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散体系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固体分散技术

第二章  固体分散技术

可生长成较大的结晶
低共熔态
• 以20%氯霉 素与80%尿 素制成的固 体分散体为 低共熔混合 物,比氯霉 素溶解速率 快 4倍
2.固溶体 药物以分子状态在载体中均匀分布-固体 溶液。 • 完全互溶固溶体:
药物与载体分子大小接近,则一种分子可以代替 另一种分子进入其晶格结构产生置换型固溶体。 可以各种组分比形成
PVP与PEG均有不同分子量的品种,但有研究表 明PEG分子量的大小与固态分散体的增溶程度并无相 关性,可能因为药物本身的分子量大小及结晶性质对 分散性质有较大影响。
如吲哚美辛、磺胺二甲基嘧啶等药物随PEG分子量 升高,固态分散体的增溶能力下降,氢氯噻嗪,磺胺 甲氧哒嗪等则相反,睾丸酮、氯霉素与PEG分子量大 小无关。
• 部分互溶固溶体:
•二组分分子大小差异较大,一种分子只能填充进入 •另一分子晶格结构的空隙中,形成填充型固溶体 一般只在特定的组分比形成
增溶:填充型>置换型 固溶体>低共熔混合物
因:置换型固溶体分子晶格改变较小,增溶效 果不如填充型固溶体。
固溶体中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分散程度高, 表面积大,较低共熔混合物增溶效果好。 例如氯霉素-脲的的溶解度比值: 纯结晶混合物:低共熔混合物:固溶体 1: 1.3: 3 灰黄霉素-脲为1:3.7:6.9。
主要缺点:药物的分散状态稳定性不高,久贮 有老化现象。
三、固态分散体的分类 按药物在载体中的分散状态可分为:
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以微晶形式均匀分散在固体载体中。 在混合熔融-冷却过程中形成
因急剧冷却时析出大量药物晶核,而载体迅 速固化产生空间阻滞作用,晶核不能进一步长 大成结晶,而形成均匀分散的微晶体系 。
2.延缓或控制药物释放(难溶性高分子载体);

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

= mB × 100% mA + mB
• 式中, ωB为溶质的质量分数,单位为1;mB为溶质的质
量,SI单位为μg、mg、kg等;m为溶液的质量,SI单位 为kg;
• 稀溶液中,通常用每k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mg数表示,单 位为mg·kg-1,表示痕量组分的浓度时,采用每kg溶液中 所含溶质的μg表示,单位为μg·kg-1。
100.27
-0.93
0.5mol·kg -1尿素水溶液 100.24
-0.94
ρ 20℃ / (g·cm-3) 0.9982 1.0687 1.0012
1
2.3.1 溶液里的蒸汽压下降 (lowering of the vapor pressure of the solvent)
(1) 溶液蒸汽压下降实验
b2
=
3.00g 60.0g ⋅ mol −1
×
1000gH 2O 100gH 2O
=
0.500mol ⋅ kg−1
两种溶液中水的摩尔分数相同:
xH2 0
=
55.5 55.5 + 0.5
=
0.991
所以,两种溶液的蒸汽压均为:p=2.33 kPa×0.991=2.31 kPa
只要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相同,其蒸汽压也相同.
而且彼此呈现分子(或离子)状态分布者均称为
溶液。

气态溶液(空气)
溶质

液态溶液:(酸、碱) 溶剂
固态溶液 (合金)
1
1、溶液的一般概念
■分子分散系 ■单相 ■按聚集状态: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固态溶液
2、溶解过程与溶液的形成
溶质均匀分散于溶剂中的过程——溶解 ■分散质:溶质;分散剂:溶剂 ■是个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的复杂过程 ■常伴随:颜色变化,体积变化,能量变化

