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6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指导和启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认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2.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球、车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物体,如球、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提问:“你们观察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8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材料,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运动的状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实践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滑轮等。
2.准备教学图片: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现象。
3.准备教学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物体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让学生对物体运动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物体运动的原因,加深对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动起来与停下来——培养小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引言: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让学生对物体的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教学设计以小学科学39《动起来与停下来》为任务名称,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停止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停止的条件。
2. 能够观察和发现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2. 物体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的兴趣。
2. 实验探究环节(30分钟)实验1:滑冰者停下来材料:光滑的地板、滑冰鞋或光滑的玻璃片、滑冰者手柄(例如拖把)步骤:a. 在教室外找一个光滑的地方,让学生穿上滑冰鞋(或将光滑的玻璃片放在滑冰者的脚下),并拿着手柄进行滑行。
b. 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观察并记录下滑冰者如何停下来。
实验2:小车的运动材料:小玩具车、光滑的地面、书本步骤:a. 将小玩具车放在光滑的地面上,不做任何其他操作,观察并记录下车的运动状态。
b. 将一本书放在小玩具车前面,观察并记录下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记录,并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运动的条件和原因,以及停止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3. 知识讲解环节(20分钟)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物体运动的状态和原因,停止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而受到外力作用时会改变运动状态。
4. 小组活动环节(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讨论,记录下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的条件和原因。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了解物体运动的两种状态,即运动和静止;2. 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3. 学习简单的物理知识,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知道物体可以运动和静止。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不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力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运动的两种状态,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物体运动的两种状态,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运动的两种状态,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以及一些可以施加力的工具,如推杆、拉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及一些可以施加力的工具。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或实验室,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停止等,引出本课的主题——物体的运动状态。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说课稿4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动起来与停下来》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身边的物体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较浅,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乐于观察、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实验探究: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2024秋)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苏教版(2024秋)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3.9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上册3.授课时间:2课时(90分钟)4.教学时数:2课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1)物体运动的规律。
(2)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难点:(1)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现象。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1)讲解物体运动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例,解释物体运动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物体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物体运动的规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5.巩固练习:(1)设计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解答,点评并给予反馈。
6.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体运动的规律。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2.课后练习答题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五、教学资源1.教材:苏教版(2024秋)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2.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绳子等。
3.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建议1.课前准备:确保实验器材齐全,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课堂纪律:维护课堂秩序,确保学生安全进行实验。
3.课后跟进:及时批改课后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起来与停下来》优质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中的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此单元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
在这个单元中,是学生认识“力”的启蒙单元, 学生认识推和拉是常见的用力方法,感受到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并且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体验力作用于物体, 还可以使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够让物体启动、加速、减速或者停止。
为四年级《常见的力》《物体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做铺垫,且激发二年级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 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本课继续围绕力的作用,以体验为核心,通过回忆自己是怎样玩滑板车的,初步建立起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力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启动和停止;通过体验,感知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改变。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常见的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已有所了解, 为本课学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打下学习的基础。
在课堂上, 主要采用实验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体验,运用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习目标●能借助生活经验,初步建立起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联系;●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力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方向、启动和停止;●感知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运动的快慢、方向、启动和停止。
难点:通过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每组小车2辆、50g砝码2个、乒乓球1个、小球桌1个,吸管1人1根。
六、教学过程(一)借助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微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班级上了一节滑板车的户外课,老师记录了精彩的一瞬间,你们想不想看?(ppt出示视频)师:现在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要问问大家,滑板车自己会动起来吗?生:不会师:你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生:一只脚……另一只脚……师:滑板车动起来时用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力)追问:你用什么办法让它停下来的?生汇报:可以踩后面的刹车。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动起来与停下来》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9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内容丰富,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注意事项还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相对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利用生活实例、模型演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小车、木块、绳子等。
3.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静止。
通过实例和模型演示,让学生感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用小车拉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和静止;实验二:用绳子拉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和静止。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5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
2.采用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滑轮等。
2.准备教学课件:动画、图片等。
