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_吴志
闽台海洋文化探源研学活动
闽台海洋文化探源研学活动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在福建省厦门市成功举行。
此次活动以“闽台海洋文化探源”为主题,旨在深入了解台湾与福建之间的海洋文化渊源及其历史演变。
活动团队由福建省和台湾省的学者、专家及青年志愿者组成,分别从历史、文化、语言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
他们在厦门市海沧区的海岛上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讲座、座谈、交流等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深入感受到了闽台两地的海洋文化血脉相连,互为补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同时,也意识到了继承和传承这种海洋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信念。
据悉,此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台湾省文化局、台湾省青年署等部门共同主办。
活动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将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和海洋文化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 1 -。
闽台文化
文化传承(一)生活地域1、地理闽台都是濒海地区,即使内陆凶地,也是江河横贯,水流丰沛。
在中原农耕文化南入之后,与固有的海洋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了闽台皆以稻田为主、兼及渔捞的南方水作文化的特征。
地理环境的共同性带来的闽台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相似性。
从“山行水处”到“饭稻羹鱼”,2、气候热带自然气候和地质资源闽台两地同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带季风性气候,北回归线贯穿中部,气候宜人,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
台湾是一个美丽的海岛,福建是一个多山的沿海省份,在地形上的变化奇观使两地的海岸风光和山岳奇景一应俱全,断崖、峡谷、丘陵、盆地、平野、海滩等各种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二)生活习惯闽台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
举凡岁时节庆、婚丧习俗、生死礼仪、亲朋礼节等等,都源自原乡:俗神信仰中的拜祭仪式、迎神赛会,祈福避禳等等,也袭自故土。
这样在民俗生活中占据最大分量的礼器、祭器,及其相关仪式所必须的种种物件,都可以由原乡直接移入。
这些生存方式、风俗习惯没有改变,服务于这些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器物也不会改变。
(三)宗教信仰闽台神缘相合,台湾信众每年都到福建祖庙进香朝拜,如龙海白礁和海沧青礁慈济宫、云霄开漳圣王庙、安溪清水祖师庙、古田临水宫等,尤其是莆田湄洲岛妈祖庙,朝圣的台胞更是络绎不绝。
福建祖庙也先后组织妈祖、关帝祖庙金身到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进行巡游,受到台湾广大信众的热烈欢迎。
妈祖文化已成为福建对台旅游的龙头产品。
此外,福建还举办了13届关帝文化旅游节、2届陈靖姑文化旅游节,每年来福建宗教旅游的台胞日益增多,(四)婚丧嫁娶1、婚嫁(1)出嫁“无天地”有句俗语“会赊得猪羊,无赊得新娘”,就是指新娘出嫁这天,无论提出什么要求,男方都应该无条件地答应,及时兑现,不得拖延、翻悔,要不就会贻笑乡里,今后抬不起头来。
这就是“新娘出嫁无天无地”的真实写照。
新娘跨过门槛时,“送嫁姆”便口中念念有词:“天茫茫(看不见),地红红,日日拢青丛(都红火)。
福建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兼论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福建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兼论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发布时间:2015-06-11 14:33:42点击率:4142从宋代以来,福建文化中大量的海洋交通、海洋商贸与海外世界的文献,为汉语典籍增加了大陆之外的海洋世界的讯息,表达了以海洋文明为立场的、对中国文明的思考。
《诸番志》、《岛夷志略》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繁盛;《东西洋考》展现“海禁”的明代政府与民间知识体系的失衡;《瀛环志略》则是地处福建的清末官员对中国前途的深切思考。
文/苏文菁中国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
中华民族包涵了像“闽”这样的海洋族群。
闽文化代表了中国走向海洋的内发性力量。
早在周朝的典籍《周礼》中就有对“闽”或“七闽”的记载。
从中国历代行政规划与考古事实看,闽族的分布范围与当代闽文化的主体区域是一致的,它包括现阶段的福建、台湾两省,以及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
成书于远古时代的《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它不仅描绘了“闽”之地理方位,从而也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特色:海洋性。
