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由市场机制决定,而不再由政府主导。
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金融体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下面我将从法律法规、行业制度、市场供需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是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支持和保障还相对不完善。
例如,放贷利率的波动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缺乏相关的市场化的监管制度,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等。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
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另一个阻碍因素是行业制度不够完善。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大型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和灵活性。
这种行业制度限制了市场利率的真实反映和优化配置机会。
因此,我国应该加快国有银行的步伐,引进更多的私营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市场竞争,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再次,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第三个阻碍因素是市场供需矛盾。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受到管制,市场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问题。
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我国的居民储蓄率较高,而企业投资需求相对不足,导致市场上资金供给过剩,利率无法有效形成。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加对于实体经济的投资需求,提高消费能力,从而调整市场供需关系,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最后,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最后一个阻碍因素是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性存在普遍现象,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市场信息,难以做出有效的决策。
这也导致市场在利率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从而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关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探讨
关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探讨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也越来越成熟。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挑战,以及应对措施等相关问题。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价值的体现,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利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资金的流向。
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动将更加及时和精准,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优化金融结构利率市场化还可以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金融创新,引入更多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高金融市场的活跃度和竞争性,推动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效运行。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可以为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多有效的市场和工具,有助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更加活跃地参与。
推进利率市场化面临的挑战利率市场化要素不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起步较晚,市场化要素尚不完备,市场竞争程度不高,市场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利率市场化脉络不畅我国利率市场化一直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整的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缺乏完备的利率市场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难以形成可操作、透明、规范、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
利率市场化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施行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但由于监管立法相对比较滞后,监管技术手段相对于外部风险会呈现出滞后、不完善的特点。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完善市场化要素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化要素,提高市场的配置效率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建立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在市场化的理念下,建立完备的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和市场交易机制,打造一个可操作、透明、规范、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
增强监管能力加强监管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立法和技术力量、丰富工具方法、升级技术手段、建立科技型金融创新监管体系等,从而增强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利率市场化现状与应对措施剖析
利率市场化现状与应对措施剖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的形成和调控将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而非由政府主导。
然而,我国利率市场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仍面临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传统银行间市场利率与市场需求及供给的匹配性不足,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不 transparent、不灵活以及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市场定价机制缺失等问题。
面对此种状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首先,银行间市场利率定价机制。
完善银行间市场利率定价机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银行间市场交易,增加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提高利率市场化运作的透明度和效率,为形成完善的利率市场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
针对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的问题,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情况,建立并完善贷款定价机制,逐步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政府指导价,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同时,应通过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银行对贷款利率的差别化定价能力,使贷款利率更加合理、公平,并能更好地反映市场风险。
此外,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机制的监控和规范,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及时识别和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最后,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增加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是金融的重要方向,但我国利率市场化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要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银行间市场利率定价机制,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
[摘要]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但市场主体缺位和市场机制不健全严重制货币银行论文库约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必须尽快消除这两个制约因素,做好各项改革的协调工作,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利率几乎不具有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基本是一种成本核算工具;加上为了鼓励生产、促进投资,我国一直人为压低利率。
如果综合考虑显形和隐性的通货膨胀,当时长期实际负利率是一个常态。