第二章 液体制剂概论

第二章 液体制剂概论

表面非 活性物

表面活 性物质
溶液的表面 张力与溶质 的种类和浓
度有关
表面活 性剂
在水中少量加入即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急速下降的物质称为表面 活性剂(surfactant)。如:肥皂、洗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山梨酯。
作用:降低两相的表面张力,以达到铺展、润湿、乳化、去污 等目的。
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两亲性
• 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与胀性流动的切应力与切变 速率的关系的改变与时间无关
• 触变流动 粘度与切应力作用时间长短有关。
• 当体系在搅拌时成为流体,而停止搅动后逐渐变稠 甚至胶凝,而不是立即恢复到搅拌前的状态,之间 有一个时间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可以反复可逆进行, 这种性质称之为触变性(thixotropy)
H(C2H4O)aO
O(C2H4O)bH O(C2H4O)CH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 聚氧乙烯二醇和长链脂肪酸缩合而成 – 卖泽(Myrj):O/W乳膏的乳化剂、新型栓剂
的基质、配伍作注射用乳剂的乳化剂。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类
– 苄泽(Brij)、西土马哥 、平平加O、埃莫 尔弗
它能影响软膏的涂展性 与药物的释放。 • 测定稠度常用的仪器为 插入式稠度计,根据插 入针在一定载重下,插 入软膏的深度,来衡量 软膏的稠度。
(三)流变学的应用
• 处方设计、工艺过程的制定、质量评定都有指导 意义,特别是在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软膏 剂和栓剂中有广泛应用。
• 液体与半固体制剂在使用时的粘性、弹性、可塑 性、润滑性和分散性等一系列物理特性,及生产 过程中物料输送、混合和灌封等设备的设计、生 产工艺条件的制订、稳定性和贮存等都与流变学 有关。

第二章分散系及其分类 胶体

第二章分散系及其分类 胶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 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二)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来态分,有 类型9种。
2、按分散质粒子直径可大分小为 种 :三
电场作用下胶体有什么表现? 动画演示
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3).电泳: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胶粒带电规律:
(1)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 离子带正电。如:Fe(OH)3胶体
(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 胶体吸附阴离子带负电。如:H2SiO3胶体 (3)淀粉胶粒.蛋白质胶粒不带电荷
渗析:利用半透膜分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
或离子,提纯, 精, 烧杯中能够检测出的是: 氯化钠 检测不出的是:淀粉
动画演示1 动画演示2
3、胶体的性质
Fe(OH)3胶体
可以看到一条光亮 的通路
丁达尔现象
CuSO4溶液
看不到光亮的 通路 不发生丁达尔现象
(1)丁达尔效应
现象: 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
可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成因: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应用: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
不能。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与胶体常用 的物理方法。
(2)、布朗运 动
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运动的现象.
➢布朗运动并 不是胶体粒子 特有的运动方 式
(4)介稳定性
分散系 溶液

药剂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

药剂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
学时分配: 6
第二章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讲 授 内 容: 第一节 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 第二节 农药助剂 第三节 主要农药剂型 第四节 农药的施用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一节 农药分散度药剂性能的关系
一、药剂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 二、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1. 分散度与撞击效率 2.分散度与雾滴覆盖率 3.雾滴的均匀度 4. 雾滴的直径与雾滴运动性能 5. 雾滴的飘移与挥发 6. 不同分散度的沉积特性 7. 用药量与残效期的关系
粉粒在阻尼介质中偏离运动方向。
不同分散度的沉积示意图
雾滴漂移与挥发
1 雾滴过细和风力过大都可能造成雾滴的飘移; 飘移是造成除草剂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雾滴过细和湿度过小可以在雾滴到达靶标表 面前挥发,因此要防止超细雾滴的形成。
当T=200C、R.H=80%时,100μm的水
滴的挥干落距为8.5m。
第2章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来自教学目标1.理解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和使用效果的关系; 2.熟悉主要农药剂型的特点及加工工艺 3.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原理及使用技术 4.熟悉农药的主要使用方法和技术;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表面活性剂在农药加工中的应用 2、 主要农药剂型 3 、主要增效剂
难点 1、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2、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3、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
雾滴的均匀度
NMD
VMD
雾滴的直径与雾滴的运动性能
150μm以上时主要是沉降捕获; 50μm以上时主要是撞击捕获; 40μm以下时吸收受到风速和叶结构的影响; 2μm以下时在空间形成烟雾。这种颗粒具有明显
的布朗氏运动,可以在靶标的三个方向上发生沉
降;当颗粒直径达到10 μm以上时产生飘翔效应即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三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三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故D正确。
〔变式训练2〕(2019·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
A
B.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
C.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
D.由豆浆制成豆腐
解析:向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属于萃取,与胶体性质无关, 故A符合;烟尘是胶体,胶体微粒带有电荷,通高压电,使胶体聚沉,烟尘 形成沉淀,从而净化空气,与胶体性质有关,故B不符合;因云属于胶体, 则具有丁达尔效应,所以夏日的傍晚常常看到万丈霞光穿云而过,与胶体 性质有关,故C不符合;豆浆是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与胶体性质有关, 故D不符合。
解析:布朗运动是微粒普遍的运动方式,用肉眼不可以把胶体和溶液区别
开来,故A错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粒子,
故 生
B错误;用平行光照射NaC 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胶
体l 溶粒液子和具F e有( O较H大) 3的胶表体面时积,,只能有吸F e附( O阳H离) 3子胶或体阴产
结构
合体或大分子 的固体小颗粒 成的小液滴
特点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
不 均 一 、 不 透 不均一、不透 明,久置沉淀 明,久置分层
分散系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溶液
稳定 能 能 食盐水、 蔗糖溶液
胶体
介稳定 能 不能
Fe(OH)3胶体、 淀粉溶液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不稳定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变式训练1〕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
C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 nm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2章 溶液和胶体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2章 溶液和胶体

