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七)---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七)(1)---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七)(1)---焦树德发表者:赵东奇第7讲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汗、吐、下,是古人常用的治病方法。
邪在表者宜用汗法,邪在上焦者,宜用吐法,邪在中、下二焦者,宜用下法。
但汗、下二法世人常用之,惟吐法,今人已很少使用。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中说:「其高者,因而越之。
」并有「在上者涌之」的记载,金元时代张子和又有「以吐发汗」的方法。
本章介绍两张有涌吐作用的药方,以存其法。
涩固之剂是用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品,或合扶正药以救脱泄的方法。
北齐徐之才曰:「涩可固脱。
」例如:久嗽气泄于上者,宜固其肺,同时更宜固其肾,兼固其气;汗泄不止者,宜固其皮毛。
总之,脱泄在上、在表者,除用酸收固涩之品外,还宜固气。
脱泄在下、在里者,除用酸涩、质重、收固、升提之品外,还宜固精。
凡因寒而脱泄者,当兼用温补之品,有火而滑利脱泄者,当佐以凉药清火,要随证而变通之。
用固涩剂常在「急则治其标」时使用,并且要在无大实邪之后用之,故宜先治其本,方为万全。
人腹内如有寄生虫,则可为痛为呕,为嗽为嗜,种种烦苦,须仗医药治疗。
但自古杀虫之剂,常常药性猛烈,每多险峻。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杀虫疗疾之目的,须同时兼用养胃益血、理中健脾之药,才较为妥善,不可过用攻伐,克伤气血,反致虫疾难愈。
瓜蒂散(《伤寒论》)瓜蒂(炒黄)、赤小豆各等分,分别捣筛为散,以后合在一起混匀,每用一钱匕(约3克左右),以香豆豉0.1升,热汤0.7升,煮成稀糜状,取其汁,用此汁调瓜蒂散,温顿服之。
如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如服药后吐不止者,用葱白煎汤解之。
如服散后,迟迟不吐者,令含砂糖1块,即吐。
本方主治痰浊宿食,填塞胸脘,气上冲逆,咽喉不利,呼吸不畅。
舌苔厚腻,寸脉浮滑有力。
或卒中痰迷,涎潮壅盛,人事昏沉,欲吐不出,手足厥冷,邪结胸中,心下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
本方取瓜蒂之苦越、赤小豆之酸涌,吐出上焦停壅之实邪,则肝木之气舒畅条达,如天地气交,万物化生。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一讲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讲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简介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四君子汤(《时方歌括》)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升阳益胃汤(《脾胃论》)丁香柿蒂汤(《济生方》)四磨汤(《济生方》)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芍药汤(张洁古)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大黄蟅虫丸(《金匮要略》)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归脾汤人参养荣汤小蓟饮子黄土汤当归六黄汤复元活血汤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虎潜丸天王补心丹孔圣枕中丹(《千金方》)大补阴丸益气聪明汤秦艽扶羸汤(《成方切用》引《仁斋直指》)百合固金汤玉屏风散石斛夜光丸(《苏沈良方》)还少丹(《杨氏家藏方》)第三讲发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剂简介麻黄汤桂枝汤人参败毒散桑菊饮银翘散小柴胡汤越鞠丸逍遥散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葛根黄芩黄连汤防风通圣散蒿芩清胆汤五积散参苏饮四逆散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古方八阵》)第四讲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简介风引汤天麻丸(张洁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消风散(《成方切用》)牵正散(《成方切用》引《直指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三痹汤(《成方切用》)清震汤(刘完素)理中汤(张仲景)大健中汤(《金匮要略》)小建中汤四逆汤(《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伤寒论》)真武汤(《伤寒论》)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半硫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暖肝煎(《景岳全书》)五苓散(《伤寒论》)五皮饮(《澹寮方》)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茵陈蒿汤第五讲清火、消暑、润燥的方剂简介白虎汤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化斑汤(《温病条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暑益气汤(《脾胃论》)竹叶石膏汤(《伤寒论》)清胃散(《兰室秘藏》)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通幽汤(《兰室秘藏》)活血润燥生津汤(《成方切用》引朱丹溪方)滋燥养营汤(《成方切用》)炙甘草汤(《伤寒论》)第六讲除痰、消导、攻下的方剂简介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苓术二陈煎(《景岳全书》)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礞石滚痰丸(王隐君)茯苓丸(《全生指迷方》)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保和丸(《丹溪心法》)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痞气丸(李东垣)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承气汤(《伤寒论》)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三一承气汤(刘河间)第七讲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简介瓜蒂散(《伤寒论》)三圣散(《儒门事亲》)盐汤探吐法(《千金要方》今有改进)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桃花汤(《伤寒论》)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柏子仁丸(《成方切用》)秘元煎(《景岳全书》)桑螵蛸散(《本草衍义》)乌梅丸(张仲景)使君子丸(《成方切用》)化虫丸(《医方集解》)第八讲重镇、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剂简介