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区域特色,而且是千百年来福建人漂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
事实上,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他们在海外贸易活动中所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化、制度化,以及技术上的创新。
远在宋明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正以渐进的方式向近代社会转型。
人类的历史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航海技术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获得很大的发展,他们向东航行,以获取在古罗马时代就在他们的记忆中满是丝绸的“赛里丝”国的财富。
马克•波罗的东方游记使欧洲关于东方的财富幻想再次膨胀。
16—19世纪,当以海外扩张为特征的欧洲资本主义东来的时候,他们在印度洋、南中国海遇上的并不是当地的土著,而是讲“福建话”的中国商人,于是,在老欧洲人看来――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法国人等,在他们的眼里福建商人的语言就是中国话,福建商人的一切举动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闽台区域文化资料
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评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
古地理与古气候学研究表明: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2.左镇人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为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
其后又陆续采集到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
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考古学家称之为“左镇人”。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3.长滨文化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包括潮音、乾元、海雷等十几个海蚀洞穴)进行了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民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4.大坌坑文化1964年,经台湾大学发掘,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位于淡水河口)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石器有磨制的磅、链和打制的斧、网坠等。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圆山文化 p46.凤鼻头文化 p4-57.文化 p238.文化的三个阶段 p23-249.闽台文化 p2410.闽台文化内容 p2411.闽台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 p2412.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p14.风俗15.打尾牙 p8416.春节 p8417.除夕 p8518.元宵节 p8719.出灯 p8720.元宵丸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带馅的。
第五章 闽台文化与教育之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总结: 闽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各种历史必然、 或然等因素,加上独特的环山面海等自然 环境塑造而成。这种区域文化在各种外力 的影响下,不断地加入各种“事件符号”, 从而形成闽台共有中产生某种程度的分野。 但将闽台两地文化置于中国大背景下分析, 两者的共有成分更多于异质元素。由此, 了解闽台文化的特征,着力两地文化共同 点,无疑对探讨两岸融合与一体化大有裨 益。
3、丛从蛮荒之地到理学之乡的建构,使“远儒”与 “崇儒”成为闽台文化的一种悖论式的辩证。 (1)吸收了先民某些文化要素和向海洋发展的文化 基因,使闽台文化性格自由、开放; (2)同时,随同移民所携带并成为闽台社会发展主 导的儒家文化的正统性、规约性,也使闽台文化 在接受儒家正统文化中,具有了崇儒与守成的一 面。 (3)崇儒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文化,更多自 上而下获得行政力量的支持和推广;而远儒则属 于下层文化,更多以俗文化体现,渗透在民众的 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两者的制约与反制约,构成 了闽台文化发展的一种张力。
(五)领风气之先:近代社会的心态变化 1、近代以来,中原在传统文化中尊崇地位的 丧失,使闽台社会心态发生了变化; 2、近代化发展为南方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是 传统中心与边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使闽 台社会心态产生了变化;
历史转折所提供给闽台的机遇,改变了 闽台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边缘性和从属地 位,使闽台在此后百余年中国社会的现代 化进程中,一直作为敏感地带适应着时代 风潮,吸收着西方先进科技和文化,进而 影响着全局。这样,一直步中原之后的追 随者跃升为领风潮的开创心理,增强了闽 台文化心态上的自信,重新激活了闽台社 会生活中的海洋文化基因,成为中华强大 的重要文化谱系。但是,我么也应看到, 领风气之先并不能根本改变中原的传统核 心地位,文化转化的复杂性和反复性也深 深镌刻在闽台社会的心理感受之中。
