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合集下载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③喜马拉雅山成为印度洋季风北进的严重 障碍,高原内部变得更干旱,冰川大规模萎缩, 雪线上升,土壤向荒漠化演进,马兰黄土向东 扩展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次非常严峻的 变干时代。
第十三幕
❖ 地质灾害效应:
黄土高原进入第五侵蚀高峰期,崩滑 流灾害活跃;青藏高原山地及长江、黄 河流域崩滑流频发;昆仑山及山西等地 火山活动,马兰黄土中有地震记录。
3.6Ma~3.4Ma 2.6Ma~2.5Ma
动 1.7Ma~1.5Ma


0.15Ma前后
和 运 动
0.05Ma前后 0.01Ma~现今
第一幕
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开始隆 升,形成冈底斯山脉及相关盆地。
❖ 构造变形效应:
南北向挤压缩短及向北推移,喜马拉雅地区缩 短700km,姜塘地区缩短429km。
❖ 构造变形效应:
青藏高原主边界断裂开始活动,大规模逆 掩推覆。
❖ 环境变化效应:
地壳浅色花岗岩大规模侵位,火山活动强 烈。
第六幕
青藏高原进一步隆升,近1000m。 ❖ 构造变形效应:
在喜马拉雅山等地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断 裂谷地,开始了新的成湖时期。
❖ 环境变化效应:
水系变为呈河湖串珠状的外流水系。印度季 风和东亚季风开始出现,中国风尘堆积开始(第 三纪红粘土),第二级夷平面开始形成。
青藏高原——当代地球科学的热点
青藏高原——戈壁沙漠——黄土高原是一个成因 上彼此相关的耦合系统。
黄河的起源,华北平原与黄海、渤海的充填以至 北太平洋海底的粉尘堆积都是这一耦合系统的进一步 延伸。
青藏高原周缘强烈地壳活动,冻土、沙漠土和黄 土的形成,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地质灾害区域性 和周期性的衍生也是这一耦合系统的动态变化表现。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周廷儒(1960)最早提出老第

三纪行星风系下亚热带高压控

制的干旱带直插到长江、黄河

中下游,至新第三纪为季风所

替代;其原因在于欧亚大陆合

成整体,大陆性气候加强和青

藏大高原隆起,改变西风激流、

加பைடு நூலகம்季风环流。


图2. 老第三纪中国的地带区分 (据周廷儒,1960)
施雅风等人(1998)指明青藏高原二 期隆升引发亚洲季风。
图6. 古里 雅冰芯记 录表现的 特殊性与 全球其它 三个记录 的比较
3阶段的特殊表现—岁差周期显现
δ18O ‰
3c. 暖湿;
c
3b. 较冷,
部分冰川 前进;
3a.特殊暖 湿,大湖 期,对长 江、黄河
的特殊影 响
图7. 古里雅冰芯δ18O 所反映的150ka以来温度变化的 高分辨率恢复。图中每一点表示0.1ka平均值(姚檀栋, 1997)
40
30
20
10
0
李吉均等:
6
5
4 0.15 Ma 3
0.6-1.1 Ma
2
1
1.7 Ma
2.6 Ma
3.6 Ma
0
0
1
2
3
4
Age (Ma BP)
Fig.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据钟大赉等(1996),二期隆升发生 于21~17Ma.BP。参考其它文献,施 雅风改为25~17Ma.BP。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40
30
20
10
0
李吉均等:
6
5
4 0.15 Ma 3
0.6-1.1 Ma
2
1
1.7 Ma
2.6 Ma
3.6 Ma
0
0
1
2
3
4
Age (Ma BP)
Fig.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北极冰盖出现,冬季风增强,

黄土堆积




三、1.1~0.6 Ma.BP昆(仑)黄 (河)运动及其后期进入冰冻 圈,出现最大冰期,冰川、冻
土发育最盛
高原隆升至3500m,高山可能 超过5000m;
出现轨道转型(4万年周期至 10万年周期)
中更新世革命
MIS16阶段冰量最大
后来居上的地层记录证实与 发展。【郭正棠、孙湘君、 汪品先(三古杂志)等人的 工作】
二、3. 4~1.7 Ma.BP青藏高原 快速的上升与季风再度增强
3. 4Ma.BP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及 其对气候的影响



1.95~1.3Ma.BP柴达木出现最

大湖泊(刘泽纯 等,1991), 华北地区也出现许多大湖。
3a.特殊暖 湿,大湖 期,对长 江、黄河
的特殊影 响
图7. 古里雅冰芯δ18O 所反映的150ka以来温度变化的 高分辨率恢复。图中每一点表示0.1ka平均值(姚檀栋, 1997)
末次冰期晚阶段-2阶段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