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磁朱丸(《千金要方》)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金银花酒(《医方集解》)真人活命饮(《成方切用》)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太乙紫金丹(《外科正宗》)飞龙夺命丹(《增补万病回春》)第九讲妇儿科常用的方剂简介温经汤(《金匮要略》)芎归胶艾汤(《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毓麟珠(张景岳)启宫丸(《医方集解》)保胎丸(《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生化汤(傅青主)赛金化毒散(《北京市中成药规范》)五粒回春丹(《北京市中成药规范》)小儿至宝锭(《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牛黄镇惊丸(《北京中成药规范》)第十讲焦树德经验方简介挹神汤正颜汤三化复遂汤镇肝复遂汤活瘀复遂汤补肾祛寒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强督治尪汤燮枢汤三合汤四合汤足胻消肿汤。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近年来,焦树德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材市场上备受关注。
其具有降血脂、抗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效,成为许多人保健身体的首选。
在我长期服用焦树德的过程中,我总结了十个心得,现与大家分享。
首先,了解焦树德的药性。
焦树德的主要成分是焦炭,焦炭经过炼制后,具有温煦经脉、化痰散结的作用。
因此,焦树德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方面有独特的效果。
在选择使用焦树德前,我们需要对其药性进行一定的了解,以便根据自身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选购正规的焦树德产品。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焦树德产品,但我们要选择正规可靠的品牌。
正规品牌会有明确的药品批准文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购买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以免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影响效果和健康。
第三,适合自己的用量。
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所需要的用量也不尽相同。
对于焦树德,初始用量可以从较低剂量开始,然后根据个人的反应逐渐调整。
首次服用焦树德时,建议先尝试小剂量,以观察身体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可适当调整剂量或咨询医生意见。
第四,注意焦树德的服用方法。
焦树德可以口服,也可以煮水饮用。
如果是口服,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提高药效。
用水煮服时,可以将焦树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炖煮30分钟左右,然后趁热饮用。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应遵医嘱。
第五,坚持长期使用。
焦树德作为一种中药,其效果需要长期积累。
与西药不同,焦树德不宜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坚持长期使用,才能发现焦树德的真正功效。
第六,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焦树德虽然是天然中药,但仍然有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
在服用焦树德的同时,我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如果需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获得专业建议。
第七,定期检测身体状况。
尽管焦树德有多种好处,但我们仍然需要定期进行身体状况检测。
特别是长期服用焦树德的人群,应定期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心得十讲__焦树德
1、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效好。
麻黄可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表证,如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肾炎水肿;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散阴疽,消徵结,如阳和汤(麻黄白芥子熟地鹿角霜炮姜肉桂甘草)消散阴沮,痰核、流注结块,故有“麻黄得熟地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配干姜祛除深入肌腠中风寒之邪,治风寒痹症肢体疼痛。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鼓胀、痈、疖等均不用。
2、桂枝:温经、祛风寒、活血通络、助心阳、温化水饮。
配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紫苏、桑白皮、炙草治疗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浮肿;配瓜蒌、薤白、红花、五灵脂治疗心阳不振致的胸痹,常用于治疗心功不全、心绞痛、心梗等。
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桂枝配姜黄,可治肩臂痛,治风寒痹症肩臂疼痛。
注意:阴血虚乏、素出血、身无寒邪、阳气内盛者不用桂枝。
3、荆芥:风热、风寒表证均可应用;配防风、当归、川芎、苏梗治产后受风;兼能清血分伏热,理血止血。
荆芥适用散全身风邪;荆芥穗适于散头部风邪;荆芥炭适于止血,治产后失血过多和血晕症。
荆芥去血中之风,故风病、血病、产后病常用;荆芥善治皮里膜外及血脉之风邪,防风善治骨肉之风邪。
荆芥穗引药入脑,治脑血管病常加此药。
注意:用荆芥期间禁食鱼蟹、河豚、驴肉等。
4、防风:祛风解表,治全身疼痛效果比荆芥好,荆芥祛风解表发汗作用比防风强,常荆芥、防风同用。
防风有明显的祛风解痉作用,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破伤风等常于全蝎同用,增强祛风解痉作用;防风能入肝经气分,用于肝郁伤脾致腹痛、腹泻的治疗,如痛泻药方(陈皮白术防风白芍);治疗肠风便血,配地榆炭、槐角炭、炒槐花等;另外防风有杀附子毒、增强黄芪作用。
5、紫苏:解表散寒用紫苏叶(后下),行气宽中用紫苏梗;和胃止呕用紫苏(叶、梗同用),降气消痰用紫苏子。
苏梗还有理气安胎作用;苏叶芳香辟秽,祛暑化湿,解鱼蟹毒。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第一讲临床运用方剂需要注意的问题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精华和临床宝贵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前人的许多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到今天,依法使用,仍有良效,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