海洋文化与福建闽商()
海洋文化与福建闽商——初探福建地理风水及部分城市风水格局诗曰:紫气千秋贯武夷,祥云百越人气聚,五江两溪聚财水,时来运转富贵地,南迁北移聚闽越,海洋文化皆相宜,开洋裕国从商道,顺势有为观时局,爱拼敢赢有商机,回馈桑梓展乡谊。
福建,简称“闽”,位于东南沿海,山形地势复杂多样,河流纵横交错,湾港众多,岛屿密布,溪水、河流均归大海。
在先秦的《山海经》中就有记载:“闽在海中”、闽人“以海为田”、“以舟为车”。
闽与海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闽商的一路崛起烙上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印记,并借此功成名就,不仅在历史上成为与晋商、徽商齐名的明清十大商帮之一,更是在当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闽商海洋文化的延绵不绝和对族群商业成就的推动作用,可以从福建“滨海”、“多山”的地理格局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寻根溯源。
一、闽地格局奠定了闽商海洋文化之基础福建地处祖国东海之滨,背山面海,东临台湾海峡,东北部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次下降,形成两起两伏之势,即在福建境内,由西、中两列大山脉构成福建的地形骨架。
两列大山均呈东北—西南走向。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脉,由武夷山脉、杉岭山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
山脉北高南低,主峰黄岗山2158米,为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
斜贯中部的闽中山脉,由鹫峰山、戴云山脉、博平岭组成,戴云山1856米,中部山脉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个部分。
与山系相呼应的闽地水系,含大小河流逾600条,主要有五江两溪,即: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和木兰溪、交溪,皆独立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统,自成体系独流入海。
大多数水系发源省内,并在省内自西往东注入大海,唯独汀江发源省内,自北向南,经过广东流入大海。
由于福建西部的武夷山脉与东西部的洞宫山成为滨海与西、北内陆沟通的障碍,在人类生产力尚未发达到足以改变环境的漫长历史阶段里,自然使得沿河流一路向东、向南入海发展成为闽族先民赖以生存的首要方式。
海洋文化视角下福建侨乡的形成与演变原因分析
L dn n esyJu a( a rl c neE io ) u ogU i ri orl N t a Si c d i v t n u e tn
海 洋 文 化 视 角 下 福 建 侨 乡 的 形 成 与 演 变 原 因分 析
吴 志 王 ,
海 海 外 贸易 的 发展 . 末 , 黄巢 入 广州 的影 响 , 唐 受 对 外 贸 易 的 中心 北 移 , 州 港 兴 起 , 元 祜 二 年 泉 宋 (07年 ) 负责管 理税 收和华 侨事 务 的市舶 司在 18 ,
泉州设 立 . 由此 , 避免 了先前诸 多事 务须 去广州 市
@ 1 .o 63 c n。
通讯作者 : 王彬( 9 5 ) 男 , 17 一 , 山东曹县人 。副教授 , 士研 究生导 师, 硕 博士 , 主要从事 区域文化 地理和人 口迁移与 文化景观 研究。
E. i: i n 1 3. o ma l wb n @ 6 c n
第 2期
吴
志, : 等 海洋文化视 角下福 建侨乡的形成与演变原 因分析
中 图 分 类 号 : 12 G 2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8 2 (0 2 0 -100 17 —00 2 1 )20 8 -7
2 世 纪是 海洋 世纪 已被 国际普 遍 认 可 , 们 1 人 的海 洋意识 不 断增 强 , 洋 文 化研 究 成 为 一个 热 海 门 的领域 , 并逐 渐走 向繁荣 , 海洋 文化 的研 究涉及 海洋 文化 区域 _ J海洋 文化 景观 、 1 、 J 海洋文 化旅
1 海 洋 文 化 与福 建
海洋 文化 , 就是 与海 洋有关 的文 化 , 人类对 是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的地理区位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为闽台文化区的 形 成提 供 了得 天独厚 的条 件 。福建 ( 大 陆 ) 地 区 或
收 稿 日期 :2 1 0 2 ;修 订 日期 :2 1 0 2— 4— 1 0 2—0 5—2 . 9
作者简介 :吴志 (98一) 18 ,男 ,山东省肥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地理和人 口迁移与文化景观研究
第2 4卷
吴 志: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1 1
这一 时期 中原 的 政治 、经 济 和 文化 制 度通 过 福 建 在 台湾 大规 模推 行 。
12 闽人 迁移 入 台 的过程 .
的平 均水 平 ,为 了应 对人 多地 少 的矛 盾 ,获 取生
存 空 间 ,人们 开始将 目光 投 向 辽 阔 的大 海 ,台澎 地
30 5 30 0 2 0 5 2 o o
, /
/
/, ’
一
10 5
1o 0
▲ ● ^ , T
/
。 . . .
5 0
.
O
● — —- . —— r .
.
.
.
.
18年 62
18 年 15  ̄ 63 76
16 年 17 年 18年 75 73 72
数据来 源 :根据 参考文献 [ 2,l ]整理所得 . 1 3
13 闽 台社会 文 化 融合 .
