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
关于柏克_法国革命论_我的一点答复和意见
""#
#$%&’
方式, 否则的话自己尽可以另外去写一部书。在这一点 上, 似不必罢黜百家定自己的意见于一尊, 以我为准。更 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林先生竟然断言: 何怀宏先生之 认 为 柏 克 行 文 “汪 洋 恣 肆 ” ,都是由于拙译文的误导所 致。我素不能为文, 曷克当此?何怀宏先生称道的 “汪洋 恣肆” 乃是指柏克的行文, 并非指我的译文。今作者无端 将此四字强加于我头上, 亦不知是骂是捧, 实在是令我 诚惶诚恐, 啼笑皆非。
!
译文是给本国人看的, 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加上一些 注, 目的 是 要 方 便 读 者 , 并非是要借此写什么雄文高论, 旁征博引 , 哗众取宠, 大言欺世。任何编者或译者的注, 都不是自 己 的 发 明 创 造 , 林先生所称引的 “原 编 者 ” 也不 例外 。 任 何 原 编 者 的 注 虽 也 都 是 辗 转 抄 来 的 , 我还没有 见过有哪位原编者是说明过自己加注的出处来源的。即 如林先生之宏文, 长篇大论, 岂亦语语尽出于自己的天 才创 见 , 而从未有任何前人提到过其中的一语乎?然而 亦不 曾 见 林 先 生 语 语 都 注 明 了 出 处 。 算 不 算 “也 有 抄 袭 之嫌” 呢?惯例, 需要注明来源出处的只是两种情况: 一 是引文需要注明出处, 不可据为己有 ! 二是重要的理论观 点凡非己出, 应该注明来源。此外, 一般知识性和常识性 的说明, 从来都是不需要 (也 不 可 能 ) 注明出处的。手头 今天的 《人 民 日 报 》 即载有一篇 《日 本 与 亚 洲 国 家 大 事 其中并 记》 , 文 中 罗 列 自 公 元 "# 年 至 $%%& 年 若 干 大 事 , 无一条是注明了来源出处的。这能说是抄袭吗?这类常 识 性 的 说 明 (虽 说 未 必 人 人 尽 知 ) 根 本 没 有 必 要 和 可 —注明出处。如其中的一条是: “&’(" 年日本宣告无 能—— 条件投降” 。我不知道像这类的内容, 林先生应该如何说 明其来源, 始能表明作者并不是 “私 自 ” 剽窃前人据为己 有的?既然这类说明, 任何原作者、 原编者也都是辗转抄 来的, 所以 , 凡是一般工具书中都会有的知识, 人人皆知 是根本无需说明其来源的。倘若当今的编辑先生竟然有 此要求的话, 那么就请原谅我的无知, 并希望编辑先生 能作 出 一 个 示 范 。 即 如 林 先 生 之 知 有 柏 克 其 人 , 岂生而 知之乎?非也。亦必是从某书上抄来的, 然则何以不注明 其出处, 岂非亦有 “私自” 抄袭之嫌?这些都是常识, 没有
法国革命史读后感
法国革命史读后感在网上找了一些关于法国的书籍,认为法国革命史这本书能让我更好的了解法国,因为本人不太喜爱读书,所以并没有读完,有哪些见解不合理,还请老师见谅。
这本书是由法国历史学家米涅所写,他对法国革命史提出了比较新颖的看法,震动了舆论界。
米涅1796年5月8日生于普罗旺斯首府艾克斯,1884年3月24日卒于巴黎。
1824年以发表《法国革命史》而成名。
它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
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
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
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
“两个敌对阶级在准备国内战争和国外战争。
”米涅尖锐批判封建制度,认为“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必然展开生死搏斗。
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阶级斗争。
作者看到了这场斗争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斗争既已开始,必定是某种制度的胜利。
”“在革命时期,旧社会被摧毁了,而在帝国时期,则建立了新社会。
我的感觉是这部书的作者至少是一个经历者。
他在此书中提出大量自己的见解,认为整个革命带有必然性,提出许多“必然”和自己认为的原因。
作者专注于政治斗争,对于经济和文化等等论据只是稍稍提及,虽然从论断上看,正是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导致了革命中的许多事件,争论、斗争、分裂、重组等等,但是却言之不详。
作者认为法国革命,虽然发生在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但是却是以后整个欧洲革命的肇始者,所以描述中带有强烈的自豪感,也许这就是现代“民主斗士”带有的优越感的开端吧。
革命中,议会中议员激情乱斗,议会大门外,民众、警察、军队轮番的包围,城市中各个俱乐部就是党派大本营,械斗不断,全国各地各种思想混乱,都想自制,不过不论革命方还是保王党都不允许,于是军队讨伐和起义此起彼伏。
革命者和保王党都丝毫没有同情心,公开处决、私下枪毙,到处都是,真是毫无法制,只有权利斗争。
作者的观点的确比较新颖,只是后人对此事的看法不同,这也是人自由意识的体现。
评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两百年后的再思考
两百年后的再思考——评柏克的《法国革命论》何兆武一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年)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享盛名的政治理论家,《法国革命论》则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写成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次岁,它和大革命前两年英国作家扬(Althur Young)所写的《法国旅行记》同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当时英国两部最重要的第一手历史文献。
柏克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英国国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是英国国教徒,但自幼受的是贵格会(Quakers)的教育。
这种宗教信仰的背景或许有助于解说为什么他毕生要主张宗教宽容。
他先在都柏林就读于三一学院,21岁时去英格兰学法律,后又改学政治和文学。
1756年他写成《自然社会的论证》一书,书中讥讽了流行一时的波令布鲁克(Bolingbroke)的理论,而且还冒名是波令布鲁克本人的作品。
波令布鲁克曾认为文明社会的出现必然要伴随着贫困和苦难,并且还认为基督教可以归结为当时流行的自然神教(Deism)。
柏克则辩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切政治社会就都会成为一片混乱和无序了。
次年(1757年)他写成了一部美学著作《对崇高观念和优美观念之起源的哲学研究》;此书不但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而且在美学史上也已成为一部经典性的著作。
它标志着18世纪早期古典形式主义的审美理论朝向浪漫主义思潮的过渡。
古典主义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合规则性和明确性。
此书则相反地提出了,最伟大和最崇高的事物都是无穷的和无限的,所以不可能是有规则的和明确的;最能激发人们想象的,并非是我们可以明白加以表述的东西;激发了我们的敬畏之情的,乃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无知。
正是我们的敬畏才构成了崇高感的内容,这一论点在尔后的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1759年,他开始主编《年鉴》(Annual Register)杂志,名噪一时。
同年他担任国会议员哈密尔顿(W.G. Hamilton)的秘书,1761年参与主管爱尔兰事务;他在返回爱尔兰时目睹了爱尔兰的种种腐败,因之极力主张改革。
从《法国革命论》看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
从《法国革命论》看埃德蒙·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1.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北京100091;2.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部,贵阳550025)尊重传统,是保守主义思想的核心精神,其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世代流传下来的智慧具有永恒普遍的价值。
