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改)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
“老人摔倒我来扶一下。
”本来简单的事情近年来却让国人普遍感到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
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常态,重构并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1.熟人社会的概述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
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
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心得及感悟2篇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心得及感悟2篇【导语】社会诚信体系是一种以社会诚信制度为核心的维护经济活动、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和促进诚信的社会机制,是一项政府推动下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分享的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心得及感悟【2篇】,欢迎您的参阅。
【篇一】“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自古至今,纵观中外,诚信无不在社会生活,乃至国家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昔有商鞅城门立木推行变法,助推大秦帝国实现大一统。
亦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身死的先例。
今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成员栗智窜改档案,向组织隐瞒本人真实年龄而身败名裂,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接受人民审判的反面典型。
也有的海尔集团靠诚信奠定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的显要地位的正面榜样。
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诚信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国家公务员掌握着国家和政府的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组织管理各项行政事务,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
国家公务员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严格遵守诚实信用,才能培养、推进和营造全社会的诚信环境,市场经济才能走向成熟完善,党和国家的光辉形象才能坚定保持,政府公信力和号召力才能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走向兴旺辉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须强化宗旨意识。
公务员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本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要切实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基层群众鱼水情深,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时刻牢记宗旨使命、崇高目标和肩上的重担,不欺瞒组织,哄骗群众,挑起人民的重托和责任。
只有强化宗旨意识,才能心有诚信,敬畏诚信,亦才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加强公务员诚信建设,须强化思想教育。
公务员乃国家政策和法令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公务员能否彻底有效、公平公正的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法令,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与否,及党和国家意图能否实现,也关系到政策法令能否发挥作用。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2600字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人际信任的构建2600字随着社会的发展,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交网络越来越普及。
在这两个社会中,人们对彼此的信任程度也不同。
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比陌生人社会的更强,根据这两种社会的特点,本文将尝试探讨如何构建和维护人际信任。
首先,建立熟人社会中的人际信任。
熟人社会以家庭、学校、小区以及某些特定场合中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熟识为主,这些熟悉的人及他们之间多年的交往,构成了熟人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可以熟悉,了解彼此,建立互信,并有把握彼此的言行。
为此,在建立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时,要注重沟通,多多去关心周边的朋友和亲戚,相互给予关爱、信任,积极参加一些聚餐、社交活动等,以此带动这种人际信任在朋友圈更加深入。
其次,是建立陌生人社会中的人际信任。
陌生人社会是个陌生的交集系统,由一系列无法预见的人和相互陌生的行为组成,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能依靠经过考验的各种规则和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紧密的人际信任。
为此,在建立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时,除日常的握手、微笑、交谈等社交行为外,还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多参与,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关心社会现象,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在一定时间内建立起比较紧密的信任关系。
此外,一般来说,在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的构建过程中,都应注意公平、公正,尊重、原谅,理解、信任,主动礼貌。
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自己隐私,不要随便提供个人信息,与人建立起正当信任关系,以示尊重他人,避免非正当行为。
最终,构建和维护人际信任不仅仅只是双方关系,更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步。
总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构建,要以沟通深入、传递正能量、维护自身权益为基本准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促进相互尊重,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关系,以促进人际信任的稳定发展。
只有这样,每个人在社会中才能更加安心、和谐、开心地做人,从而让社会更加安定、繁荣昌盛。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作文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优势和陌生人社会的缺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优缺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首先,让我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点。
熟人社会的有点是,大家都彼此熟悉,而且能够互相信任。
在熟人中大家能够建立稳定的友谊,建立了一种真诚友爱的成员间的联系,更有利于友谊的发展和维护。
此外,在熟人中,双方沟通和交流更加顺畅,更容易实现进步和目标。
另一方面,熟人社会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首先,由于交流密切,可能存在某种固定的认知模式,不利于理性思考,也不利于培养新思想。
其次,也可能存在一种接受的压力,可能会影响休息和心情,甚至精神健康。
再考虑一下陌生人社会的情况,其优点在于没有固定的观念,更容易创新和发展,更容易接受新想法。