收赋 税加 以管 理 。明郑 时期 ,屯 田制 的推行 ,扩 大 了大 陆政 府管 理 台澎 地 区 的统 治 方 式 ;在 闽 台两 地 社 会 文化 融合 的过程 中 ,教育 的 的 联 系 和交 流是 十 分 重要 的一 个方 面 ,而真正 意 义 上 的交 融 自明郑 时 期 始 ,郑 氏政 权 统 治 台 湾 后 ,开 始 重 视 教育 工 作 , 在 岛 内兴 办学 校 ,招 收土 著人 的子 女 人学 ,并 委任 福 建人 陈 永华办 理 台湾 的教 育事 务 ,陈 永华 是 一 位
闽台文化: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
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形态。
中华文化是几千年来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广义地说,闽台文化应当包括闽台地区各兄弟民族的文化。
不过,由于闽台社会是以汉族为主体形成的社会,我们通常只是狭义地使用闽台文化这一概念。
这一般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在播迁闽台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发展的差异和与土著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变异等诸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性的亚文化。
它具有汉民族文化普遍的本质属性,又拥有闽台地区自己的特殊品格。
对于闽台文化的研究,过去较多集中在对其历史形成和现状发展的探讨,较少对闽台文化由历史积淀而来的特殊属性进行整体性的考察。
本文企图从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闽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提出四点初步分析,以就教于前辈和同侪。
一、从大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过渡:多元交汇的“海口型”文化闽台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文化,史学界和文化界并无深入的讨论,只在各自的研究中有过一些不尽相同的论述,或者认为闽台基本上是一种大陆型文化,或者认为闽台的海洋环境造就了闽台的海洋文化,或者干脆认为闽台不属于同一种性质的文化,福建是大陆文化,而台湾是海洋文化,等等。
至于研究者是在何种意义上来使用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两个概念,也各有自己的解释。
这就使得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对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内涵上有一个基本的界定。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
黑格尔在该书“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
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牧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原始本性。
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工作世界意义、本质与精神结构
2020年第4期闽台文化研究No.4.2020 (总第 64 期)FUJIAN-TAIWAN CULTURAL RESEARCH General Seria4.No.64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工作世界意义、本质与精神结构李晓元王梓一(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从海洋文化到闽南海洋文化的概念界说,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 的概念融合和递进逻辑。
学界对海洋文化概念界定的缺陷主要在于对海洋文化内涵的理解尚游离于世界意义和工作世界文化本质之外。
以海洋为通道或介质的世界意义和工作世界本质是海洋文化和闽南海洋文化的核心要义。
闽南海洋文化蕴含着闽南海洋文化的特殊意义,又承载着中国或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意义,是循着先大陆后海洋的空间逻辑行进的,是内生文化与外生文化互构而成的文化;而包容与开放意识并行、和谐与冲突精神并行、崇商与重道精神共生、故乡与异乡精神并存、爱国爱乡与世界精神互构等精神,构成其精神内涵或精神结构。
关键词:海洋文化;闽南海洋文化;世界意义;精神结构闽南海洋文化是循着先大陆后海样的空间运行逻辑行进的[11。
那么,从总体和本质上看,什么是闽南海洋文化呢?这里,先从海洋文化的一般概念说起,其用意并不在于想用一般概念 推导出具体概念,而是意在达到一个互相印证的效果。
海洋文化的一般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关 涉闽南海洋文化的内涵。
先阐述一般海洋文化概念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试图纠正学界对海洋文 化概念界定的缺陷。
学界对闽南海洋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闽南文化的海洋性及其精神蕴含 等方面,尚缺失对闽南海洋文化概念的科学界定。
只有一般的海洋文化概念,并以此推导出闽 南海洋文化的概念,这也是导致对闽南海洋文化蕴含认知缺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先弄清什么是 海洋文化一般概念显得很有必要。
一、关于海洋文化的概念关于海洋文化的概念,有代表性观点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 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闽南文化海洋性之简论
闽南文化海洋性之简论作者:刘清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11期【摘要】闽南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既继承中原文化又借鉴其他文化的合理因素,具有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其海洋性十分鲜明,尤其是兼容多样性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闽南文化海洋性兼容闽南是指福建南部,从地理上说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但也往往包括莆田、龙岩。
闽南依山临海,气候宜人,属于温暖而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在这里产生的闽南文化系生活在福建地区(主要是闽南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文化。
从根本上讲,闽南文化继承中原文化并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等等,使之兴盛发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闽南系移民社会,地理上大部分沿海分布又依临内陆,且属亚热带气候,兼有农林果茶与鱼盐之利,故反映到文化上,既有华夏农耕文明的特性,又有海洋文化的特色。
笔者认为闽南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勇于开拓、拼搏、冒险之坚毅精神勇于拼搏、积极开拓和冒险犯禁是闽南文化海洋性的突出特点。
沿海居民依海为生,或航海或渔业或商业,容易培养出拼搏、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
据考证,闽南一带的居民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原,是古代战乱、天灾所迫而南迁的,多少年来,迁徙、开发之艰难困苦无法想象,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是难以成功的,迁居闽南地区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发着当时荒蛮无比的新家园,从事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农垦殖养,终于使漳厦平原成为粮川和水果之乡,安溪山地变为茶园。