国家是世代沿袭的有机连续体,是历史和人民共同缔造的契约,要在充分考量和权衡之后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理性、传统和变革。
埃德蒙·伯克作为保守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不仅对英国的政治、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化重建和社会改革也不失启示。
标签:伯克;传统;审慎;保守主义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保守主义政治理论家,他也被誉为西方保守主义的鼻祖。
他的保守主义思想对英国的政治传统、英国的各种思潮、美国的政治传统、美国的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尤其是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的对于传统的尊崇意识、对于变革的审慎态度的保守主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不无启迪意义。
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罗德·拉斯基(Harold Lasky)曾这样评价伯克,说他的思想是永恒的政治智慧宝典,没有这一宝典,政治家们不过是在没有航标的海面上航行的水手。
在今天全新的時代环境下,再次阅读伯克的著作,反思我国自近代以来文化上保守与激进的争论,以及当前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保守”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保护看守之意,态度倾向于旧有制度或习惯,无意开拓创新,带有“守旧”“落后”等贬义内涵,而在英文中,“保守”一词conservative 意为使保持在安全、完好的状态[1],有稳健的、谨慎的、传统标准的等义项,可见英文中的“保守”一词并无贬义指向,反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肯定意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作为一种思潮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由其思想家伯克所开创,是英国社会的思想遗产。
《法国革命论》读后感1000字
《法国革命论》读后感1000字作者:georin小时候听过一笑话,说有读书人,看到精彩之处就会拔根头发夹在那一页,结果后来拔成了秃子。
看这本书,喜欢的人估计要多费点头发了。
因为这本书的一些论点有些敏感,不评论,也谈感想。
千江有水千江月,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水面上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柏克有两个最著名的预言:第一是法国社会秩序的崩溃。
柏克认为,大革命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是以否定传统秩序与社会价值为前提的,必将造成人民的相互分裂、阶级斗争,也必将造成不守规矩、不守法制、不尊重传统的革命激进主义,而这种激进主义会不断以革命的形式反噬革命本身。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严丝合缝地证明了这一点:巴黎广场的断头台忙得脚打后脑勺,不断有反对派被推上去,然后是推他的人再被推上去,革命恐怖循环往复。
第二个预言拿破仑专政的出现。
这让柏克被惊为天人,被称为历史学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之一。
“某一讨人喜欢的将军,精于安抚兵卒之术,掌有统兵作战之真诀,将会把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大军将会基于人格原因服从他的调遣……但是,就在这样的事情将要发生的当,那个人就成了你们的主子,你们整个共和国的主子。
”(书上原本翻译的不好,此处翻译来源于网上。
)柏克辞世两年后,波拿巴就任第一执政官---“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出现,唯有它才能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
感兴趣的话,再看看他在书中的一些名言:当人们集体行动时,自由就变成了权力。
即使强调“平等”也只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而在法国革命中,对平等、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完全是靠断头台来实现的。
关于民主,他说:“我憎恨专制,尤其憎恨多数人的专制,多数人的专制不过是扩大了的专制。
”他认为,由于整日忙于生计,不可能有闲暇从事智力的训练,“如果蜡烛匠等类人被允许个别或集体上台统治,国家就会遭受压迫。
”与权力的形式相比,对权力的限制更为重要。
用暴力制造凝聚力,必然造成暴力的滥用。
法国革命论读后感
《法国革命论》读后感《法国革命论》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享盛名的政治理论家伯克的一部著名作品。
成书于法国大革命的次年,书中言辞激烈的抨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我阅读的是何兆武、徐振洲和彭刚的译本,读后颇有一些感受。
伯克在书中写道:法国革命“这场轻率而又残暴的奇异的混乱中,一切事物似乎都脱离了自然,各式各样的罪行和各式各样的愚蠢都搅合在一起。
在观察这样邪恶的悲喜剧的场面时,极其相反的各种感情必然地一一相继而来,并且有时候是在心灵之中相互掺和在一起;它们交替呈现为鄙夷和喷怒,交替呈现为欢笑和眼泪,交替呈现为轻蔑和恐惧。
”。
反映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彻底否定。
作者并不是一味地反对一切革命,他反对英国在北美的苛税制度和武力镇压,谴责英国在印度的暴行,而他支持北美独立战争,因为他认美国革命是以英国传统的自由观念为基础的,而法国革命破坏了他所了解的关于人类本性和政治的常识,抛弃了传统,抛弃了人类世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全书贯穿着这样一些思想,传承是好的,抛弃传统是愚昧和虚妄的;公平自由是建立在现实和经验基础上的,是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并将由我们传给后代的遗产,而革新的精神一般是自私心理和狭隘见识的产物;政府是人类智慧为了满足人们地需要而建立的一种聪明的设置,这种设置不仅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必须控制群众疯狂的热情以及他们的意愿,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群众自身之外的权力机构才行,靠民主来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自由民主是以遵从制度为前提的。
我对伯克本人的感觉是一个顽固的保守主义者,一个改良主义者,一个为当政者摇旗呐喊的人。
法国革命和本书成书时间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但对作者的观点以及对作者本人的评价依然争论不休。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伯克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相当大地改变,尽管一些最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仍然保留着拥有特权的皇室,但世袭贵族的统治总体而言已经是明日黄花,民主自由的精神深入人心,变革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法国革命论》读书笔记
《法国革命论》读书笔记人文0 宋嘉勋2010012670一、关于本书的写作背景——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提起光荣革命,就不得不从1640-1642年英国的议会斗争说起。
那时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下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起草了《大抗议书》,抨击查理一世暴政,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监督国王和大臣的活动。