对于那些充满创新活力的人来说,和陌生人社会打交道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外,接触更多的人也有助于增加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思维。
不过,陌生人社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信任程度较低,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而且,也可能产生某种形式的偏见,甚至发生矛盾,这会使双方在沟通上产生误会。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各有优劣,如何选择,则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以性格比较固定,偏向沉默为主的人来说,建立熟人社会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如此他们就能更轻松地发展自己的兴趣。
但如果是喜欢创新,充满求知欲的人,建立陌生人社会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这样他们就能更充分地体验接触新事物的乐趣。
总的来说,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会太大。
在选择的时候,我们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把握机会,做出有效的选择。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对重庆踩踏事件的反思□蔡永飞据新华社重庆专电,2009年3月22日,重庆市涪陵区发生一起踩踏事件,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
因为涪陵廖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免费发放礼品的方式促销一种天然药材产品,许多人争抢礼品,导致踩踏事件。
同样的事件2007年11月10日在重庆市已经发生过一次。
那次是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店庆促销,一桶菜子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31人伤,其中重伤7人。
虽然商家在促销活动的组织上缺乏合理有序安排是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参与争抢礼品的公众的无规则意识、无规则行为,应当是惨剧发生的更重要的原因。
应当说,后一方面的原因是更值得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争抢事件只发生在陌生人中间其实,无序争抢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
在一群人过马路的时候,只要左右没有车辆,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闯红灯。
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即使排了队也会有人抢上前去。
但是,生活中也有相反的场景:一群朋友要进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他们不但不抢,反而会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谦让,无论如何自己决不先走,而要让别人先走。
跟熟人在一起,我们得让;跟陌生人在一起,对不起,我们得抢了。
抢,只针对陌生人。
很明显,我们有两套“规则”,一套是费孝通所谓的“熟人社会”的规则,一套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
在熟人社会,我们有一整套、一系列的规则。
比如说,在官方场合,有官衔级别的规则;在私人场合,有长幼辈份的规则。
尤其是,这些规则使我们都成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规则,而且是伦理道德:不遵守规则,我们就要受到道德的调整,不仅会别人会指责,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
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基本上不与他人交往,因而我们的文化基本上就是“熟人社会”的文化。
古代那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家讲道德伦理,只讲了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们的交往关系基本上局限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规范,我们所信奉的圣人们没有多讲,我们没有被引导和鼓励进入陌生人社会,因而在陌生人社会,我们会有另一种面孔。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总结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引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评价等方面。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实践和思考不断完善和拓展。
本文将从实践和思考的角度,总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主体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其科学合理、运行顺畅。
此外,还需注重宣传、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公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和尊重。
二、推动信息化与数据共享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采集、存储和共享能力。
同时,要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三、加强信用记录和评价信用记录和评价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内容。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信用记录和评价机制的建设,建立准确、全面、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
此外,还需引导个人和企业养成诚信行为习惯,提高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意识。
四、完善处罚机制和激励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需要健全相应的处罚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于失信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严肃执法,形成惩戒机制。
同时,也要对诚信行为进行激励,鼓励个人和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参与信用建设。
五、促进社会共治和信息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还需要广泛参与和共同维护。
政府应加强与社会组织、公众的合作,促进社会共治,让更多人参与到信用建设中来。
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应加强信息公开,提升透明度,增强社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解和信任。
结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思考,才能不断完善和提升。
本文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信息化与数据共享、加强信用记录和评价、完善处罚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促进社会共治和信息公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希望本文可以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个人整改措施克服熟人社会
个人整改措施克服熟人社会
个人整改措施克服熟人社会:
1. 建立公正的价值观:树立对公正、诚信、公平的重视,坚持原则立场,不偏袒熟人或利用熟人关系谋取私利。
2. 培养自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不盲从他人意见,做出独立判断。
3. 聚焦个人责任: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尽职尽责,不利用熟人关系逃避工作责任。
4. 建立广泛的社交圈: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扩大社交圈子,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减少对熟人的过度依赖。
5. 尊重法律法规:明确了解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以熟人关系作为逾越法律底线的借口。