而大海的优越条件,又使人们以海为田,走海洋浪天涯,从事鱼盐业和航海贸易业,使得泉州等地自隋唐以来成为世界性的港口,这更加速练就闽南人的开拓冒险的精神。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出于海防或其他政治目的,均实行过严厉的海禁政策,但由于地狭人众的压力,不少闽南民众绅士冲破小农社会求安稳的限制,冲破朝廷禁令,冒险出海捕鱼或经营海上贸易,如明代闽南的龙溪、漳浦沿海,老百姓为生存和发展,冒着生命危险出海,甚至犯禁走私。
台湾学者所作海洋问题内容分析
以内容分析法探讨报纸新闻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壹、前言将『海』这个字拆开,分别为『水』、『人』、『母』,代表了水是生命之母,是生命的摇篮(邵广昭,1998)。
台湾,四面环海,被我们的母亲包围者,吮吸着她所提供的丰沛乳汁;然而因长期的政治因素及传统上『重陆轻海』的观念,使台湾人民对于『海洋』,不管是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等,都呈现相当程度的陌生与匮乏。
另一方面,近年来媒体蓬勃发展,接收媒体讯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媒体成为讯息的主要来源。
其中,新闻报导与社会息息相关,一方面新闻所呈现的是社会现象,另一方面新闻与社会经常发生互动关系。
媒体所呈现的事实是社会事实的反应,而媒体报导也反映出社会的价值与意见。
鉴于以上二点,研究者欲探讨,应为台湾人民所了解的海洋,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吗?透过媒体,又呈现何种图像?在台湾的各个角落,哪一个地区在媒体的呈现中,和海洋最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一)在新闻报导中,包含『海洋』意涵的新闻与其它新闻的比例。
(二)新闻关注的『海洋』议题,所包含的面向。
(三)包含『海洋』议题之新闻,其全国性与地方性之比较。
希望以以上三点分析的结果,了解『海洋』在新闻中所呈现的面貌。
貳、文献探讨(一)海洋就经济及生态层面,海洋有许多功能,邵广昭(1998)曾提出,丰富多种类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类食物、医药与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护海岸、分解废弃物、调节气候、提供新鲜空气等,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维系系统。
就其精神而言,中国的俗话说,『大海容纳百川』、『大海不择细流』、『大海有容乃成其大』,故海洋具有吸纳、包容、开放、宽阔、自由、谦虚、生命力等特色(叶玿伶,2001),可能是看到海的辽阔,中国人认为海洋是虚怀若谷的。
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为海洋覆盖,人体内亦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此并非巧合,更具体诉说海洋之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是维系全球生命系统中要的一环,更是人类永续发展的重要资产。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学作业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学作业(第4—6章)一、名词解释1、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
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
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
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
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
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2、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
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3、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4、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
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二、简答1、简述闽台主要民间禁忌概况。
禁忌,即“忌讳”,在民俗学中也称为“塔布”(caboo 或tabu 的译音)。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
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人们相信,触犯和接触到任何一条宗教规则和社会惯例中的禁忌,都将遭到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惩罚。
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民俗表征
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民俗表征作者:刘士祥朱兵艳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4期【摘要】台湾四面环海,独特的海洋环境、特殊的海洋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台湾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远古时代,台湾的先民虽在陆地生活,但生产力极为低下,必须以采集贝类、捕获各种鱼类海洋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伴而生。
历经封建社会的文化交融、殖民统治的文化碰撞和新中国成立的蓬勃发展,台湾海洋文化在海洋渔业和渔文化、海洋饮食、海洋信仰崇拜、海洋岁时节日等各种民俗形态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系统梳理台湾海洋文化与民俗,有利于阐释海峡两岸海洋文化的同根同源性,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海洋文化;形成发展;民俗表征;台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58-03【本文著录格式】刘士祥,朱兵艳.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民俗表征[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58-60.基金项目:海南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琼台海洋民俗及其文化特征研究”(项目编号:HNSK(ZC)17-8)的阶段成果之一。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生产生活互动中,逐渐认识和尝试利用海洋,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处世方式等发生相应改变,并逐步形成某一区域或族群的民众共享的物质和文化的总和。
特定区域的海洋文化还会影响该地区的海洋制度、海洋饮食、海洋节庆、海洋建筑、海洋服饰、海洋信仰崇拜、海洋文学、民间艺术等。
一、台湾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数万年以前,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广袤的陆地,台湾与大陆相连。
台湾台东的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遗址,距今约15000年的古人类已经过着渔猎、采集生活。
普遍认为,台湾先祖属古百越族的一支。