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最终和议会决裂。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
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
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
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1649—1660年,英国经历的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1653年4月30日,克伦威尔发动政变,解散议会。
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1649年占)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
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詹姆士二世继位后,压制反对派,遭到辉格党人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
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这次政变没有流血而获得成功,因此史称“光荣革命”。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与改革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与改革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发生在法国的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政治革命。
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还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和理论对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同时也为当今世界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以及对改革的影响。
一、平等权利的意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之一是平等权利的意识。
在大革命期间,法国人民对平等的渴望和追求成为了推动革命的重要力量。
这种思想启示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出身、财富或社会地位如何。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改革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以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为借鉴,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不平等待遇和歧视,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体系。
二、权力分立的理念另一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是权力分立的理念。
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使得国王独揽大权,民众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
然而,法国大革命通过倡导权力分立的理念,提出立宪制度的概念,使得国家的权力得到了有效的制约和平衡。
这一启示对于当今的政治改革至关重要。
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因此我们应该倡导权力分立的原则,确保权力在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实现政府的公正和透明。
三、民主参与的重要性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示之一是民主参与的重要性。
法国大革命期间,民众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启示告诉我们,民主参与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组织方式,能够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加强民主建设,为民众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让人民在政治决策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人权意识的觉醒法国大革命还唤起了人权意识的觉醒。
大革命期间,人们开始思考和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价值观。
这一启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基本的人权,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人身安全等。
《法国革命论》的评价
《法国革命论》是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837 年。
该书从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后果,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卡莱尔在书中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激进的、暴力的、破坏性的运动,它推翻了旧的封建制度,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有序的新社会。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们缺乏远见和智慧,他们只是一群狂热的革命者,没有能力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民主制度。
卡莱尔还批评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和恐怖行为,他认为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和法律,也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最终导致了法国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也为后来的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卡莱尔对法国大革命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这场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新制度。
他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反对。
然而,《法国革命论》仍然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
读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
消除成见, 探求真谛———读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邱卫东(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200062)摘要: 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激进社会变革模式, 与沿袭了200 余年的英国渐进社会变革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柏克在抨击前者、维护后者的过程中, 阐述了自己对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相始终的自由、平等、财产等问题的理解; 并在冷静思考了法国与英国的不同社会发展模式后, 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观。