6. 保持公正审视:保持客观判断,不被熟人关系所左右,对待问题和决策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7. 鼓励和支持举报制度:积极参与和支持相关的举报制度,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为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出一份力。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法律意见。
具体问题或情况应咨询专业法律机构或律师。
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
论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作者:翟玉晓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2期摘要:从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关系逐渐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入手,阐述法治在社会秩序重构中的核心作用,得出必须重视发挥法治的基础性作用重构社会秩序的结论,即健全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有法可依;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契约型社会;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效力;培育公民法治意识,打造法治社会;在法治框架下积极推动乡贤治理,促进社群黏合,以期顺利实现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
关键词:法治;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公平公正;秩序中图分类号:D90-05;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2原112-03基金项目:山东省反邪教协会2020年度研究项目野社会转型期农村反邪教工作对策研究冶渊2020SDFXJ26冤遥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既强调稳定有序又要兼顾自由活力,这正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由此要求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自信,建设以陌生人间的互信互助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顺利实现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过渡。
一、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交往广度有限,人际交往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构成了传统社会组织的主体。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无法摆脱宗族和家乡对他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是普通人一生的写照。
乡土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广度受限,但频度却被无限放大。
因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亲情、交情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关系调解的工具。
在“熟人社会”中,个人事务很少诉诸法律,凭借族长、里长的调节和制衡就几乎可以实现管辖、治理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现代法律文化缺少滋生的土壤。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方式产生急剧变化,特别是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鄉二元体制被打破,人们不再受地域限制而可以自由流动,中国社会从大中城市开始,逐渐向“陌生人社会”过渡。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作者:白天亮杜军峰饶印莎杨宜音来源:《党员文摘》2011年第12期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们的情绪变得负面。
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
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幼儿园老师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儿女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当其冲的就是:该如何和陌生人相处?多数人会本能地希望把必须要相处的陌生人变成熟人,因为“熟人信得过”、“熟人好办事”。
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则首先选择不信。
公共场合看紧自己的包,如果别人委托看包,多半要摇头。
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心里先犯嘀咕,“不会是陷阱吧”。
而诸如“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案例,更强化了“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心理,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人际信任的状况人际信任由身份伦理规范连带的信任和交往性信任组成,呈现出“家人密友、熟人朋友、陌生人”三大阶梯的信任格局。
由于家庭关系和亲友关系不仅有较为明确的角色责任规范,也有亲情和交往基础,因此是人际信任最主要的来源。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任程度非常高,信任得分高达94分,在各类信任对象中最高,属“高度信任”范围。
亲密朋友是除了家庭成员之外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是情感诉求的重要对象,也是社会支持的最重要来源。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亲密朋友的信任得分为79.9分,属“中度信任”上限。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作文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作文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有一种观点,即熟人社会比陌生人社会更有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认识彼此,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这种融洽的关系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项观点有其充分的理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不论是从社会上还是从个人上讲,都有许多负面影响,与陌生人社会相比,熟人社会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会更容易产生偏见,这可能导致歧视和歧视性行为,例如对来自不同宗教、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政治信仰的人的歧视。
此外,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可能会更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认为其他的人观念和行为不一定正确,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做法。
即使是创新,也可能受到社会限制,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有可能在熟人社会中产生政治或宗教的仇恨,仇恨可能会导致暴力和分裂。
例如,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以及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社会之间的仇恨是很常见的,这些社会都是熟人社会。
此外,这样的社会里,往往有着古老的观念,如男权和种族隔离等,这些古老的观念也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