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的禀赋、饮食、居住、病因等也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与掌握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对前人的方剂进行加减化裁而灵活运用,才能使方证合宜,提高疗效。
虽然我们强调对方剂一定要灵活运用,但是也不能灵活得无法无度,随便拼凑,有药无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故提出以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共勉。
1、密切结合辩证论治用中医理论指导方剂的临床运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独特医疗体系,使这门既能发挥保健长寿作用又具临床治疗效果的医学科学,达到了医疗艺术的境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了重要的作用。
辩证论治的具体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等几个方面。
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贯穿在法、方、药之中,不能截然分开。
“理”就是中医理论,也就是说中医治病要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中的“方”,就是指方剂的运用而言。
方剂俗称“药方”,药方是用“药”组成的,可见方、药是辩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药方要符合“法”(治疗法则)的要求,“法”的确立,是在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辩证,辨认出疾病的证候并找出主证后而确定的。
所以说理、法、方、药是密切联系的。
“方”、“药”既然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临证时,要密切结合辩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方剂,例如对病人经过辩证,确认患者证属外感病风寒束表证,治疗法则确定用辛温解表(发汗)法,这时要根据“法”去选“方”,选方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地、因时灵活掌握。
方剂心得十讲(三)(2)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三)(2)焦树德藿香正气散藿香90克、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朮、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60克、炙甘草7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
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
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
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
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白朮、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
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
如兼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
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
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但本品温和力缓,同时须配伍苍朮、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朮、陈皮、茯苓等。
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
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
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
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
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
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1. 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了解该药物的作用、用途和适应症,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
2.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药物使用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者停药。
如果有问题或者需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3.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药物往往都有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根据医生的指导来使用。
4. 避免药物过量或不合理的组合:不要超量使用药物,也不要将不同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或过度用药。
5. 注意药物的贮存和保管:药物应该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远离儿童和宠物。
6. 多向医生咨询和学习:如果对药物有疑问,应该及时向医生咨询,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药物使用的认知和安全性。
7. 定期复查和监测:有些药物使用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和监测,以确保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8. 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与特定食物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应该避免或减少潜在的食物与药物相互作用。
9. 不要随意更换药物品牌:如果医生没有建议更换药物品牌,
最好不要自行更换,以免不同品牌的药物含量和效果不一致。
10. 了解常见的用药误区和谣言:身边常常流传一些关于药物的误区和谣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轻信这些谣言。
方剂心得十讲(十)(3)---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十)(3)---焦树德三合汤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