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

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

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

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的影响,西风在这里分支绕行,汇合东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冬半年,对冬季风发生分支;对西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分支作用
2.2.2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屏障作用
分支作用:夏半年,对西南季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屏障(阻碍)作用
西南暖湿气流受阻,高原边缘降水丰富
夏季西北地区形成少云雨的干热天气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
按照地理学的地带规律,我国长江中下游是干旱荒漠区,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气压梯度更大,夏天吸收大量的水气登陆,使这里形成全球典型的季风区气候。否则长江中下游就会如同开罗所在的北非一样是不毛之地。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对近地面气流起屏障作用
夏季高原内部干旱化
此外,印度半岛北部较少受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因此冬季印度比同纬度温度高气压低,年较差小。
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1夏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空气受热上升,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 2冬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块,空气冷却下沉,并由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加剧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势力,从而使得冬季风强大。 冬季由于高原地区海拔3-4K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成反气旋环流,这必然加强临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从而加强有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邻近地区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地区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面积大,东西3000km,南北1500km,占中国陆地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它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

高原上空的气压较低,周围地区的气压较高,形成了一个气压梯度。

这个气压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季风气候更加明显。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向周围地区流动,影响了气温和降水。

2.影响降水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上的气流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这些气流的上升会形成云层,从而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降水。

3.影响气温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温也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气温较低,周围地区的气温较高,形成了一个温度梯度。

这个温度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温。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意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原上的气候条件适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适宜一些特殊的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影响了水资源的分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降水会形成一些河流和湖泊,这些水资源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3.影响了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和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区隆起的地质现象,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千万年。

青藏高原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植物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动物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熊猫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大气的不断上升,产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效应,它在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藏高原还对亚洲的季风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洲东部的季风雨带中心,降雨量在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倍以上。

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对整个亚洲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文循环青藏高原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在推动青藏高原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水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有助于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和黄河的水源地,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地震和地质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还可能引起地震和地质灾害。

高原区域往往处于板块边界的交界处,因此地震和常规地质活动的风险比较高。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防范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区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变化,再到水资源和地质灾害。

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并加强管理政策,以确保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稳定。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3300万年前,至今仍在继续。

青藏高原隆升对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气候变化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现象、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现象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其面积达到了270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区域占到了高原面积的三分之二。

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撞向亚洲板块而导致的。

在这个撞击过程中,岩石被压缩,并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现象,如地震、岩浆喷发、火山爆发等。

二、青藏高原隆升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青藏高原隆升的进行,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压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导致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并随之形成高气压系统。

这个高气压系统会影响周围的大气环流,从而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 降水及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数量,并随之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

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降水发生的地方发生变化。

此外,由于高原处于高纬度地区,因此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影响全球气候,使得全球温度变化发生变化。

3. 地形、土壤和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地形、土壤和植被都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隆升后,青藏高原的地形变得更加陡峭和岩石裸露,植被覆盖受到影响。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

其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导致本地区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效应000000000高原第三次强烈隆升发生在距今15万年左右,这段时间,高原的平均高度已达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过了6000米,使高原内部的气候更加寒冷干燥。

地质历史进入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达到4700米。

高原的强烈降升,给亚洲东部的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高原的动力作用和势力作用改变了周围地区的环境。

1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2000 m这一高度被认为是高原隆起—黄土堆积的临界高度。

在共和运动时期,喜玛拉雅山由于普遍超过了6000 m而成为阻塞印度洋季风的重大障碍。

近年来随着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用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构造隆升导致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来解释大冰期的来临和全球气候变化,考虑青藏高原大地形存在时的1月份100 k 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图式与现今实际观测值近似一致,当不存在青藏高原时,现有的西伯利亚高压就不复存在,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欧亚大陆的冬季才有西伯利亚高压.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把晚新生代地球的变冷及区域分异性的增强归因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及北美西部高原的隆起。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其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的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

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于25~17第二期强烈隆升即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的二期,其所达高度与宽度,足以改变环流形势,它和同时期的热带太平洋的变暖、南极冰盖出现越赤道气流增强、亚洲东缘、东南缘边缘海盆的扩大、亚洲大陆的向西伸展、副特提斯洋的萎缩等因素相结合,共同加强了大陆与大洋的热力差别和动力作用,孕育了以夏季风为主的亚洲季风系统,替代了东亚地面老第三纪的行星风系,导致了东亚干旱草原带大收缩与湿润森林带大发展等重大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一般认为有如下4次强烈上升期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

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

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

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

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

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

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

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

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阻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说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紧密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关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阻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阻碍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进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觉,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势不仅直截了当操纵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进展。

10-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10夏)57MB.