p
pA* xB
p* A
nB nA nB
pA*
nB nA
Δp =
p A*·xB
=
pA*
nB=
nA
= pA*
nB mA / M A
pA*·bB·MA = K·bB
第二节
第二章
据此,拉乌尔定律又可表述为:一定温度下,难挥发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成正比。
若组成溶液的两组分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即在任
wB
mB m
第二节
第二章
2、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每升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
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B或c(B)表示:
3、质量摩尔浓度
cB
nB V
1 kg 溶剂A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溶质 的质量摩尔浓度。溶b质B B的mnBA质量摩尔浓度用bB表示:
第二节
第二章
对于稀溶液,且要求不严格时,可用物质的量浓度近 似地代替质量摩尔浓度。
MB
Kb
mB mATb
MB
2.53
2.69 0.100 0.531
128
g·mol-1
第二节
第二章
3、凝固点下降
凝固点是指在一定的外压下,该物质的液相和固相 达到平衡共存时的温度。从蒸气压的角度而言,某物 质的凝固点就是固相蒸气压和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 度。
△T f = K f ·b(B)
剂低的常凝数Tf是,固溶单点液位,的为Tf凝为K·固溶kg点液·m下的o降l凝–1,值固它,点与T;f 溶K=f是剂Tf溶的- T剂性f 的质,T有凝f 关固为点,纯降溶与 溶质的性质无关。
【例2-5】 有一蛋白质的饱和水溶液,每升含有蛋白 质5.18 g。已知在293.15 K时,溶液的渗透压为0.413 kPa。求算此蛋白质的摩尔质量。

无机及分析化学最新课件第1-2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最新课件第1-2章
主量子数n-电子层
主量子数n是描述电子所属电子层离核远近的参数,取值为1,2,···,n等正整数,习惯上 用K,L,M,N,O,P,Q等字母来表示。
n=1,2,3,4,5,6,7 角量子数l-电子层 电子层=K,L,M,N,O,P,Q
角量子数l是描述电子云形状的参数,其取值受主量子数的制约,只能取0,1,2,3,···,(n1),对应地分别用s, p, d, f···等符号来表示。
(2) 共价键的特征
共价键的两个基本特征: 1.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已成键的电子不能再与其他电子配对成键。 2.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原子轨道间的重叠只能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才能最大重叠。
(3) 共价键的类型
共价键一般分为σ键和π键两种类型: 1. σ键 成键时两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发生轨道重叠,形成的共
φB= VB/V
体积分数量纲为1,可以用小数或者百分数表示。
6. 摩尔分数 物质B的物质的量nB除以混合物的物质的量n称为物质B的摩尔分数,用xB表示。 溶液由溶质B和溶剂A组成,设溶质B的物质的量为nB,溶剂A物质的量为nA。则溶质B 的摩尔分数和溶剂A的摩尔分数分别为:
1. sp3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3杂化。 2. sp2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2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2杂化。
3. sp杂化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1个ns轨道和1个np轨道之间进行杂化的过程称为sp杂化。
第四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价键称为σ键 。 2. π键 成键时两原子的p轨道垂直于两核连线,以“肩并肩”的方式重叠,形成的
共价键称为π键 。
(4) 共价键的键参数 1. 键能 定义:在298.15K和100kPa下,断开1mol键所需要的能量,单位是kJ/mol。一般来说, 键能越大,表明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2. 键长 分子中两成键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称为键长。一般来说,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成键 的电子对越多,其键长就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就越牢固。 3. 键角