功能: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它治胃痛药无效者。
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
可包括西医学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组方医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
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
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
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
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
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
《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课件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创新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 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与中 药的结合应用。
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中 药材种植、炮制、制剂等环节的绿色 发展路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使药
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 和诸药的药性,使诸药更好地
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辨证论治思想
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运用中医理论, 对病人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证 候类型的过程。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成方剂, 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教师引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思考题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 引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第十讲的内容,并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组方用药基本原则
强调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确保药效协同、副作用最小化。
焦树德经典方剂解析
深入剖析焦树德教授的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揭 示其组方用药的精髓。
临床用药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如何运用焦树德教授的组方用药思路,解决 实际临床问题。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展望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探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趋势,如 中药标准化、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发展 前景。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科技 手段,预测中药在个性化治疗与精准 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4
现代医学对组方用药研究和 评价
现代医学对中药复方研究成果介绍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通过深入剖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多成分、多 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3)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3)第三讲泻利药本讲介绍的内容,包括泻下药、利尿祛湿药、通利关节药和逐水药。
至于寒性泻火药,则放在以后“寒凉药”中讲述。
大黄大黄性味苦寒,有泻血分实热,下肠胃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故临床上常用它通便泻火、消痈散肿、清热燥湿、活血通经。
但最常用于泻下。
急性热性病人,如五、六天或七、八天不大便,证见高热不退,下午热重,阵阵汗出,晚间神昏谵语,循衣摸床,腹部胀满、痞硬拒按,舌苔黄厚或黄褐焦黑,脉象重按有力,此为火热积结于肠胃之证。
这时可急用生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攻下泻火。
患者泻下一、二次稀便,常可热退症除。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胃火炽盛的人,口舌生疮,口渴咽燥,齿龈肿痛,大便秘结或衄血、吐血者,可取生大黄一、二钱,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取汁饮服,每日一次,连用二、三日,可通便泻火而使病愈。
凡大便干秘,数日不行的实证,需用通便者,都可用此法。
热痢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生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痢可止。
此即“通因通用”之法。
大黄还有散肿消痈的作用。
凡痈肿热痛不消,可用大黄内泻毒热、推荡壅滞而使痈消肿散。
这时常与赤芍、归尾、银花、连翘、丹皮等配合应用。
例如:大黄配白芷为丸内服,可治头背部的痈毒;配丹皮、桃仁、芒硝、冬瓜子、赤芍等,可治肠痈(阑尾炎)。
近些年来,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已收到良好效果。
大黄还可用以清热除湿。
例如治疗黄疸(阳黄)时,除用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外,再适当配入大黄,则可加速清热除湿和退黄疸的效果;再如用大黄粉外撒,可治疗黄水疮、湿疹等。
女子由于内有瘀血而导致月经闭止不来,肌肤干燥失荣,瘦弱少食,小腹满,目珠青黯,盗汗等症(俗称干血痨),可用大黄蟅虫丸治疗,每服一丸,一日两次[大黄蟅虫丸是前人的经验方,市上有成药出售,以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赤芍、生地、干漆、虻虫、水蛭、蛴螬(金龟子的幼虫)、蟅虫(即地鳖)组成]。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pdf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pdf
生姜味辛,性微温。
