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

合集下载

统计学基础第三章统计整理

统计学基础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三章统计整理【教学目的】1. 深刻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并且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2.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3.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重点】1. 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2.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3.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难点】1. 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2. 制作统计表,运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教学时数】教学学时为8 课时【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一、统计整理的意义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得到表现总体特征的综合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对于已整理过的初级资料进行再整理,也属于统计整理。

统计调查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只能表明各个被调查单位的具体情况,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或一个侧面,不能说明事物的总体情况与全貌。

因此,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认识事物的总体及其内部联系。

例如,工业企业普查中,所调查的每个工业企业资料,只能说明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注册资本、职工人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等具体情况。

必须通过对所有资料进行分组、汇总等加工处理后,才能得到全国工业企业的综合情况,从而分析工业企业的构成、经营状况等,达到对全国工业企业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它在统计研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资料整理得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整个统计研究任务的完成,不恰当的加工整理,不完善的整理方法,往往使调查得来的丰富、完备的资料失去价值。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整理工作。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是:(一)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查。

1. 审查被调查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2. 应审查数据是否准确。

审查的办法主要有:①逻辑审查:主要是从定性角度审查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内容是否合理,各项目或数量之间有无相互矛盾的现象。

数学教案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

数学教案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

数学教案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1. 导言数据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为他们将来在职场和学术领域中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案概述本教案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数据的整理、数据的分析和实际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课堂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数据的整理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一些真实的数据,并引导学生使用表格、图表等工具进行整理。

学生会学习如何正确命名和标记数据,并将其分类和排序。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数据的整理工作。

4. 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整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观察和分析数据,并帮助他们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适当的图表和图形来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

5. 实际应用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应用他们在前两部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数据并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将学会如何将抽象的数据分析能力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通过合作和讨论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6. 总结与评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估。

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考试等形式进行。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一起总结他们在整个教案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自己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

7.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全面的数据整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这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引导学生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场需求。

统计学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学 第3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分组的标志:分组标志就是将总体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的标准或根据。

据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总体可按属性标志分组,也可按数量标志分组。
1.按属性标志分组
以属性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属性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属性标志划分,概念明确,容易确定分组组数,如性别。
2.按数量标志分组
以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并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将总体 分为若干组。如工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五)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在统计分组时,根据统计研究目的不同,分组标志的选择可以是一个标志,也可以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这样就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之分:
1.简单分组 对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在组距次数分布中,各组组距相同的次数分布称为等距次数分 布(表3-8)。各组组距不同的次数分布称为异距次数分布。
等距次数分布一般在现象性质差异变动比较均衡的条件下使用。
优点:
• 易于掌握次数分布的特性。
• 各组次数可以直接比较。
组数= 全距/组距
组距=全距/组数
100.00
提问:这是单 项次数分布还 是组距次数分 布?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数量次数分布的编制方法
例:对某工厂某月50名工人装配零件(件)情况进行调查, 得到下列初级资料:
106 81 98 111 91 107 86 105 93 106 82 108 114 122 109 104 125 103 113 102 106 84 128 104 91 112 85 96 115 89 97 105 92 111 107 97 105 124 106 86 96 110 112 103 108 110 109 125 101 119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言】数据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通过相关的练习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数据的概念,并掌握常见数据的收集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表格、图表和统计图等方式整理和展示数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技巧的教授;数据的整理和展示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展示能力的操作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引入数据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各种数据的应用,如街道上的交通标识、超市中各种商品的价格等。

3.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记录下不重复的事物,为下一步的数据收集做准备。

【Step 2】数据的收集方法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等,并提供具体的例子和操作说明。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数据收集方法,并在班内采集相关数据。

3. 学生展示各自所采集的数据,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Step 3】数据的整理与展示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表格、图表和统计图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展示。

