效的教育法律? 七部1)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最新修改3)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6)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7)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章教育法制与教育管理1、如何理解教育法制。
三种含义:1)指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和制度,是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合.2)指有关教育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活动过程。
3)将其理解为依法治教,按照依法治理的原则和方式来管理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2、试述教育法制的特征。
(P36)1)能保障国家教育权的有效行使2)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3)能保障学校自主办学4)有完善的立法制度和法规体系5)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6)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制度7)有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文化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
具体而言,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简答论述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制度服务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内容、实施、特色、校园文化2高等教育对文化有重要的反作用,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选择、保存、传递、创新和发展文化;2、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1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2高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3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答:1.遗传因素及其作用狼孩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发展速度具有差异性4遗传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2.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体现出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故也成为自觉能动性3.社会环境及其作用感觉剥夺实验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4.实践活动及其作用瑞恩的井5.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卡尔威特1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人的发展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也不可互相替代,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管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同时这些因素并不同等重要,人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随着人的发展,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不断减弱;伤仲永,卡尔威特第三章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难题1、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雅教育’,也不是20世纪初追求的“专才教育”,而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既立体交叉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理由有三: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2、试分析我国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原则;答:一是适度原则,发展速度要适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结构性供大于求和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规模效益原则,要走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范效应的路子,少建或不建新的高校,在充分挖掘原有高校潜力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三是多元化筹资原则,发展多元化投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四是终身教育原则,是要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尽量延长高级专门人才的使用寿命;第四章高等教育目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答: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同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高等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都具有导向作用;它能使人们按照目标的要求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向,修正偏离目标的行为;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宏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规划、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具有支配、调控作用;微观上,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如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具有支配和调控功能,同时,对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高等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学工作质量,教师评价和学生质量评价等等,都必须以高等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和标准;同时,高等教育目的还起着一种“准价值体系”的作用,可以借助高等教育目的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在日常教育活动当中,高等教育目的一旦为活动主体所认识和理解,他们就会自觉地接受其指导并承担起责任,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投身于教育活动之中,推动目标的逐步实现;因此,高等教育目的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和需要,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2.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结构与职能1.大学职能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社会经济发展2科学发展3大学内在逻辑2、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这项职能是自大学产生之日就有的,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职能来展开;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项职能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等;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与教师1.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从劳动目的、对象、方式上看是复杂的2创造性,从劳动对象、内容、方法上看需要创造性3示范性4群体性2.简述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一尽快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二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和倾斜的经济优惠政策三改变高校“近亲繁殖”的问题;3.论述: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现状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生的关系,非正式关系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带来多重结果,如朋友情、忘年交、生意簿、仇敌很、师生恋等;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是,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有一定的自我认同,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协调、提倡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但较之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交往的范围较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淡漠;高等学校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平等、柔静、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1、加强理解和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上1.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学生已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2、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1.我国高校课程的三个层次1第一级为普通课程2第二级为专业课程3第三级为跨学科课程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5.大100学时以上、中50-100学时、小型课程50以下3.简述编写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前沿性;3具有思想性;4具有启迪性;5具有教学适用性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传授书本知识和理论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而且要联系客观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所学用于实践;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我过的教育目的提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一要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二要根据各科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三是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下1.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备课的基本要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写好教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必须了解自己所教的科目教材,了解内容的容易程度;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情况;最后,就是在实际教学中要考虑教法,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写好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2、创新性3、差异性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4、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5、可操作性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6、考虑变化性3.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上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第九章高等学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1.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1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4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重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2简述高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1.研究教育教学内容2.研究教育教学规律3.研究教育教学方法4.研究教育教学技术5.