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人们可以利用这种社会环境来进行新的尝试,尝试新的思想、创新和新技术,因此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这种社会环境可以让人们学习和接受各种形式的多元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
一般来说,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均有其优点和缺点。
熟人社会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然而,它也可能局限思想,产生歧视或仇恨的行为,或者阻碍了创新的发展。
而陌生人社会使人们具有更多自由,更开放的思想,可以去尝试新的事物,但这种社会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仇恨或歧视,而且个体也很有可能受到侵犯或伤害。
因此,在当今社会,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都应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毕竟社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遵循古老的观念。
我们应该做一种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这样的社会中共同寻求幸福。
中国要从熟人社会变为信用社会
往又会陷入不作为的状态 , 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李凡 文 )
起“ 多个婆婆 ” 管理 的纠纷。
当 大稀缺: 识认知与历 今两 常 史反思
当今 这个急功 近利 的社会 , 有两样 东 西稀 缺 : 一是 常识认知 , 是历史 反 二
思。常识是全人类共通且认 同的识见 , 体现 了文明的价值。例如 “ 民主是个好 东
机, 对社会和公众心理 的伤害难以量化和估算。( 据周 兆呈 文 )
政权和地方政权 的先例, 各国共产党不
是 各 自为 政 、 军 独 战 , 孤 而是 有新 的 国
际联 系 形式 与 方式 。( 高放 文 ) 据
党内民主的推进需要创新方式手段
对 于 中 国 共 产 党 来 说 , 内 民 主 可 以带 来 的 潜在 收 益 可 以包 括 : 治 合 法 党 统
流动摊贩“ 转正" 之后
国务 院 法制 办 7月 2 1日发 布
性 的加 强、 内部 力量整合 的强化 , 以及在前两者基础 上所达到 的执政 效率和执 政 能力的提高。 而另一方面 , 内民主直接涉及到党内权 力分配问题 。 制内的 党 体 分权对于执政党来说 , 并不会使之产生很强 的危机感。但在社会利益多元化 的
独 立 自主 发展 , 会主 义 国家 的 改革 开 社 放 ,资 本 主 义世界 共 产 党 的多 元化 、 多 党 化 , 运战 略从 暴 力 革命 转 变 为和 平 共 发 展 、 步渐 进 , 资 本 主义 世界 , 逐 在 已出 现 共 产 党 通 过 议 会 斗 争和 平 取 得 中央
中国要从熟人社会变为信用社会
怀疑原本应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以及监督的力量来源。但 当怀疑成 为社会大 众的本能 , 进而在生活 的每个环节都 自然地 条件 反射 , 既让 自己辛苦 , 又伤害别 人, 产生许 多无谓 的交 易成本 , 降低社会的运行效率。 在3 0多年前的文革时期 , 中国的社会却是一种 “ 泛信 ” 态。对领 袖人物、 状 对社会理 想、 对人际关系、 对生活状态 , 都寄予极大 的信任 , 相信人 、 相信 制度 会 为 自己和社会带来最美好的利益和将来。显然 ,泛信 ” “ 导致太高的期待 ,信用” “ 破 产之后 , 直接带来 同等程度 的失望 , “ 而 泛信 ” 时代 中盲从领袖 、 丧失 自我 、 意 识 形态左右人际关系的做 法, 也对正 常的社会关系造成另外一种破坏 。政治权 力和意识形态对私生活的强力介入 , 纵容怂恿亲友互相揭发而加剧彼 此间的怀 疑与猜忌 , 势必造成人们 对外人采取心理 防备的策略 , 信任 的范围也将 变得越 来越窄。这或许是 目前中国社会信任缺 失的源头之一。 中国虽然经 历改革开放 3 0年 , 但信任 的缺 失问题仍是社会的病毒 , 与中 这 国的文化传统有延续关系 , 4 年前 的政治运动有密切关联 , 与 0 也与 3 0年来相 关 的制度条件还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相 关。这种在社会心理中存在 的偏重小圈子 中
对熟人社会的思考
对熟人社会的思考
熟人社会是一个在许多文化中都存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主要与自己认识的人交往,社会关系以相互信任和互惠为基础。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主要因素。
熟人社会的思考意味着重视人际关系和相互了解。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强调相互了解和信任,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利益。
这种社会关系通常基于共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人们更容易建立互信和合作。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熟人社会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搬到城市,从传统的社区转移到现代的高楼大厦。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更多地与陌生人打交道,不再依赖传统的社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对熟人社会的思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代社会的社交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然需要重视人际关系和相互了解。
在新的社交环境中,我们需要学习新的社交技巧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社区的认同,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互信和包容的社会。
总之,对熟人社会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运作机制。
通过研究熟人社会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作文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作文作文题目: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作文内容: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思考,那就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处在一个熟人社会中。
我们身边都是熟悉的家人、朋友、同学和邻居。
我们彼此熟悉,亲密无间。
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心,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和社会进步,我们逐渐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中。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我们可能会遇到从未见过面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
在这个社会中,交往方式变得多样而复杂。
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陌生人,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合理地交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要尊重他人。
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和礼貌。
我们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不妄自尊大或轻视他人的存在。
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论出身背景或社会地位。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陌生人社会中,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不应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和举止,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此外,要建立互信的基础。
在陌生人社会中,建立互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来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合作关系。
最后,要保持谨慎和警惕。
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陷入可能存在的欺骗或危险之中。
