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
“老人摔倒我来扶一下。
”本来简单的事情近年来却让国人普遍感到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
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常态,重构并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1.熟人社会的概述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
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
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2600字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2600字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越来越普及。
在这两个社会中,人们对彼此的信任程度也不同。
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比陌生人社会的更强,根据这两种社会的特点,本文将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和维护人际信任。
首先,建立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信任。
熟人社会以家庭、学校、小区以及某些特定场合中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熟识为主,这些熟悉的人及他们之间多年的交往,构成了熟人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可以熟悉,了解彼此,建立互信,并有把握彼此的言行。
为此,在建立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时,要注重沟通,多多去关心周边的朋友和亲戚,相互给予关爱、信任,积极参加一些聚餐、社交活动等,以此带动这种人际信任在朋友圈更加深入。
其次,是建立陌生人社会中的人际信任。
陌生人社会是个陌生的交集系统,由一系列无法预见的人和相互陌生的行为组成,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依靠经过考验的各种规则和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紧密的人际信任。
为此,在建立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时,除日常的握手、微笑、交谈等社交行为外,还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多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关心社会现象,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比较紧密的信任关系。
此外,一般来说,在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的构建过程中,都应注意公平、公正,尊重、原谅,理解、信任,主动礼貌。
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自己隐私,不要随便提供个人信息,与人建立起正当信任关系,以示尊重他人,避免非正当行为。
最终,构建和维护人际信任不仅仅只是双方关系,更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步。
总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构建,要以沟通深入、传递正能量、维护自身权益为基本准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促进相互尊重,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以促进人际信任的稳定发展。
只有这样,每个人在社会中才能更加安心、和谐、开心地做人,从而让社会更加安定、繁荣昌盛。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优势和陌生人社会的缺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优缺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首先,让我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点。
熟人社会的有点是,大家都彼此熟悉,而且能够互相信任。
在熟人中大家能够建立稳定的友谊,建立了一种真诚友爱的成员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友谊的发展和维护。
此外,在熟人中,双方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更容易实现进步和目标。
另一方面,熟人社会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由于交流密切,可能存在某种固定的认知模式,不利于理性思考,也不利于培养新思想。
其次,也可能存在一种接受的压力,可能会影响休息和心情,甚至精神健康。
再考虑一下陌生人社会的情况,其优点在于没有固定的观念,更容易创新和发展,更容易接受新想法。
对于那些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来说,和陌生人社会打交道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外,接触更多的人也有助于增加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思维。
不过,陌生人社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信任程度较低,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而且,也可能产生某种形式的偏见,甚至发生矛盾,这会使双方在沟通上产生误会。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各有优劣,如何选择,则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以性格比较固定,偏向沉默为主的人来说,建立熟人社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此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但如果是喜欢创新,充满求知欲的人,建立陌生人社会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这样他们就能更充分地体验接触新事物的乐趣。
总的来说,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会太大。