并且由于计划经济的普遍管制,各种“差别”利率普遍存在,当时的利率格局是一种市场机制根本缺乏情况下的极端“金融压抑”[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利率杠杆进行调节,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利率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历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党中央、国务院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回顾历史,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依照中央的总体思路有条不紊地展开的[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主要是:(1)1986年1月7日,国务院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互相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2)1986年,再贴现利率在同期各档次银行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动5—10%;(3)1987年1月,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4)1990年3月,考虑到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5)1992年,以国债首次实行承购包销为标志,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6)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IMF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我国首次系统提出逐渐实现正利率,协调配套,循序渐进,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利率改革原则。
中国利率市场化提速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中国利率市场化提速下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加速推进的阶段,这对银行业来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利润来源单一、风险控制不够精细、资本充足水平较低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将会更加突出,银行业必须积极应对。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的竞争加剧。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将不再依赖政策性利率来确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来制定利率。
这将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其次,银行需要更加精细化地管理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将面临更多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风险分散和控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银行需要加强资本充足管理。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需要更多的资本来支持业务扩张和风险管理。
银行应该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监控和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使得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银行业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建议:首先,银行应该加强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
银行可以通过推出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
银行可以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风险分散和控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三,银行应该加强资本充足管理。
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润水平和吸收更多的资本来增加资本充足率,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保持资本充足率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银行需要积极应对上述挑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资本充足管理,以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由贷款利率放开引发的思考几日前,国家层面放松利率直接管控,由各商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关系,自主确定贷款实际利率,此举使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
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和商业银行关注的热点。
本人结合近期一些思考,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粗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一)降低了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利息收支差额实现自身盈利。
倘若利率一直不变,商业银行可以不断扩大贷款规模,从而获取更多盈利。
现如今,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对传统经营方式下的收益产生较大冲击。
众所周知,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收入约80%都是来自传统经营下的利息收入,而在美国这一比重仅为64%。
因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更大。
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存款,中小型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利率优惠措施,如威海市商业银行采取了存款利率上浮10%(并对外宣称,保证存款利率全市最高)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收益,商业银行间将围绕诸多优质客户进行激烈竞争,也会出现贷款利率方面的争相优惠,这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将使这方面竞争更加白热化,实际存贷款的利差必然将不断地缩小。
综上,利率市场化环境将对仍以存贷款的利息收入与支出差额作为主要收益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严峻而又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加大了经营风险。
伴随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信用风险随之恶化。
金融市场风险围绕着利率风险展开,利率变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剧。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作为商业银行资金货币的价格,受到资金供求关系影响,它将遵循市场需求状况对自身价格的水平进行不断调整,这就给商业银行日常的稳定经营带来挑战。
利率市场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国家随着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以及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利率市场化后对我国的金融发展造成的影响,再结合相应的对策解决利率市场化后出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发展;相应对策0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利率市场的发展,其中美国、荷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的政治体制,由于政府部门对利率的管制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形势看来还是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1 利率市场化发展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的必然条件,随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决定将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后,为优化我国的资金分配,提高资金利用率,利率作为重要的资金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基础的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发展有助于我国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有效分配资金,加上我国加入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接轨,对我国的金融环境造成影响,推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2 利率市场化的作用(1)金融机构的权力得到体现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使市场中各商家的市场价值得到体现,将市场的业务结构联系得更加紧密,随着利率市场化,通过对于市场的资金价格的宏观调控,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且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行以后国家支持企业有效的实行企业的自主权,尊重企业的自由定价。
(2)调高客户的选择权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发展,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多,市场经济的竞争也随之加强,客户在选择相应的投资上也更加谨慎,金融机构的自主权得到有效提高之后,同时也加强了客户选择权的提高,客户拥有更多金融机构的权力,并且也能评价出金融机构质量,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将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发展出更有质量的产品供客户的选择。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不再通过指导性利率干预市场利率,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然形成利率。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利率市场化已成为趋势。