胶体粒子的结构

胶体粒子的结构

5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 2 –5 胶

第二章气体和分散系统
•溶胶的电学性质
(1)胶体粒子带电的原因 吸附 电离 (2)胶体粒子的结构:以AgNO3溶液与过量KI溶液 反应制备AgI溶胶为例,胶团结构如下
胶粒
AgI nI n x K xK m 吸附 紧密层 胶核 离子

液溶胶
固 气
固溶胶
气溶胶
3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 2 –5 胶

第二章气体和分散系统
2.胶体的性质
光学性质 反射 衍射 散射

丁达尔效应就是光的散射所引起的
图2-13 丁达尔效应
4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 2 –5 胶

第二章气体和分散系统

动力学性质
(1)布朗运动 胶粒在介质中不断地作不规则运动的现象。原因是分散介 质分子对胶粒撞击的结果。 (2)扩散 是通过布朗运动的方式实现的。即胶粒能自发地从高浓度 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胶体的粒子半径越小、介质的黏度越 小、温度越高,则粒子就越易扩散。 (3)沉降平衡 粒子同时受到两种力即重力与扩散力的作用,两种力相等 时,粒子处于平衡状态,称为沉降平衡。
x-
6
胶团
上页
下页
返回
帮助
§ 2 –5 胶

第二章气体和分散系统
3.胶体的聚沉
溶胶的稳定性 1)布朗运动使溶胶不致因重力而沉降,即动力学稳定性。 2)由于胶粒都带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不易聚沉。这 是使溶胶稳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 3)在胶粒的外面有一层水化膜,它阻止了胶粒的互相碰撞 而导致胶粒结合变大。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用聚沉值表示,值愈小,电解质使 胶体溶液聚沉力量愈强。 电解质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其聚沉能力越大;与溶胶具有 相同电荷离子价数越高,电解质聚沉能力越弱 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适量混合,会 发生聚沉作用

第二章 分散体系_PPT课件

第二章 分散体系_PPT课件
定形胶状物。 过滤实验:
把各种溶液或胶体按右图实验,观察分散质是否 能透过羊皮纸。
结果:溶液的分散质(溶质)能透过羊皮纸,但 胶体的分散质不能。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第一节 分散体系 第二节 溶液的浓度 第三节 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四节 胶体溶液 第五节 乳状液和表面活性剂
第二节 溶液的浓度
第一节 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 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形成的体系.
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分散体系分为三类:
类型
分散质粒 子大小
主要性质
实例
分子/离子 分散体系
(溶液)
单相, 很稳定,扩散速度快
<1nm 能透过半透膜,电子显微镜
不可见
食盐水 蔗糖水
胶体分散系 1~100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 物质的量n——表示系统中所含基本单元的数量。SI 制基本物理量,单位为mol,称为“摩尔”。
❖ 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及其他粒子, 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 基本单元与0.012kg 12C的原子数目相等。1mol的任 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基本单元数。
一温度时,paq<p* 。 蒸汽压下降值:Δp = p*- p
蒸汽压下降原因:
溶质分子→溶剂化,束缚一些 高能量的溶剂分子;
溶剂表面被溶质分子占据。单位 时间内逸出液面的溶剂分子数目 便相应地减少了;
拉乌尔定律(定量计算):
一定T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p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p*乘以溶剂在溶液中的
(溶胶和
nm
高分子溶液)
多相/单相,较稳定,扩散速度慢,

第二章 单分散颗粒的制备原理

第二章 单分散颗粒的制备原理




单分散体系的制备

沉淀:向某种金属(M)盐的溶液中或多相体系中加入某种 沉淀剂,当形成的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该条件下该沉淀物的 溶度积时就会析出沉淀。
典型的单分散体系

均相体系:由一相组成,单体储备物主要以溶质的形式构成, 最终产物沉淀直接从均相溶液中发生。

多相体系:在沉淀之前体系就多于一相组成,单体被储备在 一相或每一相中,最终产物沉淀是发生在这些相中的一相里。

配位剂可节制阳离子和离子强度,恒定地释放金
属离子;