在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把握机会,做出有效的选择。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世界上有一群奇怪的人:他们不能让你放心说心事,偏偏又是你最信任的人;他们总是互相攀比,却坚持互相扶持;他们会因年夜饭谁埋单而勾心斗角,但在彼此生病时却守候床边;他们即便用一生时间相互诋毁,在葬礼上也会为对方嚎啕大哭…… 他们是欢喜冤家,是麻烦制造者,是衰人也是贵人,是你人生肥皂剧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你的亲戚,是按照习俗逢年过节必须相见的人。
尽管学界流传着中国是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的不同判断,但你依然不知到底自己身在哪种社会——回到生活本身,那些如今春节也难见上一面的亲戚们,与我们的关系依然是带着功利与人情纠结的利益共同体。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戚却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说中国正在步入陌生人社会,为什么熟人还是这个“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 古人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
偶然你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只是一个“扮熟人社会”;我们彼此之间,只是扮演着熟人的陌生人。
亲戚是如何变得不重要的 曾有中国十大冷漠城市排行榜,北上广深名列其中。
摩登城市似乎总是少了些人情味——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设计者之一的王昭藩有一个观点,超过80层的高楼对人的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恐慌与紧张感。
摩天大楼将人与地面分隔开来,少了人情味,加了孤独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但对患上“摩天大楼综合征”的城市人来说,对邻居、亲戚的回忆,只有在胶片拍摄的旧合照上才能找回来。
视点06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黄俊杰视点07 即使在中国的农村,一切也在发生变化。
《宋村的调解》里要讲的就是:“村民正在日益理性化,乡村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的态势,共同体不断趋于解体,传统的地方性规范式微,无法内生出权威和秩序。
” 难道亲戚正在变得不重要?是因为越来越多城市的移民、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生活、越来越受重视的规则与契约、渐渐被西方改变的观念、弱势群体对社会公平持续的诉求,还是因为80后那些长大的孩子已习惯了孤独? 你因竞争残酷逃离北上广,又因没有关系逃回北上广。
熟人作文之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800字作文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篇一: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利弊】熟人社会肯定是相对独立的,也肯定只有也只能有一个中心。
大一统的社会有一个大中心,小圈子、小社会有一个小中心。
但,不管大小是什么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四周由近而远贵贱强弱、富贫多寡已经确定。
这种确定不像陌生人社会那样是依据开放、效率、公平、竞争等规则,是动态的。
它的确定是封闭的、静止的,有的甚至是可以世袭的。
也就是说,一旦主要是权力介入而不是规则介入,人们主要受权力有形和无形的支配而不是受规则有形和无形的支配,那么,这个熟人社会就已经形成。
人治重于法治、权力大于法律的特征势必难以动摇。
这样的熟人社会显然是缺少活力、创造力、发展的动力的,发展便很缓慢、甚至倒退。
但,人们可以活得安逸、没有风险,可以做到大家一起穷,可以做到穷大方、穷有理、穷讲究、穷折腾,可以让大家穷得一起有志气、穷得夜郎自大、穷得还虚荣心很强。
当然,不管甚么,都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对甚么人、什么事有利,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对什么人、什么事不利,不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
熟人社会保护的是维护现状、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干和不干、干多和干少都一样,保护的当然是懒惰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人,维护的也是平庸之人的利益。
陌生人社会鼓励平等竞争,当然有利于强者、有本领的人,也有利于勤奋、勇敢、能吃苦耐劳的人。
我们可以做两样社会的比较: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自己努力、需要自强、需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主要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我完善,与别人的成功不排斥,反而能相互得到鼓励。
对别人的成功多的是一份尊重和由衷的祝贺,而很少心生嫉妒和邪念。
对那些兢兢业业、塌实肯干的人也会心怀理解和感谢之情。
熟人社会需要的是别人,主要需要人帮,尤其需要贵人(有钱有权之人)相助,需要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或好友,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
由于主要不是自己去努力,对别人的成功多生不屑、不满和嫉妒之心。
对别人又骂又恨,轮到自己照干不误。
2023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语文二模优秀作文欣赏与点评(附构思模拟):熟人和陌生人社会

一、作文原材料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老师审题指导1、在传统社会,人熟是个宝,现代社会还是吗?2、生活在陌生人之中,我们也是陌生人吗?问题聚焦:在熟人和陌生人社会,你到底希望生活在哪一种之中?三、优秀作文欣赏与点评熟人与陌生人社会点评:标题挺好,能同时兼顾作文原材料两个方面。
1、《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曾言中国传统社会拥有复杂庞大的关系网,而这一观点似乎与西方社会的理论相冲突,而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点评:此段呼应作文原材料,聚焦问题,开启思考;开头简捷!2、首先,乡村社会是由于长时间的地理位置的不变迁而产生的熟人社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增长,熟人社会正逐渐转变为“陌生人的社会”,尤其是城市之中人与人的距离逐渐疏远,邻里之间再无更多交集。
但值得确幸的是,熟人社会的人治转变为法治,契约精神的传播使人们生活更高效也更有保障。