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防范风险,并尽量减少自身的安全隐患。
总之,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陌生人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建立互信的基础以及保持谨慎和警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陌生人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谢谢大家!。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精品文档)_共3页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
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
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
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
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
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
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
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_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_汪国华
二、多面向解读城市离婚率的走高
(一 ) 结构视野中的城市离婚 离婚率持续走高发生于改革开放后剧烈的社会变迁大背景之下, 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 社会变 革给婚姻的稳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人口离婚率自 1979 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这除了受社会环 境、外来思潮的影响外, 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离婚率的变化与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 都呈现出很强的、滞后数年的相关关系, 这表明社会结构的变化先于离婚率的变化 , 并引起离婚率 的变化。从经济与人口结构的演变维度检视离婚问题不失为一种宽泛的视域, 即泛结构主义视野。 然而, 这种宽泛的眼界终究隶属社会变迁的表征之一, 透彻诠释离婚的持续攀升仍须进一步努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妇女的地位不断提高 (包括文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性质的改变 ) , 尤 其是在家庭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职业妇女有能力去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传统的男权主义在现代社 会中日益被夫妻间的男女平等所替代 , 并且,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相对富裕 , 人们在缔结婚姻时 已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 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 , 彼此更加注重情感的交融与心理上的满 足 , 一旦一方婚后感觉未得到其所期望的东西 , 既定的婚姻家庭关系便难以维持下去。 一些研究认为, 1980 年颁布的 婚姻法 更体现了忽略道德记录 , 财产分配视需要而定 , 且 奉行男女平等的原则 为离婚创造了宽松的法律环境。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实行了无过错离婚改 革 , 首次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标准。随后, 婚姻登记条例 又大大简化了民 政部门办理婚姻、协议离婚的手续, 协议离婚不再需要当事人所在单位出具证明, 这一规定使离婚 更加容易和便捷。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的草率离婚 , 减弱了社会对家庭的约束能力。 家庭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之一。传统社会由家庭所承担的各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 如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性生活功能、生育功能、抚育功能、情感功能、娱乐功能、赡养功能 等 ) , 在现代社会逐渐外移、淡化或社会化, 夫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随之削弱 , 从而导致维系婚姻 家庭关系的传统纽带日益松驰乃至消失。不可否认 , 现代社会家庭功能日益淡化并紧缩 , 但家庭的 一些核心功能仍在持续发挥作用, 如性生活功能、情感功能等, 这种功能的精简与外移并没有实证 数据支撑婚姻关系由此出现裂隙。另外,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 , 家庭日趋小型化和核心 化 , 这种趋势的加强成为推动离婚率持续上升的动力。正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家庭 生活方式的变化 , 家庭规模由大变小 , 妇女已不再专心独自承担全部家务 , 相当多的家庭由于家务 负担分配不当而发生冲突。另外, 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 使很多夫妻处于长期或短期分 居状态 , 这些都是家庭婚姻中的不安定因素。 (二 ) 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离婚 从社会文化的深层背景来看, 中 国传统的 家 本位 文化使人 们难以轻易地作出离婚选择 ; 而现代社会的 个人本位 文化使人们对婚姻关系的选择可以独立从容地进行, 后者对现代社会 离婚率上升起到实际的催化作用。 个人本位 100 的出现离不开现代社会理念的长期灌输, 更离不开现代器物的潜在引导。现代社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学习体会500字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学习体会500字
社会信用体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关系,监督人们的行为,充分发挥其负责任的作用。
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关乎国家前途发展和民众福祉的重大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首先,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了解社会信用体系的形成、发展规律及其制度等,认真学习国家信用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从而进一步完善信用机制,开展社会信用评价工作。
其次,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实践研究,尤其是从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有关行业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趋势以及有效的监督方式,加强对行业间协作、行业特性等方面的重视,有助于信用体系的更新,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最后,要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可以深入了解实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参与社会信用实践调查,企业信用调查,政府信用调查等活动,有助于熟悉社会信用制度的实施情况,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总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理论、实践和实施三方面积极努力,从而形成一
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是一个伦理本位的文化,而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文化则是一个契约本位的文化。