3.准备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动画展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然后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是运动还是静止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然后通过实例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一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一:让学生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实验二:让学生把小车放在滑轮上,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我们刚才的实验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呢?”让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
小学科学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小学科学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小学科学:9 动起来与停下来》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并能辨别事物的运动状态;2. 掌握物体的运动有速度和方向两个重要特征;3. 了解不同物体运动的方式,并能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4. 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实物:钟表、小车、球等;2. 实验器材:斜面、放坡道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的思考,例如:汽车在行驶、小鸟在飞翔、桌子上的书等。
2. 学习运动与静止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简要而明确地给出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并强调运动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静止则是物体位置不变。
3. 探究物体的运动特征(15分钟)教师将一辆小车放在桌上,让学生一起观察小车的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以什么方式运动?是否有速度和方向之分?4. 集体讨论物体的运动方式(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运动方式。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提出不同的意见。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确保学生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5. 观察物体的运动速度(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钟表,并说明钟表上的指针运动代表的是时间的变化。
教师让学生一起观察指针的运动速度,并让学生比较不同时间段指针的位置变化情况。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运动速度与位置变化的多少之间是否有关系?6. 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20分钟)教师分发小球给学生,并布置一道小实验:将小球从不同高度的斜面上滚下来,观察小球滚动的速度。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开始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7.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的方向(10分钟)教师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日常场景中的运动物体,记录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向。
8. 小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和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物体运动有速度和方向两个特征。
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相对性。
2. 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2. 准备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道具,如小车、滑板等。
3. 准备教学PPT,包括教学内容、图片、动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观察一些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实例。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决。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静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静止对环境保护的作用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练习题评价: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4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探索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逐步深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难点:学生能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探索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合作学习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实验器材、记录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辆汽车在运动和静止时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呈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探索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用力停下小汽车的力量大小与小汽车行驶速度有关。
行驶速度越快,用力停下的力量越大。
4、师生共同验证第二个假设:玩具小汽车停下来与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1)教师指两名学生上台操作,让两辆不同重量的小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向前行驶。
(2)学生开始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用力停下较重的小汽车需要的力量更大。
四、力的作用方式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探究了让小汽车动起来和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那么力是怎么作用在物体上的呢?2、出示课件,教师讲解: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比如,我们用手抓住滑板车后面的扶手,再用力往后拉,就可以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
这个力是直接作用在滑板车上的。
而如果我们想让小汽车动起来,我们可以用手推小汽车,这个力就是通过其他物质——手与小汽车之间的接触面作用在小汽车上的。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哪些力是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的。
五、课堂小结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需要用力动起来或停下来。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现象,思考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
3、教师采访了一名同学,询问让两种不同速度的小汽车停下来所需的力是否相同。
该同学回答,速度快的小汽车需要用更大的力才能停下来,而速度慢的小汽车则需要用更小的力才能停下来。
4、教师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小汽车动起来和停下来是否与小汽车的重量有关。
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
5、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并给予指导。
6、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发现小汽车的重量与停下来和动起来所需的力有关。
小汽车越重,所需的力越大;小汽车越轻,所需的力越小。
7、教师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小汽车停下来和动起来与小汽车的速度和重量有关。
小汽车越重、速度越快,越难停下来和动起来;小汽车越轻、速度越慢,越容易停下来和动起来。
2.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九课《动起来与停下来》备课人:施燕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生活经验,建立起力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联系。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到力可以使物体启动和停止。
3.通过体验活动,感知改变施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相应的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重点】建立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力的大小与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学生材料:每组小车2辆、钩码1盒、乒乓球1个、吸管1人1根、小球桌1个学生准备: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滑板车,你们玩过吗?谁上台来玩玩看。
)1.请学生代表上台尝试2.提问:滑板车会自己动起来吗?那如果想让滑板车停下来,该怎么做呢?3.明确本课研究的问题:动起来与停下来(揭题板书)4.追问:你觉得滑板车运动与什么有关呢?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小车与力(师:老师经常在家附近经常看到小朋友在用滑板车进行比赛,看谁滑的快。
刚刚我们提出猜想:滑板车滑动的运动跟力有关,那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活动一。
)1.请学生读活动要求。
2.学生提出猜想。
3.实验验证,学生小组活动,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到活动单上。
4.小组汇报。
5.引导学生小结:小车启动力越大,跑的越快,停止力越大;小车越重,启动时需要的力越大,停止时需要的力也越大。
(板书)6. 谈话:重型卡车重量很大,启动和停止都很不容易,关于大卡车的安全行车,你们想对重型卡车司机说些什么?活动二:点球大战(师:上了那么久的课,你们可能会有些累了,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一起来进入活动二。
)1.请学生读活动要求。
2.引导学生分组活动。
3.请学生上台谈谈进球心得。
4. 师生总结:对乒乓球吹气也是对乒乓球用力,能改变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力与运动状态(师:足球大家都踢过吧?在足球赛中,运动员们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一起进入活动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主要介绍物体运动的概念和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原因。
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理解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物体运动和停止运动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分析物体停下来的原因。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原因。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物体运动和停下来的原因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科学知识,如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践能力,但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例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理解物体动起来和停下来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滑板、一个小球和一本书,并问学生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物体为什么会动?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的原因。
可以使用白板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内容。
- 教师可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以及运动的原因可能是外力的作用。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与概念进行对比和辨别。
例如,教师可以指向窗外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车辆的运动状态。