硫代醋酸酰胺作硫的储备物; 溶剂水作低pH时氢氧根的储备物 多相体系里的固体前驱粒子起溶质储备物的作用。
硬团聚:不可逆团聚,应尽量避免。
软团聚:可逆,在外界帮助下重新分离。对于粉体颗
粒很常见。
防止团聚的措施
(1)利用双电层: 远离零电荷点、低粒子强度
(2)利用保护剂/表面活性剂:
产生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作用
(3)利用凝胶网络 颗粒被固定在凝胶网络上
单体的储备
协调有节制的过饱和与提供大量单体两个要求,例:
第二章 单分散颗粒的制备原理
单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由分散相和连续介质(分散介质)组成的多相
体系称为分散体系。 单分散体系:分散相以大小、形貌均一致的状态被分散在 分散介质中即形成了单分散体系。 单分散颗粒:颗粒系统的形貌和粒径非常均匀时,这类颗 粒称为单粒度体系或称为单分散颗粒。 问题:单分散体系是均相还是非均相
单分散:形状、尺寸分布非常均匀。 单分散颗粒:形状相同、大小非常均匀的颗粒。
10nm
单分散颗粒
多分散颗粒
成核和生长的分离
• 沉淀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药剂学第二章基本理论

2、流出速度 流动性 3、内摩擦系数流动性
(二)影响因素与改善方法
1、粒度
粒度↑→休止角↓ 增大粒度→流动性↑,加入一定的粗粒子
2、粒子形状 球形流动性好
3、吸湿性
吸湿性↑→休止角↑ 干燥、控制含湿量→流动性↑
4、助流剂
加入细粉或润滑剂→流动性↑
六、粉体的吸湿性
1、吸湿性
2、临界相对湿度(CRH):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
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ml溶液)溶/L)
例如:咖啡因在20℃水溶液中溶解度为1.46%
药典表示方法: 1g药物所需溶剂量ml
极易溶解(1:1) 溶解(1: 30) 微溶(1: 1000) 不溶(1:>10000)
易溶(1:10) 略溶(1: 100) 极微溶(1: 10000)
吸热→ T ↑ → S ↑ 放热→ T ↑ → S
4)药物的晶型
无定形>亚稳定型>稳定型
5)粒子的大小 可溶性药物:粒子大小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难溶性药物:粒子越小溶解度越大
例如:硫酸钙在25℃水中,当r>2000nm时,溶解度为 15.33mmol/L;当r=300nm时,溶解度为18.2mmol/L
药物的溶解度数据可查阅各国药典、 默克索引(The Merk Index)、专门性的溶解度手册等
3.测定方法
常规测定法 加热后冷却法(达平衡时间很长的物质) 增加第二溶剂法(水难溶性药物)
4.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分子结构 相似相溶原则
2)溶剂 3)温度
取决于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工业筛目数 10 24 60 65 80 100 120 150 200
❖粉末的分等: 最粗粉:过一号,不超过20%过三号 粗 粉: 过二号,不超过40%过四号 中 粉: 过四号,不超过60%过五号 细 粉: 过五号, 95%以上过六号 最细粉:过六号, 95%以上过七号 极细粉:过八号, 95%以上过九号

2019高考化学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 物质的分类 考点(2)分散系、胶体讲与练(含解析)

2019高考化学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节 物质的分类 考点(2)分散系、胶体讲与练(含解析)

考点二分散系、胶体李仕才1.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3)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1)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现象。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2)聚沉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做聚沉。

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①加入电解质溶液;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

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3)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如带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

应用:工厂静电除尘。

(4)渗析 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3.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 )2.明矾溶于水产生Al(OH)3胶体:Al 3++3H 2O===Al(OH)3↓+3H +。

( × )3.丁达尔效应是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 × )4.含0.1 mol FeCl 3的饱和溶液配制成胶体后,将得到胶体粒子0.1 mol 。