点评:此段论述熟人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和熟人社会的人治也正向法治转变,旨在纾解人们的担忧,站位较高,思路清晰。
3、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法治,同时也有更多的隐私空间与距离感。
相比于熟人的知根知底,与陌生人的距离会拥有更多的安全意识和隐私意识,不会因为所谓的情谊而过多干涉双方生活,使个体更加的独立自由。
实际上,这种独立并非只会带来孤寂,正相反,私密的空间更足以产生安全感,也正如是马斯洛心理学中的六大心理层次中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最基础的心理需求。
点评:此段论述陌生社会带来的很多益处,援引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思维新颖,增强了说服力。
4、即便陌生人社会的高效性是现代社会所渴望的,但我们依旧对于熟人社会中的人性教化难以割舍。
正如政治中强调“人冶与法治”相结合,因为法律的底线难以用于日常生活,而熟人社会的人治教化则是最接近生活。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解读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农业社会属于熟人社会,工业社会属于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往往会混杂、重叠和胶合在一起,从而在社会治理上出现政策和行为选择上的困难。
因为,在熟人社会中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主要是习俗、习惯和道德,而陌生人社会则需要通过健全法制和民主的途径去获得理性秩序。
就近代法律制度是在熟人社会解体的废墟中产生的而言,它本身就是由于存在于熟人社会中习俗型信任的消失而用来填补空白的制度设置,随着法制的健全,信任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法制的完善往往潜在地包含着这样一重含义:一个社会即使没有信任也可以良好地运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信任的消解,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人们之间的交往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代价。
正是这一点,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总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交叉重叠在一起。
由于单位身份终身制的疏松化,以同事为特征的熟人开始朝着陌生化的方向转变。
在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过程中,又把农村中固有的那种熟人社会中的习俗、习惯等带入到城市这一陌生的环境中来。
从而在社会治理方面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习俗、习惯以及道德无法对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也就是说,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寄托于对习俗、习惯和道德力量的依托的;另一方面,当我们要求去建立、健全民主和法制的时候,又受到习俗、习惯等因素的抵制,使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无法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考察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有意义的。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托夫勒在谈到农业社会时,准确地指出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小规模的地方性生产,培养人们非常狭隘的浓厚的地方观念。
他们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而和他们的邻居和村庄一起排外。
”[1] 他们的世界只属于熟人,陌生人任何时候以及在任何地点,都是可疑的和受到排斥的。
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10级刘雅洁冷漠——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
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首先是一种进步。
”。
“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
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
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
“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但令人叹息的是人情却越来越淡薄,社会越来越冷漠。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活在情谊虚假繁荣的“扮熟人社会”中。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小伊伊被从废墟中救出。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用“奇迹”来推诿和掩饰,暴露了政府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堪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作文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作文
熟人社会
当我们走进熟人社会,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家庭当中,有温
柔细腻的朋友和亲密友谊,我们可以毫无顾忌的交流心情,分享关怀。
在这里,我们可以相互帮助分享,也可以开心的谈笑风生,大家彼此
都可以分担生活里的美好和困难,相互呵护,相互扶持,友谊久久不
会断。
陌生人社会
走入陌生人社会,我们也可以体验到不一样的友谊,与我们也有
共同的梦想和动机,可以互相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大家之间都温
和有礼,融洽和谐。
通过不断的交流,我们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增
加视野,增强理解力。
虽然与熟人的社会不同,但也可以在助人之中
