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2《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4cbb52ee009581b6ad9eb54.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典型意义2、学习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重点难点】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讽刺的艺术手法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对比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讽刺手法犀利有力,而且使用灵活,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讽刺揶揄;或正颜厉色;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归纳起来,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二〉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以冷漠峻峭的笔调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使读者不难看出夫妇二人的极度虚伪、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听信传言,庄子来代他为相,非常恐惧。
而庄子却给好友讲了一个风趣的故事,把自己比作鹓雏(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样的鸟),好友比作猫头鹰,梁国则比作腐鼠。
极力描写了高尚的志趣,而猫头鹰得一腐鼠便视为致珍美味的神态。
〈四〉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
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fb7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4.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生版【教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导入学习: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一、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1、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https://img.taocdn.com/s3/m/81a0cffb79563c1ec4da7109.png)
学习目标:1、抓住“套子”,理清情节2、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3、学习文章“漫画”式的笔法难点: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学习方法:以课文的标题作为切入点,分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一、知识回顾契诃夫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作家,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与法国的(我们曾学过他的《我的叔叔于勒》),美国的一向被并称为“”。
他的作品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
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以及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他的短篇小说有初中学过的《》和《小公务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说有《第六病室》,戏剧有《樱桃园》《万尼亚舅舅》《海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简介:1880年,契诃夫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同年开始写作。
早期作品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黑暗势力(《假面》《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等),鞭挞了庸俗卑劣的社会现象(《胜利者的胜利》《胖子和瘦子》等),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哀伤》《苦恼》《万卡》《歌女》《风波》等)。
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
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
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
1890年,契诃夫去库页岛旅行。
从这个人间地狱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他逐渐摆脱了思想上的苦闷,加深了对现实的认识,写了一系列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中、短篇小说,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还有如《第六病室》《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等。
高中语文《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38f5f4e8195f312b3069a522.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抓住“套子”,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2.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3、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
【学习重点】正确认识别里科夫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学习难点】欣赏小说的讽刺手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 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全国密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别里科夫就是这种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3. 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4. 把握主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答案详细)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答案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c478bfdb172ded630b1cb6ea.png)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主备老师:姓名:班级:组别: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课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二)主备老师:姓名:班级:组别:答案:第一课时1、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2、六神不安:心神不安。
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安然无恙:很平安,没有什么疾病和事故。
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相安无事:相:互相;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3、(1)结局:别里科夫两个月前去世(2)开端:别里科夫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3)发展:别里科夫的婚姻风波(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4)高潮: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争论(5)尾声:埋葬别里科夫大快人但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别里科夫深化宣讲:1、有形的套子:(生活方面)①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异于常人)②戴黑眼镜,耳朵用棉花堵(隔绝人世)③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①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②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与外界融绝)无形的套子:(思想方面)①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②禁止学生晚九点后上街;③担心开建戏剧俱乐部、阅览室、茶馆等;禁闭开除学生(顽固保守)④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守旧)⑤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总结人物形象: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可笑的人物形象。
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2、“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013bfac81c758f5f71f6708.png)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设计意图】这篇小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按照小说体裁的一般教法,略显繁杂,本设计依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力求提出几个能提挈全文情节、人物、思想及写作技巧的问题,通过简洁的引导教学,启发多角度思维,节省时间,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果。
【设计提要】本设计提炼出三个需要导学的问题,即:1.别里科夫的“乱子”。
2.别里科夫的“脸色”。
3.别里科夫的“鞋子”。
这三个问题是别里科夫的典型外在表现,由外到内地进行分析,可以较好地透视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身上所赋予的社会意义;同时,这三个问题纵横交织在课文里面,理解它们,易于快捷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节时增效。
【设计实施】1.别里科夫的“乱子”。
在这篇小说里多次提到别里科夫怕出乱子,直接提到“乱子”就有6处,类似此方面意思的表达就更多了。
(要求在速读小说后,迅速找出直接点出“乱子”的地方和其他此类意思表达明显的地方)(1)、在日常生活中,别里科夫怕出“乱子”,于是就采取种种手段来防御和制止“乱子”。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加强了防护措施,典型地表现在别里科夫的衣着和卧居方面。
别里科夫肖像如何呢?要求学生在细读第l段的基础上,以文字为本,以插图为范,在草稿纸上大致画出别里科夫的肖像,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人物肖像的感知,以助后面对人物灵魂的感悟和理解。
然后再要求学生找出描绘别里科夫卧室的语句。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小说的标题。
②、惧怕“乱子”,别里科夫喜爱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
③、为了避免“乱子”,别里科夫设法采取措施去制止那些有可能出“乱子”的地方。
(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具体的事例)教师可以明确为:辖制中学,惩治学生;辖制全城,多方面禁止人们的日常活动。
(具体略)(2)、不因为别里科夫的严防扼制就不出“乱子”,这部分情节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
分别是:①漫画事件;②柯瓦连科兄妹骑自行车情节;③别里科夫忠告柯瓦连科;④别里科夫滚楼后生怕出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4页)](https://img.taocdn.com/s3/m/f9931e1a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f.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主讲人:张艳芳教学目的: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3.思考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重难点: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并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质疑相结合。