( × )5.FeCl 3溶液和Fe(OH)3胶体都呈红褐色。

( × )6.可用过滤的方法将胶体粒子与分散剂分开。

( × )7.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 3溶液形成带电的胶体,导电能力增强。

( × )8.直径为20 nm 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

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第一节

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第一节

5.混合物——分散系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 构成分散体系。其中,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 散相,另一种物质称 为分散介质。 分散介质可以是气体、
P69-76
例如:云,牛奶,珍珠
液体或者固体。
分散体系分类
1.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分子分散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 2. 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
3.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约 v = 500 m/s ;
4. 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约 z = 1010 次/秒 。
5. 分子或原子处于不停的热运动
6. 体系存在涨落现象
偏离统计平均值的现象称为涨落现象。
可以证明,在粒子数可自由出入的某空间 范围内的粒子数的相对涨落反比于系统中粒子 数N的平方根。粒子数越少,涨落现象越明显。 分子数目太多,无法解这么多的联立方程。
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
气体、液体、固体、等离子体、液晶 和超临界流体
Nanjing University
1.气体、液体与固体
物质的3种普通状态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P21-55
气体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一个气体分子这一刻可能 这里,另一刻可能在另一个毫无关联的地方。 而固体和液体则不同,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都在一 个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运动,虽然他们的运动也是 无规律可言的,但是宏观上遵循统计学规律,可以找 到一个平衡位置。 固体和液体的区别是,固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平衡 位置固定,而液体中每个分子的平衡位置却总是改变 的。
nNO 2 + nN2O4
pV 50.65 103 10.0 10 3 0.204mol 8.314 298 RT
nNO 2 + 2nN2O4 nNO (反应前 ) 15.2 0.330mol 2 46.01 \ nN O 0.330 0.204 0.126mol 2 4 xNO2 nNO 2 0.38 nNO + nN O

胶体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


液溶胶

固溶胶
珍珠、某些宝石、 有色玻璃
四、胶团的结构(双电层结构理论)
以AgI溶胶为例:
AgNO 3 + KI AgI + KNO3
AgNO 3 + KI
AgI + KNO3
KI过量,AgI负溶胶胶团结构示意图
胶核:大量AgI分子 ( m ~ 103 ) 形成胶核; 胶粒:胶粒连同吸附 在其上的离子所形成
比较NaCl、CaCl2、AlCl3对As2S3负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
聚沉能力:AlCl3 > CaCl2 > NaCl
(三).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电性相反的溶胶互相混合,发生聚沉 — 互沉 现象。 例如,用明矾净水:

水中的悬浮物通常带负电(粘土负电性),
明矾的水解产物 Al(OH)3 溶胶带正电,混合
第二章 胶体分散系
一:基本概念

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中所构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介质(通常是连 续介质);