柏克在上述思想中所蕴涵的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保守与自由的气质,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
关键词: 柏克; 自由; 财产; 平等; 社会有机体(一)1789 年, 法国爆发了一场旨在完全推翻旧制度,重新建立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社会导向的大革命。
面对这场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革命, 当时的每一位有识之士几乎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或褒扬、或批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英国18 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那部具有持久影响的作品《法国革命论》问世了。
柏克在全文结尾处写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 “无论他们(指法国) 是什么, 我希望我的国人不如向我们的邻居推荐英国宪法的样板, 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改进从他们那里拿过来什么模型。
..并且, 立足于英国宪法的坚实基础之上, 让我们满足于赞美而不要试图在他们(指法国) 不可救药的飞翔之中去追随那些法国的飞艇航行家吧。
”[1 ] (pp1317 - 318)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英国人, 柏克对本国在1688 年“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宪政体制有着执着的认同, 并且将这种体制视为标准的范式。
面对那场违背自己宪政理念的法国大革命, 他义无反顾地以本国所公认的政治智慧和正义的标准来抨击邻国的激进革命。
用我们现在的标准来看, 任何一个社会基于自己的最后选择, 不论用什么方式革除自己社会中存在的弊端, 开启社会转型的进程, 它所取得的结果都应该受到全面的批判。
读法国革命论所感
读法国革命论所感从《法国革命论》看社会规则王星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柏克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享盛名的政治理论家,《法国革命论》则是他最享盛名的作品。
正是由于这本书,使得他成为了西方思想界发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派首席代表人物。
他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而出名,为后人所知。
在这本书中,柏克表达了一种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对、批判的态度。
与教科书教导我们的不同,在柏克眼中的法国大革命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暴力、混乱、卑鄙、阴谋的,在他眼中法国人不是在解放自己,而是在破坏传统、作践自己、侮辱了自己的民族。
看了这本书,我的总体感悟在于,柏克对法国革命的批判体现出他对于规则的追求。
书中,他大力赞扬传统的规则,比如宗教道德、贵族美德、法律约束、世袭王位、古老政体等。
相对的,他大力批判法国人破坏了传统的一切,国王被逮捕、贵族被推翻、法律被践踏、政体要重建。
一切传统的东西都被彻底破坏,带来的也不是文人们所说的自由、平等、民主,而是财产限制的民主、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暴涨不止的物价。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切,柏克认为是传统被破坏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之中,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规则。
不论是法律、宗教明确规定的条例,还是生活、教育中隐性的规则,都在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
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是由无数人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定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个人的工作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而保障这一切的就是规则。
无数的规则构建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规则代表什么?规则代表人身安全,违法会受到惩罚;规则代表财产权,我们的利益受到保护;规则代表人与人可以进行交易,生产物资在社会中流动;规则代表尊老爱幼、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及上司,人与人才会和谐相处而不是暴力或是冷漠。
规则无处不在,它构成了我们的社会,是文明的基础。
正因为规则的存在,社会才会运转,才会发展、进步。
设想一下,如果这些规则崩溃了、没有了,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历史上的一场政治和社会革命运动,对整个欧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革命是由于贫富差距、不公正的税收制度、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政权的腐败而引发的。
那么,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什么呢?首先,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传承和发展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观。
法国大革命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这场革命唤醒了人们对于专制统治的不满,对于个人权利的追求,使人们开始反思并呼吁在政治、社会和法律体系中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因此,法国大革命强调了人权的普遍性和价值,这一观念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第一共和国,并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以确保人民的参与和决策权利。
法国大革命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和决心,使民主和民选政府的观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这对当代社会来说,提醒我们要重视民主制度,发扬人民的主权意识,并积极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
第三,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倡导平等的经济秩序。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是当时社会的极度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贵族和富人享有特权,而普通人民却饱受苦难。
法国大革命试图打破封建制度和合理分配财富,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这一启示告诉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贫困和不平等,建立一个公平的经济秩序,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第四,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推崇法治和司法独立。
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法治的基础。
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依法行事,确保司法的独立和公正,才能保护人民的权益,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促使我们认识到,保护司法独立和推进法治建设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基本条件。