得于快乐,探讨问题之中发现不一样的发现。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作文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作文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观点,即熟人社会比陌生人社会更有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认识彼此,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这种融洽的关系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项观点有其充分的理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不论是从社会上还是从个人上讲,都有许多负面影响,与陌生人社会相比,熟人社会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会更容易产生偏见,这可能导致歧视和歧视性行为,例如对来自不同宗教、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政治信仰的人的歧视。
此外,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可能会更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认为其他的人观念和行为不一定正确,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做法。
即使是创新,也可能受到社会限制,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有可能在熟人社会中产生政治或宗教的仇恨,仇恨可能会导致暴力和分裂。
例如,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以及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社会之间的仇恨是很常见的,这些社会都是熟人社会。
此外,这样的社会里,往往有着古老的观念,如男权和种族隔离等,这些古老的观念也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
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社会环境来进行新的尝试,尝试新的思想、创新和新技术,因此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这种社会环境可以让人们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多元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一般来说,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均有其优点和缺点。
熟人社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然而,它也可能局限思想,产生歧视或仇恨的行为,或者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而陌生人社会使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更开放的思想,可以去尝试新的事物,但这种社会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仇恨或歧视,而且个体也很有可能受到侵犯或伤害。
因此,在当今社会,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都应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毕竟社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遵循古老的观念。
我们应该做一种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这样的社会中共同寻求幸福。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解读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农业社会属于熟人社会,工业社会属于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完成的。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往往会混杂、重叠和胶合在一起,从而在社会治理上出现政策和行为选择上的困难。
因为,在熟人社会中发挥社会整合作用的主要是习俗、习惯和道德,而陌生人社会则需要通过健全法制和民主的途径去获得理性秩序。
就近代法律制度是在熟人社会解体的废墟中产生的而言,它本身就是由于存在于熟人社会中习俗型信任的消失而用来填补空白的制度设置,随着法制的健全,信任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法制的完善往往潜在地包含着这样一重含义:一个社会即使没有信任也可以良好地运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信任的消解,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人们之间的交往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代价。
正是这一点,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总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交叉重叠在一起。
由于单位身份终身制的疏松化,以同事为特征的熟人开始朝着陌生化的方向转变。
在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过程中,又把农村中固有的那种熟人社会中的习俗、习惯等带入到城市这一陌生的环境中来。
从而在社会治理方面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习俗、习惯以及道德无法对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也就是说,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寄托于对习俗、习惯和道德力量的依托的;另一方面,当我们要求去建立、健全民主和法制的时候,又受到习俗、习惯等因素的抵制,使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无法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考察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有意义的。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托夫勒在谈到农业社会时,准确地指出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小规模的地方性生产,培养人们非常狭隘的浓厚的地方观念。
他们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而和他们的邻居和村庄一起排外。
”[1] 他们的世界只属于熟人,陌生人任何时候以及在任何地点,都是可疑的和受到排斥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乡土中国》这本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有的深厚底蕴。