3. 实践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物体运动的实践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运动和运动原因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最终5篇)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9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9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目标:1、知道用力能够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能够使停下来的物体动起来。
2、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力可以直接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作用在物体上。
4、关注生活中物体停下来与动起来的用力现象。
教学重点:怎样使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乒乓球、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2到3辆、课件。
预习要求:观察生活中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现象,初步思考物体动起来与停下来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视频播放:一辆公共汽车慢慢的驶向站台,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公共汽车,又开始启动,继续向前开。
2、教师讲解:这个视频播放的情景,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公共汽车到了站台就会停下来,乘客上车之后,又继续往前开。
那么公共汽车停下来与动起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9、动起来与停下来4、学生齐读课题,了解学习内容。
二、怎样才能停下来与动起来1、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叫你们让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你会怎么做?反过来叫你们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你又会怎么做?2、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相机指导。
要想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我们就要用脚使劲往后蹬一下。
而想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就要用脚用力抵住地面,使滑板车停下来。
3、教师小结:不管是让静止的滑板车动起来,还是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都要用到力,只有借助力的作用才能使停止的滑板车动起来,或者让运动的滑板车停下来。
三、探究让小车动起来停下来与哪些因素有关1、出示几辆不同重量的玩具小汽车。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有几辆小汽车,这些小汽车型号不一,大小不同,重量也不同。
老师手中的这些玩具小汽车动起来或者停下来,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教师相机指导。
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起来与停下来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定义与例子动起来与停下来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动起来与停下来的理解和经验。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动起来与停下来现象,培养观察力。
第二章:动起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起来的原因和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动起来的原因:需求、兴趣、目标等动起来的方式:运动、学习、工作等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起来的原因和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创造性写作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动起来的文章,培养表达力。
第三章:停下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停下来的原因和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3.2 教学内容:停下来的原因:疲劳、反思、休息等停下来的方式:休息、冥想、放松等3.3 教学方法:思考与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停下来的原因和方式,进行课堂讨论。
决策练习法:让学生模拟面对不同情境时如何停下来,培养决策能力。
第四章: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平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起来与停下来之间的平衡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4.2 教学内容:动起来与停下来平衡的重要性如何实现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平衡4.3 教学方法:时间管理练习法:让学生制定一天的计划,包括动起来和停下来时间,培养时间管理能力。
自我调节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了解何时该动起来,何时该停下来。
第五章: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实际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起来与停下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动起来与停下来的实际应用例子如何灵活运用动起来与停下来解决问题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动起来与停下来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7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9课《动起来与停下来》。
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动与停的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动与停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观察和分析动与停的现象、动手实验、总结规律等环节。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和发现。
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动与停的现象,通过实验发现动与停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动与停的现象,通过实验发现动与停的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与停的现象。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发现动与停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生活中动与停的实例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绳子等。
3.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生活中动与停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器材,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动与停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发现动与停的规律。
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学生根据已有的规律,尝试解释其他动与停的现象。
教师引导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
9《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动与停的概念,理解动与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引入动与停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与停的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动与停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与停的存在。
1.4 教学步骤: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动起来和停下来的情况?让学生分享实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动与停的意义和作用。
总结动与停的重要性,并引入下一章的内容。
第二章:动的原理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动的原理,理解动的原因和动力来源。
2.2 教学内容:介绍动的原理,包括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动的原理。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步骤:讲解动力的概念和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等。
引导学生思考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如力、摩擦等。
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的原理。
第三章:停的原理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停的原理,理解停的原因和停止机制。
3.2 教学内容:介绍停的原理,包括阻力、摩擦力等停止机制。
引导学生思考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停的原理。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3.4 教学步骤:讲解阻力和摩擦力等停止机制,让学生理解停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如摩擦力的大小、物体的质量等。
通过实验或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停的原理。
第四章:动与停的平衡4.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动与停的平衡,理解如何在动与停之间保持平衡。
4.2 教学内容:介绍动与停的平衡概念,包括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动与停之间保持平衡。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动与停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出问题
师: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怎样才能让静止的小球动起来?你有什么办法?
板书:怎样静止
这些办法可以使我们想到的能做的,也可以想到的没条件做的?(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师:在同学们想到的这些办法中,你能找到什么共同点? (力)
(2)分组试验
师:这些办法都用到力,才能使小球动起来。下面我们要研究:你能用什么方法让小球动起来,又和什么力有关系。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要求学生把试验的方法、现象、结果记录下来。
师演示:师施加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力。
提问:老师也给小球一个力,为什么小球没有改变运动方向呢?
结论:要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必须给小球一个与原来运动方向不一样的力。
三、小结: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阅读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动起来与停下来
动起来
停下来
观察记录表
(3)交流评价。
试验结束后,分组交流各自的做法及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学生在讨论时用到风力、弹力、推力、拉力、重力、浮力等术语。教师板书
(4)、小组讨论思考:_______力使小球有静止变为运动的?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设计
课 题
《动起来与停下来》
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法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能够用实验正实自己的设想。
2.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能说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法。
难点: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你们喜欢什么运动?(同学交流)如有说:打篮球,打乒乓球,弹玻璃球等,教师紧跟着说:“我也喜欢。”最后提问:“谁能听出来老师喜欢什么运动?这些运动都与什么有关系?”(球)(如果有学生说出了老师喜欢的运动给予鼓励)今天我们这节课与球也有关系。
板书:动起来与停下来
2.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
师边演示边说:同学们看,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小球往前滚动,我想改变一下运动方向拐弯或返回,你有什么办法?
指一名学生演示
师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的?(推或拉)
师:你还有什么好办法也让小球予肯定,教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