最后,法国大革命的启示是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
法国大革命时期,普通人民通过争取教育权利,反对教育的世袭性和贵族特权,表达了对于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法国大革命呼唤人民普遍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自由、平等和个人成长的基石。
法国革命论
法国革命论在我们英国这里,混乱的苗头在目前还是十分微弱的;但是在你们那里,我们却已经看到了它的襁褓状态,尽管还很微弱,却时时刻刻都在增强其力量而成为祟山峻岭并且要向天公本身作战。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邻居的住宅起了火,救火车把水多少洒到我们自己的住宅上就不会有错。
由于过分警惕而遭受轻蔑,要比过分信赖一种安全感而被毁灭好得多。
P12把一切境况都合在一起,法国革命乃是世界上迄今所曾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
最可惊异的事件,在许多事例中部以最荒谬和最荒唐的手段并以最为荒唐的方式发生了,而且显然地是用了最为可鄙的办法。
在这场轻率而又残暴的奇异的混乱中,一切事物似乎都脱离了自然,各式各样的罪行和各式各样的思蠢都搅在了一起。
在观察这场邪恶的悲喜剧的场面时,极其相反的各种感情必然地一一相继而来,并且有时候是在心灵之中互相搀和在一起;它们交替呈现为鄙夷和愤怒,交替呈现为欢笑和眼泪,交替呈现为蔑视和恐惧。
P13假如曾有过什么时候是有利于确立这一原则的,即一个民选的国王才是唯一合法的国王,毫无疑义那就是在革命的时候。
它之并没有在那个时候出现,就证明了全民族都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那样做。
P23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义务彼此以及与所有在他们的约定之下得到了任何重大好处的人们互相坚持他们的公共信念,正有如国家整体有责任要对每个个别的团体守信一样。
否则的话,权能(competence)和权力(power)很快地就会被混为一谈,于是剩下来的就不会是法律而只是一种占上风的力量的意志而已。
P27英格兰的人民并不要模仿他们所从未试验过的款式,也不会回到他们经过试验而发现是灾难性的款式。
他们把他们王位的合法世袭继承制.看作是他们的正确而不是他们的错误,是一种利而不是一种弊,是他们自由的一种保证而不是受权役的一个标志。
他们把他们国家目前所存在的那样的结构,看作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的;并且他们把不受干扰的王位继承制设想为是对我们宪法所有其余组成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
从《法国革命论》探究埃德蒙·柏克的保守主义
李森(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保守主义”是近现代西方主要思想之一。
在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社会思潮涌动,“保守主义”应运而生。
它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是它的主要思想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
柏克作为“保守主义”的奠基者,将其学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他所著的《法国革命论》正是对其理论的最佳诠释。
关键词:柏克;保守主义;法国大革命中图分类号:D0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15-02 埃德蒙·柏克(1729-1797)是“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他是爱尔兰人,后迁居英格兰,是著名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哲学家和史学家。
1756年成为辉格党政治家,1765年进入英国国会,成为代表温多尔地区的下议院议员。
他的著作有《与美国和解》(1775)、《为自然社会辩护:检视人类遭遇的痛苦和邪恶》(1776)、《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研究》(1757)、《对国家当前状况的考察》(1769)、《论当前不满的原因》(1770)等。
而他最享有盛名的著作则是《法国革命论》,也译作《法国大革命的发思录》,写成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即1790年。
这本书的出版,使他成为反对法国大革命的保守派的首席代表人物,一举奠定了他“保守主义”奠基者的地位,因此一些学者称他为“保守主义”的先驱。
一、柏克“保守主义”的基本内容柏克在《法国大革命论》一书中用犀利的文字,酣畅淋漓地批判了法国大革命,阐述了他的思想,充分表达了他的感情。
他指出:“法国大革命乃是世界上迄今所曾发生过的最为惊人的事件。
最可惊异的事件,在许多事例中都以最荒诞和最荒唐的手段并以最为荒唐的方式发生了,而且显然地是用了最为可鄙的办法。
”[1]柏克认为法国大革命不仅没有获得想要的利益,而且还违背了这个民族的道德。
柏克批评《人权宣言》中规定的人的权利是虚无的,它企图使人获得平均,但绝对不会使人平等。
柏克《法国革命论》在华传播小史
柏克《法国革命论》在华传播小史5月28日,著名翻译家、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岁。
何先生翻译的《思想录》、《社会契约论》、《西方哲学史》、《历史的观念》、《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以及《法国革命论》(埃德蒙·柏克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学术名著。
社科专业的同学多多少少都会读过他的译著。
因此,听到何先生逝世的消息,不免有些伤感。
何兆武先生在缅怀之余,笔者打算聊一聊柏克Th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以下简称Reflections)在中国的传播。
柏克的 Reflections 发表于1790年,是对法国革命的回应。
而何兆武翻译的《法国革命论》出版于1998年,也就是说,这部保守主义的扛鼎之作时隔两百年才有了完整的中译本,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相较而言,柏克进入日本的时间要早得多。
1881年,日本政治家金子坚太郎以柏克的Reflections和Appeal from the New to the Old Whigs 为主要材料,编译了一本名为《政治论略》的小册子,并以此对抗卢梭式的自由观。
(参见:埃德蒙·柏克在日本)从这个角度看,日本思想界似乎更敏锐一些。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法国革命论》出版之前,柏克及其Reflections 在大陆学界并非毫无踪迹,而是小范围流传过,只是存在感较低。
笔者作了一个较为简略的梳理,供朋友们参考。
1. 严复据彭刚、辛红光等学者考证,1902年,严复阅读过约翰·莫利(John Morley)的《柏克传》。
笔者也注意到,严复至少在两篇文章中援引过柏克的观点。
我们可以推断,严复很可能知晓柏克写过一本名为Reflections 的书,至于他是否阅读过该书,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
2. 吴宓民国时期,学衡派是一个不可小觑的保守派学术团体,他们受美国学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影响很大。
米涅《法国革命史》读书笔记
米涅《法国革命史》读书笔记在深入研读《法国革命史》后,我对法国的历史,特别是其革命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米涅,作为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析法国革命这一历史性巨变,让我对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书中的第一部分是对革命前的法国状况的描述。
我了解到,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矛盾重重、社会危机四伏的国家。
等级制度使得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而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开始在法国传播开来,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米涅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社会矛盾和危机,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的必然性。