常用于解表发汗、发散风寒的方剂中,以治风寒感冒。
可配伍麻黄,荆芥、桂枝、苏叶等同用。
也可单用生姜一味,切碎,加红糖适量煮汤饮服,治风寒感冒。
前人经历中有“行阳分而发表散寒,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的记载,可资参考。
生姜配半夏有明显的和胃止呕作用,并可解半夏毒。
生姜也可解南星毒。
生姜与大枣同用,能益脾胃元气,温中祛湿,与白芍同用能制白芍之寒而温经止痛。
生姜汁可化痰止呕,用于治风痰口噤不语,风痰阻滞经络半身不遂等证。
这时常配竹沥汁同用。
一般用法是:竹沥汁一两兑入生姜汁六、七滴,分两次服。
干姜温中祛寒,温肺化饮。
炮姜温经止血。
生姜发散风寒,并能止呕。
煨姜治胃寒腹痛,和中JL—呕,比干姜而不燥,比生姜而不散。
要注意根据病情,分别选用。
生姜皮有行水气、消浮肿的作用。
可配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猪茯苓等同用。
生姜的用量一般是二、三片,或一钱至三钱。
于姜、煨姜、炮姜一般用量是五分至-二钱。
特别情况可刚至三,四钱。
生姜皮常用量是三分至一钱半。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补气以蜜芪、人参,补血以芎、归、芍、地。
气之滞者,行之以香附、砂仁,气之逆者,顺之以陈皮、苏子、杏仁、乌药。
理肝气以青皮、木香,泻肺气以前胡、枳壳。
沉香降肾气,菖蒲开心气,小茴治疝气,是则所宜之也。
至于血有当破者则有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血有当凉者则有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血有当止者则有地榆、梗皮、茜根。
散血以田七,活血以玄胡,化瘀血以藕节、小蓟,调经血以栀子、丹皮。
而川芎、归身为血中之气药。
除湿无如苍术,散满必资厚朴。
消肿以利水为先,虚肿以健脾为急,面肿者风,白附为止,足肿者湿,防、仁能除。
至于消食之品,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果食,所宜分也。
若夫消积杀虫则雷丸、鹤虱无异,槟榔、川楝子、枳实、使君子所当选也。
化痰之药有寒有热。
黄芩、瓜蒌、川贝治热痰而入心肺,半夏燥湿而入脾经。
风痰则枳实、礞石岂可混施。
至于气行痰行,理气之品皆痰药也。
湿热为痰之源,则利水泻火。
诸药皆痰药也,学者当隅反也。
解郁以郁金为最,而香附、黑栀因症而施。
解暑以香薷为主,而扁豆、滑石平寒而用。
更将滋补以熟地、紫河车、龟板、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
降火则有丹皮、玄参、童便最宜。
尔其黄连、犀角能泻心火,黄芩、桑白泻肺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泻胃火,栀子泻三焦之火,赤茯苓、木通泻小肠之火是则所宜之分。
至于祛寒则附子、炮姜、吴萸、肉桂,暖胃则丁香、白豆蔻、胡椒、砂仁。
呕吐之症其因有三:因风半夏、生姜、霍香、陈皮必用;因寒则丁香、砂仁、川椒必资;因热则竹茹、芦根必问。
至若风泻则祛风葛根最妙,热泻则宜分水木通、赤茯,虚泻当升升麻可加于补剂,清泻宜涩肉豆蔻须配赤石脂。
若夫小便不通则木通、车前、猪苓、泽泻、赤茯、白茯其要也。
大便不利则当归、郁李仁、火麻仁、皂角润之滑之,大黄、葶历、朴硝、铅粉攻之决之,苁蓉、锁阳、四物、六味滋之润之,变而通之在乎人尔。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发表者:东奇(访问人次:265)第五讲理气药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皮皮味辛苦,性温。
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梗、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皮配合半夏、茯苓、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
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
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
(本草备要)中有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皮的功用。
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久者为好,所以叫皮。
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皮。
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
化橘红、广橘红、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皮。
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
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2)第二讲发散药◎麻黄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侯(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
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
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①水从汗解而消肿;②小便增多而消肿;③大便水泻而消肿;④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
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
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
‘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焦树德__用药心得十讲
用药心得十讲第一讲用药需注意什么?1.要注意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
它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
临床用‘药’要组织处方,组织处方要符合治疗‘法’则的要求,治疗法则的确立,有赖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
所以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临床用药方面,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举例来说,同是热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是寒性药,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散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麦冬的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
再如同是一味大黄,在不同的药方中,又可利用对它的配伍或炮制以.及用量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其治疗作用,等等.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以帮助提高医疗效果。
近些年来,有些用动物做实验的报导,也能说明这一点.例如:用滋阴潜阳药对动物神经原性高血压,有良效,但如将滋阴药、潜阳药分开试验,则降压效果均差。