造成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在于: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在农业生产中,在当时,集体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而处于生产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部落的人们,这种环境中,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伦理道德无疑是最有效的、最经济的,比契约、法律的社会成本要低得多。
古希腊是一个经商业立国的地区,而商品贸易的进行是不可能只局限于家族内部,某一地域内部的。
地中海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古希腊的海上贸易极为发达,商品交换越出了国家、地域的界线。
在这样的范围、条件下,要建立起相互相信的关系,伦理和道德显然已是不够了。
于是也就出现了契约、法律等强制性的规范。
而且,由于商品交换必然是一种等价的劳动交换,也就要求交换主体在交换中,在劳动中的地位的平等性,而这是家族伦理规范所不能达到的。
只有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的契约、法律才符合这一特征。
于是,契约、法律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的特点。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一差别,会发现一个更为引人深思的现象。
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是以家族为其制度基础的,在家族的内部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情感、血缘纽带的作用极大。
所以,就导致了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都倾向于寻找一种“熟人社会”,重视以人情、血缘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在更大一些的范围里,地缘关系也会有重要的作用。
亲戚、朋友、老乡的作用便是伦理本位文化的特殊产物。
而对于“陌生人”,是非常难以融入“熟人社会”之中去的,建立相互信任就更加困难了。
契约为本位的西方文化,是以外在于人情、血缘的契约、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因此,西方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只要相互间能以平等的身份达成契约,形成法律,就能建立起一种外在强制力约束之下的相互信任。
在这个“陌生人社会”中,“熟人”、人情,血缘是没有意义的,或是意义不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社会信用体系新思考“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
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这是美国知学者弗里德曼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
“老人摔倒我来扶一下。
”本来简单的事情近年来却让国人普遍感到困惑:人与人之间怎么可以如此冷漠?社会学家说,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
从过去的“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首先是一种进步。
这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但是,刚刚离开“鸡犬相闻”的村落,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适应社会转型的新常态,重构并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1.熟人社会的概述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提出了“熟人社会”这一概念。
费先生对于熟人社会是这样定义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于中国人生活范围狭窄、封闭且缺乏社会流动性,所以人们大多在某一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就形成了人与人相互熟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在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私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什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
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交情。
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熟人社会”生活秩序更多地通过道德规范实现自律与他律,那么,在“陌生人社会”中,彼此不熟悉,人员流动性强等因素则势必削弱道德的他律作用。
2.简述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束缚于血缘、地缘中。
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市场经济活动打破了血缘、地缘社会的界限,大多数人的生存、生活半径早已越过了村、镇、县、省,跨出国界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平常,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
首先提出“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
他以这样的画面来描述现代社会的陌生性: “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食品;我们不知道这些加工者的名字或者他们的任何情况。
我们搬进陌生人的、我们希望是精致的、建造的房子。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时间是被“锁”在危险的、飞快运转的机器里面,如小汽车、公交车、火车、电梯、飞机等里面度过……因此我们的生活也掌握在那些制造和运转机器的陌生人手中。
”“陌生人社会”即社会流动性增大,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
这恰好与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传统中国“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熟人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工业社会以及它的市场经济,把完整的个体的人的存在抽象化为‘经济人’,使人只认识金钱和利益得失,时时处于计算与算计的行为谋划中,这对农业社会的‘亲情’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社会分化加剧,陌生人世界形成,人际关系由以伦理关系为主向以金钱关系为主转变,由熟人社会的规则,向陌生人社会的规则----冷漠、互防、少事等转变;过去在“熟人世界”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似乎在“陌生人世界”都能说、做能做,不受面子制约、熟人监督了。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的社会现状总结。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
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
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
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信用危机1.陌生人社会中,个人信用观念淡薄,社会诚信意识弱化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一般都在熟人的圈子里,人们之间彼此是相互认识,知根知底。
而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行为发生在彼此互不相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间,人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不相识,彼此陌生,缺乏基本的信息了解,导致信任缺失。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却普遍感觉不到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从微观个体看,快速市场化和工业化冲击了传统社会信用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诚信不再是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时的自然选择。