书中第二部分是关于革命的全面展开。
米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革命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等。
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更是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斗争。
米涅对于这些事件的描述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革命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第三部分是关于革命的深入和巩固。
在这一部分中,米涅分析了革命如何从最初的抗议活动转变为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
他强调了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以及其在法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我对这一部分的印象尤其深刻,因为这正是革命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阶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米涅对于法国革命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
他不仅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分析了革命的必然性,还对于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此外,米涅在书中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在革命中的核心地位。
他指出,法国革命是不同阶级之间斗争的结果,是阶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
这一观点使我重新审视了革命的本质和意义,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阅读这本书也让我对法国革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了解到,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和积累。
同时,革命也不是完美的,其中充满了暴力、血腥和牺牲。
但是,革命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为法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启示
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启示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历史上最直接的社会变革,它的思想和实践对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次深刻的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法国大革命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产生了哪些启示呢?一、平等的理念法国大革命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理念便是平等。
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
真正的平等意味着摆脱个人的出身、财富和性别等因素带来的不平等,即所有人都应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
这种平等的理念对当代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应该重视人类生活质量的平等性,立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去探究如何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公正的社会。
而这其中包括贫富差距的缩小、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医疗为国民提供等社会保障的设施,以及消除不同人群之间的歧视和优待等。
二、自由的思想自由是法国大革命思想中的第二重要理念。
自由意味着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享受公平和正义的权利。
这种自由的思想使人们具备自我决定的能力,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掌控力。
这种自由的理念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重视个人的自由,尊重个人的选择和个人权利,以此来构建一个自由且平等的社会。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积极作用,尽可能为每一个人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更好的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在这一方面,必然需要同样具有自由思想的人才,他们将推动人类自由意志的理念不断迭代和深入发展。
三、民主的原则民主是法国大革命思想中的第三个重要理念,它体现了人民的权力。
真正的民主本质上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感到归属感和责任感,他们都应该请制定社会规则和未来规划,以便共同建设一个更开放、更和谐的社会。
在当代社会主义中,民主原则同样具有很强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公民的参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计划的制定等方面,积极推广民主意识并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法国革命论读书报告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报告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主张社会进步必须同过去保持连续性,尽可能使变革逐步 进行,尽可能不去打乱原来的正常秩序
1、反对理性万能
2、推崇社会既有的成见 3、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政治改革 4、反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契约论 柏克认为国家是所有科学、所有艺术、 所有品德与完善中的合伙关系。 柏克认为社会的契约关系是普遍和联系 的,需要每一代人的参与,因而不可能 由某一代人单独完成。国家是“代际契 约”。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报告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
憎恨和谴责政治改革或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个人权利的侵害
1、极力维护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多数暴政”
“完美的民主制就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东西。因为它是最无 耻的,所以它也就是最肆无忌惮的。”柏克认为民主不能 对权利实施有效制衡,无法防止权利被滥用,易造成“多 数的暴政”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报告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
小组读书汇报
交流讨论 两大 《法国革命论》中是怎么体现英国保守 难点
主义主要论题之一:认为人类社会不是一个 机械体,而是一个有许多奥妙之处的有机体
难点
疑点
《法国革 及怎么理解这个论题。
命论》
读书汇报 PPT
自我评价
THANKS!