研究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科结构不合理2研究生导师队伍有待加强3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一是,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首先是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单一,选拔缺乏多样性,部分研究生招生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只重视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而忽略了学生质量;其次,就是科研氛围浅薄,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及氛围,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师生比例的失调,对于研究生毕业的质量提高无意;第十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学制1、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式可以分为哪几类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2.高等教育学制的制定依据是什么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的制约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更明显3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十一章高等学校管理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是什么1.高校组织的学术性2.松散型3.权利配置的不对称性4.复杂性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对策;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1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明显2标准性评价模糊3工具性方式僵化;管理观念和教学方法得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学质量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监督体系教学管理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业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质量管理意识浅薄;主要对策:1制定系统化的高校教学质量标准2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工作重心位置3有机的结合学术权力与行政管理4建立常规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做好教职工教学质量的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得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呈现出“绩效化”、“元评估”、“从技术到文化”以及“从监控到管理”四个新的发展趋势第十二章大学文化建设1.简述大学文化的定义及内涵;大学文化是指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大学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2.简述大学文化的精神表现;追求自由、崇尚科学、倡导民主3.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是什么1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整体性文化2以高深学术为基础的高层次文化3以学术自由为前提的创造性文化4以自治自律为特征的自主性文化5以人文品格为标志的涵养型文化6。
7、高等教育理论综合 章节 总目录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第一节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p1第二节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p4第三节高等教育学概述 p8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p11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p14第三节高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p19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p26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p28 第三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p29第四章高等教育的教育制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p34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p39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p42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p44第五章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p47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p48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p50第四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p52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p57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p61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p64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p68第二节课程概述 p71第三节课程内容 p74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p78第五节课程评价 p79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与教学过程 p83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p88第三节教学工作概述 p90第四节教学评价 p92第九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p97第二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p101第十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概述 p107第二节科研程序与教育教学研究 p109第十一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p113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 p116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p117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德育第一节高等教育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p121第二节高等教育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p123第三节高等教育德育的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p125第四节高等教育德育队伍的建设 p127第五节德育模式 p129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p133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 p136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述 p137第四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p139 第二章大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p142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 p144第三节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p167第四节大学生的能力发展 p172第五节大学生的个别差异 p179第三章大学生社会心理第一节印象形成 p183第二节人际关系 p184第三节群体心理 p186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定义和类型 p190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 p192第五章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p203第二节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p210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p216第六章大学生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知识学习 p223第二节知识学习的过程 p225第三节技能的形成 p227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p234第二节创造性 p237第八章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p242第二节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p244第三节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发展 p246第九章高校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 p255第二节课堂管理 p261第十章高校教师心理第一节高校教师的心里特征与教师威信 p263第二节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差异 p267第三节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p269第四节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p270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p275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p278第三节心理评估 p280第三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p283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原则 p287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读p290 第二节高校教师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92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评价第一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p297第二节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p301第四部分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 p306第二节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规范 p310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 p312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 p314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 p317第二章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第一节学校在法律上的规定p324第二节教师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5第三节学生在法律上的规定 p329第三章依法执教与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第一节依法执教 p332第二节高校教师违法(侵权)行为 p333第四章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节选)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节选) p336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节选) p342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节选) p348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 p351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节选) p355第六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节选) p357第七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节选) p360第八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p363第五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备课技能第一节备课概述 p372第二节制定教学计划技能 p373第三节教案设计技能 p375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技能p377第二节课堂讲授技能 p379第三节课堂板书 p380第四节课程提问 p380第五节结课技能 p382第六节教学语言表达p383第六部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p384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结构 p386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及方法论原则 p388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第一节研究课题的选定p392第二节文献检索 p395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p398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第一节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概述 p402第二节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p404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p406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 p408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 p410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第一节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p413第二节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 p415。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大学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他们 所面对的不再是小学生,而是成熟、 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 如果把大学教师当做教书匠,那就 错了。