中国乡
村的一些习俗,如老看小做、示威迎客等,让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书中记录的熟人社
会与陌生人社会,让人对事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熟人社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间接深刻沟通的社会。
住在乡村里的人们,常常把相互之
间的关系强化成了一种友谊。
乡村里的人,会情绪动态地跟领导、老伙计,甚至山穷水乾
的新来的,都会以老乡的朋友般温暖的态度招待。
乡里人随时都会关注对方在做什么,见
到哪些事物,他们能够通过轻松的社交,让自己的生活变的更加快乐。
陌生人社会则是一种客观接触的社会。
陌生人社会不同于熟人社会,它是一种众多陌
生人之间的互动,互助,彼此尊重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陌生人之间都会维持礼貌、友
善的态度,只要对方没有损害自身利益,他们都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相互帮助。
这种礼
貌的相互尊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宽广。
从《乡土中国》里,我懂得了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两种世界,更是在不同场合下交际正确、友善相处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时,要像朋友一样、像陌生人
一样,尊重他人,合理交流,关系才会变得更美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拓展自身
的能力,感受到多彩繁荣的生活,交到一众朋友,共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利弊」

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多元的、百花齐放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自由、平等的,是只有客观的契约、没有主观的身份意识的。
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重视的是做到了什么。
不会凭优越的身份地位能说会道而无视、甚至践踏别人的利益。
熟人社会肯定是相对独立的,也肯定只有也只能有一个中心。
大一统的社会有一个大中心,小圈子、小社会有一个小中心。
但,不管大小是什么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四周由近而远贵贱强弱、富贫多寡已经确定。
这种确定不像陌生人社会那样是依据开放、效率、公平、竞争等规则,是动态的。
它的确定是封闭的、静止的,有的甚至是可以世袭的。
也就是说,一旦主要是权力介入而不是规则介入,人们主要受权力有形和无形的支配而不是受规则有形和无形的支配,那么,这个熟人社会就已经形成。
人治重于法治、权力大于法律的特征势必难以动摇。
这样的熟人社会显然是缺少活力、创造力、发展的动力的,发展便很缓慢、甚至倒退。
但,人们可以活得安逸、没有风险,可以做到大家一起穷,可以做到穷大方、穷有理、穷讲究、穷折腾,可以让大家穷得一起有志气、穷得夜郎自大、穷得还虚荣心很强。
当然,不管甚么,都各有利弊。
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对甚么人、什么事有利,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对什么人、什么事不利,不保护什么人、什么事的利益。
熟人社会保护的是维护现状、满足现状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干和不干、干多和干少都一样,保护的当然是懒惰和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人,维护的也是平庸之人的利益。
陌生人社会鼓励平等竞争,当然有利于强者、有本领的人,也有利于勤奋、勇敢、能吃苦耐劳的人。
我们可以做两样社会的比较:陌生人社会需要的是自己努力、需要自强、需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主要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我完善,与别人的成功不排斥,反而能相互得到鼓励。
对别人的成功多的是一份尊重和由衷的祝贺,而很少心生嫉妒和邪念。
对那些兢兢业业、塌实肯干的人也会心怀理解和感谢之情。
熟人社会需要的是别人,主要需要人帮,尤其需要贵人(有钱有权之人)相助,需要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或好友,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
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

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张朴尧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讲的是人际关系。
“朋友多了路好走,朝里有人好做官”“朋友就是生产力”“感情深一口焖,感情浅舔一舔”“宁让胃喝出一个洞洞,也不让熟人之间有个缝缝”这些俗语讲的就是熟人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
不错,熟人多了就是好办事情。
如果你的熟人遍布天下,而且关系个个非同一般,别人不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你却不费吹灰之力办到了,那么,这就是你的“本事”,也是一种“能力”的标志。
对这种“本事”和“能力”地追求,更加激励我们的社会向熟人社会发展。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分析一下熟人社会的基本属性。
如果你是一位就医的患者,因为在医院有熟人,就不用排队而优先就诊,这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别人排队我却吃小灶,这能不叫“本事”吗?然而,你得到优先就诊而节省了时间,别人却不得不排更长时间的队等候就诊,别人因为你的“本事”而多付出,实际上你节省的时间,是因为你利用熟人关系侵占了排队等候就诊者的利益。
同样,假如你和路口执勤的交警是熟人,而且他对你的闯红灯行为视而不见,那么,在你闯红灯时绿灯方向的车辆就不得不礼让你的行为而慢行,你所节省的时间实际上就是你利用和交警的熟人关系而侵占了别人的时间。
由此事例我们不难明白,熟人社会的所谓熟人行为,不但没有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熟人社会使熟人得到实惠的同时,却必然损害陌生人的利益,这种社会是低效率的,也是不公平的。
熟人行为越是普遍,社会的效率和公平越是难以保证。
熟人社会的属性就是熟人得到实惠的同时,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侵占别人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正常的规则。