用桂附八味汤则完全无效.对肾性高血压,则桂附八昧汤效果良好.单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也很好,而单用肉桂、附于则基本无效。
再如用四物汤与八珍汤做动物实验,证明二方对急性贫血状态下的动物,有促进其红细胞增生的作用,而八珍汤的效果,尤较显着。
说明了“气血双补’、‘阳生阴长’的合理性。
还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做实验,证明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收缩作用,并能调整小肠蠕动及肠肌张力恢复的作用,对营养机能是有直接影响的。
关于这些机能的亢奋作用和促进营养吸收的影响,与中医理论‘补中益气’是相吻合的。
所以,要想避免那种不分药性寒热,不注意药量大小、配伍变化,不根据证侯虚实寒热,转化传变而呆板硬套的用药方法,就应注意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去运用中药。
2.注意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的变化:中药的配伍变化很多。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对各种疾病的困扰。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除了饮食和锻炼,合理用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带给我们了丰富的用药知识和经验。
今天,我将结合个人实际经历,总结出焦树德用药心得的十点体会。
第一,选择安全有效的药品。
焦树德是一位资深的药剂师,他一直注重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购买药品时,不能贪图便宜和方便而购买质量不可靠的药品,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有批准文号的药品,尽量选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的药品。
第二,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
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和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方法用药。
不要擅自增加或减少药量,更不要随意更换药品。
这样做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第三,合理用药。
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组合和相互作用。
一些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强,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患有多种疾病需要同时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剂师,避免药物的相互干扰。
第四,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在感冒、发热等常见病症中,如果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是无效的。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
第五,避免对抗药物。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时,切忌停药或加量。
此时应该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剂师,并按照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调整。
对抗药物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第六,注意用药时机。
有些药物在饭前或饭后用药效果会有明显的差异。
一些药物需要空腹用药,而另一些药物则需要餐后用药。
在用药时一定要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用药。
第七,不轻易终止用药。
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中途停药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后果。
在用药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明显的好转或症状减轻,也不能随意停药,必须按照医生的指导,完成疗程的用药。
第八,储存药物正确。
药物在储存过程中要注意防潮、防晒、防虫、防儿童误食等。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四)(3)---焦树德发表者:赵东奇1173人已读真武汤(《伤寒论》)附子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白朮6~9克、生姜9克,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
此为少阴阳虚,内有水气所致。
其人兼咳(加五味子9克、细辛5克、干姜5克)、兼呕(去附子,再加生姜3克连前成12克)、兼下利(去白芍,加干姜6克)。
若小便通利者可去茯苓,此为无水。
本方也用于伤寒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不能安卧)者。
此为真气内虚,又出汗亡阳所致,急用此汤助正气温经而复其阳。
肾主水,此汤专入肾,故名真武(真武古称北方之神,北方属水)。
肾气内虚,不能制水,故以此方主之。
方中以茯苓为主药,白朮为辅药,二药入脾走肾,补土利水,伐肾邪而疗心悸;白芍酸平,敛阴和阳而益脾为佐药;附子、生姜辛热,温经、散寒,并补真火而逐虚寒为使药。
在《伤寒论》太阳病中,小青龙汤与真武汤皆用于兼有水气的患者。
但小青龙汤是治表未解有水气,内外皆实之证。
真武汤则主治表已解有水气,内外皆虚之证。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者。
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其经验方如下:茯苓30克,苍朮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黄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猪苓20克,泽泻25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腰痛者,可加川断20克、牛膝15克、泽兰15克。
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无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可去此药。
小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黄柏炭12克、小蓟20~30克。
舌苔白厚而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
方剂心得十讲(四)(2)---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四)(2)---焦树德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防风12克、麻黄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为3次服,每日1剂。