同时,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和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道德观念的教育与培养,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欠缺基本的诚信素养,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诚信意识弱化。
2.尚未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信用信息记录不完善。
由于制度欠缺和技术手段的局限,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已有社会主体信用信息记录不完善,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未能实现互联共享,难以对相关主体给出真实、完整的信用评价,限制了信用信息的开发利用,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信用约束,从根本上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对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
3.失信行为披露不及时,惩戒机制缺失由于披露不及时,惩戒机制缺失,当市场主体发生失信行为时,政府与社会并不能马上加以了解和处理。
而且,由于失信代价小,失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失信的损失,因而造成失信行为屡禁不止。
近年来,各类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危害了公众健康,扰乱了正常市场竞争秩序。
一些本应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社会组织也出现了诚信缺失问题,如滥用捐款、虚假募捐、虚报冒领等,损害了公共利益。
而由于相关机制、制度不健全,司法管辖权设置不合理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而司法不公又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庇护。
4.信用市场不发达,信用服务不规范和信用产品发展滞后一方面,由于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信用服务体系不成熟,信用服务市场不发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信用信息开发和利用不充分,信用产品供给创新动力不足,信用产品需求潜力有待开发,信用产品市场发展滞后。
总体上,信用市场发展的不健全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匹配、信用产品单一匮乏难以满足广大的市场需求的两对矛盾。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1.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市场经济运行基础和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在陌生人社会中,信用关系是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市场化程度越高,信用的基础性作用越重要,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表现为信用关系。
由于信用体系发育程度较低,制约了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市场经济运行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秩序是否规范,关系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发挥基础性作用。
作为维系市场交换关系的重要纽带,信用关系发挥着支持并促进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的作用。
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主体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约束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信用缺失普遍存在,已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阻碍了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
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奖优惩劣的信用约束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立足内部,更要有效把握和利用外部发展空间。
随着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的阶段。
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阶段。
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如果“走出去”企业把诚信缺失问题复制到国外,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对外经济活动,也会对国家声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客观上就会失去国家发展的外部空间。
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则,是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转型+重塑”任务现阶段,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信用体系建设实质上面临着“转型+重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缘、地缘信用体系要向社会信用体系转型,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诚信意识的重塑,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1.大力培育信用产品市场,完善信用市场结构从信用市场结构看,发达、规范的信用服务市场能够对社会信用记录进行有效的加工,提供高效的信用服务;发达的信用产品市场能够充分体现信用产品市场能够充分体现信用产品价值,更好地发挥信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大力培育信用产品市场,在完善传统信用产品的基础上,应加快发展信用消费、信用租赁和信用保险等。
这些信用产品有利于促进消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规避市场交易风险,并在总体上增进市场经济福利。
2.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的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将不同主体、不同环节和不同领域的信用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构成完整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应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全记录、互联共享。
主要包括信用记录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的平台建设,信用产品开发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信用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建设等方面。
3.建立和完善以惩戒为主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创造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
针对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信用缺失突出的问题,当前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以惩戒为主的社会信用奖惩机制,强化对失信行为的警示效应。
一方面,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标准等明确界定失信行为边界;另一方面,要在综合考虑失信行为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的基础上,确定对失信行为的合理惩罚力度,依法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真正达到揭示和防范失信行为的目标。
4.加快树立个人诚信意识个人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而树立个人诚信意识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一项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