熟人社会的属性是这样的,那么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的陌生人社会(一下简称“生人社会”)的属性是什么样的?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就是生人社会,生人社会的特点就是契约。
在成熟的生人社会里,人际关系靠非常完善的各种规则,信用体系,法律法规而规定下来,这些规则、法律、信用体系都是契约。
乡土中国辨析题

乡土中国辨析题1.辨析题: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还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熟人社会的特点在于,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基于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人口流动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乡土社会中的“陌生人”元素逐渐增多。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乡土社会也逐渐具备了“陌生人”社会的一些特点。
但总体而言,乡土社会仍然以“熟人”社会为主。
2.辨析题: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与现代社会中的“团体格局”有何异同?“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它指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亲疏关系向外扩展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在这种格局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而现代社会中的“团体格局”则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协作。
在团体格局中,人们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团体,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团体目标。
异同点:两者都描述了社会中的某种结构形态,但侧重点和价值取向不同。
“差序格局”强调等级和差异,而“团体格局”强调平等和协作。
此外,“差序格局”更多地体现在传统乡土社会中,而“团体格局”则更多地体现在现代社会中。
3.辨析题: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与现代社会中的“法治秩序”有何区别?乡土社会中的“礼治秩序”是一种基于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礼治秩序强调的是“礼”的作用,即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引导作用。
现代社会中的“法治秩序”则是一种基于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社会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人们的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法治秩序强调的是“法”的作用,即法律制度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
区别:两者在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
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
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
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
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
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
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什么是熟人社会?什么是陌生人社会?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熟人社会,也称为关系社会,是一种人们按照熟悉的规则和习俗来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
一般而言,在熟人社会里,双方都很清楚彼此的身份、家庭背景以及对生活的观念,从而降低了社交协议的不确定性。
因此,熟人社会的成员之间多会长期互相信任,相互照料,形成一种互惠关系。
从这种互惠的角度分析,熟人社会可以使社会关系更加紧密,也让人们之间投资更多的感情。
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社会中没有关系网络的社会。
人们在这种社会里,大多不熟悉彼此,也缺乏信任感。
然而,陌生人社会也有它的优点。
可以说,陌生人社会使人们之间更容易接纳新思想,也使人们可以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些都是熟人社会所无法做到的。
当今社会,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熟人社会为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而陌生人社会则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机制,从而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方向。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挑战性。
熟人社会有着很强的情感依赖性,人们很容易建立依赖习惯,而被这种依赖习惯侵蚀而变得懒惰和墨守成规,从而做出缺乏创新思维的决定。
陌生人社会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缺乏真正的合作和信任,很容易导致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的分化。
因此,我们要把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作为有机统一体,强调其中的积极效果,也要注意它们产生的潜在问题。
利用熟人社会中强大的感情基础,发展出具有相互依赖和支持的团结社会;利用陌生人社会不断促进新思想的创新,打造一个更开放、更有活力的社会。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各有利弊,只有通过理性地思考、规划、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

法治之下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辩证中国正历经这一番重大的变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从整体而言,陌生人社会才是法治生存的土壤,但熟人社会也并非百无一是。