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疼痛,久久难愈,而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症。
方中桂、麻、防风温散风寒,芍药、知母和阴防热燥,生姜、甘草调胃和中。
白朮配附子温经散寒,祛寒湿痹痛捷效。
诸药共奏祛风寒湿、温经脉、止疼痛之效。
书中所说「身体尪羸」即指关节肢体僵屈变形,不能自由活动,身作羸瘦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几成废人而言。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自50年代后期,我即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疗效。
1974年左右,我在一次内科医生业务学习会上向全科医生作了「痹证辨治体会」的学术报告,其中也介绍了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
1981年我院李恒敏大夫在回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信时,开出了我的这张经验方,几个月后,人民日报注销了这个病人的感谢信,因而医院门诊和院部忙了起来,院领导责成我们成立了痹证研究组,专门开展了专科门诊和病房工作。
我又把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和剂局方》的虎骨散合并起来进行随证加减,定名为补肾祛寒治尪汤,同时把具有肢体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证命名为「尪痹」。
短短几个月我们小组就总结了「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1981年12月在武汉市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我以《尪痹刍议》为题,向全国中医同道宣读了我们的文章。
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证学组采用了「尪痹」这一新病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为主商订科研处方,进行了300多例的临床观察,研制了「尪痹冲剂」这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经辽宁省本溪市第三制药厂批量生产,现已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国优产品而获全国优质产品银奖,畅销国内外,一直供不应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5)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265)第五讲理气药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陈皮陈皮味辛苦,性温。
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姜;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陈皮配合半夏、茯苓、苏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
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
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陈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
(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陈皮的功用。
陈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陈久者为好,所以叫陈皮。
广州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陈皮。
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
化橘红、广橘红、陈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陈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陈皮。
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
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
③橘叶能舒肝解郁,常用于胸胁闷痛、乳房发胀等。
青皮偏入肝胆,破气散滞,兼能治疝。
陈皮偏入脾肺,理气和胃,兼能化痰。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本品性味香燥,过用、久用可耗散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青皮青皮味苦辛,性温。
功能破气消滞,舒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
由于肝气郁结而致的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善怒,气郁胃痛等症,可用青皮破气结、舒肝郁。
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等同用。
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
配乌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能治疝痛。
例如天台乌药散(乌药、川栋子、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
这是治疗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常用的方剂。
我常运用前人这些经验对睾丸结核、慢性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部坠胀、喜暖畏冷等症者,用炒川楝子三至四钱、炒橘核三钱、青皮二至三钱、炒小茴香二至三钱、乌药三钱、吴萸一至二钱、荔枝核三钱、白芍四至五钱、肉桂三分至一钱,随证加减,常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仅供参考。
香附能通十二经的气分,行气开郁,兼能调经理血。
青皮主入肝经,破气开郁,兼治疝痛。
枳实破气苦寒而降,偏用于快利胸膈,消导肠胃积滞。
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肝经气结。
用量一般一至三钱。
气虚者慎用。
无气滞及多汗者不用。
不可过用、久用,恐伤伐正气。
◎枳实枳实味苦性微寒。
主要功用是破气、消积、导滞、除痞。
枳实善于破泄胃肠结气,对心下痞痛,胃脘硬胀,食滞腹胀、腹痛,肠胃结气、大便不畅等,效果良好。
常与枳壳、木香、槟榔、神曲、麦芽、山楂、大黄等配伍便用。
对胆道感染、胆囊炎等引起的脘腹胀满、呕逆、食物不下、两胁瞋 (chdng) 胀等症,可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减党参、甘草,加枳实、槟榔、大黄、元明粉等,常可取得一定疗效。
但要注意随证加减。
枳实有下气导滞通大便的作用,常用于胃肠有积滞而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可与大黄、厚朴、芒硝、元明粉、瓜蒌、槟榔、火麻仁等同用。