2. 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应的练习,运用表格和图表等形式整理和展示数据。

3.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修改自己的数据整理方式,并进行展示。

【Step 4】数据分析与处理1. 教师通过示范,教授学生如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及其分类;2. 掌握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频数分布、频数分布表、图示法等;3. 能够运用整理后的品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品质数据的概念及其分类2. 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a. 频数分布b. 频数分布表c. 图示法3. 品质数据分析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频数分布、频数分布表、图示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整理后的品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分类和整理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品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品质数据的概念、分类、整理方法等知识点;2.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品质数据案例;3. 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用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品质数据整理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讲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分类和整理方法,包括频数分布、频数分布表、图示法等;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品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七、课堂互动1. 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3. 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练习题:评价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提出、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统计学简介1.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解释统计学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2 统计数据的类型区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总体、样本、变量和分布等基本概念解释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1 数据的收集方法讨论调查问卷、观察法、实验法等数据收集方法强调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2 数据的整理和展示介绍数据清洗和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学习使用图表、表格和图形等工具展示数据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频数、频率、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分析数据的分布形态和离散程度第三章:概率论基础3.1 概率的基本概念解释概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讨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3.2 概率的计算方法学习排列组合和概率公式举例计算事件的概率3.3 条件概率和独立性解释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的概念运用条件概率公式和独立性原理解决问题第四章:统计推断基础4.1 参数估计的概念和方法介绍参数估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习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4.2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解释假设检验的目的和原理学习建立假设、计算检验统计量和做出结论的过程4.3 常见的概率分布学习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常见的概率分布掌握概率分布的性质和应用第五章:线性回归分析5.1 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解释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和作用学习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解读5.2 线性回归的拟合度评估介绍决定系数和调整决定系数的概念学习评估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5.3 线性回归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学习线性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方法讨论线性回归模型的假设和检验方法第六章:方差分析6.1 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方差分析的目的和原理学习方差分析的应用场景6.2 单因素方差分析学习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Mauchly's test of sphericity和事后多重比较6.3 多因素方差分析介绍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类型和原理学习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步骤和注意问题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7.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解释时间序列数据的定义和类型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预处理方法7.2 平稳性检验和时间序列模型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方法介绍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 7.3 预测和控制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方法讨论时间序列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控制策略第八章:非参数统计8.1 非参数统计的基本概念解释非参数统计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学习非参数统计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8.2 非参数检验方法学习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方法掌握非参数检验的应用和结果解读8.3 非参数回归和分类介绍非参数回归模型和分类方法学习非参数方法的实现和应用第九章:生存分析和风险评估9.1 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解释生存分析的定义和作用学习生存数据的特点和处理方法9.2 生存曲线和生存函数学习生存曲线的绘制和解读掌握生存函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9.3 风险评估和决策分析讨论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用学习基于生存分析的数据分析和决策策略第十章:统计软件与应用10.1 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介绍常用统计软件(如SPSS、R、Python等)的基本操作学习数据导入、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等基本技能解释统计分析报告的重要性10.3 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分析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案例讨论统计学在解决问题和决策中的作用和限制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一章中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补充和说明: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统计学的定义和它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的教案

《统计学基础》品质数据的整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排序、频数分布、图表展示等;3. 能够运用整理后的品质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二、教学内容:1. 品质数据的概念和特点;2. 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3. 品质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包括分类、排序、频数分布、图表展示等;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整理后的品质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品质数据的概念、特点和整理方法;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品质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统计学基础》;2. 教学PPT;3. 实际案例数据;4. 图表制作工具(如Excel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品质数据整理的兴趣。

2. 讲解品质数据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品质数据的基本概念,如品质数据的类型、来源和表现形式等,并分析品质数据的特点。

3. 讲解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详细讲解品质数据的分类、排序、频数分布和图表展示等整理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演示。

4. 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品质数据整理方法,对实际案例进行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整理方法的运用。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品质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整理后的品质数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品质数据概念和整理方法;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品质数据的整理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九、课后辅导:对于学生在作业和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统计学基础:高中数学教案

统计学基础:高中数学教案

统计学基础:高中数学教案引言统计学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收集、整理、描绘、分析和解释数据。

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帮助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学生应该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它们。

H1: 统计学基础知识H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统计学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首要的步骤。

学生应该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收集数据,并将其整理成易于理解和分析的形式。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或实验来收集数据,并使用表格、图表或图像来组织数据。

H2: 数据的描述和表达数据的描述和表达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各种统计量和图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使用标准差和范围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此外,他们还应该学会使用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图表来展示数据。