法治之法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面对新时期的社会会转型,法治该如何是好?熟人社会里成长不了完善的法治——这是我看完《秋菊打官司》后的冒然断言。
当秋菊来“讨个说法”,村长一家人还乐乐呵呵招呼秋菊吃饭时;当秋菊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里传来让其丈夫不堪忍受的流言蜚语时;当空挡的山谷来里扬起的警笛声逐渐远去,画面只留下秋菊的怅然和错愕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冷冰冰的法律在在这个鸡犬相闻的小山村里显得那样突兀和别扭。
熟人社会里的依法办事经然人产生一种冤假错案的错觉——不仅被告无法接受,连旁观者甚至是原告也无法理解。
熟人社会之所以和法治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和为贵”与“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经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厌讼思想”古已有之,分庭抗礼则为人们所不齿。
这是思想根源所在。
第二,不愿打破业已建立的亲密关系。
在熟人社会里打官司,“伤感情的不仅仅是当事人之间,这种不通情理的做法显然影响其与熟人社会范围内第三人的关系。
第三,熟人社会自由一套纠纷解决机制。
处理靠血缘关系的控制可以解决一部分九分之外,道德教化,风俗习惯也易于发挥作用。
熟人社会力有着能让他们信服的权威——村长、族长抑或其让他德高望重的长者。
公权力也是他们的权威,但往往是一种陌生的,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权威。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从这一角度看,排斥法治的熟人社会可以说是落后的。
可是不管你爱与不爱,问题就摆在面前。
我们所能做的不是盲目抱怨熟人社会的一无是处,而是应该理性地看待并从中发掘出一些有利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法律史整个人类社会的工具,它存在的目的不过是要解决人们行为交叉部分的纠纷,从而维系人类社会的秩序,那么,熟人社会存在的纠纷解决机制如果以适当的形式规范化,必然可以发挥出其本身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朱永嘉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
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
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
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
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
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
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是世家大族的由来。
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
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
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
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
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
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
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
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天下,坐天下”,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儿孙们享受特权和财富,是天经地义的。
那样我们的革命不成了过去改朝换代了吗?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是熟人社会的产物,把这一点说清楚,我们就能分清是非和善恶,只有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代代相继的现象所以难以为继,从科学上讲,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都是后天的,一个人的成就还有历史际遇上的因素,这一切都不是血缘关系可以继承的,所以能维持一个时期,因为父辈的社会关系还在起作用,然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退化,所以代代相继的传统不可能是永恒的。
然而从历史上看,要打破原来熟人关系代代相传的现象,有二种方式:一种是隋唐以后推行的“以科举考试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度,这样为阶层之间人员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渠道,贫寒子弟经过十年寒窗,一旦中了举人进士便能鲤鱼跳龙门了。
其实这也是统治者笼络士子的一种手段,唐太宗李世明看到那么多士子来应试,他就非常高兴,认为天下才俊之士,都在他们牢笼之中了。
此其一,另外一方面,考试制度考的科目有定制,也有一定的范围,评分也有标准,所以大家都去背诵标准答案了。
那样做的客观效果是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
再说考试的过程,亦还有各种舞弊的办法,亦还有人泄题,阅卷过程还有人去通关节。
考试制度从表面上看虽说公正,透过背后的隐情去观察,其间亦弊端丛生,越到各个皇朝的后期,这方面的问题也越多。
读一下《儒林外史》虽说是小说,但亦多少反映了考试制度下知识分子们的一种文化生态。
其实这三十年来的高考制度的流弊何尝不如此,公务员的考试制度,时间久了,亦很难避免各种弊端的产生,熟人关系的影响可以从显性转为隐性,在公开的合法的考试规则之背面,自然会产生各种潜规则。
打破原来熟人关系的另一种方式在过去历史上无非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改变原来的统治结构。
如秦汉之际,秦代的统治机构被完全打烂了,代之而起的便完全是另一类人物,他们完全是从社会底层起家,成为新兴的统治者。
如刘邦、原来只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现在地区下属的一个派出所所长;追随刘邦左右的,如樊哙,与刘邦是小同乡,屠狗出身;周勃早年织草席为生,还有是有丧事时,为人吹箫的;灌婴是贩布出身的;这些人出生都很低微,秦汉之际的大变动,为他们转变自己社会身份提供了机会。
再说张良,尽管出身于韩国的贵族,秦灭韩,他没落了,他能为老人去桥下捡拾其丢掉的鞋子;再如韩信,也是贫苦出身,早年有大志,但也能忍辱爬出他人之跨下,这反应了大丈夫能屈能伸。
这些人之所以能改变其原来的身份地位,一是际遇,二是自己不畏艰难的奋斗,后者可以要求自己,前者则不能刻求。