>>谢谢观看
西方政治思想史
01 02
作者简介
书本 简介
03
04
内容简介
读者有话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报告会
《法国革命论》是柏克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它和大革命 前两年英国作家扬(ArthurYoung)所写的《法国旅行记》同为 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当时英国两部最重要的第一手历史文献。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 上划时代的大事。它颇有似于20世纪初俄国 的十月革命,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 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革命 论》随即问世,书中以充满了激情而又酣畅 淋漓的文笔,猛烈地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 则。
法国大革命启示录
法国大革命启示录托克维尔(1805-1859)《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解读。
近些年,该书突然在社会各界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阅读热潮;十字路口的国人,似乎很希望从这本一个半世纪前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某种启示。
“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
”——这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也是解读其“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切入点。
▌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托克维尔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革命论》及其启示[摘要] 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法国革命论》是他最享盛名的一部作品,写于法国大革命的第二年。
柏克从英国的历史传统和政体的角度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在对其批判中坚持的审慎节制的原则对待理性、传统和自由,反对形而上学哲学的抽象权利观,展现了其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
本文就此进行论述,并力求探讨其现代启示。
[关键词] 《法国革命论》;柏克;传统;自由[中图分类号] K5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67-03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32[本刊网址] http://埃德蒙・柏克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保守主义理论的先驱。
他一生崇尚传统,追求所谓的“高贵自由”,这在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批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法国大革命将政治共同体瓦解为“一个反社会的、反文明的、互不联系的基本原则的混乱物”,这是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整体评价。
《法国革命论》是柏克对法国一位朋友的回信。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以极端的暴力形式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君主制、贵族等级制以及宗教被摧毁,人民私有财产得不到保障,割断了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旧的观念被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民主思想所代替。
柏克在书中便是从这几点出发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一、对启蒙抽象哲学的批判在公民社会形成之前,人们处在自然法则之中,享有天然的权利,它是天赋的、不可转让和不可剥夺的权利。
当人们面对生存障碍并且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便会重新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来保障生命安全和财产私有,即订立契约。
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社会的过渡,人们让出了一部分权利。
作为“约定的产儿”,“没有人应该是其自身案件的审判官”。
然而,政府也不是根据理性的假设创造出来的,“乃是人类的智慧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设计”。
当人们进入公民社会就要放弃一部分权利让渡给一个中立的实体,即政府。
当个人需求上升为群体需求时,对个体需求的控制和约束就是决定集体行动的规则。
所以,“人们有权使这些需求应该由这种智慧未提供。
”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主张一种自然人性论,设定了一种先于社会状态的自然人,高扬自然人的个体的从而是普遍的欲望和实现这种欲望的经验和理性能力。
他们用这种自然人性来论证个人的天赋权利、批判现存社会政治秩序。
”柏克则强调“人赋人权”,是基于社会历史条件,不断衍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具体的权利。
认为自由是基于约定俗成上的不平等,然这种不平等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才能,德行的不平等。
也就是法国制度体系中的等级制度。
柏克继承了休谟的怀疑论为其哲学基础,认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理论家们提出的抽象理论是无法得到实践的经验去验证的。
柏克对人的理性的厌恶更多地表现在对一群人的理性不抱好感。
仅仅用理性便能创造出一种简单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柏克认为这是一种很疯狂极端的行为。
他尊崇历史传统和制度变革的延续性,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是理性的个人,即便是理性的精英们也无法去撼动的。
所以,柏克认为法国大革命对传统的遗弃和对秩序的摧毁是“理性误用”的结果。
二、尊重传统的连续性传统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俗,是人类最宝贵的遗产,人们应该倍加呵护和珍惜的,传统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温情的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所传承下来的共同约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法律无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
所以柏克认为18世纪的法国政体的合法性是不容怀疑的,那些自命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政体的革命家们是多么的糊涂和可悲,他们无疑是在破坏承载了多少代人所尊崇的传统。
柏克认为传统是一切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合法性基础。
人在社会状态中所拥有的权利是传统所赋予的。
“对传统的倚重并不排斥对变革的诉求。
‘传统’与‘变革’并非是政治实践中难以解决的悖论”。
柏克并不反对在原有的社会体系内进行适度的变革以适应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改变,达到制度优化。
但他极其强烈的反对暴风骤雨式的革命。
柏克极力推崇向英国这样柔性的改革所产生的“柔性的宪法”,因为它保留了最美好的善以及世代传承的悠久历史所沉淀的文明。
传统的核心是道德,而道德又是其法律的基础,是权利合法性的来源,因为传统中蕴含着对权力的制约。