但是,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具体分析如下:问题:1. 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下,利率波动性增强,商业银行利润风险增大。
银行应当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以减少利率波动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2. 业务竞争压力加大:市场化利率下,利率竞争加剧,吸引更多客户,提升服务水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
同时,为了保证质量,银行的成本也不可避免的提高。
3. 监管透明度提高:随着管理透明度提高,银行的内部管理和评估也会更加科学化。
银行应对监管要求做到严格遵守,提高内部管理体系、规范业务操作和资产质量管理,有效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对策:1. 调整负债端结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存款拓展,增加非利息收入,适时调整负债端的结构,以期形成利率风险缓冲,同时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务体系。
2. 进行新型业务拓展:商业银行可以在利率管制取消的大背景下推出新型的金融产品和信贷业务。
例如区块链、数字货币等业务,有望打破对传统银行势力范围限制,促使银行业务高峰迎面而来。
3. 增强个性化服务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客户需求也将更加明确、多样化。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客户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加大社会储蓄存量,同时进行不断的营销推广,提高银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总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下,To求不断地提高银行业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掌握新技术,增长新业务、整合吸收旧资源等措施,将是商业银行在行业市场化变革中走得更稳、更远的关键所在。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
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
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及路径选择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了非常多的国家不同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保持国内利率市场均衡、推动金融领域更加透明和效率化的基础上,也开始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相关问题出发,探讨我国的路径选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1、市场化难度逐渐加大。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形成了较为庞大的金融体系,它涵盖了多项制度、市场、产品和服务,我们所熟知的金融市场也相当基础,尤其是利率市场变得十分复杂,其中涉及到的的各个因素与机制都在不断变化。
因为这些变化,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足、风险控制能力低下等问题逐渐凸显,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金融体系的特点日渐突出,抑制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迟,抵御了金融体系更加稳健的需求。
我国将利率市场化视作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金融体系的相对封闭,推进的速度并非快速,甚至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变得明显。
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银行和其他参与者逐渐发现,改革不到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度等问题不断凸显。
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会面临着多种风险的危机,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其负面的趋势。
3、市场化利率的实际效益不尽人意。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面临服务能力差、信用风险高、管理等问题,我们引入进来了一些外资,但是效果不佳,原因包括严峻的市场规制、资本要求高、管理手段受限等。
这些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难以求解,尤其在市场化利率的实践中,因为投资不易,利润异常,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国金融市场商品化的进展。
二、路径选择在如此大量的争议和变化当中,我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市场化进程。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层面逐一进行议论。
1、宏观层面:建立实时高效的市场监测与统计系统市场化改革需要对利率市场的变化和情况进行全方位把握和监管,建立实时高效的市场监测与统计系统显得尤为关键。
除了相关数据收集后的处理,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特定情况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并进一步完善企业、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应急管理措施,来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货币政策集中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就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是否具备、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股市场的影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需解决的问题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利率市场化的释义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他是相对于当前利率水平中央银行计划定价,而是由资本根据金融市场的市场价格自由波动和交易。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市场价格变动来传导国家的货币政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
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
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
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采取措施, 推进利率市场化,从而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更敏捷、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完成或曾经尝试利率市场化,其中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获得成功,南美一些小国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则以失败告终。
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其对金融体系的诸多积极影响。
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评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评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从微观层面来看, 作为资金供求主体的企业、银行、居民对利率的变动缺乏弹性。
1、从储蓄主体的角度来看, 储蓄对利率缺乏弹性主要是因为: 第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单一, 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使利率的变动不能充分体现到人们所持金融资产的结构转换中去,使储蓄的利率弹性下降。
第二, 我国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增加了人民预期消费的支出, 使即期消费倾向下降。
2、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 我国目前的投资主体主要有六类, 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人企业, 前三类主体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预算软约束等原因, 其投资往往缺乏利率弹性; 后三类主体的投资对利率变动具有较大弹性。
但长期以来, 前三类主体在我国的投资中占了绝大部分比重, 因而, 投资对利率变动也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3、从联系储蓄和投资主体的中介——银行体系本身来看, 银行部门尚缺乏自负盈亏的内在压力和规范经营的自律能力。
( 二) 从宏观面来看,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还很不善, 这不仅影响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并且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具体来说, 我国货币市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由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构成。
2、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 同一子市场的不同区域间严重分割, 二级市场缺位,这种分割带来了市场价格的扭曲, 利率结构的不合理。
货币市场的不健全不仅影响了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效果, 使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节停留在直接控制的层次上, 而且使金融机构的利率制定失去了宏观依据, 因此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
二进一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对策(一) 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要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对于提高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自1 952年以来,我国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