中国有一句老话,乱世出英雄,乱世是指际遇,英雄还得靠自己努力,并学会掌握机遇。
你在跟贴的文章中讲的层级结构的板结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从历史看,这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恒和持久。
从公共管理上讲,也必须打破这种依靠熟人关系建立的板结结构,否则管理人员的水平只会逐渐低下,最终陷于崩塌的境地,掺沙子是他自身维稳的客观需要。
关于陌生人社会,那是指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市场化的社会性的交易行为。
商品交换不仅是熟人之间的行为,大量的是陌生人之间在市场上实施的交易行为。
比如我们去超市购置日常需要的物品时,要求同质同量同价,这个交易可以也应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公平和正常的运行,那就必须要有法律来保障社会的公平交易,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统一性,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各种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所有人面前都有一个平等的起跑线,每个人只要凭自己的才能和辛勤劳动,都能取得它应有的报酬,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运行过程中既有效,又公平。
然而这只是理想化的目标,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往往在陌生人社会还保留着许多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
大量农民流动到城市打工,城市的工人和职员也会易地就业,资本家也会易地开设企业,在他乡异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都应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不是这么一回事,农民最先走上打工的途径时,往往借助于沾亲带故的关系,借助于同乡的关系,以后才慢慢通过职业介绍所,去寻找合适于自己的工作。
中国从小农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转向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时,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人员高度流动。
在这个高度流动过程中,在陌生人地区或职场,寻求熟人之间原来的相互关系,以支持自己的起步,那么这个起步往往不可能是公平和平等的。
往往还是靠人际关系,社会学把这个关系比作社会资本,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如何利用社会资本逐利,也就是利用原有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各种需要服务。
诸如在这个地区,这个行业,或者这个相关企业,你有复杂的关系网,那么你做什么事,都方便;反之你没有关系,没有背景,那就往往寸步难行;即便如你有病,要住院,要开刀,也得找关系,如果手上拿着手术刀的医生,也借此来谋利,那比强盗更凶狠了。
年轻时,我听到过一个笑话,过去二个人有过隙,一个是外科医生,一位是病人;二人在手术台上相遇,医生拿起手术刀说,你现在还凶吗?那病人吓得从手术台上不穿衣服拔腿就逃。
这是你碰上了对你不利的关系。
所以你有好的背景和对你有利的关系,就什么都方便,你没有好的关系,没有相当的背景,往往寸步难行。
在就业上,在单位的工作安排上,熟人关系往往渗透到方方面面,这种关系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形成网络,它就会板结化了。
道德的堕落和各种腐败便由此而滋生漫延,这是最窒息人才成长的氛围。
从制度层面上讲,我们还有不少过去留下的制度,一时还不能打破。
比如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便是不平等不公正的历史遗留物,这就给农民如何融入城市,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从我接触到的农民工,八十年代开始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并没有想过如何在城市扎根,一方面制度上有障碍,另一方面他们对农村生活还有依恋,家还在农村,打工挣钱为了在农村给孩子上学,盖一幢房子,将来让孩子在农村成家,土地是他们生活最后的保障,现在农村盖新屋,很普遍,它反映了第一代农民工的愿望和追求。
八O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就不同了。
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惯养,没有经历过五、六十年代的苦难,而且父母都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故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出人头地,就是为了鲤鱼跳龙门,离开农村,融入城市,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就业定居,有许多人本来就在城市中随着父母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长大的,根本没有体验过农村生活,压根回不去农村过农民的生活,而城市又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找不到好的工作,不要说买房,连租房都困难,在城市生活只能蜗居或者蛋居的大都属于他们,而他们自己又到了婚嫁和生儿育女的年龄,今后还有负担父母养老的义务。
他们或者已经或者快到了而立的年龄段,而成家立业的阶段性目标似乎离他们很遥远。
所以第二代农民工心理上的负担最重,他们承受着社会的一切苦难,愤青就诞生在这一群体,他们的文化比父母要高,网络上围观的群体他们占了很大比例,对社会不公的反应最为敏感,所以如浙江杭州飙车的富二代,以及如“李刚我爸”那样的官二代,以及到海外去炫富买高价房的又贵又富的X二代的种种不法行为,更刺激着他们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应。
这一切都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最为动荡不定的群体有关,这是我读了你跟贴以后最直接的感受。
我支持你的文章,你这样为自己遭受的不公呐喊是应该的。
政府应该善待这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也应该关怀他们,至于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一点并轮到具体人身上,那谁也说不准,如果做不好这一点,我相信会有报应的。
决不能如对待他们父祖辈那样对待他们了,不能靠哄了。
然而从你们自身讲,则要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要沉沦,不能自暴自弃,路总是人从没有道路的地方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