10-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10夏)57MB.
青藏高原隆升 与环境变化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和资源学院 刘本培教授 2010.6.30
青藏地区的板块-地体演化史 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概况
青藏高原面 积约250×104km2 ,平均海拔都在 4000米以上。总 体地势呈西北高 ,东南低。
高原周边切割 强烈,造成巨大 的地形反差,喜 马拉雅山与南侧 恒河平原高差可 达6000m,昆仑山 与塔里木盆地间 高差也达>4000m
超钾质
钾玄岩
钙-碱质
(据莫宣学, 周肃等)
青藏地区的板块-地体演化史 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隆起过程
N1
N2 Q
青藏地区何时达
到冰雪高原?
古生物学家、第 四纪地质学家、 地理学家强调发 生在最近3Ma。
岩石学家、构造 地质学家强调时 间更早。
隆起过程:单调 升高曲线①②⑤、 波动升高曲线③④
K2sh
60.68 Zhongba
Gyirong
Lhasa Block
64.43
58.55
60.50 Lhasa
Xigaze
Tingri
Gyangze Gamba
印度-古亚洲大陆碰撞起始于65Ma±,完成
于40Ma±(Mo et al.,2002)。
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闭合时间相近。
0 150km
Katmandu
当时已 存在洋 盆。
(据王成善等, 中石化海相前瞻项目资助)

块 据

动 成
善 等,
态 中
石 化
演 海
相 前
化 瞻
项 目
图 资

11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隆升与全球变化

5.12后一年发生的地震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地貌证据
夷平面:主夷平面、山顶面; 河流贯通与阶地:黄河长江以及其它河流 高原盆地和外围砾石层沉积及其年代 岩溶地貌和红色风化壳 古湖相地层错断(如柴达木-昆仑山口羌塘组) 最老的第四纪冰川
盖孜河阶地
奥伊塔克河冰碛冰水阶地
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
3. 地质证据 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于中始新世(40Ma)碰撞,
地何故以东南倾?
Tibetan Plateau
天山
阿尔泰山
帕米尔
阿尔金山
祁连山
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
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脉


冈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Hale Waihona Puke 拉雅山帕米尔-慕士塔格峰The Everest
The Everest
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
1.古生物证据:
施-刘(1964)发现5700-5900m野博康加勒上新世地层 中高山栎化石,今上限2500-3000m,上升3000m;
青藏高原晚上新世以来的强烈隆升
一. 青藏运动 A幕:3.6Ma B幕:2.6Ma C幕:1.7Ma 二. 昆仑-黄河运动:1.2-0.6Ma; 三. 共和运动:0.15Ma以来。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其它观点
青藏高原隆升及环境响应
季风环流取代行星风系——
气候带错位:湿润的副热带、亚洲干极
奠定了三级阶梯的大地貌框架 形成了三大自然区域基本格局 促成了三向地带性分异 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现象与灾害
古特提斯海消失,海相地层结束; 以5cm/年代速度向北挤压; 火山熔岩活动和花岗岩侵入; 巨大的边界活断层; 高原第三纪岩相多为砂岩、页岩、泥岩; 喜马拉雅南麓西瓦里克群褶皱变形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

青藏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的影响一、高原上升前我国第三纪古地理梗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也是一个在第四纪期间才迅速崛起的高原。

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一高原地区的自然面貌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对包括我国其它地区在内的整个东亚的第四纪环境演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因素。

为了充分认识高原上升对我国第四纪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先了解我国第三纪古地理状况。

老第三纪时,在地壳长期稳定和气候炎热的条件下,地表一遭受长期剥蚀,到末期,我国也和全球陆地一样,进入准平原化阶段。

当时气候受行星风系支配,.在温暖条件下,气候带很宽广(图1)。

根据全球下第三系沉积岩相带的分布特征,刃移时的副热带高压脊呈纬向分布(由于后期地轴倾角发生变化,现在在我国境内为北西西向)‘。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一套紫红色含石膏、岩盐的碎屑岩沉积r3’。

这一沉积带‘受中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东部被印度板块向北西的运动推移了纬距大约5“左右,而达今日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的可可西里(老第三纪断陷盆地)的位置。

对于老第三纪干燥带这段畸变,显然是不能用地轴倾角的变化来解释的。

在这个干燥带的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热。

在唐古拉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则为湿润的热带气候汇4’。

该山脉从那时起,在古自然地带上就成为我国西部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上新世时(图2),青藏地区开始上升,帕米尔高原形成,青藏地区的西部和南疆一带处于西风气流的焚风环境下而变得比较千燥,形成含石膏地层。

但此时的干燥与老图1中国老第三纪末期自然地带及副热带高压带湿热的热带;五、亚热带:卫1一干热亚热带“Z”字形畸变图143(荒漠、内陆钦湖);五:一半干卜旱亚热带;五3一热湿的亚热带。

a.当时的经纬线;b.副热带高压带边界。

钾溯旦、、、1 fl。

夸可{’心一叫甲夕.1 !耀1{堤:Jl又一、一飞.嘴州、、、退匕户闪、一二曰.口、__司搜/臼兮仔戈亮一之厂犷月.左右一}万…口川汤红{瞥!怜},沃{、到‘尸}一口娜144图2中国上新世古地理略图’井、热带和南亚热带:工;一湿润的;工:一半夕翩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9.1青藏地区的板块-地体演化史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中间为陆壳块体,有称为地体,有的亲冈瓦那,有的亲扬子,后来由于板块分裂、漂移碰撞一起。