利率管制是指由中央银行统一制订各种金融工具的利率,资金的买方和卖方严格按照统一制订的利率进行交易。
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主要是为了稳定物价、稳定市场、扶植并促进工农业发展,以较低成本发展经济,利率管制对经济发展的投资支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避免各银行为了吸引存款而爆发代价高昂的利率战,借以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市场的稳健运作。
因此利率管制在稳定我国金融业、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经营效率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利率管制的负效应与政策取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在工业,农业、外贸等行业和商品价格、劳动工资、房地产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但利率的计划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利率管制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第一,结构性缺陷突出。
一是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地压得很低,存贷利率为零甚至为负,严重制约了利率的调节作用。
二是利率结构不合理。
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区分不明显。
三是利率倒挂。
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
第二,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
经过改革,尽管我国在价格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在要素市场领域,价格约束机制仍然比较僵化,特别是利率仍然受到严格管制,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从而导致两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
第三,利率管制牺牲了社会效益。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思考
C i a h s a o t d a h g l e taie n e e t r t o to y t m n o n e e t r t o iy fo h n a d p e ih y c n r l d i tr s ae c n r l s se a d l w i t r s a e p l r m z c
Chi c n mi eo . naSe o o c r f 珊
T i at l ic s e h r b e o e i tr s r k t o e t t n f m h e e p cs i sl h s ri e d s u s d t e p o l m ft n e e tma e — r n a i o t r e r s e t :f t c h i o r r y,
了经济 市场化 改革 , 在 相 当长 的时 间里 , 了满足 经济快 速发 展 以及稳 定金 融体 系的 需要 , 国一 直对 利 率予 以严格 的 但 为 我 管 制。 目前 , 国正在 进 行金 融体 制的 改革 , 我 利率 市场 化 改革有 其 必然性 , 是我 国经济 体制 改革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本文将 从 三 个方 面对 我 国利 率 市场化 的 问题 进行 讨 论 , 首先 讨论 利 率 市场化 在我 国的 实行 的 必要 性 , 而分 析其 对 进 我 国商 业银行 带 来 的影 响 , 最后 在 推进 利 率 市场化 的 发展 方 面 , 出个人 的 几点 拙见 。 提 【 关键 词 】 率 市场 化 ; 率管 制 ; 币 市场 利 利 货
关于略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于略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摘要]本文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然后总结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回顾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根据各种市场因素主要是资金供求关系,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主要基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我国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改革始于1996年。
1996年6月1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放,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序幕。
1997年6月人民银行规定,各商业银行可用其持有的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在银行间进行回购和现券买卖。
这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成立。
1998年后逐渐实现了金融债、国债的市场化发行。
2000年9月21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
2005年3月16日,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向利率市场化之路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到2008年4月,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及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期存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一步是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把货币资金的定价权交给市场交易主体,这也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任务。
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
对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适应,利率市场化改
革已经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实现金
融市场化运作,增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加快金融结构调整,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可以进一步完
善利率市场化改革:
1. 完善利率市场监管制度。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到大量的金融
业务,如贷款、债券、股票等,因此,监管团队应强化对于市场的
监管,加强宏观调控、协助市场走向稳定和有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2. 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制度。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金融
机构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为此,确保市场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环境至关重要。
加强金融机构制度建设,增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监管能力,
鼓励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推进市场化的金融创新。
3. 拓宽资金流向。
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保证金融机
构在市场化的情境下具备能够参与市场流动性的能力,拓宽资金流向,增强利率市场的流动性,防止市场的异常波动。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
针对当前市场状况,以市场化为主导,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改革,
才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健康发展。
关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
改革成为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强财政拨款体系建设、实现利率市
场的有效运行和促进经济稳健增长等多方面实现金融目标的关键路
径之一。
以下是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
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加强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
的监管,建立全面、严格、科学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
健康发展。
2. 注重财政、货币、外汇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政策制定和实施
过程中加强沟通与协调,实现政策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3. 支持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建立,赋予市场更大的话语权,
价格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灵活性。
4. 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民营经济的支持,促进其获得
融资并降低融资成本,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民间
经济发展的利率环境。
5. 调整债券市场供给结构,增加公司债券、中小企业债券等非
政府融资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实际需求。
6. 推动金融机构建立风险管理和内控系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
7. 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为前提,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国际化,增
强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的关键改革之一,需要政府、市场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发力和协力推进。