例如大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芒硝)、小承气汤(枳实、厚朴、生大黄)、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等。
枳实破气结的作用很强,对气结而成的坚积,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积消;因气结而痰阻者,用枳实破其气结,气行则痰行;由于气结而胸脘痞闷、胸痛者,用枳实破其气结,则痞闷自除。
枳实配白术,能除腹中积聚痞满,按下硬痛等症。
例如《金匮》枳术汤(枳实、白术)治心下硬大如盘,痞满。
芍药枳实丸(赤芍、枳实、白术、陈皮)治食积痞满及小儿腹大胀满,时常疼痛等症。
配厚朴能除中满,配大黄、芒硝,能破泻肠中结实。
青皮破肝经气结。
枳实破胃肠气结。
木香行肠胃滞气,偏用于理气消胀。
枳实破肠胃结气,偏用于导滞消积。
用量一般五分至三钱。
孕妇慎用。
气虚中满、气陷便溏、胃虚不思食者,禁用。
◎枳壳枳壳味苦酸,性微寒。
功效与枳实相近似。
但枳实主入脾胃,枳壳主入脾肺。
枳壳力缓,偏于理气消胀。
枳实力强,偏于破气消积。
枳实破降下行之力强,枳壳开胸宽肠之力强。
枳壳:①配桔梗,可宽胸消胀;②配槟榔,可便胸中结逆之气下行;③配荆芥、防风、红花、赤芍,能治遍身肌肤麻痒。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脾胃虚、气虚者慎用。
据近代研究报导,枳实、枳壳煎剂,可便胃肠、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可便胃肠蠕动规律化。
对胃扩张、胃下垂、消化不艮、脱肛、疝气、子宫脱垂等有效。
◎沉香沉香味辛苦,性微温。
主要用为降气药,兼能温肾平喘。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温中降气:由于中气失其和降、气逆为害而出现胸脘胁肋闷胀、心腹疼痛、呕吐泻泄、胃冷、呃逆等症。
可用本品降气温胃而调中。
常配合香附、枳壳、炒川楝子、青皮(胸脘胁肋闷胀)、良姜、吴萸、元胡、蒲黄(心腹疼痛)、半夏、藿香、竹茹、茯苓、木香、白术(呕吐泻泄)、紫苏、豆蔻、丁香、柿蒂(胃冷呃逆)等同用。
2. 温肾平喘:本品性温而降,能引气归肾温补肾阳,用于肾虚寒所致的气喘。
多见吸气较呼气困难,吸气不能深纳丹田(脐下部分),腰膝冷痛,阳萎滑精,腿软乏力,尺脉缓弱等症。
常配合补骨脂、葫芦巴、阳起石、黑锡、硫黄(后两味药不入汤药,只是做丸药时用)、附子、小茴香、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等同用。
例如局方黑锡丹,即用上述诸药配制而成。
每次可服五分至八分,最多不超过一钱,每日一至二次。
沉香有时也可用于肺气不降、痰浊壅阻的实喘咳嗽。
常配合苏子、前胡、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
例如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陈皮、甘草、当归、沉香)等,利用本品降气之力而消痰平喘。
旋覆花降肺脾痰气;沉香降脾肾逆气。
槟榔降气,但偏于破泻下降,正气虚者忌用。
沉香降气,无破泻的作用,不伤正气。
前人经验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可资参考。
降香降血中之气而止血。
沉香降肾虚不纳之气而平喘。
本品常研为细粉,用汤药送服。
既节省药品,又效果可靠。
一般不入汤药煎服。
用量一般为二分至八分,汤药送服。
气虚下陷者忌用。
◎檀香檀香味辛,性温。
为理气开发之品,主要有调脾肺、利胸膈的作用。
本品能引脾胃之气上升而增进饮食;能开发胸肺之气郁而宽畅胸膈。
故对因脾肺之气失调,而出现胸膈闷胀、心腹疼痛、饮食少进、噎膈吐食等症,常以本品配合苏梗、瓜蒌皮、枳壳(治胸膈闷胀)、丹参、砂仁、乌药、百合、良姜(治心腹疼痛)、陈皮、生麦芽、沙参、麦冬(治饮食少进)等同用。
我常以檀香配合瓜蒌、薤白、桂枝、红花、赤芍、远志、五灵脂、蒲黄、槟榔等,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除胸闷、定疼痛有较满意之效果。
还常以本品配合丹参、砂仁、良姜、香附、百合、乌药等同用,治疗久治不愈的胃脘痛(包括溃疡病)。
上举两种方药,可以随证加减,(注意:丹参与百合都用一两,其他约二、三钱即可)仅供参考。
檀香有紫、白两种,紫檀香性味咸寒,偏入血分,外用敷金疮(指金属利器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能消肿定痛。
处方上只写檀香二字时,即给予白檀香,如需要紫檀香时,须在处方时,写明“紫檀香”。
沉香降气,降中有升,但偏用于降气。
檀香理气,升中有降,但偏用于宣散气郁。
降香理气兼入血分,偏用于治疗折伤、止血、活血、消肿定痛。
檀香偏用于理气开郁,并能治心腹诸痛。
用量一般为五分至三钱。
入汤药时要“后入”。
◎柿蒂柿蒂味苦涩,性平。
能降逆气、止呃逆。
治呕哕(音“约”)时,常配半夏、竹茹、生姜、藿香、刀豆子、代赭石等同用。
治呃逆时,常配丁香、沉香、旋覆花等同用。
对虚证呃逆(重病、久病、老人体弱者),还可加党参、人参、附子、白术、陈皮等同用。
我曾对脑血管意外等脑神经系统疾病引致的呃逆,用柿蒂七至十个、公丁香八分至一钱半(后下)、生赭石一两至一两半(先下)、旋覆花三钱(布包)、党参三至四钱、半夏三钱、刀豆子三钱、苏子二至三钱等,随证加减,水煎服,有一定效果,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或三至七个。
◎旋覆花旋覆花味苦、辛、咸,性温。
主要功用是降气、化痰、行水。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嗳气呕逆:由于大汗或泻下后,胃气受伤,或湿痰阻滞不降而引致肺胃之气上逆,出理嗳气频频,脘部痞闷,胸胁胀满,食入即吐,食物与痰水俱出等症。
常用本品配合代赭石、半夏、生姜、党参、竹茹、苏子、茯苓等同用。
痰湿盛者,可加陈皮、炒莱菔子等。
2、咳喘痰多:本品能降气化痰,使气降痰消而咳喘平。
故对肺气不降、痰浊、水饮蓄积、胸膈滞塞,气机不畅所致的咳嗽、痰多粘稠、气逆作喘等症,常配合陈皮、半夏、桑皮、杏仁、紫苑、苏子、槟榔、炒莱菔子等同用。
本品的全草(花、梗、叶全用)名“金沸草”,除有降气化痰作用外,兼有散风寒的作用。
故对外感风寒而致的咳嗽、痰多,常用金沸草配荆芥、前胡、半夏、细辛、茯苓,苏叶、桔梗、陈皮等同用。
苏子降气,兼能开郁温中。
旋覆花降气,兼能消痰行水。
海浮石治痰结如硬块。
旋覆花治唾、痰粘如胶漆。
本品性下降,前人有“诸花皆升,惟旋覆花独降”的经验记载。
根据前人的经验,曾用旋覆花配苏梗、厚朴、半夏、生牡蛎、茯苓、香附、黄芩、金果榄、乌梅炭等,随证加减,用于梅核气(咽中似有痰核粘着,喀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但咽中常有异物感),可取得一定效果。
梅核气为痰气凝滞所结成,故用此降气消痰之品,往往有效。
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
因多绒毛,故须用纱布包煎。
气虚、大肠寒冷泄利者忌用。
◎莱菔子莱菔子味辛甘,性平。
主要有降气平喘,化痰消积,理气除胀的作用。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痰喘咳嗽:由于痰浊阻肺,肺失肃降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痰多、胸闷等症,可用本品配苏子、白芥子(旧名三子养亲汤)同用。
也可根据证侯选配陈皮、半夏、茯苓、炙草等。
我在临床上遇有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者,常用麻黄、杏仁、炒莱菔子、炒苏子、炒白芥子、半夏、陈皮、茯苓、炙草等,随证加减,常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