二:分散系统的分类(按分散相粒子大小)
分散系 直径 /nm <1 实例 蔗糖水 食盐水 AgI 、CdS 溶胶 特征 最稳定,不沉降、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相系 单
• 通电后,粘土粒子朝正极方向运动。其
他实验也证明一些悬浮粒子也有这种在
电场中作定向运动的现象。
电泳:在外加电场
下,胶体粒子在分
散介质中定向移动
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悬浮在液体中的胶体粒子 带电,其符号可以根据胶粒在电场中的移 动方向确定。
Fe(OH)3溶胶向负极——带正电; As2S3溶胶向正极——带负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散快,颗粒 能透过半透膜
多相体系
均相体系
常见实例
泥浆
碘化银溶胶 蛋白质水溶液 葡萄糖水溶液
2.1 分散系
相:
指1.氢没有原外子力光作谱用特下征,物: 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成分
相同的均匀物质的聚集状态。
均相: 指一个分散系只有一个相,如氯化钠水溶液,组分间 没有界面。
多相或非均相: 指一个分散系有两个或以上的相,两相间有明确的界 面,如油水混合物。
100% 0.299%
m
100 0.300
(4)溶液中NaCl摩尔分数
n ( NaCl)
n( NaCl)
x(NaCl)
100%
n
n(NaCl) n(H2O)
5.13 103 5.13 103 5.55
100%
9.23 103%
例2 已知质量分数为98.0%磷酸的密度ρ=1.844 gmL-1,若配制500 mL c(H3PO4)=0.10 molL-1的稀磷酸,应取98.0%磷酸多少毫升?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3 强电解质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
I
1 2
(m1Z12
m2 Z 22
)
1 2
mi Zi2
I
1 2
(c1Z12
c2
Z
2 2
)
1 2
ci Zi2
例3 请计算0.010 mol·L-1 NaCl溶液和CaCl2溶液的离子强度。
解:注意CaCl2可电离出2个Cl-!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2章 分散体系
教学重目点的和难 要点 求
第2章 分散体系
●了解分散系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浓度的相互换算。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在定量计算中的应用。 ●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结构和主要性质。 ●了解高分子溶液、乳浊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2章 分散体系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容纳分散相的物质。
啤酒
气凝胶
琼脂
有色玻璃
2.1 分散系
按聚集状态分类的分散系
分散相 气体 液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分散介质 气体 液体 固体
实例 空气、天然气、焦炉气 云、雾 烟、灰尘 碳酸饮料、泡沫 白酒、牛奶 盐水、泥浆、油漆 泡沫塑料、木炭 豆腐、硅胶、琼脂 合金、有色玻璃
2.2.3 强电解质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
表观电离度:实验方法测得的解离度。强电解质的表观 解离度<100%。
离子氛:由于正负离子间相互吸引作用形成的相互环绕 的现象。降低了离子的有效浓度。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3 强电解质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离子在离子氛的作用后发挥的有效浓度。
解:配制前后磷酸物质的量不变! 设需取用98.0%磷酸的体积为V,配好后的体积为V′,则有:
Vw
cV M (H3PO4 )
V
cV M (H3PO4 )
w
0.10 500 103 98 1.844 103 0.98
2.7 103 (mL)
即应取98.0%磷酸2.7 mL。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重点内容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浓度的表示。 ◆难点内容: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定量应用。
主要章节
2.1 分散系 2.1 分散系 9.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3 稀溶液的通性 2.4 胶体溶液 2.5 高分子溶液和乳浊液
2.1 分散系
分散系: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或 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系统。
I (NaCl) 1 (0.01012 0.01012 ) 0.010 2
I
(CaCl2
)
1 2
(0.010
22
2
0.010
与理论上的浓度的关系为:
am,i m,imi / m
mi ——i离子的质量摩尔浓度; a
活度系数
m,i
ac,i c,ici / c
——标准状态
□ 溶液的浓度:浓度大,活度系数小;浓度小,活度系数大;稀溶液,
接近于1;
a
□ 离子的电荷:离子电荷高,活度系数小;离子电荷低,活度系数大。
离子强度I:考虑离子浓度和电荷综合影响提出的概念。
解: 解:先计算NaCl的物质的量和水的物质的量
n n(NaCl) m(NaCl) 0.300 5.13 103 (mol)
M (NaCl) 58.14
ml n(H2O)
m (H 2 O) M (H2O)
100 18.02
5.55(mol)
(1)溶液中NaCl物质的量浓度
c ( NaCl)
n( NaCl) V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2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名称
物质的量浓度
数学表达式
cB nB / V
质量摩尔浓度
bB nB / mA
质量分数
wB mB / m
摩尔(物质的量)分数 xB nB / n
单位
mol﹒L-1 mol﹒kg-1 量纲为1 量纲为1
例1 将0.300 g NaCl晶体溶于100 g水中,假设体积不变,请计算: (1) 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 (2) 溶液中NaCl的质量摩尔浓度; (3) 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4) 溶液中NaCl的摩尔分数。
2.2 溶液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1 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1.溶氢液原(子真光溶谱液)特:征一: 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
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指溶液中的分散相。如氯化钠水溶液中的氯化钠。 ◆溶剂:指溶液中的分散介质。如氯化钠水溶液中的水。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溶解情况分类 ●电解质溶液、非电解溶液——根据溶液导电情况分类 ●弱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溶液——根据导电能分类
2.1 分散系
按分散相粒径分类的分散系
分 类别 散 相 粒径
/nm 稳定性
扩散及 透过性
相态
粗分散系
(乳浊液、悬 浊液)
胶体分散系
溶胶
高分子溶液
分子大集合体 分子小集合体
高分子
小分子或离子 分散系
(真溶液)
小分子或离子
>100
1~100
<1
不稳定
较稳定
稳定
扩散很慢,颗 粒不能透过滤 纸
扩散慢,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5.13 103 100 103
5.13 102 (mol
L-1 )
(2)溶液中NaCl质量摩尔浓度
b ( NaCl)
n ( NaCl) m(H2O)
5.13 103 100 103
5.13 102 (mol
kg-1 )
(3)溶液中NaCl质量分数
m( NaCl)
0.300
w(Na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