据《台湾府志》记载,夏商时期的“扬州”已涵盖台湾。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与福建与莆田的海洋文化研究报告
海洋文化1.1海洋文化的历史1890年,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首次把海权与国家战略、民族兴衰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海洋战略系统理论。
1911年,英国学者科贝特出版《海洋战略的基干原则》一书,构建起国家、海洋、海军三级战略体系,各级战略相互支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诞生,确立了“群岛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350海里“大陆架延伸”等新概念,“海权”的外延进一步扩大,“战略”一词进一步从军事概念演化为综合性概念,海洋战略成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军事等领域的综合体系。
20世纪末,美国学者约瑟夫·拉皮德提出“文化回归”概念,以约瑟夫·奈、塞缪尔·亨廷顿、温特以及平野健一郎为代表的学者进一步丰富了海洋战略的文化内涵。
1.1海洋文化的内涵海洋文化产业是当代海洋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传播、促进海洋经济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服务海洋外交、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推进海洋建设、发展海洋文明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化精神的创新、扩散方式,以及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因一个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时又为社会的维系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人类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正在步入智能时代的今天,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新的创造方式和文化消费的新方式,其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1.1中国海洋文化的意义目前美、日、英等海洋强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极大地推进了西方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文化传播,形成了世界文化流通中的西方海洋文化话语体系,强化了全球海洋发展和国际政治阐释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海洋战略和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不仅有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洋面积和极其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还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海洋文化特色资源和独立于世的海洋文化精神财富。
闽台海洋文化探源研学活动
闽台海洋文化探源研学活动一、引言海洋文化是指与海洋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从古至今,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两地地理相近,历史渊源深厚,海洋文化在两地的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进行一次闽台海洋文化探源研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增进两地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二、活动计划1.活动目标通过研学方式,使学生了解闽台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索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活动内容(1)台湾渔村参观:组织学生前往台湾的渔村,了解渔村的特色文化、渔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当地的渔业文化传统。
参观中可以触摸到真实的渔村文化,通过亲身感受来丰富对于渔村文化的理解。
(2)福建海洋博物馆参观:海洋博物馆是学习海洋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可以了解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海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3)海洋文化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海洋文化讲座,介绍闽台海洋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等内容。
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海洋文化的认知水平。
(4)创作海洋文化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海洋文化主题作文、绘画、摄影等创作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激发学生对于海洋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
3.活动时间安排该研学活动建议持续3-5天,包括前往台湾渔村的行程和参观福建海洋博物馆的活动安排。
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三、活动效果1.提高学生对于闽台海洋文化的认知水平:通过实地参观和专家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深入了解闽台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提高学生对于海洋文化的认知水平。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参与海洋文化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促进两地学生的交流和友谊:通过闽台两地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两地学生的交流和友谊,增进两地学生对于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两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
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轨迹在漫长的洪荒年代,勤劳勇敢的闽族先民依靠富饶的海洋资源,艰苦卓绝地开创出独具福建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
经过先秦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五代,伴随中原百姓南迁入闽,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进一步融合。
降至宋元,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弱,面向海洋的福建地区中外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社会生活出现新的变化,呈现出一条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源于先秦,成于汉晋,兴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朝,发展于元代,盛极而衰于明清.(1).源于先秦。