如果能够充分
发挥好利率市场化对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对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对深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十二五〞规划开展以来,利率市场化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较为特殊,因此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够保证经济稳定开展。
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步入正轨并已经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小浮动波动便会引起经济骤变,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同时也要争取借鉴国际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从而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调整。
因此,笔者那么重点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的背景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有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改革;利率市场化;经济引言:现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在众多金融机构取得巨大进展,它不但能够促进我国金融市场有序开展,同时也具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等诸多优势。
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最新的经济政策与经济要求。
由此可见,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相互配合才能够到达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因此,本文那么重点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首先,利率市场化能够合理地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从而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转型。
由于金融市场通常会被分为政府利率管制以及非官方自由市场两局部,因此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进行利率市场化能够提供一个公正的资金供求机制。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将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转变,从而形成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方式。
由于我国是通过经济手段从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在此过程中便需要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作为支撑。
此外,利率作为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媒介同样影响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而一旦利率市场化便能够充分发挥利率的高效作用,从而让国家从宏观调控转型为围观调控。
最后,利率市场化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由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限制其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便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对韩国和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分析,试图通过鉴别比较,广泛吸收各国的经验和教训,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微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把货币市场利率改革作为突破口,积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产品创新,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市场监管(一)韩国和拉美国家利率市场化分析1.韩国的利率市场化分析(1)韩国利率自由化进程。
韩国政府对于利率的管制始于1952年的《利息限制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和开放政策的需要,韩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1982年开始取消对重点部门的优惠贷款利率,使之与一般贷款利率一致。
1988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参照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自行决定利率水平,向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更大的一步。
但是,当时国内经济状况不稳定,导致总体经济条件从1989年初开始迅速恶化,中央银行通过窗口指导对利率重新进行了管制。
1991年,韩国再次宣布利率市场化,开始采用阶段式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
1991年,作为金融第一圈的银行金融机构10%的存、贷款利率,作为金融第二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5%的存款利率和25%的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3~1994年,这个比率逐渐扩大,银行30%的存款利率和75%的贷款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65%的存款利率和全部的贷款利率于1994年底都实现了市场化;至1997年,韩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
(2)利率改革的效果。
放开利率,实行利率自由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储蓄、提高投资收益以及深化金融市场。
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明显。
利率市场化所形成的实际利率的提高,刺激了本国或本地区储蓄和投资的明显增加,也促进了产量和就业的增加(1965~1969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增加了90%,而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前的1960~1964年间,韩国的实际产量仅增加40%)。
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和储蓄的联动性:1972~1986年间,韩国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1,实际利率与存款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34(江春、刘春华,2007)。
可见,韩国利率改革达到了鼓励银行储蓄、抑制非银行投资的目的,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非中介化的状况。
而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规模变得容易了,同时也保证了更多的生产性投资需求得以满足。
因此,利率自由化通过使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为正值而促进了金融演化并且提高了投资效率,达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拉美国家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利率市场化分析智利采取了快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
从1974年5月开始,到1976年为止,短短的两年内,完成了国内所有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1974年智利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自主决定短期利率,1976年银行私有化,1977年利率市场化,1979年资本账户开放。
在智利金融深化改革的前3年,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智利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但是,由于金融监管乏力和银行制度的不完善,智利出现了一个超高利率时期,1977~1983年间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50.8%。
在超高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和投资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实际利率与存款的相关系数为-0.44),也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稳定增长(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2)(江春、刘春华,2007)。
由于过高的利率迫使许多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银行大量借外债用于放款,造成了智利银行体系的实际破产。
智利政府不得不出面挽救,重新将银行收归政府帐下,利率也就不得不被重新管制,利率自由化改革宣告失败。
阿根廷也采用了类似的快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
70年代阿根廷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低利率政策,这使得其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
在这种情形下,阿根廷政府于1977年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进行私有化、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等措施,同时允许银行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利率。
此时严重的宏观经济不平衡和银行监管不力,导致了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到无法想象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本国商业银行和企业被迫转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外债的增长迫使中央银行发行大量货币来挽救企业,加剧了通货膨胀;而企业的倒闭又使得银行相继破产,金融危机在全国蔓延。