2、合作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预习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炼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著有《小公务员之死》、《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俄)契诃夫、(法)莫泊桑、(美)欧·亨利。
2、写作背景:19世纪末,俄国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的代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人,(扮演者上场),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人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可是这样的一个人两个月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究竟为什么会离开人世?请大家把我们的课本翻到第9页,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去揭开他的去世之谜?二、课堂探究:1、快速浏览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自由发言:教师点拨: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第37段)。
2019年高中语文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9年高中语文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1203491aa32d7375a417804a.png)
2019年高中语文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课时【学案导学】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三、自学指导(一)、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主要人物“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谁?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思想和教学过程设计 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还运用了什么手法使人物塑造获得如此成功呢?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四、合作交流五、解惑答疑 (一)怎么写自主学习,探究以下问题1、为什么全城的人都怕他?人们到底怕什么? (报告校长 督学 这还会有好下场吗?)怕他实际上怕得是他背后的沙皇专制统治的迫害。
补充背景简介: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2、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ebf9f976eeaeaad1f33045.png)
装在套子里的人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编写:张太银【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3.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沙皇政府卫道士丑恶的本质。
二、文学常识: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三、字音字形: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契诃(hē)夫撮(cuō)合怂(sǒng)恿辖(xiá)制祈(qí)祷(dǎo)游说(shuì)讥诮(qiào)孤僻(pì) 2.改正下面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哀声叹气(唉)没精打彩(采)心荒意乱(慌)孤独怪癖(僻)战战惊惊(兢兢)脸色沧白(苍)阴险很毒(狠)安然无漾(恙)礼上往来(尚)四、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4段)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5-37段)第三部分:写别里科夫之死。
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2.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明确: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①衣着打扮:雨鞋、雨伞、棉大衣、伞套、表套、小刀套、竖起的衣领、黑眼镜、羊毛衫、堵耳朵眼、车蓬;②生活习惯:卧室、帐子、被子、门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①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②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eb7c16e5b7360b4c2f3f6481.png)
学习目标1.学习领悟作品中风趣、嘲讽手法和肖像描绘、语言描绘、细节描绘的运用。
2.正确认辨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作家作品简历:契诃夫( 1860— 1904),19 世纪末俄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是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一世只活了44 岁,但在他 25 年的创作活动中,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宽泛,对地主、官吏、财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特别真切而深刻的描绘。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精练的手法、风趣的笔调,从平庸的平常生活事件里反应出重要的社会问题。
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代表作:短篇小说《万卡》《变色龙》《小职员之死》《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
课文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 年。
19 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忍黑暗的期间。
当时,渐渐睁开的俄国工人运动愈来愈高涨,到1898 年,列宁在圣彼得堡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停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汹涌澎拜。
马上到临的革命狂风雨使反动派惊慌不安。
沙皇政府全力以赴企图维持其风雨飘摇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乞降改革的行为,增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及国中,全国笼盖着恐惧、窒息的氛围。
身世老百姓的契诃夫对劳累大众怀着无穷怜悯,对专制制度非常憎恶。
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应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切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
资料卡片短篇小说小说的一种。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短,人物集中,构造精良。
它常常选用和描绘富裕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反应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貌”。
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假如抓住一个富裕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自己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
核心素养目标思维与审美:1.把握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认识其形象意义。
2.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3.体会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激趣导入
契诃夫以其卓越的幽默讽刺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
“变色龙”已成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代名词,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是哪类人的符号象征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套中人”,一识其“庐山真面目”。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用具②出行③言论④骑车事件⑤争吵交锋
微任务活动一分析小说情节安排技巧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1.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手法和叙事角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别里科夫的死亡,然后再叙述其故事。
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我”是故事的见证人。
2.课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方面的事件?根据情节发展可以分成几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写了别里科夫的日常生活和恋爱故事。
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画人物;第二部分(6—37段),写婚事;第三部分(38—40段),叙结局。
3.别里科夫“恋爱、婚事”这一部分篇幅很长,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别里科夫在其恋爱、婚事中也有诸多“套子”,如忌惮漫画、惊恐姑娘骑自行车、不满男教师穿绣花衬衫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情节,更深入地揭示了别里科夫的愚昧、落后和保守,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是小说极为精彩的部分。
微任务活动二把握别里科夫的形象及其意义
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下面请大家具体剖析浮现在你面前的别里科夫的形象。
1.医者仁心,假如你是一位医生,请为别里科夫诊断一下,并为其填写一张“病历表”。
答案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年龄:不详职业:希腊文教师婚姻状况:未婚症状: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战战兢兢病因: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病源:沙皇专制制度、奴性病害:辖制了别人,葬送了自己,阻挡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2.借助别里科夫的服饰、肖像(神态)、语言、主要经历事件等分析其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服饰: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穿羊毛衫,耳朵眼用棉花堵住,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等。
主要体现其封闭的性格特点。
(2)神态: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主要体现其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
(3)语言:注意别里科夫平时都爱说哪些话。
不合“规矩”的事:这种事是禁止的,好,这就行了。
合“规矩”的事: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主要体现其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的性格特点。
(4)漫画事件、骑车事件: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骑车事件发生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