H2: 随机变量和概率随机变量和概率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学生应该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他们应该能够利用概率计算事件的概率,并应用概率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H1: 数据分析和推断H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统计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统计方法和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使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应该学会使用抽样方法和实验设计来获得有效的样本和可靠的结论。

H2: 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参数。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抽样分布和置信区间来推断总体参数的范围和精度,使用假设检验来判断总体参数是否满足某种假设。

他们还应该了解抽样误差和置信水平对推断结果的影响。

H2: 数据的解读和应用对于统计学而言,数据的解读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学会从统计结果中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学基础教案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学基础教案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概念,明确数据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

3. 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包括制表和绘制图表。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含义,并解释数据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应用。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介绍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问卷,并收集数据。

-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环境、实物等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3.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 制表:教授学生制作简单的表格,并教导他们如何整理和分类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 绘制图表: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来展示数据。

4. 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讨论,并引导他们运用统计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数据的注意,并让他们思考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 讲解数据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

- 举例说明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人口统计等。

三、数据的收集方法(20分钟)1. 调查问卷- 介绍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例如编写问题、选择样本等。

- 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问卷,并互相收集数据。

2. 观察记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或实物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对象,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25分钟)1. 制表- 教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单的表格以便整理和分类数据。

- 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来记录和分析他们收集到的数据。

2. 绘制图表- 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方法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方法

小学数学《统计》期末复习教案: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数据?数据是指一组可以被收集和分析的信息。

它既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声音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2.数据的分类常见的数据有定量和定性两种。

(1)定量数据:可以用数字进行具体描述,如身高、体重等。

(2)定性数据:不是用数字进行具体描述,如颜色、性别等。

3.数据的收集方法(1)自然观察法:利用仪器设备收集数据,例如测量温度、气压、湿度等。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收集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意见等数据。

(3)实验法:利用科学实验,收集数据,例如比较不同养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4.数据的整理方法(1)频数表: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类,然后统计每一类出现的频数。

(2)频数分布图:以柱状图、扇形图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别的频数。

(3)平均数:代表着整组数据的数值,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二、复习重点1.常见的统计相关知识点在小学的统计学中,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1)认识数据和数据的分类(2)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方法(3)了解统计指标和统计图形的含义和作用(4)根据数据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2.数据整理的流程要正确整理数据,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定义问题根据所需的研究目的,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以及数据量。

(2)收集数据采用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3)整理数据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类并统计每一类的频数,绘制频数分布图。

(4)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计算出数据的统计指标。

(5)解释数据根据数据结果,回答问题并解释数据的表现形式。

三、提高思维水平1.练习组织数据的能力例如从一周的学习时间中随机抽取10名同学,记录下他们的学习时间,然后将数据整理并分析哪个时段是学生们学习时间最长的。

2.练习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例如在学生们的作业中,记录下错误率,并进行数据分析,并从中找出对错误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保证答案正确的前提下给出最佳改进方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整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整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整理的概念和意义;2. 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3.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整理的概念和意义;2. 图表的种类和作用;3. 统计方法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2. 提问:我们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为什么要进行数据整理?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数据整理的概念和意义:数据整理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筛选等操作,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 介绍图表的种类和作用: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它们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点和规律;3. 讲解统计方法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份数据表格,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内容进行数据整理;2. 引导学生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制作条形图、折线图等,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讨论数据的规律和特点。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一份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2.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查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数据整理的概念和意义、图表的种类和作用、统计方法在数据整理中的应用等;2.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据整理?学习数据整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学生对数据整理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4.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情况。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根据需要展示的数据类型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Excel、Tableau、Python等。这些工具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选择。
05
描述性统计分析
Chapter
集中趋势的描述指标
01
02
03
均值
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 的个数,用于表示一组数 据的中心位置。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 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用于统计学中的中心位 置测量。
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按时完成作业,达到规定 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与重点
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 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与参数 估计、假设检验等。
重点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抽样误差
由于抽样导致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 参数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参数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点估计
用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 计值,例如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 。
参数估计的步骤
确定估计对象、选择合适的估计量、 计算估计量的值、给出区间估计和置 信水平。
区间估计
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的 一个可能取值范围,并给出该范围的 可信程度。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发展趋势,以便跟上时代步伐。
在后续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统计学基础课件(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统计学基础课件(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五、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要素
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其所属的组别归类整理, 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分布的一系列数字, 称为分配数列,又称次数分配或次数分布。
分配数列中,分布在各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叫次数,又称频数。 如果将分组标志序列与各组相对应的频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形 成频率分布数列。 分配数列有两个组成要求:一是分组;另一个是次数或比率。它可 根据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数列与变量数列。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第三章 统计数据
的整理与展示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s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 包括统计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 学习本章,要求: 1.明确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承前 启后的地位。 2.掌握分组方法和汇总技术。 3.认识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的重要 表现形式。 4.学会统计表的编制并能熟练运用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s
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展示
统计分组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性质有别的不 同组成部分; 对总体单位而言,它是“组”,即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不同 总体单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组。
例如,要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只知道总人口数量是不够的 ,而应将人口总体按照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文化程度 ……等分组,才能进一步地深入地了解我国人口总体的年龄 结构、性别比例、民族构成等。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选择反映事物属性差异性的品质
标志作分组标志,并在品质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分各组界限
,将总体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例如,人口按性别、文化程度、民族、籍贯等标志分组; 企业按经济类型、轻重工业、隶属关系,企业规模等标志分 组等。

