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帛交易。……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
A.河西诸郡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B.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属货币的使用能够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材料信息“唯京师及三吴、
衰,实始于此”,故 D 项错误。 4.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
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
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 B 正确;A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
重心还没有南移,C 错误;D 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
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 材料二 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谧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 改姓为元氏”。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政治制度改 革的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
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故 A 正确;当时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出现了民
族大融合的趋势,故 B 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此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故 D 错
误。
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
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
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
10.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
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解析) 1.读图: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
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
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
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支点培优】
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可以看出,相对于汉代画像石,北朝的壁画吸收了外来文化——佛教风格,说明北朝时
帛交易。……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
A.河西诸郡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B.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
3.“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帝”当指
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
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
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D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A 项错误;十六国中
也有政权是汉族建立的,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
期文化交流密切,而汉朝并没有这一表现,由此可推知汉至北朝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故选 B 项;两幅
狩猎图没有反映北方生态环境情况,排除 A 项;古代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以后,农业经济就取得了主导地位,
排除 C 项;两幅狩猎图所描述地区不是边疆地区,排除 D 项。
2.《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不重视
B.人民的负担太重
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答案】C
【解析】
【详解】【支点培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受战乱的影响,C 选项符合题意;
ABD 选项并非是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状况发展不佳的主要原因,排除。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影响到了汉族人的生活,故选 D 项;材料没有体现 ABC 的内容,排除。
10.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
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交流不符合此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 ABC 项。
9.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
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
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
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来自百度文库1.读图: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
【支点培优】
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
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
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2.《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忽必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支点培优】
材料信息“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是对北魏孝文帝
社会习俗改革的评价。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进步,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副作用,故 C 项
正确;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汉族帝王,故 AB 错误;忽必烈也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但是不符合“国事之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和东晋虽然长时间没有铸钱,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钱币,所以汉的五铢钱和各
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盗铸铜钱,表明当时商品经济仍具活力,故选 C;当时长时间没
有铸币,A 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皇权受到制约,B 错误;D 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1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孝文帝
D.忽必烈
4.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
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
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支点培优】
A.统治者不重视
B.人民的负担太重
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支点培优】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能够战胜其他割据政权的主要原因是经
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
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
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赖

【支点培优】 《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 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14.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孝文帝改革就 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 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进行两次重大改革, 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 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 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支点培优】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
南下,出现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 D 项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
1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
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1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
荆、郢、江、湘、梁、益用钱”说明南北朝时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商业比较繁荣,故 C 正确;“河
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说明河西诸郡中西经济交流较为频繁,不能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故 A 错误;材料信息未点明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故 B 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故 D 错误。 3.“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帝”当指
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摆脱对门阀的依赖 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13.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支点培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9.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
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
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