青藏地区原来大的板块都分裂成为小块,现在一般成为地体
地体原来就是某个板块的一部分,由于某种原因,从母体板块中裂离出来,开启独立演化史——独立
拼贴:两个地体的暂时连结(联合地体),总体仍处独立状态。

终极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称为板块(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但不再有独立演化史
泊位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成为板块(或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再次分离成独立的地体。

构造有争论:羌塘地区是整体还是要区分
西(南)羌塘地体:
冰筏
东(北)羌塘地体:(亲扬子板块)
C1 日湾茶卡组:富含珊瑚、腕足(大长身贝等)
C2 含蜓碳酸盐岩
P3 热觉茶卡组:双湖地区上部夹煤层,含华夏植物群(大羽羊齿、单网羊齿等)
T1 康鲁组:飞仙关型红色地层(干旱气候带)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不同学科学者不同观点
高原隆升争论焦点:青藏高原什么时间开始快速隆起以及青藏高原何时达到其最大高度
构造学者的主张:
M.Coleman和K.Hodges(1955):青藏高原在晚中新世以前就达到了最大高度。

在过去某一段时间达到了最大高度,然后开始坍塌;14Ma是青藏高原保持其最大高度的最小年龄
T.M.Harrison etal.(1992):青藏高原于8Ma达到最大高度
南北向裂谷
“高原隆升”反方观点
从珠峰升高看青藏高原隆升,18mm/年,南面22mm/年
实测5.8mm/年
垮塌的是中间区域
没有百年历史高程的记录,无从谈隆升还是下降
岩石学家、构造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最高的时段已经过去,现在处在降低,垮塌的时期古生物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者认为:青藏高原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
证明5Ma来强烈上升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季风研究:我国部分学者利用粉尘堆积研究结果提出东亚季风N1末就已经出现,表明高原那时就已经达到很大的高度,今年研究表明,东亚季风的发展有古季风和现代季风两个阶段
248Ma也是极性转折时期(第四纪底界附近,黄土底界)
季风、黄土出现是第四纪开始的
早期B幕:约2.5Ma全球进入冰川作用时代
中期:1.2-0.6Ma全球冰量增大约15%,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以来全球最重大的气候变化事件,称之为“中新期革命”
晚期:气候自0.15Ma后加速变干,气候恶化
全球冰量变化(水储位置)能影响陆地干燥度和季风强度;季风环流增强与青藏高原剧烈隆起(昆黄运动)有关,是否与730ka极性反转有关?
还有不同观点:
周期变化还是单调变化?
边缘前陆盆地和内部山间盆地沉积史,能反映相邻造山带的隆升过程
都要研究
前陆盆地:板块构造运动特定阶段的产物,盆山演化各自产生的地质记录互相呼应,在时间上也紧密相随
印度河冲积扇:快速沉降始于25Ma B.P.
巴基斯坦、尼泊尔西瓦利克群(前陆盆地):>18MaBP
孟加拉扇(Bengals Fan):沉积过程中于渐新世末-中新世初(22-23MaBP)急剧向南扩张
以上几个图说明这段时间内青藏高原隆升
北边盆地:
河西走廊(酒泉):前陆盆地29.5MaBP
柴达木盆地:前陆盆地46MaBP
可可西里盆地:前陆盆地52MaBP
北边上升更早
三趾马个头小,生活在一千多米,与该模式有点矛盾
分布广泛,西藏两个点比较明显,北坡吉隆盆地,海拔1400-4300m,上新世,亚热带森林灌木草原,1000米左右,另外一个比如:
进一步古海洋学研究
锶同位素越是靠近越多,靠近陆地,陆地供给量大时,锶多
青藏高原上升速率不均匀:珠穆朗玛峰为37mm/a;喜马拉雅山脉平均10-15mm/a;拉萨-冈底斯为9-10mm/a。

高原整体平均接近100mm/a
东构造结的最大隆升速率:
西藏高原隆升平均10mm/a;喜马拉雅山脉平均30mm/a;南迦巴瓦峰大拐弯区60mm/a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叠加的结果
绿色为雅鲁藏布缝合带
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三个构造单位:从南(核部)-北(外围):高喜马拉雅构造带(印度板块北部平稳被动大陆边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特提斯洋,好几千公里宽;北边冈底斯岛弧带,近期变质很厉害,26.73Ma麻粒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