——雅斯贝尔斯
作为一个教师,搞好教书育人,这是必 要条件,也要从事科学研究,这才是充分 条件。因为教学若没有科研做基础,就是 一种缺乏观点、没有灵魂的教育。
1、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
2、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灵活性 相结合。
4、计划课题与自选课题相结合。
5、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高校科学研究的管理 1、正确处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矛盾。
2、理顺高校科研管理领导体制。 ——学术委员会
——教授委员会
——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大学前校长钱伟长
(二)高校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科 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科学研究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校科学研究是直接 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校科学研究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
(六)高校科学研究是促进 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举 措。
办大学有三个阶段:办总务的阶段、 办教务的阶段、办科学研究的阶段。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一、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条
件,使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探 求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们获 得新知识的认识活动。其本质特征 是创造性。
科学研究按其性质可以分为 基础提高高校师资 水平的基本途径。
三、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学科门类齐全,适宜进行重 大的综合性研究,容易发展新学科和 边缘学科。
(二)人才集中,机构灵活, 投资少,见效快。
(三)教科合一,学术思想活跃, 富有强大的科研后备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尊敬的读者: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高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本文将介绍该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第一章: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XXXX年XX月XX日通过,旨在规范高等教育管理行为,明确高等教育的宗旨与任务。
该法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原则和特点,强调高等教育的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
第二章: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应当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应设置适当的学科,完善课程体系,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教育资源,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第三章:招生与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招生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高校应当依法执行招生计划,遵守招生程序,严禁擅自提高招生标准和人数。
招生考试应当科学、全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第四章:教学与科研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教学和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应当落实生均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质量和师生比例。
教师应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教学。
第五章:质量保障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等教育法规定了质量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育教学评估和学科评审。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第六章:学生权益保障高校应当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平等参与学习和发展。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受到平等对待、接受优质教育、社会实践和实习、参与学校管理等。
对违反学生权益的行为要及时处理和惩处。
第七章: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法鼓励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幻灯片PPT
卢梭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开展的规律。
确立了能动的儿童观或学生观,把儿 童作为学习与教学的主体,并首创发现教 学,为现代教学理念的兴起奠定了思想根 底。
赫尔巴特
著名的“教学的教育性原那么〞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
3、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开展
现代教育派与传统教育派之争
杜威 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经历和课程的系统
知识结合起来。
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凯洛夫?教育学?
赞可夫 “教学与开展〞实验 主张教学应当促进学生的开展 主张以高难度进展教学的原那么。
布鲁纳 ?教育过程?
重视内容、重视构造 提倡发现法
儿童智力开展三阶段 : 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说课”
3. 说课的分类
➢考评性说课 ➢说明性说课 ➢介绍性说课
评审、招聘 听课后解释 传达
第二节 教学过程 P167
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开展
1、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我国: 孔子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完整的 教学论专著——?学记?
?教育学根底? 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国十二所 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区分几组概念 P162
1、教学与教育 2、教学与智育 3、教学与自学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开展的最有效 的形式。
2、教学是进展全面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 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材料 1 2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是西方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世界上第一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不含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总结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 毛入学率<15% 大众化教育 15%-50% 普及化教育 >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6、高等教育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始于唐代的书院(最早为717年建立的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则是中国另一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17、最早产生中世纪大学的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美国1636年的哈佛学院。
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有: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18、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科学研究的大学中并没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19、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的柏林大学的创办。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
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一一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
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
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
1?独立性增强
2?自主性增强
3?学习探索性增强
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四十五条 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 教育事业。
第四十六条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 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 校教师资格。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 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 育事业。
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
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十五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 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 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设立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 规定的原则制定。 第二十六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用相应 的名称。 第二十七条 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材料;
第八章 高校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
2.课程的词源分析
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 ,
其中“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 意思,所提“课程”的意义已接近现代用法 。
(p145)
(一) 课程的概念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
——功课及其进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张。 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相关的概念:课程、学科、教材
课程与学科、教材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
学科(subject) :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
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的课程混用。 教材 (subject-matter):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等皆为学科。各 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则为教材。广义的课程则包 括以上所有的内容。
第八章 高等学校 的课程
内容大纲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高校课程 第三节 国外高校的课程
第一次接触“ 课程”一词 ,是什么时 候,如何理 解?