新石器时代的闽越人以习水善舟闻名于世。
《国语•越语》载:他们或“处溪谷之间”,或“滨于东海之陂”。
《越绝书》载:他们“水行而山处。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福建地区古闽越人的造船技术在当时无疑是较先进的。
(2).成于汉晋。
汉晋时期,福建的海上交通、造船和航海技术水平随着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两汉、三国时期,福州(汉时称东冶)进一步发展为海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口岸.晋时,史称有“建安海道”,就是福州港口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航道。
两晋六朝航海贸易大大促进福建区域经济的发展。
(3).兴于隋唐五代。
隋朝时,隋炀帝于大业唐代,福州港成为三大贸易港口之一,仅次于广州和扬州。
福建各地的海外贸易繁盛,已成为地方经济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唐代,泉州的海洋交通条件已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来往泉州贸易、公干乃至定居的海外人士渐多,座落在泉州东郊灵山的伊斯兰教徒“三贤”、“四贤”墓,是伊斯兰教在泉州的重要文化遗迹,。
这也是大量海外人士往来或定居泉州的历史见证。
福州由于海外贸易兴盛及夷人驻留增多,不但货物充积、商贸繁荣,而且影响到民俗和风气的变异,这是唐代福州作为贸易口岸繁荣发达的证明。
当时,福州的海外文化交流也很发达。
据载,唐天宝三年(744年),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先期到福州置办粮船,准备由此出洋。
隋唐间,由于福建经济和社会获得全面发展,促进了制瓷业、造船业、纺织业等的海外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 24 卷
本自固,而世运日昌”[14]。此后几年间,台湾地区 开始大兴学校,在承天府设立了府儒学,在天兴州 和万年州设立了州儒学,并实施科举考试制度选拔 人才。清朝时,台湾各项制度更趋成熟和完善,官 学数量不断增加 ( 表 1) ,建立起一套从初等到高 等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两地的师资交流也很普 遍,台湾府县儒学的师资力量有相当一部分由福建 人担任 ( 图 2) , [14] 并且台湾部分科举及第人员也 被派往福建任职,因此,有清一代,形成了闽台一 体化的教育格局。最终闽台两地在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上融为一体。
随着两岸经济持续发展和联系的不断加强,福 建移民 的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移 民 的 来 源 地 由 最 初 的 泉、漳 等 地 扩 大 到 整 个 东 部 沿 海 地 区, 泉 州、 漳 州、厦门等地则成为东渡主要港口。移民对台湾的 开发地域范围也不断延伸,福建早期移民最先到达 距离海峡西岸较近的台湾北部和西部海岸,其中台 南、台中和台北分布较集中,此后随着移民人数的 增长,生产能力的提高,开发垦殖的范围扩大到台 湾东部地区,最终福建移民遍布台湾全岛。
资料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14]整理所得 .
与此同时,闽人在台迁居过程中,把原乡文化 要素———从精神世界的民间信仰到物质层面的生产 生活方式———播衍过去,使得台湾地区深刻打上了 大陆文化的烙印,走上了与福建共同发展的轨道, 所以台湾的族群、方言、风俗习惯等民俗文化明显 带有闽地特征,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区色彩的闽台区 域文化。
福建因地处沿海,先民使用船舶的历史悠久, 《淮南子·齐俗训》 中记载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
第 24 卷
吴 志: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13于舟”[16],可见越人善使舟船。三国时,孙吴政权 致力于经营东南,利用沿海民族善于造船的优势, 加之内陆山区盛产优质木材,为福建造船业的船的 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材料。在闽地设有造船基地,并 在当地征集劳动力和工匠,左思 《吴都赋》 中记 载: 弘舸连轴,巨舰接胪,蒿工楫师,选自闽禺。 唐朝时,泉州港、福州港的海外贸易快速发展。宋 元时期,福建海洋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沿海各 个州、府都有造船厂,福建成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基 地,造船技术取得巨大发展, 《忠穆集》 记载曰: “海舟以福建船 为 上, 广 东 西 船 次 之, 温 明 舟 船 又 次之”。南宋时,泉州的 “海商之舰,大者可载五 六百人,中等可载二三百人” ( 吴自牧 . 《梦梁录》 卷 12 《江海船舰》,102) 。元朝时 “每一大船役使 千人”。泉州后渚港出土了有 13 个货仓的宋船,其 间以坚固 的 木 板 隔 开[17], 这 样 的 构 造 既 可 以 扩 大 货物的储存量,又可以大大提高船舶的安全性。明 代,福州、兴化、漳州、泉州等地的官私造船业都 很发达[18],造船技 术 又 有 所 提 高,尤 以 福 船 和 宝 船为代表。福建海船,一方面,船体 “上平如衡, 下侧如刃”,能够经 受 海 中 大 风 大 浪 的 冲 击, 适 于 海上航行。另一方面,承 载 量 大,安 全 性 高。此 外,航海导航技术也不断取得进步,指南针、航海 罗盘等得以应用。海船建造技术的发展,使福建人 口大规模向台湾迁移成为可能,促进了商业贸易规 模的扩大,加强了两地的贸易往来。 2. 2. 2 妈祖信仰提供的精神支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852( 2012) 03 - 0010 - 05
0 引言
近年来,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台湾与大陆在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关系,最直接的体 现就是台湾与福建的关系,闽台间人员往来可追溯 至原始社会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闽台地区 在方言、族群、信仰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形 成了文 化 景 观 特 征 相 近 的 闽 台 文 化 区, 而 对 作 为 “文本” 的 文 化 景 观 “阅 读”[1 - 3] 具 有 多 样 性。本 文从海洋文化学的角度,在梳理闽台区域文化形成 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福建海洋文化,分析船舶 文化、海神信仰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对 闽台文化区形成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区域文化的研 究提供新思路。
第 24 卷第 3 期 2012 年 6 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 24,No. 3 Jun. ,2012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海洋文化学分析
吴志
(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
光绪年间
凤山 县 ( 7 ) 、苗 栗 县 ( 12 ) 、
义学 34
( 1871 ~ 1908)
台东州 ( 8) 、恒春县 ( 7* )
资料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 [14] 整理所得 . 注: * 为光绪元年 ( 1875 年) 设立数
图 2 台湾主要厅县儒学闽籍训导比重表 Fig. 2 The quantity of teachers from Fujian in Taiwan
图 1 1682 ~ 1926 年择年台湾人口数量统计图 Fig. 1 The population of Taiwan from 1682 to 1926
数据来源: 根据参考文献 [12,13] 整理所得 .