政府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改革,恢复对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以失败告终。
乌拉圭采取了与智利和阿根廷基本相同的改革措施,较其他拉美国家而言,乌拉圭的金融改革进行得最为激烈。
早在1974年,乌拉圭就承认了私人资本的合法性,于1976年和1977年分两次将利率上限提至90%,因为实际利率低于这个水平,以致利率上限形同虚设,后来又干脆取消了这个上限。
同时,政府取消了信贷分配的规定和资本流动的限制,承认资产关系的可变性。
从1978年开始逐渐降低银行的准备金率,取消了对进入银行系统的控制,同时一举取消了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
从而使银行基本拥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
但是乌拉圭的改革成效也不显著,改革状况与阿根廷相似。
从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这个角度看,拉美3国利率改革是失败的。
利率自由化后,金融机构正常的竞争因素未能发挥主要作用,银行却被一些大集团所拥有,成为它们的资金供应商。
在智利,利率改革后国有银行被私有化,私营银行迅速增加,但多数银行被少数财团控制,银行贷给拥有银行的公司的贷款占到整个贷款总额的20%。
再加上3国在利率自由化的同时,未加强金融监管,这就导致银行不能正确地评估风险,贷款质量低下,坏帐增加,坏帐又导致银行丧失流动能力,利率改革的成效不大,甚至危及了经济的健康成长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闫素仙*本文是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转轨时期的利率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041059—02)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深层次思考与对策短论168--《管理世界》(月刊)2009年第6期(闫素仙,2002)。
(二)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1.利率市场化应在良好的财政状况与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背景下实施在利率改革措施出台时机的选择上。
韩国是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资金相对充裕的条件下进行这项改革的,所以韩国利率放开后不升反降,也没有出现利率大幅度异常上升现象,因而同时实现了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而阿根廷等国是在财政严重亏空,通货膨胀率高达150%的情况下放开利率的,结果必然使名义利率大幅度上升,实际利率为高度负值,使不少私营企业的经营遇到财务上的困难,企业坏帐增加,导致金融机构濒于破产。
政府为了扶助濒临破产的银行,又一次采用货币扩张政策。
于是通货膨胀压力回升,利率自由化又面临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和智利甚至又恢复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2.选择什么样的改革路径依赖十分重要在利率改革的推进方式上。
韩国是采取渐进式的策略,从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到完全实行市场化的利率,韩国花了20年的时间。
而智利和阿根廷的利率改革方式是采用激进型的方法,在宏观经济形势极为严峻、金融市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步到位地放开利率。
这种激进的改革方式,从长期来看,效果是不确定的,但从短期来看,却造成了经济动荡和银行危机。
由此可见,利率自由化是伴随着整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利率自由化的步骤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和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做出合理的时序选择和安排,分阶段和有计划地进行。
(三)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与思考1.寻求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国外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是以某一金融信贷品种为突破口。
针对中国金融市场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突破口应该放在基准利率的选择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上。
市场化的利率信号是在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发展货币市场有利于使这一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变化,形成可靠的基准利率,以此为导向,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最终放开存款利率,才能真正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
而基准利率作为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利率,好似金融市场的一根敏感神经,其波动除了会直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存贷款利率等,还将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而引起资产价格及汇率的波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长期水平。
各国货币当局需要掌握一定的控制利率,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
发展货币市场,其重点应是尽快完善同业拆借市场业务。
在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拆借市场的利率最能及时体现资金供求变动状况,对整个货币市场利率结构具有导向性,因而发展拆借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存款利率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力度,适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促进银行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
防止资金沉淀,刺激资金流向市场,由此形成一个完善的利率市场化体系(李小钊,2008)。
2.建设健全的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管制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我国金融市场,没有金融市场就不存在利率市场化,管制利率的金融市场缺乏活力,有市无行。
只有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才能为人们选择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可能和机会,这一方面可以分流中介机构的资金资源,对其形成压力,迫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银行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利率市场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中介机构开辟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促使银行经营素质的提高,使利率放开后对银行的冲击不大。
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利率改革不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利率改革是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行事。
同时,从国外改革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利率完全放开后,引起社会震动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从而弥补了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了短期内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改革的正常进行。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建立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是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防止利率的非理性波动、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虽然也十分重视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以防止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及金融脆弱性造成的金融动荡,但监管主要局限于国有金融体系,而几乎没有将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部分———民间金融及其利率纳入监管体系之内。
由于民间金融的利率在相当程度上既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由于我国的民间金融因法律地位不明确又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此,我们应在承认民间金融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民间金融的利率化进行监控,这既有利于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同时又有利于促使我国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的衔接,并有利于促使我国利率水平及利率结构的全面市场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利率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3.以金融创新产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利率难以预测时,客户为了分散风险并使自己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必然希望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多样化;而存贷款利差缩小和存贷款利率风险的加大也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寻求业务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