(一)课程的概念
1.我国“课程”的指称
2.课程的词源分析 3.课程概念的界说 4.不同层次的课程形态 5.当代课程含义的扩展
(一)课程的概念
5.当代课程含义的扩展
(1)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受到了挑战,
当代课程观注重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的全部 经验。——20世纪60年代隐性课程概念的 提出 (2) 把课程主要看做是教程而不重视学程 的静态课程观也受到了挑战,课程不再被看 做是预定的计划或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双 向的流动实践过程。
分科课程
学科课程 显性课程 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高等教育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
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了解: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及哲学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
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运用:能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能正确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了解: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了解: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掌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了解: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高等教育学》重点讲授内容
《高等教育学》重点讲授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2学时)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中的“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中的“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第四节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中的“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理论透视(2学时)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的两难问题中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第三节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第三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2学时)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中的“高校教师结构与改革对策”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中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问题研究的重点方向”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第四章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专业设置(2学时)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及相关概念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未来的培养目标设想”第三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专业及专业设置”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3学时)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第六章课程理论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2学时)第二节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优化第三节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中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4学时)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第五节高等学校的学年制与学分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3学时)第一节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中的“教学评价的重点”第九章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1学时)第一节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性、特点及其指导原则中的“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注]未列入重点讲授的节、目内容,教师可视情况灵活讲授或指导学员自学,不列为考试范围。
总学时按21学时计算,各章学时供参改。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
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备课研讨会《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二、简答题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高等教育学的意义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个人功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3、高教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及其实现。
三、论述题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及其内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实践途径一、名词解释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二、简答题1、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方针的内容是什么?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理论新贡献内涵是什么?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认识。
2、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一、名词解释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学制学位制度二、简答题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是什么?2、谈谈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学生一、名词解释教师专业化二、简答题1、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2、高校教师基本修养有哪些?三、论述题1、试述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一、名词解释专业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大纲二、简答题1、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2、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大学教材的特点是什么?三、论述题谈谈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第七章高等学习的教学一、名词解释高等学校的教学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二、简答题1、高校学校的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2、高校学校的教学原则有哪些?3、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简答题1、高校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2、高校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二、论述题1、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2009年7月28日)说明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统一思想、统一内容、统一要求、高效求实,保证高等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质量。
本大纲的编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求实创新。
三、讲课内容和时数讲课内容共10章,总学时40学时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2 学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4学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4 学时)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4学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6学时)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6学时)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4学时)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4学时)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4学时)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2学时)本文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概念二、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三、高等教育学及其学科性质四、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内涵与外延、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的功能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的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与外延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制约因素3、高等教育的结构存在的问题4、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的趋势二、高等教育的功能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1、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2、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3、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教学重点:高等教育目标体系、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教学难点: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3、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二、高等教育目标体系三、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1、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教学重点: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学制、学位制度教学难点: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高等学校的学制2、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3、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第五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教学难点: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师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2、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4、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二、高等学校的学生1、大学生的基本特征2、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三、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1、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2、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3、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教学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学科1、学科的概念2、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二、高等学校的专业1、专业和专业教育2、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3、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4、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三、高等学校的课程1、高等学校的课程概述2、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3、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一)教学重点: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及其体系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1、高等学校教学及其构成要素2、高等学校教学的意义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二、高等学校教学原则1、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其制定的依据2、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三、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与环节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3、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方法1、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2、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法五、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及其意义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教学重点: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及类型2、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评价理论3、教育教学评价的走势4、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5、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状况评价6、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高等学校教学改革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模式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三、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概述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2、实施“质量工程”的意义3、“质量工程”的建设目标4、“质量工程”的实施步骤5、“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6、“质量工程”体现的思想第九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教学重点:高校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高校科研的原则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1、高校科研的内涵2、高校科研的意义3、高校科研的任务4、高校科研中的不良倾向及其对策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3、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4、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落实第十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重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教学难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学时数 2 学时教学要点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1、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2、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因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1、高等教育规模改革与发展的现状2、高等教育投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3、高等教育类型改革与发展的现状4、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本质)。