1. 3 闽台社会文化融合 伴随移民而来的是闽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闽台
社会文化的融合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上层建筑文 化的推广,如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的建立; 二 是伴随 移 民 的 过 程 而 产 生 的 民 间 文 化 传 播, 如 族 群、方言、民俗等。
的平均水平[9],为了应对人多地少的矛盾,获取生 存空间,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辽阔的大海,台澎地 区成为人们迁移垦殖的首选之地。闽人大规模入台 则是在明清时期,据 《台湾府志》 载,1624 ~ 1662 年,移居台湾汉人高达 6 ~ 10 万,大多来自漳、泉 二府。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有约 3. 7 万军人迁居 台湾,而随后陆续迁台士兵和自由移民,总数高达 12 万余人[10]。清初,郑氏政权大招沿海居民不愿 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湾”。光绪年间,清 廷则设招垦局,以入台者免费乘船,给予口粮与耕 牛、农具、种子等政策,鼓励移民开发台湾东部地 区。至光绪 19 年 ( 1893 年) ,入台人口已达 254 万 之多[11]。1926 年,据日本台湾总督府官房调查课 的统计,台湾总人口达 375 万余人 ( 图 1 ) ,其中 祖籍地为福建省者占人口总数的 83. 1% 。 [7,12,13]
南宋时,政府正式将台澎纳入中央政权管辖之 下,大陆户籍、货币等制度通行于台湾地区。元政 府首开大陆在台湾设置政权机构的先河,并通过征
收赋税加以管理。明郑时期,屯田制的推行,扩大 了大陆政府管理台澎地区的统治方式; 在闽台两地 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教育的的联系和交流是十 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真正意义上的交融自明郑时 期始,郑氏政权统治台湾后,开始重视教育工作, 在岛内兴办学校,招收土著人的子女入学,并委任 福建人陈永华办理台湾的教育事务,陈永华是一位 深受儒学教育熏陶的知识分子,陈永华提出 “须择 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
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代 就有 “扬州之域” 说、秦代的 “瀛洲” 说、三国 时的 “夷洲” 说、隋代 “流求” 说等,都表明了 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南宋时期,随着宋室中央 政府的南迁,统治中心由北而南,政府加强了对南 方地区的统治与管辖,首次将台澎地区划入中国版 图,并设置泉州外府进行管辖。乾道年间,泉州知 府汪大猷,为了保护澎湖当地人的利益,派兵征服 了台湾的部落蛮,可以看出,当时的澎湖地区已不 是孤悬海上,大陆的地方政府已将其纳入行政管辖 之中,并加以治理,户籍、驻军、货币等制度也得 到推广[5]。至元年间 ( 1335 ~ 1340 年) ,元政府在 澎湖设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晋江县,标志着大陆 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明郑时期,将台 湾改为东都,设置 1 府 2 县 ( 承天府、天兴县、万 年县) ,并在澎湖设安抚司。1684 年,清朝统一台 湾以后在台设立 1 府 3 县,隶属于分巡台厦道,此 后,根据实际的需要,中央政府又对行政建制进行 不断完善,但行政建制上隶属福建省的事实一直未 变,直至 1887 年,清 政 府 在 台 湾 设 立 台 湾 行 省。
2 海洋文化分析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对 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 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15]。 福建地处沿海,据考古证实,福建沿海先民自新石 器时期开始就从大海获取食物,秦汉时期,海洋文 化开始孕育,此后不断发展,从物质层面的船舶、 饮食、服饰,再到精神层面的海神信仰、文化观念 等,福建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2. 1 特殊的 “地脉” 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基础
1 闽台文化区形成过程
文化区的形成是一社会历史过程,是某种社会 文化要素在空间占据的过程[4]。闽台文化区是伴随 两岸的移民、政治发展过程而形成和发展的,相近 的地理区位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闽台文化区的 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 ( 或大陆)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