柏克甚至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贪婪、可鄙、狡诈的,他把人们应该倍加珍惜的传统全部摧毁了,使得各种利益矛盾再也无法调和,甚至认为这种毁灭性将会导致专制主义的出现。
柏克认为王位的世袭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基础。
在《法国革命论》中柏克驳斥了政治神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根据英国革命的原则,人民已经获得了三项基本权利,即‘选择我们自己的统治者”;“因其行为不端而废黜他们”;“为我们自己建立一个政府”。
《权利宣言》中的原则是一种按世系的继承,这种继承对国家的和平和稳定是必要的。
然而政治神学家却从国王威廉世袭继承这个个例中得出普遍准则是与法理学的原则相悖的。
柏克谈到,在英国,“他们把他们王位的合法世袭继承制,看作是他们的正确而不是他们的错误,是一种利而不是一种弊,是他们自由的一种保证而不是受奴役的一个标志。
他们把他们国家目前所存在的那样的结构,看作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的;并且他们把不受干扰的王位继承制设想为是对我们宪法所有其余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
”那么“选择我们自己的统治者”就会变成一种选举制,甚至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
在柏克认为,王位世袭是通过固定的继承法来实现的。
它是与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息息相关的。
如果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国王,那么宪法也不会再保持稳定的状态,随之国家也就无法保全自身。
因行为不端而废黜国王这一理论在柏克认为也尽显得荒谬。
所谓的神学家们声称国王要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仆人,在柏克看来这是一种无聊的闲谈。
“国王在一种意义上无疑是人民的仆人,因为他们的权力除了以普遍的利益为目的而外,就没有任何其他合理的目的;但是要说他们哪一点在通常的意义上(至少就我们的宪法而言)就像是仆人一样,那就不真确了。
”就大不列颠国王而言,所有其他的人对其有合法服从的义务,只是法律所赋予的。
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维护古老的法律自由,保障古老的政府体制,柏克认为这是一份得自我们祖先的遗产,而在《法国革命论》一书中也论证了《大宪章》和《权利宣言》并没有提及“有权利组成自己的政府”。
<!--endprint--> <!--startprint--> 三、有秩序才有自由1640年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虽有动乱,但整个社会的秩序没有动摇,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定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社会也在原有的秩序基础上,以缓慢的进程在改变调整。
而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接连而来的动乱,帝制和共和轮番上台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框架全部摧毁。
“法国革命期间盛行着的这种同旧制度彻底决裂、实现法兰西民族更生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构成法国革命者政治、法律行为方式的逻辑基础。
”“自由不是对我们美德的奖赏,也不是我们勤奋所得,而是我们的继承物,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柏克认为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予的自然权利,它与秩序紧密相连,有秩序才有自由,没有秩序,自由则从谈起。
抛弃文化传统,不正视历史,缺乏美德和教养的自由是愚蠢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柏克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自由,非抽象的自由。
“是不是因为抽象的自由可以列为人类的福祉,我就可以认真地对一个疯子逃出了他那监禁室的防护性约束和保护性的黑暗,而祝贺他恢复了享受光明和自由呢?”人是社会中的人,他人或自身利益的实现限定了社会中人的自由程度,所以自由不是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自由。
柏克批判启蒙哲学所带来的理性的滥用会引发人的一种潜在的兽性,这会导致人性的放纵和政府的混乱无序,所以,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并且是与权威相互制约的。
尤其是自由在转换为权利时,要审慎与节制。
革命者们摧毁了贵族等级制,建立一种平等的代议制是遭到柏克的强烈的反对的。
他认为社会不可能是完全的平等的,在不同财产权分配下所形成的贵族等级制,是安定社会的保障。
因为,他认为贵族和宗教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中介能够防止专断权力的出现,是对人民行使权利的保障。
可是法国大革命却摧毁了这一秩序。
但在经济方面,他是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是一致的,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的自由是不应该被约束的。
四、《法国革命论》政治思想的启示柏克《法国革命论》中的政治思想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基于保守主义思想倾向而展开的,但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对权利与权力的分析,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反对抽象,强调具体。
启蒙思想家的弱点在于对理性的崇尚和信任,主张与传统彻底决裂,他们认为理性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而柏克反对抽象的理论和抽象的普遍真理,强调从具体实际出发。
其实在生活领域当中,理性是具有破坏性的。
科技在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方面,却也侵蚀着人们的思想。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所具备的道德必须依赖于政治制度。
所以在治国理政当中,必须结合本国国情,结合本国历史,当下的生产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审慎节制,尊重传统。
柏克一直坚持审慎的思想,合理把握“度”的概念。
传统的核心是道德,所以柏克的政治思想“把以道德原则为精神实质的上帝的自然法置于审慎的政治理性之上”。
柏克并不是反对理性,他是反对脱离历史的在人脑中产生的一种理性,所以他主张审慎节制作为一种美德和首要的政治原则。
柏克也同样认为革命应该是人们最后的权利,应该审慎的使用这种权利。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所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及现存政治体制的总和。
不管是法律还是政治体制都是祖先从经验当中积累起来的,是集结了世世代代人的智慧。
传统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
当今社会,对待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应坚持审慎和节制的基本原则。
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
(三)关注自由,重视秩序。
秩序需要变革也需要稳定,这是秩序本身所存在的固有的张力。
没有秩序,自由无从谈起。
秩序是自由的基础,那么传统就是秩序的前提。
传统为社会营造了稳定的秩序,稳定的秩序保障了人们的自由,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一套政治体制,又建立了另外一套政治体制,破坏了原有的秩序,在没有旧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状态下,新秩序还未建成,使得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得不到保障。
所以,革命不一定是构建新秩序的唯一途径。
社会的变革不应以对公民个人的自由限制和毁灭秩序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