2.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
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5.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学校教育制度.6.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商朝右学;形成:《学记》《大学》《论语》;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期,宋朝,书院成为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98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颁布。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又称“新学制”,在旧中国施行时间最长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7.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教授的职业)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学园”。
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意大利和法国8.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9.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1.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一、高等学校教学(一)教学的涵义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
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1)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结合统一;(2)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3)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说明:第一,教学与智育不是一回事第二,教学与上课不是一回事(二)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1、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从本质上分析,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
这种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引导性: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认识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依存,是同一活动的两个侧面,缺一不可。
间接性:学生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
发展性: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能力,健全人格,进行全面的培养。
2、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内容:学生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并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两种极端。
3、教学过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内容: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及各种能力、体力、品德和个性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要求:在教学中,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4、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内容:双边性:是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生学构成的共同的双边活动,各自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承担不同职责。
不可互相替代。
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二、高校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一)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增强体力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与学校教育的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的效率最高;与学校教育的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强;与学校教育的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在完成多方面的任务时综合性强。
教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一定的教育目的与任务2、对教学规律的认识3、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认识4、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三、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一)知识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涵义:要求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2、依据:这一原则反映了高校教学过程中“德”与“才”的关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3、运用要求:(1)确保教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根据教材的特点,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恰当地向学生进行德育。
(3)除课堂教学外,要通过教学的其它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①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②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③充分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涵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系统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2、依据:首先是对知识与能力具有高度联系性的反映;其次,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
3、运用要求(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最近发展区”;(2)在课堂讲授中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3)组织问题讨论,鼓励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改变考核方式。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1、涵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
2、依据: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的反映;师生各自的地位和特点。
3、运用要求(1)坚持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组织教学;(2)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3)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
(四)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1、涵义: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反映了教育目的对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3、运用要求:(1)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2)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并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3)充分开发和利用选修课,推行学分制;(4)正确对待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涵义: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依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特点的反映;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是对教学中的“知”与“行”相结合理念的发展。
3、运用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3)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概述概念: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
1、个别教学: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学生授业。
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儿童,年龄、程度和学习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仍只同一个个学生发生关系,当教师在教一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学习基本处于自流状态。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不足:教学效率低,难以开展大规模教学2、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教师按照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学生人数固定;教学时间固定;教学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教学场所固定。
(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的内容的教学;(2)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的小部分,即“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3)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4)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5)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缺点:(1)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2)过分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交往,教学与生活脱节。
3、分组教学:按学生智力和学习成绩分组进行教学,它同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但不容易科学地分组。
4、现场教学:即把教学安排在有关现场进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就是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不同教学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例如将一学期改成三个学期,以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现非课堂化和多样化,例如:合作教育。
4、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例如:远程教育。
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一)课堂教学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个环节。
1、备课做好三项工作:备课程资源、备教法、备学生。
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如何上好理论课?(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结构紧凑(5)师生积极性高(6)教学效果优异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通过布置作业,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技巧,培养能力。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布置一定的作业是必要的,但是作业的内容要多样化,可包括练习、思考、阅读参考书、作读书笔记、写报告等。
4、课外辅导这是教学工作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措施。
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大多在课堂上又难以全部解决,因此要进行课外辅导。
它的内容主要有答疑、补课、内容方法上的个别指导等。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这是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技巧及能力给以教学效果上的测试。
√它既是对学生的检查,又是对教师的检查。
√检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时间来分,它可以分为平时考查和学期或学年的总结性考查。
按方法来分,它可以分为考查和考试。
考试又可分为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
√在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时,教师要遵循客观性、有效性、可靠性等原则,采用的记分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百分制和等级制。
(二)实验课如何上好实验课?(1)实验课之前的准备工作:(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3)实验报告的撰写(4)实验课的总结(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
1、目的2、过程与要求3、撰写步骤与方法4、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原则三、教学管理制度(一)学分制与学年制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规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特点:有利于教学效率提高保证教学秩序稳定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学分制: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教学管理制度。
特点:有利于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散乱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
(二)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和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问题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式。
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