《统计》复习教案四: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统计》复习教案四: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统计》复习教案四:帮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工作和社会现象都需要用到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因此,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技能。

1.数据的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首先需要了解数据的来源和收集的方法。

一般来说,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实际的调查、实验或案例分析等。

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置、观察、采访等方式。

在实际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来源要可靠。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影响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收集数据时应该注意不要采用不真实或不可靠的数据来源。

(2)数据的收集方式要合适。

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来源,选用不同的收集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质量。

(3)数据的样本要有代表性。

数据的样本是指对某一群体或特定对象的数据调查。

样本的代表性要求是对这个群体或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准确描述。

2.数据的整理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如何进行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只有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

具体地说,数据的整理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数据的清洗:清洗数据是指去除数据中的错误、无效或重复数据的过程。

在数据清洗时,应该认真核对每一份数据,并删除掉不符合要求或与其他数据重复的数据。

(2)数据的分类:将整理后的数据按照特定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组。

分类的方式也因数据类型和不同问题的关系而异。

(3)数据的评估: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评估,判断该数据的质量和实用性,并对数据的价值和使用限制进行分析。

3.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是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发现数据的价值,进而为决策和应用提供依据。

在数据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描述性统计:对数据进行整体的统计分析,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教案(详案)
1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举例:民族、行业类别、移动客服满意度调查、身高、体重分别属于哪些类型
2、三个数据类型中,哪些成为品质数据
3、在整理数据时首先应列出所分的类别;然后,计算出每一类别的频数、频率或比例、比率,形成一张数据频数分布表;最后,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图形进行展示,以便对数据及其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频数:
(1).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2).频数也称“次数”,对总数据按某种标准进行分组,统
计出各个组内含个体的个数。

(3).而频率则是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5、统计数据的收集
回忆数据收集的方式
6、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的操作
计算机完成
(2)图形描述(条形图或柱形图)
手工绘制
2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7.课堂练习——练习册P15-16
(二)品质顺序数据的整理
1.统计数据的收集
2.统计数据的整理
(1)频数与频数分布
对于品质顺序数据,除了可使用上面介绍的分类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外,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百分比)。

向上累计频数分布由标志值低的组向标志值高的组依次累计频数。

向下累计频数分布是由标志值高的组向标志值低的组依次累计频数
3.统计数据的分析
(1)确定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Mode),用M表示
①根据分组资料确定
例如:某制鞋厂要了解消费者最需要哪种型号的男皮鞋,调查了某百货商场某季度男皮鞋的销售情况,得到资料如下表:
②根据柱形图确定众数
例2:根据图表找出众数
3
教学设计(环节、内容、教法、学法)
(2)寻找中位数(Median)
中位数是是指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据。

中位数用Me表示
举例:课本P22\P23
三、小结
归纳数列的要素和编制品质分布数列的过程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